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149309U - 萤幕保护屏 - Google Patents

萤幕保护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49309U
CN209149309U CN201920152946.8U CN201920152946U CN209149309U CN 209149309 U CN209149309 U CN 209149309U CN 201920152946 U CN201920152946 U CN 201920152946U CN 209149309 U CN209149309 U CN 209149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piece
overlay film
screen
adsorption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29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安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gh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gh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gh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gh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529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49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49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49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萤幕保护屏,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及第一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的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该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所述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且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相邻设置构成所述机能层;以及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机能层,使所述机能层中的所述光栅片与第一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萤幕保护屏以所述吸附件吸附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所述吸附体使光栅片定义的观看区对应覆盖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

Description

萤幕保护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屏,特别涉及一种吸附式萤幕保护屏。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的发达,移动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由于移动装置携带十分便利,因此,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或大众交通工具等公众场合都能看到有人使用。
一般来说,市面上的移动装置的萤幕多不具有防止窃视功能,因此,在公众场合使用时,周遭的人很容易从旁窥视萤幕的显示内容,造成用户的隐私无法受到保护。基于上述问题,目前的作法大多是于移动装置的萤幕上另外黏贴一窃视防护片,以避免旁人轻易窥视。然而,以黏贴的方式固定窃视防护片,使用者在不需使用时需将其撕除,且撕除后容易留下残胶而造成了困扰与再次安装上的不便。即使在个人空间使用移动装置,暂时无须考虑隐私保护时,还是无法轻易卸下已固定的窃视防护片。倘若在安全环境中,窃视防护片仍然一直固定于萤幕上,会导致萤幕亮度变暗与画面锐利度降低,长时间的使用下降低了萤幕原本的清晰而高对比度的视觉感受,故窃视防护片仍有需要改良突破。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近年来已发展出将具有磁性的功能部件与窃视防护片复合而成的产品,如图15A所示,此类的窃视防护片是将功能部件B外加在防护片主体A任一面的侧边上,并在电子装置2的萤幕周围的相应位置设置吸附体3,因此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实际需求将窃视防护片固定于萤幕表面或是取下。
然而,由于电子装置硬件设计的薄型化趋势,电子装置如笔记型电脑阖上萤幕(位于上盖)时,萤幕侧内表面与键盘侧内表面所形成的空间十分局限。如果在窃视防护片的外表面设置装饰性或功能性的突出结构,将造成笔记型电脑的上盖无法顺利盖合,也阻碍盖合上盖原本的触发笔记型电脑的相关元件所执行的睡眠程序。再者,由于窃视防护片是利用改变不同视角的可见光穿透度而达到防范窃视的效果,而当将窃视防护片固定于萤幕表面时,突出于防护片主体A的功能部件B可能会使得所述防护片主体A朝向未装设功能部件的另一侧倾斜,而无法与萤幕表面平行设置,如图15B所示,反而会影响使用者观看萤幕时的清晰可见度。
因为窃视防护片产生视角限制效果的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和量产技术,在过去近20年来是掌握在数家材料大厂手里,使得窃视防护片对电子装置萤幕的附着技术发展,只能局限在窃视防护片的外表面附加黏贴凸出结构。是以,各界莫不亟待能够开发出一种除了能够达到容易快速拆装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达到萤幕保护屏整体薄型化的功效的新颖萤幕保护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发明人等潜心研究及寻找用于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点的各种可能方案,进而开发出一种能够将功能部件(例如具铁磁性质的吸附件)和/或装饰性部件(如颜料/漆料层或图案薄膜)与窃视防护片内部的光栅片整合在同一层的新颖技术,以便达到萤幕保护屏整体薄型化的功效,并且解决了将功能部件与光栅片两个不同材质的平面部件整合在同一层时如何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的技术问题。进而,当萤幕保护屏使用在吸附笔记型电脑的萤幕时,也能让上盖顺利盖合、使笔记型电脑顺利触发睡眠程序。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能够达到容易快速拆装的效果,并以无需增加外部突出结构的方案,达到在萤幕保护屏上配置功能部件与装饰性部件的功效。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一种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及第一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所述萤幕保护屏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的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其中所述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side-by-side)上下相邻设置构成所述机能层,所述吸附件位于所述光栅片上方;以及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使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彼此对应的一开孔,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封闭的内缘所定义的穿孔(through hole),或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notch)。所述第一吸附件被一间隙(Gap)隔开为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左右分置、彼此对齐,且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一开孔对应于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对向设置于所述光栅片的侧边,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上下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吸附件位于所述光栅片下方,使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由上而下依序排列,并一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第一吸附件呈环状并具有一主开孔供嵌设所述光栅片,使所述光栅片的外周缘相邻于所述主开孔的内周缘。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且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具有内缩的一截边,所述第三吸附件具有一内边对齐相邻于所述光栅片的所述截边,使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且所述第三吸附件呈矩形、直角三角形或L形。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和/或短边延伸。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透明的一第一黏胶层与一第二黏胶层,分别将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贴附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光栅片包含一外层与一光栅层,所述光栅层包含多个光栅墙。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耳片,所述耳片包含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延伸而成的二凸片。所述吸附体与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一种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第一吸附件及二第三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所述萤幕保护屏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的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其中:所述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上下相邻设置,所述吸附件位于所述光栅片上方;所述二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的二转角处;以及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光栅片、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二第三吸附件,使所述光栅片、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二第三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彼此对应的一开孔,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封闭的内缘所定义的穿孔(through hole),或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notch)。所述第一吸附件包含被一间隙(Gap)隔开的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左右分置、彼此对齐,且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一开孔对应于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具有内缩的一截边,所述第三吸附件具有一内边对齐且相邻于所述光栅片的所述截边,使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且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具有内缩的一对截边,所述第三吸附件具有一对内边对齐且相邻于所述光栅片的所述对截边,使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所述第三吸附件呈矩形、直角三角形或L形。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或所述第三吸附件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或所述第三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或短边延伸。所述吸附体与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的外表面。
再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及第一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所述萤幕保护屏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的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其中所述一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并且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上下相邻设置,所述吸附件位于所述光栅片上方;以及透明的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使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包含为一间隙隔开的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左右分置、彼此对齐,且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一开孔对应于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些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些开孔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其中,所述萤幕保护屏以所述吸附件吸附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所述吸附体,使所述光栅片对应覆盖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对向设置于所述光栅片的侧边,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上下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吸附件位于所述光栅片下方,使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由上而下依序排列,并一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所述第一吸附件的所述二半吸附件沿所述光栅片外周缘环设相连而呈环状,并形成有一主开孔供嵌设所述光栅片,使所述光栅片的外周缘相邻于所述主开孔的内周缘;所述间隙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或短边设置。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且所述第三吸附件呈矩形、直角三角形或L形。所述萤幕保护屏还包含一装饰层设于所述二半吸附件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并对应于所述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和/或短边延伸。所述吸附体与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扭转数十年未解的外部附加部件的设计方向,将吸附件与光栅片边对边相邻设置、并以二外覆膜前后贴附,成功地将功能性部件与装饰性部件整合至与光栅片同一层,在维持其原有快速吸附移除功能与装饰性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萤幕保护屏进一步薄型化的功效。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通过二外覆膜加上第一黏胶层与第二黏胶层的前后贴附,可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使独立的两个平面部件光栅片及吸附件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B显示图2A中区域2H的局部放大图。
图2C显示图2A中区域2I的局部放大图。
图3A显示图1的萤幕保护屏1与电子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B显示图1的萤幕保护屏1与电子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C显示图1的萤幕保护屏1与电子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A显示图1的光栅片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B显示图1的光栅片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B显示图8A中区域8H的局部放大图。
图8C显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图8A/8B的开孔34’/24’/44’的方案于图6萤幕保护屏1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D显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图8A/8B的开孔34’/24’/44’的方案于图7萤幕保护屏1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B显示图9A中区域9H的局部放大图。
图9C显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图9A/9B的开孔34”/44”与间隙24”的方案于图6萤幕保护屏1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D显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图9A/9B的开孔34”/44”与间隙24”的方案于图7萤幕保护屏1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B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B显示图12A中区域12H的局部放大图。
图12C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B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C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A显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9C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4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显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8C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4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显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6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4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显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9D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4F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显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8D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4G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显示图14A的方案实现图7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图15A显示已知的萤幕保护屏的剖面示意图。
图15B为显示图15A中的区域15H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萤幕保护屏;1A:吸附区;1B:观看区;10:光栅片;11:(光栅片的)顶缘;12:(光栅片的)底缘;13A、13B:(光栅片的)侧缘;20:第一吸附件;21:(第一吸附件的)顶缘;22:(第一吸附件的)底缘;23A、23B:(第一吸附件的)侧缘;24、24’、24”:(第一吸附件的)开孔;30:第一外覆膜;31:(第一外覆膜的)顶缘;32:(第一外覆膜的)底缘;33A、33B:(第一外覆膜的)侧缘;34、34’、34”:(第一外覆膜的)开孔;40:第二外覆膜;41:(第二外覆膜的)顶缘;42:(第二外覆膜的)底缘;43A、43B:(第二外覆膜的)侧缘;44、44’、44”:(第二外覆膜的)开孔;2:电子装置;3、3T、3T’:吸附体;4:显示萤幕;5:视觉传感器;101、103:(光栅片的)外层;102:光栅层;1021:光栅墙;301:第一黏胶层;301H:(第一黏胶层的)开孔;401:第二黏胶层;401H:(第二黏胶层的)开孔;10’:光栅片;11’:(光栅片的)顶缘;12’:(光栅片的)底缘;13A’、13B’:(光栅片的)侧缘;20’:第二吸附件;21’:(第二吸附件的)顶缘;22’:(第二吸附件的)底缘;23A’、23B’:(第二吸附件的)侧缘;25:(第一吸附件的)主开孔;251、252、253、254:(第一吸附件的主开孔的)内周缘;341、342、343:(开孔34’的)内缘;241、242、243:(开孔24’的)内缘;441、442、443:(开孔44’的)内缘;24”:间隙;20L、20R:半吸附件;247:(半吸附件20L的)侧缘;249:(半吸附件20R的)侧缘;347、348、349:(开孔34”的)内缘;447、448、449:(开孔44”的)内缘;118:(光栅片10的)中顶缘;11L:(光栅片10的)左顶缘;11R:(光栅片10的)右顶缘;22L:(半吸附件20L的)底缘;22R:(半吸附件20R的)底缘;21L:(半吸附件20L的)顶缘;21R:(半吸附件20R的)顶缘;31L:(第一外覆膜30的)左顶缘;31R:(第一外覆膜30的)右顶缘;41L:(第二外覆膜40的)左顶缘;41R:(第二外覆膜40的)右顶缘;25:主开孔;14、14’:截边;50、50’:第三吸附件;51:(第三吸附件50的)内边;52:(第三吸附件50的)底边;53:(第三吸附件50的)立边;51’:(第三吸附件50’的)内边;52’:(第三吸附件50’的)底边;53’:(第三吸附件50’的)立边;141、142:(光栅片10的)对截边;141’、142’:(光栅片10的)对截边;511、512:(第三吸附件50的)对内边;511’、512’:(第三吸附件50’的)对内边;60:耳片;35:(第一外覆膜30延伸而成的)凸片;45:(第二外覆膜40延伸而成的)凸片;601:缝胶;15:(光栅片10延伸而成的)凸片;71、72:装饰层;711:(装饰层的)底缘;111:(光栅片10的)前顶缘;110:(光栅片10的)主顶缘;112:(光栅片10的)后顶缘;720:(装饰层72的)外周缘;721:(装饰层72的)底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欲定的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下述的说明中,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简化说明,而不是指示文中的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揭露的萤幕保护屏,是基于以下的设计考虑。首先,由于电子装置硬件设计的薄型化趋势,电子装置如笔记型电脑阖上萤幕(位于上盖)时,萤幕侧内表面与键盘侧内表面所定义的空间十分局限。如果在窃视防护片的外表面设置装饰性或功能性的突出结构,将造成笔记型电脑的上盖无法顺利盖合,也阻碍盖合上盖原本会触发笔记型电脑的相关硬件软件所执行的睡眠程序。因此,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萤幕保护屏倾向不在其外表面附加突出结构,以使萤幕保护屏的厚度进一步薄型化。但是,如此会遭遇重大的技术难题。
因为窃视防护片产生视角限制效果的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和量产技术,在过去近20年来是掌握在数家材料大厂手里,使得窃视防护片对电子装置萤幕的附着技术发展,只能局限在窃视防护片的外表面附加突出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必须克服的是来长期悬而无解的技术发展的限制,也就是功能部件(例如具铁磁性质的吸附件)和/或装饰性部件(如人工皮革或彩色漆料层)只能在窃视防护片的外部进行设计。为解决此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是将功能部件(例如具铁磁性质的吸附件)和/或装饰性部件(如颜料/漆料层或图案薄膜)与窃视防护片内部的光栅片整合在同一层,以便达到萤幕保护屏整体薄型化的功效。进而,当萤幕保护屏使用在吸附笔记型电脑的萤幕时,也能让上盖顺利盖合、使笔记型电脑顺利触发睡眠程序。同时,使萤幕保护屏达到容易快速拆装的效果,并以无需增加外部突出结构的方案,达到在萤幕保护屏上配置功能部件与装饰性部件的功效。其次,功能部件与光栅片整合在同一层需要克服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不同材质且独立的两个平面部件如何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
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附图将以图1的坐标系统进行说明,将以箭头L方向代表左侧,箭头R代表右侧,箭头U方向代表上方或顶侧,箭头B方向代表下方或底侧,箭头F方向代表前侧或前表面,箭头R代表背侧或后表面。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萤幕保护屏1概呈矩形,其包括有光栅片10与第一吸附件20设置在透明的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光栅片10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分别概呈矩形片体,第一吸附件20则为长条片体,其中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为相同尺寸,而所述光栅片10、以及所述第一吸附件20经组合拼接后的形状尺寸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相同。于不同实施例中,萤幕保护屏1实际实现的总厚度较佳只有大约0.4至0.50mm加减5-10%,目视难以辨识其结构。为方便说明,各实施例附图中萤幕保护屏1结构的几何比例均经过调整。相较于传统窃视防护片将功能部件与装饰部件设置于其外表面的0.95至1.4mm加减10-15%,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大幅删减58%至65%的厚度,确能符合现代电子装置上薄型化及窄边框结构的空间运用趋势。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1与图2A/2B/2C及图3A。图2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B为图2A中区域2H的局部放大图;图2C为图2A中区域2I的局部放大图;图3A为图1的萤幕保护屏1与电子装置2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光栅片10与第一吸附件20边对边(side-by-side)上下相邻设置,且第一吸附件20设置于光栅片10上方。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20的底缘22对齐且相邻光栅片10的顶缘11,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于一例示中,第一吸附件20的二侧缘23A/23B可以分别与光栅片10的二侧缘13A/13B上下对齐。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吸附件20与光栅片10具有相同或接近的厚度,吸附件20也可以具有较光栅片10小的厚度。
光栅片10的两侧缘13A/13B、及底缘12分别贴齐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及底缘42,并且第一吸附件20的二侧缘23A/23B、及顶缘21分别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顶段、及顶缘41贴齐,从而使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于同一平面形成机能层。然后,类似地,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及底缘32分别与光栅片10的两侧缘13A/13B、及底缘12贴齐,并且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顶段、及顶缘31分别与第一吸附件20的二侧缘23A/23B、及顶缘21贴齐。
如上所述,第一外覆膜30顶段区域、第一吸附件20以及第二外覆膜40顶段区域形成依序层迭、面积对应的吸附区1A,而位在吸附区1A下方的,也就是第一外覆膜30主要区域、光栅片10以及第二外覆膜40主要区域也形成依序层迭、面积对应的观看区1B。
从而,如图3A所示,即能通过在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区1A设置第一吸附件20,使萤幕保护屏1能以第一吸附件20对应吸附于电子装置2上显示萤幕4外侧的吸附体3。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为一笔记型电脑,吸附体3设置在电子装置2的内部且位于显示萤幕4上方,以对位于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件20。图3A中,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件20与电子装置2的吸附体3可分别为不同磁极的磁性材料(例如为铁氧体、铝镍钴合金、或稀土磁铁的群组其中的一或其任意组合);或者,第一吸附件20与吸附体3的其中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铁磁件(例如铁、镍或钴等可受磁力吸引的单金属件或多金属合金件,可作为一部份机壳或结构部件),使第一吸附件20与吸附体3能相互吸引。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20可由薄型化的狭长金属片/金属带、磁性/铁磁性的薄片,或是含有金属或磁性/铁磁性材料的涂层所实现。从而,当萤幕保护屏1以第一吸附件20靠近电子装置2的吸附体3时,可利用磁吸原理使第一吸附件20吸附于吸附体3,而将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区1A固定于电子装置2上,并使萤幕保护屏1的观看区1B覆盖电子装置2的显示萤幕4,以达到避免他人窥视的效果。此外,当使用者有拆卸的需求时,仅需施力将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件20脱离电子装置2的吸附体3即可立即取下,达到拆装容易且快速的优点。
参考图3B与图3C,分别为图1的萤幕保护屏1与电子装置2的分解立体图。与图3A不同的是,图3B及图3C中电子装置2上显示萤幕4外侧并不具有吸附体3,相对的萤幕保护屏1进一步包括分离且独立的一吸附体3T或二吸附体3T’,吸附体3T/3T’具有铁磁性质且具有胶面以便黏附于电子装置2上的显示萤幕4外侧。图3B及图3C中,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件20与吸附体3T/3T’可分别为不同磁极的磁性材料(例如为铁氧体、铝镍钴合金、或稀土磁铁的群组其中的一或其任意组合);或者,第一吸附件20与吸附体3T/3T’的其中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铁磁件(例如铁、镍或钴等可受磁力吸引的单金属件或多金属合金件),使吸附件20与吸附体3T/3T’能相互吸引。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20与吸附体3T/3T’的铁磁性质可由薄型化的狭长金属片/金属带、磁性/铁磁性的薄片,或是含有金属或磁性/铁磁性材料的涂层所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20的厚度例如可为0.1至0.5mm加减5-20%范围内;较佳为0.2至0.35mm加减5-20%范围内;更佳为0.30至0.35mm加减5-20%范围内。在不同实施例中,吸附件的厚度例如可为0.4至0.7mm之间,或于0.4、0.5、0.6或0.7mm加减5-20%范围内。
另外,图3A中萤幕保护屏1的吸附件20可开设有一开孔24以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视觉传感器5(visual sensor;例如包含CCD或CMOS组件的摄像头),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也分别设置开孔34/44对应于第一吸附件的开孔24。如此,通过依序贯通的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所构成的中空通道,可避免萤幕保护屏1安装于电子装置2后,视觉传感器5受到萤幕保护屏1的覆盖而丧失其功能。前述的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分别是以封闭的内缘所定义的穿孔(through hole)。当然,第一吸附件20的开孔24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开孔34/44可开设为不同形状或位于不同位置,亦可视需要增加开设其他孔洞,以便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视觉传感器5或其他功能组件(如光源、耳机孔或功能按键)。于图3B中,吸附体3T具有对应于吸附件20的形状与尺寸(呈带状沿着光栅片10的长边延伸),且吸附体3T具有开孔3T0对应于吸附件20的开孔24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开孔34/44,以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视觉传感器5避免将其覆盖。于图3C中,宽度及长度均不及吸附件20一半的二吸附体3T’先贴附于电子装置2的显示萤幕4外侧、视觉传感器5的左右两侧,避免覆盖视觉传感器5,并可与吸附件20对应吸附。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附体与吸附件对应吸附,且可以预设于电子装置,或可自由贴附在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参阅图4A与4B,图4A为图1的光栅片10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B为图1的光栅片10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如图4A所示,光栅片10包括有二外层101、103与光栅层102,但光栅片10亦可仅具有一外层103,如图4B所示,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其中,外层101、103可为高透光材料制成的树脂层,例如外层101、103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TAC所制成,光栅层102固定于二外层101、103之间,例如图4A外层101、103分别黏着于光栅层102的相对的二表面上;或者如图4B,光栅层102是固定于外层103上。
图4A与4B中,光栅片10的光栅层102包括有多个不透光的光栅墙1021,采用超微细百叶窗(Micro-louver)原理设置而成,以各光栅墙1021平行的且等距的设置(即直立百叶窗结构),能把光线限制在特定角度α内。光栅墙1021可以立体印刷方式直接打印于外层103上(图4B),或是于光栅墙1021成形后,贴附外层101而使光栅层102(光栅墙1021)位于二外层101、103之间。于另一实施例中,光栅层102可以由反复层迭的透明与不透明材料纵切形成;于其他实施例中,光栅层102与外层101、103之间可以分别由一黏着层来贴合;光栅片10与吸附件20具有相同或接近的厚度,于一些实施例中,光栅片10的整体厚度位于0.25,0.30至0.35mm加减5-20%范围内。在不同实施例中,吸附件的厚度例如可为0.25至0.7mm之间,或于0.4,0.5,0.6或0.7mm加减5-20%范围内。如此,光栅片10只能提供一定角度α的可视范围,如图中箭号V所示,为正视光栅层102的角度(即零角度),因光线无受阻隔,故能见度不受影响,倘若角度α偏差愈大,亮度则愈低,如此,即可充分达到防范窃视与信息保密的效果。光栅片10的视角变化之所以能够产生防范窃视的效果,与各种视角下光栅片10的可见光穿透率息息相关。例如在一组实施例中,取550nm波长的可见光对萤幕保护屏1的观看区1B进行实验。在视角0度时,可得到52.13%,54.16%,56.66%,59.86%,61.55%及64.22%等数组穿透率数据;在视角15度时,光线穿透率数据仍可达33.10%,37.28%或46.8%的水平;但是一旦到达左/右视角30度时,光线穿透率数据骤减至10%以下,例如2.55%,5.10%或8.63%。在这些实施例中,萤幕保护屏1的观看区1B的容许视角范围仅有左右各约30度,总计约60度的总容许视角范围。换言之,光栅片10及其光栅层102用以将穿过观看区1B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例如可由透明的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醋酸纤维素(TAC)所制成,并且构成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材质可以是相同或相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厚度例如可分别为0.05、0.075、0.10、或0.125mm加减5-20%范围内,其中可以包括或不包括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本身与一或多层涂层(Coating)的厚度。光栅片10本身,尤其是仅具有单一外层103提供光栅层102支撑表面时,光栅片10本身不具有将萤幕保护屏1维持在平直平面的足够结构强度。因此,有了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前后贴附,可以使光栅片10及吸附件20维持在平直平面,也就是萤幕保护屏1整体可以维持在平直平面,符合平贴于电子装置2的显示萤幕4上而不翘曲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前后贴附,必须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使独立的两个平面部件光栅片10及吸附件20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此外,为了满足用户使用上不留指纹、低眩光、低反射光、抗刮痕等的需求,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可具有一或多层涂层(Coating),所述涂层可选自抗指纹涂层(超低摩擦是数)、抗眩光涂层(Anti-Glare Coating)、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onCoating)、抗蓝光涂层(Anti-Bluelight)、和硬质涂层(Hard Coating)的一个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反射涂层可将萤幕保护屏1的穿透率提升8-12%,改善传统萤幕保护屏1的穿透率偏低问题。
另外,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在本实施例中,萤幕保护屏1还包含透明的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分别用以将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贴附在第一外覆膜30与第二外覆膜40之间,使萤幕保护屏1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而能维持在平直平面。更重要的是,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加上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前后贴附,可以进一步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使独立的两个平面部件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为达此目的,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加上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整体厚度,至少须达到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厚度的1/8。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加上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整体厚度,可以达到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厚度的1/7、1/6、1/5、1/4、1/3、1/2或与其1/1等厚度,关键是整体厚度越薄,就需要使用结构强度越高的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和第一黏胶层301及第二黏胶层401,而第一黏胶层301及第二黏胶层401使用固化后硬度越高的光学固化黏胶,也有助于降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和第一黏胶层301及第二黏胶层401的个别与整体厚度。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外周缘与第一黏胶层301及第二黏胶层401的外周缘相对应。第一黏胶层301位于外覆膜30与光栅片10/吸附件20之间,用以将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黏着的外覆膜30上;第二黏胶层401位于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与外覆膜40之间,用以将光栅片10及第一吸附件20黏着在外覆膜4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是由透明的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所实现,例如可为夹设于两离型膜之间的光学压克力胶,并且可利用冲型机材切成型。加工时将其一离型膜撕去,进行第一面贴附后、再撕去另一离型膜,进行第二面贴附。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厚度约0.025、0.035、0.05、或0.075mm加减5-20%范围内。于图5中,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分别设有开孔301H及401H,其尺寸形状位置对应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开孔34/44、以及吸附件20的开孔24。与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类似,开孔301H及401H也分别是以封闭的内缘所定义的穿孔。另外,在完成真空加压后,还可以进一步以UV灯照射加强萤幕保护屏整体的结构强度。
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周缘的吸附体及视觉传感器(或其他功能组件)的配置位置/尺寸/形状是可能有所不同的。因此,为了让萤幕保护屏1能对应吸附在显示萤幕周缘的吸附体、使观看区1B对应于显示萤幕、而吸附区1A的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可以对应视觉传感器(或其他功能组件),萤幕保护屏1的结构需要略作调整,通过以下各实施例和相关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6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于图6中,萤幕保护屏1包括有由上而下依序排列的第一吸附件20、光栅片10’与第二吸附件20’设置在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之间;具体而言,光栅片10’设置于第一吸附件20与第二吸附件20’之间,再一起被包覆于透明的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之间,然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再贴附于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外。其中,第二吸附件20’位于光栅片10’下方,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让萤幕保护屏1也能对应吸附设置在电子装置的内部且位于显示萤幕下方的吸附体(图未示)。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外周缘与第一黏胶层301/第二黏胶层401的外周缘相对应;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结构与相对关系既然已经叙述如上,为方便说明,以下对其他部件结构关系的对应描述中,省略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如图6所示,第一吸附件20、光栅片10’与第二吸附件20’边对边(side-by-side)上下相邻设置;也就是,第一吸附件20的底缘22对齐且相邻光栅片10’的顶缘11’,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而第二吸附件20’的顶缘21’对齐相邻光栅片10’的底缘12’,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图6中,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顶段、第一吸附件20的二侧缘23A/23B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顶段,分别依序前后对齐;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主段、光栅片10’的两侧缘13A’/13B’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主段,分别依序前后对齐。而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下段、第二吸附件20’的二侧缘23A’/23B’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下段,分别依序前后对齐。类似地,第一外覆膜30的顶缘31、第一吸附件20的顶缘21与第二外覆膜40的顶缘41,分别依序前后对齐。类似地,第一外覆膜30的底缘32、第二吸附件20’的底缘22’与第二外覆膜40的底缘42,分别依序前后对齐。图3B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6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6萤幕保护屏1除了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B分离独立的一吸附体3T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顶侧、并对应于图6第一吸附件20的形状尺寸,还可包括另一吸附体以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底侧、并对应于图6第二吸附件20’的形状尺寸而可彼此吸附。类似的,图3C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6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6萤幕保护屏1除了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C分离且独立的二吸附体3T’以供对应吸附于图6第一吸附件20,还可包括另一吸附体对应于图6第二吸附件20’的形状尺寸而可彼此吸附。
图7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中不同处在于,第一吸附件20概呈矩形环状片体,具有一主开孔25(Main Opening)供嵌设光栅片10”,使光栅片10”的外周缘包括顶缘11”、底缘12”、二侧缘13A”/13B”,皆对齐相邻在第一吸附件20的主开孔25的内周缘包括四个内缘251/252/253/254。如此,当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四周围皆设有吸附体时,图7中的萤幕保护屏1即能以其矩形环状的第一吸附件20对应吸附,此矩形环状的吸附件20搭配对应尺寸形状的光栅片10,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图3A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图3B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7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7萤幕保护屏1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B分离独立的一吸附体3T呈矩形环状片体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并对应于图7吸附件20的形状尺寸而可彼此吸附。类似的,图3C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7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7萤幕保护屏1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C分离独立的一或多个吸附体3T’以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每一边外侧、并对应吸附于图7的第一吸附件20。
参考图8A与8B,图8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B为图8A中区域8H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与图2A/2B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分别为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341/342/343、内缘241/242/243、内缘441/442/443所定义的缺口(notch),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三者尺寸形状位置彼此前后对应,可概呈梯形或矩形。图8A与8B中的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2B、图3A、图6/7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应用于图6/7时,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开孔301H及401H(图未示)其尺寸形状位置对应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开孔34’/44’、以及吸附件20的开孔24’。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类似,此例子下开孔301H及401H也分别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矩形或梯形缺口,如图8C(应用图8A/8B的开孔34’/24’/44’方案于图6实施例)与图8D(应用图8A/8B的开孔34’/24’/44’方案于图7实施例)所示。图3B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8A/8B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8A/8B萤幕保护屏1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B分离独立的一吸附体3T,以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顶侧、并对应于图8A/8B吸附件20的形状尺寸(呈带状沿着光栅片10长边延伸,且开孔3T0改为缺口以与图8A/8B)而可彼此吸附。类似的,图3C的技术方案经过调整,可以适用于图8A/8B的实施例,也就是对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外侧没有吸附体的情况,图8A/8B萤幕保护屏1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C分离独立的一或多个吸附体3T’以供贴附于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顶侧、并对应吸附于图8A/8B的吸附件20。
参考图9A及9B,图9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B为图9A中区域9H的局部放大图,二图省略未显示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本实施例与图8A/8B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原本整体的第一吸附件20被间隙(Gap)24”隔开而形成二个半吸附件20L/20R,定义于左侧半吸附件20L与右侧半吸附件20R之间,使半吸附件20L与20R完全断开而左右分置、彼此对齐。间隙24”的垂直深度等于半吸附件20L及20R的短边长度;而半吸附件20L及20R的长边长度不及光栅片10长边长度的一半。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分别具有开孔34”/44”,分别与间隙24”的尺寸形状位置彼此前后对应,均可概呈梯形或矩形。开孔34”/44”分别为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347/348/349、内缘447/448/449所定义。而半吸附件20L与半吸附件20R之间的间隙24”则由半吸附件20L的侧缘247、半吸附件20R的侧缘249,以及光栅片10的中顶缘118所定义。半吸附件20L、半吸附件20R分别与光栅片10边对边(side-by-side)上下相邻设置;也就是,半吸附件20L的底缘22L上下对齐相邻光栅片10的左顶缘11L,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而半吸附件20R的底缘22R对齐相邻光栅片10的右顶缘11R,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第一外覆膜30的左顶缘31L、半吸附件20L的顶缘21L与第二外覆膜40的左顶缘41L,分别依序前后对齐。类似地,第一外覆膜30的右顶缘31R、半吸附件20R的顶缘21R与第二外覆膜40的右顶缘41R,分别依序前后对齐。
图9A与9B中的完全断开且左右分置的半吸附件20L与半吸附件20R、第一外覆膜30开孔34”/间隙24”/第二外覆膜40开孔44”的技术方案,可适用于图1、图2A/2B、图3A、图5/6/7的萤幕保护屏1;图9A与9B中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图5/6/7时,第一黏胶层301与第二黏胶层401的开孔301H及401H(图未示)其尺寸形状位置对应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开孔34”/44”、以及半吸附件20与半吸附件20’间的间隙24”。图9A与9B中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图5/6时,图5/6开孔301H及401H与图9A与9B中的开孔34”、开孔24”及开孔44”类似,亦即图5/6开孔301H及401H也分别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矩形或梯形缺口,如图9C所示。图9A与9B中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图7时,二半吸附件20L/20R沿所述光栅片10”外周缘环设相连而呈环状,并形成有一主开孔25供嵌设所述光栅片10”,使所述光栅片10”的外周缘相邻于二半吸附件20L/20R的主开孔20的内周缘,如图9D所示。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A与图9A的主要差异在于,图10A中萤幕保护屏1的光栅片10底缘12的一或多个转角处截断内缩成为一个或两个截边14/14’(图10A中呈直线状,位于二个半吸附件20L/20R的相对侧),且萤幕保护屏1还包含一或多个第三吸附件50/50’分别对齐光栅片10而相邻设置于光栅片10的截边14/14’外。其中第三吸附件50具有内边51(图10A中呈直线状),以及分别连接内边51两外端、并彼此概呈垂直的底边52与立边53(使第三吸附件50概呈三角形);第三吸附件50’具有内边51’(图10A中呈直线状),以及分别连接内边51’两外端、并彼此概呈垂直的底边52’与立边53’(使第三吸附件50’概呈三角形)。并且,光栅片10的截边14对齐相邻第三吸附件50的内边51,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而光栅片10的截边14’对齐相邻第三吸附件50’的内边51’,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第三吸附件50/50’分别被黏着于图10A中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之间的两个底侧转角处;图10A中,第一外覆膜30的二侧缘33A/33B下段、第三吸附件50/50’的立边53/53’与第二外覆膜40的二侧缘43A/43B下段,分别依序前后对齐;类似地,第一外覆膜30的底缘32两外段、第三吸附件50/51’的底边52/52’与第二外覆膜40的底缘42两外段,分别依序前后对齐。
虽然二个半吸附件20L/20R、光栅片10、第三吸附件50/50’为独立的构件,但是同时黏着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之间时,能维持一定的结构强度,而使萤幕保护屏1得以保持平直平面不至于翘曲。所述第三吸附件50/50’防止萤幕保护屏1翘曲的效果,在大尺寸(例如对角线超过20吋)的萤幕保护屏1实现上显得特别突出;当然,如果电子装置2的显示萤幕4在底侧转角处设置有吸附体3,第三吸附件50/50’即能对应吸附于电子装置2的显示萤幕4在底侧转角处的吸附体3。
图10A具有底侧转角内缩的截边14/14’的光栅片10,搭配前述具有立边53/53’、底边52/52’与内边51/51’的第三吸附件50/50’的技术方案,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2B、图3A、图5/8A/9A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其中,应用于图8A的实施例时如图10B所示。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1A与图10A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三吸附件50/50’整体概呈L形片体。具体来说,图11A中萤幕保护屏1的光栅片10底缘12的一侧或多侧转角处缺角而成为一对或多对彼此约略垂直的对截边141/142及/或141’/142’(图11A中分呈倒L形),且萤幕保护屏1还包含一或多个第三吸附件50/50’分别对齐光栅片10而相邻设置于光栅片10的对截边141/142及/或141’/142’外。其中第三吸附件50具有对内边511/512(图10A中呈倒L形),以及分别连接对内边511/512两外端、并彼此概呈垂直的底边52与立边53(使第三吸附件50概呈矩形);第三吸附件50’具有对内边511’/512’(图10A中呈倒L形),以及分别连接内边511’/512’两外端、并彼此概呈垂直的底边52’与立边53’(使第三吸附件50’概呈矩形)。并且,光栅片10的对截边141/142分别对齐相邻第三吸附件50的对内边511/512,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而光栅片10的对截边141’/142’分别对齐相邻第三吸附件50’的对内边511’/512’,二者间可以黏着固定或是仅仅彼此相邻。
图11A具有底侧缺角的对截边141/142与141’/142’的光栅片10,搭配前述具有立边53/53’、底边52/52’与对内边511/512及511’/512’的第三吸附件50/50’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2B、图3A、图5/6/7/8A/9A/10A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其中,图11A应用于图8A的实施例时如图11B所示。虽然图10A/11A的第三吸附件50/50’为直角三角形或L形,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三吸附件50/50’亦可为不同长宽比例的矩形或其他多边形。
参考图12A与12B,图12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2B为图12A中区域12H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与图8A/8B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萤幕保护屏1具有一耳片60,其形状可呈矩形、梯形或其他多角形。图12A与12B中,耳片60可由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延伸而成的凸片35/45前后加压贴合而成,位置在光栅片10外侧;由于光栅片10并未向外延伸,因此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凸片35/45前后贴合成耳片60时会形成缝隙,此时可以缝胶601(例如透明光学胶OCA)填补。参考图12C,是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2C中,耳片60可由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延伸而成的凸片35/45、以及光栅片10延伸的凸片15前后加压贴合而成。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耳片60除了可以设置于光栅片10外侧的任一侧边,也可以设于吸附件20外侧的任一侧边,或者位于光栅片10与吸附件20交界处外侧的任一侧边。
请参阅图13A/13B/13C,图13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B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C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A显示萤幕保护屏1在光栅片10与吸附件20交界处,依序由外覆膜30、第一黏胶层301、上下邻接的吸附件20与光栅片10、第二黏胶层401及外覆膜40迭合的立体结构,与图5、图6揭露的结构相似。图13B显示萤幕保护屏1还包含一装饰层71位于第一黏胶层301后侧与吸附件20前侧之间,其形状与位置与吸附件20相仿。装饰层71可于加工前以颜料涂布或漆料喷布或印刷图案于吸附件20前表面,或贴附具有印刷图案的薄膜于吸附件20表面而实现。装饰层71具有外周缘710对齐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顶缘31/41、侧缘33A/33B与43A/43B、第一吸附件20的顶缘21与侧缘23B。同时,装饰层71具有底缘711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的前顶缘111,吸附件20底缘22仍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的主顶缘110,也就是装饰层71底缘711与吸附件20的底缘22共同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顶缘11(前顶缘111与主顶缘110)。如此可使装饰部件亦能实现于萤幕保护屏1的内部,也就是与光栅片10位于同一层,达到萤幕保护屏1薄型化的功效。
图13C与图13B不同之处在于,萤幕保护屏1还包含与装饰层71相似的另一装饰层72位于第一吸附件20的后表面与第二黏胶层401前表面之间,虽然就装饰上使用的材料、加工方式、图案和颜色等视觉元素可能不同,装饰层71与装饰层72均是装饰用途。装饰层72具有外周缘720对齐于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顶缘31/41、侧缘33A/33B与43A/43B、第一吸附件20的顶缘21与侧缘23B。同时,装饰层72具有底缘721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的后顶缘112,第一吸附件20底缘22仍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的主顶缘110,也就是装饰层71底缘711、第一吸附件20的底缘22与装饰层72底缘721,三者共同对齐相邻于光栅片10顶缘11(前顶缘111、主顶缘110与后顶缘112)。如此,萤幕保护片1的使用上无正面背面之分,利于使用者的自由应用。
图13B/13C中的装饰层71和/或72设置于吸附件20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此方案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2B、图3A、图5/6/7、图8A/8B、图9A/9B、图10A/11、图12A/12B/C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例如,装饰层71和/或72也可以设置于前述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或第三吸附件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图13B与图13C装饰层71/72除了设置在第一吸附件20的前表面/后表面之外,于其他实施例中,装饰层71/72亦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外覆膜30及第二外覆膜40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具有与吸附件20大约对应的尺寸形状位置。
参阅图14A,为本实用新型萤幕保护屏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A的萤幕保护屏1与前述各图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吸附件20沿着光栅片10的短边延伸,开孔34/301H/24/401H/44位于萤幕保护屏1或光栅片10短边上的第一吸附件20,而其适用的电子装置2为平板电脑,其视觉传感器5位于电子装置2与显示萤幕4的短边上。
图14A中的开孔34/301H/24/401H/44位于萤幕保护屏1或光栅片10短边上的吸附件20,此方案可以替代对应构件而实现在图1、图2A/2B、图3A/3B/3C、图5/6/7、图8A/8B、图9A/9B、图10A/11/12/13的萤幕保护屏1,与所述各图中的不同技术方案共同实现。图14B为图14A方案实现图9C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图14C为图14A方案实现图8C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图14D为图14A方案实现图6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图14E为图14A方案实现图9D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图14F为图14A方案实现图8D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图14G为图14A方案实现图7实施例时的前侧视图。
接着,进行萤幕保护屏的弯曲挺度测试,测试样品、测试方法、及结果说明如下:
《实施例1》
样品A为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其结构如图5所示;样品B为如图15所示的结构的萤幕保护屏;样品C为市售不具有吸附件的萤幕保护屏。样品A、样品B、及样品C三者的尺寸皆为29.5cmx20cm、厚度皆为450μm,并且在靠近一长边的中间位置设有开孔。
首先,将100克重的砝码分别固定于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一侧表面并靠近短边的位置上做为负重端;接着,将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负重端自桌面伸出11公分,使负重端腾空,负重端受到砝码施加的力量会向下弯曲,而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另一端则以1000克重的砝码固定于桌面。
然后,以游标尺量测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负重端与桌面的垂直距离并记录于表1,再将水平桌面设为0度,换算出负重端与水平桌面的夹角角度,即为各样品的垂度,数值如表1所示。
接着,以0度为100%、90度为0%,将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垂度换算成弯曲挺度(%),并记录于表1。
表1
样品A 样品B 样品C
垂直距离(mm) 37.5 58.01 60.02
垂度(度) 19 31 33
弯曲挺度(%) 79 65.5 63.4
由上述表1的结果可知,样品A的弯曲挺度较样品B增加13.5%、较样品C增加约15.6%,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萤幕保护屏具有明显优于先前技术的萤幕保护屏的抗弯曲强度,不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样品与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差异点在于在进行测试时,是将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负重端自桌面伸出14.9cm公分,约为样品长边的中线位置,也是开孔的设置位置。各样品的负重端与桌面的垂直距离、垂度、及弯曲挺度(%)如表2所示。
表2
样品A 样品B 样品C
垂直距离(mm) 67.5 98.1 114
垂度(度) 24 37 41
弯曲挺度(%) 73 58.9 54.4
比较表1及表2的结果可知,样品A、样品B、及样品C的弯曲挺度皆较实施例1中样品A、样品B、及样品C降低,除了因为负重端延伸出的长度较长以外,样品长边的中线位置因设置有开孔,也会使得受力不平均导致弯曲挺度下降。而在本实施例中,样品A的弯曲挺度较样品B增加14.1%、较样品C增加约18.6%,其增加幅度皆优于实施例1所示的结果,显示即便是在设置有开孔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屏幕保护屏仍然具有明显优于先前技术的屏幕保护屏的抗弯曲强度,不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萤幕保护屏扭转数十年未解的外部附加部件的设计方向,将吸附件与光栅片的边对边相邻设置、并以二外覆膜前后贴附,成功地将功能性部件与装饰性部件整合至与光栅片同一层,在维持其原有快速吸附移除功能与装饰性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萤幕保护屏进一步薄型化的功效。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萤幕保护屏通过二外覆膜加上第一黏胶层与第二黏胶层的前后UV固化贴附,可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使独立的两个平面部件光栅片及吸附件不会在交界处倾斜或弯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及第一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所述萤幕保护屏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的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其中:
所述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
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并且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相邻设置构成所述机能层;以及
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机能层,使所述机能层中的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一外覆膜、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彼此对应的开孔,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一外覆膜、以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封闭的内缘所定义的穿孔,或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被一间隙隔开为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左右分置、彼此对齐,且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一开孔对应于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对向设置于所述光栅片的侧边,并一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呈环状并具有一主开孔供嵌设所述光栅片,使所述光栅片的外周缘相邻于所述主开孔的内周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体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且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具有内缩的一截边,所述第三吸附件具有一内边对齐且相邻于所述光栅片的所述截边,使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附件呈矩形、直角三角形或L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体与第一吸附件、及第三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至少一侧表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吸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和/或短边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黏胶层与一第二黏胶层,分别将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贴附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片包含一外层与一光栅层,所述光栅层包含多个光栅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耳片,所述耳片包含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延伸而成的二凸片。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或所述第三吸附件的任一侧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任一侧表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或所述第三吸附件。
16.一种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萤幕保护屏是外表面平整无断差,且至少包含第一外覆膜、由光栅片及第一吸附件所构成的机能层、以及第二外覆膜的积层结构体,所述萤幕保护屏用以吸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上一吸附体,以对应覆盖所述电子装置的显示萤幕;其中:
所述光栅片用以定义一观看区,将可穿过的光线限制于一容许视角范围;
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以定义一吸附区,与所述光栅片边对边相邻设置构成所述机能层;
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前后包覆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使所述光栅片与所述第一吸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以及
所述第一吸附件包含被一间隙隔开的二半吸附件,所述二半吸附件左右分置、彼此对齐,且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分别具有一开孔对应于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开孔用以对应并避免覆盖所述电子装置上的一功能组件,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所述开孔是一侧开放而由三侧内缘所定义的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对向设置于所述光栅片的侧边,并一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所述二半吸附件沿所述光栅片外周缘环设相连而呈环状,并形成有一主开孔供嵌设所述光栅片,使所述光栅片的外周缘相邻于所述主开孔的内周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8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或短边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吸附件,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光栅片底缘转角处,且所述第三吸附件呈矩形、直角三角形或L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于所述二半吸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或位于所述第一外覆膜、及所述第二外覆膜的至少一侧表面并对应于所述二半吸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半吸附件沿着所述光栅片的长边和/或短边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萤幕保护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体与第一吸附件对应吸附,且预设于所述电子装置或自由贴附在所述电子装置的外表面。
CN201920152946.8U 2019-01-29 2019-01-29 萤幕保护屏 Active CN209149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52946.8U CN209149309U (zh) 2019-01-29 2019-01-29 萤幕保护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52946.8U CN209149309U (zh) 2019-01-29 2019-01-29 萤幕保护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49309U true CN209149309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91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2946.8U Active CN209149309U (zh) 2019-01-29 2019-01-29 萤幕保护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4930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1165A (zh) * 2020-01-16 2020-04-28 深圳市乐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外屏的安装工艺
WO2020154887A1 (zh) * 2019-01-29 2020-08-06 群正有限公司 萤幕保护屏
EP3929633A1 (en) * 2020-06-22 2021-12-29 SEWHA Co.,Ltd Privacy filter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4887A1 (zh) * 2019-01-29 2020-08-06 群正有限公司 萤幕保护屏
CN113396417A (zh) * 2019-01-29 2021-09-14 群正有限公司 萤幕保护屏
GB2593621A (en) * 2019-01-29 2021-09-29 Right Group Central Co Ltd Screen shield
GB2593621B (en) * 2019-01-29 2023-02-08 Right Group Central Co Ltd Screen Protector
CN111081165A (zh) * 2020-01-16 2020-04-28 深圳市乐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外屏的安装工艺
CN111081165B (zh) * 2020-01-16 2020-09-29 深圳市乐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外屏的安装工艺及安装工装
EP3929633A1 (en) * 2020-06-22 2021-12-29 SEWHA Co.,Ltd Privacy filter
US11656827B2 (en) 2020-06-22 2023-05-23 SEWHA Co., Ltd Privacy fil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9062B (zh) 螢幕保護屏及其製作方法
CN206251154U (zh) 屏幕保护屏
CN209149309U (zh) 萤幕保护屏
CN204203973U (zh) 屏幕保护装置
US10788863B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JP2008083262A (ja) 携帯型表示装置用保護板
JP2008083423A (ja) 携帯型表示装置用保護板
CN209768005U (zh) 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TW201214355A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208673031U (zh) 一种直角三角形结构的正投影光学屏幕和投影显示系统
TWM650001U (zh) 掛架式螢幕保護屏
JP3221576U (ja) スクリーン保護フィルタ
TWM594173U (zh) 磁吸式螢幕膜片
WO2020154887A1 (zh) 萤幕保护屏
CN214705237U (zh) 附着位置可调式膜片
US20250028097A1 (en) Hanging rack type screen protector
CN205160590U (zh) 高透射防窥视手机屏幕玻璃板
TWM551125U (zh) 可同時包膜之手機保護貼結構
CN202394149U (zh) 掀盖式电子装置
TW202505407A (zh) 掛架式螢幕保護屏
CN211074975U (zh) 一种复合式手机保护膜
CN208101230U (zh) 具有磁吸组件的屏幕膜片结构
CN205385505U (zh) 一种防窥视手机屏幕玻璃板
CN205160586U (zh) 一种防止他人偷窥的手机屏幕玻璃板
TWM629917U (zh) 磁吸式行動電話防摔保護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