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183709U -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 Google Patents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3709U
CN209183709U CN201822231386.3U CN201822231386U CN209183709U CN 209183709 U CN209183709 U CN 209183709U CN 201822231386 U CN201822231386 U CN 201822231386U CN 209183709 U CN209183709 U CN 209183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er
reflecting plate
supporting element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313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永军
肖飞
管定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313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3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3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37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该支撑件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能够穿设于反射板上,且所述连接本体设有与所述反射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及两个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间隔固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并形成防护空间。该支撑件能够快速的安设于反射板上,提高安装效率;该天线采用了上述支撑件进行防护,能够避免运输或搬运过程中,造成天线指标的破坏,有利于提高天线辐射性能调试效率。

Description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背景技术
通信行业,在基站天线结构中,辐射单元离天线罩的侧壁的间隙往往很小,在天线的运输安装过程中,天线罩受力变形的情况下,可能压到辐射单元,轻则影响天线性能,重则使天线完全失效。所以在天线结构设计中,通常会在反射板上加装几组支撑件,其高度比辐射单元略高,起支撑天线罩保护辐射单元的作用。
而因传统的支撑件结构限制,天线反射板的正反面支撑件需错位安装,当天线受到冲击时,冲击力通过一面的支撑件直接作用在反射板上,再由反射板传递给另一面的支撑件。在力的传递过程中,因支撑件错误布置,使得反射板可能会产生扭曲变形,进而对天线指标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该支撑件能够快速的安设于反射板上,提高安装效率。该支撑组件采用了上述支撑件,能够形成更加可靠防护结构。该天线件采用了上述支撑件,如此能在反射板与天线罩之间形成可靠地防护空间,避免运输或搬运过程中,辐射单元发生损坏,有利于提高天线辐射性能调试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件,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能够穿设于反射板上,且所述连接本体设有与所述反射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及两个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间隔固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并形成防护空间。
上述支撑件使用时,将连接本体一端的支撑体穿过反射板上的通孔、并利用第一安装部将连接本体与反射板固定,进而该支撑件能够快速的安设于反射板上,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无需错位设置,利用连接本体与两个支撑体在反射板的正反两面都形成防护空间。如此,当天线罩受到冲击力变形时,使得天线罩与支撑体刚性硬接触时,此时因该支撑件为一个整体,该冲击力通过该侧的支撑体传递给连接本体,再由连接本体传递给另一端的支撑体,此过程中,该反射板不会发生扭曲变形,因此该反射板不会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不会影响天线辐射性能。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反射板的安装高度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夹体、以及固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夹体之间的支撑柱,相邻两个所述夹体间隔设置形成夹槽;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沿所述连接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槽内的凸起,所述凸起固设于所述夹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可弹性复位固设于所述夹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体的形状相同,且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所述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或两个所述支撑体的形状相同,且均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或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为第二弧形体,所述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另一个所述支撑体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设有用于连接另一个支撑件的连接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上述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支撑体通过所述连接部进行固定、并使两个所述支撑件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
上述支撑组件使用时,两个支撑件分别通过连接本体固定在反射板上,同时利用连接部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形成更加可靠地防护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形状相同,且所述支撑体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所述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以及所述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形状相同,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为第二弧形体,所述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且所述第二弧形体的自由端设有所述连接部,另一个所述支撑体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所述延伸体设有所述连接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辐射单元的安装组件,包括上述的支撑件,或/和上述的支撑组件,还包括反射板及天线罩,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天线罩内,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本体安设于所述反射板上,且所述支撑体的外侧壁朝向所述天线罩的内侧壁设置。
该天线使用时,可以将辐射单元固定在反射板上,然后通过连接本体将上述支撑件或/和支撑组件安设在反射板上,如此无需错位设置,利用连接本体与两个支撑体在反射板的正反两面都形成防护空间;最后将反射板安设于天线罩上。如此,能在反射板与天线罩之间形成可靠地防护空间,避免运输或搬运过程中,辐射单元发生损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设有供所述连接本体穿设的通孔;所述反射板还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通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与所述支撑柱限位配合,且所述夹体通过所述夹槽卡设于所述反射板上;或所述反射板还设有向外凸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通孔的边缘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对应的,所述通孔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反射板上,所述条形槽的数量与所述通孔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支撑体设有连接部,两个所述支撑件为一组,至少一组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形成防护结构,且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一组所述支撑件对应的两个所述条形槽对称设置,两个通孔非对称设置、且分别对应的所述条形槽的一侧;所述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侧壁的卡孔及卡扣体;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槽内的凸起,所述凸起固设于所述夹体上;所述反射板设有与所述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孔。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天线的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支撑件与反射板的安装过程一的示意图;
图7为支撑件与反射板的安装过程二的示意图;
图8为支撑件与反射板的安装过程三的示意图;
图9为支撑件与反射板的安装过程四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天线的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支撑件,110、连接本体,112、夹体,114、夹槽,116、支撑柱,118、凸起,103、连接孔,120、支撑体,122、弧形承压面,124、连接部,102、卡孔,104、卡扣体,106、定位孔,108、定位凸起,130、过渡体,200、反射板,210、通孔,220、条形槽,230、限位孔,240、安装板,300、天线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支撑件100,包括连接本体110,连接本体110能够穿设于反射板200上,且连接本体110设有与反射板200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未标注);及两个支撑体120,两个支撑体120间隔固设于连接本体110的两端、并形成防护空间。
上述支撑件100使用时,将连接本体110一端的支撑体120穿过反射板200上的通孔210、并利用第一安装部将连接本体110与反射板200固定,进而该支撑件100能够快速的安设于反射板200上,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无需错位设置,利用连接本体110与两个支撑体120在反射板200的正反两面都形成防护空间。如此,当天线罩300受到冲击力变形时,使得天线罩300与支撑体120刚性硬接触时,此时因该支撑件100为一个整体,该冲击力通过该侧的支撑体120传递给连接本体110,再由连接本体110传递给另一端的支撑体120,此过程中,该反射板200不会发生扭曲变形,因此该反射板200不会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不会影响天线辐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安装部的实现形式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将连接本体110固定在反射板200上即可,如焊接、铆接、螺纹连接、卡接等。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该连接本体110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夹体112、以及固设于相邻两个夹体112之间的支撑柱116,相邻两个夹体112间隔设置形成夹槽114。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支撑件100使用时,将连接本体110利用夹体112形成的夹槽114夹设于反射板200上、并与利用支撑柱116形成卡固限位结构,进而该支撑件100能够快速的安设于反射板200上,提高安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体120与连接本体110之间的“固定”,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此外,该支撑体120还可以通过过渡体130间接固定在连接本体110上。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夹体112为多个、且形成至少两个夹槽114,夹槽114的数量与支撑柱116数量一一相对应,且支撑柱116设置于对应的夹槽114内。如此,可以选择不同的夹槽114进行安装,使得防护空间的安装高度可调,进而同一尺寸支撑件100能够根据反射板200距离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的不同高度来调整防护空间的高度,满足不同天线的电气指标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支撑件100应用于采用同一天线罩300截面的天线时,可以根据反射板200距离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的不同高度来调整防护空间的高度,进而通用同一款支撑件100,可以减少支撑件100种类,降低开模成本。此外,由于防护空间的安装高度可调,使得支撑件100与天线罩300贴合更加紧密,提高支撑效果。
当然了,该第一安装部在反射板上的安装安装高度可调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多种,如在连接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连接孔103(也是第一安装部的实现形式之一)。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还包括设置于夹槽114内的凸起118,凸起118固设于夹体112上。如此利用该凸起118能够与反射板200上对应的限位孔230进行配合,使得连接本体110能够更加可靠地安装在反射板200上。
进一步地,该凸起118可弹性复位固设于夹体112上。如此安装时,可以按压凸起118,便于夹槽114卡设于反射板200本体上,安装到预设位置时,该凸起118在弹性复位力作用下,自动与反射板200上的限位孔230卡合限位。
更进一步地,该凸起118设有导入部(未标注),该导入部呈倒角结构或倒圆角结构。
同理,该夹体亦可设有上述导入部(未标注),便于将反射板导入夹槽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20设有弧形承压面122,且弧形承压面122与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相适配。如此,能够形成面接触,加强了支撑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支撑件100的设置,减少材料成本及装配工时。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两个支撑体120的形状相同,且支撑体120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未标注),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未标注)。
或,如图11所示,其中一个支撑体120为第二弧形体(未标注),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未标注),另一个支撑体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
或,如图12所示,两个支撑体120的形状相同,且均为连接本体110的延伸体。
当然了,该支撑体120的具体结构形状可以多种,连接本体110两端的支撑体120的形状不一定要相同,如图1、图11及图12所示。同时可以理解地,该连接本体110的两端设有支撑体12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二者可以是一体成型进行生产,也可以分开生产再固定连接,只要在连接本体110的两端形成支撑作用,都应该认定为是与本申请相同的技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20设有用于连接另一个支撑件100的连接部124。进而利用两个本实施例的支撑件100的连接部124之间连接固定,便于形成更加可靠地防护结构。该连接部可以与连接本体110连接,也可以与支撑体120进行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零件间接地实现与另一个支撑件100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124”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两个支撑件100之间的连接固定即可。如连接部124为通孔210,并利用紧固件(如铆钉、螺栓与螺母等)进行固定;或连接部124之间通过粘接或焊接进行固定等等。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连接部124,连接部124包括间隔设置于支撑体120上的卡孔102及卡扣体104,一个支撑件100的卡孔102能够与另一个支撑件100的卡扣体104卡扣配合。如此巧妙的利用卡扣配合远离实现两个支撑件100之间的连接固定,如此可以提高安装效率,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24还包括间隔设置于支撑体120上的定位孔106及定位凸起108,定位孔106及定位凸起108设置于卡孔102与卡扣体104之间,一个支撑件100的定位孔106能够与另一个支撑件100的定位凸起108限位配合。如此,通过设置定位孔106及定位凸起108,进一步提高两个连接部124之间的对位准确性,使得卡孔102与卡扣体104能够准确进行卡扣固定。
如图3及图10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上述的支撑件100,支撑件100包括两个,两个支撑件100的支撑体120通过连接部124进行固定、并使两个支撑件100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
如图6至图9所示,上述支撑组件使用时,两个支撑件100分别通过连接本体110固定在反射板200上,同时利用连接部124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形成更加可靠地防护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支撑件100之间可以通过支撑体的连接部直接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通过支撑体的连接部与其他零件连接,间接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如图3及图9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件100的形状相同,且支撑体120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未标注),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未标注)、以及连接部124。如此,可以通过两个形状相同的支撑件100,并可配合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可以大大节省模具费用,节约成产成本。可选地,该支撑件一体成型进行制造时,只需一套模具。
如图10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件100的形状相同,其中一个支撑体120为第二弧形体(未标注),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300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未标注),且第二弧形体的自由端设有连接部124,另一个支撑体120为连接本体110的延伸体(未标注),延伸体设有连接部124。同理,可以通过两个形状相同的支撑件100,并可配合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可以大大节省模具费用,节约成产成本。可选地,该支撑件一体成型进行制造时,只需一套模具。
当然了,该支撑体120还可以有其他变形实现两个支撑件100之间的连接,只要利用了上述相同的原理,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的技术,应当认定为等同侵权。
如图3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的支撑件,或/和上述的支撑组件(未标注),还包括反射板200及天线罩300,反射板200设置于天线罩300内,支撑件100通过连接本体110安设于反射板200上,且支撑体120的外侧壁朝向天线罩300的内侧壁设置。
如图3、图6及图7所示,该天线使用时,可以将辐射单元固定在反射板200上,然后通过连接本体110将上述支撑件100或/和支撑组件安设在反射板200上;如此,无需错位设置,利用连接本体110与两个支撑体120在反射板200的正反两面都形成防护空间;最后将反射板200安设于天线罩300上。如此,能在反射板200与天线罩300之间形成可靠地防护空间,避免运输或搬运过程中,辐射单元发生损坏。
反射板200上可以只安装一个支撑件100或只安装支撑组件,也可以同时安装只安装一个支撑件100及支撑组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反射板200设有供连接本体110穿设的通孔210、以及与通孔210相通的条形槽220,条形槽220与支撑柱116限位配合,且夹体112通过夹槽114卡设于反射板200上。如此,如图5至图7所示,支撑件100进行安装时,连接本体110可以插入通孔210中,然后利用夹槽114夹住反射板200;同时移动连接本体110,使支撑柱116插入条形槽220中,进而形成错位,使得夹体112卡设于反射板200上,实现支撑件100与反射板200的安装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安装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支撑件100包括两个,对应的,通孔210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反射板200上,条形槽220的数量与通孔210的数量一一对应;支撑体120设有连接部124,两个支撑件100为一组,至少一组支撑件100通过连接部124形成防护结构,且固设于反射板200上。如此,两个支撑件100均可以安设在反射板200上,同时利用连接部124,将两个支撑件100连接一个整体,获得更强的支撑防护效果。
此外,反射板200上可以安设至少两组支撑件100。
更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与一组支撑件100对应的两个条形槽220对称设置,两个通孔210非对称设置、且分别对应的条形槽220的一侧;连接部124包括间隔设置于支撑体120的侧壁的卡孔102及卡扣体104;支撑体120包括两个、且对称设置于连接本体110的两端。如图6至图9所示,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同为一组的两个支撑件100,安装完成后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且只有按住一个支撑件100,使得该支撑件100与另一支撑件100分离后,才能比较方便移动另一支撑件100,然后完成拆卸;如此同为一组的两个支撑件100连接成一个整体后,在反射板200上的安装固定更加可靠。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还包括设置于夹槽114内的凸起118,凸起118固设于夹体112上;反射板200设有与凸起118限位配合的限位孔230。如此通过凸起118与限位孔230的配合,使得连接本体110能够更加可靠吸安装在反射板200上。
如图10所示,另一实施例中,反射板200设有供连接本体110穿设的通孔210;反射板200还设有向外凸设置的安装板240,安装板240靠近通孔210的边缘设置,第一安装部(未标注)包括沿连接本体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孔103。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件100的连接本体110能够穿设于反射板200的通孔210中,然后利用紧固件穿过连接孔103将连接本体110固设于安装板240,进而也可以将支撑件100固定在反射板上,且通过设置多个连接孔103,亦可实现支撑体120安装高度的调整;进一步地,可以将另一个支撑件100与对应的一个支撑件100固定连接形成环状结构,如此可以在反射板200上形成更加可靠地防护。
连接部124与第二安装部101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卡扣固定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能够穿设于反射板上,且所述连接本体设有与所述反射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及
两个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间隔固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并形成防护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反射板的安装高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夹体、以及固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夹体之间的支撑柱,相邻两个所述夹体间隔设置形成夹槽;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沿所述连接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体的形状相同,且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所述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或两个所述支撑体的形状相同,且均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或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为第二弧形体,所述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另一个所述支撑体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设有用于连接另一个支撑件的连接部。
6.一种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支撑体通过所述连接部进行固定、并使两个所述支撑件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形状相同,且所述支撑体均设有第一弧形体,所述第一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一弧形承压面、以及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形状相同,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体为第二弧形体,所述第二弧形体上设有与天线罩的内侧壁相适配的第二弧形承压面,且所述第二弧形体的自由端设有所述连接部,另一个所述支撑体为连接本体的延伸体,所述延伸体设有所述连接部。
9.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或/和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还包括反射板及天线罩,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天线罩内,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本体安设于所述反射板上,且所述支撑体的外侧壁朝向所述天线罩的内侧壁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设有供所述连接本体穿设的通孔;所述反射板还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通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与所述支撑柱限位配合,且所述夹体通过所述夹槽卡设于所述反射板上;或所述反射板还设有向外凸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通孔的边缘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对应的,所述通孔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反射板上,所述条形槽的数量与所述通孔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支撑体设有连接部,两个所述支撑件为一组,至少一组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形成防护结构,且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与一组所述支撑件对应的两个所述条形槽对称设置,两个通孔非对称设置、且分别对应的所述条形槽的一侧;所述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侧壁的卡孔及卡扣体;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槽内的凸起,所述凸起固设于所述夹体上;所述反射板设有与所述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孔。
CN201822231386.3U 2018-12-28 2018-12-28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83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1386.3U CN209183709U (zh) 2018-12-28 2018-12-28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1386.3U CN209183709U (zh) 2018-12-28 2018-12-28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3709U true CN209183709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78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3138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83709U (zh) 2018-12-28 2018-12-28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37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412A (zh) * 2018-12-28 2019-04-1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412A (zh) * 2018-12-28 2019-04-1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83709U (zh)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CN105896126A (zh) 弹片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5142444U (zh) 喇叭固定结构及电子装置
KR101795622B1 (ko) 방화문
CN111048882B (zh) 支撑件和天线
CN109638412B (zh) 天线、支撑组件及支撑件
CN111755799A (zh) 一种引向片支撑架及具有该支撑架的天线振子
CN102980279B (zh) 连接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744167U (zh) 一种基站天线调试用隔片固定件
CN212332599U (zh) 一种雨刮适配器与簧片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09768365B (zh) 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KR101831829B1 (ko) 초크부재 고정 장치 및 초크부재 고정 장치를 포함하는 기지국 안테나
CN208806695U (zh) 高压有刷电机的中板组件
CN107421090B (zh) 导风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293915B (zh) 亮条与侧裙护板的连接结构
CN203618251U (zh) 一种可自锁的新型薄型金属盖板
CN211907661U (zh) 辐射单元固定件及天线
CN220274155U (zh) 一种翅片结构及基于该结构的散热器
TWI662757B (zh) 連接器固定結構
CN216346134U (zh) 卡扣连接灯具结构
CN106553621B (zh) 雨刷
CN210272638U (zh) 一种组装基站天线辐射振子用的支架
CN215347624U (zh) 一种简易金属柜
CN216648865U (zh) 一种连接构件、母排连接结构及配电柜
CN108720639B (zh) 家用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9

Address after: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Patentee after: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Co-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Ltd.

Co-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