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114463U -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4463U
CN210114463U CN201822184182.9U CN201822184182U CN210114463U CN 210114463 U CN210114463 U CN 210114463U CN 201822184182 U CN201822184182 U CN 201822184182U CN 210114463 U CN210114463 U CN 210114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ed
extension
cabl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841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作俭
许纪东
董怀宇
方贤法
孙宁
王亚红
么佳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 Precision Healthcare LLC
Original Assignee
General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eral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General Electric Co
Priority to CN2018221841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4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4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44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床以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检测床包括包括移动支架以及用于支撑该移动支架的底座,其中,移动支架包括本部以及延长部,沿本部的一端设有容纳空间,延长部的一端伸入该容纳空间,并能够朝向本部运动或远离本部运动以调节移动支架的长度。

Description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床以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诸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中,检测床用于承载待检测的对象沿Z轴运动以对其进行定位。
通常,检测床设置在医疗检测设备的前端,检测床包括底座(Base)以及位于底座上的移动支架(Cradle)。底座中一般设置有移动支架的运动控制组件,上述组件能够与外部的控制系统通信以对移动支架进行升降、平移等运动控制,例如,移动支架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可以相对于底座沿Z轴运动,以承载对象进出扫描孔。
目前,各生产厂家对于检测床的总体长度有要求,例如,长度需要大到能够适应绝大多数患者的身高。但是,对于一些医疗机构来说,能够为检测床提供的安装空间比较小,因此,这些机构更希望引进一些既能满足患者身高要求、又能适应较小的安装空间的检测床。
另外,对于不同型号/系列的医疗检测系统,检测床的长度往往不同,现有技术中,很难为不同型号/系列的医疗检测系统提供标准化的检测床。
虽然现有技术中具有一些可延长移动支架的检测床,但是其操作比较复杂,例如,必须先将延长了的移动支架复位至初始位置才能对检测床进行升降操作,这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脚程。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任意一个,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度可调并便于操作的检测床以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床,包括移动支架以及用于支撑该移动支架的底座,其中,移动支架包括本部以及延长部,沿本部的一端设有容纳空间,延长部的一端伸入该容纳空间,并能够朝向本部运动或远离本部运动以调节移动支架的长度。
进一步,本部包括顶板以及连接顶板的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设有该容纳空间。
进一步,本部的底板上设有用于与延长部配合的滑动引导装置。
进一步,本部的底板和该延长部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多个限速卡槽,本部的底板和该延长部的另一个上设有能够伸入任一限速卡槽的突出件。
进一步,该多个限速卡槽分别具有凹弧状表面并依次间隔设置以形成波浪状。
进一步,延长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操作该延长部朝向或远离本部运动的操作组件。
进一步,操作组件上设有把手。
进一步,操作组件上设有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连接有线缆,该线缆自电连接器延伸至本部,并穿过本部后通过设置在本部下方的第一线缆引导装置被引导至底座。
进一步,电连接器和所述本部之间设有第二线缆引导装置,以用于引导线缆的自该电连接器延伸至本部中的部分。
进一步,操作组件的上表面与本部的上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
进一步,延长部的两侧设有防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医疗检测系统,包括上述的检测床。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他特征和方面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医疗检测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检测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移动托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检测床在延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移动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放大地示出了图2中的本部;
图7放大地示出了图6中的本部上的滑动引导装置;
图8放大地示出了图2中的延长部;
图9放大地示出了图8中的延长部上的限速卡槽和突出件;
图10示出了将延长部结合至本部时的状态图;以及,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检测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过程中,为了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本说明书不可能对实际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均作详尽的描述。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在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正如在任意一个工程项目或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开发者的具体目标,为了满足系统相关的或者商业相关的限制,常常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决策,而这也会从一种实施方式到另一种实施方式之间发生改变。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除非另作定义,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也不限于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连接。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医疗检测系统的框图。如图1 所示,在一个示例中,该医疗检测系统为磁共振成像系统(以下称为“MRI 系统”)100。该MRI系统100包括主磁体110,主磁体110具有用于在其中容纳检测对象的扫描腔112。
主磁体110上设有超导线圈114、梯度线圈116、以及射频(RF)体线圈 118。超导线圈114用于施加静磁场使得处于扫描腔112中的检测对象身体部位产生纵向宏观磁化矢量。射频体线圈用于施加射频脉冲,以激发检测对象身体部位的纵向磁化矢量发生翻转,从而产生横向磁化矢量,在射频激发脉冲结束后,该横向磁化矢量以固定的角频率衰减,以产生自由感应衰减信号,该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可以作为磁共振信号被采集。梯度线圈116用于施加梯度脉冲以在静磁场B0上叠加线性的磁场梯度,以实现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使得采集的道的磁共振信号具有空间位置信息。
上述MRI系统100还包括接收线圈130,接收线圈用于接收检测对象身体部位产生的上述磁共振信号,该接收线圈130可以设置在检测床120上并尽可能的靠近检测对象的待成像部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射频体线圈从发射模式切换至接收模式时,也可用于接收上述磁共振信号。
本实施例的MRI系统100进一步包括控制装置140、脉冲发生器150、发射器160、梯度电源170、接收器180、以及图像重建器190。
控制装置140从脉冲序列发生器150接收数据,该数据包含序列中使用的RF脉冲和梯度脉冲的波形、时序等信息。控制装置140基于序列中RF脉冲的数据来控制发射器160基于梯度脉冲的数据来控制梯度电源170。
发射器160基于从控制装置140接收到的数据来向RF体线圈118提供电流。梯度电源170基于从控制装置140接收到的数据来向梯度线圈116提供电流。
接收器180对由接收线圈130接收到的磁共振信号应用处理(诸如解调/ 检测),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至图像重建器190进行图像重建,以获取检测对象的任一层面或体积的磁共振图像。
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MRI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控制指令和图像信号/数据的存储装置、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器、用于输入控制指令/参数的输入装置以及其它用于帮助实现磁共振成像的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MRI系统还包括检测床120,其通常设置在扫描腔112的端部,并被配置为能够承载检测对象运动以使检测对象能够进/出该扫描腔112。上述控制装置140还可以用于用于控制检测床120的的升降、平移等运动,以对检测对象进行定位。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检测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检测床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中以作为图1中的检测床120 的一个示例。图3示出了图2中的移动托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的检测床在延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的移动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床包括移动托架200以及用于支撑该移动托架200的底座300。其中,移动托架200能够相对于底座300相对运动,例如,移动托架200能够沿磁共振成像系统的Z轴方向(主磁体的中心轴方向)朝向主磁体或远离主磁体运动,以将检测对象定位至成像所需的位置。
上述移动支架200包括本部210以及延长部230,其中,沿本部210的一端设有容纳空间,上述延长部210的一端伸入该容纳空间中,并能够朝向该本部210运动或远离本部210运动以调节移动支架200的长度。在一种实施例中,本部210的另一端可以用于安装例如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该驱动装置例如用于驱动移动支架200的平移运动。
图6和图8分别放大地示出了图2中的本部210和延长部230;图7放大地示出了图6中的本部上的滑动引导装置;图9放大地示出了图8中的延长部上的限速卡槽和突出件。结合图2-7所示,本部210包括顶板211以及连接顶板的底板213,顶板211和21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215。该容纳空间215用于容纳延长部230的一端以使得能够通过操作延长部210的另一端将延长部230进一步推向本部210或沿反方向将延长部230向外拉出。图9示出了将延长部230结合至本部210时的状态图,如图10所示,本部210和延长部230形成类似于抽屉的结构。
参考图6、图7,本部210的底板213上设有滑动引导装置214,用于与延长部230相配合,例如,可以在底板213的相对两侧设置滑动引导装置214,以限定/引导延长部230沿特定方向运动。相应地,延长部230上也可设置滑动转置,以配合该滑动引导装置214,该滑动引导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滑轨、滑动槽、滑块等。
参考图9,其中示出了延长部230的背面,当使用检测床200时,该背面朝向地面。如图9所示,延长部230上设有多个限速卡槽231,本部210 上设有能够伸入任一限速卡槽231的突出件217。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适当限制延长部230相对于本部210运动时的速度,可以防止由于过快推拉导致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地,上述多个限速卡槽231分别具有凹弧状表面并依次间隔设置以形成波浪状,这样,在延长部230运动的过程中,突出件217依次可以依次与这些限速卡槽231结合,使得延长部230平缓/均匀/流畅地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限速卡槽设置在本部210上而将突出件设置在延长部230上,只要能够实现两者的配合即可。
参考图2-9,延长部230的另一端(即远离本部210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操作所述延长部230朝向或远离所述本部210运动的操作组件240,上述操作组件240上设有把手241,通过操作把手241可以驱动延长部230相对于本部210运动。
操作组件240的上表面与所述本部210的上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这样,当延长部230完全伸入容纳空间215时,操作组件240和本部210可以基本无缝地对接,以便于维护和使检测对象具有较舒适的体验。
继续参考图3、图5和图6,上述操作组件240上可以设有电连接器250,上述电连接器250连接有线缆,线缆自电连接器250延伸至本部210,并穿过本部210后通过设置在本部210下方的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被引导至底座300。
本实施例中,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可以为坦克链,其中的线缆可以提供检测床与MRI系统的控制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例如,当检测床应用于图 1所示的MRI系统时,控制装置140通过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中的线缆向检测床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检测床的升降、检测床上移动托架的平移等运动。
电连接器250可以用于连接表面线圈,如前所述,表面线圈可以用于接收检测对象产生的磁共振信号,电连接器250和连接其的线缆可以用于提供表面线圈与MRI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或图像重建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结合图8-10,作为一种实施例,在本部210上开设线孔219,线缆可穿过该线孔219以使其第一部分位于本部210的下方(例如位于底座300和本部210之间),该第一部分可以与检测床的一些其他线缆一起被设置在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中。
为了避免在延长部230运动的过程中线缆的第二部分,即位于电连接器 250和本部210之间的部分发生缠绕、交叉等,可以在电连接器250和本部之间设置第二线缆引导装置600,以用于引导线缆的该第二部分。此处,线缆的第二部分即为图8中位于本部210底板213的上表面上方的部分,当延长部230完全伸入本部210的容纳空间215中时,线缆的该第二部分也处于该容纳空间215中。
具体地,第二线缆引导装置600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电连接器250附近,另一端可以固定在本部210上,例如图8所示的,本部210上设有固定块212,用于固定该第二导线引导装置600的另一端,为了优化空间,可以将固定块 212设置在例如线孔219附近。第二线缆引导装置600可以被设置为,例如U 形结构,以能够在延长部230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使U形结构的相对两端的长度进行互补(例如U形结构的一端的长度变长时,另一端的长度变短)的方式,来引导线缆的第二部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线缆引导装置600设置为其它形状。
以上描述了使线缆穿过线孔219实现线缆引导的方案,在一些应用中,还可以将移动托架200上的其它类型的线缆/电线穿过线孔219从而能够经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连接至检测床外的其它装置,例如控制装置。例如,在图10中示出了巴伦组件700,巴伦组件700一端的电线延伸并连接至位于移动托架200远离延长部300的一端,巴伦组件700另一端的电线穿过线孔219 后被设置在第一线缆引导装置500中。
上述电连接器2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对应的线缆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
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MRI系统的设计需求,也可以不在延长部300上设置接收线圈以及对应的电连接器250,相应地,也无需使用第二线缆引导装置500。
参考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检测床的结构示意图,移动托架200包括设置在本部210外侧的壳体800,延长部230的两侧设有用于屏蔽延长部230与壳体800之间的空隙的防尘装置900,上述防尘装置900 可以包括,例如毛刷。如图11所示,壳体800的长度稍长于本部210的长度,壳体800的长度可以为,例如,当延长部230处于初始安装位置,即延长部230大体上都容纳于本部210的容纳空间215中时,壳体800的端部大致与操作组件240的端部在同一平面,这样可以保证检测床外观的整体性,上述防尘装置900可以用于:当延长部230被拉出以用于增加移动托架200的长度时,屏蔽由于其相较本部210较小的宽度造成的与壳体800之间的空隙。
上述虽然描述了将检测床应用于MRI系统的情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实施例的检测床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医疗检测系统,例如计算机断层(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系统。类似地,当应用于CT系统时,检测床可以包括底座和移动支架,其中,移动支架包括本部和延长部,沿本部的一端设有容纳空间,延长部的一端伸入该容纳空间中,并能够朝向本部运动或远离本部运动以调节移动支架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 CT系统可以包括旋转支架,该旋转支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扫描腔,该本部远离延长部的一端可以靠近该扫描腔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床以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中,通过将移动托架200设计为类似抽屉结构,使得移动托架200可以具有变化/可调的长度,例如,当安装空间受限时,可以将延长部230完全收纳于本部210 中以使移动托架200的长度最短,当安装完成后,如某个检测对象的身高较高,则可以将延长部230适当地拉出一段距离以加长移动托架200。另外,对于,可以通过这样设计标准化的检测床,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系列/型号的医疗检测系统对于检测床长度的要求。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床并未带来额外的复杂操作,例如,在延长部处于任何状态时,都可以对移动托架 200进行升降操作,无需提前进行复位或其他准备工作,
上面已经描述了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做出各种修改。例如,如果所描述的技术以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如果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设备或电路中的组件以不同方式被组合和/或被另外的组件或其等同物替代或补充,则可以实现合适的结果。相应地,其他实施方式也落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检测床,包括移动支架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移动支架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支架包括本部以及延长部,沿所述本部的一端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延长部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空间,并能够朝向所述本部运动或远离所述本部运动以调节所述移动支架的长度;所述本部包括顶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的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设有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本部的底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延长部配合的滑动引导装置;所述本部的底板和所述延长部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多个限速卡槽,所述本部的底板和所述延长部的另一个上设有能够伸入任一限速卡槽的突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限速卡槽分别具有凹弧状表面并依次间隔设置以形成波浪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操作所述延长部朝向或远离所述本部运动的操作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上设有把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上设有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有线缆,所述线缆自所述连接器延伸至所述本部,并穿过所述本部后通过设置在所述本部下方的第一线缆引导装置被引导至所述底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本部之间设有第二线缆引导装置,以用于引导所述线缆的自所述电连接器延伸至所述本部中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的上表面与所述本部的上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的两侧设有防尘装置。
9.一种医疗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检测床。
CN201822184182.9U 2018-12-25 2018-12-25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Active CN210114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4182.9U CN210114463U (zh) 2018-12-25 2018-12-25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4182.9U CN210114463U (zh) 2018-12-25 2018-12-25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4463U true CN210114463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0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84182.9U Active CN210114463U (zh) 2018-12-25 2018-12-25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44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35676C2 (ru) Система магнитно-резонанс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меющая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терфейс
CN109791185A (zh) 射频线圈调谐方法和设备
US20200209335A1 (en) Correcting for hysteresi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12272776B (zh) 自动定位天线连接器以进行磁共振成像
US11269034B2 (en) Basic field magnet arrangement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system
WO201509441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izing a superconducting magnet of an mri system
CN112748383A (zh) 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位置显示方法
CN112858969B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梯度系统
WO2014013257A1 (en) Field-offset coil for use with an open mri scanner
CN210114463U (zh) 检测床及应用该检测床的医疗检测系统
EP3261534B1 (en)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a moveable patient carrier
WO2009150575A1 (en) Power supply for radio frequency coils in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JP2008104760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6334444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2021012400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patient motion dur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20060258936A1 (en) Transmission cable
JP7199836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CN106714680A (zh) 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20250160756A1 (en) Examination table apparatus and medical imaging system
US20250164587A1 (en) Examination table apparatus and medical imaging system
US10401450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with a bendable carrier for shim elements
JP6151583B2 (ja) 静磁場発生磁石及び磁気共鳴撮影装置
JP2024168990A (ja)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Sekino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ing a superconducting magnet with an off-center homogeneous field zone
JP2021045452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調整支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403

Address after: Wisconsin

Patentee after: Ge precision medic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U.S.A.

Address before: New York, United States

Patentee before: General Electric Co.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U.S.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