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675208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5208U
CN209675208U CN201920575086.9U CN201920575086U CN209675208U CN 209675208 U CN209675208 U CN 209675208U CN 201920575086 U CN201920575086 U CN 201920575086U CN 209675208 U CN209675208 U CN 209675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yoke
touch panel
dynamic touch
relay
driv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50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涛
冯俊
黄加坤
姚保同
汪鲁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750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5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5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5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增大接触压力的继电器,包括外壳、接线柱组件、动触板、驱动轴、驱动组件、第一磁轭、第二磁轭,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用于增加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接触压力,第一磁轭设置于壳体上,第二磁轭设置于所示动触板背离所述第一磁轭的一侧,即所述动触板设置于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通过通电的动触板所产生的磁场磁化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使得所述第二磁轭在动触板通电的情况下产生向上的磁吸力,推压动触板,增大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提升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功率继电器是一种高压、大功率的电源的开断装置,低压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电磁力,动铁芯带动推动杆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高压接通,低压线圈断电后,推动杆在复位弹性件的反作用力下、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断开,通过频繁的上述运动过程,实现线路的频繁通断控制。
但是,在动触点接触静触点时会产生排斥力,触点之间流通的电流越大,触点之间的排斥力也越大,在流通大电流的环境下大大影响了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增大接触压力的继电器,包括外壳、接线柱组件、动触板、驱动轴、驱动组件、第一磁轭以及第二磁轭。所述外壳内限定有容纳腔;所述接线柱组件包括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间隔开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触板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接线柱组件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电导通,所述动触板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接线柱组件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断开电导通;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驱动轴,使得所述动触板与所述接线柱组件接触或分离;
所述第一磁轭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磁轭位于所述动触板远离所述第一磁轭的一侧,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相吸,使得所述第二磁轭为所述动触板提供一个朝向所述第一磁轭的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动触板朝向所述接线柱组件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朝向所述限位件抵顶所述动触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包括抵接盘,所述缓冲弹簧设置于所述动触板和所述抵接盘之间,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抵顶所述动触板,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抵顶所述抵接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限位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磁轭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厚度为所述第二磁轭厚度的2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向下推压所述驱动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绝缘环,所述绝缘环将所述动触板与所述驱动轴隔离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环包括绝缘环主体、第一翼缘以及第二翼缘,所述绝缘环主体位于所述动触板、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驱动轴之间,所述第一翼缘由所述绝缘环主体延伸形成于所述动触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翼缘由所述绝缘环主体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二磁轭的下表面,所述动触板和所述第二磁轭夹设于所述第一翼缘和所述第二翼缘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环包裹所述动触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包括用于增加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接触压力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第一磁轭设置于壳体上,第二磁轭设置于动触板背离第一磁轭的一侧,即动触板设置于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通过通电的动触板所产生的磁场磁化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使得第二磁轭在动触板通电的情况受到第一磁轭向上的磁吸力,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相吸,使得所述第二磁轭为所述动触板提供一个朝向所述第一磁轭的压力,推压动触板,增大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提升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解决在大电流通过动触板时,接线柱组件和动触板之间的排斥力增加会导致接线柱组件和动触板分离的问题,保证继电器在大电流通过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接触稳定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继电器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吸引力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吸引力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容置腔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继电器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吸引力原理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1,托板102;
第一接线柱11,第二接线柱12;
动触板30;
驱动轴40,限位件41、抵接盘42,缓冲弹簧43,绝缘环45、绝缘环主体451、第一翼缘453、第二翼缘455,防磨件47;
套筒51,限位柱53,铁芯55,线圈57,复位弹簧59;
第一磁轭61、凹槽611,第二磁轭62,底板621、第一侧板523、第二侧板6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他方式实现的实施例。并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包括外壳、接线柱组件、动触板30、驱动轴40以及驱动组件。
外壳内限定有容置腔,接线柱组件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间隔开地设置于外壳上。更具体地,外壳包括壳体101和托板102,壳体101具有相反的底部和顶部,壳体101的底部敞开,托板102设在壳体101的下端以封闭壳体101的底部,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设置于壳体101的顶部。
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具有相反的顶端和底端,其中,顶端定义为如图1所示朝向上方的一端,底端为与顶端相反的一端,即如图1所示朝向下方的一端。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贯穿壳体101的顶部并密封设置于壳体101上,使得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的顶端位于容置腔外,便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的底端位于容纳腔内,可通过动触板30导通或断开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所连接的外部电路。
用于实现导通或断开接线柱组件的动触板30设置于容纳腔内,更具体地,动触板30为导电件,动触板3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动触板30在第一位置与第一接线柱11、第二接线柱12接触以使得接线柱组件之间电导通,动触板30在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为非第一位置的其他位置,在动触板30在活动行程中,动触板30脱离第一位置即视为第二位置)与第一接线柱11、第二接线柱12分离以使得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之间断开电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为陶瓷壳体,陶瓷壳体可以起到高压绝缘的作用,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继电器内的低压元件受壳体101内的高压影响而损坏或被击穿,从而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容纳腔内填充有氢气,氢气可以保护容纳腔内的元器件(例如第一接线柱11、第二接线柱12、动触板30等),避免容纳腔内的元器件产生电弧而烧坏,特别是需要频繁导通和断开的接线柱组件与动触板30,从而进一步提高继电器的安全可靠性。应当理解的是,在容纳腔内填充氢气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容纳腔内填充其他能起到灭弧功效的气体,例如氮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驱动轴40为长条圆棒状,驱动轴40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驱动轴40的第一端为朝向壳体101顶部的一端,即如图1所示朝向上方的一端,驱动轴40的第一端穿过托板102而伸入容纳腔内,并连接动触板30,使得动触板30可随驱动轴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
更具体地,驱动轴40包括限位件41、抵接盘42以及缓冲弹簧43。其中,限位件41设置于驱动轴40的第一端以限制动触板30朝向接线柱组件移动;抵接盘42位于限位件41下方,抵接盘42环绕驱动轴40并固定连接于驱动轴40上;动触板30活动设置于限位件41和抵接盘42之间;缓冲弹簧43为螺旋弹簧,缓冲弹簧43套设于驱动轴40上,缓冲弹簧43位于动触板30和抵接盘42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缓冲弹簧43朝向限位件41抵顶动触板30,使得动触板30夹设于限位件41和缓冲弹簧43之间,从而动触板30可随驱动轴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
应当理解的是,采用抵接盘42的支撑来实现缓冲弹簧43朝向限位件41抵顶动触板30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缓冲弹簧43朝向限位件41抵顶动触板30,例如,处于压缩状态的缓冲弹簧43一端抵顶动触板30,而另一端固定于驱动轴40上,本实用新型对缓冲弹簧43的具有设置方式不作限定。
驱动组件驱动驱动轴4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驱动组件设置于外壳下方。驱动组件包括套筒51、限位柱53、铁芯55以及线圈57。套筒51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套筒51的上端对应驱动轴40的伸入位置与托板102密封连接,使得驱动轴40的第二端在套筒51内活动。限位柱53设置于套筒51内的上部并与托板102相连。铁芯55设置于驱动轴40的第二端,而随驱动轴40在套筒51内一体活动,且限位柱53限定铁芯55向上移动的位移。套筒51外套设有线圈57,当线圈57中通有电流时,线圈57产生感应磁场,铁芯55在感应磁场的作用下可沿上下方向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线圈57形成为通入电流时,线圈57产生使铁芯55向上活动的感应磁场。驱动组件包括套设于驱动轴40上并位于铁芯55和限位柱53之间的复位弹簧59,复位弹簧59的两端分别抵顶铁芯55和限位柱53,复位弹簧59处于压缩状态,使得复位弹簧59产生推动铁芯55和限位柱53相互远离的弹力,由于限位柱53固定,复位弹簧59向下推压铁芯55。
线圈57中通入电流,线圈57产生感应磁场,铁芯55在感应磁场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通过驱动轴40带动动触板30向第一位置移动,随着铁芯55向上移动,复位弹簧59进一步压缩。当动触板30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接触而导通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铁芯55和驱动轴40均可继续向上移动,复位弹簧59继续进一步压缩,限位件41与动触板30分离,缓冲弹簧43进一步压缩而对动触板30起缓冲作用,减小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之间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的磨损和变形,延长动触板30和接线柱组件的使用寿命。直到铁芯55与限位柱53抵接,铁芯55和驱动轴40停止向上移动。
断开线圈57中的电流,线圈57所产生的感应磁场消失,缓冲弹簧43和复位弹簧59释放弹力,驱动轴30在缓冲弹簧43和复位弹簧59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限位件41接触动触板30,缓冲弹簧43无法伸长,由复位弹簧59继续作用而带动驱动轴40向下移动,通过限位件41拉动位于第一位置的动触板30,使得动触板30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使得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之间断开电导通。直到铁芯55接触套筒51底部,并在复位弹簧59的作用下,使得继电器在线圈57未通入电流的情况下处于断开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通过设定通入电流的线圈57产生使铁芯55向上移动的感应磁场,以及设置复位弹簧59来实现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之间的导通或断开,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具有其他驱动驱动轴30上下活动的方式,例如通过向线圈57通入正反向电流来实现驱动轴30的上下活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动触板30导通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之间的电流产生触点排斥力,在大电流情况,将影响动触板30和接线柱组件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包括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均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一磁轭61为矩形板状,第一磁轭61设置于壳体101的顶部。第二磁轭62为矩形板状,第二磁轭62位于动触板30远离第一磁轭6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绝缘环45,绝缘环45用于对动触板30、第二磁轭62与驱动轴40进行绝缘。绝缘环45设置于动触板30、第二磁轭62与驱动轴40之间,避免在动触板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与驱动轴40短路,高压电流沿驱动轴40向下而击穿线圈57。第一磁轭61对应驱动轴40地设置于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之间。绝缘环45包括绝缘环主体451、第一翼缘453以及第二翼缘455。绝缘环主体451套设于动触板30、第二磁轭62与驱动轴40之间。第一翼缘453由绝缘环主体451延伸形成于动触板30的上表面(动触板30朝向图1所示上方向的表面),第一翼缘453用于隔开动触板30与限位件41,使得第一翼缘453与限位件41绝缘,并且第一翼缘453覆盖动触板30的部分上表面,以对动触板30进行保护。第二翼缘455由绝缘环主体451延伸形成于第二磁轭62的下表面(第二磁轭62朝向图1所示下方向的表面),第二翼缘455用于隔开第二磁轭62与缓冲弹簧43。动触板30和第二磁轭62夹设于第一翼缘453和第二翼缘455之间,使得在绝缘环45的作用下,第二磁轭62贴靠动触板30的下表面(动触板30朝向图1所示下方向的表面)并与动触板30一体活动。
应当理解的是,通过将动触板30和第二磁轭62夹设于第一翼缘453和第二翼缘455之间,仅作为实现动触板30与第二磁轭62一体活动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动触板30与第二磁轭62的一体活动,例如,第二磁轭62套设于驱动轴40上,第二磁轭62活动地设置于动触板30和缓冲弹簧43之间,缓冲弹簧43向上推压,使得第二磁轭62的上表面(第二磁轭62朝向图1所示上方向的表面)与动触板30的下表面(动触板30朝向图1所示下方向的表面)抵接。第二磁轭62也可通过胶粘、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至动触板30的下表面(动触板30朝向图1所示下方向的表面),从而实现第二磁轭62与动触板30一体活动。本实用新型对第二磁轭62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实现第二磁轭62与动触板30一体活动即可。
如图2所示,动触板30位于第一位置时,动触板30上流过垂直于所示平面向内的电流,从而在动触板30周围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磁场。动触板30位于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之间,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被磁化,且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相互吸引,第一磁轭61固定于壳体101上,第二磁轭62受第一磁轭61的磁吸力而向接线柱组件推压动触板30,使得第二磁轭62为动触板30提供一个朝向第一磁轭61的压力,有效地抵消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之间的触点排斥力,增大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使得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之间更稳定地接触。
此外,被磁化的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还会对动触板30产生磁化影响。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对动触板的磁化影响与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自身厚度相关,定义第一磁轭61的厚度为第一磁轭61在上下方向的高度,相似地,定义第二磁轭62的厚度为第二磁轭6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
在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厚度相等的情况下,动触板30内从左向右的磁通量与从右向左的磁通量大致相等,因此,动触板30不磁化,动触板30依然只依靠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之间的磁吸力来增大与接线柱组件的接触压力。
然而,在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厚度不相等的情况下,动触板30内的磁通量平衡将被打破。
当第一磁轭61的厚度大于第二磁轭62的厚度时,第一磁轭61对动触板30内的磁通影响大于第二磁轭62,动触板30内从左向右的磁通量大于从右到左的磁通量,因此,动触板30体现出与第一磁轭61相吸的磁性。反之,若第一磁轭61的厚度小于第二磁轭62的厚度,动触板30体现出与第二磁轭61相吸的磁性。即,动触板30与二者中厚度更大的相吸引。
优选地,第一磁轭61的厚度大于第二磁轭62的厚度,使得动触板30除受第二磁轭61向上推压以外,还受第一磁轭62对动触板30的磁吸力,进一步增大动触板30与接线柱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
优选地,第一磁轭61厚度为第二磁轭62厚度的2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与第二磁轭62相对设置,此处所说的“相对设置”指的是,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以使得二者更好地相吸。但是这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轭62套设于驱动轴40上,第一磁轭61也可以偏离驱动轴40的轴线设置于壳体101的顶部,只要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分别位于动触板30的两侧,即可在动触板30通电时实现第一磁轭61与第二磁轭62之间产生磁吸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对应驱动轴40的限位件41设有可收容限位件41的凹槽611,使得在动触板30接触接线柱组件后,驱动轴40还能继续向上移动,进一步压缩缓冲弹簧43,而不需要预留额外空间,继电器中的元件布置更加紧凑,间接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的数量均为一个,应当理解的是,这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和/或第二磁轭6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例如,第一磁轭6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磁轭61设置于壳体101的顶部,只要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分别位于动触板30的两侧,即可在动触板30通电时实现第一磁轭61与第二磁轭62之间产生磁吸力。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设置于壳体101顶部的中心位置。第二磁轭62呈U型结构,第二磁轭62包括底板621以及由底板621的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623和第二侧板625,当动触板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磁轭62的第一侧板623和第二侧板625接触第一磁轭61,从而在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内形成磁回路,增大第一磁轭61和第二磁轭62之间的磁吸力。
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轭61设置于壳体101顶部的中心位置。绝缘环45包裹动触板30。U型的第二磁轭62套设于绝缘环45外,且第一侧板623和第二侧板625朝向第一磁轭61延伸。动触板30、绝缘环45以及第二磁轭62形成整体并活动套设于驱动轴40上,缓冲弹簧43抵顶第二磁轭62的下表面(第二磁轭62朝向图4所示下方向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防磨件47,防磨件47为金属材质,防磨件47设置于绝缘环45和驱动轴40之间,以防止绝缘环45活动时与驱动轴40摩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包括用于增加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接触压力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第一磁轭设置于壳体上,第二磁轭位于动触板远离第一磁轭的一侧,动触板设置驱动轴上并位于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通过通电的动触板所产生的磁场磁化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使得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相互吸引,第二磁轭向上推压动触板,增大动触板和接线柱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提升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有容纳腔;
接线柱组件,所述接线柱组件包括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间隔开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动触板,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触板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接线柱组件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电导通,所述动触板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接线柱组件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断开电导通;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驱动轴,使得所述动触板与所述接线柱组件接触或分离;
第一磁轭,所述第一磁轭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位于所述动触板远离所述第一磁轭的一侧,所述动触板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相吸,使得所述第二磁轭为所述动触板提供一个朝向所述第一磁轭的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动触板朝向所述接线柱组件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朝向所述限位件抵顶所述动触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包括抵接盘,所述缓冲弹簧设置于所述动触板和所述抵接盘之间,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抵顶所述动触板,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抵顶所述抵接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限位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磁轭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厚度为所述第二磁轭厚度的2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相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向下推压所述驱动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绝缘环,所述绝缘环将所述动触板与所述驱动轴隔离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包括绝缘环主体、第一翼缘以及第二翼缘,所述绝缘环主体位于所述动触板、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驱动轴之间,所述第一翼缘由所述绝缘环主体延伸形成于所述动触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翼缘由所述绝缘环主体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二磁轭的下表面,所述动触板和所述第二磁轭夹设于所述第一翼缘和所述第二翼缘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包裹所述动触板。
CN201920575086.9U 2019-04-25 2019-04-25 继电器 Active CN209675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5086.9U CN209675208U (zh) 2019-04-25 2019-04-25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5086.9U CN209675208U (zh) 2019-04-25 2019-04-25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5208U true CN209675208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74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5086.9U Active CN209675208U (zh) 2019-04-25 2019-04-25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52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409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409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EP4300533A4 (en) * 2021-06-30 2024-10-09 BYD Company Limited RELA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5052B (zh) 触点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3B (zh) 接触装置和使用接触装置的电磁开关
CN102804315B (zh) 接触装置和使用接触装置的电磁开关
CN102918620A (zh) 电磁继电器
KR20140022054A (ko) 접점 기구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JP2012160427A (ja) 電磁接触器
CN210136823U (zh) 直流继电器
CN103477411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12146526A (ja) 電磁接触器
US20230411096A1 (en)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US12230464B2 (en) Arc path-forming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CN209675208U (zh) 继电器
CN104718591B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KR101902012B1 (ko) 접점 반발 억제 기능을 가지는 직류 고전압 접점장치
US12062511B2 (en)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JP2006147212A (ja) 切換開閉装置
CN1067330A (zh) 隔离式磁控开关电器
KR102524506B1 (ko)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KR101697577B1 (ko) 전자개폐장치
JP2015032444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6110745A (zh) 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US12046434B2 (en) Arc path gener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US20230352258A1 (en) Arc path gener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KR102452356B1 (ko)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KR102452361B1 (ko)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