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5223U - 一种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55223U CN209655223U CN201920466438.7U CN201920466438U CN209655223U CN 209655223 U CN209655223 U CN 209655223U CN 201920466438 U CN201920466438 U CN 201920466438U CN 209655223 U CN209655223 U CN 2096552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lighting device
- light
- optical element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636 eff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91 luminesce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属于照明技术领域。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光源模块、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和非光源模块;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围成第一光源腔;所述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包括光源板和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且与所述光源模块围成第二光源腔,所述第二光源腔内收容有所述非光源模块,以及所述光源板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灯具通过具有安装在光源腔内的光源模块,以及电源模块或感应模块等其他不能发光的非光源模块。
通常,非光源模块不安装在光源腔中。但在部分照明装置中,非光源模块需要安装于光源腔内,由于非光源模块对光源的干涉作用,导致照明装置的出光面会产生阴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光源模块、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和非光源模块;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围成第一光源腔;所述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包括光源板和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且与所述光源模块围成第二光源腔,所述第二光源腔内收容有所述非光源模块,以及所述光源板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壳体包括出光口、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的安装面,以及自所述安装面的边缘向所述出光口方向延伸的连接面;所述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面上且朝向所述出光口出射光线,所述第一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出光口上。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光源板包括朝向所述出光口的正面;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第一反射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反射面边缘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贴合所述正面且具有避让所述发光单元的避让孔,所述第二反射面贴合所述连接面。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出光口的第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出光口的轴线,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边缘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反射膜包括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连接所述第二反射面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中;相对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述第三反射面靠近所述连接面。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壳体还包括背离所述安装面的电源底壁、与电源底壁相对设置的电源开口,以及自所述电源底壁的边缘向所述电源开口方向延伸的电源侧壁;所述电源底壁、所述电源侧壁和所述电源开口围设形成电源腔;所述光源模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电源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非光源模块自所述第二光源腔依次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电源腔。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非光源模块包括安装壳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内的部分套设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安装壳由透光材料制成。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沿所述第一主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和所述电源腔内;所述安装壳还包括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光源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功能器件延伸至所述弯折段中。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安装壳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外壁且沿所述第一主体的轴线依次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内且抵接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横截面可变形,以使所述第二限位部适于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后位于所述电源腔内且抵接所述电源底壁。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非光源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功能器件和所述安装壳的内壁之间。
上述的照明装置,在所述第二光源腔内,至少一圈所述发光单元环绕所述非光源模块。
上述的照明装置,在所述第一光源腔内,至少一圈所述发光单元环绕所述第二光学元件。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壳体呈圆柱状时,所述第二光源腔处于所述第一光源腔的中心位置。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非光源模块在所述光源板上的投影避让所述发光单元。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板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距离的两分之一。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为第二扩散罩,所述第二扩散罩的透光率在75%以上,雾度在90%以上。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边缘连接所述连接面和/或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二光源腔为封闭腔。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包括光学部和环绕所述光学部的边缘部,所述光学部罩设所述非光源模块和所述发光单元;所述边缘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第二边,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连接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三边和第四边呈弧形且贴向所述连接面。
上述的照明装置,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为膜层结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厚度为0.1毫米至0.3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在第一光源腔内设置第二光源腔,第二光源腔收容非光源模块和至少部分发光单元,照明装置的发光单元被点亮时,第二光源腔内的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将非光源模块的阴影初步弱化,经过第二光学元件出射的光线不存在明显的阴影,进一步的,经第二光学元件出射的光线在第一光源腔内混合,可以进一步弱化非光源模块的造成阴影,使得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可以均匀出光。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照明装置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照明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照明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照明装置的分解图;
图5为图1中的照明装置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3中非光源模块的分解图;
图7为图3中壳体的横截面视图。
附图标记:
100-照明装置;
10-壳体;11-出光口;12-安装面;121-第二通孔;13-连接面;14-电源底壁;15-电源开口;16-电源侧壁;17-连接壁;
20-光源模块;21-光源板;22-发光单元;23-第一通孔;
30-第一光学元件;31-第一扩散膜;32-透镜;
40-第二光学元件;41-光学部;42-第一边;43-第二边;44-第三边;45-第四边;
50-非光源模块;51-安装壳;511-第一主体;5111-第一端;5112-第二端;52-功能器件;53-弯折段;54-安装孔;55-第一限位部;551-第一限位面;56-第二限位部;561-第二限位面;57-U形槽;58-弹性件;
61-第一光源腔;62-第二光源腔;63-电源腔;64-空隙;65-卡勾槽;651-卡勾开口;
70-反射膜;71-第一反射面;711-避让孔;72-第二反射面;73-第三反射面;
81-电源模块;82-控制模块;83-电源盖;84-安装件;841-第二主体;842-安装边缘;
91-第一卡槽;911-第一壁面;912-第二壁面;913-第三壁面;921-第一横截端;922-第二横截端;93-第二卡槽;931-第四壁面;932-第五壁面;941-第六壁面;942-第七壁面;95-挡板;951-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100,包括壳体10、光源模块20、第一光学元件30、第二光学元件40和非光源模块50。壳体10与第一光学元件30围成第一光源腔61,光源模块20设置在第一光源腔61内,用于发出光线,且所发出的光线可以经第一光学元件30射出。光源模块20包括光源板21和设置在光源板21上的发光单元22,发光单元22可以均匀排布在光源板21上。第二光学元件40设置于第一光源腔61内,且与至少部分光源模块20围成第二光源腔62,第二光源腔62内收容有非光源模块50,以及光源板21上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
上述照明装置100中,在第一光源腔61内设置第二光源腔62,第二光源腔62收容非光源模块50和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照明装置100的发光单元22被点亮时,第二光源腔62内的发光单元22所发出的光线将非光源模块50的阴影初步弱化,经过第二光学元件40出射的光线不存在明显的阴影,进一步的,经第二光学元件40出射的光线在第一光源腔61内混合,可以进一步弱化非光源模块50的造成阴影,使得照明装置100的出光面可以均匀出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中,发光单元22可以为LED,或其他的常见发光元件,不再赘述。
壳体10可以包括出光口11、与出光口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以及自安装面12的边缘向出光口11方向延伸的连接面13。光源模块20设置于安装面12上,具体的,光源模块20的光源板21包括用于安装发光单元22的正面,和与正面相背的背面。背面可以贴向安装面12,正面朝向出光口11,使得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朝出光口11射出。第一光学元件30设置在出光口11上,用于为光源模块20的出射光配光。在第一光源腔61内,光源模块20的出射光部分可以直接射至第一光学元件30,另一部分可以经连接面13反射后设置第一光学元件30,即连接面13起到反射作用。以安装面12的延伸方向为水平面方形,安装面12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出光口11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连接面13呈倾斜状。
第一光学元件30包括第一扩散膜31或透镜32,或第一扩散膜31和透镜32。其中,透镜32可以为控光棱镜膜。
为了提高第一光源腔61内光线的利用率,照明装置100还包括反射膜70。反射膜70的表面可以实现镜面反射,具体的,反射膜70包括第一反射面71、自第一反射面71边缘延伸的第二反射面72。第一反射面71贴合光源板21的正面,且具有避让放单元的避让孔711,以使得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不被反射膜70遮挡。第二反射面72贴合连接面13,使得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可以在第二反射面72上以较高的反射率射至第一光学元件30。当然,第二反射面72上同样可以具有避让非光源模块50的避让孔711。
此外,光源板21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在安装面12上,第一反射面71上还可以设置避让紧固件、以及避让非光源模块50的避让孔711。
作为一种变形,为了提高光效,可以提高连接面13的表面粗糙度,如将连接面13的表面做镜面处理而不设置反射膜70,以降低光线在连接面13上的损耗。
壳体10上还包括背离安装面12的电源底壁14、与电源底壁14相对设置的电源开口15,以及自电源底壁14的边缘向电源开口15方向延伸的电源侧壁16。电源底壁14、电源侧壁16和电源开口15围设形成电源腔63,其中电源开口15与出光口11的方向相背,电源底壁14上设置有连通第一通孔23的第三通孔(图未示)。照明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电源模块81和控制模块82,电源模块81和控制模块82可以设置于电源腔63内。电源模块81电连接光源模块20,控制模块82可以电连接控制模块82和非光源模块50。
光源模块2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3,安装面12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3、电源腔63连通的第二通孔121,非光源模块50可以自第二光源腔62依次延伸至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和电源腔63。
具体的,参图6,非光源模块50包括安装壳51和功能器件52,功能器件52位于第二光源腔62内的部分应套设于安装壳51内。安装壳51由透光材料制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光线的影响,提高照明装置100的光效。
其中,功能器件52可以为通信器件或用于传输信号的天线,如蓝牙模块、红外模块等等。为了避免金属器件与通信模块的距离太近,套接功能器件52的安装壳51应为绝缘材料,如PC或PMMA等。当然,功能器件52也可以为感应器件或感应器,用于感应检测环境中的数据。
安装壳51包括第一主体511、该第一主体511可以呈柱状且套接在第一通孔23和第二通孔121中。沿第一主体511的轴线方向,第一主体5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5111和第二端5112,第一端5111和第二端5112分别位于第二光源腔62和电源腔63内。安装可还可以包括弯折段53,弯折段53连接在第一端5111,且与光源板21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尽量减小对光源模块20的出射光的干涉影响。当然,弯折段53在光源板21上的投影应避开发光单元22。功能器件52可以部分延伸在弯折段53中。第一主体511和弯折段53内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安装孔54,以使得安装在其内的功能器件52可以正常工作。
安装壳5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511外壁且沿第一主体511的轴线依次设置的第一限位部55和第二限位部56。第一限位部55靠近第一端5111设置,具体的,第一限位部55设置在第二光源腔62内且抵接光源板21,以限制非光源模块50自光源模块20向电源腔63方向的移位。
第一主体511的轴线垂直于安装面12的延伸方向,第一主体511在第一限位部55所在的横截面外形尺寸大于第一通孔23的横截面尺寸,使得第一限位部55抵接光源板21。其中,第一限位部55呈契形结构,具有贴向光源板21的第一限位面551。
第二限位部56靠近第二端5112,第一主体511在第二限位部56所在的横截面可变形,第一主体511在第二限位部56所在的横截面尺寸可以变化,以使第二限位部56能够穿过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后位于电源腔63内且抵接电源底壁14。第二限位部56也可以呈契形结构,具有与第一限位面551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面561,第二限位面561抵接电源底壁14,以限制非光源模块50自电源腔63向光源模块20方向的移位。
第一限位部55和第二限位部56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且均对称设置。当然,第一限位部55和第二限位部56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3个等等。
具体的,第一主体511靠近第二端5112的壁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两个对称的U形槽57,且两个U形槽57的连线与两个第二限位部56的连线垂直。当外力沿第一主体511的径向向内作用在第二限位部56或第二端5112上时,由于U形槽57的存在,使得第一主体511可以沿径向向内发生变形,使得两第二限位部56之间的距离变小,第二限位部56不会阻止第一主体511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至光源腔内;当沿第一主体511的径向向内的外力消失时,第一主体511的变形撤销,两第二限位部56之间的距离变大至常态,使得第二限位部56可以抵接电源底壁14。
上述是通过在第一主体511上开设U形槽57使得第一主体511靠近第二端5112的部分可以沿径向发生变形。作为变形,可以不在第一主体511上开设U形槽57,而是将第二限位部56制成能够沿第一主体511的径向伸缩的弹性部,即外力沿第一主体511的径向施压时,两个第二限位部56收缩以穿过第一通孔23和第二通孔121,外力消失后,两个第二限位部56复位以抵接电源底壁14。
如前所述,第一主体511呈柱状。此外,第一主体511在第一通孔23、或第二通孔121、或第三通孔中周向固定,以使得第一主体511无法沿轴线转动,实现第一主体511的周向定位。具体的,第一主体511的横截面的图像为非圆形,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和第三通孔至少之一为非圆形孔且能够限制第一主体511的转动。例如,第一主体511的横截面为鼓形(即圆形去掉两个弓形)、方形、矩形或其他能够无法实现相对转动的图形,则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和第三通孔至少之一为鼓形、方形、矩形或其他能够无法实现相对转动的图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是安装面12上的第二通孔121的孔形为与第一主体511的横截面外形相同的,第一通孔23和第三通孔仍可以为圆形孔。
非光源模块50还可以包括弹性件58,弹性件58套设于功能器件52和安装壳51的第一主体511的内壁之间。具体的,弹性件58可以呈空心圆柱状,将功能器件套接后设置于安装壳51内,以方便将功能器件安装至安装壳51内且不损伤功能器件。其中,弹性件58可以由能够挤压变形的材料制成,如硅胶。
为了在第二光源腔62内较好地消除非光源模块50的阴影,第二光源腔62内至少一圈发光单元22环绕非光源模块50。具体的,第二光源腔62内环绕非光源模块50的发光单元22的圈数越少,照明装置100的光效越高。因此,第二光源腔62可以是一圈发光单元22环绕非光源模块50;当然,为了使得第二光源腔62的出射光更为均匀,也可以是两圈或三圈等等的发光单元22环绕非光源模块50。例如,照明装置100呈长条状,光源模块20上具有两行发光单元22,则应该将非光源模块50设置在两行发光单元22之间,而不是光源模块20的边缘处,使得非光源模块50的两侧具有至少一行发光单元22,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23设置于两行发光单元22之间。
为了使得第二光源腔62的出射光能够在第一光源腔内61均匀混合,在第一光源腔61内,至少一圈发光单元22环绕第二光学元件40,即至少一圈发光单元22环绕第二光源腔62。具体的,在具有圆柱状壳体的照明装置中,可以在第二光源腔62的外围设置有至少一圈发光单元22;当然,为了提高光效,第一光源腔61内环绕第二光源腔62的发光单元22的数量越高越好,可以有两圈或三圈等等的发光单元22环绕第二光源腔62。而在长条形照明装置中,如图4所示,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上,光源模块20上只有两行发光单元22时,显然无法确保有发光单元22环绕第二光源腔62;但是,若长条形的照明装置中,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上,光源模块20具有四行设置更多行数的发光单元22,则可以在第二光源腔62外还具有两行发光单元22,且两行发光单元22分置于第二光源腔62的两侧,即实现两行发光单元22环绕第二光源腔62。
具体的,在具有圆柱状壳体的照明装置100中,通常出射光斑的中心点最亮,可以将第二光源腔62置于第一光源腔61的中心位置且不会对出射光斑造成明显影响。而在长条形的照明装置100中,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光源腔62设置的位置对出射光斑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且为了方便非光源模块50的导线连接,通常可以将第二光源腔62设置在壳体1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附近,即远离沿壳体10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如图3所示,将第二光源腔62设置于壳体10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附近。
进一步的,非光源模块50在光源板21上的投影应避让发光单元22,以避免造成明显阴影。
在实际应用中,非光源模块50内的功能器件52为通信模块时,通信模块的天线可以设置在第二光源腔62内,在结构允许且不影响通信信号传输的情况下,而非光源模块50的其余部分应尽可能地贴近光源板21,以尽可能减小非光源模块50对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的遮挡而形成出光阴影。
为了降低出现出光面阴影的概率且提高照明装置100的光线,第二光学元件40至第一光学元件30应具有足够的距离。即第二光学元件40尽量贴近光源板21,为此,非光源模块50的顶端应临近第二光学元件40,例如接触第二光学元件40或保持微小的距离。
第二光学元件40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光源板21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距离的两份之一。具体的,第二光学元件40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最小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光源板21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距离的三份之一,或者是第二光学元件40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最小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光源板21至第一光学元件30的距离的四份之一等等。
同理,第二光学元件40可以为第二扩散罩,其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雾度,具体透光率在75%以上,雾度在90%以上。例如,透光率在80%以上,雾度在95%以上。
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可以连接壳体10的连接面13和光源板21;例如,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可以部分连接连接面13,另一部分连接光源板21的正面;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也可以全部连接光源板21的正面或连接面13。具体的,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应贴合连接面13或光源板21,以使得第二光源腔62为封闭腔,进而使得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处不会有明显的光照亮度变化,使得光线亮度过渡均匀。需要说明书的是,实际中,由于可以在连接面13上设置反射膜70的第二反射面72,因此,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沿可以部分连接第二反射面72。
当然,实际中,第二光学元件40也可以将光源板21上所有的发光单元22覆盖,但会使得所有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均经过第二光学元件40后射至第一光学元件30,导致照明装置100的光效较低。
第二光学元件4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其安装在第一光源腔61内。当然,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等常见连接方式安装第二光学元件40。
第二光学元件40可以为较轻薄的扩散膜,即第二光学元件40为膜层结构,其可以通过裁切得到不同的外形后将其弯曲变形以罩设非光学模块50和发光单元22。具体的,第二光学元件40的厚度可以在0.1毫米至0.3毫米之间,例如0.2毫米。当然,第二光学元件40也可以为常见厚度的配光件,即可以为成型的配光件,其厚度可以为0.7毫米至1.2毫米之间。
第二光学元件40包括用于配光的光学部41和环绕光学部的边缘部(未标号)。光学部41罩设非光源模块50和部分发光单元22,边缘部则用于连接光源板或壳体以实现第二光学元件40的固定。
照明装置100还包括电源盖83,电源盖83罩设或覆盖电源开口15。
壳体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源底壁14与安装面12之间的空隙64。当然,作为变形,安装面12可以为电源底壁14的一个面,即光源模块20安装在安装面12上,电源模块81安装在与安装面12相背离的面上。
壳体10还可以包括连接壁17,连接壁17连接电源底壁14和安装面12,且隔离非光源模块50和空隙64。壳体10上还包括设置于电源腔63外围的卡勾槽65,卡勾槽6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卡勾槽65具有与电源开口15同向设置的卡勾开口651。照明装置100的安装件84可以穿过卡勾开口651并勾结卡勾槽65。照明装置100可以通过安装件84挂装在天花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照明装置100的壳体10可以呈长条状,出光口11和安装面12也呈长条状,连接面13为两相对设置的倾斜面。作为变形,照明装置100的壳体10也可以呈圆形,则对应的出光口11和安装面12呈圆形,连接面13呈圆锥状。当然,壳体10也可以呈其他形状,对应的出光口11和安装面12的外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继续以壳体10呈长条状为例进行说明,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截端921和第二横截端922(参图4)。
结合图4和图7,壳体10包括围成出光口11的第一卡槽91,第一卡槽91的开口朝向出光口11的轴线。具体的,两条第一卡槽91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光学元件30的两相对设置的边缘连接于第一卡槽91中。反射膜70包括第三反射面73,第三反射面73连接第二反射面72且设置于第一卡槽91中。相对第一光学元件30,第三反射面73靠近连接面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槽91可以局部围设出光口11,特别是在出光口11呈方形或长方形时,第一卡槽91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自第一横截端921延伸至第二横截端922),具体的,第一卡槽91可以是两条对称设置且开口相对的。第一卡槽91由第一壁面911、第二壁面912和第三壁面913围成,第二壁面912可以垂直于安装面12且与第一卡槽91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壁面911和第三壁面913相对设置且平行于安装面12。第一光学元件30可以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至第一卡槽91内且覆盖出光口11的。
壳体10的安装面12和连接面13均可以自第一横截端921延伸至第二横截端922,且安装面12和连接面13之间连接有第二卡槽93。第二卡槽93具有第四壁面931和第五壁面932,第四壁面931连接安装面12的边缘且垂直于安装面12。第五壁面932连接于第四壁面931和连接面13之间,且与安装面12相对设置。光源模块20可以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至第二卡槽93内,使光源板21被夹持在第四壁面931、第五壁面932和安装面12之间。
壳体10还包括位于安装面12背面的第六壁面941,电源底壁14包括朝向电源开口15的电源底面和位于所述电源底面背面且与第六壁面941相对设置的第七壁面942。所述壳体10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源底壁14与所述安装面12之间的空隙64,即为第六壁面941与第七壁面942之间存在间隙。第六壁面941和第七壁面942之间可以平行设置,且连接壁17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六壁面941、第七壁面942。两条连接壁17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壳体10横截面上,两个连接壁分别设置于非光源模块50的两侧,以隔离非光源模块50和空隙64。
参图3至图5,在垂直于壳体10的延伸方向的剖视图上,第二光学元件40呈直线。沿壳体10的延伸方向的剖视图,第二光学元件40呈拱形。具体的,第二光学元件40的边缘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42和第二边4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44和第四边45。第一边42和第二边43可以呈平板状,能够贴合并连接光源板21,第三边44和第四边45可以呈弧形且贴向壳体。具体的,第一边42和第二边43可以通过粘结、卡接或螺接的方式连接光源板21,第三边44和第四边45可以通过粘结、卡接或螺接的方式连接壳体10,也可以邻近壳体10而与壳体10不存在连接关系。
照明装置100还包括两个挡板95,两个挡板95分别覆盖第一横截端921和第二横截端922。挡板95具有朝向壳体10的内表面,内表面具有两个定位凸起951,两个定位凸起951可以分别插接至空隙64内,使内表面贴合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
安装件84包括第二主体841和安装边缘842,两个安装边缘842设置在第二主体841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二主体841位于电源腔63远离第一光源腔61的一侧,安装边缘842穿过卡勾开孔并勾接卡勾槽65。卡勾槽65和卡勾开口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自第一横截端921延伸至第二横截端922。壳体10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连接电源底壁14和卡勾槽65底壁,卡勾槽65底壁与卡勾开口651相对设置。
以上介绍了本发实施例中照明装置100为长条形的主要结构,下面以照明装置100呈长条形为例简要说明照明装置100的装配方法。
首先组装好非光源模块50;其次,在壳体10内,将光源模块20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安装至安装面12上,且第一通孔23与第二通孔121对齐设置;将反射膜70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至第一光源腔61内,且其具有避开光源模块20和非光源模块50的避让孔711;将非光源模块50从第一光源腔61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121至电源腔63,利用定位件将非光源模块50定位安装;粘接第二光学元件40,第二光学元件40能够将至少环绕非光源模块50的至少一圈发光单元22覆盖,且第二光源腔62为封闭腔;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第一光学元件30,使其覆盖出光口11;在电源腔63内安装电源模块81、控制模块82等,并完成电源模块81、控制模块82、光源模块20和非光源模块50之间的电性连接;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电源盖83;从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安装件84,使安装边缘842自第一横截端921或第二横截端922插接至卡勾槽65内,且安装边缘842通过卡勾开口651连接第二主体841;两个挡板95分别连接壳体10的第一横截端921和第二横截端922。
需要说明的是,光源模块20、第一光学元件30、电源盖83等组件插接至壳体10上之后,还可以借助螺钉等紧固件进一步紧固连接。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中的壳体10不局限于长方体,其也可以呈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或不规则的特异形状等等。对应的,光源模块20、第一光学元件30、电源盖83等组件可以不是通过插接的方式安装,而是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常见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特殊说明时,所涉及的第一光源腔61和第二光源腔62可以是封闭式的光源腔,也可以是具有开口的光源腔。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光源模块、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和非光源模块;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围成第一光源腔;所述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包括光源板和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腔内,且与所述光源模块围成第二光源腔,所述第二光源腔内收容有所述非光源模块,以及所述光源板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出光口、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的安装面,以及自所述安装面的边缘向所述出光口方向延伸的连接面;所述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面上且朝向所述出光口出射光线,所述第一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出光口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板包括朝向所述出光口的正面;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第一反射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反射面边缘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贴合所述正面且具有避让所述发光单元的避让孔,所述第二反射面贴合所述连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出光口的第一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出光口的轴线,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边缘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反射膜包括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连接所述第二反射面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中;相对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述第三反射面靠近所述连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背离所述安装面的电源底壁、与电源底壁相对设置的电源开口,以及自所述电源底壁的边缘向所述电源开口方向延伸的电源侧壁;所述电源底壁、所述电源侧壁和所述电源开口围设形成电源腔;所述光源模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电源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非光源模块自所述第二光源腔依次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电源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光源模块包括安装壳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内的部分套设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安装壳由透光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沿所述第一主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和所述电源腔内;所述安装壳还包括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光源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功能器件延伸至所述弯折段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外壁且沿所述第一主体的轴线依次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腔内且抵接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横截面可变形,以使所述第二限位部适于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后位于所述电源腔内且抵接所述电源底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光源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功能器件和所述安装壳的内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光源腔内,至少一圈所述发光单元环绕所述非光源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源腔内,至少一圈所述发光单元环绕所述第二光学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圆柱状时,所述第二光源腔处于所述第一光源腔的中心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光源模块在所述光源板上的投影避让所述发光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板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距离的两分之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为第二扩散罩,所述第二扩散罩的透光率在75%以上,雾度在90%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边缘连接所述连接面和/或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二光源腔为封闭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包括光学部和环绕所述光学部的边缘部,所述光学部罩设所述非光源模块和所述发光单元;所述边缘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第二边,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连接所述光源板,所述第三边和第四边呈弧形且贴向所述连接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二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呈拱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为膜层结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厚度为0.1毫米至0.3毫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66438.7U CN209655223U (zh) | 2019-04-08 | 2019-04-08 | 一种照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66438.7U CN209655223U (zh) | 2019-04-08 | 2019-04-08 | 一种照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55223U true CN209655223U (zh) | 2019-11-19 |
Family
ID=68529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66438.7U Active CN209655223U (zh) | 2019-04-08 | 2019-04-08 | 一种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5522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3948A (zh) * | 2019-04-08 | 2019-07-05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
2019
- 2019-04-08 CN CN201920466438.7U patent/CN2096552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3948A (zh) * | 2019-04-08 | 2019-07-05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CN109973948B (zh) * | 2019-04-08 | 2024-05-31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03631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s including multiple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 |
US20240151895A1 (en) | Illumination devices including multiple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 |
CN103201555B (zh) | 照明装置及灯具 | |
EP2648024B1 (en) |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EP1697685B1 (en) | High flux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reflector arrays | |
US4517631A (en) | Indirect light reflector | |
US11719413B2 (en) | Lighting arrangements for targeted illumination patterns | |
US20180299100A1 (en) | Solid State Illumination Devices Including Spatially-Extended Light Sources and Reflectors | |
US7195374B2 (en) | Luminaires for artificial lighting | |
US12267921B2 (en) | Luminaires for spatial dimming | |
CN209655223U (zh) | 一种照明装置 | |
CN110081392A (zh) | 一种配光组件和照明装置 | |
JPS59155829A (ja) | 透過形液晶表示装置 | |
US6942364B1 (en) | Luminaires having aperture-modifying 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visually smooth light distributions | |
CN109973948A (zh) | 一种照明装置 | |
US7207699B2 (en) | System of light units | |
US20230400166A1 (en) | Optical Composite and Optical Arrangement for Targeted Illumination Patterns | |
CN221592664U (zh) | 灯具 | |
CN221171947U (zh) | 控制盒和控制系统 | |
CN222760748U (zh) | 灯具 | |
CN216408856U (zh) | 一种反射器及灯具 | |
WO2024194310A1 (en) | A lamp for suspended mounting | |
US6848810B2 (en) | Edge light source for a flat panel display or luminaire | |
CN115930167A (zh) | 照明装置 | |
CN118836411A (zh) | 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