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011708U -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1708U
CN210011708U CN201920458463.0U CN201920458463U CN210011708U CN 210011708 U CN210011708 U CN 210011708U CN 201920458463 U CN201920458463 U CN 201920458463U CN 210011708 U CN210011708 U CN 210011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liding
limiting
groove
pul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84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戈本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584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1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1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170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线装置以及车辆,拉线装置包括:拉线,所述拉线包括线体和护套,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线体上,所述线体相对所述护套可滑动且端部伸出所述护套;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穿孔且顶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护套的端部卡设在所述穿孔处,所述线体的端部从所述穿孔伸入所述外壳内部;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滑动槽处露出,所述滑动件的底部与所述线体的端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滑动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在滑动方向依次间隔的至少两个。

Description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交通发展迅速,车辆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其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车辆实现多种功能,并且对应的功能部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车辆的部分功能部件一般设置在车架上,这样需要在驾驶舱或其他可操纵位置设置操控装置,其中,功能部件和操纵装置之间一般选用拉线,操纵装置通过拉线的拉伸切换功能部件的工作状态。
相关技术中,车辆通常采用设置旋钮的方式以实现对拉线的控制,即操纵装置一般选用旋钮,但是,此种方式不仅结构复杂,装配困难,而且旋钮并不能很好地控制拉线进行移动与复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拉线装置,该拉线装置实现方式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装配简单,可实现批量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拉线装置,包括:拉线,所述拉线包括线体和护套,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线体上,所述线体相对所述护套可滑动且端部伸出所述护套;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穿孔且顶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护套的端部卡设在所述穿孔处,所述线体的端部从所述穿孔伸入所述外壳内部;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滑动槽处露出,所述滑动件的底部与所述线体的端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滑动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在滑动方向依次间隔的至少两个。
由此,通过设置滑动件及限位部,可以更好地实现拉线的移动与限位。此种方式区别于传统设置旋钮控制拉线的方式,该方式的结构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并且其装配简单,可以批量化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限位凹槽且另一个构造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凹槽为至少两个且设置在所述滑动件的底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容纳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球头柱塞且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为所述限位凸起;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球体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支撑所述球体,所述球体为所述限位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滑动件包括:板体、拨动头和配合头,所述拨动头位于所述板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配合头位于所述板体的底部,所述板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拨动头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配合头与所述线体的端部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止抵在所述外壳和所述滑动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穿孔且在所述穿孔的上方设置容纳所述线体端部的容纳腔,所述上盖和/或所述底座上形成允许所述滑动件滑动的滑动腔,且所述滑动腔和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上盖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槽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顶面与所述滑动腔的底面平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滑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与所述拉线的长度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其包括所述的拉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拉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拉线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拉线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拉线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
拉线装置100;
拉线10;线体11;护套12;
外壳20;底座21;定位凸起22;上盖23;定位凹槽24;穿孔25;滑动槽26;支撑筋27;第一限位部28;容纳槽29;
滑动件30;第二限位部31;板体32;拨动头33;配合头34;
弹性复位件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线装置100,该拉线装置100的一端连接有功能部件,用户通过操纵拉线装置100,即可切换功能部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应的功能,例如,刹车功能,又如,门锁功能,其可应用于车辆领域。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线装置100包括:拉线10、外壳20和滑动件30。
如图3所示,拉线10包括线体11和护套12,护套12套设在线体11上,线体11可以相对护套12滑动,并且线体11的端部伸出护套12。线体11可以为钢线,护套12起到保护线体11的作用,并且允许线体11相对护套12拉伸。
如图3所示,外壳20的底部设置有穿孔25,穿孔25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外壳20底部的左侧,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外壳20底部的其它位置。护套12的端部卡设在穿孔25处,线体11的端部从穿孔25伸入外壳20内部。例如,护套12的端部设置有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卡设在穿孔25的环形边缘处,从而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卡接可靠性。
外壳20的顶部还设置有滑动槽26,滑动槽26为矩形,滑动槽26的长度方向可以为图3的左右方向,滑动槽26的长短可以决定滑动件30滑动的范围,其长短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
滑动件30可滑动地设置在外壳20内,而且滑动件30至少部分地从滑动槽26处露出,露出的部分一方面可以方便驾驶员或乘客拨动滑动件30,从而可以控制其滑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限制滑动件30滑动的距离,当滑动件30向右滑动且其露出的部分接触到滑动槽26的右端时,滑动槽26可以卡住滑动件30露出的部分,从而实现对滑动件30的限位。滑动件30的底部与线体11的端部相连接,通过二者的相互连接,在滑动件30滑动时可同时带动线体11移动,例如,当滑动件30向右滑动时,滑动件30同时也带动了线体11向右移动,由此实现了滑动件30与线体11的同步移动。
其中,如图3所示,外壳20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8,滑动件30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1,当滑动件30滑动时,滑动件30可通过第一限位部28与第二限位部31的配合来进行限位。第一限位部28或第二限位部31为在滑动方向依次间隔的至少两个。例如,在滑动方向上,可在外壳20设置一个第一限位部28,在滑动件30设置两个间隔的第二限位部31。又如,在滑动方向上,可在外壳20设置两个间隔的第一限位部28,在滑动件30设置一个第二限位部31。
如图3所示,位于滑动件30右侧的第二限位部31与第一限位部28配合时,拉线10未被拉伸;当滑动件30向右移动预定距离后,位于滑动件30左侧的第二限位部31与第一限位部28相互配合,此时,拉线10被拉伸出预定长度,由此实现了第一限位部28与第二限位部31配合限位的作用,从而实现功能部件的状态切换。
由此,通过设置滑动件30及限位部,可以更好地实现拉线10的移动与限位。此种方式区别于传统设置旋钮控制拉线的方式,该方式的结构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并且其装配简单,可以批量化生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限位部28和第二限位部31中的一个为限位凹槽且另一个构造有限位凸起,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28构造有限位凸起,第二限位部31为限位凹槽,在滑动件30滑动过程中,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互相配合可以达到对拉线10的限位作用。而且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的配合方式简单且可靠,易于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限位凹槽为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限位凹槽设置在滑动件30的底部,外壳20内部设置有容纳槽29,第一限位部28构造有限位凸起,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28为球头柱塞,而且第一限位部28设置在容纳槽29内,球头柱塞的球头为限位凸起。又如,第一限位部28包括球体和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容纳槽29内且支撑球体,球体为限位凸起。
当滑动件30左右滑动时,滑动件30的底部压缩第一限位部28,导致限位凸起被压缩入容纳槽29内,当滑动件30底部的第二限位部31与第一限位部28接触时,限位凸起弹出,其与限位凹槽相互配合,从而限制滑动件30继续滑动,进而能够实现功能部件的状态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滑动件30包括:板体32、拨动头33和配合头34,拨动头33位于板体32的顶部,而且拨动头33设置在滑动槽26内,其一方面可以起到方便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拨动头33移动到滑动槽26的右端时,被其卡住,从而可以实现对滑动件30限位的作用。第二限位部31与配合头34位于板体32的底部,配合头34与线体11的端部相配合,而且配合头34呈钩状其可以固定线体11的端部,当滑动件30滑动时可同时带动线体11移动。板体32可滑动地设置在外壳2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拉线装置100还包括:弹性复位件40,弹性复位件40止抵在外壳20和滑动件30之间。弹性复位件40的左端固定在滑动件30的右端,弹性复位件40的右端固定于外壳20的内壁上,当滑动件30向右滑动时,压缩弹性复位件40,弹性复位件40回弹时可以使滑动件30回复到其原来位置。弹性复位件40可以使用弹簧来实现其功能,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20包括:底座21和上盖23,上盖23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21上,底座21的底部设置有穿孔25,而且底座21在穿孔25的上方设置容纳线体11端部的容纳腔,容纳腔呈矩形,其内空间大,方便线体11在容纳腔内移动;上盖23和底座21之间还形成有允许滑动件30滑动的滑动腔,当然上盖23或者底座21也可以单独形成有允许滑动件30滑动的滑动腔。滑动腔位于容纳腔的上方,并且滑动腔与容纳腔相互连通,滑动腔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滑动腔的范围限定了滑动件30滑动的距离,通过控制滑动件30滑动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线体11移动与限位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底座2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凸起22,上盖23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凹槽24。如图2所示,上盖23设置有四个定位凹槽24,其两两对称地设置在上盖23底部的边缘位置,同侧的两个定位凹槽24之间有一定间隔。定位凸起22同样两两对称地设置在容纳腔的边缘处,同侧两个定位凸起22之间间隔的距离与同侧两个定位凹槽24之间间隔的距离相同,以实现一一对应,能够相互配合。
设置定位凸起22和定位凹槽24是为了更好地定位外壳20的底座21与上盖23,使其安装紧凑,不易发生松动。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连接底座21和上盖23,还使用了螺钉进行安装,实现了定位准确,安装稳定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支撑筋27,支撑筋27的顶面与滑动腔的底面平齐。如图2所示,容纳腔的侧壁上并排设置有三个竖置布置的支撑筋27,三个支撑筋27之间间隔的距离相同,其一方面可以加强容纳腔侧壁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滑动件30的支撑效果,防止滑动件30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滑动件30的长度方向与外壳20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与拉线10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可以便于滑动件30拉动线体11移动,而且也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减少线体11端部伸入容纳腔内部的长度,从而可以有利于外壳20的小型化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拉线装置1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线,所述拉线包括线体和护套,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线体上,所述线体相对所述护套可滑动且端部伸出所述护套;
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穿孔且顶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护套的端部卡设在所述穿孔处,所述线体的端部从所述穿孔伸入所述外壳内部;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滑动槽处露出,所述滑动件的底部与所述线体的端部相连接,其中,
所述外壳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滑动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在滑动方向依次间隔的至少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限位凹槽且另一个构造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为至少两个且设置在所述滑动件的底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容纳槽,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球头柱塞且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为所述限位凸起;
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球体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支撑所述球体,所述球体为所述限位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包括:板体、拨动头和配合头,所述拨动头位于所述板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配合头位于所述板体的底部,所述板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拨动头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配合头与所述线体的端部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止抵在所述外壳和所述滑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穿孔且在所述穿孔的上方设置容纳所述线体端部的容纳腔,所述上盖和/或所述底座上形成允许所述滑动件滑动的滑动腔,且所述滑动腔和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上盖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槽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顶面与所述滑动腔的底面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与所述拉线的长度方向垂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装置。
CN201920458463.0U 2019-04-04 2019-04-04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1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8463.0U CN210011708U (zh) 2019-04-04 2019-04-04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8463.0U CN210011708U (zh) 2019-04-04 2019-04-04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1708U true CN210011708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4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846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1708U (zh) 2019-04-04 2019-04-04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1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07545A1 (zh) 一种键盘开关
JPH05217464A (ja) プッシュ機構付き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CN114005694A (zh) 按键开关
US10656667B2 (en) Movable handle
CN210011708U (zh)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CN108626828B (zh) 冷风扇
CN212447322U (zh) 用于手套箱的机械式按钮解锁机构及手套箱
CN104332339A (zh) 按键结构
JP3896643B2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US20130215030A1 (en) Mouse structure
CN210349631U (zh) 一种点式开关
CN107740638B (zh) 钥匙柄自动滑出式peps钥匙
CN205666166U (zh) 汽车电动后视镜开关
CN210218384U (zh) 拉线装置以及车辆
US8952281B2 (en) Slide switch device
CN213815911U (zh) 操控流畅的轻触开关及开关控制装置
CN212182196U (zh) 一种汽车中控锁开关
CN215578304U (zh) 一种拨动开关
JPH0633624Y2 (ja) スイツチ
CN22238046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1929357U (zh) 车辆顶棚天窗开关
CN220504078U (zh) 旋钮结构及坐便器
KR20190048761A (ko) 푸시 스위치 유닛
CN209962940U (zh) 用于电子产品的开关组件和电子产品
CN209947725U (zh) 一种具有拼接式键轴的按键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