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8798219U - 扬声器模组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98219U
CN208798219U CN201821898836.8U CN201821898836U CN208798219U CN 208798219 U CN208798219 U CN 208798219U CN 201821898836 U CN201821898836 U CN 201821898836U CN 208798219 U CN208798219 U CN 208798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back cavity
mould group
loudspeaker
she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988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南
王文海
邵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9883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9821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5748 priority patent/WO202009812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98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982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设有容腔;扬声器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设于所述容腔,将所述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模组外壳与所述后腔对应的部分为后腔壳部,所述后腔壳部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本实用新型技术在基本不减小后腔体积的前提下,抑制了后腔壳部的谐振,减弱了噪声,降低了失真,改善了声学性能。

Description

扬声器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扬声器模组。
背景技术
在一些扬声器中,为了降低F0(谐振频率),提升低频频响,将后腔体积设计最大化,后腔壳部的厚度也越来越小。如此,后腔壳部会在扬声器的振动系统的振动过程中出现谐振,从而产生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扬声器模组,旨在解决后腔壳部容易产生谐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扬声器模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
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设有容腔;以及
扬声器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设于所述容腔,将所述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模组外壳与所述后腔对应的部分为后腔壳部,所述后腔壳部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后腔壳部的内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腔壳部具有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与设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相等,并且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和/或,设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呈圆台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腔壳部还设有内凹于其表面的内凹部;
或,所述后腔壳部还设有内凹于其内表面的内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凹部紧邻所述凸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内凹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内凹部交替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呈凹槽状,所述内凹部凸条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组件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组件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辅助系统,所述辅助系统收容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后腔壳部设置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从而对后腔壳部进行加固设置,以此加强后腔壳部的结构强度,提高后腔壳部的谐振抑制能力。又由于在设置凸出部后,后腔壳部的结构强度便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凸出部设置于后腔壳部的内表面时,凸出部的尺寸可以做得足够小,从而实现在基本不减小后腔体积的前提下,抑制了后腔壳部的谐振,减弱了噪声,降低了失真,改善了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虚线所示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的一些扬声器中,为了F0(谐振频率),提升低频频响,从而将后腔体积设计最大化,而后腔对应的后腔壳部的厚度也越来越小。但这样的设计带来的问题便是,后腔壳部容易在振膜的振动过程中发生谐振,出现失真,从而影响声学性能。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扬声器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扬声器模组1包括:
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设有容腔;以及
扬声器组件200,所述扬声器组件200设于所述容腔,将所述容腔分隔成前腔111和后腔112;所述模组外壳与所述后腔112对应的部分为后腔壳部120,所述后腔壳部120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311、312)。
在本实施例中,模组外壳设有容腔,该容腔用于容纳扬声器组件200(图中仅示出了振膜的结构),扬声器组件200是一种在通电情况下产生振动继而发出声音的部件。将扬声器组件200设于容腔中,从而将容腔分为前腔111和后腔112,与前腔111连通设有出声口131,扬声器组件200发出的声音经过前腔111传递出去。可以理解的是,扬声器组件200设于容腔中,即固定于容腔中,固定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将扬声器组件200固定于模组外壳。
模组外壳与后腔112对应的部分为后腔壳部120,相应地,与前腔111对应的部分为前腔壳部。扬声器组件200在工作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容易传递至后腔壳部120,使得后腔壳部120发生谐振。
后腔壳部120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这里的后腔壳部120的表面可以为内表面,也可以外表面,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以凸出部凸出于其内表面为例进行说明。后腔壳部120的内表面设有凸出部(311、312),凸出部(311、312)在后腔壳部120的内表面凸出,凸出部(311、312)加强了后腔壳部120的结构强度,凸出部(311、31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扬声器组件200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至后腔壳部120时,由于凸出部(311、312)的结构加强作用,大大抑制了后腔壳部120的谐振。又由于,只要设置凸出部(311、312),后腔壳部120的结构强度都得到提高,因此,凸出部(311、312)的尺寸可以做到足够小,防止凸出部(311、312)的设置占用过多的后腔112体积,从而实现在基本不减小后腔112体积的前提下抑制后腔壳部120的谐振的发生,从而减弱噪声,降低失真,改善声学性能。
凸出部(311、312)的材质可以与后腔壳部120的材质一致,在制备后腔壳部120时直接将凸出部(311、312)成型得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后腔壳部120具有顶板121、侧板122和底板123,所述顶板121与所述侧板122连接,所述侧板122与所述底板123连接;
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顶板121和所述底板123,具体为凸出部311设置于顶板121,凸出部312设置于底板12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好的声学性能,在一些扬声器模组中,将顶板121和底板123设计为具有较大的跨度,而且顶板121和底板123的厚度较小,如此,顶板121和底板123最为容易发生谐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凸出部(311、312)设于顶板121和底板123,从而加强了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在保证扬声器模组1具有良好声学性能的前提下,抑制了后腔壳部120谐振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顶板121的所述凸出部311的数量与设于所述底板123的所述凸出部312的数量相等,并且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311和凸出部31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形成一个对称的结构,受力更为均衡,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抑制谐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顶板121的所述凸出部31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如上所述,既要实现对顶板121的结构强度的加强,也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后腔112体积的占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凸出部311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可以对凸出部311进行均匀排布,每个凸出部311可以做得足够的小,避免对后腔112体积的占用,而且能使得顶板121各个部位的结构强度均得到提高,避免局部的结构强度过小局部的结构强度过大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底板123的所述凸出部31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类似,将设于底板123的凸出部312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如此,可以对凸出部312进行均匀排布,每个凸出部312可以做得足够的小,避免对后腔112体积的占用,而且能使得底板123各个部位的结构强度均得到提高,避免底板123局部的结构强度过小局部的结构强度过大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凸出部(311、312)呈圆台状。在本实施例中,将凸出部(311、312)设置呈圆台状凸出,如此,凸出部(311、312)的底面的面积大于凸出部(311、312)的顶面的面积,也即保证凸出部(311、312)具有与后腔壳部120较大的接触面积的前提下,降低对后腔体积112的占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后腔壳部120还设有内凹于其表面的内凹部。如上所述,后腔壳部120的表面可以为内表面,也可以为外表面,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以内凹部内凹于后腔壳部120的内表面为例进行说明。具体为顶板121的内表面设有内凹部321,底板123的内表面设有内凹部322。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21和底板123还设有内凹部(321、322),内凹部(321、322)和凸出部(311、312)相配合形成凹凸结构。由于后腔壳部120在谐振发生时会出现形变,内凹部(321、322)配合凸出部(311、312),阻碍了后腔壳部120形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地抑制了谐振的发生。此外,通过设置内凹部(321、322),相对于增加了后腔112的体积,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声学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凹部(321、322)紧邻所述凸出部(311、312)。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311、312)为在顶板121的内表面和底板123的内表面成型得出,内凹部(321、322)亦为在顶板121的内表面和底板123的内表面成型得出,虽然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均能增加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但是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具有对顶板121和底板123发生形变时的不同的形变抑制方向,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内凹部(321、322)和凸出部(311、312)紧邻设置,以进一步地提高后腔壳部120的谐振抑制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311、31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内凹部(321、32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凸出部(311、312)和所述内凹部(321、322)交替设置。如上所述,虽然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均能增加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但是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具有对顶板121和底板123发生形变时的不同的形变抑制方向,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凸出部(311、312)设置为多个,内凹部(321、322)设置为多个,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交替设置,如此使得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得到均匀增加。在多个凸出部(311、312)和多个内凹部(321、322)紧邻设置且交替设置时,在后腔壳部120内形成连续的凹凸结构,连续的凹凸结构不仅仅提高了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抑制谐振的发生,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后腔112的体积,保证声学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311、312)呈凸条状,所述内凹部(321、322)呈凹槽状。凸条状的凸出部311和凹槽状的内凹部321能横跨顶板121,使得顶板12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为均衡,对于底板123亦是如此。在凸出部(311、312)和内凹部(321、322)紧邻设置且交替设置时,形成连续的波纹状凹凸结构,不仅仅提高了顶板121和底板123的结构强度,抑制了谐振的发生,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后腔112的体积,保证声学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组件200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音圈带动振膜振动从而发声。磁路系统。磁路系统包括内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内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此间隙,音圈悬设于磁间隙内,音圈连通变化的电流从而实现振动。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设于容腔,可以理解的是,即将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固定于容腔,例如与模组外壳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组件200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辅助系统。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类似,区别在于扬声器组件200还包括辅助系统,辅助系统收容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使得扬声器组件形成一个扬声器单体。这里的辅助系统一般呈壳体状,从而更便捷地固定于容腔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
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设有容腔;以及
扬声器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设于所述容腔,将所述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模组外壳与所述后腔对应的部分为后腔壳部,所述后腔壳部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凸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后腔壳部的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壳部具有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与设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相等,并且一一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顶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和/或,设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呈圆台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壳部还设有内凹于其表面的内凹部;
或,所述后腔壳部还设有内凹于其内表面的内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紧邻所述凸出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内凹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内凹部交替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呈凹槽状,所述内凹部凸条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
或,所述扬声器组件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辅助系统,所述辅助系统收容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
CN201821898836.8U 2018-11-16 2018-11-16 扬声器模组 Active CN2087982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8836.8U CN208798219U (zh) 2018-11-16 2018-11-16 扬声器模组
PCT/CN2018/125748 WO2020098125A1 (zh) 2018-11-16 2018-12-29 扬声器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8836.8U CN208798219U (zh) 2018-11-16 2018-11-16 扬声器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98219U true CN208798219U (zh) 2019-04-26

Family

ID=66212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98836.8U Active CN208798219U (zh) 2018-11-16 2018-11-16 扬声器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98219U (zh)
WO (1) WO20200981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606A (zh) * 2022-06-23 2022-09-02 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振扬声器盒、发声装置及智能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2774A (zh) * 2016-10-11 2017-02-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振膜以及扬声器
CN207869364U (zh) * 2018-01-24 2018-09-1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07968926U (zh) * 2018-02-01 2018-10-1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08029079U (zh) * 2018-02-01 2018-10-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606A (zh) * 2022-06-23 2022-09-02 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振扬声器盒、发声装置及智能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8125A1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40080B (zh) 扬声器模组
US7306073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comprising a membrane with a middle area comprising stiffening grooves
CN203574855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9731559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CN207070330U (zh)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08638618U (zh) 扬声器
CN106454654B (zh) 扬声器单体的外壳、扬声器单体和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0694294B2 (en) Metal diaphragm and speaker
CN208638659U (zh) 扬声器
CN105704626A (zh) 一种超薄扬声器模组
CN207835801U (zh) 发声器
CN209390336U (zh) 一种扬声器
CN205622864U (zh) 一种超薄扬声器模组
CN208210250U (zh) 耳机
CN208798219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1294626Y (zh)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CN206993397U (zh) 振动组件以及包括该振动组件的发声器
CN209017302U (zh) 扬声器模组
US10602278B2 (en) Speaker
CN201878319U (zh) 一种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CN207124741U (zh) 一种发声装置
CN207603908U (zh) 一种振膜
CN208798218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8638711U (zh) 发声器件
CN203590435U (zh) 微型扬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