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877417U -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77417U
CN209877417U CN201920240342.9U CN201920240342U CN209877417U CN 209877417 U CN209877417 U CN 209877417U CN 201920240342 U CN201920240342 U CN 201920240342U CN 209877417 U CN209877417 U CN 209877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ins
shaped bent
heat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403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创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engy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engy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engy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engy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403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77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77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77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壳体、封装板、换热组件、制冷剂进入管及制冷剂流出管,制冷剂进入管、换热组件及制冷剂流出管顺序连通,换热组件包括翅片及多个U形弯管,翅片及U形弯管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各U形弯管上的热量能传递到翅片,翅片能增加换热组件主体结构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能提高换热组件在单位时间内的换热效率,能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设置多个子翅片来增加翅片传递各U形弯管的热量,增大换热组件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水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带走更多的热量,能减少能源消耗,子翅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及多个第二换热片能带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能减少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现在最为普遍的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调节装置,它的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等,其中冷凝器作为空调制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高温的制冷剂气体转化为低温的制冷剂液体。
冷凝器分为蒸汽冷凝器和锅炉用冷凝器,其中,蒸汽冷凝器这种冷凝常应用于多效蒸发器末效二次蒸汽的冷凝,保证末效蒸发器的真空度。例如,喷淋式冷凝器,冷水从上部喷嘴喷入,蒸汽从侧面入口进入,蒸汽与冷水充分接触后被冷凝为水,同时沿管下流,部分不凝汽体也可能被带出。又如,充填式冷凝器,蒸汽从侧管进入后一上面喷下的冷水相接触冷凝器里面装了满了瓷环填料,填料被水淋湿后,增大了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蒸汽冷凝成水后沿下部管路流出,不凝气体同上部管路被真空泵抽出,以保证冷凝器内一定的真空度。再如,淋水板或筛板冷凝器,目的是增大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混合式冷凝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腐蚀性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然而,针对现有的冷凝器,冷凝器的作用是将由压缩机输送过来的高压高温的汽体,氟利昂蒸汽冷却成高压高温的液体,就像烧开水一样,水蒸气会在锅盖里侧凝结一层水珠,因为锅盖外表面的温度比水蒸气低很多,通过锅盖向空气中散去大量的热。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就是冷凝过程,也是一个换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就是将氟利昂蒸汽冷凝成氟利昂液体的一个器件。因为它要不断地换热,所以其表面是热的。通常冷凝器中仅仅通过冷凝管对高压高温汽体进行换热,这种方式虽然效率高,但是能源消耗多,而风冷的能源消耗相对来说低,但是热传递依赖于传递介质,换热效果差。
因此,如何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是当前换热行业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以及能够减少能源消耗的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一种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壳体端部的封装板、安装在所述封装板上的换热组件,所述冷凝器壳体上部设置有制冷剂进入管、下部设置有制冷剂流出管,所述制冷剂进入管、所述换热组件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管顺序连通,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翅片及多个U形弯管,各所述U形弯管分别相互平行穿设所述翅片,位于所述换热组件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进入管连通,位于所述换热组件另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其中,在每相邻三个U形弯管中,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二端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二端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一端相连通;
其中,所述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每相邻两个所述子翅片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每一所述U形弯管分别穿设各所述子翅片,在一个所述子翅片中,所述子翅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及多个第二换热片,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二换热片依次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片相连接,各所述第一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及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分别用于与冷却水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形弯管内设置有椭圆形的流通通道,且各所述U形弯管相互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形成有一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1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翅片的数量为60个~100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换热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二换热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形弯管为U型铜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片及所述第二换热片的数量分别为50个~60个。
上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通过设置冷凝器壳体、封装板、换热组件、制冷剂进入管及制冷剂流出管,所述制冷剂进入管、所述换热组件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管顺序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翅片及多个U形弯管,各所述U形弯管分别相互平行穿设所述翅片,所述翅片及所述U形弯管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各所述U形弯管上的热量能够传递到所述翅片,所述翅片能够增加所述换热组件主体结构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提高所述换热组件在单位时间内的换热效率,能够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所述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子翅片来进一步增加所述翅片传递各所述U形弯管的热量,增大所述换热组件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在一个所述子翅片中,所述子翅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及多个第二换热片,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各所述第一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再进一步增加各所述第一换热片及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传递热量的面积,增大各所述子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即,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换热组件在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10包括:冷凝器壳体100、封装板200、换热组件300、制冷剂进入管400及制冷剂流出管500,封装板200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壳体100端部上,换热组件300安装在所述封装板200上,所述冷凝器壳体100上部设置有制冷剂进入管400,下部设置有制冷剂流出管500,所述制冷剂进入管400、所述换热组件300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管500顺序连通,制冷蒸气从所述制冷剂进入管进入冷凝器的主体结构,即,所述换热组件中,制冷蒸气流经所述换热组件进行换热处理之后,即,制冷蒸气经所述换热组件,将蒸气型的制冷剂转变成液态型的制冷剂,所述换热组件进而将蒸气的热量带走。
进一步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还包括冷却水进水管及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凝器壳体内设置有冷却水流通腔体,所述换热组件容置于所述冷却水流通腔体内,所述冷却水进水管、所述冷却水流通腔体及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依次连通,即,冷却水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进入所述冷却水流通腔体内,所述冷却水流通腔体内的所述换热组件经冷却水的不断流动,将所述换热组件上的热量带走,进而将流经所述换热组件内的制冷蒸气的热量带走,即将蒸气型的制冷剂转变成液态型的制冷剂。
请参阅图3,所述换热组件300包括翅片310及多个U形弯管320,各所述U形弯管320分别相互平行穿设所述翅片310,位于所述换热组件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进入管连通,位于所述换热组件另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流出管连通;其中,在每相邻三个U形弯管320中,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320的第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U形弯管320的第二端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320的第二端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U形弯管320的第一端相连通,如此,通过设置多个所述U形弯管,即,流经所述换热组件的制冷蒸气通过多个顺序连通的所述U形弯管,制冷蒸气的热量不断地被带走,例如,所述翅片为铜翅片,所述U形弯管为金属U形弯管,即,所述翅片及所述U形弯管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因此,各所述U形弯管320分别相互平行穿设所述翅片310,各所述U形弯管上的热量能够传递到所述翅片,所述翅片能够增加所述换热组件主体结构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提高所述换热组件在单位时间内的换热效率,即,能够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U形弯管内设置有椭圆形的流通通道,且各所述U形弯管相互平行设置,这样,在所述U形弯管内设置椭圆形的流通通道,能够减少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制冷蒸气流通速度下,流经所述U形弯管的制冷蒸汽的单位体积减小,因此能够使得制冷蒸汽能够热交换的更加充分,进而能够使得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其中,所述翅片310包括多个子翅片311,每相邻两个所述子翅片311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每一所述U形弯管320分别穿设各所述子翅片311,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子翅片来进一步增加所述翅片传递各所述U形弯管的热量,增大所述换热组件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减少能源消耗。
请参阅图4,在一个所述子翅片311中,所述子翅片3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3111及多个第二换热片3112,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二换热片依次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3111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片3112相连接,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子翅片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片及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片,进而增加各所述子翅片传递热量的面积,增大各所述子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即,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各所述第一换热片311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图未示),各所述第二换热片311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图未示),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及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分别用于与冷却水接触,在所述第一换热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在所述第二换热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再进一步增加各所述第一换热片及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传递热量的面积,增大各所述子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即,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形成有一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150°,这样,通过在所述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设置所述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即,将所述子翅片设置成波浪形的片体,进而增加所述子翅片在固定的体积下的单位表面积,增大了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子翅片的热转换效率,进一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例如,所述第一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又如,所述第二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又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换热片上;再如,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二换热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子翅片的数量为60个~100个,通过增加所述子翅片来增加所述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热传递的效率;例如,所述U形弯管为U型铜管;又如,所述第一换热片及所述第二换热片的数量分别为50个~60个,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片及所述第二换热片的数量来调整所述子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进而调整热传递的效率。
上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通过设置冷凝器壳体100、封装板200、换热组件300、制冷剂进入管400及制冷剂流出管500,所述制冷剂进入管400、所述换热组件300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管500顺序连通,所述换热组件300包括翅片310及多个U形弯管320,各所述U形弯管320分别相互平行穿设所述翅片310,所述翅片及所述U形弯管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各所述U形弯管上的热量能够传递到所述翅片,所述翅片能够增加所述换热组件主体结构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提高所述换热组件在单位时间内的换热效率,能够提高冷凝器的热转换效率,所述翅片310包括多个子翅片311,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子翅片来进一步增加所述翅片传递各所述U形弯管的热量,增大所述换热组件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在一个所述子翅片311中,所述子翅片3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3111及多个第二换热片3112,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各所述第一换热片311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图未示),各所述第二换热片311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图未示),再进一步增加各所述第一换热片及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传递热量的面积,增大各所述子翅片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即,冷却水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带走所述子翅片上更多的热量,进而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壳体端部的封装板、安装在所述封装板上的换热组件,所述冷凝器壳体上部设置有制冷剂进入管、下部设置有制冷剂流出管,所述制冷剂进入管、所述换热组件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管顺序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翅片及多个U形弯管,各所述U形弯管分别穿设所述翅片,位于所述换热组件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进入管连通,位于所述换热组件另一端的所述U形弯管与所述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其中,在每相邻三个U形弯管中,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二端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二端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U形弯管的第一端相连通;
其中,所述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每相邻两个所述子翅片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每一所述U形弯管分别穿设各所述子翅片,在一个所述子翅片中,所述子翅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片及多个第二换热片,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二换热片依次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片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片相连接,各所述第一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凹槽,各所述第二换热片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凹槽,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及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分别用于与冷却水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管内设置有椭圆形的流通通道,且各所述U形弯管相互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形成有一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片的厚度为0.5mm~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翅片的数量为60个~100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换热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换热凹槽相互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二换热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管为U型铜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及所述第二换热片的数量分别为50个~60个。
CN201920240342.9U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Active CN209877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0342.9U CN20987741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0342.9U CN20987741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77417U true CN209877417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53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40342.9U Active CN20987741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77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00490A1 (zh) 一种冷凝器
CN204438360U (zh) 一种减少制冷剂充灌量的空调室外机
EP2886993A1 (en) An evaporation and absorption unit
CN101298951A (zh) 一种带自分液结构的穿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05157281A (zh) 具有翅片的套管蒸发式冷凝器
EP306203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ing said heat exchanger
CN107462094B (zh) 相变集热腔热管组
CN101846477A (zh) 蒸发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及换热盘管组件
CN205448785U (zh) 一种填充泡沫金属的热管余热发生器
CN102865762A (zh) 一种分体式多级热管系统
CN209877417U (zh) 空调冷凝器用换热装置
CN206540340U (zh) 微通道冷凝器
CN206399049U (zh) 过冷结构及采用其的空调
CN218096363U (zh) 热管式冷凝器去过热系统、制冷系统和空调
KR200242427Y1 (ko) 고효율 열매체 방열기를 이용한 3중관 열교환기 및 이를이용한 보일러장치
CN114857970B (zh) 一种基于超薄环路脉动热管的双级回路冷却系统
CN106197054A (zh) 一种高效冷凝管
CN201229094Y (zh) 带自分液结构的穿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17628951A (zh) 一种冷凝段微通道换热的热管设备
CN103900164A (zh) 一种减少制冷剂充灌量的空调室外机及其方法
CN203980498U (zh) 一种减少制冷剂充灌量的空调室外机
CN204612230U (zh) 一种带板管复合换热型蒸发式冷凝器的冷热水机组
CN107747831A (zh) 一种稳定型列管冷却装置
CN115371157A (zh) 热管式冷凝器去过热系统、制冷系统、空调和去过热方法
CN211177491U (zh) 一种高效风冷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