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0941U - 调剖注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调剖注入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70941U CN209670941U CN201920299455.6U CN201920299455U CN209670941U CN 209670941 U CN209670941 U CN 209670941U CN 201920299455 U CN201920299455 U CN 201920299455U CN 209670941 U CN209670941 U CN 2096709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liquid
- unit
- connect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剖注入系统,涉及油田作业设备技术领域,该调剖注入系统包括加料装置和混配装置,其中,加料装置包括壳体和称重单元,称重单元与壳体连接,称重单元用于测量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加料装置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混配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称重单元能够检测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从而精确的获取每次混配所加物料的重量,提高了调剖作业的配比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调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剖注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堵水调剖系统主要采取人工破袋上料(固态无机颗粒类)、搅拌池混配、变频驱动柱塞泵注入的施工方式,基本满足中小剂量注入的粗放型现场施工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施工上料时采取人工割袋的加入方式,配比精度不高,难以满足调剖作业的施工工艺要求。
如何提高调剖注入系统的配比精度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调剖注入系统,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其具有较高的配比精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剖注入系统,包括:加料装置,包括壳体和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称重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以及混配装置,所述加料装置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称重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能够从所述称重单元获取所述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信号。
优选地,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单元和第二储液单元,所述混配装置通过输送泵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入口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出口分别与注入泵的吸入口连接,所述注入泵的出口与井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包括第一进液阀和第一出液阀;所述第二储液单元包括第二进液阀和第二出液阀,所述输送泵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连接;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分别与所述注入泵连接;所述第一进液阀、所述第一出液阀、所述第二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在打开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时关闭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以及打开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时关闭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
优选地,所述加料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料装置分别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药剂添加单元,所述药剂添加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连接;或者所述药剂添加单元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与外界隔离的密封腔体,所述壳体底部具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所述流化输送装置包括流化床和流化进气口,所述流化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壁上,所述流化床与壳体的内表面连接且围合所述流化进气口;出料管一端具有向下的开口,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混配装置包括配液罐,所述出料管与所述配液罐连接。
优选地,所述流化床上具有小于原料颗粒的网孔。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位于所述工作腔的上侧,所述流化床与所述锥形部的内表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料管上串接有出料控制阀;混配装置的进水管路上串接有流量测量单元和进水控制阀,所述流量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流过所述进水管路的水量;所述出料控制阀、所述进水控制阀和所述流量测量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能够打开所述进水控制阀以及当所述流量测量单元测得的所述水量达到第一阈值时关闭所述进水控制阀;并且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够打开所述出料控制阀以及当所述称重单元测得的所述壳体的重量变化量达到第二阈值时关闭所述出料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调剖注入系统的加料装置中的壳体与称重单元连接,称重单元能够检测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从而精确的获取每次混配所加物料的重量,提高了调剖作业的配比精度。
进一步地,通过与外界隔离的方式向混配罐中输送物料,从而有利于作业员工身体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通过流化进气口向流化床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流化床的网孔进入壳体内的密封腔体中,将壳体内的物料流化,从而在调剖系统中突破性的实现物料的自动输送。通入的高压气体经过排气入口进入排气管,伞形遮挡部能够起到遮挡漂浮的物料的作用。
再进一步地,称重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能够从称重单元获取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当该重量变化量到达设定值时,停止输送物料,从而能够精确的控制物料的输送量。
又进一步地,控制单元被设置为在混配装置混配过程中,开启输送泵和自循环阀门,配液罐内的待混配的液体和物料由配液罐的底部输送至配液罐的顶部,再与配液罐内的液体混合。搅拌装置和上述自循环单元同时工作,有利于提高混配的均匀度。
又进一步地,进水控制阀打开时,进水管路向配液罐内加入混配液,此时,配液罐顶部的空间内为较为清洁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排气阀排放至大气中。而当出料控制阀打开,向配液罐内加入物料的过程中,配液罐的顶部弥散有粉末浮尘的物料,此时,打开第二排气阀,将带有粉末浮尘的气体排入收集装置,避免直接排入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又进一步地,关闭混配入口阀和出料控制阀,打开第一清管阀和第二清管阀,向出料管内通入高压气体,在高压气体的驱动下,出料管内留存的物料通过返回管路重新被输送到加料装置中,避免了物料的浪费和物料凝结在管路中造成管路报废。
又进一步地,精确调剖注入方法中可以精确且自动的测定每次混配所加入的物料量和混配液量,从而能够进行精确的混配;并且,当向混配装置中加入混配液时,混配罐的内腔顶部空间内的气体可以直接排放至大气中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向混配装置中加入混配料时,混配罐的内腔顶部弥散有粉末状的物料,打开第二排气阀将该带有粉末状物料的气体排放如收集装置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又进一步地,混配装置中交替加入混配料和混配液,重复混配。第一次混配时,混配罐顶部的腔体内未弥散有粉末状的物料,此时,可以打开第一排气阀向大气中排放气体;但第二次混配,加入混配液时,上述腔体中还有弥散的粉末状物料,打开自循环阀门和输送泵,向配液罐内腔的顶部喷洒液体,不仅可以提高混配的均匀度,还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
又进一步地,当输送泵和自循环阀门开启时,配液罐内部的液体被输送至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在配液罐的侧壁内表面导向作用下,螺旋喷洒到配液罐内腔的顶部,这样能够较为完整覆盖该内腔截面,一方面提高了混配的均匀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了降尘的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调剖注入系统具有较高的配比精度,并且便于实现自动化,其中,该系统也可以用于堵水、调驱作业,减少了传统的作业系统及方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中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中混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加料装置,101-壳体,102-出料管,103-工作腔,104-输料进气管,105-流化进气口,106-流化床,107-进料管路,108-称重单元,109-多孔板,110-密封腔体,111-伞形遮挡部,112-排气管,113-排气入口;
200-调剖注入系统,201-气源,202-第一气体管路,203-第二气体管路,204-第三气体管路,205-出料管,206-第一阀组,207-第二阀组,208-第三阀组,209-出料控制阀,210-第四阀组,211-气压测量装置,212-安全阀,220-混配装置,221-配液罐,222-搅拌装置,223-进水管路,2231-流量测量单元,224-进水控制阀,225-出液阀,226-输送泵,227a-自循环阀门,227b-出浆阀,228-第一排气阀,229-第二排气阀,230-收集装置;
300-调剖注入系统,310-第一储液单元,311-第一进液阀,312-第一出液阀,320-第二储液单元,321-第二进液阀,322-第二出液阀,330-进水单元,331-储水池,332-输水泵,333-流量测量单元,334-进水控制阀,340-除尘单元,341-除尘罐体,342-排气除尘管汇,343-除尘流化输送装置,344-除尘出口阀;362-第一清管阀,363-混配入口阀,364-第二清管阀,365-返回管路,366-出料管,370-注入泵;
400-调剖注入系统,410-第一原料罐,420-除尘罐,430-混配罐,440-储液罐组,441-第一储液罐,442-第二储液罐,451-第二原料罐,452-第三原料罐,460-药剂添加单元,461-第一药剂罐,462-第二药剂罐,463-药剂桶,470-注入泵,480-储水池;
500-调剖注入系统,510-配液罐,521-第一进液口,522-第二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和图2,一种调剖注入系统,包括加料装置100和混配装置220,该加料装置100包括壳体101和称重单元108,所述称重单元108与所述壳体101连接,所述称重单元108用于测量所述壳体101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加料装置100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所述混配装置220连接,从而向混配装置220中加入物料(粉末状或者颗粒状的调剖作业用料)。混配时,通过称重单元108能够获取壳体101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从而能够确保每次混配的物料用量,提高了混配的精度。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称重单元108与壳体101连接,用于通过测量壳体101内物料的重量及重量变化量测量物料的输出或者输入量。本实施例中的称重单元108位于壳体101的底部,但并不局限于此,称重单元108也可以位于壳体101的顶部对壳体101及壳体101内的物料进行称重。
优选地,称重单元108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能够从称重单元108获取壳体101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当该重量变化量到达设定值时,停止输送物料,从而能够精确的控制物料的输送量。控制单元优选为PLC、工控机或者单片机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流化输送装置包括流化床106和流化进气口105。壳体101具有与外界隔离的密封腔体110,壳体101底部具有工作腔103,工作腔103与密封腔体110连通。流化进气口105形成于壳体101的壁上,流化床106与壳体101的内表面连接且围合流化进气口105,并且流化床105上具有小于原料颗粒的网孔。由流化进气口105通入的高压气体能够通过网孔进入密封腔体110内,但原料颗粒大于网孔通径所以不能通过网孔,从而可以避免原料堵塞流化进气口105。出料管102一端具有向下的开口,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01的外侧,该开口位于工作腔103内。优选地,出料管102的开口呈喇叭状,有利于物料进入到出料管102中。
参考图1,流化输送装置为三组,且围绕壳体101的中心轴线均匀布设。每一组流化输送装置均包括一个流化床106和一个流化进气口105,各组流化输送装置的流化进气口105在壳体101的外部汇集在一根管路上,该管路可以从例如气泵或者储气罐等气源获取高压气体。上述高压气体优选为空气。
参考图1,加料装置100还包括排气管112,排气管112上的排气入口位于密封腔110体的顶部,排气入口的下侧设有伞形遮挡部111,伞形遮挡部111的尖端朝向于排气入口。加料装置100工作前,首先通过流化进气口105向流化床106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流化床106的网孔进入壳体101内的密封腔体110中,将壳体101内的物料流化,以便于输送物料。通入的高压气体经过排气入口进入排气管112,伞形遮挡部111能够起到遮挡漂浮的物料的作用。
参考图1,工作腔103与输料进气管104连接,输料进气管104与气源连接,通过输料进气管104向工作腔103内通入高压气体,工作腔103内的物料进入出料管102的开口内达到输送物料的目的。
参考图1,在工作腔103中水平设置有多孔板109,该多孔板的109位于输料进气管104与工作腔103的交叉口与出料管102的开口之间,多孔板109用于阻隔颗粒较大的物料进入到工作腔103的下侧堵塞输料进气管104的出口。
参考图1,优选地,壳体101具有锥形部,锥形部位于工作腔103的上侧,流化床106与锥形部的内表面连接。物料可以由锥形部汇集至工作腔103中。
参考图1,加料装置100还包括进料管路107,该进料管路107的出口位于密封腔体110的顶部。优选地,进料管路107由壳体101的内部向下延伸至壳体101的底部,然后穿透壳体101的壁延伸至壳体101的外侧,便于与输料管路连接。输料管路通过进料管路107向加料装置100中补充物料。
混配装置220包括配液罐221和搅拌装置222,搅拌装置222与配液罐221连接,用于搅拌配液罐221内的液体,使其混配均匀。出料管205的一端与加料装置100的物料排出口(即图1中出料管102的出口)连接,另一端连接至配液罐221的顶部;配液罐221具有密闭的内腔,配液罐221与进水管路223连接。
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中还包括气源201、第一气体管路202和第二气体管路203。其中,第一气体管路202上设有第一阀组206,第一阀组206用于打开/关闭第一气体管路202;第二气体管路203上设有第二阀组207,第二阀组207用于打开/关闭第二气体管路203。第一气体管路202的一端与第三阀组208连接、另一端与加料装置100中的流化进气口105(参考图1)连接,用于向流化输送装置输送高压气体。第二气体管路203的一端与第三阀组208连接、另一端与加料装置100中的输料进气管104(参考图1)连接,用于向工作腔103内输送高压气体,通入工作腔103内的高压气体携带物料进入出料管102的开口内,向混配装置220输送物料。上述第一阀组202、第二阀组203和第三阀组204均优选包括具有切断/打开管路的开关阀门(例如蝶阀、球阀、截止阀等)和用于确保气体单向流动的单流阀,优选地,单流阀位于开关阀门的后侧。
参考图2,出料管205上设有出料控制阀209,加料装置100工作时,打开出料控制阀209从而出料装置100能够向混配装置220输送物料;关闭出料控制阀209能够切断供料。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200还包括第三气体管路204,第三气体管路204的一端与气源连接,另一端与出料控制阀209与混配装置220之间的出料管205连接,第三气体管路204上设有第四阀组210。加料装置100向混配装置220输送物料时,第四阀组210处于关闭状态。作业完成后,关闭出料控制阀209,打开第四阀组210从而,从气源引入的高压气体能够将出料管205中剩余的物料清理至混配装置220,防止物料凝结堵塞出料管205。
参考图2,进水管路223上设有进水控制阀224,打开进水控制阀224时,进水管路223能够向配液罐221中加入混配液;关闭进水控制阀224时进水管路223停止向配液罐221中加入混配液。上述混配液优选为水。上述进水控制阀224优选为气动或者电动阀门。进水控制阀224优选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够打开或者关闭进水控制阀224。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混配装置220还包括输送泵226和自循环单元,上述自循环单元包括自循环阀门227a和自循环管路,输送泵226的入口与配液罐221的底部连接,输送泵226的第一出口与自循环阀门227a连接,自循环阀门227a通过自循环管路与配液罐221的顶部连接。进一步优选地,输送泵226的入口通过出液阀225与配液罐221连接,输送泵226的第二出口处设有出浆阀227b。再进一步地,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循环阀门227a和出浆阀227b连接,控制单元被设置为在混配装置220混配过程中,开启输送泵226和自循环阀门227a,配液罐221内的待混配的液体和物料由配液罐221的底部输送至配液罐221的顶部,再与配液罐221内的液体混合。搅拌装置222和上述自循环单元同时工作,有利于提高混配的均匀度。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配液罐221的上部设有第一排气阀228和第二排气阀229。第一排气阀228和第二排气阀229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被设置为当进水控制阀224打开时打开第一排气阀228且关闭第二排气阀229;以及当出料控制阀209打开时打开第二排气阀229且关闭第一排气阀228。其中,第二排气阀229与收集装置230连接。进水控制阀224打开时,进水管路223向配液罐221内加入混配液(例如水),此时,配液罐221顶部的空间内为较为清洁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排气阀228排放至大气中。而当出料控制阀209打开,向配液罐221内加入物料的过程中,配液罐221的顶部弥散有粉末浮尘的物料,此时,打开第二排气阀229,将带有粉末浮尘的气体排入收集装置230,避免直接排入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本实施例中的收集装置优选为尼龙袋。
实施例2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进水管路223与配液罐221连接,进水管路上223设有进水控制阀334和流量测量单元333,流量测量单元333用于测量流过进水管路223的水量。出料控制阀209、称重单元108、进水控制阀334和流量测量单元333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能够打开进水控制阀334以及当流量测量单元333测得的水量达到第一阈值时关闭进水控制阀334;并且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够打开出料控制阀209以及当称重单元108测得的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减少量达到第二阈值时关闭出料控制阀209。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调剖注入系统300还包括第一储液单元310和第二储液单元320,第一储液单元310包括第一进液阀311和第一出液阀312。第二储液单元320包括第二进液阀321和第二出液阀322,输送泵的226的出口分别与第一进液阀311和第二进液阀321连接。第一出液阀312和第二出液阀322分别与注入泵370连接。第一进液阀311、第一出液阀312、第二进液阀321和第二出液阀322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被设置在打开第一进液阀311和第二出液阀322时关闭第一出液阀312和第二进液阀321,以及打开第一出液阀312和第二进液阀321时关闭第一进液阀311和第二出液阀322。也就是说,当第一进液阀311打开时,第一出液阀31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混配装置220中混配好的浆料由输送泵226输送入第一储液单元310储存和熟化。于此同时,第二进液阀32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出液阀322处于打开状态,注入泵370由第二储液单元320中获取浆料进行注入作业。同理,当向第二储液单元320加入浆料时,则注入泵370从第一储液单元310中获取浆料进行注入作业,具有较高的施工效率,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调剖注入系统300还包括进水单元330,进水单元330包括储水池331和输水泵332,储水池331的入口与井口装置的出水口连接,储水池331的出口与输水泵332连接,输水泵332的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流量测量单元333和进水控制阀334连接。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调剖注入系统300还包括除尘单元340,该除尘单元340的结构可以与加料装置100相同(参考图1),除尘单元340包括除尘罐体341、排气除尘管汇342和除尘流化输送装置343,其中,排气除尘管汇342的一端与加料装置100的排气管112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除尘罐体341的入口连接(参考图1)。除尘出口阀344安装于除尘罐体341的底部,将除尘罐体341内的物料排出时,首先开启除尘流化输送装置343,将物料流化,之后,打开除尘出口阀344即可将除尘罐体341内的物料排入收集袋内。
此外,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混配入口阀363、第二清管阀364以及返回管路365,其中,混配入口阀363安装于出料管366的末端,即出料管366与混配装置220的连接端。返回管路365的一端与混配入口阀363背离混配装置220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加料装置100的进料管路107连接(参考图1),第二清管阀364安装于返回管路365上;施工完成后,出料管366内残留有物料,如不加以处理则会凝结在管路内,造成管路报废;而此时已施工完毕,将管中的物料输送入混配装置220中也没有用处,为解决此技术问题,可以关闭混配入口阀363和出料控制阀209,打开第一清管阀363和第二清管阀364,向出料管366内通入高压气体,在高压气体的驱动下,出料管366内留存的物料通过返回管路365重新被输送到加料装置100中。
实施例3
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400包括第一原料罐410、除尘罐、混配罐430、第一储液罐441和第二储液罐442,此外,还可以包括第二原料罐451和第三原料罐452,其中,第一原料罐410、第二原料罐451和第三原料罐453的结构可以与加料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容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均可。各原料罐410可以用于储存例如颗粒状或者粉末状的物料。
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400还可以包括药剂添加单元460,药剂添加单元460包括第一药剂罐461、第二药剂罐462和药剂桶463,其中,第一药剂罐461和第二药剂罐462的出口可以连接至第一储液单元310和第二储液单元320,或者也可以连接至混配装置220均可与其他物料进行混配均可。药剂桶463用于向第一药剂罐461和第二药剂罐462中加入药剂。
实施例4
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500中,配液罐510具有圆形的水平截面,配液罐510的侧壁上部中心对称设有与侧壁相切的第一进液口521和第二进液口522,第一进液口521和第二进液口522分别与配液罐510底部的自循环阀门的出口连接,当输送泵和自循环阀门开启时,配液罐510内部的液体被输送至第一进液口521和第二进液口522,在配液罐510的侧壁内表面导向作用下,螺旋喷洒到配液罐510内腔的顶部,这样能够较为完整覆盖该内腔截面,一方面提高了混配的均匀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了降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调剖注入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参考图2,打开第一排气阀228,向混配装置220中加入混配液(例如水),当混配液达到第一阈值时停止加入混配液并关闭第一排气阀228;
打开第二排气阀229,通过加料装置100开始向混配装置220加入混配料;当称重单元108(参考图1)测得的重量变化值达到第二阈值时停止加混配料并关闭第二排气阀229。
调剖注入系统可以精确且自动的测定每次混配所加入的物料量和混配液量,从而能够进行精确的混配;并且,当向混配装置220中加入混配液时,混配罐221的内腔顶部空间内的气体可以直接排放至大气中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向混配装置220中加入混配料(粉末状或者颗粒状的物料)时,混配罐221的内腔顶部弥散有粉末状的物料,打开第二排气阀229将该带有粉末状物料的气体排放如收集装置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在打开第一排气阀228,向混配装置220中加入混配液,当混配液达到第一阈值时停止加入混配液并关闭第一排气阀228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打开自循环阀门227a和输送泵226,向配液罐221内腔的顶部喷洒液体。由于混配装置220中交替加入混配料和混配液,重复混配。第一次混配时,混配罐221顶部的腔体内未弥散有粉末状的物料,此时,可以打开第一排气阀228向大气中排放气体;但第二次混配,加入混配液时,上述腔体中还有弥散的粉末状物料,打开自循环阀门227和输送泵226,向配液罐221内腔的顶部喷洒液体,不仅可以提高混配的均匀度,还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料装置,包括壳体和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称重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以及
混配装置,所述加料装置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称重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能够从所述称重单元获取所述壳体内物料的重量变化量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单元和第二储液单元,所述混配装置通过输送泵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入口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出口分别与注入泵的吸入口连接,所述注入泵的出口与井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包括第一进液阀和第一出液阀;所述第二储液单元包括第二进液阀和第二出液阀,所述输送泵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连接;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分别与所述注入泵连接;所述第一进液阀、所述第一出液阀、所述第二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在打开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时关闭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以及打开所述第一出液阀和所述第二进液阀时关闭所述第一进液阀和所述第二出液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料装置分别通过流化输送装置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剖注入系统还包括药剂添加单元,所述药剂添加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和所述第二储液单元连接;或者所述药剂添加单元与所述混配装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与外界隔离的密封腔体,所述壳体底部具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与所述密封腔体连通;所述流化输送装置包括流化床和流化进气口,所述流化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壁上,所述流化床与壳体的内表面连接且围合所述流化进气口;出料管一端具有向下的开口,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混配装置包括配液罐,所述出料管与所述配液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上具有小于原料颗粒的网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位于所述工作腔的上侧,所述流化床与所述锥形部的内表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剖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上串接有出料控制阀;混配装置的进水管路上串接有流量测量单元和进水控制阀,所述流量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流过所述进水管路的水量;所述出料控制阀、所述进水控制阀和所述流量测量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能够打开所述进水控制阀以及当所述流量测量单元测得的所述水量达到第一阈值时关闭所述进水控制阀;并且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够打开所述出料控制阀以及当所述称重单元测得的所述壳体的重量变化量达到第二阈值时关闭所述出料控制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99455.6U CN209670941U (zh) | 2019-03-11 | 2019-03-11 | 调剖注入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99455.6U CN209670941U (zh) | 2019-03-11 | 2019-03-11 | 调剖注入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70941U true CN209670941U (zh) | 2019-11-22 |
Family
ID=68571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99455.6U Active CN209670941U (zh) | 2019-03-11 | 2019-03-11 | 调剖注入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7094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2966A (zh) * | 2019-12-17 | 2020-04-03 | 德州庆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介质大排量液压型注入装置 |
-
2019
- 2019-03-11 CN CN201920299455.6U patent/CN20967094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2966A (zh) * | 2019-12-17 | 2020-04-03 | 德州庆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介质大排量液压型注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10612B (zh) | 用于气动式传送不易流动的松散材料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9277009A (zh) | 用于产生均质油田凝胶的系统和方法 | |
CN206841739U (zh) | 一种乳粉生产工艺中的粉料充填包装机 | |
CN206841744U (zh) | 一种粉料充填包装机 | |
CN103465380B (zh) | 砂浆搅拌站 | |
CN209670941U (zh) | 调剖注入系统 | |
CN109931029A (zh) | 调剖注入系统及方法 | |
CN208933200U (zh) | 水污染治理用液下加药装置 | |
CN206339287U (zh) | 一种干粉砂浆计量装置 | |
CN204911265U (zh) | 一种污水处理中的石灰水配置系统 | |
CN108262346A (zh) | 一种用于异位土壤多重搅拌氧化修复的系统 | |
CN109227956A (zh) | 一种集成除尘器的过渡仓及搅拌站主楼 | |
CN108190288A (zh) | 一种核电厂水泥输送系统 | |
CN106466551B (zh) | 一种适用于烟气和粉料混合反应的装置系统 | |
CN104191522B (zh) | 混凝土原材料集装箱及混凝土原材料存储混合输出一体机 | |
CN209408933U (zh) | 一种全自动泡沫轻质土生产设备 | |
CN207899862U (zh) | 一种用于异位土壤多重搅拌氧化修复的系统 | |
CN217248790U (zh) | 一种封闭式引发剂进样系统 | |
CN109514732A (zh) | 用于自流平砂浆的原料制备装置 | |
CN215661072U (zh) | 建筑混凝土用量造价计量罐 | |
CN204911337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自动配药系统 | |
CN208878363U (zh) | 活性碳粉末自动加料装置与系统 | |
CN209438414U (zh) | 一种移动式粉料生产加工设备 | |
CN209423553U (zh) | 一种柱状活性焦造粒系统 | |
CN208828851U (zh) | 一种粉料输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