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7705U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27705U CN210327705U CN201921850683.4U CN201921850683U CN210327705U CN 210327705 U CN210327705 U CN 210327705U CN 201921850683 U CN201921850683 U CN 201921850683U CN 210327705 U CN210327705 U CN 2103277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assembly
- subsection
- middle frame
- wall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壳体组件,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后盖和中框,后盖和中框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磁吸组件包括可相互吸引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第一分部设置于中框朝向后盖的第一连接面,第二分部设置于后盖朝向中框的第二连接面面。后盖和中框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利用磁吸力相互吸引连接。相比于后盖和中框之间单纯用胶体粘接的方案,利用磁吸组件不易损坏和变形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中框和后盖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利用磁吸力相互连接令中框和后盖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拆卸过程中也不会对后盖的外观造成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移动终端壳体的中框和后盖之间粘接不稳定,且拆卸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如手机)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人们对移动终端外观表现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正面屏幕由于其功能及工艺特殊性,外观变现单一,且不易做复杂的外观工艺,故手机侧面中框及背面电池盖的外观表现效果显得格外重要。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双面胶或胶水将中框和电池该粘接在一起,而此种结构形式受限于双面胶、胶水的粘性及结构件尺寸不稳定性,电池盖与中框存在较高的脱落风险,且拆卸不易。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移动终端壳体的中框和后盖之间粘接不稳定,且拆卸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后盖和中框,后盖和中框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磁吸组件包括可相互吸引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第一分部设置于中框朝向后盖的第一连接面,第二分部设置于后盖朝向中框的第二连接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框包括主体部及位于主体部周侧的侧壁,主体部和侧壁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后盖的容纳空间,第一连接面为主体部朝向后盖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包括沿壳体组件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第一壁体、沿壳体组件宽度方向延伸成型的第二壁体及连接第一壁体和第二壁体的折弯部,第一分部设置于折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分部呈L形,包括相交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及连接第一臂和第二臂的折弯臂,折弯臂的形状和折弯部的形状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壁体为两个,两个第一壁体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壁体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壁体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壁体和两个第二壁体分别通过四个折弯部相互连接;
第一分部为四个,四个第一分部分别设置于四个折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面上还设置有胶体,胶体贯穿设置有让位孔,第一分部由让位孔露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面凹陷形成有凹槽,第一分部设置于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二分部粘接于第二连接面,第二分部凸出于第二连接面的高度与第一分部伸出于凹槽的高度之和等于胶体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二分部为喷涂层,第一分部伸出于凹槽的高度等于胶体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组件包括后盖和中框,且后盖和中框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磁吸组件的第一分部设置于中框朝向后盖的第一连接面,磁吸组件的第二分部设置于后盖朝向中框的第二连接面,令后盖和中框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利用磁吸力相互吸引连接。相比于后盖和中框之间单纯用胶体粘接的方案,利用磁吸组件不易损坏和变形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中框和后盖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利用磁吸力相互连接令中框和后盖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拆卸过程中也不会对后盖的外观造成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移动终端壳体的中框和后盖之间粘接不稳定,且拆卸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现有技术中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中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中框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第一分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后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后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8中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后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I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IV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盖;
20、框架;
30、粘接胶;
100、后盖;110、第二连接面;120、遮蔽层
200、中框;210、主体部;211第一连接面;211a、凹槽;212、第一壁体;213、第二壁体;214、折弯部;220、侧壁;
300、胶体;310、让位孔;
400、磁吸组件;410、第一分部;411、第一臂;412、第二臂;413、折弯臂;420、第二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电池盖10与框架20主要是通过粘接胶30粘接。粘接胶30为双面胶或胶水。首先通过设备将双面胶或胶水粘接到框架20背面的粘胶面,再通过定位治具将电池盖10组装到框架20上,形成一体的盖体组件。
现有技术中这种通过双面胶粘接形成的壳体组件,由于双面胶的粘性及结构件尺寸存在不稳定的缺陷,在可靠性测试或者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池盖10与框架20脱离或连接不良等问题。而全部使用胶水粘接的壳体组件,由于胶水自身的特性,在实际装配和拆卸过程中,很容易损坏电池盖外观,且很难拆卸。
为了更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图2至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壳体组件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后盖100和中框200,后盖100和中框200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400,磁吸组件400包括可相互吸引的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第一分部410设置于中框200朝向后盖100的第一连接面211,第二分部420设置于后盖100朝向中框200的第二连接面110。
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组件包括后盖100和中框200,且后盖100和中框200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400,磁吸组件400的第一分部410设置于中框200朝向后盖100的第一连接面211,磁吸组件400的第二分部420设置于后盖100朝向中框200的第二连接面110,令后盖100和中框20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利用磁吸力相互吸引连接。相比于后盖100和中框200之间单纯用胶体300粘接的方案,利用磁吸组件400不易损坏和变形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利用磁吸力相互连接令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拆卸过程中也不会对后盖100的外观造成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移动终端壳体的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粘接不稳定,且拆卸困难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5,中框200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中框200包括主体部210及位于主体部210周侧的侧壁220,主体部210和侧壁220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后盖100的容纳空间,其中,第一连接面211是指主体部210朝向后盖100的表面。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后盖100位于主体部210和侧壁220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后盖100的外表面和侧壁220的外表面相继圆滑过渡连接,保证外壳组件整体外观的一致性。
主体部210包括相交的第一壁体212和第二壁体213,第一壁体212沿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图4中的Y方向)延伸成型,第二壁体213沿壳体组件的宽度方向(图4中的X方向)延伸成型,第一壁体212和第二壁体213通过折弯部214相互连接。
主体部210大体呈矩形,因此主体部210包括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壁体212,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壁体213,两个第一壁体212和两个第二壁体213分别通过四个折弯部214连接。
后盖10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后盖100的第二连接面110设置有位置标识,第二分部420设置于位置标识处。在后盖100上设置位置标识,便于快速安装第二分部420。
请一并参阅图6,磁吸部件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均由磁吸材料制成,且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之间相互吸引。例如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均为磁铁或电磁部件。或者,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中的一者为带磁部件,另一者为被吸部件,例如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中的一者为磁铁,另一者由铁材料制成。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之间充分吸引,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的形状相适配。
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分部42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分部410的面积,令第二分部420至少全部覆盖第一分部410。通常的,后盖100的第二连接面110面积较大,而中框200的第一连接面211面积有限,因此将第二分部420的面积设置的较大,且第二分部420至少覆盖全部的第一分部410能够充分保证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之间的磁吸面积,保证后盖100和中框200之间的磁吸力满足要求。
第一分部410的设置位置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第一分部410设置于折弯部214。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体部210上折弯部214的面积通常较大,将第一分部410设置于折弯部214便于适当增加第一分部410的体积,从而增加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的磁吸面积,进一步保证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拆卸难度。
第一分部410的个数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第一分部410为四个,四个第一分部410分别对应设置于四个折弯部214。由于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对应设置,设置多个第一分部410,能够提高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的磁吸面积,进一步保证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拆卸难度。
第一分部410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第一分部410包括相交连接的第一臂411和第二臂412、及连接第一臂411和第二臂412的折弯臂413,折弯臂413的形状和折弯部214的形状相适配。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臂411能够对应设置于第一壁体212处,第二臂412能够对应设置于第二壁体213处,折弯臂413对应设置于折弯部214,且折弯臂413的形状和折弯部214的形状相适配,能够增加第一分部410的面积,保证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拆卸难度。
第一分部410设置于第一连接面211的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分部410直接粘接于第一连接面211上。或者,第一连接面211凹陷形成有凹槽211a,第一分部410设置于凹槽211a内。通过凹槽211a能够向第一分部410提供限位,防止第一分部410在第一连接面211上发生移动,保证第一分部410和中框2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1,第二分部42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二分部420呈块状,并粘接于第二连接面110。或者第二分部420为喷涂层。喷涂层可以由喷涂材料喷涂在第二连接面110上形成。当第二分部420为喷涂层时,后盖100上首先喷涂一层遮蔽层120,在喷涂完遮蔽层120以后,可以通过喷涂工具在后盖100第二连接面110的指定位置喷涂含有磁性颗粒的涂料,以形成第二分部420。
请一并参阅图12至图14,为了进一步提高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第一连接面211上还设置有胶体300,胶体300贯穿设置有让位孔310,第一分部410由让位孔310露出,令露出于胶体300的第一分部410能够与第二分部420相互磁吸。
胶体300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胶体300可以为成型的双面胶层,双面胶体300上设置有贯穿的让位孔310,让位孔310的位置和第一分部410在中框200上的位置相对应,中框200上贴设好双面胶层以后再设置第一分部410。或者,在中框200上先设置第一分部410,然后继续刷胶层,刷胶层时注意避开第一分部410。
为了保证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当第二分部420呈块状并粘接于第二连接面110时,第二分部420凸出于第二连接面110的高度与第一分部410伸出于凹槽211a的高度之和等于胶体300的厚度。当第二分部420为喷涂层时,第一分部410伸出于凹槽211a的高度等于胶体300的厚度。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合理的设置第一分部410和第二分部420的厚度,能够保证磁吸组件400的厚度和胶体300的厚度一致,从而防止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产生间隙,进一步保证中框200和后盖1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移动终端例如可以为平板电脑、电脑、手机或电子手表等。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具有上述壳体组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后盖和中框,所述后盖和所述中框之间设置有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包括可相互吸引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设置于所述中框朝向所述后盖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分部设置于所述后盖朝向所述中框的第二连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周侧的侧壁,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侧壁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后盖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面为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后盖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沿所述壳体组件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第一壁体、沿所述壳体组件宽度方向延伸成型的第二壁体及连接所述第一壁体和所述第二壁体的折弯部,所述第一分部设置于所述折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包括相交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及连接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折弯臂,所述折弯臂的形状和所述折弯部的形状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体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壁体沿所述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壁体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壁体沿所述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壁体和两个所述第二壁体分别通过四个所述折弯部相连接;
所述第一分部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分部分别设置于四个所述折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上还设置有胶体,所述胶体贯穿设置有让位孔,所述第一分部由所述让位孔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分部设置于所述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粘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分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分部伸出于所述凹槽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胶体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为喷涂层,所述第一分部伸出于所述凹槽的高度等于所述胶体的厚度。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50683.4U CN210327705U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50683.4U CN210327705U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27705U true CN210327705U (zh) | 2020-04-14 |
Family
ID=70134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50683.4U Active CN210327705U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277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86220A (zh) * | 2020-05-20 | 2020-08-25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装置 |
-
2019
- 2019-10-29 CN CN201921850683.4U patent/CN21032770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86220A (zh) * | 2020-05-20 | 2020-08-25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装置 |
CN111586220B (zh) * | 2020-05-20 | 2021-07-02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54192B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7820180B (zh) | 终端设备、扬声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 |
CN208112695U (zh) | 终端设备及其中框 | |
CN210327705U (zh)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03193823U (zh) | 声学模组 | |
WO2020103577A1 (zh) | 一种扬声器 | |
CN110890650A (zh) | 卡托、卡座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7360278B (zh) | 壳体、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10093521U (zh) | 扬声器箱 | |
CN111049958B (zh) | 接口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110785035A (zh) | 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壳体的制作方法 | |
WO2020052175A1 (zh) | 扬声器和智能终端 | |
CN217158405U (zh) | 一种电池安装架及供电组件 | |
CN214378700U (zh) | 磁吸式电池安装结构 | |
CN215987081U (zh) | 一种磁吸式拓展坞 | |
CN209232992U (zh) | 卡托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7291282B (zh) | 触摸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09517731U (zh) | 终端设备 | |
CN209913539U (zh) | 一种无插口磁吸手机充电装置 | |
CN221927485U (zh) | 便携式平板显示器 | |
CN207399269U (zh) | 壳体、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21614661U (zh) | 三合一无线充电器 | |
CN107995571B (zh) | 电子装置、电声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 |
CN221886544U (zh) | 电子设备支架 | |
CN205810912U (zh) | 一种电池吸附器件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