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00236U -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200236U CN209200236U CN201821763895.4U CN201821763895U CN209200236U CN 209200236 U CN209200236 U CN 209200236U CN 201821763895 U CN201821763895 U CN 201821763895U CN 209200236 U CN209200236 U CN 2092002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rear end
- compact
- sig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03 hus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用以与线缆连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对插部,该对插部内设有对接空间;其后端具有台端部,该台端部的上、下端面上分别间隔地开设多个嵌入槽;多个导电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朝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延伸,且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的后端通过U型连体部形成连体端子,该U型连体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容设于所述嵌入槽内的焊线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艺简化,实现了导电端子直接焊接连接线缆的方式,同时,在有限的紧凑空间下,在保证端子间间距的前提下使端子之间的定位更加可靠,因而具备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电连接器中,例如,USB Type-C电连接器,以在绝缘本体中以多个导电端子通过印制电路板的转接连接到线缆来承载电性传输信号功能,但,由于受限于空间制约和工艺简化的目的,业界已开始采用一种不需要通过PCB 转接而直接将导电端子与线缆焊接连接的方式来实现结构功能,但同时仍需考虑在有限的紧凑空间下满足导电端子之间足够的间距以及端子之间本身的定位问题,尤其电连接器本身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仍需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空间下的设计合理且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供一种具备可与线缆直接焊接连接的导电端子且工艺简化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可实现纯充电功能或USB2.0功能的USB TYPE-C连接器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用以与线缆连接,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对插部,该对插部内设有对接空间;其后端具有台端部,该台端部的上、下端面上分别间隔地开设多个嵌入槽;多个导电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朝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延伸,且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的后端通过U型连体部形成连体端子,该U型连体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线部;其中,所述焊线部容设于所述嵌入槽内。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至少一电源端子,该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U型连体部,该第一U型连体部开口朝上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一焊线部。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前端设有一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设有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一信号焊线部,该第一信号焊线部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结构,其侧缘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的上缘之间由开口朝下的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相接,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跨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部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两侧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二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二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U型连体部,该第二U型连体部开口朝下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弯折地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二焊线部。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两侧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三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三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U型连体部,该第三U型连体部开口朝上且由其U形的侧壁直角地弯折并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三焊线部。
优选地,所述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满足USB协会规定的USB Type-C规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为起侦测作用的A5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在后端由U形结构连接为一体的A6端子和A7端子以及起侦测作用的B5端子。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其后端设有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二信号焊线部,该第二信号焊线部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的后端横向地弯折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满足USB协会规定的USB Type-C规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为起侦测作用的A5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为起信号传输作用的A6端子和A7端子。
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对接空间连通且贯通到外部的狭槽,并分别在该狭槽内各自固设地安装一锁扣件,且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外部包覆一遮蔽壳体。
优选地,所述锁扣件包括一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锁持部、由所述锁持部向前延伸到所述狭槽和对接空间内的卡触部以及由所述锁持部向后延伸的卡合到所述台端部上的音叉形的卡端部。
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由位于前端的绝缘主体部和位于后端的绝缘后塞相互嵌合而成,所述绝缘主体部包括后端设有向外开口的嵌合凹部的基体部和由该基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插部,所述绝缘后塞包括台端部以及由该台端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嵌合凸部,该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
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由位于前端的绝缘主体部和位于后端的绝缘后塞相互嵌合而成,所述绝缘后塞的前端设有嵌设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的盒状壳体。
优选地,所述嵌入槽的末端设有台阶状的抵挡部,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的焊线部由所述抵挡部抵止。
实用新型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后端通过U型连体部形成连体端子,并在该U型连体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线部,无需通过PCB板转接即可直接与线缆焊接连接,结构简单、工艺简化,同时,在有限的紧凑空间下,将用以焊线操作的嵌入槽分置于绝缘本体后端的台端部,且仅使用以焊接线缆的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焊接部集中地外露于操作后端,更进一进地从绝缘本体后部拆分出绝缘后塞,将各导电端子的焊线部分隔地嵌设于相应的各嵌入槽内,这样,在保证端子间间距的同时,解决了端子之间本身的定位问题,其电连接器本身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可靠,并可依此获得一种结构新颖的可实现纯充电功能或USB2.0功能的USB TYPE-C连接器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正面、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A、3B是分别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绝缘后塞的放大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所有导电端子放大后的分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所有导电端子放大后的组装状态(去除其它零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移除外壳后的电连接器的部分零件一分立状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图1A和图1B的剖面视图。
图8A、图8B是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正面、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图8A和图8B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分别示出了图8A和图8B的绝缘后塞的放大后的正面和反面立体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了图8A和图8B的所有导电端子放大后的分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图8A和图8B的电连接器的部分零件的分立状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符合说明:
电连接器00
绝缘本体01 导电端子02
绝缘主体部10 绝缘后塞20
基体部101 嵌合凹部10a
对插部010 对接空间010a
台端部011 嵌合凸部20a 盒状壳体201
嵌入槽011a 下嵌入槽011b 抵挡部0110a、0110b
狭槽010b 锁扣件03
锁持部031 卡触部032 卡端部033
遮蔽壳体04 电源端子02a
第一U型连体部021a 第一焊线部022a
第一板体部023a 接地端子02b
第二U型连体部021b 第二焊线部022b
第二板体部023b 第一信号端子02c
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 第一信号焊线部022c
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023c 盒状壳体201
电连接器001
接地端子02d 第三U型连体部021d
第三焊线部022d 第三板体部023d
第二信号端子02e 第二信号焊线部022e
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023e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结构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在这些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在本文中的方向定位如下:沿电连接器对的插接方向为纵向,以电连接器的对插处为前方,线缆焊接端为后方的方向;沿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为竖直的上下方向,以电连接器的正面为上方向,电连接器的背面为下方向;以垂直于所述纵向和上下方向为横向方向。
请参阅图1A、图1B、图2或如图8A、图8B、图10A和图10B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00(本文中可简称为电连接器),可以是任何型式或规格的电连接器,例如,USB Type-C连接器,其用以与线缆(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电连接器00包括一绝缘本体0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01内的多个导电端子02。
优选地,在本文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01由位于前端的绝缘主体部10 和位于后端的绝缘后塞20相互嵌合而成,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主体部10具有基体部101,该基体部101的后端向外开口形成一嵌合凹部10a,该基体部101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插部010,其上设有对接空间010a(结合图7所示),用以与匹配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作插接连接;所述绝缘后塞20的后端设有台端部011,并由该台端部011向前延伸形成的嵌合凸部20a,由所述嵌合凹部10a与所述嵌合凸部20a嵌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01。
进一步地,参照图3A、图3B或图8A、图8B所示,所述台端部011的上、下端面上分别间隔地开设多个嵌入槽,包括上嵌入槽011a和下嵌入槽011b,所述绝缘后塞20的两侧可设有与所述对接空间010a连通且贯通到外部的狭槽010b,并分别在该狭槽010b内各自固设地安装一锁扣件03。同时,可在所述绝缘主体部10的外部包覆一遮蔽壳体04。
显然易见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本体01是无法拆分的一件式零件。
进一步地,如图2,并结合图5、图6所示,所述多个导电端子02,以一定的间距规则固定于所述绝缘主体部10内且朝向所述对接空间010a内延伸,以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图中未示出)对接。对于处于不同位置的导电端子具有不同的功能,因而不同的导电端子的后端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02(通常是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等)的后端通过U型连体部021形成连体端子,该U型连体部02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线部022,该焊线部022容设于所述嵌入槽011a或011b内,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将电连接器00中的所有起电源或接地连接作用的一对导电端子合成一体式端子,不仅解决了每个导电端子都需要焊接的麻烦,只需焊接一次即可,降低了焊接次数和烦琐,同时,构成连体的功能由U形连体部021担当,而另外设置的焊线部022用于与线缆进行焊接连接,与传统的端子结构相比,可减少因焊接作业而波及影响到导电端子的前端部分的品质。
下面,以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较佳实施例进行分开说明:
如图1A~图7所示,在第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00为一种符合 USBType C规范的电连接器,只具备作充电功能,由规范可知,该电连接器00 包括四个作为电源的导电端子(端子的编号为B4、B9、A4、A9)、四个作为接地的导电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1、A12、B1、B12)以及两个信号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6、A7)、起侦测作用的信号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5、B5),且此时, A5侦测端子、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焊接面在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上。
其中,参考图4所示,所述四个作为电源的导电端子为连体的一体式的电源端子02a,该电源端子02a的后端设有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U型连体部021a,该第一U型连体部021a开口朝上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 011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011a内的第一焊线部022a,该一焊线部022a被所述嵌入槽011a的末端设置的台阶状的抵挡部0110a抵止,以实现精确地定位。所述第一U型连体部021a将电源端子02a前端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板体部023a 的后端连接成一体。
其中,继续参考图4,所述的四个作为接地的导电端子为连体的一体式的接地端子02b,该接地端子02b包括位于后端的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U型连体部 021b,该第二U型连体部021b开口朝下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弯折地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011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011a内的第二焊线部022b,该第二焊线部022b被所述嵌入槽011a的末端设置的抵挡部0110a抵止,以实现精确地定位。所述第二U型连体部021b将位于接地端子02b前端的一对第二板体部023b的后端连接成一体,该对第二板体部023b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023a的两侧且呈竖直方向设置。
其中,继续如图4所示,所述的侦测用的A5信号端子为第一信号端子02c,其包括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第一信号焊线部022c以及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 023c,该第一信号端子02c的前端为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021c,所述第一信号端子02c的后端为容设于所述台端部011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011a的第一信号焊线部022c,该第一信号焊线部022c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结构,其后端面被所述嵌入槽011a的末端设置的抵挡部0110a抵止,以实现精确地定位,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的开口朝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023c的上缘和第一信号焊线部022c的侧缘相接,并跨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部023a的上方(参考图 5,并结合图12所示)。通过这样的设置,可在紧凑的空间下更可靠地固定定位相应的导电端子。
为使得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更可靠地安装定位和为其端子按既定间距布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参考图3B和图6所示,在所述绝缘后塞20的前端设有一盒状壳体201,在该盒装壳体201内以沿着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的外形走向开设对应槽穴0210c来嵌设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021c。
其中,再参考图4所示,所述A6端子和A7端子为连体端子A67,不需要焊接连接到线缆上,在后端由U形结构连接为一体的,并整个插装并固定于所述绝缘主体部10内。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B5端子可以为传统的通常的端子结构,但为了更好地安装定位,也可在B5端子的后端设置U形连体部,只是另一侧不再连接另一端子而已。
其中,如图6,并结合图7所示,所述锁扣件03用以对插时提供与匹配连接器(图中未示出)的对插锁扣保持力,其包括一固定于所述绝缘主体部10上的锁持部031、由所述锁持部031向前延伸到所述狭槽010b和对接空间010a内的卡触部032以及由所述锁持部031向后延伸的卡合到所述台端部011上的音叉形的卡端部033。
由上所述的零件组成的电连接器00是由以下步骤组装而成的:首先,将B5 端子和A6、A7连体端子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然后再将A5侦测端子02c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再然后将所述电源端子02a、接地端子 02b、锁扣件03依次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最后将绝缘后塞20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部10的后面组成一体,最后在外部套设所述遮蔽壳体04。
如图8A~图12所示,在第二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001为一种符合 USBType C规范的电连接器,用作USB2.0的功能,由规范可知,该电连接器001 包括四个作为电源的导电端子(端子的编号为B4、B9、A4、A9)、四个作为接地的导电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1、A12、B1、B12)以及两个信号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6、A7)、起侦测作用的信号端子(端子的编号为A5、B5)。此时,A5 侦测端子、电源端子的焊接面在绝缘本体的同一表面上,而接地端子、A6、A7 的焊接面则在相反的另一表面上。
值得说明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的纯充电版的电连接器00相比,USB2.0版的电连接器001的主要零件结构大部分相同,只存在以下差异:其一,接地端子02d 因为其焊线部要适应地配置到电源端子焊线部的反面,因而其后端结构不同;其二,与A6、A7端子作为第二信号端子02e,不再是连体的一体式端子,而是各自分开焊接连接到不同的线缆上。
其中,如图9并结合图10A和图10B、图11所示,所述接地端子02d,包括第三U型连体部021d、第三焊线部022d以及一对第三板体部023d,所述接地端子02d的前端为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023a两侧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三板体部 023d,第三U型连体部021d呈水平方向设置地连接所述一对第三板体部的后端,其开口朝上且由其U形的侧壁直角地弯折并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011 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011b内的第三焊线部022d,该第三焊线部022d的后端面被所述嵌入槽011b的末端设置的抵挡部0110b抵止,以实现精确地定位。
其中,如图11,结合图8B所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02e,包括第二信号焊线部022e以及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023e,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023e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02e的前端,位于后端的第二信号焊线部022e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023e的后端横向地弯折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并容设于所述台端部011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011b内,该第二信号焊线部022e的后端面被所述嵌入槽011b的末端设置的抵挡0110b抵止,以实现精确地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A6、A7端子共用第二信号端子02e的结构,由规范定义的位置,容易得出,A6端子02e1比A7端子02e2的第二信号焊线部的后端横向弯折后的延伸长度要长一些,其中,A6、A7端子分别对应的焊线部为第二信号焊线部022e1和022e2,参考图8B所示。
由上所述的零件组成的电连接器001是由以下步骤组装而成的:参考图12所示,首先,将B5端子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然后再将A5侦测端子 02c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再然后将所述电源端子02a、A6端子、 A7端子、接地端子02d、锁扣件03依次插装到绝缘主体部10内的预定位置,最后将绝缘后塞20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部10的后面组成一体,最后在外部套设所述遮蔽壳体04。
综上所述,通过列举出纯充电功能和USB2.0功能的USB TYPE-C连接器的本实用新型较佳的两种实施例,容易得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简单、工艺简化,同时,在有限的紧凑空间下,将用以焊线操作的嵌入槽分置于绝缘本体后端的台端部,且仅使用以焊接线缆的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焊接部集中地外露于操作后端,更进一进地从绝缘本体后部拆分出绝缘后塞,将各导电端子的焊线部分隔地嵌设于相应的各嵌入槽内,这样,在紧凑的结构下能够在保证端子之间足够的间距的前提下,端子之间本身的定位问题也更牢靠,实现了可靠性的直焊式连接器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用以与线缆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对插部,该对插部内设有对接空间;其后端具有台端部,该台端部的上、下端面上分别间隔地开设多个嵌入槽;
多个导电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朝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延伸,且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的后端通过U型连体部形成连体端子,该U型连体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线部;
其中,所述焊线部容设于所述嵌入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至少一电源端子,该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U型连体部,该第一U型连体部开口朝上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一焊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前端设有一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设有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一信号焊线部,该第一信号焊线部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结构,其侧缘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板体部的上缘之间由开口朝下的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相接,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跨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两侧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二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二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U型连体部,该第二U型连体部开口朝下且在其U形底部向后弯折地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上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二焊线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平行并排分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两侧的呈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三板体部及位于后端的连接所述一对第三板体部的后端且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U型连体部,该第三U型连体部开口朝上且由其U形的侧壁直角地弯折并向后延伸形成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三焊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满足USB协会规定的USB Type-C规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为起侦测作用的A5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在后端由U形结构连接为一体的A6端子和A7端子以及起侦测作用的B5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其后端设有容设于所述台端部的下端面的相应嵌入槽内的第二信号焊线部,该第二信号焊线部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板体部的后端横向地弯折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满足USB协会规定的USB Type-C规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为起侦测作用的A5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为起信号传输作用的A6端子和A7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对接空间连通且贯通到外部的狭槽,并分别在该狭槽内各自固设地安装一锁扣件,且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外部包覆一遮蔽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包括一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锁持部、由所述锁持部向前延伸到所述狭槽和对接空间内的卡触部以及由所述锁持部向后延伸的卡合到所述台端部上的音叉形的卡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由位于前端的绝缘主体部和位于后端的绝缘后塞相互嵌合而成,所述绝缘主体部包括后端设有向外开口的嵌合凹部的基体部和由该基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插部,所述绝缘后塞包括台端部以及由该台端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嵌合凸部,该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由位于前端的绝缘主体部和位于后端的绝缘后塞相互嵌合而成,所述绝缘后塞的前端设有嵌设所述第一信号U型连体部的盒状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槽的末端设有台阶状的抵挡部,至少一对所述导电端子的焊线部由所述抵挡部抵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63895.4U CN209200236U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63895.4U CN209200236U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200236U true CN209200236U (zh) | 2019-08-02 |
Family
ID=6740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63895.4U Active CN209200236U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20023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75645A (zh) * | 2020-05-15 | 2021-11-19 |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 Usb接口器件、usb接口装配组件及电动牙刷 |
CN114883832A (zh) * | 2022-06-16 | 2022-08-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
2018
- 2018-10-26 CN CN201821763895.4U patent/CN2092002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75645A (zh) * | 2020-05-15 | 2021-11-19 |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 Usb接口器件、usb接口装配组件及电动牙刷 |
CN114883832A (zh) * | 2022-06-16 | 2022-08-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46981B (zh) | 插座连接器 | |
US12057663B2 (en) | Integrally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 |
CN2599805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9472910B2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1924296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599806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EP0827239B1 (en) | Receptacle with integral sensor device | |
US6171126B1 (en) | Battery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7410391B2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table mating characteristic | |
US7892027B2 (en) | Multiport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EMI shell interlocked to partitioning wall for preventing warpage | |
CN201397899Y (zh) | 电连接器 | |
US785763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818228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fastening device | |
US744549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09028068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wo-piece configured housing | |
CN208723144U (zh) | 电连接器 | |
US7357679B2 (en) |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 |
US8033866B2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reinforced bracket increasing overall rigidity | |
US7963777B2 (en) |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 |
US20070042646A1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insulative member | |
US695336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9200236U (zh) |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连接器 | |
US2010031722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device | |
CN209200300U (zh) | 一种可搭载电阻的电连接器 | |
US20240347983A1 (en) | Integrally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