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0187U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60187U CN209860187U CN201920867436.9U CN201920867436U CN209860187U CN 209860187 U CN209860187 U CN 209860187U CN 201920867436 U CN201920867436 U CN 201920867436U CN 209860187 U CN209860187 U CN 2098601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row
- upper row
- vbus
- g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该TYPE‑C连接器包括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设于上排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设于下排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均设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中功能对应的端子固定连接,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设于二次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的端部延伸出焊接引脚,所述焊接引脚裸露在所述二次成型塑胶件的外部。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连接器因其电气性能稳定而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而TYPE-C连接器因其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不分正反两面等诸多优势而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连接器之一。目前,TYPE-C连接器已普遍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中。
Type C连接器通常包括上下两排端子,上排端子注塑在上塑胶本体中,下排端子注塑在下塑胶本体中,上塑胶本体和下塑胶本体组合后再进行二次模内成型,最后将二次成型后的产品装入铁壳固定。为了实现快速充电的效果,现有的Type C连接器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6PIN(引脚)的与24PIN的, 16PIN的TYPE-C连接器主要应用在手机以及移动电源,全功能24PIN的 TYPE-C连接器基本都应用在电脑上。
由于Type C连接器体积比较小,对于24PIN的TYPE-C连接器,其24个引脚通常被排列成双排针12-12的矩阵,尤其是在插件焊接工艺中,引脚排列密集,对贴片要求高,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而对于16PIN的TYPE-C连接器,其取消两组TX/RX快速传输共8根引脚,所以焊接引脚变成单排16PIN,但这么多焊接引脚排列在一起,同样存在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TYPE-C连接器,以解决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的问题。
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设于上排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设于下排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均设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中功能对应的端子固定连接,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设于二次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的端部延伸出焊接引脚,所述焊接引脚裸露在所述二次成型塑胶件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TYPE-C连接器,在下排端子组件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设置结合部,通过结合部与上排端子组件中功能对应的端子的固定连接,实现了上排端子组件与下排端子组件的并排电性连接,在端子设计时,能够减少端子数量,此外,焊接引脚位于下排端子组件的端部,且裸露在二次成型塑胶件的外部,使用较少数量的焊接引脚即可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对传统的密集排列的焊接引脚进行了合并,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的问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尤其能够降低插件焊接的工艺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TYPE-C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包括上排GND端子、上排VBUS端子、上排 CC端子、上排DP端子、上排DN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和所述上排VBUS 端子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上排DP端子和所述上排DN端子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和所述上排VBUS端子均呈U型结构,所述上排 CC端子和所述上排DP端子均呈L型结构,所述上排DN端子、所述上排DP 端子、所述上排CC端子、所述上排VBUS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所述下排端子组件包括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GND端子、第一VBUS端子、下排DN端子、下排DP端子、第一CC端子、第二CC端子、第二VBUS端子、第二GND端子,所述第一GND端子、所述第一VBUS端子、所述第二VBUS端子、所述第二GND端子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下排DN端子和所述下排DP端子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GND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GND端子结合部,所述第二GND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二GND端子结合部和第六焊接引脚,所述上排GND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GND端子结合部和所述第二GND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一 VBUS端子结合部和第一焊接引脚,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所述上排VBUS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VBUS端子结合部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排DN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N端子结合部和第二焊接引脚,所述上排DN端子与所述下排DN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排DP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P端子结合部和第三焊接引脚,所述上排DP端子与所述下排DP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CC端子结合部,所述第一CC端子的另一端折弯延伸出第四焊接引脚,所述上排CC端子与所述第一 CC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上排CC端子引出,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五焊接引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引脚、所述第二焊接引脚、所述第三焊接引脚、所述第四焊接引脚、所述第五焊接引脚、所述第六焊接引脚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之间设有中钢片,所述中钢片上设有钢片定位孔,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上对应设置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插入与所述钢片定位孔中,所述中钢片的两侧分别设有L型锁止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TYPE-C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TYPE-C连接器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上排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下排端子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排端子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焊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上排端子组件和上排成型塑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下排端子组件和下排成型塑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中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下排端子组件、下排成型塑胶件和中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TYPE-C连接器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不包含铁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TYPE-C连接器,包括上排端子组件10和下排端子组件20,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设于上排成型塑胶件30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20设于下排成型塑胶件40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20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均设有结合部50,所述结合部50与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中功能对应的端子固定连接,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30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40设于二次成型塑胶件70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 20的端部延伸出焊接引脚80,所述焊接引脚80裸露在所述二次成型塑胶件70的外部。
具体的,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包括上排GND端子11、上排VBUS端子12、上排CC端子13、上排DP端子14、上排DN端子15。其中,所述上排GND 端子11和所述上排VBUS端子12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上排DP端子14和所述上排DN端子15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排CC端子13为用于正反识别的端子。
所述上排GND端子11和所述上排VBUS端子12均呈U型结构,所述上排CC端子13和所述上排DP端子14均呈L型结构,所述上排DN端子15、所述上排DP端子14、所述上排CC端子13、所述上排VBUS端子12、所述上排 GND端子11由内到外依次设置。具体实施时,可以对金属材料进行平面裁切,以制得上排端子组件10,上排成型塑胶件30上设置有上排端子焊接槽31,将上排端子组件10放入上排端子焊接槽31内,然后注塑成型。
所述下排端子组件20包括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GND端子21、第一VBUS端子22、下排DN端子23、下排DP端子24、第一CC端子25、第二CC端子26、第二VBUS端子27、第二GND端子28。其中,所述第一GND 端子21、所述第一VBUS端子22、所述第二VBUS端子27、所述第二GND端子28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下排DN端子23和所述下排DP端子24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第一CC端子25和第二CC端子26为用于正反识别的端子。具体实施时,可以下料折弯工艺得到下排端子组件20,下排成型塑胶件40上设置有下排端子焊接槽41,将下排端子组件20放入下排端子焊接槽41内,然后注塑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GND端子21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GND端子结合部211,所述第二GND端子28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二GND端子结合部 281和第六焊接引脚282,所述上排GND端子11分别与所述第一GND端子结合部211和所述第二GND端子结合部281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GND端子11分别与第一GND 端子结合部211和第二GND端子结合部281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VBUS端子22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一VBUS端子结合部221和第一焊接引脚222,所述第二VBUS端子27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271,所述上排VBUS端子12分别与所述第一VBUS端子结合部221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271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VBUS端子12分别与第一 VBUS端子结合部221和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271焊接固定。
所述下排DN端子23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N端子结合部231和第二焊接引脚232,所述上排DN端子15与所述下排DN端子结合部 231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DN端子15与下排DN端子结合部231焊接固定。
所述下排DP端子24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P端子结合部241和第三焊接引脚242,所述上排DP端子14与所述下排DP端子结合部 241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DP端子14与下排DP端子结合部241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CC端子25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CC端子结合部251,所述第一 CC端子25的另一端折弯延伸出第四焊接引脚252,所述上排CC端子13与所述第一CC端子结合部251固定连接,以将所述上排CC端子13引出。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CC端子13 与第一CC端子结合部251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CC端子26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五焊接引脚261。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下排的第一CC端子25上设置第一CC端子结合部251,并且第一CC端子结合部251与上排CC端子13固定连接,主要起到将上排CC端子 13引出的作用(从工作原理上,第一CC端子25属于上排的CC端子,但从位置上,第一CC端子25是设置在下排的),从而实现上排CC端子13(包括第一CC端子25一起)与第二CC端子26实现正反识别。
本实施例中,第一GND端子结合部211、第二GND端子结合部281、第一 VBUS端子结合部221、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271、下排DN端子结合部231、下排DP端子结合部241均属于下排端子组件20上设置的结合部50。
本实施例提出的TYPE-C连接器,只需设置上排GND端子11、上排VBUS 端子12、上排CC端子13、上排DP端子14、上排DN端子15、第一GND端子21、第一VBUS端子22、下排DN端子23、下排DP端子24、第二CC端子 26、第二VBUS端子27、第二GND端子28这些个的端子(其中,第一CC端子25只是起到引出上排CC端子13的作用),同样能够达到快速充电和信号传输的作用,相比传统的24PIN和16PIN的方案,减少了端子数量。
所述第一焊接引脚222、所述第二焊接引脚232、所述第三焊接引脚242、所述第四焊接引脚252、所述第五焊接引脚261、所述第六焊接引脚282均属于焊接引脚80,具体的,这六个焊接引脚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这六个焊接引脚用于实现外部电性连接,具体用于与PCB板焊接。本实施例将传统的24PIN和16PIN的方案改进为6个焊接引脚(即6PIN),能够极大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虽然具体介绍了上述数量的端子和焊接引脚,但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对端子和焊接引脚的数量进行调整,保证相应的功能即可,具体来讲,本实施例提出的TYPE-C 连接器,在下排端子组件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设置结合部,通过结合部与上排端子组件中功能对应的端子的固定连接,实现了上排端子组件与下排端子组件的并排电性连接,在端子设计时,能够减少端子数量,此外,焊接引脚位于下排端子组件的端部,且裸露在二次成型塑胶件的外部,使用较少数量的焊接引脚即可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对传统的密集排列的焊接引脚进行了合并,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的问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尤其能够降低插件焊接的工艺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30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40之间设有中钢片90,中钢片90的数量具体为两个,所述中钢片90上设有钢片定位孔91,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40上对应设置设有定位柱42,所述定位柱42用于插入与所述钢片定位孔91中,所述中钢片90的两侧分别设有L型锁止凸台 92。
具体的,将上排成型塑胶件30与下排成型塑胶件40叠加扣合后,将两个中钢片90放置在中间,通过中钢片90上设置的钢片定位孔91与定位柱42配合固定位置,中钢片90两侧的L型锁止凸台92用于来提供公母对插插拔力。
然后,通过激光点焊、加锡焊或是相互咬合扣合的方式将上排端子组件10 与下排端子组件20上设置的结合部50固定在一起,再进行二次注塑成型,得到二次成型塑胶件70,具体的,可以在二次成型塑胶件70上设置端子焊接观察孔71,在二次成型塑胶件70的头部设置端子头部保护面72,以防止端子翘PIN,然后将二次成型塑胶件70装入铁壳100中固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至少包括第一实施例的TYPE-C连接器,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装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设于上排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设于下排成型塑胶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端子组件中用于充电的端子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上均设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中功能对应的端子固定连接,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设于二次成型塑胶件内,所述下排端子组件的端部延伸出焊接引脚,所述焊接引脚裸露在所述二次成型塑胶件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包括上排GND端子、上排VBUS端子、上排CC端子、上排DP端子、上排DN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和所述上排VBUS端子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上排DP端子和所述上排DN端子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和所述上排VBUS端子均呈U型结构,所述上排CC端子和所述上排DP端子均呈L型结构,所述上排DN端子、所述上排DP端子、所述上排CC端子、所述上排VBUS端子、所述上排GND端子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所述下排端子组件包括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GND端子、第一VBUS端子、下排DN端子、下排DP端子、第一CC端子、第二CC端子、第二VBUS端子、第二GND端子,所述第一GND端子、所述第一VBUS端子、所述第二VBUS端子、所述第二GND端子为用于充电的端子,所述下排DN端子和所述下排DP端子为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ND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GND端子结合部,所述第二GND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二GND端子结合部和第六焊接引脚,所述上排GND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GND端子结合部和所述第二GND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第一VBUS端子结合部和第一焊接引脚,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所述上排VBUS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VBUS端子结合部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DN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N端子结合部和第二焊接引脚,所述上排DN端子与所述下排DN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DP端子的一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折弯延伸出下排DP端子结合部和第三焊接引脚,所述上排DP端子与所述下排DP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一CC端子结合部,所述第一CC端子的另一端折弯延伸出第四焊接引脚,所述上排CC端子与所述第一CC端子结合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上排CC端子引出,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端折弯延伸出第五焊接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引脚、所述第二焊接引脚、所述第三焊接引脚、所述第四焊接引脚、所述第五焊接引脚、所述第六焊接引脚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成型塑胶件与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之间设有中钢片,所述中钢片上设有钢片定位孔,所述下排成型塑胶件上对应设置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插入与所述钢片定位孔中,所述中钢片的两侧分别设有L型锁止凸台。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TYPE-C连接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67436.9U CN209860187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67436.9U CN209860187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60187U true CN209860187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4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67436.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860187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6018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5454A (zh) * | 2019-06-05 | 2019-08-23 | 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N112290259A (zh) * | 2020-10-13 | 2021-01-29 | 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WO2023226927A1 (zh) * | 2022-05-23 | 2023-11-30 | 深圳市普玛斯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 一种Type-C母端电连接器 |
-
2019
- 2019-06-05 CN CN201920867436.9U patent/CN20986018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5454A (zh) * | 2019-06-05 | 2019-08-23 | 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N110165454B (zh) * | 2019-06-05 | 2024-03-15 | 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N112290259A (zh) * | 2020-10-13 | 2021-01-29 | 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WO2023226927A1 (zh) * | 2022-05-23 | 2023-11-30 | 深圳市普玛斯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 一种Type-C母端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60187U (zh)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3184689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204268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10165454B (zh) |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103915727A (zh) | 用于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 | |
CN104795658A (zh) |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座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367969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377481B (zh) | 双面插接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5655763A (zh) | 电连接器及其料带结构 | |
CN202094333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20856967U (zh) | 一种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5169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419768U (zh) | 一种双联usb type-c母头连接器 | |
CN207426222U (zh) | Type C母座接口连接器 | |
CN202678687U (zh) | 摄像机模块插座 | |
CN205231297U (zh) | 带有插装焊接孔的Micro-USB插头 | |
CN102044773A (zh) |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795653A (zh) | 电连接器 | |
CN222214507U (zh) |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0451693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651379U (zh) | 电池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20569922U (zh) | 沉板式连接器 | |
CN221687813U (zh) | 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CN210167539U (zh) | 一种USB Type-C插头端子结构 | |
CN102801060A (zh) | 磁性模组的制造方法及利用此种磁性模组制造的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15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