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073339U -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3339U
CN210073339U CN201920907522.8U CN201920907522U CN210073339U CN 210073339 U CN210073339 U CN 210073339U CN 201920907522 U CN201920907522 U CN 201920907522U CN 210073339 U CN210073339 U CN 210073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hot chamber
assembly
cylinder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075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新宇
周天
王江武
王广金
陈青
周缘
赵雨恒
邱新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19209075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3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3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333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热室外侧接线箱、导体固定装置、筒体、端板和热室内侧接线箱;热室外侧接线箱上安装有热室外侧连接器,热室内侧接线箱上安装有热室内侧连接器;筒体内设置有开设有供导体组件或者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穿过的通孔或凹槽的屏蔽组件;导体组件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上,导体组件的一端或者一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导体固定装置连接热室外侧连接器,另一端或者另一端的延长导线穿过屏蔽组件连接热室内侧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集成度高、结构紧凑、性能优良、检修维护方便,拥有良好的辐射防护功能、优良的密封及电气性能以及抗震性能,能够保证良好的机械完整性和电气完整性。

Description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领域的电气贯穿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核技术领域,热室是用来进行高放射性试验和操作的密闭空间,它通过热室壳体和屏蔽墙体和周围环境相对隔离。目前,热室电缆通常采用电缆管直接贯穿热室壳体和屏蔽墙体,并通过密封填料封堵管口的方式进行局部密封。此种电缆贯穿热室屏蔽墙体的方式,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1)电气和密封性能不可靠。密封填料、电缆本身易老化,密封效果差,电气和密封性能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无法长期保证。
(2)电缆更换困难。电缆一般采用弯管预埋的方式进行敷设,一旦电缆发生故障,维修和更换困难。
(3)电缆贯穿处的密封性能无法进行检测,若热室不能正常建立负压的运行状态,泄漏点排查难度大。
(4)在热室外侧无法用机械手进行远程操作,实施热室内侧电缆的连接及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缆管直接贯穿热室壳体和屏蔽墙体带来的电气和密封性能不可靠、电缆更换困难的问题,保证热室内外电缆的可靠电气连接,还能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包括导体组件、筒体组件、热室外侧接线箱和热室内侧接线箱;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导体固定装置和端板,所述筒体一端连接导体固定装置,另一端连接端板;所述热室外侧接线箱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上,且与筒体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的不同侧;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连接在端板上,且与筒体连接在端板的不同侧;所述热室外侧接线箱上安装有热室外侧连接器,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上安装有热室内侧连接器;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阻挡射线的屏蔽组件;所述屏蔽组件上开设有供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穿过的通孔或凹槽;所述导体组件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上,导体组件的一端或者一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导体固定装置连接热室外侧连接器;导体组件的另一端或者另一端的延长导线穿过屏蔽组件连接热室内侧连接器。本技术方案中,导体固定装置可采用端板法兰,端板法兰上具有多个通孔,导体组件贯穿端板法兰上的通孔;导体组件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上可以通过金属密封卡套组件将导体组件固定在端板法兰上实现。在热室外侧和热室内侧,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分别与热室外侧和热室内侧的连接器进行焊接或压接连接,并将完成连接的连接器安装在热室外侧和热室内侧的接线箱上,通过连接器的电气连接实现与热室内、外侧外部电缆可靠的电气连接。筒身内还设置有用于阻挡射线的屏蔽组件,能有效保证热室外侧工作人员的处于安全的辐射防护环境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屏蔽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过所有屏蔽组件并与导体固定装置相连,所有屏蔽组件通过支撑组件进行轴向固定。
优选的,所有屏蔽组件的通孔和凹槽在H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H面平行于筒体的径向。本方案中,屏蔽组件可采用铅屏蔽块;支撑组件可采用支撑杆和挡圈,因此本方案的核心是在电气贯穿装置的本体向预埋套管内侧延伸方向设置有辐射防护用的铅屏蔽块,并通过支撑杆、挡圈等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在电气贯穿装置筒体组件内,导体组件的延长导体依次曲线穿过多个铅屏蔽块,并贯穿整个筒体组件直达热室内侧,保证电气贯穿装置本体具有良好的辐射屏蔽性能。
进一步,所述导体组件与导体固定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实现导体组件与导体固定装置之间间隙的密封。本方案中,筒体组件的导体固定装置上具有贯穿孔道即通孔,导体组件贯穿过渡法兰上的通孔,并通过密封组件将导体组件固定在过渡法兰上实现导体组件与贯穿件本体的可靠密封。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包括设置在墙体内的预埋套管、设置在墙体上的预焊法兰及穿设在预埋套管内的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为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的导体固定装置与预焊法兰连接,且在导体固定装置与预焊法兰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实现预焊法兰端面与导体固定装置端面之间间隙的密封。
优选的,所述预埋套管和筒体均为阶梯筒状结构,筒体与预埋套管配合,使得在筒体外径改变处预埋套管内径对应改变。本方案中,贯穿装置的筒体组件采用了阶梯状的变径设计,预埋套管也设计成阶梯状结构,其与筒体组件的形状相配合,能够有效防止射线从电气贯穿装置的筒体组件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缝隙直射至热室外侧。
进一步,所述筒体的靠近热室的一侧外壁与预埋套管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为密封圈或密封垫。本方案中,在电气贯穿装置位于热室内侧的筒体组件外部安装有一个密封垫或密封垫,可以对电气贯穿装置筒体组件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粉尘、放射性气溶胶、水等进入预埋套管之中,污染电气贯穿装置的外表面,为装置后续的运行维护、退役处理提供便利。
进一步,所述导体固定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检漏孔和第二检漏孔;第一检漏孔用于检测导体组件与导体固定装置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检漏孔用于检测导体固定装置与预焊法兰之间的密封性能。本技术方案中,电气贯穿装置与预埋套管之间采用法兰螺栓安装,电气贯穿装置与预埋套管之间采用密封圈密封,在端板法兰上设计有2个密封检测接口,分别检测电气贯穿装置本体、电气贯穿装置安装面的密封性能,实现密封监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电气贯穿装置的总体结构紧凑、集成度高,其电气功能、机械功能和辐射防护功能高度集成。整个电气贯穿装置的设计便于现场的安装、检测和维护。
2、本实用新型的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支持各种规格类型的导体组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
3、本实用新型的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内部布置多块屏蔽铅块,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曲线通过不同屏蔽铅块上的错位开孔(或开槽)。有效保证电气贯穿装置本体具有良好的辐射屏蔽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的预埋套管和电气贯穿装置的筒体组件均采用阶梯状的变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射线从电气贯穿装置的筒体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缝隙直射至热室外侧,保证电气贯穿装置与预埋套管接口之间依然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
5、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贯穿装置与外部电缆采用专用连接器连接,热室内侧连接器可采用可远程操作的连接器,可以通过机械手进行电缆的连接和更换操作。该方式非常便于运行后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6、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贯穿装置与热室体之间的密封采用双道O形(或C型)橡胶(或金属)密封圈密封,采用密封的冗余设计,保证可靠的密封性能。
7、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贯穿装置本体、电气贯穿装置与热室墙体之间的密封可检测,安装和运行期间,可定期进行检测。有效保证电气贯穿装置的密封性能。
8、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卡套密封组件实现导体组件在端板法兰处的固定和双道金属密封,导体组件可拆卸、可更换、可检修,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室外侧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C-C剖面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室外侧连接器;2.热室外侧接线箱;3.导体组件;4.密封组件;5.导体固定装置;6.吊环螺钉;7.密封圈;8.支撑杆;9.挡圈;10.屏蔽组件;11.密封机构;12.热室内侧接线箱;13.热室内侧连接器;14.预埋套管;15.腔体;16.端板;17、预焊法兰;18.筒体;19、第一检漏孔;20、第二检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核技术领域,现有技术中的热室电缆通常采用电缆管直接贯穿热室壳体和屏蔽墙体,并通过密封填料封堵管口的方式进行局部密封。此种电缆贯穿热室屏蔽墙体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电气和密封性能不可靠,密封填料、电缆本身易老化,密封效果差,电气和密封性能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无法长期保证;(2)电缆更换困难,电缆一般采用弯管预埋的方式进行敷设,一旦电缆发生故障,维修和更换困难;(3)电缆贯穿处的密封性能无法进行检测,若热室不能正常建立负压的运行状态,泄漏点排查难度大;(4)在热室外侧无法用机械手进行远程操作,实施热室内侧电缆的连接及更换。
实际上,电气贯穿装置作为各种电缆贯穿热室墙体、手套箱等放射性操作空间压力边界的通道,需要满足相关电气性能要求,还需保证可靠的密封性能,即使在高温、高压、高湿、高辐射、高腐蚀等恶劣工况以及地震事故等极限条件下,仍能维持电气连续性及压力边界的完整性,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更进一步地最好实现热室内电气贯穿装置与外接电缆组件之间可远程操作进行安装和拆卸。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电气和密封性能不可靠问题,以及至少实现上述电气贯穿装置的部分功能要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系统及其安装方法。该产品不仅能够在高温、高湿、高压、高辐照以及化学腐蚀条件下保证设备的各项电气、机械、密封和辐射防护功能,而且便于现场的安装、检测及运行后的维护和更换。进一步地,选择专用的连接器,该装置还可具备远程操作功能,可以通过机械手在热室外侧进行远程操作,实现热室内的电缆组件与电气贯穿装置的连接及更换作业。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 /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是一种供动力、仪控、通讯等电缆贯穿热室壳体和屏蔽墙体的专用电气设备,该设备具有良好的承压、耐老化、耐辐照及优良的密封性能,该设备不仅能保证热室内外电缆的可靠电气连接,还能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进一步地,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可远程控制的连接器时,可采用机械手在热室内部的放射性空间远程进行连接器插拔、电缆及设备整体更换操作,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如图1-图3所示,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包括设置在墙体15内的预埋套管14、设置在墙体15上的预焊法兰17及穿设在预埋套管14内的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的左端远离热室并与预焊法兰17连接,右端靠近热室,位于热室内或者位于预埋套管14的靠近热室的一端内。
下面对电气贯穿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包括导体组件3、筒体组件、热室外侧接线箱2和热室内侧接线箱12;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18、导体固定装置5和端板16,所述筒体18左端连接导体固定装置5的右侧,右端连接端板16左侧;所述热室外侧接线箱2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的左侧上,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12连接在端板16的右侧上;热室外侧接线箱2上安装有热室外侧连接器1,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12上安装有热室内侧连接器13;本实施例中,导体固定装置5采用端板法兰,使得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形成一种法兰组件式的电气贯穿装置。
所述筒体18内还设置有支撑组件和多个用于阻挡射线的屏蔽组件10;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穿过所有屏蔽组件10并与导体固定装置5相连,所有屏蔽组件10 通过支撑组件进行轴向固定。所述屏蔽组件10上开设有供导体组件3或者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穿过的通孔或凹槽。屏蔽组件10与筒身结构配合,呈圆柱状,当需要导体组件3或者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需要从其圆周面(以下称“壁面”或“侧壁”)通过时就在有屏蔽组件10的圆周面上开设凹槽,该凹槽贯穿屏蔽组件10的左右两个端面,该凹槽可以为光滑的凹槽或者螺旋槽;而当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及导体组件3不需要从其圆周面穿过时在屏蔽组件10设置通孔,该通孔也会贯穿屏蔽组件10的左右两个端面;所有屏蔽组件10的通孔和凹槽在H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H面为平行于筒体18的径向的任一平面。屏蔽组件10的侧壁除凹槽位置外全部与筒体18内壁相接触,以实现对射线的阻挡,实现辐射防护。本实施例中屏蔽组件10采用铅屏蔽块;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组件10也可以采用其他防辐射材料制成,如铅硼聚乙烯、含硼聚乙烯等。屏蔽组件11的布置数量和位置根据辐射防护的计算要求确定,并通过支撑组件进行定位。
所述导体组件3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上,导体组件3的左端或者左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导体固定装置5连接热室外侧连接器1;导体组件3的右端或者右端的延长导线穿过屏蔽组件10连接热室内侧连接器13。前述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是指导体组件内部的电缆的延长线,导体组件3固定在端板法兰上,而只让其内部的电缆的延长线穿过屏蔽组件10。图1 中展示的是1个导体组件3固定在端板法兰5上,而只让其内部的电缆的延长导线穿过3个屏蔽组件10的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端板法兰5上可以穿设多个导体组件3,每个屏蔽组件10可以设置多个通孔或者凹槽,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当然导体组件3的优选个数为1-3个,以保证密封性。导体组件3可采用具有多种规格的导体组件,涵盖动力、仪控、同轴等各类型,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电缆贯穿热室压力边界。
所述导体组件3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上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组件4,所述密封组件4用于实现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 之间间隙的密封。
在电气贯穿装置采用上述结构时,电气贯穿装置与预埋套管14配合的具体方式为:筒体 18左端连接端板法兰;端板法兰左端热室外侧连接器1,右端连接与预焊法兰17连接;筒体右端连接端板16,端板位于预埋套管14的靠近热室的一端内。端板法兰与预焊法兰1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用于实现预焊法兰17端面与导体固定装置5端面之间间隙的密封。所述筒体18右端外壁与预埋套管14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机构11,所述密封机构11为密封圈或密封垫。其中:端板法兰5右边与预埋套管14之间的密封圈7可采用双道密封圈7 双道密封圈7的两道密封圈之间形成密封腔室;可通过设计检漏孔检测端板法兰与预埋套管 14之间的密封性能。筒体18右端外壁与预埋套管14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圈或密封垫。本实施例中,密封圈7优选双道O形(或C型)橡胶密封圈或者双道O形(或C型)金属密封圈。
所述导体固定装置5上设置有第一检漏孔19和第二检漏孔20;第一检漏孔19用于检测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检漏孔20用于检测导体固定装置5与预焊法兰17之间的密封性能。
所述预埋套管14和筒体18均为阶梯筒状结构,筒体18与预埋套管14配合,使得在筒体18外径改变处预埋套管14内径对应改变。预埋套管14和筒体18均为左侧直径大,右侧直径小;在筒体18外径改变处预埋套管14内径对应改变,以适应性筒体18的改变,这种贯穿装置的筒体组件采用分段式、阶梯状的变径设计,预埋套管14也设计成阶梯状结构,其与筒体组件的形状相配合,能够有效防止射线从电气贯穿装置的筒体组件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缝隙直射至热室外侧。
下面以图1中安装了1根导体组件3和3块铅屏蔽块的电气贯穿装置为例对本申请具体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电气贯穿装置主要由热室外侧连接器1、热室外侧接线箱2、导体组件3、密封组件4、筒体组件、支撑杆8、挡圈9、铅屏蔽块、热室内侧接线箱12、热室内侧连接器13等零部件组成。
其中筒体组件贯穿整个压力边界的墙体15,筒体组件由端板法兰5、筒体18和端板16 组成,筒体组件与墙体上的预焊法兰17采用螺栓连接,在其之间采用双道O形(或C型)橡胶(或金属)密封圈7进行密封。铅屏蔽块通过支撑杆8均匀间隔布置在筒体组件内部,并采用挡圈9进行铅屏蔽块10的轴向定位。铅屏蔽块上开槽或设计通孔供电缆贯穿,铅屏蔽块的开槽和通孔位置错开布置,保证有效的屏蔽厚度。铅屏蔽块的布置数量和位置根据辐射防护的计算要求确定,并通过支撑组件进行定位。
导体组件3主要由绝缘包覆导体、密封模块和不锈钢保护套管组成。导体组件的类型涵盖了动力、仪控、同轴等各类型,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电缆贯穿压力边界。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8、挡圈9、紧固件,支撑杆8穿过屏蔽组件10上的通孔并过挡圈9和紧固件等完成对屏蔽组件10的支撑和定位,具体地,屏蔽组件10两侧通过挡圈9限位,挡圈9 套装在支撑杆8上后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撑杆8上,所述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螺柱。其中支撑组件中的支撑杆8还可以进一步采用阶梯轴的形式依次穿过屏蔽组件10。屏蔽组件10上设计有螺旋槽或开孔供大规格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或小规格导体组件3贯穿,屏蔽组件10上开槽或开孔位置错开布置,电气贯穿装置内部导体组件的延长导线以适当的角度穿过所有屏蔽组件10,以保证贯穿装置内部任意直线上的屏蔽性能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导体组件3贯穿筒体组件的端板法兰5,并采用密封组件4实现导体组件3和筒体组件的端板法兰5之间的双道金属密封。导体组件3位于热室内侧的延长导线依次穿过铅屏蔽块的通孔,并延伸至热室内接线箱12内,并与热室内连接器13进行连接,实现了热室内侧可靠的电气连接。热室内接线箱12通过螺栓安装至筒体组件的端板16上,热室内连接器13安装在热室内接线箱12的盖板上,其选用可远程操作的连接器时,可实现在热室外侧利用机械手进行远程操作的功能。如此,电气贯穿装置就实现了采用专用的热室外侧连接器1和热室内侧连接器13完成与内部导体组件3的端接,并实现与外接电缆的快速连接。
导体组件3主要由绝缘包覆导体(即电缆)、绝缘介质块和铠装护套组成,铠装护套包覆在电缆外,且绝缘介质块填充在铠装护套与电缆之间。其类型可以包括仪控、动力、双绞、同轴、三同轴、光纤等类型,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电缆贯穿压力边界。导体组件3可单独安装或混装,具有多种规格,涵盖了动力、仪控、同轴等各类型,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电缆贯穿压力边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若干不同数量及规格的导体组件3,通过密封组件4安装在端板法兰5上。导体组件3贯穿端板法兰5,并采用密封组件4实现导体组件与端板法兰5之间的金属密封,密封组件4主要由依次布置的压紧螺母、后卡套、压紧环、前卡套等组成,所述密封组件4用于实现导体组件3与端板法兰5之间间隙的密封,作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压紧螺母是用于产生密封比压,挤压后卡套,后卡套将压力持续传递至压紧环,压紧环再将压力传递至前卡套,最终,前卡套发生变形,实现导体组件3与端板法兰5之间的第一道密封,后卡套在压紧螺母和压紧环的共同作用下,同样发生形变,实现导体组件3与端板法兰 5之间的第二道密封。压紧环的周向上的任意一个点上设计有一个小孔作为检漏孔,压紧环上的该检漏孔则位于第一道密封和第二道密封之间,通过设计检漏孔,则可实现对双道金属卡套密封性能的检测。所述密封组件采用金属卡套密封,不仅可实现相应的密封效果同时,通过压紧螺母提供密封预紧力将导体组件3固定在端板法兰5上,即密封组件实际上还起到固定作用。根据设计需要,密封组件4可设计在端板法兰5的任意一侧。
热室外侧接线箱2通过螺栓安装在筒体组件的端板法兰5上,热室外侧连接器1则安装在热室外侧接线箱2的盖板上,导体组件3的热室外侧延长导线与热室外侧连接器1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了热室内侧可靠的电气连接。
筒体18右端外壁与预埋套管14之间的密封机构11采用O形垫(圈),该密封机构11安装在筒体组件的外侧,用于封堵筒体组件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缝隙,有效避免放射性气溶胶进入缝隙内,污染筒体组件的外表面,为装置后续的运行维护、退役处理提供便利。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气贯穿系统还可以进行进一步改进,
如图3所示,筒体组件的端板法兰5上的两个检漏孔:第二检漏孔20和第一检漏孔19;第二检漏孔20可检测端板法兰5与预埋套管14的配对法兰之间的双道O形(或C型)橡胶(或金属)密封圈的密封性能,第一检漏孔19可检测导体组件3与端板法兰5之间形成的双道金属密封的密封性能。可定期检测电气贯穿装置的密封性能,保证其密封性能处于有效监控之内,确保压力边界的完成性,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由于端板法兰5右边与预埋套管14之间的密封圈7可采用双道密封圈7,设置第二检测孔20时,双道密封圈7的两道密封圈之间形成的密封腔室连通第二检漏孔20;同样,密封组件4实现导体组件3与端板法兰5之间间隙的双道金属密封,设置第一检漏孔19时,则将双道金属密封之间的密封腔室连通至第一检漏孔19。
本实施例的装置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法兰组件式的结构设计使得装置总成总装步骤简单,具有良好的维修性能;
模块化的设计,将电气功能、屏蔽功能、密封功能、远程操作功能等分模块进行设计,并将各功能进行集成,保证了各功能的独立性,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
电气功能的实现通过导体组件及连接器实现,连接器的应用使得现场运行维护便利;
屏蔽功能由多块铅屏蔽块实现,铅屏蔽块的布置及开孔位置,充分考虑了辐射防护要求,保证了良好的屏蔽效果;
筒体组件及预埋套管阶梯结构的应用,也保证了筒体组件与预埋套管之间缝隙同样具有足够的屏蔽厚度;
选用可远程操作的连接器时,热室侧连接器具有远程操作功能,实现了设备的远程操作。
综上,本实施例的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结构合理、性能可靠、检修维护方便,并拥有良好的耐高温、高压、耐辐照以及抗震等特殊要求,在热室压力边界内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证良好的机械完整性和电气完整性,并进一步能利用机械手在热室外侧完成热室内侧电缆的连接及更换操作。该装置能够满足电缆贯穿压力边界的功能要求。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上述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导体组件3插入导体固定装置5,并将导体组件3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上;
S12、将屏蔽组件10固定在支撑杆8上,并将支撑杆8靠近导体组件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导体组件3上;
S13、将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自左向右依次穿过屏蔽组件10;
S14、将筒体18套装在支撑杆8、屏蔽组件10外侧,并采用焊接或螺纹连接与固定装置 5的一侧连接;
S15、将导体组件3的左端的延长导线(或者导体组件3的左端)穿过热室外侧接线箱2,然后与热室外侧连接器1采用压接或焊接连接;将导体组件3的右端的延长导线穿过热室内侧接线箱12,然后与热室内侧连接器13采用压接或焊接连接,最后,将热室外侧连接器1 安装在热室外侧接线箱2上,将热室内侧连接器13安装在热室内侧接线箱12上;此时,电气贯穿装置组装完毕;
S16、在筒体18的靠近热室的一侧外壁套设上密封圈或者密封垫,在固定装置5靠近预焊法兰17的一侧安装双道O形圈;
S17、将电气贯穿装置穿过预埋套管14,采用螺栓将电气贯穿装置固定在预埋套管14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组件(3)、筒体组件、热室外侧接线箱(2)和热室内侧接线箱(12);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18)、导体固定装置(5)和端板(16),所述筒体(18)一端连接导体固定装置(5),另一端连接端板(16);
所述热室外侧接线箱(2)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上,且与筒体(18)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的不同侧;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12)连接在端板(16)上,且与筒体(18)连接在端板(16)的不同侧;
所述热室外侧接线箱(2)上安装有热室外侧连接器(1),所述热室内侧接线箱(12)上安装有热室内侧连接器(13);
所述筒体(18)内还设置有用于阻挡射线的屏蔽组件(10);所述屏蔽组件(10)上开设有供导体组件(3)的延长导线穿过的通孔或凹槽;
所述导体组件(3)密封连接在导体固定装置(5)上,导体组件(3)的一端或者一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导体固定装置(5)连接热室外侧连接器(1);导体组件(3)的另一端或者另一端的延长导线穿过屏蔽组件(10)连接热室内侧连接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组件(1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筒体(18)内还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穿过所有屏蔽组件(10)并与导体固定装置(5)相连,所有屏蔽组件(10)通过支撑组件进行轴向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屏蔽组件(10)的通孔和凹槽在H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H面平行于筒体(18)的径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组件(4),所述密封组件(4)用于实现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之间间隙的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8)为阶梯筒状结构。
6.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墙体(15)内的预埋套管(14)、设置在墙体(15)上的预焊法兰(17)及穿设在预埋套管(14)内的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为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的导体固定装置(5)与预焊法兰(17)连接,且在导体固定装置(5)与预焊法兰(1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用于实现预焊法兰(17)端面与导体固定装置(5)端面之间间隙的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套管(14)和筒体(18)均为阶梯筒状结构,筒体(18)与预埋套管(14)配合,使得在筒体(18)外径改变处预埋套管(14)内径对应改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8)的靠近热室的一侧外壁与预埋套管(14)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机构(11),所述密封机构(11)为密封圈或密封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固定装置(5)上设置有第一检漏孔(19)和第二检漏孔(20);第一检漏孔(19)用于检测导体组件(3)与导体固定装置(5)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检漏孔(20)用于检测导体固定装置(5)与预焊法兰(17)之间的密封性能。
CN201920907522.8U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73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07522.8U CN210073339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07522.8U CN210073339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3339U true CN210073339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27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07522.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73339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33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1312A (zh) * 2021-11-19 2022-03-0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用于钍基熔盐实验堆的低压电气贯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1312A (zh) * 2021-11-19 2022-03-0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用于钍基熔盐实验堆的低压电气贯穿装置
CN114121312B (zh) * 2021-11-19 2024-05-0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用于钍基熔盐实验堆的低压电气贯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4998B (zh) 一种用于双层安全壳的新型玻璃或陶瓷烧结电气贯穿件
CN102467983A (zh) 高温气冷堆一回路电气贯穿装置
CN110246596B (zh) 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110098530A (zh) 一种金属密封结构电连接器
CN110189838B (zh)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10073339U (zh) 一种热室用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CN200953255Y (zh) 灌封组件式低压电气贯穿件
CN210052538U (zh) 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
CN203118513U (zh) 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用筒体法兰组件式电缆贯穿设备
RU2484567C2 (ru) Герметичная кабельная проходка герметичного кабельного ввода
CN202221661U (zh) 一种铠装热电偶贯穿反应堆安全壳装置
EP4146907B1 (en) Feedthrough connector
CN201918175U (zh) 高温气冷堆一回路电气贯穿件
KR20170039671A (ko) 광 파이버 페너트레이션
CN203118514U (zh) 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用筒体法兰组合式电气贯穿件
CN1405789A (zh) 反应堆安全壳玻璃或陶瓷烧结电气贯穿件
CN104216064A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的穿墙光纤连接器
CN202076497U (zh) 铠装导体金属陶瓷绝缘子电气贯穿件
CN206451893U (zh) 一种用于核电厂安全级仪表的直角型电气连接器
US9911512B2 (en) CRDM inter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3257445B (zh) 一种用于高温高压工况下瞬时测量中子通量的系统
KR200267881Y1 (ko) 튜브락 조립체를 이용한 압력유지 감시기능을 가진전기관통부집합체
CN219164164U (zh) 用于热室穿舱的电缆贯穿件
RU171488U1 (ru) Герметич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кабельный ввод
CN212627096U (zh) 电缆外护套绝缘套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