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85718U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85718U CN208985718U CN201821241743.8U CN201821241743U CN208985718U CN 208985718 U CN208985718 U CN 208985718U CN 201821241743 U CN201821241743 U CN 201821241743U CN 208985718 U CN208985718 U CN 2089857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supporting
- pressure inlet
- lateral
- grou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容器包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本体,筒状本体一侧设置有接管嘴,支承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支腿组件,对容器在竖直方向支承,并能在接管嘴的轴线方向来回摆动地与容器连接,以释放沿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至少三组侧向支承组件,分布在容器的周圈,分别在水平方向对容器支承,并能在水平方向来回摆动地与容器连接,以释放容器冷热变化时位移,并限制容器沿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支腿组件在竖直方向支承,允许容器轴线沿接管嘴轴线方向平移。侧向支承组件在水平方向支承,释放容器冷热变化时位移,实现载荷传递与热位移释放,减少接管嘴受的扭矩和弯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紧凑布置小型反应堆一回路由压力容器、与蒸汽发生器、主泵通过高刚性的短套管连接构成一个闭合环路。其中短套管是紧凑布置小型堆一回路压力边界的一部分,不仅承受一回路的冷却剂内压,同时承受外部载荷,特别是焊缝处为容器间连接的薄弱处,因此需要容器支承设计必须限制相对位移优化受力,防止短管受力过大而破坏,减小破口风险,对保证一回路压力边界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一回路容器起、停堆又会引起容器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膨胀、热位移,支承设计应当释放热膨胀和热位移,否则容器和短套管受的热应力会超过许用应力而发生破坏。对于蒸汽发生器、主泵这类容器来讲会同时存在自身热膨胀和叠加系统热膨胀产生的热位移,热膨胀和热位移同时存在于三维空间各方向。垂直方向的热膨胀释放以主支承支点为基准,向两端释放。水平方向热膨胀和热位移释放主要依靠支承自由度设计来释放。
本装置在海洋环境下受力复杂,叠加了持续存在的交变惯性载荷以及瞬时的冲击载荷,属于多力场以及温度场多场耦合作用。持续的周期性交变载荷长期作用于一回路容器,会引起设备间管道焊缝等薄弱处产生疲劳风险。而瞬时的冲击载荷数值较大,需要支承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限制各容器的位移。这就要求一回路容器支承既能有效的承载容器所受的各种载荷(包括周期性交变载荷),同时又具有一定侧向自由度释放热膨胀减小热应力,限制除热应力以外的设备相对位移,优化管道受力。在海洋平台中,紧凑布置小型堆布置在反应堆舱中央空间紧凑,容器支点必须设置在设备中部的接管嘴附近,其载荷的主要传递路径是经各容器支座传递到整体支承基础上,再由整体支承基础传递到反应堆舱的侧壁及底板。
目前陆地堆型的蒸汽发生器支承多采用上下分层式支承,并且要释放系统冷热态变化带来的热位移。主要的结构形式有下部支腿加上部非接触式侧向支承和框架式加下部侧向辅助支承等形式。
专利号为US4940025的文件公布了一种用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抱环加球形关节支腿式的活动支承。支腿支承采用双端铰链结构是主承重支承,位于蒸汽发生器下封头支承凸台处,可沿主管道热位移发生倾斜。
由于此堆型蒸汽发生器同时连接热段和过渡段两条主管道,支腿支承铰链采用球形关节,具有多自由度可沿多向有限制的释放位移。中部、上部采用抱环加止挡点的侧向非接触式支承,用于LOCA或地震工况时限制蒸汽发生器轴线偏移。在陆地工况下,抱环非接触式侧向支承与支腿球形轴承的组合支承能有效地释放多向热位移,并且在事故工况下限制蒸汽发生器轴线的最大偏移量。
实用新型专利US4940025属于一种支腿式加上部非接触式分层支承,其结构为下部一组双端铰链的支腿,上部抱环辅助支承,抱环沿主管道方向连接有阻尼器。
该装置的主支承支点位于蒸发器底部下封头,并且连杆支腿长度有很大,造成蒸汽发生器的重心很高,并且距支点的距离较远,在承受海洋平台持续的交变载荷及巨大的冲击载荷时设备将产生巨大的弯矩,并且可能有倾倒的风险。主支承采用的双端球形关节自由度大,无侧向载荷承载能力,要靠侧向非接触式支承承载。而侧向非接触式支承在热态时与蒸汽发生器预留有间隙,在受侧向载荷时蒸汽发生器轴线偏移距离必须大于此热态间隙后才起作用,对紧凑布置小型堆短套管受力不利,可能引起短套管疲劳或断裂失效。
另外,专利号为WO 2012/118570 A1的文件公布了一种用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框架式的分层支承和调整系统。此系统主支承位于在蒸汽发生器上部,采用框架结构作为主支承,通过两个挂板与蒸汽发生器连接。框架结构与承载基础连接点有转轴及阻尼器结构,在一回路冷、热态变化时,该支承通过使蒸汽发生器轴线发生旋转、倾斜来释放系统叠加的热位移。下部采用抱环侧向辅助支承,限制在LOCA及地震等事故工况下蒸汽发生器轴线偏移减缓对主支承的弯矩。
WO 2012/118570 A1公布的框架分层式支承,在蒸汽发生器上部采用框架结构作为主支承,下部有侧向辅助支承。蒸汽发生器周围有一层刚性很强的混凝土构筑物隔间作为主支承的承载基础。在一回路冷、热态变化时,该支承通过使蒸汽发生器轴线发生旋转、倾斜来释放系统叠加的热位移。但对于紧凑布置的小型堆来说,首先紧凑布置小型堆的设备间距都非常小,没有设置独立高刚性隔间的空间。同时紧凑布置小型堆通过高刚性短套管连接蒸汽发生器与压力容器,必须完全沿轴线释放。通过使蒸汽发生器轴线发生旋转、倾斜来释放系统热位移的方式会使短套管焊缝处受弯矩产生极大的应力,严重的可能导致破口。EPR蒸汽发生器支承的热位移释放方式与此类似,不适合紧凑布置小型堆蒸汽发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所述容器包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本体,所述筒状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接管嘴,所述支承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支腿组件,对所述容器在竖直方向支承,并能在所述接管嘴的轴线方向来回摆动地与所述容器连接,以释放沿所述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至少三组侧向支承组件,分布在所述容器的周圈,分别在水平方向对所述容器支承,并能在水平方向来回摆动地与所述容器连接,以释放所述容器冷热变化时位移,并限制所述容器沿所述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优选地,所述支腿组件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的高度位置与所述接管嘴的高度位置相当。
优选地,所述侧向支承组件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高于所述支腿组件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
优选地,所述支腿组件包括第一底座、支腿,所述支腿竖直设置,上端与所述筒状本体的外壁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底座转动连接,且所述支腿上下两端的转动轴线均垂直于所述接管嘴的轴线。
优选地,所述支腿组件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的调整板。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组支腿组件包括在所述容器的周圈分布的若干组支腿组件;
各所述支腿组件相对所述容器的中心对称分布;和/或,各所述支腿组件相对所述接管嘴的轴线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支腿组件包括四组,其中,两组所述支腿组件对称分布在所述接管嘴的水平两侧,并相对所述接管嘴的轴线对称设置;
另两组支腿组件也相对所述接管嘴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位于所述容器与所述接管嘴向背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容器外侧设有供所述支腿组件转动连接的支承座;
所述支承座包括沿所述容器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座;或,所述支承座包括沿所述容器的周圈设置的环形支承环。
优选地,所述侧向支承组件包括四组,四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在所述容器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在所述接管嘴的轴线上,另外两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经过所述筒状本体的中心,并垂直于所述接管嘴的轴线。
优选地,与在所述接管嘴的轴线上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形成第一侧向支承单元,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垂直于所述接管嘴,且向水平方向同一侧伸出设置;
与连线经过所述筒状本体的中心、并垂直于所述接管嘴的轴线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形成第二侧向支承单元,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与所述接管嘴平行,且向所述接管嘴向所述容器一端的延伸方向伸出设置。
优选地,所述侧向支承组件包括第二支座、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器、第二支座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形关节与所述容器、第二支座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的侧向支承组件的连接件为连杆,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的侧向支承组件的连接件为阻尼器,且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的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连杆的至少一端通过U形孔与对应端的球形关节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承装置还包括分布在所述容器的周圈的至少两组限位支承组件;
所述限位支承组件与所述容器间隔设置,限制所述容器在极限载荷情况下的水平位置,所述限位支承组件与所述容器相对侧一侧形成供所述容器抵靠的止挡面。
优选地,所述限位支承组件包括调整座和水平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调整座上的止挡块,所述止挡块与所述容器的外壁面相对设置,所述止挡面形成于所述止挡块上。
优选地,所述限位支承组件包括三组,一组限位支承组件设置在所述容器与所述接管嘴向背的一侧,且该组限位支承组件的止挡面与所述接管嘴的轴线垂直,另外两组限位支承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接管嘴的轴线两侧,且该两组限位支承组件的止挡面与所述接管嘴的轴线平行,并与所述容器的中心相对。
优选地,所述限位支承组件的止挡面的高度位置与所述接管嘴的高度位置相当。
优选地,所述容器为蒸汽发生器或主泵。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支腿组件对容器在竖直方向支承,并能在接管嘴的轴线方向来回摆动地与容器连接,允许容器轴线沿接管嘴轴线方向平移,以释放沿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释放系统叠加热位移。侧向支承组件在水平方向对容器支承,并能在水平方向来回摆动地与容器连接,以释放容器冷热变化时位移,结合支腿组件,并限制容器沿接管嘴轴线方向的热位移,实现载荷传递与热位移释放,减少短套管所受的扭矩和弯矩,完成热应力释放。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承装置对容器支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支腿组件与容器上的支承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容器及支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B-B向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限位支承组件与容器配合时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反应堆包括压力容器、主泵、蒸汽发生器1等主设备容器,压力容器是定位中心,分别与主泵、蒸汽发生器1通过双层套管连接构成一个闭合环路。双层套管包括接管嘴3和设置在接管嘴3内的短套管,套设后形成两个隔离的通道,以分别供冷却剂流进流出。
如图1所示,蒸汽发生器1包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本体11,筒状本体11外设有支承装置,对蒸汽发生器1支承,筒状本体11的一侧设置有接管嘴3,接管嘴3的轴线水平设置,可供主管道连接后水平向外伸出。支承装置包括支腿组件21、以及侧向支承组件22。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腿组件21包括四组,是蒸汽发生器1的主承重支承,分布在蒸汽发生器1的周圈,对蒸汽发生器1在竖直方向支承,并能在接管嘴3的轴线方向来回摆动地与蒸汽发生器1连接,允许蒸汽发生器1轴线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平移,以释放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释放系统叠加热位移。
侧向支承组件22也包括四组,分布在蒸汽发生器1的周圈,分别在水平方向对蒸汽发生器1支承,并能在水平方向来回摆动地与蒸汽发生器1连接,以释放蒸汽发生器1冷热变化时位移,结合支腿组件21,并限制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侧向支承组件22的功能是在反应堆冷热态变化时释放缓慢位移,限制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位移。蒸汽发生器1在冷热态变化时会发生轴向、径向热膨胀以及叠加中心位移,对于侧向支承组件22来说也会发生空间角度偏转。通过预先设定侧向支承组件22的角度可以使蒸汽发生器1轴线在系统热膨胀结束时仅发生平移,仍保持在初始平面内并与接管嘴3轴线垂直,这样可减少接管嘴3所受的扭矩和弯矩,完成热应力释放。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腿组件21也可只有一组,或多于一组的其他数量,释放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侧向支承组件22可以只有三组或多于三组的其他数量,在释放蒸汽发生器1冷热变化时的侧向位移时,结合支腿组件21,还限制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当支腿组件21为多组时,各支腿组件21可以相对蒸汽发生器1的中心对称分布,另外,各支腿组件21也可相对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分布,各支腿组件21也可同时满足相对蒸汽发生器1的中心对称分布和相对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分布两种情况。
当反应堆在冷热态转变时,接管嘴3和主管道沿自身轴线推动蒸汽发生器1向远侧移动,支腿组件21随蒸汽发生器1的移动发生转动,由于接管嘴3和侧向支承组件22的限制,使蒸汽发生器1的轴线仍位于与水平面垂直,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移动释放热应力。与此同时,蒸汽发生器1自身也发生一定量的热膨胀。
蒸汽发生器1被整套支承装置与接管嘴3限制所有自由度,此时可有效的承载蒸汽发生器1产生的持续交变惯性载荷减小连接接管嘴3的载荷,特别是弯矩、扭矩以及剪切力的影响较大的载荷类型。
支腿组件21对蒸汽发生器1的支承点的高度位置与接管嘴3的高度位置相当。在反应堆系统发生热位移时,接管嘴3热膨胀伸长推动蒸汽发生器1的作用点刚好也在支腿组件21的支承点附近,减小蒸汽发生器1在热位移过程中所受的弯矩。同时,支腿组件21的支承点与接管嘴3管嘴轴向位置靠近也可减小热胀冷缩过程中轴向过约束给蒸汽发生器1、接管嘴3带来的附加应力。
进一步地,支腿组件21的支承点设置在接管嘴3管嘴附近也靠近蒸汽发生器1自身的重心,支点上下两部分质量分布均匀,受侧向载荷时设备惯性力对支腿组件21产生的弯矩,产生的轴线偏移也相应减小,有利于接管嘴3受力,大大减小破口风险。
蒸汽发生器1外侧设有供支腿组件21转动连接的支承座12,支承座12与蒸汽发生器1的连接处与筒状本体11圆滑过渡,减小应力。
本实施例中,支承座12包括沿蒸汽发生器1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座121,分别供支腿组件2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承座12也可包括沿蒸汽发生器1的周圈设置的环形支承环,供支腿组件21连接。
本实施例的四组支腿组件21中,两组支腿组件21对称分布在接管嘴3的水平两侧,并相对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设置;另两组支腿组件21也相对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位于蒸汽发生器1与接管嘴3向背的一侧。四组支腿组件21可以尽量的靠近接管嘴3的轴线,释放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支腿组件21包括调整板211、第一底座212、支腿213,支腿213竖直设置,上端与筒状本体11的外壁上的支承座12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一底座212转动连接,且支腿213上下两端的转动轴线均垂直于接管嘴3的轴线,释放蒸汽发生器1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第一底座212安装在调整板211上,更换不同厚度的调整板211,可以用于调整第一底座212的高度,进而调整支腿213对蒸汽发生器1的支承点高度。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调整板211也可取消。调整板211、第一底座212安装在基础支撑上,让基础支撑对支腿组件21进行支撑定位。
支腿213采用短的杆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刚性,在持续交变载荷及冲击作用下不容易失稳。并且支腿213双端采用圆柱销结构转动连接,使其仅具有单自由度,释放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而限制其余方向的位移,减小接管嘴3受弯矩、扭矩。
进一步地,侧向支承组件22对蒸汽发生器1的支承点高于支腿组件21对蒸汽发生器1的支承点,限制蒸汽发生器1上部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位移。
支腿组件21、侧向支承组件22的支承点高度不同,形成合理的分层支承,支腿组件21在垂直方向的主支承支点设置在接管嘴3管嘴及蒸汽发生器1重心附近,侧向支承组件22的侧向支点覆盖蒸汽发生器1上部,提供除热位移自由度以外的完整定位,优化蒸汽发生器1及支承受力。
本实施例中的四组侧向支承组件22与蒸汽发生器1的连接点在蒸汽发生器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与蒸汽发生器1的连接点在接管嘴3的轴线上,另外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与蒸汽发生器1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经过筒状本体11的中心,并垂直于接管嘴3的轴线。
结合图4、图5所示,进一步地,每一侧向支承组件22包括第二支座221、连接件222,第二支座221与基础支撑等连接,让基础支撑对侧向支承组件22进行支撑定位,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与蒸汽发生器1、第二支座221铰接。优选地,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形关节与蒸汽发生器1、第二支座221铰接。优选地,筒状本体11的侧壁上设有支耳13,连接件222与蒸汽发生器1对应的一端与支耳13铰接连接。
与在接管嘴3的轴线上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形成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垂直于接管嘴3,且向水平方向同一侧伸出设置。
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侧向支承组件22的连接件222为连杆2221,优选地,两根连杆2221等长,并沿垂直接管嘴3轴线方向对称布置在蒸器发生器两侧。连杆2221为刚性连杆2221,双端通过球形关节分别与设备和承载结构连接。球形关节转轴轴线垂直,可以使连杆2221在水平面内无限制的角度旋转,同时在垂直平面也发生一定量的角度偏移。连杆2221任一端通过U形孔与对应端地球形关节连接,以适应由于蒸汽发生器的热位移引起的两个球形关节间距离的变化,也可在连杆2221的两端均通过U形孔与对应端地球形关节连接。
通过预先设定连杆2221的角度,可以使蒸汽发生器1的轴线在系统热膨胀结束时仅发生平移,仍保持在初始平面内并与接管嘴3轴线垂直。这样可减少接管嘴3所受的扭矩和弯矩,完成热应力释放。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杆2221的两端也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另外,与连线经过筒状本体11的中心、并垂直于接管嘴3的轴线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形成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与接管嘴3平行,且向接管嘴3向蒸汽发生器1一端的延伸方向伸出设置。
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侧向支承组件22的连接件222为阻尼器2222,其功能是冷热态变化时释放缓慢位移,阻尼器2222的两端可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当发生破口事故或受冲击载荷时,阻尼器2222闭锁变成刚性支承,限制设备上部沿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位移。
优选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高度位置高于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高度位置。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高度位置也可与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高度位置相同,或低于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高度位置。
设置在靠近蒸汽发生器1上部的侧向支承组件22采用沿接管嘴3轴向设置的阻尼器2222和沿垂直接管嘴3轴向的连杆2221组合,可在冷、热态稳态下将蒸汽发生器1轴线始终限制在接管嘴3轴线垂直平面内,减小接管嘴3所受弯矩。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侧向支承组件22与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侧向支承组件22也可采用同样的结构,比如将连接件222都采用连杆2221,或都采用阻尼器2222。
结合图3至图6所示,支承装置还包括分布在蒸汽发生器1的周圈的三组限位支承组件23,限位支承组件23安装在基础支撑上,让基础支撑对限位支承组件23进行支撑定位。限位支承组件23与蒸汽发生器1间隔设置,限制蒸汽发生器1在极限载荷情况下的水平位置,限位支承组件23与蒸汽发生器1相对侧一侧形成供蒸汽发生器1抵靠的止挡面233,止挡面233可为平面或曲面。优选地,筒状本体11的外壁上设有与止挡面233相对的限位块14,在蒸汽发生器1膨胀或事故工况时,与止挡面233相抵靠。
限位支承组件23包括调整座231和水平位置可调地安装在调整座231上的止挡块232,止挡块232与蒸汽发生器1的外壁面相对设置,止挡面233形成于止挡块232上。
优选地,止挡块232与调整座231螺接,实现水平位置调节。止挡块232的水平位置调整后,可以调整与筒状本体11之间的间隙大小,止挡块232的水平位置也可不能调节,止挡块232与筒状本体11之间的间隙大小也可在限位支承组件23安装时预先设定。
三组限位支承组件23中,一组限位支承组件23设置在蒸汽发生器1与接管嘴3向背的一侧,且该组限位支承组件23的止挡面233与接管嘴3的轴线垂直,另外两组限位支承组件23对称设置在接管嘴3的轴线两侧,且该两组限位支承组件23的止挡面233与接管嘴3的轴线平行,并与蒸汽发生器1的中心相对。
各止挡面233的高度位置与接管嘴3的高度位置相当,止挡块232的止挡面233与接管嘴3轴线平行或垂直,用于与支腿组件21的支承配合,限制蒸汽发生器1极限载荷情况下的水平位置,并为热位移提供导向作用。
下部沿三个方向设置非接触式限位支承组件23进行侧向支承,限制主设备容器在超设计基准事故等极限工况下的位移量,减小接管嘴3破口风险。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适当调整止挡面233的外形,如设为与筒状本体11外壁面对应的曲面,可以在一个位置实现多向定位。对应地,限位支承组件23也可只有两组或多于两组的其他数量,按特定位置设置在蒸汽发生器1的周圈,限制蒸汽发生器1在极限载荷情况下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地,主泵对应的也包括筒状本体11,主泵的筒状本体11一侧水平向外延伸设置有接管嘴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承装置也可按照对蒸汽发生器1支承的方式对主泵进行支承。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所述容器包括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本体(11),所述筒状本体(11)的一侧设置有接管嘴(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支腿组件(21),对所述容器在竖直方向支承,并能在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方向来回摆动地与所述容器连接,以释放沿所述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至少三组侧向支承组件(22),分布在所述容器的周圈,分别在水平方向对所述容器支承,并能在水平方向来回摆动地与所述容器连接,以释放所述容器冷热变化时位移,并限制所述容器沿所述接管嘴(3)轴线方向的热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21)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的高度位置与所述接管嘴(3)的高度位置相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高于所述支腿组件(21)对所述容器的支承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21)包括第一底座(212)、支腿(213),所述支腿(213)竖直设置,上端与所述筒状本体(11)的外壁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底座(212)转动连接,且所述支腿(213)上下两端的转动轴线均垂直于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
所述支腿组件(21)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底座(212)的高度的调整板(21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支腿组件(21)包括在所述容器的周圈分布的若干组支腿组件(21);
各所述支腿组件(21)相对所述容器的中心对称分布;和/或,各所述支腿组件(21)相对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21)包括四组,其中,两组所述支腿组件(21)对称分布在所述接管嘴(3)的水平两侧,并相对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设置;
另两组支腿组件(21)也相对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位于所述容器与所述接管嘴(3)向背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外侧设有供所述支腿组件(21)转动连接的支承座(12);
所述支承座(12)包括沿所述容器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座(121);或,所述支承座(12)包括沿所述容器的周圈设置的环形支承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包括四组,四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在所述容器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在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上,另外两组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与所述容器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经过所述筒状本体(11)的中心,并垂直于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在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上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形成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垂直于所述接管嘴(3),且向水平方向同一侧伸出设置;
与连线经过所述筒状本体(11)的中心、并垂直于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的两连接点连接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形成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两组侧向支承组件(22)与所述接管嘴(3)平行,且向所述接管嘴(3)向所述容器一端的延伸方向伸出设置;
所述侧向支承组件(22)包括第二支座(221)、连接件(222),所述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器、第二支座(221)铰接;
所述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形关节与所述容器、第二支座(221)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侧向支承组件(22)的连接件(222)为连杆(2221),所述连杆(2221)的至少一端通过U形孔与对应端的球形关节连接,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侧向支承组件(22)的连接件(222)为阻尼器(2222),且所述第二侧向支承单元(22b)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侧向支承单元(22a)的高度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还包括分布在所述容器的周圈的至少两组限位支承组件(23);
所述限位支承组件(23)与所述容器间隔设置,限制所述容器在极限载荷情况下的水平位置,所述限位支承组件(23)与所述容器相对侧一侧形成供所述容器抵靠的止挡面(23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承组件(23)包括调整座(231)和水平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调整座(231)上的止挡块(232),所述止挡块(232)与所述容器的外壁面相对设置,所述止挡面(233)形成于所述止挡块(232)上;
所述限位支承组件(23)包括三组,一组限位支承组件(23)设置在所述容器与所述接管嘴(3)向背的一侧,且该组限位支承组件(23)的止挡面(233)与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垂直,另外两组限位支承组件(23)对称设置在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两侧,且该两组限位支承组件(23)的止挡面(233)与所述接管嘴(3)的轴线平行,并与所述容器的中心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承组件(23)的止挡面(233)的高度位置与所述接管嘴(3)的高度位置相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蒸汽发生器(1)或主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41743.8U CN208985718U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41743.8U CN208985718U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85718U true CN208985718U (zh) | 2019-06-14 |
Family
ID=6678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41743.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985718U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8571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86934A (zh) * | 2018-08-01 | 2018-12-11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
2018
- 2018-08-01 CN CN201821241743.8U patent/CN20898571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86934A (zh) * | 2018-08-01 | 2018-12-11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CN108986934B (zh) * | 2018-08-01 | 2023-10-31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92816B (zh) | 核蒸汽发生器支撑和对准结构 | |
CN105551532B (zh) | 隔震安全壳容器 | |
US9764466B2 (en) | Hexapod system | |
CN208985718U (zh)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
CN102507065B (zh) | 一种减小管道端部推力和振动的装置 | |
CN108986934A (zh) | 重型容器的单自由度支承装置 | |
JPH02290405A (ja) | 外殻部材の半径方向支持装置 | |
WO2025039424A1 (zh) | 堆腔注水系统及其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挂下承式保温模块 | |
CN1312701C (zh) | 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压力壳的无阻尼器支承系统 | |
CN109243629A (zh) | 用于反应堆容器及柔性长管的模块化分层组合支承装置 | |
CN207893030U (zh) | 反应堆一回路及可用于反应堆主设备的减震支承装置 | |
CN209045173U (zh) | 容器定位支承装置及压力容器定位系统 | |
CN105757350B (zh) | 一种高温管道组合固定装置 | |
US4469236A (en) | Storage vessel support device | |
JP6837157B2 (ja) | 流体を船に移送する装置 | |
JP2017111109A (ja) | 原子炉支持構造 | |
CN104044704B (zh) | 用于在船和装于船中的转台结构之间传送流体的传送组件 | |
CN208982893U (zh) | 反应堆分层支承装置 | |
CN209015723U (zh) | 用于多容器系统的多点支承装置 | |
CN208985717U (zh) | 用于多容器系统的水平支承结构 | |
CN209029114U (zh) | 用于反应堆容器的多向滑动支承装置 | |
CN109215814B (zh) | 用于多容器系统的水平支承结构 | |
CN109322406A (zh) | 一种巨型钢管混凝土斜柱与斜撑转换节点结构 | |
CN105179814A (zh) | 一种高温高压大直径管道固定支架及其固定方法 | |
CN212350957U (zh) | 一种汽水分离再热器管系的翻转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