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340626U -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0626U
CN210340626U CN201921051494.0U CN201921051494U CN210340626U CN 210340626 U CN210340626 U CN 210340626U CN 201921051494 U CN201921051494 U CN 201921051494U CN 210340626 U CN210340626 U CN 210340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water inlet
pipeline
outle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514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光
李雄伟
耿震
程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xin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514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0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0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062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它包括通过管道顺序相接的调节池、混合池、混凝池、斜板沉淀池、厌氧进水池、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缺氧池、好氧池与膜生物反应池,膜生物反应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好氧池的回流进口,好氧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缺氧池的回流进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混合池的回流进口。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COD去除率低、Ca2+去除难度大与处理深度不够,使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和工艺处理后的水满足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Description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17年5~6月,中国江苏的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我国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湖泊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蓝藻爆发引起水质恶化,导致湖泊水源无法使用,当地如无应急水源,易引起引用水危机。
目前,国内在蓝藻的治理方面主要采用打捞的方式,打捞后进一步的处理处置。据了解打捞上来的蓝藻含水率在99.4%左右,在藻水分离站处理后含水率在85%~90%左右,运输费用较高且后续处理处置难度较大。近年来,蓝藻藻泥深度脱水技术不断涌现,经深度脱水后藻泥在50%-60%左右,极大的减容减量,在降低运输费用的同时也减小了后续处置难度。
经检索发现,专利号ZL201811322717.2、授权公告号CN10933636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蓝藻深度脱水方法及其发电能源方法。该专利蓝藻深度脱水方法包括改性处理和脱水处理,其中改性处理为向蓝藻藻桨中添加改性处理剂,所述改性处理剂为氧化钙、氢氧化钙、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蓝藻含水率可降低至60%以下,该方法简单且能实现对蓝藻的深度脱水,且将脱水后所得的蓝藻饼加入焚烧物后可进行焚烧发电,从而实现蓝藻的能源化。但该技术脱水处理产生的废水采用投加臭氧和氧化铁等催化剂,去除废液中的部分COD(即化学需氧量),该技术对COD去除效率有限,且需投加药剂;若脱水改性处理剂为氧化钙或氢氧化钙,脱水废液中的Ca2+在后续生化处理中易产生结垢等不利影响,不利于后续生化处理;废水处理深度不够,无脱氮单元,不能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提高COD的去除率、降低Ca2+去除难度并能增加Ca2+处理深度的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蓝藻深度脱水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混合池、混凝池、斜板沉淀池、厌氧进水池、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缺氧池、好氧池与膜生物反应池;
在混凝池上设有絮凝剂添加管与混凝剂添加管,在厌氧进水池上设有高温蒸汽接入管与酸接入管;
蓝藻脱水废水管接调节池的进水口,调节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合池的进水口,混合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凝池的进水口,混凝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斜板沉淀池的进水口,斜板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厌氧进水池的进水口,厌氧进水池的出水口分成两路管道,其中一路管道接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的第一进水口,另一路管道超越接缺氧池的第二进水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接缺氧池的第一进水口,缺氧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好氧池的进水口,好氧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膜生物反应池的进水口,膜生物反应池的出水口接排放管,膜生物反应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好氧池的回流进口,好氧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缺氧池的回流进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混合池的回流进口。
所述升流式厌氧污泥池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80~100%。
所述好氧池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200~300%。
所述膜生物反应池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300~400%。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COD去除率低、Ca2+去除难度大与处理深度不够,使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和工艺处理后的水满足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PAC为聚合氯化铝的英文缩写。PAM为聚丙烯酰胺的英文缩写。
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深度脱水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1、混合池2、混凝池3、斜板沉淀池4、厌氧进水池5、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缺氧池7、好氧池8与膜生物反应池9;
在混凝池3上设有絮凝剂添加管31与混凝剂添加管32,在厌氧进水池5上设有高温蒸汽接入管51与酸接入管52;
蓝藻脱水废水管接调节池1的进水口,调节池1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合池2的进水口,混合池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凝池3的进水口,混凝池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斜板沉淀池4的进水口,斜板沉淀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厌氧进水池5的进水口,厌氧进水池5的出水口分成两路管道,其中一路管道接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第一进水口,另一路管道超越接缺氧池7的第二进水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接缺氧池7的第一进水口,缺氧池7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好氧池8的进水口,好氧池8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膜生物反应池9的进水口,膜生物反应池9的出水口接排放管,膜生物反应池9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好氧池8的回流进口,好氧池8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缺氧池7的回流进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混合池2的回流进口。
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池1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37.8×38.0×5.5m;
停留时间:48h;
反应形式:蓝藻压滤液
主要设备:机械搅拌器、潜污泵。
本实用新型中混合池2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16.3×7.9×5.5m;
停留时间:4.3h;
反应形式:UASB回流液
主要设备:机械搅拌器。
本实用新型中混凝池3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13.4×6.8×5.5m;
停留时间:3h;
反应类型:投加PAC、PAM。
本实用新型中斜板沉淀池4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4.2×8.8×5.5m;
组数:3组
停留时间:3.7h;
主要设备:斜板沉淀池、污泥排放泵。
本实用新型中厌氧进水池5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16.0×7.6×5.5m;
组数:2组
停留时间:8.1h;
反应形式:蒸汽加热、调节pH;
主要设备:机械搅拌器、厌氧进料泵、超越泵。
本实用新型中UASB反应器
UASB反应器系统主要作用是去除废水中大量的有机物,大幅度降低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负荷。厌氧反应器出水100%回流至预处理池,100%进入后续AO-MBR池进行脱氮反应。
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尺寸:Φ10×19m;
数量:2个;
停留时间:18.9h;
容积负荷:4.59kgCODcr/(m3·d);
反应器温度:30~35℃;
主要设备:供料泵、循环泵、厌氧污泥泵。
本实用新型中缺氧池7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单组尺寸:15.0×10.0×5.5m;
数量:4组;
停留时间:20h;
主要设备:机械搅拌器;
本实用新型中好氧池8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单组尺寸:16.5×10.0×5.5m;
数量:4组;
停留时间:22h;
主要设备:射流曝气器、射流循环泵、硝化液回流泵、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中膜生物反应池9的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单组尺寸:18.0×3.0×4.5m;
数量:2组;
停留时间:2.5h;
主要设备:膜组件、产水泵、反洗泵、污泥回流泵、鼓风机、加药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清水池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3600m3/d,
单组尺寸:4.0×3.0×5.5m;
数量:1组;
停留时间:0.4h。
膜生物反应池9回流至好氧池8的回流比为300%,好氧池8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7的回流比为400%,同时补充了硝酸盐和污泥浓度。
一种蓝藻深度脱水的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蓝藻深度脱水废水通过潜污泵以及管道输送至调节池1内;
b、调节池1的出水口排出的废水通过潜污泵以及管道提升到混合池2内,从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回流出口通过管道向混合池2的回流进口输送的回流液与混合池2内的废水混合,回流液中的CO3 2-与蓝藻深度脱水废水中的Ca2+形成CaCO3絮体颗粒;
c、从絮凝剂添加管31向混凝池3加入絮凝剂PAM,从混凝剂添加管32向混凝池3加入混凝剂PAC,含有CaCO3絮体颗粒的废水从混合池2输送至混凝池3,在絮凝剂PAM与混凝剂PAC的作用下,CaCO3絮体颗粒变得更加密实、粒径更大;
d、含有CaCO3絮体的废水从混凝池3输送至斜板沉淀池4进行沉淀,沉淀后将含钙污泥排出输送至深度脱水系统脱水后处置;
e、将经过沉淀后的上层清液输送至厌氧进水池5,经过高温蒸汽接入管51向厌氧进水池5内接入高温蒸汽把清液的温度提升至30~35℃,通过酸接入管52向将厌氧进水池5内接入盐酸并把清液的pH控制在6.5~7.5;
厌氧进水池5内的清液进入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在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进行厌氧发酵;
经过厌氧发酵的污水进入缺氧池7中,在缺氧池7中通过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将好氧池8回流到缺氧池7的污水中的NO3-N还原为N2完成氮的去除;如果缺氧池7的所含碳源不足,将厌氧进水池5的出水超越接入缺氧池7;
缺氧池7的出水进入好氧池8,将膜生物反应池9中的含有微生物的污泥回流到好氧池8,通过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将污水中的NH3-N氧化为NO3-N;
好氧池8出水进入膜生物反应池9,完成水与含有微生物的污泥的分离,分离出的水进行排放,含有微生物的污泥回流至好氧池8。
所述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的投加量为20~40mg/L。
所述絮凝剂分别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3mg/L。
所述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80~100%。
所述好氧池8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200~300%。
所述膜生物反应池9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300~400%。
混合池2在调节池1的后方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升流式厌氧反应器(6)回流液与调节池进水均匀混合,生成CaCO3;斜板沉淀池4在混凝池3的后方设置,目的是为了加快CaCO3沉淀,完成泥水分离;斜板沉淀池4的后方设置厌氧进水池5,目的是调节温度及pH;在厌氧进水池5的后方设置升流式厌氧反应器6,目的是去除进水中COD等污染物;升流式厌氧反应器6的后方设置缺氧池7目的是利用微生物作用将好氧池8回流液中的NO3-N还原为N2,去除N类污染物;在缺氧池7的后方设置好氧池8的目的是将进水中NH3-N氧化为NO3-N,回流至缺氧池7完成N类污染物的去除;在好氧池8的后方设置膜生物反应池9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泥(微生物)和清水分离。
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向混合池2回流的目的是回流液中的CO3 2-与蓝藻深度脱水废水中的Ca2+形成CaCO3絮体颗粒,再通过混凝池3及斜板沉淀池4通过排泥,完成废水中Ca2+的去除;好氧池8向缺氧池7回流的目的是将好氧池内水中NO3-N回流到缺氧池7通过微生物作用将NO3-N还原为N2,完成N类污染物的去除;膜生物反应池9向好氧池8回流的目的是补充好氧池内污泥浓度;厌氧进水池5的出口超越至缺氧池7的进口的目的是利用进水中的营养物质补充缺氧池7中微生物,助于完成NO3-N还原为N2,完成N类污染物的去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预处理系统利用UASB反应器的回流液去除废水中的钙离子,避免钙离子对下游生化处理的影响。同时利用UASB反应器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物,节约能耗,极大的降低了后续AO-MBR池生物处理负荷;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完整、占地面积较小、废水处理效果好、资源回收利用率高。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见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2120505330000071
表1中,预处理池包含调节池1、混合池2、混凝反应池3、斜板沉淀池4与厌氧进水池5。
AO-MBR系统包含好氧池7、缺氧池8与膜生物反应池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调节池(1)、混合池(2)、混凝池(3)、斜板沉淀池(4)、厌氧进水池(5)、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缺氧池(7)、好氧池(8)与膜生物反应池(9);
在混凝池(3)上设有絮凝剂添加管(31)与混凝剂添加管(32),在厌氧进水池(5)上设有高温蒸汽接入管(51)与酸接入管(52);
蓝藻脱水废水管接调节池(1)的进水口,调节池(1)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合池(2)的进水口,混合池(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混凝池(3)的进水口,混凝池(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斜板沉淀池(4)的进水口,斜板沉淀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厌氧进水池(5)的进水口,厌氧进水池(5)的出水口分成两路管道,其中一路管道接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第一进水口,另一路管道超越接缺氧池(7)的第二进水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接缺氧池(7)的第一进水口,缺氧池(7)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好氧池(8)的进水口,好氧池(8)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接膜生物反应池(9)的进水口,膜生物反应池(9)的出水口接排放管,膜生物反应池(9)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好氧池(8)的回流进口,好氧池(8)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缺氧池(7)的回流进口,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回流出口通过回流管道接混合池(2)的回流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升流式厌氧污泥池(6)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8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好氧池(8)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300~4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膜生物反应池(9)的回流出口的回流比为200~300%。
CN201921051494.0U 2019-07-05 2019-07-05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40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1494.0U CN210340626U (zh) 2019-07-05 2019-07-05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1494.0U CN210340626U (zh) 2019-07-05 2019-07-05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0626U true CN210340626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94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5149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40626U (zh) 2019-07-05 2019-07-05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06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3066A (zh) * 2019-07-05 2019-08-30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3066A (zh) * 2019-07-05 2019-08-30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工艺
CN110183066B (zh) * 2019-07-05 2023-07-07 华昕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2785B (zh) 厌氧膜反应器-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装置及方法
CN103068748A (zh) 接触-稳定/初期-浮选混合
CN111573991B (zh) 一种化学镀综合废水处理方法
CN103496787A (zh) 一种生活污水的生化同步脱氮除磷方法
CN102603128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回用方法
CN110818205A (zh) 一种降低钢铁综合废水污染物浓度的系统及工艺
CN113620541A (zh) 酿酒废水与低碳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14291942A (zh) 一种催化电解市政污水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16813143A (zh) 一种生产工艺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
CN101863592B (zh) 一种城镇小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
CN216808506U (zh) 一种餐厨、厨余垃圾废水的处理系统
CN110183066B (zh)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工艺
CN108191159B (zh) 一种餐厨垃圾废水非膜法处理系统
CN111517586B (zh) 基于短程反硝化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装置及工艺
CN107473514B (zh) 一种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及工艺
CN210340626U (zh) 蓝藻深度脱水废水处理系统
CN113955899A (zh) 一种高效的涂料生产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工艺
CN220335004U (zh) 磷酸铁锂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CN108675548B (zh)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CN117534240A (zh) 一种酿造酱香型白酒综合污水处理工艺
CN102010100A (zh) 一种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全流程工艺及其装置
CN215592879U (zh) 酿酒废水与低碳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系统
CN113277677B (zh) 一种一次性丁腈手套生产废水处理方法以及回用水处理工艺
CN110713318B (zh) 一种污泥厌氧消化后的脱水滤液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
CN221051687U (zh) 以中水作为补水的电厂循环水排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4072 West floor, Lianchuang building, 901-2 yinxiu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xin Desig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72 West floor, Lianchuang building, 901-2 yinxiu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