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在夏季,南方地区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们的生活很不舒适。空调器借助其内部循环的冷媒吸热/放热对室内温度进行降温,同时,空调器还设置有除湿模式,用户可以使空调器在除湿模式运行以减小空气的湿度,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不过,在冬季,空气湿度小,空调器制热运行后会使室内空气的湿度进一步降低,人们在过于干燥的室内环境中同样感到不适。
鉴于此,市场上出现了改进后的空调器,改进后的空调器配置有加湿模块,加湿模块将产生的水雾直接输送至空调器的送风口而被吹入室内。通过加湿模块的设置,空调器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不过,通过这样的加湿模块进行加湿,空调器的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湿度不均匀,用户的使用体验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借助加湿模块进行加湿时送风口的气流湿度不均匀,用户的使用体验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具有出雾口且所述雾化腔内设置有水雾发生单元;所述壳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循环通道,所述循环通道内设置有风扇;其中,所述出雾口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连通;并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以便允许流出所述出风口的气体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该相邻设置以及所述风扇的作用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循环通道。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壳体形成所述雾化腔。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循环通道。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向设置的两个第一隔板,所述两个第一隔板分别与远离彼此的所述壳体的部分形成两个所述雾化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隔板,所述两个第二隔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所述两个第一隔板、所述两个第二隔板以及位于所述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的壳体部分形成所述循环通道,其中,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两个第二隔板之间,所述进风口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雾口设置在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邻的位置以便所述出雾口同时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循环通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和/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所述风扇。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在对应于所述进风口的位置配置有具有多个连通孔的散风板,以便将进风气流在进入所述循环通道之前进行分散。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雾发生单元为超声波雾化器。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雾化腔内还设置有第一杀菌单元;并且/或者所述循环通道内设置有第二杀菌单元。
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杀菌单元为紫外线杀菌模块,所述第二杀菌单元为负离子发生模块。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出雾口与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在出雾口与进风口连通的情况下,出雾口输出的水雾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空气流混合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通过出风口流出,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从出风口吹出的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进入循环通道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后再经出风口流出。在出雾口与出风口连通的情况下,出雾口输出的水雾与出风口流出的气体混合后形成混合气体,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进入循环通道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后再经出风口流出。在出雾口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的情况下,出雾口输出的水雾中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空气流混合形成混合气体,一部分与出风口流出的气体混合后形成混合气体,与出风口流出的气体混合形成的混合气体中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的水雾与空气流混合形成的混合气体从出风口流出后,其中部分混合气体也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在循环通道内混合后最后再从出风口流出。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水雾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水雾进一步混合后从出风口流出,提高了水雾与气流混合的均匀程度,使空调器送出的气流湿度更加均匀,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雾化腔内设置第一杀菌单元,能够对雾化腔进行杀菌,从而避免雾化腔内滋生细菌。通过在循环通道内设置第二杀菌单元,能够对流经循环通道的气流进行杀菌,保证了从出风口流出气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壁挂式空调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中紫外线杀菌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雾化腔;14、循环通道;15、出雾口;16、进风口;17、出风口;18、散风板;19、安装板;2、进风风扇;21、进风风扇支座;22、进风风扇固定架;23、进风风扇导流罩;3、出风风扇;31、出风风扇支座;32、出风风扇固定架;33、出风风扇导流罩;4、超声波雾化器;5、紫外线杀菌模块;51、灯管固定座;52、灯管外罩;53、灯管外发光网;54、灯管内发光网;55、灯管导电管;56、灯管安装座;6、负离子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壁挂式空调器来进行介绍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也可以是立柜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等。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参照图1至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壁挂式空调器(以下简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在室内机内设置有加湿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并参照图3所示的方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设置有一个出风口17以及位于出风口17两侧与出风口17相邻的2个进风口16。壳体1内设置有2个相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和2个相向设置的第二隔板12,2个第一隔板11分别与远离彼此的壳体1的部分形成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2个雾化腔13,2个第二隔板12设置于2个第一隔板11之间,2个第一隔板11、2个第二隔板12和位于2个第一隔板11之间的壳体部分形成位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之间的循环通道14。2个雾化腔13均具有出雾口15,并且2个雾化腔13内均设置有水雾发生单元,如超声波雾化器4。两个出雾口15分别设置在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相邻的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以便每个出雾口13同时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连通。在循环通道14内靠近出风口17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出风风扇3,出风风扇3固定在出风风扇支座31上,出风风扇支座31通过出风风扇固定架32固定于第一隔板11的侧部。在循环通道14内靠近进风口16的位置设置有进风风扇2,进风风扇2固定在进风风扇支座21上,进风风扇支座21通过进风风扇固定架22固定于第一隔板11的侧部。
在工作时,超声波雾化器4工作,在雾化腔13内形成水雾,水雾从出雾口15输出,进风风扇2和出风风扇3同时转动。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外部的气体从2个进风口16以一定的速度流入循环通道14,在流向进风口16的气流四周形成一定的负压,由于负压的作用,出雾口15输出的水雾中一部分从进风口16进入循环通道14,水雾与气流在循环通道14内混合后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从出风口17以一定的速度流出,在出风口17流出的气流的周围同样形成一定的负压,使出雾口15输出的水雾中的另一部分流向出风口17流出的气流中而与之混合,进而使出风口17流出的混合气体进一步混入水雾。由于进风口16与出风口17相邻设置,流向进风口16的气流周围形成的负压使出风口17流出的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从进风口16进入循环通道14而进一步与从进风口16进入的水雾、空气混合,而出风口17流出的混合气体中的另一部分混合气体向上流动。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水雾与气流充分地混合,使空调器送出的气流湿度更加均匀,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和壳体1形成雾化腔13和循环通道14,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通过超声波雾化器4产生水雾,能够使产生的水雾细腻均匀。并且超声波雾化器4占用体积小,能量利用率高,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资源。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超声波雾化器4作为水雾发生单元仅是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水雾发生单元也可以是雾化喷头、加热雾化器或者其他合适的雾化器等。循环通道14靠近出风口17的位置设置的出风风扇2的数量为2个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出风风扇2的数量可以是1个、3个等;并且,在循环通道14靠近进风口16和靠近出风口17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进风风扇2和出风风扇3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可以仅在循环通道14靠近进风口16的位置设置进风风扇2,也可以仅在循环通道14靠近出风口17的位置设置出风风扇3,还可以仅在循环通道14的中部设置风扇3以便在循环通道14内形成气流。另外,循环通道14也可以使设置在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之间的管道。此外,出雾口15设置在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相邻的位置同时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连通仅是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出雾口15设置在仅与进风口16相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流向进风口16的气流在其周围形成负压,出雾口15输出的水雾在负压的作用下经进风口16进入循环通道14后与从进风口16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从出风口16流出。由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相邻设置,在流向进风口16的气流形成的负压作用下,出风口17流出的混合气体中一部分经进风口16进入循环通道14后与进入循环通道14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后再经出风口17流出,而出风口17流出的混合气体中的另一部分直接向上流出。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出雾口15设置在仅与出风口17相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出风口17流出的气流在其周围形成负压,出雾口15输出的水雾在负压的作用下与出风口17流出的气体混合后形成混合气体,由于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相邻设置,混合气体中一部分经进风口16进入循环通道14与进入循环通道14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后再经出风口17流出,而与出风口17流出的气体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气体中的另一部分直接向上流出。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2个第一隔板11、2个第二隔板12与壳体1形成2个雾化腔13,壳体上设置2个进风口16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设置1个进风口和1个出风口,壳体内仅设置1个第一挡板和1个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与壳体的一部分形成一个雾化腔,第二挡板设置第一挡板与壳体的另一部分之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壳体的部分形成循环通道,循环通道位于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之间;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设置1个出风口以及围设与出风口的多个进风口,壳体内设置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多个第一隔板、多个第二隔板与壳体形成多个分别位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的循环通道。
继续参照图2至图4,优选地,进风风扇2套设有进风风扇导流罩23,出风风扇3套设有出风风扇导流罩33。通过进风风扇导流罩23和出风风扇导流罩33的设置,对经过进风风扇2和出风风扇3的气流起到了导流作用。
继续参照图4,优选地,壳体1上在对应于进风口16的位置设置有具有多个连通孔的散风板18,流向进风口16的气流被散风板18的多个连通孔分散后进入循环通道14。通过散风板18的设置,使混合有水雾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循环通道14之前被散风板18分散,从而使流向进风口的混合气体和水雾被分散后进一步混合,进一步提高了混合的均匀程度。
参照图5并继续参照图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加湿装置中紫外线杀菌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5所示,优选地,雾化腔13内设置有第一杀菌单元,如紫外线杀菌模块5。紫外线杀菌模块5包括灯管固定座51,灯管固定座51固定于雾化腔13的底部。在灯管固定座51上安装有灯管安装座56,在固定安装座56上灯管导电管55,灯管导电管55的外部罩有灯管内发光网54,在灯管内发光网54的外部罩有灯管外发光网53,在灯管外发光网53的外部罩有灯管外罩52,灯管内发光网54安装于灯管固定座51,灯管外发光网53装配在灯管内发光网54上,灯管外罩52固定于灯管安装座56。在使用时,紫外线杀菌模块5的灯管导电管55通电,灯管外发光网53和灯管内发光网54产生紫外线对雾化腔13内进行杀菌,从而避免雾化腔13内滋生细菌,避免了产生带有细菌的水雾,保证了加湿空气的质量。
继续图3和图5,优选地,在循环通道14内设置有第二杀菌单元,如负离子发生器6。循环通道14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9,安装板19与壳体1可拆卸地连接,负离子发生器6固定于安装板19。在加湿装置工作过程中,负离子发生器6向循环通道14内释放负离子,对循环通道14内流动的气体进行杀菌,进一步保证了加湿气体的质量。安装板19与壳体1可拆卸地连接,方便了负离子发生器6的维修和更换。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杀菌单元为紫外线杀菌模块5,第二杀菌单元为负离子发生器6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杀菌单元和第二杀菌单元可以均是紫外线杀菌模块、负离子发生器或者臭氧发生器等。此外,壳体内可以同时设置有第一杀菌单元和第二杀菌单元,也可以仅设置其中的一个。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出雾口与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能够使水雾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经进风口进入循环通道后与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水雾进一步混合后从出风口流出,提高了水雾与气流混合的均匀程度,使空调器送出的气流湿度更加均匀,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雾化腔内设置第一杀菌单元,能够对雾化腔进行杀菌,从而避免雾化腔内滋生细菌。通过在循环通道内设置第二杀菌单元,能够对流经循环通道的气流进行杀菌,保证了从出风口流出气流的质量。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