CN210349555U -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 Google Patents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49555U CN210349555U CN201921662587.7U CN201921662587U CN210349555U CN 210349555 U CN210349555 U CN 210349555U CN 201921662587 U CN201921662587 U CN 201921662587U CN 210349555 U CN210349555 U CN 2103495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transformer
- magnetic core
- coil
- transformer according
- secondary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00 electronic pack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58 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formers For Measur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超微型电流互感器,包括壳体、线圈及引针,线圈包括磁芯、次级绕组、初级绕组,壳体设置开口,磁芯设置在壳体内,次级绕组的线圈缠绕在磁芯上,次级绕组两端引线分别与对应的引针固定连接,初级绕组为两端分别设有针脚的导体,初级绕组的两端分别分布在磁芯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本实用新型结构优化,省去了两个引针及骨架,简化了装配工序,节省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互感器是电气系统中常用的器件之一,用于将电路中大电流信号转化为小电流信号,或者高电压信号转化为低电压信号,用于量测或保护系统。
随着工业设备日益精密,对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参数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电路中需要布置越来越多的互感器。但是,工业设备体积要求越来越小,对于设备生产者来说,互感器的体积减小,对于设备体积的控制具有较大的影响。
现有技术的互感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壳体01、线圈、骨架03、引针04及热缩管07,线圈包括铁芯02、初级绕组05及次级绕组06,初级绕组05穿过线圈中心后两端固定在骨架03上,次级绕组06与引针04电连接,引针04固定在骨架03上。上述结构的装配流程主要包括:引针04插入骨架03、初级绕组05穿过铁芯02并与骨架03连接、引针04外部套装热缩管07、次级绕组06缠绕在引针04上、引针04与次级绕组06电连接、骨架03及线圈装入壳体01内、浇注绝缘材料。引针04一端与线圈连接,另一端穿过骨架03伸出壳体04外部。
上述操作过程中,引针与次级绕组焊接的位置靠近线圈,焊接温度在240度以上,而线圈能承受的温度低于155度,有烫伤的隐患,焊接用的锡丝中含有助焊剂,焊接加热时,助焊剂受热膨胀容易迸溅到线圈主体上,造成线圈烫伤,严重的造成产品报废。因此,现有技术中将引针加长,尽量保证焊接点远离线圈;另外增加热缩管,热缩管套装在引针外部,热缩管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可减少热量传递到线圈,对防止线圈烫伤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防止线圈受损,引针伸入壳体内的长度需要适应性加长,直接导致现有技术的互感器整体结构高度较高、体积较大。互感器体积较大,安装在设备上时,设备体积难以进一步缩小,并且,互感器的体积较大,其材料成本相应较高。
另外,为提高工作效率,焊接并不是单个互感器进行焊接,而是将批量产品并排依次放置,然后依次进行焊接。这样也就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概率,一旦有一个产品放置不稳发生倾倒,其他产品跟随倾倒,未焊接的绕组引线很容易从引针上脱下而大大增加再加工难度,甚至还会造成线圈损坏,形成物料和人工浪费。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互感器的整体装配工艺以及初级绕组安装过程繁琐,因结构很小,安装过程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成本较高;
2、互感器的结构设计导致装配时容易发生线圈烫伤的情况,合格率低,且存在质量隐患;
3、互感器整体高度较高、体积较大,难以满足设备体积设计需要;
4、互感器整体的体积较大,生产成较高,难以满足设备日趋小微型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微型电流互感器,包括壳体、线圈及引针,线圈包括磁芯、次级绕组、初级绕组,壳体设置开口,磁芯设置在壳体内,次级绕组的线圈多匝缠绕在磁芯上,次级绕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引针固定连接。初级绕组为两端分别设有针脚的导体,初级绕组的两端分别分布在磁芯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
上述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初级绕组安装快捷方便,本实用新型简化了结构及装配流程。
所述初级绕组为U形导体,U形导体的两条直边分别分布在磁芯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两条直边之间的横边跨过磁芯。
具体的,壳体中部设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相对于壳体底面凸起,其内部中空,初级绕组的一端沿安装通道穿入磁芯内圆中,安装通道顶面的高度与壳体顶面高度齐平或略低于壳体顶面高度。所述壳体设置固定槽,初级绕组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槽并由固定槽固定。安装通道的形状及固定槽的形状与初级绕组的形状匹配,初级绕组位置由其二者限定。
所述引针一端连接在壳体上,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次级绕组两端与引针的连接点设置在壳体内部。上述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引针与壳体直接连接,省去了支撑骨架结构,从而简化了整体结构,减小了整体的体积,降低材料成本。
所述次级绕组与引针的连接点高度低于或等于二次绕组顶面高度。壳体内最终需要由绝缘材料浇注,次级绕组线圈与引针的连接点需要由绝缘材料浇注覆盖,线圈磁芯的高度是固定的,壳体高度需要高于线圈高度,连接点设置在线圈高度以下,壳体高度只需高于线圈高度即可满足浇注条件。因此,上述结构可将壳体高度降低到最低。
所述壳体内设置安装台,引针连接在安装台上。安装台设置在磁芯周围,以免增加壳体高度。
所述安装台上开设有固定孔,引针插入固定孔内,固定孔设置为盲孔或通孔,引针高度固定。
所述线圈的中心线与引针平行或成锐角设置,即线圈为卧式布置方式,降低了整体的高度。
所述引针上设有标记装置,线圈引线与引针的连接点设置在标记装置处。本实用新型装配时,引针与次级绕组固定连接之后,引针再安装到壳体上,或者先安装到壳体上后,再固定连接;因此,引针与次级绕组固定连接的位置由标记装置标记出来,便于工作人员统一固定位置。
所述标记装置为凸起、凹槽或图案标记。
所述壳体侧壁与磁芯的形状相匹配,留有一定的装配间距,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方形壳体,壳体在容纳线圈的同时,做到体积最小化,从而更节省材料成本。
所述壳体内部的空隙浇注环氧树脂或其他电子封装材料。
所述线圈绕组与引针通过电连接方式连接,可选用锡丝焊接的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改进了产品结构,简化了装配工序,安装快捷;
2、本实用新型省去了现有技术的骨架结构,不仅简化了结构,减小了结构体积,而且节省了材料成本;
3、本实用新型线圈引线与引针的连接位置设置在线圈顶面以下,可将整体高度降至最小;
4、本实用新型采用线圈卧式结构,结构稳定,并且降低结构高度,满足设备安装要求,降低了设备对高度的要求,另外,壳体相比于现有技术开口较大,在浇注绝缘材料时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将壳体拆分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爆炸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图3的仰视图;
图7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
01、壳体;02、铁芯;03、骨架;04、引针;05、初级绕组;06、次级绕组;07、热缩管。
图3至图8中:
1、壳体;11、安装台;12、固定孔;13、安装通道;14、固定槽;
2、引针;21、标记装置;
3、线圈;31、铁芯;32、次级绕组;33、初级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3至图7所示,一种超微型电流互感器,包括壳体1、线圈3及引针2,线圈3包括磁芯31、次级绕组32、初级绕组33,壳体1一端设置开口,磁芯31设置在壳体1内,次级绕组32的线圈多匝缠绕在磁芯31上,次级绕组32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引针2通过锡丝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次级绕组32对应两个引针2。
初级绕组33为两端分别设有针脚的导体,具体的,初级绕组33为U形导体,U形导体的两条直边分别分布在磁芯31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两条直边之间的横边跨过磁芯31。
壳体1中部设有安装通道13,安装通道13穿过磁芯31中部,安装通道13相对于壳体1底面凸起,与壳体1一体成型,安装通道13内部中空,安装通道13与磁芯31中心线平行设置,初级绕组33的一端沿安装通道13穿入磁芯31内圆中,安装通道13顶面的高度与壳体1顶面高度齐平。壳体1侧壁外部开设有固定槽14,初级绕组33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槽14,并由固定槽14限制其水平位置。初级绕组33为铜板弯折而成,表面镀锡或镀银,安装通道13的形状及固定槽14的形状与初级绕组33的形状相同,尺寸略大于初级绕组33尺寸。
所述引针2一端连接在壳体1上,另一端伸出壳体1外部,次级绕组32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引针2。次级绕组32两端与引针2的连接点设置在壳体1内部,并且次级绕组32与引针2的连接点高度低于磁芯31顶面高度,连接点设置在安装台11之上。本实用新型装配时,引针2首先与线圈次级绕组32焊接,焊接完成后引针2再插入壳体的固定孔12内。
所述壳体1内设置安装台11,引针2连接在安装台11上。具体的,安装台11上开设有固定孔12,引针2插入固定孔12内,固定孔12设置为盲孔或通孔。
所述安装台11设置在磁芯31周围。
所述线圈3的中心线与引针2平行设置,即线圈3为卧式布置方式。
所述引针2上设有标记装置21,次级绕组32与引针2的连接点设置在标记装置21处。标记装置21为凸起结构,将次级绕组32引出线焊接在凸起结构处。
所述壳体1侧壁与磁芯31的形状相匹配,留有一定的装配间距。另外,壳体1侧壁留有安装台11的容纳空间,安装台11上部的壳体1留有容纳次级绕组32与引针2连接点的空间。
所述壳体1内部的空隙浇注绝缘材料,绝缘材料将壳体1与线圈3、引针2之间的空隙填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壳体1内设置两个安装台11,未设置安装台的一侧壳体1的侧壁形状与磁芯31形状相同,均为圆弧形。
Claims (12)
1.一种电流互感器,包括壳体(1)、线圈(3)及引针(2),其特征在于,线圈(3)包括磁芯(31)、次级绕组(32)、初级绕组(33),磁芯(31)设置在壳体(1)内,次级绕组(32)的线圈缠绕在磁芯(31)上,次级绕组(32)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引针(2)固定连接,初级绕组(33)为两端分别设有针脚的导体,初级绕组(33)的两端分别分布在磁芯(31)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绕组(33)为U形导体,U形导体的两条直边分别分布在磁芯(31)的内圆内侧及外圆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中部设有安装通道(13),安装通道(13)相对于壳体(1)底面凸起,其内部中空,初级绕组(33)的一端沿安装通道(13)穿入磁芯(31)内圆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置固定槽(14),初级绕组(33)的一端穿过固定槽(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针(2)一端连接在壳体(1)上,另一端伸出壳体(1)外部,次级绕组(32)两端与引针(2)的连接点设置在壳体(1)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组(32)与引针(2)的连接点高度低于或等于次级绕组(32)顶面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5或6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安装台(11),引针(2)连接在安装台(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11)上开设有固定孔(12),引针(2)插入固定孔(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3)的中心线与引针(2)平行或成锐角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针(2)上设有标记装置(21),次级绕组(32)与引针(2)的连接点设置在标记装置(21)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装置(21)为凸起、凹槽或图案标记。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组(32)引线与引针(2)通过电连接的方式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62587.7U CN210349555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62587.7U CN210349555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49555U true CN210349555U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178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62587.7U Active CN210349555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495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6114A (zh) * | 2022-08-10 | 2022-09-09 | 杭州正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结构及其封装工艺 |
-
2019
- 2019-09-29 CN CN201921662587.7U patent/CN21034955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6114A (zh) * | 2022-08-10 | 2022-09-09 | 杭州正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结构及其封装工艺 |
CN115036114B (zh) * | 2022-08-10 | 2022-11-08 | 杭州正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结构及其封装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81253B (zh) | 开关变压器及开关电源 | |
CN104795226A (zh) | 骨架、内绝缘盖、变压器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 |
CN210349555U (zh) | 超微型电流互感器 | |
CN101261895A (zh) | 变压器结构 | |
CN204578339U (zh) | 一种开关电源 | |
CN210349551U (zh) | 超微型互感器 | |
JP3174593U (ja) | 積木組合せ式ハイパワー変圧器 | |
CN208315364U (zh) | 包覆成型式薄型变压器 | |
CN216818014U (zh) | 一种贴片共模电感器 | |
CN210743763U (zh) | 互感器骨架 | |
CN213340053U (zh) | 一种简易可插接式电流互感器 | |
CN215731263U (zh) | 一种便于装配的贴片电感器 | |
CN212625003U (zh) | 一种多组绕线新型贴片电感 | |
JP3088788U (ja) | 変圧器のコイルボビン | |
EP3800652A1 (en) | Inductor core and inductor device | |
CN210575464U (zh) | 一种线圈骨架及电感器 | |
CN218384878U (zh) | 一种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装配结构 | |
CN210668052U (zh) | 一种贴片新型电感 | |
CN212136229U (zh) | 一种互感器 | |
CN220604472U (zh) | 一种骨架变压器结构及变压器 | |
CN215527430U (zh) | 新结构贴片电感器 | |
CN210668051U (zh) | 一种贴片新型电感 | |
CN210575465U (zh) | 一种线圈骨架及变压器 | |
CN214505215U (zh) | 一体集成伺服器变压器 | |
CN218568625U (zh) | 变压器骨架及变压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 206, Type D, Building 2, Luneng Kangqiao Development Center, No. 18, North Second Ring Road, Weijiazhuang, Tianqiao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000 Patentee after: Jinan Boj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06, Type D, Building 2, Luneng Kangqiao Development Center, No. 18, North Second Ring Road, Weijiazhuang, Tianqiao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000 Patentee before: JINAN BOJING ELECTRONIC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