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05655U -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05655U CN209305655U CN201821697757.0U CN201821697757U CN209305655U CN 209305655 U CN209305655 U CN 209305655U CN 201821697757 U CN201821697757 U CN 201821697757U CN 209305655 U CN209305655 U CN 2093056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ing
- plate
- overlapping surface
- section structure
-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包括:围接成一腔体的折弯内板、折弯外板和副车架安装支架;其中,折弯内板的第一折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和第一平面搭接面,第一折弯搭接面与折弯外板的一端相搭接,第一平面搭接面与折弯外板的另一端相搭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折弯外板、副车架安装支架与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和第一平面搭接面的折弯内板围接而成,由于折弯内板的断面形状类似“L”型,与现有技术中的“U”型断面结构相比,加工时不易回弹变形,使得尺寸精度容易保证,可以有效保证前纵梁主定位孔及副车架安装点的尺寸精度,并且零件成型工艺简单,可以降低修模次数及调试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也节约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车辆前纵梁前段一般由纵梁前段内板与纵梁前段外板焊接而成,从而形成腔体保证纵梁前段的刚度与强度。纵梁前段上布置了前纵梁主定位孔,该定位孔同时也是白车身主定位孔,也布置了副车架安装螺栓。然而,现有的前纵梁结构很难保证前纵梁主定位孔及副车架安装螺柱的尺寸精度。由图1可以看出,前纵梁前段内板断面a'形状为U型,其冲压成型后会向两侧反弹。在制件阶段要反复修模及调试模具,使其实际零件位置接近理论数据位置。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而且制造费用也会增加。当前纵梁内板为热成型件时,需要进行抛丸表面处理,此时由于零件应力的释放也会使零件发生变形,这个变形很难被控制,需要抛丸时增加特殊工装或更改零件形状才能避免零件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前纵梁前段内板由于在加工成型过程中容易变形而导致尺寸精度较差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包括:围接成一腔体的折弯内板、折弯外板和副车架安装支架;其中,所述折弯内板的第一折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和第一平面搭接面,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与所述折弯外板的一端相搭接,所述第一平面搭接面与所述折弯外板的另一端相搭接。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折弯内板包括相连接的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横板;其中,所述底板的一端与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横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平面搭接面。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折弯外板的第二折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搭接面和第二平面搭接面,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与所述第一平面搭接面相搭接,所述第二平面搭接面与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相搭接。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折弯外板包括相连接的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横板;其中,所述顶板的一端与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所述顶板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平面搭接面。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的折弯角度为90°。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的折弯角度为90°。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折弯内板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
进一步地,上述前纵梁前段结构中,所述折弯内板和所述折弯外板上均设置有若干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前段结构,通过折弯外板、副车架安装支架与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和第一平面搭接面的折弯内板围接而成,由于折弯内板的断面形状类似“L”型,与现有技术中的“U”型断面结构相比,加工时不易回弹变形,使得尺寸精度容易保证,可以有效保证前纵梁主定位孔及副车架安装点的尺寸精度,并且零件成型工艺简单,可以降低修模次数及调试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也节约了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
由于前纵梁前段结构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前纵梁前段结构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前纵梁前段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前段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前段结构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的C-C面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的D-D面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前段结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2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包括:围接成一腔体的折弯内板1、折弯外板2和副车架安装支架3;其中,所述折弯内板1的第一折弯部e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a和第一平面搭接面b,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与所述折弯外板2的一端相搭接,所述第一平面搭接面b与所述折弯外板2的另一端相搭接。
具体而言,副车架安装支架3设置在折弯内板1与折弯外板2的一侧,与折弯内板1及折弯外板2一起焊接成一腔体,从而保证前纵梁前段结构的结构刚度及强度。为了进一步增加整体结构的强度,折弯内板1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4。
实际应用时,折弯内板1可以由1个第一平面搭接面b、1个第一折弯部e与1个第一折弯搭接面a组成。
参阅2、图4和图6,可选的,所述折弯内板1包括相连接的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一横板13;其中,所述底板1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之间形成第一折弯部e,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一横板13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所述底板11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平面搭接面b。其中,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一横板13可以一体成型。
优选的,第一折弯部e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的折弯角度为90°。也就是说,第一折弯部e和第一折弯搭接面a的折弯角度可以均为90°,此时,折弯内板1的横向截面可以呈类“L”型。
实际应用时,折弯外板2可以由1个第二折弯部f与设置在第二折弯部f两侧的折弯段和直板段组成。此外,折弯外板2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凹槽和凸起,在减重的同时,也能起到增加结构强度的作用。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折弯外板2的第二折弯部f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搭接面c和第二平面搭接面d,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c与第一平面搭接面b相搭接,所述第二平面搭接面d与第一折弯搭接面a相搭接。
折弯外板2包括相连接的顶板21、第二侧板22和第二横板23;其中,所述顶板2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2之间形成第二折弯部f,所述第二侧板22与所述第二横板2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c,所述顶板21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平面搭接面d。其中,顶板21、第二侧板22和第二横板23可以一体成型。
优选的,第二折弯部24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第二折弯搭接面c的折弯角度为90°。也就是说,第二折弯部f和第二折弯搭接面c的折弯角度可以均为90°,此时,折弯外板2的横向截面可以呈类“L”型。也就是说,优选的,折弯内板1和折弯外板2均具有一个平面搭接面和折弯搭接面。由图4可以看出,折弯内板1与折弯外板2围设成一类似矩形的腔体。
显然,本实施例中,折弯内板1和折弯外板2上均设置有若干安装孔。
再次参阅图6,副车架安装支架3可以包括: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其中,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12的两端。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上分别开设有副车架安装孔311和前纵梁主定位孔32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副车架安装支架为独立的两部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零件型面复杂的副车架安装支架进行一体化加工而言,一方面,便于加工;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折弯内板的成型难度,更利于保证前纵梁前段内板的尺寸精度。
上述显然可以得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前纵梁前段结构,通过折弯外板、副车架安装支架与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和第一平面搭接面的折弯内板围接而成,由于折弯内板的断面形状类似“L”型,与现有技术中的“U”型断面结构相比,加工时不易回弹变形,使得尺寸精度容易保证,可以有效保证前纵梁主定位孔及副车架安装点的尺寸精度,并且零件成型工艺简单,可以降低修模次数及调试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也节约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前纵梁前段结构。
由于前纵梁前段结构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前纵梁前段结构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接成一腔体的折弯内板(1)、折弯外板(2)和副车架安装支架(3);其中,
所述折弯内板(1)的第一折弯部(e)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搭接面(a)和第一平面搭接面(b),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与所述折弯外板(2)的一端相搭接,所述第一平面搭接面(b)与所述折弯外板(2)的另一端相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内板(1)包括相连接的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一横板(13);其中,所述底板(1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折弯部(e),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一横板(13)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平面搭接面(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外板的第二折弯部(f)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搭接面(c)和第二平面搭接面(d),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c)与所述第一平面搭接面(b)相搭接,所述第二平面搭接面(d)与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相搭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外板包括相连接的顶板(21)、第二侧板(22)和第二横板(23);其中,所述顶板(2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折弯部(f),所述第二侧板(22)与所述第二横板(2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c),所述顶板(21)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平面搭接面(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e)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所述第一折弯搭接面(a)的折弯角度为9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f)的折弯角度为90°;和/或所述第二折弯搭接面(d)的折弯角度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架(3)包括: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3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内板(1)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4)。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内板(1)和所述折弯外板(2)上均设置有若干安装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前段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97757.0U CN20930565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97757.0U CN20930565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05655U true CN209305655U (zh) | 2019-08-27 |
Family
ID=67671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97757.0U Active CN20930565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05655U (zh) |
-
2018
- 2018-10-19 CN CN201821697757.0U patent/CN2093056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39146B2 (en) |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for vehicle | |
US7147272B2 (en) |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 |
JP5543756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 |
US8091318B2 (en) | Formed part for vehicle body structural member | |
ES2819974T3 (es) | Método para producir un producto moldeado a presión, producto moldeado a presión y dispositivo de prensado | |
US10220883B2 (en) | Instrument panel reinforcement | |
JP2019098951A (ja) | 車体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車両の車体部材 | |
US10661740B2 (en) | Bumper reinforc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umper reinforcement | |
US10272730B2 (en) | Structural component for a motor vehicle | |
WO2016035501A1 (ja) | 車両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 |
CN102164760A (zh) | 中空稳定器 | |
KR101620756B1 (ko) | 차량의 필러부재 | |
CN103442971B (zh) | 梁部件 | |
CN209305655U (zh) | 一种前纵梁前段结构及车辆 | |
US20160243911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uspension arm and multi-point suspension arm for a motor vehicle | |
JP4668707B2 (ja) | デッキクロスメンバ、デッキクロスメンバの製作方法 | |
CN111746647A (zh) | 车辆用副车架 | |
CN114715060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保险杠横梁及用于生产保险杠横梁的方法 | |
CN109131570A (zh) | 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
CN204895592U (zh) | 一种车身顶部前横梁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208602571U (zh) | D柱上部加强板和汽车 | |
KR101575460B1 (ko) | 자동차 차체의 프론트 서브 프레임 | |
US11426779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ipe | |
CN220114699U (zh) |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和车辆 | |
CN116039764B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