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4378U - 打印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打印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54378U CN209454378U CN201822116341.1U CN201822116341U CN209454378U CN 209454378 U CN209454378 U CN 209454378U CN 201822116341 U CN201822116341 U CN 201822116341U CN 209454378 U CN209454378 U CN 2094543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pilotage
- chip
- contact
- print cartridge
-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印成像设备。所述打印成像设备包括装设有芯片的墨盒和容器安装部,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容器安装部上;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和第二触针支撑部,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所述第一触针或所述第二触针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墨盒安装时芯片对触针的压迫力,从而能够防止芯片压断触针的情况发生,而且能够增强触针与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作为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打印机的容器安装部中。为了保证打印效果达到最佳,需要打印机能够识别墨盒内与墨盒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量、墨水类型和墨水颜色等;另外也需要检测容器安装部中已安装的墨盒的安装情况。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通常在墨盒上设置有小型芯片,芯片的表面有多个与不同功能相对应的、可与喷墨打印机进行通信的导电端子,这样当设置有芯片的墨盒安装到打印机的容器安装部中时,芯片上的导电端子与容器安装部上设置的触针相接触来实现墨盒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芯片的两个相反表面上排列多个导电端子,当芯片安装在墨盒上时,排列有多个导电端子的两个相反表面中的一个表面隐藏在墨盒凹部中,一个表面暴露在墨盒表面。针对该墨盒结构,设计了一种可以用于安装该墨盒且可以与芯片双面接触的容器安装部,容器安装部上的一部分触针通过凹口进入墨盒的凹部与隐藏在墨盒凹部中的导电端子接触,另一部分触针与暴露在墨盒表面的导电端子接触。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容器安装部中的与芯片上导电端子接触的触针呈爪式结构,且该结构触针相对于其所在表平面的斜面角度太大,导致在安装墨盒时如果芯片对位不准,芯片容易将触针压断,从而导致打印机损坏无法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印成像设备,能够减小墨盒安装时芯片对触针的压迫力,从而能够防止芯片压断触针的情况发生,而且能够增强触针与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印成像设备,所述打印成像设备包括装设有芯片的墨盒和容器安装部,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容器安装部上;
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和第二触针支撑部,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一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二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二接触部;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针或所述第二触针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所在的平面的位置关系是互为反面或邻面,或者,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在的平面的反面与邻面相交所成的直线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与其自身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与其自身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针和所述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芯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触针与所述第二触针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墨盒不设有凹腔,所述芯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至少一个面垂直于芯片所安装的平面。
可选地,所述墨盒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第一凹腔,所述芯片以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墨盒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腔在X轴或Y轴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应方向上的宽度基本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第一凹腔,所述芯片的末端开始接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对位,以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与所述芯片的隐藏于所述墨盒内部的第一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对应抵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与所述芯片的暴露在所述墨盒外部的第二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成像设备,所述打印成像设备包括装设有芯片的墨盒和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墨盒的容器安装部;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和第二触针支撑部,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一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二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二接触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针或所述第二触针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由于引导斜面变得较为平缓,能够减小墨盒芯片安装过程中芯片对触针的压迫力,从而能够防止芯片压断触针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弹性触针形变能够对芯片夹紧,防止芯片发生位移,从而能够增强触针与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未安装芯片时和安装芯片时的剖面图;
图5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容器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图9所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芯片安装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打印成像设备的理解,这里仅以喷墨打印机为例,但是下述实施例的方案描述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成像设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装设有芯片1的墨盒2和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墨盒2的容器安装部3;
所述容器安装部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31和第二触针支撑部32,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32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311,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32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321,所述第一触针311或所述第二触针321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1的安装;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311,用于与所述芯片1的隐藏于所述墨盒2内部的第一平面1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对应抵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321,用于与所述芯片1的暴露在所述墨盒2外部的第二平面1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121对应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墨打印机包括装设有芯片的墨盒和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墨盒的容器安装部;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和第二触针支撑部,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针或所述第二触针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由于引导斜面变得较为平缓,能够减小墨盒芯片安装过程中芯片对触针的压迫力,从而能够防止芯片压断触针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弹性触针形变能够对芯片夹紧,防止芯片发生位移,从而能够增强触针与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芯片1的结构示意图,芯片1具有排列在第一平面11和第二平面12上的至少一个导电端子(111和112)。其中,第一平面11上排列有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和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上方的存储装置110。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在第一平面11上可以排列成一行或者多行,这里以7个第一导电端子111排列成两行为例。存储装置110中存储与墨盒相关的信息,如墨水量,墨水类型,墨水颜色等信息。第二平面12上具有至少排列成一行的第二导电端子121,这里以2个第二导电端子121排列成一行为例。
如图3所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墨盒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墨盒2形状呈长方体,具有六个暴露在外的平面,分别是墨盒的底面21、顶面22、前表面23、后表面24以及两个侧面25和26,这里以底面21与侧面25垂直相交所成的直线为X轴,后表面24与底面21垂直相交所成的直线为Y轴,后表面24与侧面25垂直相交所成的直线为Z轴。底面21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11和出墨口212,前表面2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231。
如图4所示,为上述墨盒2未安装芯片1时和安装芯片1时的沿A方向的剖面图,墨盒2内部形成有第一凹腔271与液体容纳腔272,其中,所述第一凹腔271用于容器安装部3上的触针与芯片1上的导电端子抵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通过所述第一开口211进入所述第一凹腔271,以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311与所述芯片1的隐藏于所述墨盒2内部的第一平面1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对应抵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321与所述芯片1的暴露在所述墨盒2外部的第二平面1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121对应抵接。液体容纳腔272是容纳墨水的腔室,墨水经墨盒2内部的供给路径从出墨口212流入到喷墨打印机的液体供给部。
由图3和图4可知,第一凹腔271具有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31。其中,第二开口231用于将芯片1安装墨盒2上,具体地,所述芯片1的第一平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231的开口表面积,使得所述芯片1能够以覆盖所述第二开口231的方式安装在墨盒2的前表面23上,这样,芯片1中的与前表面23平行的第二表面12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31的面积,以覆盖第二开口231的方式安装墨盒2的前表面23上,这样,芯片1的第一平面1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11和存储装置110隐藏在第一凹腔271中,第二平面1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121暴露在墨盒2的前表面23上。
需要说明的是,墨盒2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当墨盒2没有设置凹口时,芯片1可以垂直安装在墨盒的任一平面上,即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中至少一个面垂直于芯片所安装的平面。
如图5所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容器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装设有芯片1的墨盒2可拆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3上,容器安装部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31和第二触针支撑部32,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上的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32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311,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32上的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321。
其中,第一触针支撑部31和第二触针支撑部3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触针311和所述第二触针321是具有引导斜面的金属弹片,该金属弹片能够向其突出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伸缩。
其中,当所述第一触针311未发生形变时,所述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一触针31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优选地,形成的夹角为30度。
当所述第二触针321未发生形变时,所述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二触针3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优选地,形成的夹角为30度。
由此可见,在上述容器安装部的结构中,由于所述第一触针311和所述第二触针321具有引导斜面,且引导斜面的角度也进行了合理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引导斜面变得较为平缓,使得芯片安装过程中缓冲了芯片对触针的压迫力,从而能够防止芯片压断触针的情况发生。
其中,当所述第一触针311和所述第二触针321未发生形变时,所述芯片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触针311与所述第二触针321之间最近的距离。
由此可见,在上述容器安装部的结构中,由于该容器安装部3利用触针形变的弹力对芯片进行夹紧,防止芯片发生位移,从而能够增强触针与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由图1可知,所述第一凹腔在X轴或Y轴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31相对应方向上的宽度基本相同。这样由于第一触针支撑部31刚好容纳于第一凹腔271中,能够避免墨盒在X轴或者Y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避免由于出墨口212对位不准造成的漏墨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墨盒2安装到容器安装部3上时触针引导芯片1对位的过程,如图6-图9所示:
首先,在墨盒2安装到容器安装部3上的过程中,第一触针支撑部31经墨盒2的第一开口211进入第一凹腔271,芯片1的末端开始接触第一触针311的引导斜面,如图6所示。
接着,如图7和图8所示,由于引导斜面受到压迫力,第一触针311开始发生形变,之后第二触针321也开始发生形变。
最后,当芯片1完全对位时,即如图9所示,第一触针311与第二触针321都发生了形变向内收缩,并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111和第二导电端子121抵接,第一触针311与第一导电端子111抵接接触形成第一接触部,第二触针321与第二导电端子121抵接接触形成第二接触部,从而完成墨盒2正确安装到容器安装部3上,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在的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是互为反面或邻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还可以在所述第一接触部所在的平面的反面和邻面相交所成的直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成像设备包括装设有芯片的墨盒和容器安装部,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容器安装部上;
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触针支撑部和第二触针支撑部,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一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触针支撑部上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的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针,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用于与所述芯片的第二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抵接形成第二接触部;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针或所述第二触针具有金属制成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所在的平面的位置关系是互为反面或邻面,或者,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在的平面的反面与邻面相交所成的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与其自身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与其自身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针和所述第二触针未发生形变时,所述芯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触针与所述第二触针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不设有凹腔,所述芯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至少一个面垂直于芯片所安装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第一凹腔,所述芯片以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墨盒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在X轴或Y轴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相对应方向上的宽度基本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针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第一凹腔,所述芯片的末端开始接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或第二触针的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引导所述芯片的安装对位,以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针与所述芯片的隐藏于所述墨盒内部的第一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对应抵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针与所述芯片的暴露在所述墨盒外部的第二平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16341.1U CN209454378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打印成像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16341.1U CN209454378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打印成像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54378U true CN209454378U (zh) | 2019-10-01 |
Family
ID=68040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16341.1U Active CN209454378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打印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5437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54525A (zh) * | 2021-09-30 | 2022-01-21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连接件、耗材芯片、电子成像设备、安装连接件与耗材容器的方法 |
-
2018
- 2018-12-17 CN CN201822116341.1U patent/CN20945437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54525A (zh) * | 2021-09-30 | 2022-01-21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连接件、耗材芯片、电子成像设备、安装连接件与耗材容器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07678B (zh) | 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204605190U (zh) | 液体供给单元 | |
EP3572233B1 (en) | Ink cartridge chip, ink cartridge, and structural body | |
JP2002292905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に適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10239315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9290002B2 (en) |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 |
CN102381043B (zh) | 固定器、相对于固定器可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211416654U (zh) | 一种安装在墨盒上的芯片及使用该芯片的墨盒 | |
CN209454378U (zh) | 打印成像设备 | |
JP201652710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 |
RU2638627C2 (ru) | Блок контактных выводов, блок подачи чернил и адаптер | |
CN205890224U (zh) | 一种芯片及包括该芯片的墨盒 | |
CN208827349U (zh) | 墨盒 | |
JP7500857B2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CN214873625U (zh) | 一种墨水容器 | |
CN106103110B (zh) | 记录装置 | |
CN220639261U (zh) | 一种墨盒 | |
CN209505231U (zh) | 打印成像设备及芯片 | |
JP5648326B2 (ja) | 接続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 |
CN221562603U (zh) | 一种耗材盒 | |
CN218519401U (zh) | 一种按压式通用吸墨夹 | |
CN221113241U (zh) | 一种墨盒 | |
CN222407698U (zh) | 一种墨盒 | |
CN221437518U (zh) | 墨盒的补丁芯片及墨盒 | |
JP3170503U (ja) | アーム型ラッチレバー付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9060 1st floor, 3rd floor, 4th floor, 5th floor, 6th floor, 7th floor, 8th floor, building 01, 83 Guangwan street,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hai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60 1st floor, 3rd floor, 4th floor, 5th floor, 6th floor, 7th floor, 8th floor, building 01, 83 Guangwan street,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EX MICROELECTRONIC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