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938936U -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 Google Patents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38936U
CN209938936U CN201920547570.0U CN201920547570U CN209938936U CN 209938936 U CN209938936 U CN 209938936U CN 201920547570 U CN201920547570 U CN 201920547570U CN 209938936 U CN209938936 U CN 209938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selage
control mechanism
wing
aircraft
main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475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占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Frontier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Frontier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Frontier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Frontier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475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38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38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38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及机翼组件。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固定于所述机身的主机翼、固定于所述主机翼的第一连接件及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一控制机构,所述主机翼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的第一主翼及与所述第一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一副翼,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副翼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一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输出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舵机与所述输出部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输出部及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副翼相对所述第一主翼的偏转角度。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及机翼组件的飞行阻力更低。

Description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背景技术
飞行器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军用、民用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代表着未来航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关技术中的飞行器包括机身、固定于机身上的机翼及控制机翼运动的舵机,机翼包括与机身固定的固定区域及与固定区域活动连接的活动区域,舵机作为用于控制飞行器飞行姿态和轨迹的伺服机构,通常舵机的输出端与机翼上的活动区域相连用于调整活动区域的状态,从而实现对飞行器飞行姿态和轨迹的控制。舵机的控制原理是接收飞控计算机输出的舵面偏转指令,控制机翼上的活动区域偏转,从而改变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和轨迹,实现控制飞行器以规划的路径飞行。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飞行器的舵机通常是安装于机身表面或机翼的固定区域表面,导致传动效率不佳,增加了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同时由于舵机安装在机身表面或机翼的固定区域表面,导致在飞行过程中增加了舵机掉落的风险,从而影响到飞行器的正常飞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飞行器及机翼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的飞行器由于舵机安装于机身或机翼表面,导致传动效率不佳,增加了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增加了舵机掉落的风险,从而影响到飞行器的正常飞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减少飞行阻力且能防止舵机掉落的飞行器。
一种飞行器,其包括机身、固定于所述机身的主机翼、固定于所述主机翼的第一连接件及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一控制机构,所述主机翼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的第一主翼及与所述第一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一副翼,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副翼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一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输出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舵机与所述输出部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输出部及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副翼相对所述第一主翼的偏转角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副翼靠近所述机身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机身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一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机身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机身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陷部,所述凸出部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输出部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内。
优选的,所述主机翼设有两个,且两所述主机翼关于所述机身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输出部及所述传动部均分别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两所述输出部分别对应插设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两所述传动部分别对应连接两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舵机。
优选的,所述输出部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及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主翼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部连接,所述活动部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连接另一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飞行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机身尾部的尾翼、与所述尾翼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及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二控制机构和第三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的输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控制机构的输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尾翼包括垂直尾翼及水平尾翼,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垂直尾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端,所述第三连接件设于所述水平尾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端。
优选的,所述垂直尾翼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的第二主翼及与所述第二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二副翼,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侧,所述第二副翼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块,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二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三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方向凹陷形成的第四凹陷部,所述凸块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三凹陷部内,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四凹陷部内。
优选的,所述水平尾翼设有两个,且两所述水平尾翼关于所述机身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夹设于两所述水平尾翼之间。
优选的,所述水平尾翼包括第三主翼及与所述第三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三副翼,所述第三副翼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方向延伸形成有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三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五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第三控制机构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控制机构方向凹陷形成的第六凹陷部,所述凸起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五凹陷部内,所述第三控制机构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六凹陷部内。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翼组件,其包括机翼、与所述机翼连接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相连的控制机构,所述机翼包括主翼及与所述主翼活动连接的副翼,所述副翼包括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连接件装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控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副翼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副翼相对所述主翼的偏转角度。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将所述第一舵机收容于所述机身内,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述第一舵机发生掉落的风险;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舵机设于所述机身内,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所述控制机构直接带动所述连接件,从而控制所述第一副翼的调节,也有效的增加了传动效率。
相对应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翼组件通过将所述连接件装配于所述第一端,使得所述机翼其他区域更加平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并通过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副翼转动,所述控制机构直接将作用力输出于所述副翼的端部,有效的提高了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飞行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I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所示I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的第一连接件的一种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的第二连接件的一种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的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输出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翼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行器100,所述飞行器100可为无人机或航空模型,所述飞行器100包括机身10、设于所述机身10头部的螺旋桨20、设于所述机身10中部的主机翼30、设于所述机身10尾部的尾翼40、与所述主机翼30连接的第一连接件50、与所述尾翼40连接的第二连接件60和第三连接件70、以及收容于所述机身10内的第一控制机构80、第二控制机构90、第三控制机构110。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50,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60,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插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70。
所述螺旋桨20与安装于所述机身10内部的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螺旋桨20的旋转为所述飞行器100的飞行提供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10与所述主机翼30扁平而宽,整体呈流线型设置,可以有效减少所述飞行器100飞行时风的阻力,从而增加上升动力,节约能耗。
优选的,所述机身10采用复合材料制作,可以有效减轻所述机身10的重力,增加所述机身10的强度。
所述主机翼30设有两个,且两所述主机翼30关于所述机身10对称设置。
所述主机翼30包括与所述机身10固定连接的第一主翼31及与所述第一主翼31活动连接的第一副翼33,所述第一副翼33靠近所述机身10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机身10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出部331。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50调节所述第一副翼33相对所述第一主翼31的偏转角度。
所述尾翼40包括垂直尾翼41及水平尾翼43,所述垂直尾翼41与所述水平尾翼43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水平尾翼43与所述主机翼3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60设于所述垂直尾翼41的靠近所述机身10一端,所述第三连接件70设于所述水平尾翼43的靠近所述机身10一端。
请结合参阅图5。所述垂直尾翼41包括与所述机身10固定连接的第二主翼411及与所述第二主翼411活动连接的第二副翼413,所述第二副翼413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60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60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块4131。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60调节所述第二副翼413相对所述第二主翼411的偏转角度。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水平尾翼43设有两个,且两所述水平尾翼43关于所述机身10间隔对称设置。
所述水平尾翼43包括第三主翼431及与所述第三主翼431活动连接的第三副翼433,所述第三副翼433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70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70方向延伸形成有凸起4331。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用于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70调节所述第三副翼433相对所述第三主翼431的偏转角度。
请结合参阅图3、图6和图7。所述第一连接件50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一连接件50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第一副翼33的靠近所述机身10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50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一副翼33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副翼33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51及自靠近所述机身10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机身10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陷部53。所述凸出部331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51内,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二凹陷部53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设置所述凸出部331与所述第一凹陷部51对应配合,减少了装配难度,也增加了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为了增加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的连接面上可涂抹胶水,从而让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的连接效果更佳。当然,所述第一副翼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0之间还可通过现有技术中任意的连接方式增强连接强度,如焊接、铰接等,只需所述第一连接件50能带动所述第一副翼33进行运动即可。
请结合参阅图4、图8和图9。所述第二连接件60设于所述第二副翼413的靠近所述机身10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60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二副翼413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副翼413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三凹陷部61及自靠近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方向凹形成的第四凹陷部63,所述凸块4131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三凹陷部61内,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四凹陷部63内。
同样的,通过在所述第二副翼4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0之间设置所述凸块4131与所述第三凹陷部61对应配合,减少了装配难度,也增加了所述第二副翼4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为了增加所述第二副翼4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0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通过现有技术中任意连接方式将所述第二副翼4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0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10。所述第三连接件70夹设于两所述水平尾翼43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70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三副翼433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副翼433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五凹陷部71及自靠近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方向凹陷形成的第六凹陷部73,所述凸起4331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五凹陷部71内,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六凹陷部73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70设有两个,且两所述第三连接件70相互连接并夹设于两所述水平尾翼43之间,两所述第三连接件70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并紧密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配合两所述水平尾翼43上的所述凸起4331,两所述第三连接件70靠近所述水平尾翼43一侧表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五凹陷部71与所述凸起4331配合。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凹陷部73仅设于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70上,即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仅插设于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70上,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通过带动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70运动,从而通过该所述第三连接件70带动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70及两个所述第三副翼433运动调整姿态。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二凹陷部53内,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四凹陷部63内,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六凹陷部73内。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包括收容于所述机身10内的第一舵机81、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50的输出部83及连接所述第一舵机81与所述输出部83的传动部85。所述传动部85连接于所述第一舵机81的舵盘上,通过所述第一舵机81的旋转拉动所述传动部85,从而所述传动部85带动所述输出部83运动,进而所述输出部83将动力传送到所述第一连接件50上带动所述第一副翼33运动调整姿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85为钢索。
请结合参阅图11。具体的,所述输出部83包括固定部831、连接部833及活动部835。所述固定部831一端与所述第一主翼31连接,且所述固定部831另一端开设有通孔837,所述连接部833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50的所述第二凹陷部53中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部835连接,所述活动部835一端与所述传动部85连接另一端穿入所述通孔837与所述连接部833连接。
所述输出部83的工作流程:所述传动部85在所述第一舵机81的带动下拉动所述活动部835的一端,从而所述活动部835以所述通孔837的中心轴线为轴进行转动带动所述连接部833进行转动,进而通过所述连接部833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50运动,实现对所述第一副翼33姿态的调整。
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输出部83与所述传动部85均分别设有两个,两所述输出部83对应插设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50,两所述传动部85分别对应连接两所述输出部83与所述第一舵机8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副翼33的运动均为同一所述第一舵机81进行驱动,通过一个所述第一舵机81来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副翼33进行运动调节姿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副翼33可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舵机81来进行驱动,即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舵机81可以设有两个或其他任意数量。
请结合参阅图4。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与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均为舵机。所述第二控制机构90的舵盘直接插设于所述第四凹陷部63中直接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60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副翼413调节姿态。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的舵盘直接插设于所述第六凹陷部73中直接带动所述第三连接件70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三副翼433调节姿态。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翼组件200,所述机翼组件200用于无人机或航空模型等任意飞行机构上,所述机翼组件200包括机翼210、与所述机翼210连接的连接件220及与所述连接件220相连的控制机构230。
所述机翼210包括主翼211及与所述主翼211活动连接的副翼213,所述副翼213包括第一端2131相背的第二端2133。所述连接件220装配于所述第一端2131。
所述控制机构230与所述连接件220相连控制所述连接件220带动所述副翼213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副翼213相对所述主翼211的偏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机翼210可为实施例一中的所述主机翼30或所述尾翼40,相对应的,所述主翼211可为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主翼31、第二主翼411或所述第三主翼431。所述连接件220可为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连接件50、所述第二连接件60或所述第三连接件70。所述控制机构230可为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第二控制机构90或所述第三控制机构110。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翼210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所述主机翼30,所述连接件220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连接件50,所述控制机构230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8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机翼210、所述连接件220及所述控制机构230可采用其他任意结构。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将所述第一舵机收容于所述机身内,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述第一舵机发生掉落的风险;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舵机设于所述机身内,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所述控制机构直接带动所述连接件,从而控制所述第一副翼的调节,也有效的增加了传动效率。
相对应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翼组件通过将所述连接件装配于所述第一端,使得所述机翼其他区域更加平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飞行过程中的阻力,并通过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副翼转动,所述控制机构直接将作用力输出于所述副翼的端部,有效的提高了传动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飞行器,包括:
机身;
主机翼,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的第一主翼及与所述第一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一副翼;
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副翼连接;
第一控制机构,包括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一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输出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舵机与所述输出部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输出部及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副翼相对所述第一主翼的偏转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翼靠近所述机身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机身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一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机身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机身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陷部,所述凸出部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输出部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翼设有两个,且两所述主机翼关于所述机身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输出部及所述传动部均分别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第一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两所述输出部分别对应插设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两所述传动部分别对应连接两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及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主翼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部连接,所述活动部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连接另一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机身尾部的尾翼、与所述尾翼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及收容于所述机身内的第二控制机构和第三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的输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控制机构的输出端插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包括垂直尾翼及水平尾翼,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垂直尾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端,所述第三连接件设于所述水平尾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尾翼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的第二主翼及与所述第二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二副翼,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副翼的靠近所述机身一侧,所述第二副翼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块,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二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三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方向凹陷形成的第四凹陷部,所述凸块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三凹陷部内,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四凹陷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尾翼设有两个,且两所述水平尾翼关于所述机身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夹设于两所述水平尾翼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尾翼包括第三主翼及与所述第三主翼活动连接的第三副翼,所述第三副翼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侧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方向延伸形成有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自靠近所述第三副翼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副翼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五凹陷部及自靠近所述第三控制机构一侧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三控制机构方向凹陷形成的第六凹陷部,所述凸起对应插设于所述第五凹陷部内,所述第三控制机构对应插设于所述第六凹陷部内。
10.一种机翼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翼,包括主翼及与所述主翼活动连接的副翼,所述副翼包括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
连接件,装配于所述第一端;
控制机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控制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副翼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副翼相对所述主翼的偏转角度。
CN201920547570.0U 2019-04-19 2019-04-19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Active CN209938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47570.0U CN209938936U (zh) 2019-04-19 2019-04-19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47570.0U CN209938936U (zh) 2019-04-19 2019-04-19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38936U true CN209938936U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29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47570.0U Active CN209938936U (zh) 2019-04-19 2019-04-19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389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5381A (zh) * 2022-06-01 2022-07-08 浙江大学 飞行器用偏航和俯仰调节的尾翼装置
CN118494809A (zh) * 2024-07-16 2024-08-16 成都金支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用升降副翼及升降副翼控制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5381A (zh) * 2022-06-01 2022-07-08 浙江大学 飞行器用偏航和俯仰调节的尾翼装置
CN114715381B (zh) * 2022-06-01 2022-08-26 浙江大学 飞行器用偏航和俯仰调节的尾翼装置
CN118494809A (zh) * 2024-07-16 2024-08-16 成都金支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用升降副翼及升降副翼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6044B2 (en) Aircraft with yaw control by differential drag
US10435137B2 (en) Oblique blended wing body aircraft
CN205854492U (zh) 一种可拆卸的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US6921045B2 (en) Supersonic aircraft with channel relief control
US5961068A (en) Aerodynamic control effector
US20170305525A1 (en) Morphing skin for an aircraft
US3438597A (en) Aircraft
US7520470B2 (en) Aircraft configuration with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CN204802069U (zh) 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可变形机翼
CN209938936U (zh) 飞行器及机翼组件
CN202414162U (zh) 一种具有水平前翼和垂直前翼的微型扑翼飞行器
CN204473123U (zh) 无人机
CN210455186U (zh) 一种无人机及其开裂式副翼的驱动装置
CN209581874U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N204473119U (zh) 轻量化无人机
CN207450221U (zh) 一种可变气动布局的无人机
CN205686609U (zh) 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CN205469774U (zh) 具有尾翼的飞机
CN210455181U (zh) 一种无人机及其机翼
CN114771820A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115009502A (zh) 一种可分体式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
CN115848613A (zh) 一种分布式无缝主动柔性机翼
CN108482664B (zh) 用于固定翼无人机的可调式旋翼动力机身结构
JPH0478793A (ja) 航空機
CN211943733U (zh) 一种机翼尾翼融合的扑翼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