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0220U -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80220U CN209180220U CN201821522936.0U CN201821522936U CN209180220U CN 209180220 U CN209180220 U CN 209180220U CN 201821522936 U CN201821522936 U CN 201821522936U CN 209180220 U CN209180220 U CN 2091802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perforation
- torsion
- piece
- bols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3/00—Hinges with pins
- E05D3/06—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 E05D3/12—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with two parallel pins and one ar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3/00—Hinges with pins
- E05D3/06—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 E05D3/12—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with two parallel pins and one arm
- E05D3/122—Gear hing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因此,能提供0至360度的旋转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轴枢扭器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伴随着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问世,例如笔记本电脑。使用者可通过这些可携式电子装置随时随地处理及收发数据,已为现代人在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品。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屏幕上盖与主机能相对开阖的设计需要在两者间设置枢扭器。目前,大部分的枢扭器为单轴式的设计,而使得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于主机不能360度转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轴枢扭器,能提供0至360度的旋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双轴枢扭器,能用于使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于主机旋转至360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和固定组件位于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凸部在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第二定位凸部在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第一定位凸部的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第一顶端的长度,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第二定位凸部的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第二顶端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承架片上的第一穿孔和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第二穿孔和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固定座和扭力承架位于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固定座与第二承架片上,第一定位孔形成在第二承架片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止挡面与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扭力承架和固定片位于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三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四贯孔,外壳罩设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第一承架片以及固定片,锁附件穿设于外壳而固锁于固定片的锁附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扭力提供部与第二扭力提供部为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围绕形成第一孔槽,第二套筒围绕形成第二孔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盖、主机以及双轴枢扭器,且双轴枢扭器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上盖和所述主机。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扭力提供部围绕出第一孔槽,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扭力提供部围绕出第二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和固定组件位于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顶端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承架片上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所述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扭力承架位于所述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承架片上,所述第一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承架片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所述扭力承架和所述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三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贯孔,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扭力承架、所述第一承架片以及所述固定片,所述锁附件穿设于所述外壳而固锁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锁附孔。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双轴枢扭器使得上盖能够相对于主机转动于0至36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此外,由于扭力承架的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固定组件的第一定位孔,而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承架片的第二定位孔的设计,当上盖和主机通过双轴枢扭器而相对转动时,位于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与第二扭力提供部之间的第一定位凸部以及第二定位凸部被固定组件与第一承架片固定,而使得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对第一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以及第二扭力提供部对第二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之间互相影响的机率可被降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轴枢扭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双轴枢扭器(不包含外壳和锁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3A是双轴枢扭器的构件的爆炸图;
图3B是图3A的双轴枢扭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图4A是扭力承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扭力承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5A是承架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第一承架片的侧视示意图;
图6A是第二实施例的扭力承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扭力承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6C是扭力承架和承架片的正视示意图;
图7A是第三实施例的扭力承架和承架片加工前的正视示意图;
图7B是图7A扭力承架和承架片加工后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子装置;
100:上盖;
110:第二锁固片;
111、321:第三开孔;
113、323:第四开孔;
114:第三固定件;
116:第四固定件;
200:主机;
210:第一锁固片;
211、311:第一开孔;
213、313:第二开孔;
214:第一固定件;
216:第二固定件;
300:双轴枢扭器;
310:第一转轴;
312、322:第一端部;
314、324:第二端部;
315:第一止挡面;
320:第二转轴;
325:第二止挡面;
330:固定组件;
330a:固定座;
330b:第二承架片;
331:第一贯孔;
332:第一止挡部;
333:第二贯孔;
334:第二止挡部;
335:第一定位孔;
340:扭力承架;
342:连接部;
342a:第一定位凸部;
342b:第二定位凸部;
344:第一扭力提供部;
344a:第一孔槽;
346:第二扭力提供部;
346a:第二孔槽;
350:第一承架片;
351:第一穿孔;
353:第二穿孔;
355:第二定位孔;
360:固定片;
361:第三贯孔;
363:第四贯孔;
365、371:锁附孔;
370:外壳;
380:锁附件;
390:螺帽;
D1、D2:孔长;
E1、E1’:第一底端;
E2、E2’:第二底端;
I1、I1’:第一长度;
I2、I2’:第二长度;
R1:第一弧形导角;
R2:第二弧形导角;
T1:第一顶端;
T2:第二顶端;
W1:第一厚度;
W2:第二厚度;
X1、X2:最小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轴枢扭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双轴枢扭器(不包含外壳和锁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3A是双轴枢扭器的构件的爆炸图。图3B是图3A的双轴枢扭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图2为了方便看到双轴枢扭器的内部构件,将不示出外壳和锁附件。
请参阅图1至图3B,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包括上盖100、主机200和双轴枢扭器300。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上盖100例如是显示器或是触碰式屏幕。主机200具有键盘模组或触控板操作区。电子装置10的上盖100通过双轴枢扭器300而可枢转地连接于主机200。
如图3A所示,双轴枢扭器300包括第一转轴310、第二转轴320、固定组件330、扭力承架340以及第一承架片350。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10的第一端部312设有第一开孔311和第二开孔313,第二转轴320的第一端部322设有第三开孔321和第四开孔323,第一锁固片210上具有第一开孔211和第二开孔213,并通过第一固定件214贯穿第一锁固片210上的第一开孔211而固定于第一转轴310上的第一开孔311,第二固定件216贯穿第一锁固片210上的第二开孔213而固定于第一转轴310上的第二开孔313。第二锁固片110上具有第三开孔111和第四开孔113,并通过第三固定件114贯穿第二锁固片110上的第三开孔111而固定于第二转轴320上的第三开孔321,第四固定件116贯穿第二锁固片110上的第四开孔113而固定于第二转轴320上的第四开孔323。上述的第一固定件214、第二固定件216、第三固定件114和第四固定件116例如是铆钉或是螺丝,通过铆合或是螺丝锁附于锁附孔的方式来达到固定的效果,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固片210和主机200相连接,第二锁固片110和上盖100相连接,上盖100和主机200之间能通过第一锁固片210和第二锁固片110连接于双轴枢扭器300之间,进而使上盖100和主机200之间的旋转运动能通过双轴枢扭器300的扭力而相对开阖。在未示出的实例中,也可以是第二锁固片和主机相连接,而第一锁固片和上盖相连接。
固定组件330具有第一贯孔331、第二贯孔333和位于第一贯孔331与第二贯孔333之间的第一定位孔335。第一转轴310套设于第一贯孔331,第二转轴320套设于第二贯孔33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330包括固定座330a和第二承架片330b,固定座330a和扭力承架340位于第二承架片330b的相对两侧,第一贯孔331与第二贯孔333分别共同形成在固定座330a与第二承架片330b上,第一定位孔335形成在第二承架片330b上。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不同于上述的固定组件,此时固定组件也可以是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构件,而此固定组件上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
扭力承架340具有连接部342、延伸于连接部342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和第二扭力提供部346、延伸于连接部342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具有第一孔槽344a,第一转轴310套设于第一孔槽344a,第二扭力提供部346具有第二孔槽346a,第二转轴320套设于第二孔槽346a,第一定位凸部342a插设于第一定位孔335。第一扭力提供部344、第二扭力提供部346和连接部342可以是一体成形的构件,或是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和第二扭力提供部346分别制作成型后再和连接部342相接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和第二扭力提供部346从连接部342的上下两端往相反方向的卷曲,或者是说,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和第二扭力提供部346由连接部342的上下两端沿着同一时针方向卷曲,由侧面视角看扭力承架340的形状会如正S型或是反S型。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扭力提供部344与第二扭力提供部346为延伸于连接部342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围绕形成第一孔槽344a,第二套筒围绕形成第二孔槽346a。
第一承架片350和固定组件330位于扭力承架340的相对两侧(左右两侧),第一承架片350具有第一穿孔351、第二穿孔353和第二定位孔355,第一转轴310套设于第一穿孔351,第二转轴320套设于第二穿孔353,且第二定位凸部342b插设于第二定位孔355。
简言之,第一转轴310会依序贯穿固定组件330的第一贯孔331、扭力承架340的第一孔槽344a以及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一穿孔351,而第二转轴320会依序贯穿固定组件330的第二贯孔333、扭力承架340的第二孔槽346a以及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二穿孔353。当上盖100和主机200通过双轴枢扭器300相对旋转开阖时,通过扭力承架340上的第一定位凸部342a插设于固定组件330的第一定位孔335,以及扭力承架340上的第二定位凸部342b插设于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二定位孔355的设计,而使得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对第一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以及第二扭力提供部对第二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之间互相影响的机率可被降低。
此外,请参考图3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10包括第一止挡面315,第二转轴320包括第二止挡面325(标示于图3A),固定座330a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止挡面315与第二止挡面325的第一止挡部332与第二止挡部334。第二止挡部334设置于第一止挡部332斜对角的相对位置。当上盖100和主机200相对旋转,第一止挡部332和第二止挡部334将用以控制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的转动顺序及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双轴枢扭器340还包括固定片360、外壳370和锁附件380,扭力承架340和固定片360位于第一承架片350的相对两侧,固定片360具有第三贯孔361、第四贯孔363和锁附孔365,第一转轴310套设于第三贯孔361,第二转轴320套设于第四贯孔363,此外,还有两螺帽390分别固锁于第一转轴310的第二端部314和第二转轴320的第二端部324,防止双轴枢扭器340的各元件因转动时所造成的力而脱离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外壳370罩设于第一转轴310、第二转轴320、固定组件330、扭力承架340、第一承架片350、固定片360以及两螺帽390的外部,锁附件380穿设于外壳370上的锁附孔371而固锁于固定片360的锁附孔365。外壳370的设计将增加双轴枢扭器340的美观性,并且通过外壳370的保护将能够防止双轴枢扭器340的各元件受到外力的冲击而损坏。
图4A是扭力承架的立体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扭力承架的正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A和图4B,为了使第一定位凸部342a易于组装于第一定位孔335,而第二定位凸部342b易于组装于第二定位孔355,第一定位凸部342a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一底端E1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一顶端T1的长度,第二定位凸部342b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二底端E2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二顶端T2的长度。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部342a的第一顶端T1与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第二顶端T2,分别具有第一弧形导角R1和第二弧形导角R2,但第一定位凸部342a与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形式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部342a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一底端E1的长度也可以是等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一顶端T1的长度,第二定位凸部342b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二底端E2的长度也可以是等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二顶端T2的长度。
由于S型的扭力承架340和固定组件330以及第一承架片350互相接合,当上盖100相对于主机200旋转时,第一扭力提供部344和第二扭力提供部346受到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转动时所给予的部分反作用力会通过第一定位凸部342a转移到第二承架片330b上,以及通过第二定位凸部342b转移到第一承架片350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架片350与第二承架片330b可以通过尺寸上的设计来降低第一承架片350或是第二承架片330b断裂或损毁的风险。图5A是承架片的立体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第一承架片的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5A和图5B,第二承架片330b和第一承架片350分别具有第一厚度W1和第二厚度W2。第一承架片350上的第一穿孔351和第二定位孔355的最小距离X1为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二厚度W2的1到3倍,且第二穿孔353和第二定位孔355的最小距离X2为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二厚度W2的1到3倍。通过最小距离X1和第二厚度W2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最小距离X2和第二厚度W2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设计,将能够达到第二承架片330b和第一承架片350所需要的刚性。
图6A是第二实施例的扭力承架的立体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扭力承架的正视示意图。图6C是扭力承架和承架片的正视示意图。请参考图6A到图6C,与图4B的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为梯形柱体结构,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限制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形状,只要符合第一定位凸部342a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一底端E1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一顶端T1的长度,第二定位凸部342b在与连接部342连接的第二底端E2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342的第二顶端T2的长度即可。
另外,请参考图5A、图6B和图6C,第一定位孔335的孔长D1小于第一定位凸部342a的第一底端E1的长度且大于第一顶端T1的长度,第二定位孔355的孔长D2小于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第二底端E2的长度且大于第二顶端T2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定位凸部342a插设于第一定位孔335时,原第一底端E1将受到第一定位孔335的孔长D1限制而产生压缩的形变,进而和第一定位孔335的孔长D1紧密配合,形变后的第一底端E1’的长度将等于第一定位孔335的孔长D1。同理,第二定位凸部342b插设于第二定位孔355时,原第二底端E2将受到第二定位孔355的孔长D2限制而产生压缩的形变,进而和第二定位孔355的孔长D2紧密配合,形变后的第二底端E2’的长度将等于第二定位孔355的孔长D2。上述紧密配合的设计可以防止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不随着扭力承架340的转动,而分别脱离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孔355。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孔355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将扭力承架340通过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分别固定至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孔355的设计均是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围。
图7A是第三实施例的扭力承架和承架片加工前的正视示意图。图7B是图7A扭力承架和承架片加工后的正视示意图。请参考图7A和图7B,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孔355分别在远离于扭力承架340处的部位呈渐扩。详细而言,在远离扭力承架340的侧面的第一承架片350和第二承架片330b上的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孔355,具有导角(例如是导C角)但不限制任何形状,因此,远离扭力承架340那一侧的孔径长度大于邻近扭力承架340的孔径长度。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外,也可以同时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在靠近扭力承架处的孔径呈渐扩。
请参考图6B和图7A,在本实施例中,未加工前,第一定位凸部342a将凸出于第一定位孔335,第一定位凸部342a由第一底端E1到第一顶端T1具有第一长度I1,当第一定位凸部342a插设于第一定位孔335时,第一长度I1将大于第一厚度W1的1.1到2倍。第二定位凸部342b将凸出于第二定位孔355,第二定位凸部342b由第二底端E2到第二顶端T2具有第二长度I2,当第二定位凸部342b插设于第二定位孔355时,第二长度I2将大于第二厚度W2的1.1到2倍。
请参考图7B,在第一定位凸部342a套设于第一承架片350的第一定位孔335,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套设于第二承架片330b的第二定位孔355后,将施加压力于第一定位凸部342a和第二定位凸部342b(例如:铆合加工),加工后,凸出于第一定位孔335的部分第一定位凸部342a的材料(请参考图7A)将填满于第一定位孔335扩孔的空间,此时第一定位凸部342a的长度等于第一长度I1’,而凸出于第二定位孔355的部分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材料(请参考图7A)则会填满于第二定位孔355扩孔的空间,第二定位凸部342b的长度等于第二长度I2’。因此加工后的第一长度I1’等于第一厚度W1,而第二长度I2’等于第二厚度W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双轴枢扭器使得上盖能够相对于主机转动0至36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位于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与第二扭力提供部之间的第一定位凸部以及第二定位凸部被固定组件与第一承架片固定,而使得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对第一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以及第二扭力提供部对第二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之间互相影响的机率可被降低。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得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易于组装于固定组件和第一承架片上,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上可具有导角或是呈梯形的设计。在一实施例中,为达到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紧配合于固定组件和第一承架片,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邻近连接部的底端长度将大于固定组件和第一承架片上的定位孔长度。并且,在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洞上可渐扩,以供部分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铆入,而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贯孔;
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
第一承架片,所述第一承架片和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顶端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片上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所述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扭力承架位于所述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承架片上,所述第一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承架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所述扭力承架和所述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三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贯孔,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扭力承架、所述第一承架片以及所述固定片,所述锁附件穿设于所述外壳而固锁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锁附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与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为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二孔槽。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
主机;以及
双轴枢扭器,所述上盖与所述主机分别连接至所述双轴枢扭器,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双轴枢扭器可翻转地连接于所述主机,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贯孔;
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
第一承架片,所述第一承架片和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顶端的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片上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所述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扭力承架位于所述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承架片上,所述第一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承架片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所述扭力承架和所述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三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贯孔,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扭力承架、所述第一承架片以及所述固定片,所述锁附件穿设于所述外壳而固锁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锁附孔。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与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为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二孔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581047P | 2017-11-03 | 2017-11-03 | |
US62/581,047 | 2017-11-0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80220U true CN209180220U (zh) | 2019-07-30 |
Family
ID=66327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522936.0U Active CN209180220U (zh) | 2017-11-03 | 2018-09-18 |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47271B2 (zh) |
CN (1) | CN209180220U (zh) |
TW (1) | TWM5767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04380A (zh) * | 2021-11-11 | 2023-05-12 |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 双轴铰链及转运容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170301A1 (en) * | 2016-11-10 | 2022-06-02 | John B Lampsa | Cargo containment structure 360 degree door system |
TWI687794B (zh) * | 2017-09-15 | 2020-03-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鉸鍊總成及電子裝置 |
TWI688323B (zh) * | 2017-11-22 | 2020-03-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樞紐器以及電子裝置 |
CN110005698B (zh) * | 2017-12-26 | 2020-11-24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 |
TWI727294B (zh) * | 2018-04-13 | 2021-05-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樞軸模組及電子裝置 |
US11181950B2 (en) * | 2018-07-24 | 2021-11-23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Hinged device |
TWI694214B (zh) * | 2019-12-09 | 2020-05-21 |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可交替旋轉的雙軸式鉸鏈(二) |
US11481001B2 (en) * | 2020-08-27 | 2022-10-25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dual displays |
TWM608053U (zh) * | 2020-10-16 | 2021-02-21 | 鑫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結構穩定的雙軸鉸鍊 |
TWI751764B (zh) * | 2020-10-30 | 2022-01-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轉軸機構 |
TWI773612B (zh) * | 2021-05-06 | 2022-08-0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鉸鏈結構 |
CN117597647A (zh) * | 2021-09-01 | 2024-02-2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铰链组件的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64148B2 (ja) * | 2010-07-12 | 2016-02-17 | 三菱製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用ヒンジ装置 |
TWM430139U (en) | 2011-09-28 | 2012-05-21 | Lian Hong Art Co Ltd | Light-open and heavy-close biaxial hing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lght-open and heavy-close biaxial hinge |
US9201464B2 (en) * | 2011-11-28 | 2015-12-01 | Lenovo (Beijing) Co., Ltd. | Terminal apparatus |
JP5704613B2 (ja) * | 2012-05-30 | 2015-04-22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2軸ヒンジ |
TWM458068U (zh) * | 2013-02-08 | 2013-07-21 | First Dome Corp |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
TWM464981U (zh) * | 2013-03-05 | 2013-11-01 | Jarllytec Co Ltd | 梢型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
US9003606B2 (en) * | 2013-03-11 | 2015-04-14 | First Dome Corporation |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
US9201465B2 (en) * | 2013-03-15 | 2015-12-01 | Dell Products L.P. |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ousing lid with synchronized motion |
US8914946B2 (en) * | 2013-05-20 | 2014-12-23 | First Dome Corporation | Dual-shaft pivot device |
US9134767B2 (en) * | 2013-08-07 | 2015-09-15 | Chin-Hsing Horng | Structure of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
TWM478991U (zh) * | 2013-12-17 | 2014-05-21 | First Dome Corp |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固定裝置 |
TWM483648U (zh) * | 2013-12-31 | 2014-08-01 | First Dome Corp | 用於雙轉軸之傳動穩定裝置 |
JP6338176B2 (ja) * | 2014-02-07 | 2018-06-06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
TWM513385U (zh) | 2015-07-07 | 2015-12-01 | Lian Hong Art Co Ltd | 包覆式雙軸同動樞軸器 |
TWM519384U (zh) * | 2015-11-13 | 2016-03-21 | Deda Metals Company Ltd | 雙軸同步轉軸裝置 |
-
2018
- 2018-09-18 CN CN201821522936.0U patent/CN209180220U/zh active Active
- 2018-10-25 TW TW107214510U patent/TWM576776U/zh unknown
- 2018-11-01 US US16/177,456 patent/US10747271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04380A (zh) * | 2021-11-11 | 2023-05-12 |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 双轴铰链及转运容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47271B2 (en) | 2020-08-18 |
US20190138061A1 (en) | 2019-05-09 |
TWM576776U (zh) | 2019-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180220U (zh) |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 |
US10401917B1 (en) | Multi-linkage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CN109869408B (zh) | 双轴枢纽器以及电子装置 | |
US10656685B2 (en) |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9678535B2 (en) | Moveable keyboard lattic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10175730B2 (en) |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054866B2 (en) |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22165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8144477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hinge | |
CN109710026B (zh) | 携带式电子装置 | |
CN105990541A (zh) | 电池容置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10442188A (zh) | 笔记本电脑 | |
CN107781289A (zh) | 铰链结构与电子装置 | |
KR200472450Y1 (ko) | 피봇축 어셈블리 | |
TWI614597B (zh) | 電子裝置 | |
CN117231620A (zh) | 一种铰链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
US20110047755A1 (en) | Hinge | |
CN203232357U (zh) | 电子组件 | |
TWM576275U (zh) | 樞紐器與使用其的電子裝置 | |
CN114241894B (zh) | 电子显示装置 | |
CN209414378U (zh) |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
CN207080492U (zh) | 枢转结构总成、转轴结构以及电子装置 | |
CN116320121A (zh) | 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 |
TW202509706A (zh) | 筆記型電腦及其鍵盤設置板 | |
CN101304646B (zh) | 具有可相对转动的机体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