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41680U -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41680U CN209641680U CN201920846343.8U CN201920846343U CN209641680U CN 209641680 U CN209641680 U CN 209641680U CN 201920846343 U CN201920846343 U CN 201920846343U CN 209641680 U CN209641680 U CN 2096416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air flow
- film
- flow channel
- film ta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滚轮内部设置有沿滚轮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滚轮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滚轮径向延伸至内气流通道的气口;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滚轮的径向覆盖滚轮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气口朝向外气流通道与外气流通道连通时,至少另一气口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气流通道与气口进入内气流通道,从而加热滚轮,以通过滚轮对膜带进行加热。上述热气流可以通过朝向外界的气口从内气流通道内流出,以保证热气流可以补充进内气流通道以加热滚轮。通过滚轮可以同时对膜带中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从而实现仅对膜带的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转换效率以及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现阶段,为了使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电池片尽可能多的吸收光线,通常会在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间隙处设置反光膜带,该反光膜带通常用于将照射至电池片之间间隙处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从而使电池片吸收更多的光能。
在现有技术中,反光膜带通常是通过热熔胶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而在贴合反光膜带时通常是使用贴膜工装将反光膜带贴合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贴膜工装通常容易在贴合反光膜带时将反光膜带的非贴合部位提前加热而导致变形,从而影响反光膜带以致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所以如何提供一种保证仅对膜带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的贴膜工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可以保证仅对膜带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可以保证仅对膜带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包括滚轮和外气流通道;
所述滚轮内部设置有沿所述滚轮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所述滚轮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滚轮径向延伸至所述内气流通道的气口;
所述滚轮与一转轴可旋转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外气流通道固定连接,所述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所述滚轮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所述气口朝向所述外气流通道与所述外气流通道连通时,至少另一所述气口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可选的,所述内气流通道沿所述滚轮周向呈环形分布。
可选的,所述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所述滚轮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的上半部。
可选的,所述滚轮外端面设置有三个所述气口,所述气口沿所述滚轮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滚轮的内端面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滚珠。
可选的,所述滚轮的软化温度不小于500℃。
可选的,所述外气流通道的融化温度不小于50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包括热气流源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所述外气流通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热气流源的输出端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包括滚轮和外气流通道;滚轮内部设置有沿滚轮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滚轮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滚轮径向延伸至内气流通道的气口;滚轮与一转轴可旋转连接,转轴与外气流通道固定连接,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滚轮的径向覆盖滚轮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气口朝向外气流通道与外气流通道连通时,至少另一气口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在贴合膜带过程中,可以使用滚轮在膜带表面滚动以施加压力,而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气流通道与朝向外气流通道的气口进入到滚轮内部的内气流通道,从而加热滚轮,以通过滚轮对膜带进行加热。上述热气流可以通过朝向外界的气口从内气流通道内流出,以保证热气流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进内气流通道以加热滚轮。通过滚轮可以同时对膜带中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从而实现仅对膜带的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有效避免对膜带的非贴合部位进行加热而使得膜带提前变形,进而可以提高膜带在贴合时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滚轮、2.外气流通道、3.内气流通道、4.气口、5.转轴、6.滚珠、7.膜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在现有技术中,贴膜工装中用于对膜带施加压力的工装与对膜带进行加热的工装通常是分开的两种工装,并且通常情况下加热工装并不容易移动,所以现有技术中加热工装通常会对膜带进行大面积的加热,从而会导致膜带的非贴合部位提前加热而导致变形,从而影响贴膜过程中贴膜精度,即膜带贴合位置与电池片之间的间隙有位置差异,出现留白无法有效反射光线;以及设备连续运行时的稳定性,即膜带变形弯曲,易导致无法穿过导向孔等结构,从而会引起掉膜等设备异常;同时贴膜会发生扭曲形变,会影响反光效果。
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包括滚轮和外气流通道;滚轮内部设置有沿滚轮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滚轮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滚轮径向延伸至内气流通道的气口;滚轮与一转轴可旋转连接,转轴与外气流通道固定连接,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滚轮的径向覆盖滚轮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气口朝向外气流通道与外气流通道连通时,至少另一气口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在贴合膜带过程中,可以使用滚轮在膜带表面滚动以施加压力,而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气流通道与朝向外气流通道的气口进入到滚轮内部的内气流通道,从而加热滚轮,以通过滚轮对膜带进行加热。上述热气流可以通过朝向外界的气口从内气流通道内流出,以保证热气流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进内气流通道以加热滚轮。通过滚轮可以同时对膜带中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从而实现仅对膜带的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有效避免对膜带的非贴合部位进行加热而使得膜带提前变形,进而可以提高膜带在贴合时的完整性。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以及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可以包括滚轮1和外气流通道2;所述滚轮1内部设置有沿所述滚轮1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3,所述滚轮1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滚轮1径向延伸至所述内气流通道3的气口4;所述滚轮1与一转轴5可旋转连接,所述转轴5与所述外气流通道2固定连接,所述外气流通道2的一端沿所述滚轮1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1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所述气口4朝向所述外气流通道2与所述外气流通道2连通时,至少另一所述气口4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上述滚轮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对膜带7施加压力并且对膜带7进行加热的部件,在使用过程中滚轮1会沿膜带7的轴线方向滚动,以对膜带7施加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滚轮1接触的区域为膜带7中待贴合部位,而未贴合的膜带7为膜带7中的非贴合部位。通常情况下,上述滚轮1通常呈圆环形。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滚轮1内部设置有沿滚轮1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3,热气流源所产生的热气流会进入滚轮1内部的内气流通道3,以加热滚轮1,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滚轮1加热膜带7中的热熔胶。有关滚轮1的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有关内气流通道3的具体尺寸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滚轮1呈圆环形,该滚轮1具有外端面和内端面,即圆环的外环和内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滚轮1的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口4,该气口4会沿滚轮1的径向方向从滚轮1的外端面延伸至内气流通道3,以将内气流通道3与外界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气口4具体可以是方形、圆形、或任意形状,有关气口4的具体形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不同气口4通常是在滚轮1的外端面沿滚轮1的周向分布。
上述滚轮1与一转轴5可旋转连接,即滚轮1可绕转轴5旋转。通常情况下,滚轮1的内端面套设于转轴5外周部,与该转轴5可移动连接;此时转轴5的尺寸会与滚轮1的内径相对应。上述转轴5与外气流通道2固定连接,即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轴5与外气流通道2相互固定,以使外气流通道2与滚轮1相互连接。上述外气流通道2的一端会沿滚轮1的径向覆盖滚轮1的预设区域,即上述外气流通道2会套设滚轮1的一部分,滚轮1的外端面会有一部分位于外气流通道2内,以便向内气流通道3传输热气流;而滚轮1外端面的另一部分位于外气流通道2外,指向外界。而外气流通道2的另一端口通常与热气流源的输出端口连接,即将热气流源产生的热气流导入外气流通道2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热气流源产生的热气流可以在滚轮1的内气流通道3内流通,需要保证当任一气口4朝向外气流通道2与所述外气流通道2连通时,至少另一气口4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此时朝向外气流通道2的气口4会作为内气流通道3的输入口,热气流会从外气流通道2经由该指向外气流通道2的气口4进入内气流通道3;而另一朝向外界的气口4相当于内气流通道3的输出口,位于内气流通道3的热气流会通过该指向外界的气口4输出至外界,从而保证热气流在内气流通道3内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太阳能电池组件中所应用的反光膜带7中,热熔胶的熔化温度通常较低,通常情况下热熔胶的熔化温度通常在60℃至100℃之间,包括端点值;并且由于热气流热量损失很大,热气流温度的衰减速度很快,相应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滚轮1以及外气流通道2内缩流通的热气流的温度通常在60℃至500℃之间,包括端点值。相应的为了保证当内气流通道3内流经热气流时,滚轮1仍然可以对膜带7施加预设的压力,上述滚轮1的软化温度需要不小于500℃。同时上述滚轮1的材质通常需要良好的导热性,例如金属等。相应的,为了保证上述外气流通道2可以正常使用,上述外气流通道2的融化温度不小于500℃,以保证外气流通道2内可以流通温度处于60℃至500℃之间的热气流。有关滚轮1以及外气流通道2的具体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包括滚轮1和外气流通道2;滚轮1内部设置有沿滚轮1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3,滚轮1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滚轮1径向延伸至内气流通道3的气口4;滚轮1与一转轴5可旋转连接,转轴5与外气流通道2固定连接,外气流通道2的一端沿滚轮1的径向覆盖滚轮1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气口4朝向外气流通道2与外气流通道2连通时,至少另一气口4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在贴合膜带7过程中,可以使用滚轮1在膜带7表面滚动以施加压力,而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气流通道2与朝向外气流通道2的气口4进入到滚轮1内部的内气流通道3,从而加热滚轮1,以通过滚轮1对膜带7进行加热。上述热气流可以通过朝向外界的气口4从内气流通道3内流出,以保证热气流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进内气流通道3以加热滚轮1。通过滚轮1可以同时对膜带7中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从而实现仅对膜带7的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有效避免对膜带7的非贴合部位进行加热而使得膜带7提前变形,进而可以提高膜带7在贴合时的完整性。
有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具体结构将在下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做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滚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工作原理图。
区别于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膜带贴合加热压轮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定。其余内容已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气流通道3沿所述滚轮1周向呈环形分布。为了保证在工作状态时内气流通道3内流通的热气流可以均匀对滚轮1加热,使得上述在工作时滚轮1中各个位置的温度相同,上述内气流通道3可以沿滚轮1周向呈环形分布。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内气流通道3中各个位置的宽度通常均相同。
上述外气流通道2的一端沿所述滚轮1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1的上半部,即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外气流通道2通常会遮蔽半个滚轮1。上述滚轮1的上半部不是指滚轮1在静置过程中特定的上半部滚轮1,而是指在转动过程中,即工作状态时滚轮1的上半部;而滚轮1下半部用于与膜带7接触以固定膜带7。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气流通道2还可以遮蔽任意大小的滚轮1,只需要保证裸露有预设区域的滚轮1以用于固定膜带7即可。
具体的,上述滚轮1外端面设置有三个所述气口4,所述气口4沿所述滚轮1周向均匀分布。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具体设置三个气口4,该气口4同样沿滚轮1周向均匀分布;此时三个气口4之间所呈角度通常为120°。当三个气口4之间所呈角度为120°时,并且外气流通道2遮蔽半个滚轮1时,可以保证无论滚轮1如何旋转,均有至少一个气口4会朝向外气流通道2以作为热气流进入内气流通道3的入口;并且至少有一个气口4会朝向待固定膜带7,即即将被固定的膜带7。此时内气流通道3内的热气流会从朝向待固定膜带7的气口4向带固定膜带7喷射气流,此时该气流可以对膜带7起到预加热的作用,以提前初步加热待固定膜带7,以初步软化热熔胶,便于膜带7的贴合。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滚轮1的内端面与所述转轴5之间设置有滚珠6。通常情况下,转轴5会穿过滚轮1的中心,以将外气流通道2与滚轮1相对定位。此时滚轮1的内端面都会转轴5相接触。为了使得滚轮1相对于转轴5可以更好的发生滚动,减少滚轮1与转轴5之间的摩擦力,上述滚轮1的内端面与转轴5之间可以设置滚珠6,该滚珠6可以减少滚轮1与转轴5之间的摩擦力。通常情况下,在滚轮1的内端面以及转轴5的表面通常会设置与滚珠6相对应的凹槽,而在工作时滚珠6会在该凹槽内滚动,以通过凹槽实现对滚珠6的定位。有关滚珠6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通过设置沿滚轮1周向呈环形分布的内气流通道3可以均匀加热整个滚轮1;通过设置沿滚轮1周向均匀分布的三个气口4,并且外气流通道2遮蔽半个滚轮1时,可以保证至少有一个气口4会朝向待固定膜带7,从而实现对待固定膜带7的预加热;通过设置滚珠6可以有效减少滚轮1与转轴5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包括上述任一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以及热气流源,所述外气流通道2的输入端口与所述热气流源的输出端口连接;此时热气流源所产生的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气流通道2以及气口4进入内气流通道3以加热滚轮1。有关膜带贴合加热工装的其余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由于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可以保证仅对膜带7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可以保证仅对膜带7待贴合部位进行加热,有效避免对膜带7的非贴合部位进行加热而使得膜带7提前变形,进而可以提高膜带7在贴合时的完整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滚轮和外气流通道;
所述滚轮内部设置有沿所述滚轮周向分布的内气流通道,所述滚轮外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滚轮径向延伸至所述内气流通道的气口;
所述滚轮与一转轴可旋转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外气流通道固定连接,所述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所述滚轮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的预设区域,当任一所述气口朝向所述外气流通道与所述外气流通道连通时,至少另一所述气口朝向外界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气流通道沿所述滚轮周向呈环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流通道的一端沿所述滚轮的径向覆盖所述滚轮的上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外端面设置有三个所述气口,所述气口沿所述滚轮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的内端面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滚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的软化温度不小于5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流通道的融化温度不小于500℃。
8.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气流源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膜带贴合加热压轮,所述外气流通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热气流源的输出端口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46343.8U CN209641680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46343.8U CN209641680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41680U true CN209641680U (zh) | 2019-11-15 |
Family
ID=6849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46343.8U Active CN209641680U (zh) | 2019-06-05 | 2019-06-05 |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4168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25356A (zh) * | 2020-06-30 | 2020-09-29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
2019
- 2019-06-05 CN CN201920846343.8U patent/CN20964168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25356A (zh) * | 2020-06-30 | 2020-09-29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641680U (zh) | 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压轮及一种膜带贴合加热工装 | |
CN112592673B (zh) | 一种保护膜及其批量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0437762A (zh) | 一种压敏导电胶条及其在光伏电池片贴合中的应用 | |
WO2022151847A1 (zh) | 一种燃料电池质子交换密封膜制备方法及系统 | |
CN106393708A (zh) | 一种贴胶装夹治具以及贴胶工艺 | |
CN206225391U (zh) | 一种双玻组件封边装置 | |
CN106738840A (zh) | 一种3d盖板的贴膜方法 | |
CN202609669U (zh) | 用于自动化加工系统的导电胶带组 | |
CN105810766B (zh) | 一种带有金属箔与复合导电带的电流引出装置 | |
TWI569863B (zh) | Filter core material and its forming method | |
CN215512264U (zh) | 一种石墨烯红外加热的过胶机结构 | |
CN209505157U (zh) | 一种用于防潮包装纸的覆膜装置 | |
JP6540420B2 (ja) |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218477139U (zh) | 一种低收缩率的固化压敏胶贴合机 | |
CN103716998B (zh) | 一种金箔裁切方法 | |
CN202918516U (zh) | 一种用于空调用ptc加热器的加热结构 | |
CN206864488U (zh) | 双玻光伏组件封边装置 | |
CN109979865A (zh) | 泡棉胶带预捏定位式光伏组件封边机构 | |
CN204674153U (zh) | 一种用于贴膜的装置 | |
CN209111702U (zh) | 一种生产效率高的贴合组装治具 | |
TWI418045B (zh) | Impr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olar module | |
CN109536067B (zh) | 一种防止辊压溢胶的耐高温胶带 | |
CN206532850U (zh) | 一种新能源电池加热片pi胶膜 | |
CN102544191A (zh) | 太阳能模块制造方法 | |
CN200951423Y (zh) | 一种涂胶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