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82207U -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82207U CN209982207U CN201921190483.0U CN201921190483U CN209982207U CN 209982207 U CN209982207 U CN 209982207U CN 201921190483 U CN201921190483 U CN 201921190483U CN 209982207 U CN209982207 U CN 2099822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bar
- axial direction
- bar holder
- stator
- insul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可将线圈引出线与汇流条容易地连接的结构的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定子单元包括: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本体相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具有与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定子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的定子芯、安装在定子芯上的绝缘体、及经由绝缘体而安装在定子芯上的多个线圈。汇流条单元在绝缘体的轴方向一侧具有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固定器。汇流条具有朝比汇流条固定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延长的端子部、及与被从线圈朝轴方向一侧引出的线圈引出线连接的线圈连接部。汇流条固定器与绝缘体中的一者具有朝径向突出的钩部。汇流条固定器与绝缘体中的另一者具有在轴方向上挂住钩部来进行固定的挂钩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将已被从绕组中引出的绕组端与汇流条连接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一种绕组端穿过保持轴承的绝缘板的贯穿孔而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46502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已被从绕组中引出的绕组端的刚性比较低,位置容易移动。因此,难以对绕组端进行对位,而难以使绕组端穿过绝缘板的贯穿孔。由此,存在绕组端与汇流条端子的连接所需要的工夫增加的问题。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将线圈引出线与汇流条容易地连接的结构的定子单元、以及包括具有此种定子单元的马达的电动致动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定子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马达的定子单元,所述马达包括将中心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及被固定在所述马达轴的转子本体,所述定子单元包括: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本体相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所述定子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的定子芯;绝缘体,安装在所述定子芯;以及多个线圈,经由所述绝缘体而安装在所述定子芯。所述汇流条单元在所述绝缘体的轴方向一侧具有保持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固定器。所述汇流条具有:端子部,朝比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延长;以及线圈连接部,与被从所述线圈朝轴方向一侧引出的线圈引出线连接。所述汇流条固定器与所述绝缘体中的一者具有朝径向突出的钩部。所述汇流条固定器与所述绝缘体中的另一者具有在轴方向上挂住所述钩部来进行固定的挂钩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马达,具有将中心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被固定在所述马达轴的转子本体、及所述定子单元;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轴的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连结;输出部,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而被传达所述马达轴的旋转;第一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具有在轴方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外壳,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方向另一侧,具有在轴方向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以及电路板,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所述第一外壳具有:筒状的外壳筒部,在轴方向上延长;以及间隔壁部,从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扩展。所述定子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中的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所述电路板被收容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部中的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的部分。所述间隔壁部具有在轴方向上贯穿所述间隔壁部的孔部。所述端子部经由所述孔部而朝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突出,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定子单元中,可将线圈引出线与汇流条容易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剖面图,且为图1的II-II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一部分的剖面图,且为图4的V-V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电动致动器
11:外壳
12:马达外壳(第一外壳)
12a:外壳筒部
12b:间隔壁部
12g:第一开口部
12j:孔部
13:减速机构外壳(第二外壳)
13h:第二开口部
20:马达
21:马达轴
22:转子本体
23:定子
24:定子芯
24a:芯背部
24b:齿部
25:绝缘体
25a:筒状部
25b:外侧突出部
25c:内侧突出部
25d:挂钩部
25e:嵌合凹部
26:线圈
26a:线圈引出线
30:减速机构
40:输出部
71:电路板
120:定子单元
130:汇流条单元
140:汇流条固定器
141: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
142:固定部
143:臂部
144:延伸部
145:钩部
146b:嵌合凸部
148:支撑壁部
150:汇流条
153、154:线圈连接部
155:端子部
J1:中心轴
Z: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将正侧作为上侧,将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宜表示的中心轴J1的轴方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1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仅称为“轴方向Z”。另外,在各图中适宜表示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且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将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
另外,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仅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仅称为“圆周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方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方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上侧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包括:外壳11、轴承固定器100、具有在中心轴J1的轴方向Z上延长的马达轴21的马达20、控制部70、连接器部8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配线构件9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以及衬套54。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及第三轴承53例如为滚珠轴承。
外壳11收容马达20及减速机构30。外壳11具有收容马达20的马达外壳12、及收容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外壳13。马达外壳12相当于第一外壳。减速机构外壳13相当于第二外壳。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作为第一外壳的马达外壳12、及作为第二外壳的减速机构外壳13。马达外壳12具有外壳筒部12a、间隔壁部12b、控制基板收容部12f、上盖部12c、端子保持部12d、及第一配线保持部14。马达外壳12的各部除后述的金属构件110以外为树脂制。
外壳筒部12a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在轴方向Z上延长的圆筒状。外壳筒部12a在轴方向Z的两侧开口。外壳筒部12a具有在下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g。即,马达外壳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g。外壳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
间隔壁部12b是从外壳筒部12a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间隔壁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间隔壁部12b具有在轴方向Z上贯穿间隔壁部12b的贯穿孔12h。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12h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形状。贯穿孔12h的内径比后述的固定器筒部101的外径大。间隔壁部12b具有树脂制的壁部本体12i与金属制的金属构件110。壁部本体12i是从外壳筒部12a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部分。间隔壁部12b具有在轴方向Z上贯穿间隔壁部12b的孔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2j设置在壁部本体12i。
金属构件110是圆环状,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金属构件110例如为螺母。金属构件110被埋入壁部本体12i。更详细而言,金属构件110被埋入壁部本体12i中的径向内缘部。金属构件110位于朝比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上。金属构件110的上侧的面位于比壁部本体12i的上侧的面更上侧。金属构件110的上侧的面是与轴方向Z正交的平坦的面。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个金属构件110。多个金属构件110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一周上。例如设置三个金属构件110。
控制基板收容部12f是收容后述的电路板71的部分。在外壳筒部12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构成控制基板收容部12f。控制基板收容部12f的底面是间隔壁部12b的上表面。控制基板收容部12f在上侧开口。上盖部12c是堵塞控制基板收容部12f的上端开口的板状的盖。端子保持部12d从外壳筒部12a朝径向外侧突出。端子保持部12d是在径向外侧开口的圆筒状。端子保持部12d保持后述的端子81。
第一配线保持部14从外壳筒部12a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一配线保持部14从外壳筒部12a朝第一方向X的负侧突出。第一配线保持部14在轴方向Z上延长。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上端部的轴方向位置与间隔壁部12b的轴方向位置大致相同。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圆周方向位置例如与连接器部80的圆周方向位置不同。
减速机构外壳13位于马达外壳12的下侧。减速机构外壳13具有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与圆筒构件16。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相当于第二外壳本体。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为树脂制。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具有底壁部13a、筒部13b、突出筒部13c、及第二配线保持部15。底壁部13a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底壁部13a覆盖减速机构30的下侧。
筒部13b是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朝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筒部13b在上侧开口。筒部13b的上端部接触外壳筒部12a的下端部并被固定。突出筒部13c是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朝下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筒部13c在轴方向两侧开口。
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朝第一方向X的负侧,即与第一配线保持部14突出之侧相同侧突出。第二配线保持部15被配置在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下侧。第二配线保持部15例如为中空且在上侧开口的箱状。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筒部13b的内部连接。第二配线保持部15具有底壁部15a与侧壁部15b。底壁部15a从底壁部13a朝径向外侧延长。在图1中,底壁部15a从底壁部13a朝第一方向X的负侧延长。侧壁部15b从壁部15a的外缘部朝上侧延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底壁部13a与底壁部15a来构成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的底部13j。底部13j具有从底部13j的下侧的面朝上侧凹陷的收容凹部17。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凹部17横跨底壁部13a与底壁部15a来设置。
圆筒构件16是在轴方向Z上延长的圆筒状。更详细而言,圆筒构件16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在轴方向两侧开口的多段的圆筒状。圆筒构件16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构件16为板金制。因此,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制作圆筒构件16,而可减少圆筒构件16的制造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构件16为非磁性材料。
圆筒构件16被埋入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圆筒构件16具有大径部16a、圆环部16b、及小径部16c。大径部16a是圆筒构件16的上侧部分。大径部16a被埋入筒部13b。大径部16a的内周面中的上侧的端部在减速机构外壳13的内部露出。如图2所示,大径部16a在内周面具有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定位凹部16d。另外,在图2中,省略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的图示。
如图1所示,圆环部16b是从大径部16a的下侧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长的圆环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部16b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圆环部16b被配置在底壁部13a。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部16b位于底壁部13a的上侧的面。圆环部16b的径向外缘部被埋入筒部13b。圆环部16b的上表面中的偏向径向内侧的部分在减速机构外壳13的内部露出。圆环部16b覆盖后述的第一磁铁63的下侧。圆环部16b的上表面是与轴方向Z正交的平坦的面。
小径部16c是圆筒构件16的下侧部分。小径部16c从圆环部16b的径向内缘部朝下侧延长。小径部16c的外径及内径比大径部16a的外径及内径小。小径部16c嵌合在突出筒部13c的径向内侧。在小径部16c的内部配置在轴方向Z延长的圆筒状的衬套54。衬套54嵌合在小径部16c,并被固定在突出筒部13c内。衬套54在上端部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衬套凸缘部54a。衬套凸缘部54a接触圆环部16b的上表面。由此,抑制衬套54从小径部16c的内部朝下侧脱落。
减速机构外壳13具有在上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3h。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部13h包含筒部13b的上侧的开口与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开口。马达外壳12与减速机构外壳13以第一开口部12g与第二开口部13h在轴方向Z上相向的状态被相互固定。在马达外壳12与减速机构外壳13已被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g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h的内部相互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12及减速机构外壳13例如可分别通过嵌入成形来制作。马达外壳12可通过将金属构件110与配线构件90中的后述的第一配线构件91作为嵌入构件的嵌入成形来制作。减速机构外壳13可通过将圆筒构件16与配线构件90中的后述的第二配线构件92作为嵌入构件的嵌入成形来制作。
轴承固定器100被固定在马达外壳12。轴承固定器100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固定器100为板金制。因此,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制作轴承固定器100,而可减少轴承固定器100的制造成本。轴承固定器100具有筒状的固定器筒部101与固定器凸缘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器筒部101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筒状。固定器筒部101在径向内侧保持第一轴承51。固定器筒部101插入贯穿孔12h。固定器筒部101从控制基板收容部12f的内部经由贯穿孔12h而朝比间隔壁部12b更下侧突出。
固定器筒部101的外径比贯穿孔12h的内径小。因此,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朝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遍及全周位于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朝径向内侧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器筒部101具有外侧筒部101a与内侧筒部101b。外侧筒部101a是从固定器凸缘部102的径向内缘部朝下侧延长的圆筒状。外侧筒部101a的径向外侧面是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内侧筒部101b是在外侧筒部101a的径向内侧从外侧筒部101a的下侧的端部朝上侧延长的圆筒状。内侧筒部101b的径向外侧面与外侧筒部101a的径向内侧面接触。如此,使两个筒部在径向上重叠来构成固定器筒部101,由此可提升固定器筒部101的强度。在内侧筒部101b的径向内侧保持第一轴承51。内侧筒部101b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轴承51更上侧。内侧筒部101b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外侧筒部101a的上侧的端部略下侧。
固定器凸缘部102从固定器筒部101朝径向外侧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器凸缘部102从固定器筒部101的上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延长。固定器凸缘部102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固定器凸缘部102位于间隔壁部12b的上侧。固定器凸缘部102被固定在间隔壁部12b。由此,轴承固定器100被固定在马达外壳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器凸缘部102通过在轴方向Z上被拧入间隔壁部12b中的多个螺钉构件而固定在间隔壁部12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固定器凸缘部102固定的螺钉构件被拧入间隔壁部12b中的金属构件110的内螺纹部。虽然省略图示,但例如设置三个将固定器凸缘部102固定的螺钉构件。
已由螺钉构件固定的固定器凸缘部102接触金属构件110的上侧的面。更详细而言,固定器凸缘部102的下侧的面之中,螺钉构件所贯穿的贯穿部的边缘部接触金属构件110的上侧的面。固定器凸缘部102位于从壁部本体12i朝上侧的位置上。因此,可通过金属构件110而在轴方向Z上高精度地对固定器凸缘部102进行定位。另外,可抑制固定器凸缘部102相对于轴方向Z倾斜。另外,固定器凸缘部102不直接地接触壁部本体12i。因此,即便在因线膨胀系数的差异而在树脂制的壁部本体12i与金属制的金属构件110之间产生了热变形量的差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壁部本体12i被施加应力。由此,可抑制壁部本体12i破损、及金属构件110从壁部本体12i脱落等。
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本体22、及定子单元120。马达轴21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进行旋转。马达轴21由第一轴承51与第二轴承52可环绕中心轴J1进行旋转地支撑。第一轴承51由轴承固定器100保持,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21中的比转子本体22更上侧的部分。第二轴承52相对于减速机构外壳13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21中的比转子本体22更下侧的部分。
马达轴21的上端部穿过贯穿孔12h而朝比间隔壁部12b更上侧突出。马达轴21具有将相对于中心轴J1已偏心的偏心轴J2作为中心的偏心轴部21a。偏心轴部21a位于比转子本体22更下侧。在偏心轴部21a嵌合第三轴承53的内圈来进行固定。转子本体22被固定在马达轴21。虽然省略图示,但转子本体22具有被固定在马达轴21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转子芯、及被固定在转子芯的磁铁。
如图3所示,定子单元120包括定子23与汇流条单元130。如图1所示,定子23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本体22相向。定子23在转子本体22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本体22。定子23具有定子芯24、绝缘体25、及多个线圈26。
定子芯24被固定在外壳筒部12a的内周面。更详细而言,定子芯24被固定在外壳筒部12a的内周面中的比间隔壁部12b更下侧的部分。即,定子23被固定在外壳筒部12a的内周面中的比间隔壁部12b更下侧的部分。由此,马达20由马达外壳12保持。如图3及图4所示,定子芯24是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24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芯24具有芯背(core back)部24a与多个齿(teeth)部24b。芯背部24a是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芯背部24a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多个齿部24b从芯背部24a朝径向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部24b从芯背部24a朝径向内侧延长。多个齿部24b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一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十二个齿部24b。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24是将多个定子芯部件在圆周方向上连结来构成。多个定子芯部件的各个具有构成芯背部24a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的一个芯背部件、及从芯背部件朝径向内侧延长的一个齿部24b。芯背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芯背部件的圆周方向端部接触来连结。
绝缘体25被安装在定子芯24。更详细而言,绝缘体25被安装在齿部24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齿部24b设置绝缘体25。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绝缘体25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一周上。例如设置十二个绝缘体25。绝缘体25例如为树脂制。
如图5所示,绝缘体25具有筒状部25a、外侧突出部25b、内侧突出部25c、及挂钩部25d。筒状部25a是在径向上延长的筒状。各齿部24b分别穿过各绝缘体25的筒状部25a。线圈26缠绕在各筒状部25a来安装。由此,线圈26经由绝缘体25而安装在定子芯24。
外侧突出部25b在比线圈26更靠近径向外侧,从筒状部25a朝上侧突出。内侧突出部25c在比线圈26更靠近径向内侧,从筒状部25a朝上侧突出。外侧突出部25b朝比筒状部25a更靠近径向外侧突出,并接触芯背部24a的上侧的面。如图3所示,外侧突出部25b具有中央凹部25f与嵌合凹部25e。即,绝缘体25具有中央凹部25f与嵌合凹部25e。中央凹部25f从外侧突出部25b的径向外侧面朝径向内侧凹陷。中央凹部25f位于外侧突出部25b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中央凹部25f在轴方向两侧开口。
嵌合凹部25e从外侧突出部25b的上侧的端部朝下侧凹陷。嵌合凹部25e在径向上贯穿外侧突出部25b。沿着径向观察,嵌合凹部25e的内侧面中的下侧的面是朝下侧变凹的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一对在圆周方向上夹持中央凹部25f的嵌合凹部25e。
在本实施方式中,挂钩部25d从外侧突出部25b朝径向外侧突出。更详细而言,挂钩部25d从外侧突出部25b的上侧的端部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朝径向外侧突出。一对挂钩部25d从外侧突出部25b中的在圆周方向上与设置有一对嵌合凹部25e的部分邻接的部分分别朝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嵌合凹部25e位于外侧突出部25b中的设置有一对挂钩部25d的部分彼此的圆周方向之间。挂钩部25d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芯背部24a的径向外侧面更靠近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挂钩部25d例如为长方体状。
线圈26是将导线缠绕在筒状部25a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十二个线圈26。从多个线圈26中的一部分的线圈26,朝上侧引出线圈引出线26a。线圈引出线26a是构成线圈26的导线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六个线圈26中分别引出一根线圈引出线26a。另外,在各图中,将线圈26的图示简化。
汇流条单元130具有汇流条固定器140与汇流条150。汇流条固定器140在绝缘体25的上侧保持汇流条150。汇流条固定器140例如为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固定器140可通过将汇流条150作为嵌入构件的嵌入成形来制作。
汇流条固定器140具有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与多个固定部142。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在绝缘体25的上侧,在圆周方向上延长。如图4所示,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大概形状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弧状。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中心角为18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中心角例如为190°左右。沿着轴方向Z观察,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内缘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弧状。沿着轴方向Z观察,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外缘是沿着圆周方向的折线状。
如图5所示,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位于线圈26的上侧。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内缘部位于比绝缘体25及齿部24b更靠近径向内侧。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外缘部位于比芯背部24a更靠近径向内侧。
如图4所示,多个固定部142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外缘部连接。多个固定部142沿着圆周方向来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固定部142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例如设置四个固定部142。四个固定部142中的两个固定部142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外缘部中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连接。
如图5所示,固定部142具有臂部143、延伸部144、及钩部145。即,汇流条固定器140具有臂部143、延伸部144、及钩部145。臂部143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朝径向外侧延长。臂部1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外侧突出部25b更靠近径向外侧。臂部1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芯背部24a的径向外侧面更靠近径向内侧。臂部143的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侧突出部25b的上侧的端部接触。由此,汇流条固定器140由外侧突出部25b从下侧支撑。如图3所示,臂部143的圆周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沿着轴方向Z观察,臂部143是大致梯形状。
臂部143具有朝下侧凹陷的固定器凹部143a。固定器凹部143a设置在臂部143中的除圆周方向两缘部以外的大致整体上。固定器凹部143a在径向外侧开口。臂部143具有在轴方向Z上贯穿臂部143的贯穿部143b。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部143b设置在固定器凹部143a的底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固定器凹部143a的底面是朝向上侧的面,且为固定器凹部143a的内侧面中的下侧的面。贯穿部143b是在圆周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5所示,延伸部144在外侧突出部25b的径向外侧,在轴方向Z上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44从臂部1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下侧延长。延伸部144的下侧的端部位于与芯背部24a的上侧分离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延伸部144的圆周方向的尺寸比臂部143的圆周方向的尺寸小。延伸部144与臂部143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连接。
如图5所示,钩部145朝径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145从延伸部144的下侧的端部朝径向内侧突出。钩部145位于沿着轴方向Z观察与贯穿部143b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当将树脂流入模具来使汇流条固定器140成形时,容易从贯穿部143b抽出模具中的制作钩部145的部分。由此,可容易地制作钩部145。
钩部145在外侧突出部25b的径向外侧,从下侧挂在挂钩部25d。由此,将钩部145在轴方向Z上挂在挂钩部25d并进行固定,而将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卡扣(snap-fit)来将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具体而言,若使汇流条固定器140从上侧接近绝缘体25,则钩部145从径向外侧接触挂钩部25d,并由挂钩部25d朝径向外侧按压。由此,延伸部144朝径向外侧进行弹性变形。而且,若使汇流条固定器140进一步接近绝缘体25,钩部145位于比挂钩部25d更下侧,则延伸部144朝径向内侧进行复原变形,钩部145进入挂钩部25d的下侧。由此,将钩部145挂在挂钩部25d,而将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汇流条固定器140配置在绝缘体25,可不使用其他构件及粘接剂等,而容易地将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钩部145一并挂在两个挂钩部25d。挂住钩部145的两个挂钩部25d分别是设置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一对绝缘体25的各个的挂钩部25d,且相互邻接来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跨两个绝缘体25挂住钩部145并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固定部142各设置一个钩部145,因此合计设置四个。四个钩部145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此处,根据本实施方式,钩部145从在外侧突出部25b的径向外侧在轴方向Z上延长的延伸部144朝径向内侧突出。因此,更容易使钩部145的径向位置变成外侧。由此,更容易将多个钩部145在圆周方向上分离来配置。因此,可通过多个钩部145而更稳定地将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
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145包含沿着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圆周方向的间隔相互分离180°以上的至少两个钩部145。因此,即便当在径向上,朝一个钩部145脱落的方向对汇流条固定器140施加了力时,其他的任一个钩部145也容易在不脱落的方向上受力,可抑制汇流条固定器140从绝缘体25脱落。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连接的固定部142的钩部145相互夹持中心轴J1而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圆周方向的间隔分离180°来配置。因此,例如当汇流条固定器140欲向所述两个钩部145中的一者从挂钩部25d朝径向外侧移动的方向移动时,另一个钩部145被外侧突出部25b从径向外侧按压,从挂钩部25d脱落的情况得到抑制。由此,可抑制汇流条固定器140从绝缘体25脱落。
如图6所示,固定部142还具有定位部146。定位部146从臂部143朝下侧突出。定位部146隔着间隙而分别配置在延伸部144的圆周方向两侧。定位部146具有支撑部146a与嵌合凸部146b。即,汇流条固定器140具有支撑部146a与嵌合凸部146b。支撑部146a从臂部1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下侧突出。支撑部146a在径向上位于与延伸部144相同的位置上。
嵌合凸部146b与支撑部146a的径向内侧面连接。嵌合凸部146b在支撑部146a的径向内侧,从臂部143朝下侧突出。嵌合凸部146b嵌合在嵌合凹部25e。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绝缘体25高精度地对汇流条固定器140进行定位。
嵌合凸部146b的下侧的端部的圆周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小。因此,当使汇流条固定器140从绝缘体25的上侧接近并进行固定时,即便汇流条固定器140与绝缘体25在圆周方向上偏离,也容易将嵌合凸部146b的下侧的端部插入嵌合凹部25e内。由此,容易将嵌合凸部146b嵌合在嵌合凹部25e,且容易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绝缘体25对汇流条固定器140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径向观察,嵌合凸部146b的下侧的面是朝下侧变凸的圆弧状。
如图5及图6所示,汇流条固定器140还具有支撑壁部148。支撑壁部148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内缘部朝下侧突出。支撑壁部148沿着圆周方向呈圆弧状地延长。支撑壁部148位于内侧突出部25c的径向内侧。因此,支撑壁部148从径向内侧挂在内侧突出部25c,可抑制汇流条固定器140朝径向外侧脱落。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延伸部144及钩部145与支撑壁部148而从径向两侧夹持绝缘体25,可抑制汇流条固定器140相对于绝缘体25在径向上移动。
汇流条固定器140还具有被支撑部147。被支撑部147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朝下侧突出。被支撑部147位于支撑壁部148的径向外侧。被支撑部147与支撑壁部148的径向外侧面连接。被支撑部147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支撑壁部148的下侧的端部更上侧。被支撑部147位于内侧突出部25c的上侧。被支撑部147的下侧的端部接触内侧突出部25c的上侧的端部。由此,汇流条固定器140由内侧突出部25c从下侧支撑。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绝缘体25通过外侧突出部25b与内侧突出部25c,而从下侧支撑汇流条固定器14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三个汇流条150。三个汇流条150沿着圆周方向来配置。汇流条150的一部分被埋入汇流条固定器140来保持。各汇流条150具有汇流条本体部151、汇流条臂部152、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及端子部155。汇流条本体部151是在圆周方向上延长的圆弧状。汇流条本体部151是板面朝向轴方向Z的板状。汇流条本体部151被埋入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
汇流条臂部152与汇流条本体部151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连接。汇流条臂部152具有第一部分152a与第二部分152b。第一部分152a是从汇流条本体部151的圆周方向端部朝径向外侧延长的部分。第一部分152a是板面朝向轴方向Z的板状。第一部分152a被埋入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第二部分152b是从第一部分152a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缘部朝径向外侧延长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二部分152b是板面朝向圆周方向的板状。第二部分152b从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朝上侧突出。第二部分15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141的径向外缘部更靠近径向外侧。
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分别与汇流条臂部15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线圈连接部153与线圈连接部154在圆周方向上并排配置。沿着轴方向Z观察,线圈连接部153及线圈连接部154位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固定部142的臂部143彼此之间。沿着轴方向Z观察,各汇流条150的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分别位于不同的臂部143彼此之间。线圈连接部153与线圈连接部154是在圆周方向上对称的形状。
如图4所示,线圈连接部153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长的一对握持臂部153a、握持臂部153b,及将一对握持臂部153a、握持臂部153b彼此连接的基部153c。握持臂部153a从第二部分15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圆周方向一侧延长。握持臂部153b与握持臂部153a的径向外侧相向来配置。基部153c将握持臂部153a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握持臂部153b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连接。沿着轴方向Z观察,线圈连接部153是在圆周方向另一侧开口的U字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圆周方向一侧是从上侧观察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逆时针地前进之侧,圆周方向另一侧是从上侧观察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顺时针地前进之侧。
线圈连接部154位于线圈连接部153的圆周方向一侧。线圈连接部154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长的一对握持臂部154a、握持臂部154b,及将一对握持臂部154a、握持臂部154b彼此连接的基部154c。握持臂部154a从第二部分15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圆周方向另一侧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连接部153的握持臂部153a与线圈连接部154的握持臂部154a从各汇流条臂部152朝在圆周方向上相互接近之侧延长。握持臂部154b与握持臂部154a的径向外侧相向来配置。基部154c将握持臂部154a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握持臂部154b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沿着轴方向Z观察,线圈连接部154是在圆周方向一侧开口的U字形状。即,沿着轴方向Z观察,线圈连接部153与线圈连接部154是在圆周方向上,在与另一者的线圈连接部相反侧开口的U字形状。
在一对握持臂部153a、握持臂部153b彼此之间与一对握持臂部154a、握持臂部154b彼此之间,分别夹持线圈引出线26a来进行握持。一对握持臂部153a、握持臂部153b与线圈引出线26a通过焊接来固定。一对握持臂部154a、握持臂部154b与线圈引出线26a通过焊接来固定。由此,线圈连接部153及线圈连接部154与被从线圈26朝上侧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6a分别连接。另外,由此汇流条150与定子23电连接。
另外,线圈连接部153的一对握持臂部153a、握持臂部153b的前端部也可以被从径向两侧进行铆接而从径向两侧夹持线圈引出线26a。在此情况下,握持臂部153a的前端部与握持臂部153b的前端部也可以接触。在此情况下,变成线圈连接部153的开口已被堵塞的状态。这些对于线圈连接部154而言也一样。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155从汇流条臂部152朝上侧延长。更详细而言,在三个汇流条150中的两个汇流条150中,端子部155从第一部分152a朝上侧延长。在三个汇流条150中的剩余的一个汇流条150中,端子部155从第二部分152b朝上侧延长。端子部155朝比汇流条固定器140更上侧延长。端子部155是细长的四角柱状。如图1所示,端子部155经由孔部12j而朝比间隔壁部12b更上侧突出,并与后述的电路板71连接。由此,电路板71与汇流条150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钩部145挂在挂钩部25d,而将保持汇流条150的汇流条固定器140固定在绝缘体25。因此,不使被从线圈26引出的线圈引出线26a穿过间隔壁部12b的孔部12j等,只要相对于已相对于绝缘体25得到固定的汇流条150的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进行固定即可。另外,可将汇流条150的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接近线圈26来配置,因此可使与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连接的线圈引出线26a变短。由此,与线圈引出线26a长的情况相比,容易抑制线圈引出线26a的位置移动。因此,容易相对于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对线圈引出线26a进行定位。通过以上所述,可将线圈引出线26a与汇流条150容易地连接。因此,可减少组装定子单元120的工夫。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150具有朝比汇流条固定器140更上侧延长的端子部155。端子部155是汇流条150的一部分,因此与线圈引出线26a相比刚性比较高。因此,当将定子单元120从下侧插入马达外壳12时,端子部155难以弯曲,端子部155的位置难以偏离。由此,容易使端子部155穿过间隔壁部12b的孔部12j,而容易将端子部155与后述的电路板71连接。因此,可容易地将定子单元120配置在马达外壳12的内部,并容易地将端子部155与电路板71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容易地进行定子单元120的组装,并且也可以容易地进行电动致动器10的定子单元120的组装。因此,可减少组装电动致动器10的工夫。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固定器140被固定在绝缘体25,由此可由绝缘体25承受已施加至汇流条固定器140中的应力。因此,可抑制线圈引出线26a与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的连接部分被施加应力。由此,线圈引出线26a难以从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脱落。因此,可提升定子单元120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轴方向Z观察,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位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固定部142的臂部143彼此之间。因此,容易将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配置在线圈26的正上方,而容易将线圈引出线26a与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连接。另外,容易确保将线圈连接部153、线圈连接部154与线圈引出线26a连接的空间。
控制部70具有电路板71、第二安装构件73、第二磁铁74、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2。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电路板71、第二安装构件73、第二磁铁74、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2。
电路板71是在与轴方向Z正交的平面扩展的板状。电路板71被收容在马达外壳12。更详细而言,电路板71被收容在控制基板收容部12f内,从间隔壁部12b朝上侧分离来配置。即,电路板71被收容在外壳筒部12a的内部中的比间隔壁部12b更上侧的部分。电路板71是与马达20电连接的基板。电路板71经由汇流条150而与定子23的线圈26电连接。电路板71例如控制朝马达20供给的电流。即,在电路板71,例如装载逆变器电路。
第二安装构件73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安装构件73的内周面被固定在马达轴21的上端部。第二安装构件73被配置在第一轴承51及轴承固定器100的上侧。第二安装构件73例如为非磁性材料。另外,第二安装构件73也可以是磁性材料。
第二磁铁74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磁铁74被固定在第二安装构件73的径向外缘部的上端面。第二磁铁74的朝第二安装构件73的固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利用粘接剂的粘接。第二安装构件73与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进行旋转。第二磁铁74被配置在第一轴承51及固定器筒部101的上侧。第二磁铁74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的N极与S极。
第二旋转传感器72是检测马达20的旋转的传感器。第二旋转传感器72被安装在电路板71的下表面。第二旋转传感器72在轴方向Z上隔着间隙与第二磁铁74相向。第二旋转传感器72检测由第二磁铁74所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2例如为霍尔元件。虽然省略图示,但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多个,例如三个第二旋转传感器72。第二旋转传感器72检测由与马达轴21一同进行旋转的第二磁铁74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由此可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
连接器部80是与外壳11外的电气配线进行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80设置在马达外壳12。连接器部80具有所述端子保持部12d与端子81。端子81被埋入端子保持部12d来保持。端子81的一端被固定在电路板71。端子81的另一端经由端子保持部12d的内部而在外壳11的外部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1例如为汇流条。
连接器部80经由未图示的电气配线而与外部电源连接。更详细而言,在端子保持部12d安装外部电源,外部电源所具有的电气配线与朝端子保持部12d内突出的端子81的部分电连接。由此,端子81将电路板71与电气配线电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部电源经由端子81及电路板71而对定子23的线圈26供给电源。
减速机构30被配置在马达轴21的下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被收容在减速机构外壳13的内部。减速机构30被配置在底壁部13a及圆环部16b与马达20的轴方向Z之间。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齿轮31、多个突出部32、内齿齿轮33、及输出凸缘部42。
外齿齿轮31是将偏心轴部21a的偏心轴J2作为中心,在与轴方向Z正交的平面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如图2所示,在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齿轮部。外齿齿轮31经由第三轴承53而与偏心轴部21a连结。由此,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的下侧的部分连结。外齿齿轮31从径向外侧嵌合在第三轴承53的外圈。由此,第三轴承53将马达轴21与外齿齿轮31以可环绕偏心轴J2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如图1所示,多个突出部32在轴方向Z上从外齿齿轮31朝输出凸缘部42突出。突出部32是朝下侧突出的圆柱状。如图2所示,多个突出部32沿着圆周方向来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突出部32沿着将偏心轴J2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一周上。
内齿齿轮33包围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而被固定,并与外齿齿轮31啮合。内齿齿轮33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1所示,内齿齿轮33位于圆筒构件16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内侧。内齿齿轮33被固定在金属制的圆筒构件16的内周面。因此,可将减速机构外壳本体13i设为树脂制,并将内齿齿轮33牢固地固定在减速机构外壳13。由此,可抑制内齿齿轮33相对于减速机构外壳13进行移动,而可抑制内齿齿轮33的位置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来将内齿齿轮33固定在大径部16a的内周面。如此,减速机构30被固定在圆筒构件16的内周面,并由减速机构外壳13保持。如图2所示,在内齿齿轮33的内周面设置齿轮部。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更详细而言,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在一部分中啮合。
内齿齿轮33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定位凸部33a。定位凸部33a嵌合在设置于大径部16a的定位凹部16d。由此,定位凸部33a挂在定位凹部16d,可抑制内齿齿轮33相对于圆筒构件16在圆周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
输出凸缘部42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输出凸缘部42位于外齿齿轮31的下侧。输出凸缘部42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在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输出凸缘部42从后述的输出轴41的上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扩展。如图1所示,输出凸缘部42从上侧接触衬套凸缘部54a。
输出凸缘部42具有多个孔部42a。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孔部42a在轴方向Z上贯穿输出凸缘部42。如图2所示,孔部42a的沿着轴方向Z观察的形状是圆形状。孔部42a的内径比突出部32的外径大。设置在外齿齿轮31的多个突出部32分别插入多个孔部42a的各个。突出部32的外周面与孔部42a的内周面内接。孔部42a的内周面经由突出部32,可环绕中心轴J1进行摇动地支撑外齿齿轮31。换言之,多个突出部32经由孔部42a的内侧面,可环绕中心轴J1进行摇动地支撑外齿齿轮31。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1所示,输出部40被收容在减速机构外壳13。输出部40具有输出轴41与输出凸缘部42。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输出轴41与输出凸缘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单一的构件。
输出轴41在马达轴21的下侧,在马达轴21的轴方向Z上延长。输出轴41具有圆筒部41a与输出轴本体部41b。圆筒部41a是从输出凸缘部42的内缘朝下侧延长的圆筒状。圆筒部41a是具有底部且在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部41a嵌合在衬套54的径向内侧。由此,输出轴41经由衬套54而被圆筒构件16可旋转地支撑。如上所述,减速机构30被固定在圆筒构件16。因此,可通过金属制的圆筒构件16来同时支撑减速机构30与输出轴41。由此,可轴精度良好地配置减速机构30与输出轴41。
在圆筒部41a的内部收容第二轴承52。第二轴承52的外圈嵌合在圆筒部41a的内部。由此,第二轴承52将马达轴21与输出轴41相互可相对旋转地连结。马达轴21的下端部位于圆筒部41a的内部。马达轴21的下端面隔着间隙与圆筒部41a的底部的上表面相向。
输出轴本体部41b从圆筒部41a的底部朝下侧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本体部41b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本体部41b的外径比圆筒部41a的外径及内径小。输出轴本体部41b的下端部朝比突出筒部13c更下侧突出。在输出轴本体部41b的下端部安装被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构件。
若马达轴21环绕中心轴J1进行旋转,则偏心轴部21a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公转。偏心轴部2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53而传达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的孔部42a的内周面与突出部32的外周面的内接位置变化,且外齿齿轮31进行摇动。由此,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变化。因此,马达轴2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31而传达至内齿齿轮33。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33被固定,因此不进行旋转。因此,外齿齿轮31因被传达至内齿齿轮33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而环绕偏心轴J2进行旋转。此时,外齿齿轮31的旋转方向变成与马达轴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齿轮31的环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部42a与突出部32而传达至输出凸缘部42。由此,输出轴41环绕中心轴J1进行旋转。如此,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而传达至输出部40。
输出轴41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30来减速。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的结构中,输出轴41的旋转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由R=-(N2-N1)/N2表示。表示减速比R的式子的前头的负符号表示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方向,被减速的输出轴41的旋转方向变成反方向。N1是外齿齿轮31的齿数,N2是内齿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当外齿齿轮31的齿数N1为59,内齿齿轮33的齿数N2为60时,减速比R变成-1/6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可使输出轴41的旋转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变得比较大。因此,可使输出轴41的旋转扭矩变得比较大。
旋转检测装置60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63、包覆部62、及第一旋转传感器61。第一磁铁63是将中心轴J1作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一磁铁63被安装在输出部40。更详细而言,第一磁铁63被固定在输出凸缘部42的下表面。第一磁铁63位于突出部32的下侧。第一磁铁63的下侧的端部隔着间隙与圆环部16b的上侧相向。
第一旋转传感器61位于收容凹部17的内部。第一旋转传感器61隔着圆环部16b位于第一磁铁63的下侧。第一旋转传感器61检测由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第一旋转传感器61例如为霍尔元件。第一旋转传感器61通过检测由与输出部40一同进行旋转的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而可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此处,根据本实施方式,圆筒构件16为非磁性材料。因此,即便圆筒构件16位于第一磁铁63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1之间,也可以抑制由第一旋转传感器61所检测的第一磁铁63的磁场的检测精度下降。
包覆部62位于收容凹部17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62被填充至收容凹部17的内部。包覆部62为树脂制。第一旋转传感器61被埋入包覆部62而被覆盖。
配线构件90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构件90是用于将旋转检测装置60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1与控制部70的电路板71连接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构件90是细长且为板状的汇流条。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三个配线构件90。各配线构件90的各个是将第一配线构件91与第二配线构件92连接来构成。
第一配线构件91从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延长至控制基板收容部12f的内部为止。第一配线构件91的一部分被埋入第一配线保持部14、外壳筒部12a及壁部本体12i。由此,第一配线构件91由马达外壳12保持。
第一配线构件91的下端部91a从第一配线保持部14朝下侧突出,位于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第一配线构件91的上端部91b从壁部本体12i朝上侧突出并与电路板71连接。由此,第一配线构件91与电路板71电连接,并经由连接器部80而与外壳11外的电气配线电连接。
第二配线构件92的一部分被埋入底部13j。由此,第二配线构件92由减速机构外壳13保持。第二配线构件92的上端部92a从底壁部15a朝上侧突出。第二配线构件92的上端部92a与第一配线构件91的下端部91a连接。第二配线构件92的下端部92b贯穿底部13j而朝收容凹部17的内部突出。下端部92b相当于配线构件90的一端部。由此,配线构件90从外壳11的内部贯穿外壳11,一端部朝收容凹部17的内部突出。下端部92b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1连接。由此,第一旋转传感器61与配线构件90的一端部连接。下端部92b被埋入包覆部62而被覆盖。如此,配线构件90的一端部及第一旋转传感器61被埋入包覆部62而被覆盖,因此可阻止水分等接触位于收容凹部17内的配线构件90的一端部及第一旋转传感器61。
根据本实施方式,贯穿孔12h的内径比固定器筒部101的外径大,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朝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因此,可在轴承固定器100被固定在间隔壁部12b上之前,使轴承固定器100在径向上移动对应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与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的间隙的部分。由此,可相对于马达外壳12调整第一轴承51的径向的位置。因此,即便在因例如组装误差等而导致相对于马达外壳12的第二轴承52的径向位置已偏离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轴承51的径向位置对准第二轴承52的径向位置,而可轴精度良好地配置第一轴承51与第二轴承52。因此,可抑制由第一轴承51及第二轴承52支撑的马达轴21倾斜,可提升马达轴21的轴精度。由此,可抑制从电动致动器10中产生的噪音及振动增大。
另外,在各图中,表示了固定器筒部101的中心与贯穿孔12h的中心均与中心轴J1一致,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的全周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朝径向内侧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能存在贯穿孔12h的中心因轴承固定器100的径向位置的调整量而与中心轴J1不一致的情况。另外,也可能存在固定器筒部101的径向外侧面的一部分与贯穿孔12h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轴承52将马达轴21与输出轴41相互可相对旋转地连结。因此,可提升第一轴承51与第二轴承52的轴精度,由此可提升马达轴21与输出轴41的轴精度。
另外,当通过第二轴承52来将马达轴21与输出轴41连结时,第二轴承52相对于减速机构外壳13,经由输出轴41而间接地得到支撑。因此,与第二轴承52相对于减速机构外壳13被直接地支撑的情况相比,第二轴承52的位置容易变得不稳定,马达轴21的轴容易摇晃。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可提升马达轴21的轴精度,因此可抑制马达轴21的轴摇晃。即,当通过第二轴承52来将马达轴21与输出轴41连结时,可更有用地获得本实施方式的可提升马达轴21的轴精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挂钩部也可以从内侧突出部朝径向内侧突出。在此情况下,延伸部位于内侧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钩部从延伸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只要汇流条固定器与绝缘体中的一者具有钩部即可,且只要汇流条固定器与绝缘体中的另一者具有挂钩部即可。即,也可以绝缘体具有钩部,汇流条固定器具有挂钩部。钩部及挂钩部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嵌合凹部与嵌合凸部。线圈连接部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线圈连接部也可以分别是在圆周方向的相同侧开口的U字形状。
第一凹部可设置在任何位置上。第一凹部可设置在减速机构外壳的径向外侧面,也可以设置在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面,也可以设置在马达外壳的上侧的面,也可以设置在外壳的内侧面。第一旋转传感器只要可检测输出部的旋转,则并无特别限定。第一旋转传感器也可以是磁阻元件。包覆部只要覆盖配线构件的一端部与第一旋转传感器,则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凹部的内部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设置包覆部。也可以不设置圆筒构件。
将轴承固定器固定在壁部的螺钉构件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轴承固定器的朝壁部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螺钉构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粘接剂将轴承固定器固定在壁部,也可以通过焊接来将轴承固定器固定在壁部。轴承固定器也可以不是板金制。例如,轴承固定器也可以通过压铸来制作。
壁部也可以不具有金属构件。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壁部本体设为金属制,并在壁部本体中设置内螺纹孔。减速机构并无特别限定。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突出部32设为在轴方向Z上从外齿齿轮31朝输出凸缘部42突出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突出部也可以在轴方向Z上从输出凸缘部朝外齿齿轮突出。在此情况下,外齿齿轮具有多个孔部。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也可以是装载在电动致动器以外的设备中的马达的定子单元。另外,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并无限定,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也可以装载在任何设备。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例如装载在车辆。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各结构可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宜组合。
Claims (8)
1.一种定子单元,其是马达的定子单元,所述马达包括将中心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及被固定在所述马达轴的转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单元包括:
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本体相向;以及
汇流条单元,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定子具有:
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的定子芯;
绝缘体,安装在所述定子芯;以及
多个线圈,经由所述绝缘体而安装在所述定子芯;
所述汇流条单元在所述绝缘体的轴方向一侧具有保持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固定器,
所述汇流条具有:
端子部,朝比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延长;以及
线圈连接部,与被从所述线圈朝轴方向一侧引出的线圈引出线连接;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与所述绝缘体中的一者具有朝径向突出的钩部,且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与所述绝缘体中的另一者具有在轴方向上挂住所述钩部来进行固定的挂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芯具有:
沿着圆周方向的环状的芯背部;以及
齿部,从所述芯背部朝径向延长;
所述绝缘体具有:
筒状部,被所述齿部穿过,并安装所述线圈;
外侧突出部,在比所述线圈更靠近径向外侧,从所述筒状部朝轴方向一侧突出;以及
内侧突出部,在比所述线圈更靠近径向内侧,从所述筒状部朝轴方向一侧突出;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具有:
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在所述绝缘体的轴方向一侧,在圆周方向上延长;以及
多个固定部,与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径向外缘部连接,沿着圆周方向来配置;
所述固定部具有:
延伸部,在所述外侧突出部的径向外侧,在轴方向上延长;
所述钩部,从所述延伸部朝径向内侧突出;且
所述钩部在所述外侧突出部的径向外侧,从轴方向另一侧挂在所述挂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从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朝径向外侧延长的臂部,
所述延伸部从所述臂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轴方向另一侧延长,且
沿着轴方向观察,所述线圈连接部位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臂部彼此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中心角为180°以上,且
所述钩部包含沿着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相互分离180°以上的至少两个钩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中心角为180°以上,且
所述钩部包含沿着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相互分离180°以上的至少两个钩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具有从所述汇流条固定器本体部的径向内缘部朝轴方向另一侧突出的支撑壁部,且
所述支撑壁部位于所述内侧突出部的径向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朝轴方向另一侧凹陷的嵌合凹部,
所述汇流条固定器具有嵌合在所述嵌合凹部中的嵌合凸部,且
所述嵌合凸部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圆周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轴方向另一侧而变小。
8.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具有将中心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被固定在所述马达轴的转子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单元;
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轴的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连结;
输出部,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而被传达所述马达轴的旋转;
第一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具有在轴方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
第二外壳,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方向另一侧,具有在轴方向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以及
电路板,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
筒状的外壳筒部,在轴方向上延长;以及
间隔壁部,从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扩展;
所述定子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中的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
所述电路板被收容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部中的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的部分,
所述间隔壁部具有在轴方向上贯穿所述间隔壁部的孔部,且
所述端子部经由所述孔部而朝比所述间隔壁部更靠近轴方向一侧突出,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41257A JP2020018144A (ja) | 2018-07-27 | 2018-07-27 |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18-141257 | 2018-07-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82207U true CN209982207U (zh) | 2020-01-21 |
Family
ID=69178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9048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82207U (zh) | 2018-07-27 | 2019-07-26 |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36255A1 (zh) |
JP (1) | JP2020018144A (zh) |
CN (1) | CN20998220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58717A (zh) * | 2020-02-13 | 2021-08-13 |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
CN114123672A (zh) * | 2020-08-31 | 2022-03-01 |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 无刷马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89299B1 (ko) * | 2017-09-06 | 2023-01-1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KR20210123916A (ko) * | 2020-04-06 | 2021-10-1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7489268B2 (ja) * | 2020-08-31 | 2024-05-23 |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US20220109341A1 (en) * | 2020-10-01 | 2022-04-07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Connection unit for electric motor |
JP7550077B2 (ja) | 2021-02-26 | 2024-09-12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
DE102021203210A1 (de) | 2021-03-30 | 2022-10-06 |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 Isolationsvorrichtung, Stator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
JP2023023782A (ja) * | 2021-08-06 | 2023-02-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 |
JP2024051567A (ja) * | 2022-09-30 | 2024-04-11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
2018
- 2018-07-27 JP JP2018141257A patent/JP2020018144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7-18 US US16/515,045 patent/US2020003625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9-07-26 CN CN201921190483.0U patent/CN20998220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58717A (zh) * | 2020-02-13 | 2021-08-13 |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
CN114123672A (zh) * | 2020-08-31 | 2022-03-01 |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 无刷马达 |
CN114123672B (zh) * | 2020-08-31 | 2024-09-24 |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 无刷马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18144A (ja) | 2020-01-30 |
US20200036255A1 (en) | 2020-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82207U (zh) |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 |
US8384257B2 (en) | Brushless motor | |
JP7230352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US9664498B2 (en) | Variable reluctance resolver | |
CN211557069U (zh) | 电动致动器 | |
US10686348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JP7234662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09805579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6789000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15912808A (zh) | 马达 | |
CN115912756A (zh) | 马达 | |
JP2008312369A (ja)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7206967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7282581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7192538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7501288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4337088A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3279427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3279428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22750202U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211530946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7567501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5580780U (zh) |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电动致动器 | |
CN217282594U (zh) | 电动致动器 | |
WO2024127740A1 (ja) | 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