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3719U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83719U CN209383719U CN201821905992.2U CN201821905992U CN209383719U CN 209383719 U CN209383719 U CN 209383719U CN 201821905992 U CN201821905992 U CN 201821905992U CN 209383719 U CN209383719 U CN 2093837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cooling
- wall
- synthesis gas
- scr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200 vapor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3250 coal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34 co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包括:气化炉和对流废锅,气化炉包括:壳体、气化室、辐射废锅、排渣池,气化室包括第一水冷壁和烧嘴;辐射废锅包括:合成气出口,第二水冷壁、水冷屏组和第三水冷壁,第二水冷壁设在辐射废锅内且限定出合成气下行通道,水冷屏组包括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设在合成气下行通道内且沿周向分布,第三水冷壁设在第二水冷壁外,第三水冷壁与第二水冷壁之间形成连通合成气下行通道与合成气出口的合成气上行通道,排渣池与辐射废锅底端相连;对流废锅内设有水冷管,对流废锅具有粗合成气进口、合成气出口和出灰口,粗合成气进口与合成气出口相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化炉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煤气化回收高温煤气显热工艺方案主要包括: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其中激冷工艺最为常用,可以将气化室出来的高温煤气从1300摄氏度左右激冷到200摄氏度左右,设备结构简单,投资省,但是能量回收效率低。废热锅炉可以将高温煤气从1300摄氏度冷却至700摄氏度左右,其中部分高温显热得以回收,但是仍有能量损失,同时所得换热后的合成气中携带粉尘导致其品质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采用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可以在提高换热面积的同时避免辐射废锅堵塞,并且所得合成气具有较高的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包括:
气化炉,所述气化炉包括:
壳体;
气化室,所述气化室包括;
第一水冷壁,所述第一水冷壁设在所述气化室内,所述气化室底部收缩形成出渣口;
水煤浆喷嘴,所述水煤浆喷嘴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辐射废锅,所述辐射废锅设在所述气化室下方且与所述出渣口连通,所述辐射废锅包括:
合成气出口,所述合成气出口设在所述辐射废锅侧壁的上部;
第二水冷壁,所述第二水冷壁设置在所述辐射废锅内,所述第二水冷壁形成合成气下行通道;
水冷屏组,所述水冷屏组包括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所述多个长水冷屏和所述多个短水冷屏设置在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内且沿周向分布,每个所述长水冷屏和每个所述短水冷屏均由所述第二水冷壁向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第三水冷壁,所述第三水冷壁设在所述第二水冷壁外,且所述第三水冷壁与所述第二水冷壁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与所述合成气出口的合成气上行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水冷壁的下集箱、每个所述水冷屏组的下集箱和所述第三水冷壁的下集箱相连并与穿过辐射废锅下部的冷却水进水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水冷壁的上集箱、每个所述水冷屏组的上集箱和所述第三水冷壁的上集箱相连并与穿过所述辐射废锅上部的冷却水出水管相连通,
排渣池,所述排渣池设在所述辐射废锅的下方且与所述辐射废锅底端相连,所述排渣池的底部具有排渣口;
对流废锅,所述对流废锅内设有水冷管,并且所述对流废锅具有粗合成气进口、合成气出口和出灰口,所述粗合成气进口与所述合成气出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通过在气化室下方设置辐射废锅,使得气化室得到的高温合成气直接进入辐射废锅内,并且在辐射废锅内水冷壁限定的合成气下行通道内设置由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组成的水冷屏组,较现有的普通水冷屏的设置不易导致合成气下行通道的堵塞,之后再进入合成气上升通道内与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换热,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换热面积,还延长了合成气换热通道,使得合成气与第三水冷壁进行了二次换热,显热回收更彻底,换热后的合成气经设置在合成气上行通道侧壁的合成气出口供给至对流废锅中进行热回收。由此,采用本申请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可以提高粗合成气显热回收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任选的,所述多个长水冷屏和所述多个短水冷屏沿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周向交叉间隔分布。由此,可以避免辐射废锅堵塞,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每相邻两个所述长水冷屏之间布置1-2个所述短水冷屏。由此,可以避免辐射废锅堵塞,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每相邻所述长水冷屏和所述短水冷屏之间或者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短冷水屏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所述长水冷屏和所述短水冷屏的总个数为8-24个。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每个所述长水冷屏具有6-15根水冷管。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每个所述短水冷屏具有3-6根水冷管。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所述长水冷屏与所述第二水冷壁通过鳍片相连,所述长水冷屏的宽度为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半径的1/11-1/4。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所述短水冷屏与所述第二水冷壁通过鳍片相连,所述短水冷屏的宽度为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半径的2/35-1/11。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任选的,所述对流废锅内设置的水冷管为蛇形水冷管。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中辐射废锅的A-A水平截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该系统包括气化炉100和对流废锅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参考图1,气化炉100包括壳体11、气化室10、第一水冷壁12、水煤浆喷嘴13、出渣口101、辐射废锅14和排渣池15,其中,第一水冷壁12设在壳体11内,并且气化室10的底部收缩形成出渣口101,水煤浆喷嘴13设在壳体11的顶部,且适于向气化室10内供给水煤浆和氧气,使得水煤浆能够充分气化得到高温合成气。具体的,第一水冷壁12与壳体11之间存在距离,从而可以避免壳体被气化室的高温辐射损坏,同时在为了提高气化室内气化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气化室内的温度,进而在保证气化炉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气化炉的气化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辐射废锅14设在气化室10的下方且与出渣口101连通,辐射废锅14包括合成气出口102、第二水冷壁16、水冷屏组17和第三水冷壁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参考图1,合成气出口102设在辐射侧壁14的上部,第二水冷壁16设在辐射废锅14内且限定出合成气下行通道19,并且合成气下行通道19的上端与出渣口101相连。具体的,气化炉内得到的高温粗合成气经出渣口下行进入辐射废锅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粗合成气显热的回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和2,水冷屏组17包括多个长水冷屏171和多个短水冷屏172,多个长水冷屏171和多个短水冷屏172设在合成气下行通道19内且沿合成气下行通道19周向分布,每个长水冷屏171和每个短水冷屏172均由第二水冷壁16向合成气下行通道19中心轴方向延伸。显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水冷壁形成的合成气下行通道内设置包括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的水冷屏组,较普通水冷屏的设置显著避免了合成气下行通道堵塞等事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参考图2,多个长水冷屏171和多个短水冷屏172沿合成气下行通道19周向上交叉间隔分布。具体地,可以利用短水冷屏172将两个或者多个长水冷屏171间隔开,进而可以避免多个长水冷屏171排布紧密,容易造成积灰结渣、堵塞辐射废锅合成气下行通道,影响设备运行。另外,还可以利用短水冷屏172填补两个或者多个长水冷屏171之间空隙,进而在有效提高换热面积的同时还不会对合成气下行通道造成堵塞。优选地,每相邻两个长水冷屏171之间布置1-2个短水冷屏172。发明人发现,采取这种水冷屏设置方式,可以在增大辐射废锅换热面积的同时,有效的避免辐射废锅内部积灰堵渣现象,在设备正常开车的情况下,最大的提升系统的换热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优选地,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长水冷屏171之间布置1个短水冷屏172。并且多个长水冷屏171和多个短水冷屏172之间可以沿合成气下行通道19周向上均匀分布,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均匀性和辐射废锅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示例,长水冷屏171和短水冷屏172的总个数为8-24个。具体可以根据第二水冷壁16内合成气下行通道19空间大小适当增减。但是长水冷屏171和短水冷屏172的总个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如果过少会浪费空间降低换热面积,进而显热回收效率低;如果过多则会使成合成气下行通道19过于狭窄,进而可能会造成熔渣堵塞和挂壁,严重影响设备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示例,为了避免第二水冷壁16内合成气下行通道19空间大小对长水冷屏171和短水冷屏172个数的设置影响,如图2所示,将每相邻的长水冷屏171和短水冷屏172之间或者每相邻的两个短水冷屏172之间的夹角α为15-45度,进而可以更加方便确定水冷屏组17中水冷屏的总个数设置。尤其可以有效保持水冷屏组17中长水冷屏171和短水冷屏172的分布密度,使得水冷屏组17达到最大换热面积和最佳换热效果。另外,发明人还发现,使得每相邻两个水冷屏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还可以避免熔渣堵塞和挂壁,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节省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示例,每个长水冷屏171具有6-15根水冷管。由此可以有效提高换热面积。并且长水冷屏171的水管个数还可以根据长水冷屏171由第二水冷壁16向合成气下行通道19中心方向延伸的宽度不造成熔渣堵塞、挂壁和具有一定操作空间为准。具体地,如图2所示,长水冷屏171与第二水冷壁16通过鳍片(未示出)相连,长水冷屏171的宽度L1为合成气下行通道19半径R的1/11-1/4。由此可以在保证最大换热面积的同时,不会造成积灰结渣、堵塞辐射废锅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示例,每个短水冷屏172具有3-6根水冷管。由此可以有效弥补两个长水冷屏171之间空隙,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换热面积。并且短水冷屏172的水管根数还可以根据短水冷屏172由第二水冷壁16向合成气下行通道19的中心方向延伸的宽度不造成熔渣堵塞、挂壁和具有一定操作空间为准。具体地,如图2所示,短水冷屏172与第二水冷壁16通过鳍片(未示出)相连,短水冷屏172的宽度L2为合成气下行通道19半径R的2/35-1/11。由此可以在保证最大换热面积的同时,不会造成熔渣堵塞和挂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三水冷壁18设在第二水冷壁16外,且第三水冷壁18与第二水冷壁16之间形成有连通合成气下行通道19与合成气出口102的合成气上行通道20。由此,使得经第第二水冷壁和水冷屏组换热后的合成气再进入合成气上升通道内与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换热,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换热面积,还延长了合成气换热通道,使得合成气与第三水冷壁进行了二次换热,显热回收更彻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合成气上行通道20的宽度由第二水冷壁16与第三水冷壁18之间的距离H决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第二水冷壁16与第三水冷壁18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辐射废锅14圆筒半径的1/12-1/8。由此,可以保证合成气的顺利排出,若合成气上行通道的宽度过小,则合成气不能够顺利排出,若过大则合成气下行通道水冷屏管数将减少,影响换热效率,且合成气下行通道容易结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第二水冷壁16的下集箱161和每个长水冷屏171的下集箱173、每个短水冷屏172的下集箱174、第三水冷壁18的下集箱(未示出)相连并与穿过辐射废锅14下部的冷却水进水管175相连通;第二水冷壁16的上集箱162和每个长水冷屏171的上集箱176、每个短水冷屏172的上集箱177、第三水冷壁18的上集箱(未示出)相连并与穿过辐射废锅14上部的冷却水出水管178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排渣池15设置在辐射废锅14的下方且与辐射废锅14的底端相连,排渣池15的底部具有排渣口103。具体的,经辐射废锅换热后的合成气自合成气上行通道排出,合成气中所携带的部分灰渣在重力作用下落在排渣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对流废锅200内设有水冷管21,并且对流废锅200具有粗合成气进口201、合成气出口202和出灰口203,粗合成气进口201与合成气出口102相连,且适于对经合成气上行通道换热后的合成气进一步换热,实现合成气显热的充分回收,得到符合温度要求的合成气。具体的,对流废锅内设置的水冷管为蛇形水冷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通过在气化炉下方设置辐射废锅,使得气化室得到的高温合成气直接进入辐射废锅内,并且在辐射废锅内水冷壁限定的合成气下行通道内设置由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组成的水冷屏组,较现有的普通水冷屏的设置不易导致合成气下行通道的堵塞,之后再进入合成气上升通道内与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换热,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换热面积,还延长了合成气换热通道,使得合成气与第三水冷壁进行了二次换热,显热回收更彻底,换热后的合成气经设置在合成气上行通道侧壁的合成气出口供给至对流废锅中进行热回收。由此,采用本申请的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可以提高粗合成气显热回收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化炉,所述气化炉包括:
壳体;
气化室,所述气化室包括:
第一水冷壁,所述第一水冷壁设在所述气化室内,所述气化室底部收缩形成出渣口;
水煤浆喷嘴,所述水煤浆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辐射废锅,所述辐射废锅设在所述气化室下方且与所述出渣口连通,所述辐射废锅包括:
合成气出口,所述合成气出口设在所述辐射废锅侧壁的上部;
第二水冷壁,所述第二水冷壁设置在所述辐射废锅内,所述第二水冷壁形成合成气下行通道;
水冷屏组,所述水冷屏组包括多个长水冷屏和多个短水冷屏,所述多个长水冷屏和所述多个短水冷屏设置在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内且沿周向分布,每个所述长水冷屏和每个所述短水冷屏均由所述第二水冷壁向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第三水冷壁,所述第三水冷壁设在所述第二水冷壁外,且所述第三水冷壁与所述第二水冷壁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与所述合成气出口的合成气上行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水冷壁的下集箱、每个所述水冷屏组的下集箱和所述第三水冷壁的下集箱相连并与穿过辐射废锅下部的冷却水进水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水冷壁的上集箱、每个所述水冷屏组的上集箱和所述第三水冷壁的上集箱相连并与穿过所述辐射废锅上部的冷却水出水管相连通,
排渣池,所述排渣池设在所述辐射废锅的下方且与所述辐射废锅底端相连,所述排渣池的底部具有排渣口;对流废锅,所述对流废锅内设有水冷管,并且所述对流废锅具有粗合成气进口、合成气出口和出灰口,所述粗合成气进口与所述合成气出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长水冷屏和所述多个短水冷屏沿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周向交叉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长水冷屏之间布置1-2个所述短水冷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邻所述长水冷屏和所述短水冷屏之间或者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短水冷屏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水冷屏和所述短水冷屏的总个数为8-24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长水冷屏具有6-15根水冷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短水冷屏具有3-6根水冷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水冷屏与所述第二水冷壁通过鳍片相连,所述长水冷屏的宽度为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半径的1/11-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水冷屏与所述第二水冷壁通过鳍片相连,所述短水冷屏的宽度为所述合成气下行通道半径的2/35-1/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废锅内设置的水冷管为蛇形水冷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05992.2U CN209383719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05992.2U CN209383719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83719U true CN209383719U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7864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0599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383719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837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4467A (zh) * | 2018-11-19 | 2019-03-22 |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
2018
- 2018-11-19 CN CN201821905992.2U patent/CN20938371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4467A (zh) * | 2018-11-19 | 2019-03-22 |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59759B (zh) | 一种全预混冷凝锅炉 | |
CN209481583U (zh) | 高温合成气全热回收的煤气化系统 | |
CN209383719U (zh)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209397167U (zh) | 带激冷的辐射废锅热回收装置 | |
CN209383718U (zh)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209481592U (zh)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209481591U (zh) | 回收高温合成气热量的气化系统 | |
CN109340727B (zh) | 辐射对流一体式蒸汽发生装置 | |
CN109504451A (zh) | 多喷嘴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209481597U (zh) | 辐射废锅激冷一体化热回收装置 | |
CN209383714U (zh) | 多喷嘴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209481593U (zh) |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 |
CN109504446A (zh) | 气化炉 | |
CN200996613Y (zh) | 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排放用冷渣器的风、水共冷式连通箱 | |
CN209481595U (zh) | 带吹灰的辐射废锅显热回收装置 | |
CN209481596U (zh) | 辐射废锅激冷一体式显热回收装置 | |
CN209481584U (zh) | 带热回收的多喷嘴气化炉 | |
CN108641751A (zh) | 一种可以实现完全自然循环的水冷壁废锅气化炉 | |
JP5756534B2 (ja) | 気化炉 | |
CN209484570U (zh) | 辐射对流一体式蒸汽发生装置 | |
CN109504461A (zh) | 回收高温合成气热量的气化系统 | |
CN209397168U (zh) | 辐射废锅显热回收装置 | |
CN109504466A (zh) | 辐射废锅激冷一体化热回收装置 | |
CN109504464A (zh) | 带吹灰的辐射废锅显热回收装置 | |
CN209292303U (zh) | 气化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