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22287U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22287U CN210222287U CN201921412861.5U CN201921412861U CN210222287U CN 210222287 U CN210222287 U CN 210222287U CN 201921412861 U CN201921412861 U CN 201921412861U CN 210222287 U CN210222287 U CN 2102222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ip
- guide plate
- shaped
- structures
- light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导光板及使用其的光源模块,该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条状凸起结构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板体具有第一面。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第一面。每一条状凸起结构具有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通过第一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与通过第二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夹角。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这些条状凸起结构上。每一条状支撑结构具有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每一条状凸起结构的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光学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显示光源。
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有时会在导光板设计有沟状结构(如V沟、R沟等)以调整使光线达到分散的效果,然而,部分光学膜在搭配此种设计导光板时,会因为光学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大面积接触而产生吸附现象,其在显示画面上容易发生各区域的亮度不一致,而产生暗区、亮区的问题,即俗称的Mura(不均匀)现象。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公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可以减少光学膜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光学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条状凸起结构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板体具有入光面及第一面,入光面连接于第一面。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第一面上,且每一条状凸起结构具有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通过第一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与通过第二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夹角。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这些条状凸起结构上,且每一条状支撑结构具有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每一条状凸起结构的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且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发光组件、光学膜以及上述的导光板。发光组件相对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且适于发出光线入射至入光面。光学膜配置于导光板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导光板的板体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该些条状凸起结构上。当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时,导光板可以借由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以减少与光学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减少光学膜的吸附现象,同时多个条状凸起结构能达到分散光线的效果,进而提升光源模块出光时的亮度均匀度。另一方面,相较于点状或非条状的支撑结构与光学膜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少或不平均分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使用的条状支撑结构可减少点状的亮度不均匀(Dot Mura)的情况发生。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凸起结构的其他实施例。
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凸起结构的其他实施例。
图3D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支撑结构的其他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6A及图6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光源模块
11:发光组件
12:光学膜
100:导光板
110:板体
111:入光面
112:第一面
1121:棱镜柱
113:第二面
1131:微结构
120、120c:条状凸起结构
121、121a、121b、121c:第一结构面
1211、1212:第一结构面的长边
122、122a、122b、122c:第二结构面
1221、1222:第二结构面的长边
130:条状支撑结构
131:第一斜面
132:第二斜面
A:排列方向
E:延伸方向
H:高度
L:光线
D:间距
P1、P2:延伸平面
W:宽度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先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发光组件11及光学膜12。导光板100包括板体110、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板体110具有入光面111及第一面112,入光面111连接于第一面112。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配置于第一面112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一对一地配置于这些条状凸起结构120上。在图1中,由于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布满于第一面112,因此第一面112是以虚线标示。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例如是沿着垂直于入光面111的延伸方向E延伸,但不以此为限,并且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是从板体110的一侧(例如,入光面)延伸至另一侧(例如,入光面的相对侧)。此外,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例如是沿着平行于入光面111的排列方向A排列,但不以此为限。发光组件11相对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1设置,且适于发出光线L入射至入光面111。光学膜12配置于导光板100旁。光学膜12的种类例如为扩散膜、增亮膜、反射片等,本实用新型并无特别限制,并且光学膜12的数量例如为一片或多片。图1的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的数量是以5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的数量。
导光板100的板体110例如还具有相对于第一面112的第二面113,第二面113连接于入光面111,且具有多个微结构1131。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1131可以是网点或其他能让光线扩散的微结构。具体而言,第一面112为导光板100的出光面,而第二面113则为导光板100的底面,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学膜12例如为反射片,第二面113不具有任何微结构,从条状凸起结构120及条状支撑结构130出射的光线L会经由反射片12的反射后进入导光板100,再从第二面113出射。具体而言,第一面112为导光板100的底面,而第二面113则为导光板100的出光面。
以下,将再详细说明条状凸起结构120及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结构特征。
为方便说明,图2中仅示出相邻的两条状凸起结构120及两条状支撑结构130,请参考图2,每一条状凸起结构120具有第一结构面121及第二结构面122,通过第一结构面121的相对两长边1211、1212的延伸平面P1与通过第二结构面122的相对两长边1221、1222的延伸平面P2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夹角θ1。条状支撑结构130配置于条状凸起结构120上,每一条状支撑结构130具有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每一条状凸起结构120的第一结构面121及第二结构面122的第一斜面131及第二斜面132,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132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夹角θ1大于第二夹角θ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132例如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由条状凸起结构120及条状支撑结构130所组合成的复合结构为棱镜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入光面111以及第一面112且通过每一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132的相交处的切面C上,每一条状凸起结构120的第一结构面121与第二结构面122例如为镜面对称,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条状凸起结构120的第一结构面121与第二结构面122例如为非镜面对称。由于第一面112被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布满,实质上难以看出平面的部分,因此也可以将切面C定义为垂直于入光面111以及第二面113且通过每一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132的相交处。
上述的发光组件11例如是包括多个点光源的条状光源,其中点光源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对于尺寸较小的导光板,发光组件11亦可为单个发光二极管或其它类似的点状光源。发光组件11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条状光源,例如灯管,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光源种类。
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配置于导光板100的板体110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一对一地配置于该些条状凸起结构120上。当第一夹角θ1大于第二夹角θ2时,导光板100可以借由多个条状支撑结构130以减少与光学膜12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减少光学膜12的吸附现象,同时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能达到分散光线L的效果,进而提升光源模块10出光时的亮度均匀度。另一方面,相较于点状或非条状的支撑结构与光学膜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少或不平均分布,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条状支撑结构130可减少点状的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为达到上述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导光板还可进一步具有以下设计:条状凸起结构120在排列方向A上的最大宽度W,即第一结构面121的长边1212至第二结构面122的长边1222的距离,范围例如为5μm~300μm。条状支撑结构130的顶部,即第二夹角θ2处,相对于第一面112的高度H的范围例如为1μm~50μm。相邻的两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二夹角θ2之间的间距D,范围例如为30μm~1mm。举例而言,当间距D大于1mm时,由于条状支撑结构130与光学膜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少,则可能会产生光学膜12吸附于导光板100的问题。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凸起结构的其他实施例。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凸起结构的其他实施例。图3D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支撑结构的其他实施例。请参考图3A至图3D,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凸起结构120的第一结构面121及第二结构面122例如为平面(如图3A所示),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条状凸起结构120的第一结构面121及第二结构面122例如可为凸曲面121a、122a(如图3B所示)或凹曲面121b、122b(如图3C所示),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曲面的曲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二夹角θ2例如为尖角,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θ2例如也可为圆导角(如图3D所示)。依据设计需求不同,上述的第一结构面121及第二结构面122的各种形式与第二夹角θ2的各种形式可以混合使用。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c与上述的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结构及优点相似,差异仅在于在垂直于入光面111以及第一面112(或第二面113)且通过每一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132的相交处的切面C上,每一条状凸起结构120c的第一结构面121c与第二结构面122c例如为非镜面对称。举例而言,图4中的第一结构面121c的面积是大于第二结构面122c的面积,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结构面121c的面积也可以是小于第二结构面122c的面积。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121与第二结构面122为镜面对称的条状凸起结构120及第一结构面121c与第二结构面122c为非镜面对称的条状凸起结构120c例如是交错混合排列,其结构与优点仍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重述。
在导光板100中,任两相邻的条状凸起结构120的边缘彼此相连接,但不以此为限。任两相邻的条状凸起结构120之间例如具有间距。图6A及图6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凸起结构及条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请先参考图6A,本实施例的任两相邻的条状凸起结构120之间的间距例如为平面,即板体110的第一面112。换言之,多个条状凸起结构120在第一面112上为间隔设置。
请参考图6B,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例如还包括多个棱镜柱1121,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条状凸起结构之间的间距内,图6B中是以一个棱镜柱1121示意,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在间距内也可以配置两个或多个棱镜柱1121。为了达到上述的较佳效果,图6A及图6B的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状支撑结构130的第二夹角θ2之间的间距D,范围例如仍为30μm~1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中,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导光板的板体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该些条状凸起结构上。当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时,导光板可以借由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以减少与光学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减少光学膜的吸附现象,同时多个条状凸起结构能达到分散光线的效果,进而提升光源模块出光时的亮度均匀度。另一方面,相较于点状或非条状的支撑结构与光学膜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少或不平均分布,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条状支撑结构可减少点状的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只是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的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书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组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组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3)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条状凸起结构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板体具有入光面及第一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上,且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通过所述第一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与通过所述第二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夹角;以及
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上,且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结构面及所述第二结构面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还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且具有多个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及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并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排列方向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结构面及所述第二结构面分别包括平面、凸曲面或凹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包括尖角或圆导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任两相邻条状凸起结构之间具有一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棱镜柱,配置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任两相邻条状凸起结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一面且通过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相交处的切面上,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结构面与所述第二结构面为镜面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一面且通过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相交处的切面上,这些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结构面与所述第二结构面为非镜面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一面且通过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相交处的切面上,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结构面与所述第二结构面为镜面对称,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另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结构面与所述第二结构面为非镜面对称。
1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发光组件及光学膜,其中:
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条状凸起结构及多个条状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板体具有入光面及第一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上,且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结构面及第二结构面,通过所述第一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与通过所述第二结构面的相对两长边的延伸平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夹角;以及
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一对一地配置于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上,且所述多个条状支撑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多个条状凸起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结构面及所述第二结构面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所述发光组件相对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设置,且适于发出光线入射至所述入光面;以及
所述光学膜配置于所述导光板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还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为出光面,所述第二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且具有多个微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为反射片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设置,所述板体还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为出光面并连接于所述入光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12861.5U CN210222287U (zh) | 2019-08-28 | 2019-08-28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TW108211855U TWM590700U (zh) | 2019-08-28 | 2019-09-06 |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12861.5U CN210222287U (zh) | 2019-08-28 | 2019-08-28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22287U true CN210222287U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9920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12861.5U Active CN210222287U (zh) | 2019-08-28 | 2019-08-28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22287U (zh) |
TW (1) | TWM590700U (zh) |
-
2019
- 2019-08-28 CN CN201921412861.5U patent/CN210222287U/zh active Active
- 2019-09-06 TW TW108211855U patent/TWM590700U/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0700U (zh) | 2020-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13532B1 (ko) | 도광판 | |
EP2808730B1 (en) |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direct backlight | |
US10598847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 |
US10338302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 |
KR100903028B1 (ko) | 쐐기형 배면프리즘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용 도광판 | |
US20070165394A1 (en) |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TWI459089B (zh) |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 |
CN101542191A (zh) | 背光装置及显示器 | |
US8287172B2 (en) |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 |
CN102282415A (zh) | 导光体、隐蔽构造体以及具有它们的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 |
US9046630B2 (en) |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 |
US20080007970A1 (en) |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10020010A (ko) |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도광판 | |
KR20100024752A (ko) |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US7186013B2 (en) | Large size backlight apparatus reduced in thickness | |
US20080158880A1 (en) | Plan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planar illumination method | |
CN111781670B (zh)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
US20050201121A1 (en) | Backlight module for an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 |
US7295261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with W-shaped structures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CN210401732U (zh)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
EP3296616B1 (en) | Surface-light-source illumination device | |
CN210222287U (zh)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
KR20080067894A (ko) | 배면에 계단구조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도광판 | |
US10281635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11293334U (zh)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5 Address after: Hsinchu Science Park, Taiwan, China, No. 11 Li Li Road, Hsinchu Patentee after: Coretronic Corp. Address before: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Taiwan young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