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7680U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57680U CN209857680U CN201920540512.5U CN201920540512U CN209857680U CN 209857680 U CN209857680 U CN 209857680U CN 201920540512 U CN201920540512 U CN 201920540512U CN 209857680 U CN209857680 U CN 2098576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cooling
- tube
- water distribution
- b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支撑架和固定在散热器支撑架上的空冷散热器本体,空冷散热器本体由若干散热器冷却单元组成,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若干层,每层散热器冷却单元包含多个竖直设置的单排管束,单排管束由若干个上下级联的管束组成,每个单排管束设置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多段配水方式,散热器水阻降低,节省了循环水泵的运行功耗;采用小口径的管束,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更小的风阻;而且采用散热器多段配水后,单个流程的散热器高度降低,总的散热器管内列间温差将大幅降低,防冻性能更优,使得间冷塔可以在较低的水温下安全运行,节省运行费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厂空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两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电力的供应日益紧张,因此电力工业加快发展大容量汽轮机组势在必行。电力工业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同时也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对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湿式冷却发电技术已经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因此空冷技术应运而生。
目前最为常用的间接空冷系统是带表面式凝汽器的间接空冷系统(亦称哈蒙系统),由表面式凝汽器、空冷散热器、循环水泵以及充氮保护系统、循环水补充水系统、散热器清洗等系统与空冷塔构成。该系统与常规的湿冷系统基本相仿,不同之处是用空冷塔代替湿冷塔,用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代替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循环水采用除盐水。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时,来自汽轮机低压缸和汽动给水泵的排汽(乏汽)进入表面式凝汽器壳侧,来自冷却水主冷水管线的循环冷却水通过凝汽器进水管线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管侧通过热交换冷凝汽机排汽,同时循环冷却水被加热并通过凝汽器出水管线与冷却水主热水管线相连,冷却水主热水管线接入自然通风冷却塔空冷散热器进行冷却。
间接空冷系统的核心设备是空冷散热器,空冷散热器本体由若干管束组成。现有的空冷散热器的单排管束通常由四片基管外径为25mm的管束直接连接而成,立式安装,单段配水,一进一出两个接口。采用这种方式,换热系数低、管内阻力大、风阻大,且相同冷却能力下,冷却面积大,冷却塔塔型较大,土建投资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布置、多段配水的空冷散热器,散热效果好,运行费用低,防冻性能更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支撑架和固定在所述散热器支撑架上的空冷散热器本体,所述空冷散热器本体由若干散热器冷却单元组成,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若干层,每层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包含多个竖直设置的单排管束,所述单排管束由若干片上下级联的管束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散热器冷却单元的单排管束组成一个冷却段,每个所述冷却段设置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上下两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单排管束由两片所述管束直接连接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束的基管外径为18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束的长度为7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束采用铝管铝翅片或钢管钢翅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多段配水方式,散热器管内流通面积增加了,冷却水流程减少了,散热器水阻降低,极大的节省了循环水泵的运行功耗;采用小口径的管束,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更小的风阻,在满足相同冷却能力的情况下需配置的冷却面积更小,塔形也更小,可节省大量冷却塔的土建投资;而且采用散热器多段配水后,单个流程的散热器高度降低,散热器水侧沿程距离减小,风侧因高度差产生的风速不均匀度也减小,总的散热器管内列间温差将大幅降低,对防冻极有利,使得间冷塔可以在较低的水温下安全运行,同时可以降低机组运行背压,减小煤耗,节省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2为传统空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管束;2、散热器支撑架;3、出水口;4、进水口;5、冷却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支撑架2和固定在散热器支撑架2上的空冷散热器本体,空冷散热器本体由若干散热器冷却单元组成,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若干层,每层散热器冷却单元包含多个竖直设置的单排管束,单排管束由若干个上下级联的管束1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散热器冷却单元的单排管束组成一个冷却段,每个所述冷却段设置一个进水口4和一个出水口3。
多层布置、多段配水散热器,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传热系数高,运行费用低、防冻性能好。
进一步的,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上下两层。两段配水散热器管内流通面积增加了一倍,流程减少了一半,散热器水阻仅为传统散热器一段配水方案的1/3,大大节省了循环水泵的运行功耗。
进一步的,单排管束由两片所述管束1直接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管束1的基管外径为18mm,相较于传统的大直径的换热管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更小的风阻。
进一步的,管束1的长度为7m。
进一步的,管束1采用铝管铝翅片或钢管钢翅片,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具体使用时:
管束1的基管管径为18mm,由单段配水改为两段配水,单排管束由两片长约7m的基管外径为18mm的管束1直接连接而成,散热器冷却单元有上下两层,每层散热器冷却单元包含多个竖直设置的单排管束,单排管束立式安装,多个散热器冷却单元同一层的单排管束串联形成一个冷却段,每个冷却段均有一个进水口4和一个出水口3,上下两层冷却段有分别设置进水口4和出水口3,每个冷却段分别配水,整个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本实施例采用两段配水)的总高度约28m。该两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适用于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安装时,将该两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安装在冷却塔5的底部一周,散热器上下两层的单排管束进水口4和出水口3分别与间接空冷系统的循环水回水管道连接,循环水回水管道将凝汽器和两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连接形成密闭循环。工作时,间接空冷系统的凝汽器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冷却,冷却后温度升高的冷却水通过循环水泵进入间接空冷散热器,通过冷却塔5自然通风降低温度,空气在管束1外侧流动,冷却水在管束1内部冷却降温后再返回凝汽器冷却汽轮机排气。
在具有同等冷却能力的冷却系统配置中,由于采用直径为18mm的基管,相较于传统的25mm的基管,散热器传热系数更高、风阻更小,因此冷却塔5 的塔型也更小,两段配水散热器管内流通面积增加了一倍,流程减少了一半,散热器水阻仅为传统散热器一段配水方案的1/3,且采用散热器两段配水后,单个流程的散热器高度降低一半,散热器水侧沿程距离减小,风侧因高度差产生的风速不均匀度也减小,总的散热器管内列间温差将大幅降低,在冬季可使间接空冷散热器在更低的水温下安全运行,降低机组运行背压4~5kPa,减小煤耗4~5g/度,整个间接空冷系统的运行功耗和运行费用更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支撑架(2)和固定在所述散热器支撑架(2)上的空冷散热器本体,所述空冷散热器本体由若干散热器冷却单元组成,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若干层,每层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包含多个竖直设置的单排管束,所述单排管束由若干片上下级联的管束(1)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散热器冷却单元的单排管束组成一个冷却段,每个所述冷却段设置一个进水口(4)和一个出水口(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冷却单元分为上下两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排管束由两片所述管束直接连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1)的基管外径为1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1)的长度为7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1)采用铝管铝翅片或钢管钢翅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40512.5U CN209857680U (zh) | 2019-04-19 | 2019-04-19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40512.5U CN209857680U (zh) | 2019-04-19 | 2019-04-19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57680U true CN209857680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38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40512.5U Active CN209857680U (zh) | 2019-04-19 | 2019-04-19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5768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7697A (zh) * | 2019-04-19 | 2019-07-16 |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
2019
- 2019-04-19 CN CN201920540512.5U patent/CN20985768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7697A (zh) * | 2019-04-19 | 2019-07-16 |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80417B (zh) | 塔式直接空冷凝汽器及其塔式直接干冷系统 | |
CN205748031U (zh) | 具有空气预冷及冬季防冻功能的自然通风干湿联合冷却塔 | |
CN101216264A (zh) | 一种针翅管与光管混合排列自支撑式换热器 | |
CN105865221B (zh) | 具有空气预冷及冬季防冻功能的自然通风干湿联合冷却塔 | |
CN104729317B (zh) | 一种冷却三角花瓣状布置的间接冷却塔 | |
CN205448735U (zh) | 一种多换热区域水冷凝汽器 | |
CN209857680U (zh)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
CN202281526U (zh) | 一种冷却塔盘管式散热器 | |
CN104406422A (zh) | 套管式复合冷凝冷却设备 | |
CN204255132U (zh) | 套管式复合冷凝冷却设备 | |
CN101672581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05806097A (zh) | 多通道多流程空气冷却器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6011842U (zh) | 大型节水消雾型混凝土闭式冷却塔 | |
CN209840768U (zh) | 一种间接空冷散热器 | |
CN210543450U (zh) | 一种吸风式直接蒸汽冷却系统 | |
CN204461145U (zh) | 多通道多流程空气冷却器 | |
CN207815796U (zh) | 一种冷凝器芯体 | |
CN112556451A (zh) | 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及其通风方法 | |
CN202304486U (zh) | 一种耐腐蚀的冷却塔盘管式散热器 | |
CN207132756U (zh) | 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 | |
CN216898452U (zh) | 一种自然通风式循环水干式冷却系统 | |
CN113970253B (zh) | 大截面空冷凝汽单排管 | |
CN215930511U (zh) | 一种对流辐射复合传热型回转窑余热回收装置 | |
CN110017697A (zh) |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 |
CN103206868B (zh) | 直接空冷单元空气导流喷淋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