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38377U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38377U CN209938377U CN201920882544.3U CN201920882544U CN209938377U CN 209938377 U CN209938377 U CN 209938377U CN 201920882544 U CN201920882544 U CN 201920882544U CN 209938377 U CN209938377 U CN 2099383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seat
- backrest
- motor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34295 Mu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8290 Musa x paradisiac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调节机构设置有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坐垫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坐垫传动单元和支撑于车辆滑轨组件的滑动轨上的坐垫电机,坐垫传动单元至少包括坐垫角度旋转机构、前连接支架、坐垫侧板和后连接支架形成的连杆机构,坐垫驱动机构的坐垫电机能够驱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正反转动,以通过前连接支架、坐垫侧板和后连接支架形成的连杆机构实现坐垫的前移和复位;并且靠背驱动机构的靠背电机也可以驱动靠背角度旋转机构正反运动,以实现靠背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进而实现座椅的自动调节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中后排座椅而言,需要调节中排座椅的前后位置,便于第三排乘客进入,以实现车辆乘坐灵活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座椅调节机构实现座椅前后位置的移动。
请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座椅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座椅调节机构主要为手动调节机构,也就是说,手动驱动机构实现座椅Easy-Entry(中文名称为:便捷入座)或者座靠联动放平。请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Banana连杆,Banana连杆包括第一杆段001和第二杆段002,手动驱动第一杆段001和第二杆段002转动,以实现座椅位置调节。
Banana连杆通常设置于座椅的两侧,即座椅两侧需要特意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安装Banana连杆。并且Banana连杆操作也需要一定空间。这样,大大减少了车内横向可利用空间,并且Banana连杆突兀于外部,也大大降低了车辆的美观及舒适性。
另外目前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①实现Easy-Entry或是调节靠背时,座靠之间有相对运动,不利于儿童座椅的摆放;②在进入EZ状态后,座椅后端有部件露出,造成后排乘客进出不便;③Banana连杆及其安装配件的存在增加了座椅重量,不利于座椅轻量化的要求。
因此,如何提高车辆空间的利用率,进而优化整车布置空间,实现儿童座椅在Easy-Entry动作中无需拆卸以及座椅的轻量化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
所述坐垫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坐垫传动单元和支撑于车辆滑轨组件的滑动轨上的坐垫电机,所述坐垫传动单元包括坐垫角度旋转机构、前连接支架、坐垫侧板和后连接支架,所述前连接支架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的转动部,后端部与所述坐垫侧板铰接,所述后连接支架一端铰接于所述坐垫侧板,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轨配合铰接;所述坐垫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以驱动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的转动部往复转动;
所述靠背驱动机构包括支撑于靠背支架的靠背电机和至少一个靠背传动单元,所述靠背传动单元包括靠背角度旋转机构,所述靠背电机通过驱动所述靠背角度旋转机构往复转动,以使所述靠背支架往复运动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
与现有技术通过手动操作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调节机构设置有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坐垫驱动机构的坐垫电机能够驱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正反转动,以通过前连接支架、坐垫侧板和后连接支架形成的连杆机构实现坐垫的前移和复位;并且靠背驱动机构的靠背电机也可以驱动靠背角度旋转机构正反运动,以实现靠背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从而实现座椅的自动调节控制。
可选的,所述前连接支架、所述坐垫侧板、所述后连接支架与所述滑动轨形成四连杆机构,其中所述前连接支架的固定底座高于所述后连接支架的固定底座,所述前连接支架的长度短于所述后连接支架的长度。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轨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的固定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竖直部,且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位于所述竖直部的外侧,所述水平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动轨配合固定的安装结构。
可选的,所述坐垫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还包括横向设置的后提升管,所述后提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坐垫传动单元的坐垫侧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坐垫传动单元中的后连接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后提升管的两端部。
可选的,沿横向,同一个坐垫传动单元的所述后连接支架与所述前连接支架二者具有预定间距,所述前连接支架位于所述后连接支架外侧,且位于所述坐垫侧板的内侧。
可选的,还包括前提升管,所述前提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相应的所述前连接支架和所述坐垫侧板铰接于同一点;或者,
还包括后横管,所述后横管的两端分别直接连接两侧的所述坐垫侧板。
可选的,所述坐垫电机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坐垫电机通过所述输出轴同时驱动两侧的坐垫角度旋转机构转动。
可选的,所述靠背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所述靠背电机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靠背电机同时驱动两侧所述靠背传动单元中的靠背角度旋转机构转动。
可选的,所述靠背电机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靠背支架的内侧;或者/和,
所述坐垫电机位于所述坐垫侧板的内侧。
在上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座椅和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固定滑道和滑动轨,所述固定滑道用于与车辆地板固定,所述滑动轨可相对所述固定滑道纵向滑动,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坐垫电机支撑于所述滑轨组件的滑动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总成具有上述座椅调节机构,故座椅总成也具有座椅调节机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座椅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座椅调节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坐垫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座椅正常乘坐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座椅的坐垫向前倾倒避让后部空间的示意图;
图7为座椅靠背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坐垫传动单元和两个靠背传动单元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001-第一杆段;002-第二杆段;
其中,图2至图9中:
101-靠背支架;103-靠背电机;104-支架;105-靠背电机的输出轴;106-上连接板;108-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9-下连接板;
201-后提升管;202-后横管;203-后连接支架;204-前提升管;205-坐垫电机;206-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7-前连接支架;208-轴承套;209-输出轴;212-固定支架;215-坐垫侧板;
300-滑轨组件;301-滑动轨;302-固定滑道;303-滑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至图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中坐垫调节机构的示意图;图5为座椅正常乘坐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座椅的坐垫向前倾倒避让后部空间的示意图;图7为座椅靠背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坐垫传动单元和两个靠背传动单元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主要应用于中后排座椅,可以实现座椅的靠背的折叠平置和坐垫的向前倾倒。当然,不限于应用于中后排座椅,其也可以应用于前排座椅。
座椅的下端安装有滑轨组件300,滑轨组件300包括固定滑道302和滑动轨301,固定滑道302固定于车辆地板上,在滑轨电机303(见图9)的驱动下,滑动轨301可以相对固定滑道302沿纵向往复滑动,以整体移动座椅的前后位置。其中固定滑道302和滑动轨301的具体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做具体介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包括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座椅包括坐垫和靠背,靠背可以相对坐垫折叠和展开,也就是说说,靠背具有两种状态,折叠放置于坐垫的上方,另一种状态为处于展开状态,以满足乘坐需求。
其中坐垫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坐垫传动单元,坐垫传动单元包括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坐垫侧板215与座椅坐垫固定连接。
其中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大致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固定部支撑于滑轨组件300的滑动轨301,转动部连接前连接支架207。
具体地,角度旋转机构206可为齿轮调节机构等。
本实用新型中的前连接支架207的前端部连接于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转动部,后端部与坐垫侧板215铰接,后连接支架203一端铰接于坐垫侧板215,另一端与滑动轨301配合铰接;坐垫电机205的输出轴连接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以驱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转动部往复转动。
当座椅后侧需要大空间时,可以控制坐垫电机205驱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沿预定方向转动,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带动下,前连接支架207将带动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转动,进而带动坐垫的后端相对向前运动,直至坐垫前端处于最低位置,以使座椅后方空间最大化。
当座椅回复原位时,坐垫电机205只需向相反方向转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也向相反方向转动,进而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形成的机构向相反方向运动,直至坐垫回复原位。
当然,通过合理设置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形成的连杆机构,实现当连杆机构运动至两极限位置时,分别对应坐垫运动至最低位置和复位状态。
本文优选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后连接支架203与滑动轨301形成四连杆机构。前连接支架207的固定底座高于后连接支架203的固定底座,前连接支架207的长度短于后连接支架203的长度。前连接支架207也就是摇臂,本文优选坐垫传动单元的数量为左右对称的一对连杆,左右四连杆可通过后提升管201固联。
以前连接支架207的下旋转点O点建立正交坐标系,前连接支架207的上端为P点,座椅的初始状态为座椅P点位于坐标系的B区域(如图5所示);前连接支架207前倾实现EZ-entry功能时,P点位于坐标系A/D区域(如图6所示);前连接支架207向后旋转实现座靠的下沉放平时,P点位于坐标系C区域(如图7所示)。
在ECU(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Control Unit,中文为:电子控制单元)控制下,坐垫电机205驱动四连杆机构向后转动,靠背电机103驱动靠背向前转动,坐垫和靠背完成翻折,从而实现座靠联动放平(见图7);在ECU(电子控制单元)控制下,坐垫电机205驱动四连杆机构向前转动,实现坐垫后端抬高、坐垫倾斜释放X向空间;滑轨电机303驱动滑动轨301向前运动进一步释放X向空间,从而实现Easy-Entry功能(见图6)。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背驱动机构包括支撑于靠背支架101的靠背电机103和至少一个靠背传动单元,靠背传动单元包括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靠背电机103通过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驱动靠背支架101往复运动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
也就是说,靠背电机103驱动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正向和反向转动,进而实现靠背相对坐垫往复转动,以使靠背折叠与坐垫上方处于折叠位置,或者使靠背远离坐垫处于展开状态以满足正常乘坐需求。
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的结构可以与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相同。
与现有技术通过手动操作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设置有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坐垫驱动机构的坐垫电机205能够驱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正反转动,以通过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形成的连杆机构实现坐垫的前移和复位;并且靠背驱动机构的靠背电机103也可以驱动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正反运动,以实现靠背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从而实现座椅的自动调节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可以包括固定连接于滑动轨301的固定支架212,固定支架212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固定部固定安装于竖直部,并且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位于竖直部的外侧。具体地,竖直部可以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坐垫角度旋转机构的固定部配合安装。水平部设置有与滑动轨配合固定的安装结构,即水平部固定连接滑动轨301,水平部可以固定于滑动轨301的上表面。
为了实现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对坐垫调整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的坐垫传动单元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包括横向设置的后提升管201,后提升管201的两端分别与两坐垫传动单元的坐垫侧板215转动连接,二者可以通过轴承实现转动连接,图3中仅示出轴承套208,实现转动的其他部件未示出,但是并不妨碍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对技术方案的了解。两个后连接支架203均固定于后提升管201。
两个后连接支架203同时连接于同一后提升管201,有利于两侧的两传动单元同步动作。
上述各实施例中,沿横向同一坐垫传动单元的后连接支架203与前连接支架207二者具有预定间距,前连接支架207位于后连接支架203外侧,且位于坐垫侧板215的内侧。
这样布置可以增加连杆机构运动灵活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进一步包括前提升管204,前提升管20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坐垫传动单元的前连接支架207和坐垫侧板215铰接于同一点。这样可以简化机构各部件的连接结构。
当然,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可以增加后横管202,后横管202的两端分别直接铰接于两侧的坐垫侧板215。后横管202可以进一步提高两侧坐垫传动单元运动同步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坐垫电机205的数量为一个,坐垫电机205通过输出轴209同时驱动两侧的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转动。也就是说,两坐垫传动单元的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分别安装于坐垫电机的输出轴的两端部,坐垫电机205转动带动其输出轴209两端的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同步转动,进而驱动两侧的坐垫传动单元同步运动,以增加坐垫运动的稳定性。坐垫电机的输出轴优选花键轴。
靠背传动单元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靠背电机103的数量为一个,靠背电机103同时驱动两侧的靠背角度旋转机构转动。具体地,靠背电机的输出轴105优选为花键轴,两个靠背传动单元的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分别布置于传动轴的两端部。
上述各实施例中,靠背电机103通过支架104安装于靠背支架101的内侧;或者/和坐垫电机205位于坐垫侧板215的内侧。
这样可以尽量将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所有部件设置于坐垫侧板215的内部,可以降低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横向空间的占据,有利于车辆整体空间优化,提高车辆的整车性能,并且提高车辆内部的美观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的安装,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可以包括上连接板106和下连接板109,上连接板106固定连接靠背支架101,二者可以通过螺钉和螺母连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方式。下连接板109固定连接坐垫侧板215,二者通过螺钉和螺母、或者焊接方式连接。
靠背支架101通过上连接板106和下连接板109连接坐垫侧板215,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的固定部固定于下连接板109,靠背调角器核心件108的转动部固定连接上连接板106。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横向是指车辆宽度方向。
在上述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座椅和滑轨组件300,滑轨组件300的结构如上,其可以包括固定滑道302和滑动轨301,固定滑道302用于与车辆地板固定,滑动轨301可相对固定滑道302纵向滑动,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坐垫电机205支撑于滑轨组件300的滑动轨301。
座椅总成的其他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总成具有上述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故座椅总成也具有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垫驱动机构和靠背驱动机构;
所述坐垫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坐垫传动单元和支撑于车辆滑轨组件的滑动轨上的坐垫电机(205),所述坐垫传动单元包括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前连接支架(207)、坐垫侧板(215)和后连接支架(203),所述前连接支架(207)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转动部,后端部与所述坐垫侧板(215)铰接,所述后连接支架(203)一端铰接于所述坐垫侧板(215),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轨配合铰接;所述坐垫电机(205)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以驱动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转动部往复转动;
所述靠背驱动机构包括支撑于靠背支架(101)的靠背电机(103)和至少一个靠背传动单元,所述靠背传动单元包括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所述靠背电机(103)通过驱动所述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往复转动,以使所述靠背支架(101)往复运动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支架(207)、所述坐垫侧板(215)、所述后连接支架(203)与所述滑动轨形成四连杆机构,其中所述前连接支架(207)的固定底座高于所述后连接支架(203)的固定底座,所述前连接支架(207)的长度短于所述后连接支架(203)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轨的固定支架(212),所述固定支架(212)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的固定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竖直部,且所述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位于所述竖直部的外侧,所述水平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动轨配合固定的安装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所述座椅电动调节机构还包括横向设置的后提升管(201),所述后提升管(201)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坐垫传动单元的坐垫侧板(215)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坐垫传动单元中的后连接支架(203)分别固定于所述后提升管(201)的两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横向,同一个坐垫传动单元的所述后连接支架(203)与所述前连接支架(207)二者具有预定间距,所述前连接支架(207)位于所述后连接支架(203)外侧,且位于所述坐垫侧板(215)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提升管(204),所述前提升管(20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相应的所述前连接支架(207)和所述坐垫侧板(215)铰接于同一点;或者,
还包括后横管(202),所述后横管(202)的两端分别直接连接两侧的所述坐垫侧板(215)。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电机(205)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坐垫电机(205)通过其输出轴同时驱动两侧的坐垫角度旋转机构(206)转动。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布置于座椅两侧,所述靠背电机(10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靠背电机(103)同时驱动两侧所述靠背传动单元中的靠背角度旋转机构(108)转动。
9.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电机(103)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靠背支架(101)的内侧;或者/和,
所述坐垫电机(205)位于所述坐垫侧板(215)的内侧。
10.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座椅和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固定滑道和滑动轨,所述固定滑道用于与车辆地板固定,所述滑动轨可相对所述固定滑道纵向滑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所述座椅电动调节机构的坐垫电机(205)支撑于所述滑轨组件的滑动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2544.3U CN209938377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2544.3U CN209938377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38377U true CN209938377U (zh) | 2020-01-14 |
Family
ID=69135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82544.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38377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3837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3784A (zh) * | 2019-06-12 | 2019-08-09 |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CN112895992A (zh) * | 2021-01-14 | 2021-06-04 | 杨燕妮 | 一种可翻转汽车副驾驶坐垫结构 |
-
2019
- 2019-06-12 CN CN201920882544.3U patent/CN20993837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3784A (zh) * | 2019-06-12 | 2019-08-09 |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CN110103784B (zh) * | 2019-06-12 | 2024-01-16 |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CN112895992A (zh) * | 2021-01-14 | 2021-06-04 | 杨燕妮 | 一种可翻转汽车副驾驶坐垫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15699B (zh) | 一种汽车零重力座椅调节机构 | |
CN209938377U (zh)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
KR101518559B1 (ko) |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 |
CN216684156U (zh) | 一种零重力汽车座椅 | |
CN215244452U (zh) | 一种坐垫倾角与座椅靠背同步调节机构及座椅 | |
CN110103784A (zh) | 一种座椅总成及座椅电动调节机构 | |
CN113263963B (zh) | 一种电机驱动连杆式坐垫翻折机构 | |
CN216508042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电动腿托 | |
CN215097165U (zh) | 电动多连杆坐垫翻折机构 | |
CN215284491U (zh) | 基于调角器的座椅零重力调节机构 | |
CN115923611A (zh) | 一种座椅调节机构、座椅及车辆 | |
CN114407738A (zh) | 一种能实现旋转调节的零重力座椅 | |
CN222432132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坐垫升降机构及汽车座椅 | |
CN217532625U (zh) | 双电机驱动的座椅长滑轨装置 | |
CN220332526U (zh) | 靠背与腿托联动式座椅 | |
CN220923881U (zh) | 用于座椅的坐靠联动机构 | |
CN222022564U (zh) | 一种座靠联动的汽车后排座椅 | |
CN201354018Y (zh) | 汽车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总成 | |
CN221623589U (zh) | 车辆座椅和车辆 | |
CN221049549U (zh) | 折叠座椅及车辆 | |
CN22084230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腿托 | |
CN217771849U (zh) | 一种座椅扶手角度调节机构、扶手靠背联动机构及座椅 | |
CN219618967U (zh) | 一种汽车座椅脚托调节机构 | |
CN219883722U (zh) | 一种低坐姿的汽车零重力座椅 | |
CN218661491U (zh) | 一种二排靠背侧扶手转轴连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