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26564U -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26564U CN210026564U CN201920144385.7U CN201920144385U CN210026564U CN 210026564 U CN210026564 U CN 210026564U CN 201920144385 U CN201920144385 U CN 201920144385U CN 210026564 U CN210026564 U CN 2100265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fiber
- cured
- woven
- fiber prepreg
- prepre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7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7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4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29 gener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包括芯材、第一碳纤维复合层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芯材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芯材的第一表面;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芯材的第二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复合材料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纤维复合材料是由连续长纤及未固化的树脂所构成,且为目前最常用来制作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原材形式。详言之,这类纤维复合材料系由纤维束含浸树脂所构成;纤维束首先合并成所需之含量及宽度,然后将纤维均匀的分开,同时树脂加热后涂布在上下离型纸上。将纤维束及涂布树脂的上下离型纸同时导入滚轮中,纤维束位于上下离型纸之间,借由滚轮的压力将树脂均匀的散布于纤维之间。纤维束含浸树脂后,即经过冷却或烘干,经卷取器卷取成卷轴状;而这种由树脂包围含浸的纤维束即称为纤维预浸布。尔后,纤维预浸布可通过固化步骤,制成纤维复合材料。
在一般纤维复合材料的制作方法中,树脂通常采用两种类型;其一为热熔胶法,即直接将树脂加热,以降低其黏度,便于均匀散布于纤维束之间;另一者为溶剂法,即将树脂溶于溶剂中,以降低树脂黏度,待树脂含浸纤维束后,再加热使溶剂挥发。
上述热熔胶法的制程中,树脂含量控制容易,可省略烘干的步骤,且无残存的熔剂,但树脂黏度较高,含浸纤维编织物时易造成纤维束变形。上述溶剂法材料成本较低,制程简略,但是溶剂的使用易残存于纤维复合材料中,反而影响最终复合材料的强度,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因溶剂加热挥发而易发生工安意外。
因此,一般复合材料层合结构仍有待改良,以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整体强度,以及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包括芯材及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其中芯材系由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所包覆,且借由芯材以降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整体比重,并且借由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包括有芯材、第一碳纤维复合层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芯材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芯材的第一表面。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芯材的第二表面。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芯材,该芯材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叠贴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一表面;叠贴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二表面,以形成第一层合结构;以及固化第一层合结构,以得到上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之效果在于,借由芯材以降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整体比重,并且借由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除此之外,在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固化步骤,以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并且可使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均匀成型,进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 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100,其可用于制作飞机体中的框体结构(未图示)。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100包括芯材110、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芯材110具有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114,其中第二表面114系相反于第一表面112。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设置于芯材110的第一表面11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设置于芯材110的第二表面114。
芯材110例如可为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芯材110为一发泡板材,尤其是一PVC发泡材,例如可为系列的PVC发泡材。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分别包括一层叠数量介于1~65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分别包括层叠数量为1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为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而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为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其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分别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或 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的纤维重量分别为200g/m2或300g/m2。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的纤维重量为200 g/m2。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120的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140的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直接贴合于芯材110。
请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200,其可用于制作飞机体中的机翼结构(未图式)。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200包括芯材210、第一碳纤维复合层2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240。芯材210具有第一表面212及第二表面214,其中第二表面214系相反于第一表面212。第一碳纤维复合层220设置于芯材210的第一表面21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240设置于芯材210的第二表面214。
芯材210例如可为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芯材210为一发泡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220包括层叠数量为6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而第二碳纤维复合层240包括层叠数量为3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碳纤维复合层22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括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且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的层叠数量为4;第二碳纤维复合层24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括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且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的纤维重量为200g/m2。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 系直接贴合于芯材210。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220还包括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4、 226,其中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4系由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4的层叠数量为1;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6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6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4、226的纤维重量为200g/m2。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碳纤维复合层240还包括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4、 246,其中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4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4的层叠数量为1;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6系由角度0°的单向碳纤维所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6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4、246的纤维重量为200g/m2。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系设置于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4、226与芯材210之间;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2系设置于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44、246与芯材21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及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224系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200中部分层合,即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222,及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224的面积系分别小于芯材210的第一表面212;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244、246系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200中部分层合,即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244、246的面积系分别小于芯材210的第二表面214。
请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300,其可用于制作飞机体中的隧道结构(未图示)。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300包括芯材310、第一碳纤维复合层3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340。芯材310具有第一表面312及第二表面314,其中第二表面314系相反于第一表面312。第一碳纤维复合层320设置于芯材310的第一表面31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340设置于芯材310的第二表面314。
芯材310例如可为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芯材310为一发泡板材,尤其是一PVC发泡材,例如可为系列的PVC发泡材。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320包括层叠数量为4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而第二碳纤维复合层340包括层叠数量为16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碳纤维复合层32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括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且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的层叠数量为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34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括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2,且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2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2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2的纤维重量为200g/m2。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系直接贴合于芯材310。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320还包括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4、 326,其中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4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4的层叠数量为1;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6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6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4、326的纤维重量为200g/m2。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碳纤维复合层340还包括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4、 346、348、349,其中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4系由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4的层叠数量为5;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6系由角度为0°及 90°的单向碳纤维堆叠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6的层叠数量为5;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8系由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8的层叠数量为1;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9系由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且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9的层叠数量为4。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4、348、349的纤维重量为200g/m2;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6的纤维重量为300g/m2。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系设置于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4、326与芯材310之间;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2系设置于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8与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49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系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300中部分层合,即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322的面积系分别小于芯材310的第一表面 312。
请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400,其可用于制作飞机体中的机身结构(未图示)。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400包括芯材410、第一碳纤维复合层420及第二碳纤维复合层440。芯材410具有第一表面412及第二表面414,其中第二表面414系相反于第一表面412。第一碳纤维复合层420设置于芯材410的第一表面41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440设置于芯材410的第二表面414。
芯材410例如可为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芯材410为一中空蜂巢板材。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420包括层叠数量为63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而第二碳纤维复合层440包括层叠数量为46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碳纤维复合层42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含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且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的层叠数量为2;第二碳纤维复合层440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包括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且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的层叠数量为1。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及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的纤维重量为200g/m2。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复合层420还包括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 421、423、424、425、426、427、428,其中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1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300g/m2、角度为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层叠且层叠数量为5所构成的单向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45°、0°及90°、±45°、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5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3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2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4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45°、0°及90°、±45°、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0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5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45°、0°及90°、±45°、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0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6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300g/m2、角度为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层叠且层叠数量为11所构成的单向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300g/m2、角度为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层叠且层叠数量为3所构成的单向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7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由纤维重量为300g/m2、角度为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层叠且层叠数量为4所构成的单向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300g/m2、角度为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层叠且层叠数量为7所构成的单向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8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 g/m2、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二碳纤维复合层440还包括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 441、443、444、445,其中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1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45°、0°及90°、±45°、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5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3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4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45°、0°及90°、±45°、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5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5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由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2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2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纤维重量为200g/m2、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2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及纤维重量为 200g/m2、角度为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且层叠数量为1所构成的编织碳纤维预浸布。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及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1、423、424、425、426、427系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400中部分层合,即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及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1、423、424、425、426、427的面积系分别小于芯材410的第一表面412;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及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1、443、444、445系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400中部分层合,即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及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1、443、444、445的面积系分别小于芯材410的第二表面414。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22系设置于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1与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23之间;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442系设置于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1与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443之间。
请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500,其可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飞机体的各部位结构(未图示)。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5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20:提供芯材,其中芯材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步骤540:叠贴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一表面;步骤560:叠贴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二表面,以形成第一层合结构;以及步骤580:固化第一层合结构,以得到如本实用新型第一至第四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化第一层合结构(步骤580)系利用抽真空及加热法;利用抽真空压缩法,可减少第一层合结构内的气泡残留,进而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除此之外,利用加热固化,可使第一层合结构均匀固化成型,以使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具备均匀的整体机械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化第一层合结构(步骤580)系将第一层合结构抽真空至 -0.8~-1.0帕。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化第一层合结构(步骤580)系将该第一层合结构加热至80~12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叠贴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一表面(步骤540),以及叠贴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于芯材的第二表面(步骤560)之前,还包括裁切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及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裁切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及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系将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及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裁切预定面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裁切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及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系将第一碳纤维预浸布层及第二碳纤维预浸布层裁切至符合芯材的形状。借此,可缩短裁切碳纤维预浸布的时间,并可减少碳纤维预浸布彼此叠合的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包括芯材及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其中芯材系由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所包覆,且借由芯材以降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整体比重,并且借由第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除此之外,在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固化步骤,以提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机械强度,并且可使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均匀成型,以及达到飞机体部件轻量化的目的。另外,借由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亦可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110、210、310、410芯材
112、212、312、412第一表面
114、214、314、414第二表面
120、220、320、420第一碳纤维复合层
222、322、422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224、226、324、326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421、423、424、425、426、427、428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
140、240、340、440第二碳纤维复合层
242、342、442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244、246、344、346、348、349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441、443、444、445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层
520、540、560、580步骤。
Claims (13)
1.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芯材,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所述芯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所述芯材的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碳纤维复合层及所述第二碳纤维复合层分别包括一层叠数量介于1~65的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芯材包括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
3.一种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芯材,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所述芯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碳纤维复合层,设置于所述芯材的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碳纤维复合层包括一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所述第二碳纤维复合层包括一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所述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分别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或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所述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的纤维重量系分别为200g/m2或300g/m2。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所述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中的至少一者系直接贴合于所述芯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碳纤维复合层包括一或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所述第二碳纤维复合层包括一或多层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设置于所述一或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与所述芯材之间;所述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设置于所述一或多层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与所述芯材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当所述一或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为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时,所述第一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设置于所述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之间;当所述一或多层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为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时,所述第二编织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设置于所述多层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一或多层第一固化碳纤维预浸布及所述一或多层第二固化碳纤维预浸布系分别为一固化编织碳纤维预浸布、一固化单向碳纤维预浸布或其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固化编织碳纤维预浸布系由角度为±45°的双向碳纤维或0°及90°的双向碳纤维编织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固化单向碳纤维预浸布系由0°及90°的单向碳纤维堆叠构成。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其中所述芯材包括发泡板材或中空蜂巢板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44385.7U CN210026564U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44385.7U CN210026564U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26564U true CN210026564U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52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44385.7U Active CN210026564U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26564U (zh) |
-
2019
- 2019-01-28 CN CN201920144385.7U patent/CN2100265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21680B2 (en) | Curable prepregs with surface openings | |
EP1338406B1 (en) | Moulding materials and method of forming such materials | |
US9573338B2 (en) | Composite sandwich panel with differential resin layers | |
CN100556673C (zh) | 用于构建复合材料叠铺的预浸渍体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 |
CN107225773B (zh) | 用于组装加强的复合结构的方法 | |
EP2170587B1 (en)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urved element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 | |
CN105946327B (zh) | 一种双面斜纹立体结构玻璃纤维织物及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 |
EP2610053B1 (en) | Sandwich Core Material | |
US7267868B2 (en) | Composite products and molded articles obtained from said products | |
US10099460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prefor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molding | |
US20100196654A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and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formed thereby | |
US20030104156A1 (en) | Composite material | |
CN114872386B (zh) | 一种非对称飞机地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37429B (zh) | 一种取向非连续纤维预浸料的制备设备 | |
US3649435A (en) | High modulus graphite fiber reinforced hybrid laminates | |
JPS6248538A (ja) | 軽量積層構造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0026564U (zh) |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 | |
GB2058661A (en) | Honeycomb Structure | |
EP4261021B1 (en) | Reinforcement material for composite laminate | |
CN107672085B (zh) | 力响应性预浸渍复合方法、系统和装置 | |
JP3581334B2 (ja) | 連続強化繊維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1566064B (zh) | 具有改进的疲劳性能的纤维增强的材料 | |
JP2007099966A (ja) | プリプレグ | |
JP5417461B2 (ja) |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10031088A (ja) | 部分含浸トウプリプレグ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