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8672234U -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72234U
CN208672234U CN201821406321.1U CN201821406321U CN208672234U CN 208672234 U CN208672234 U CN 208672234U CN 201821406321 U CN201821406321 U CN 201821406321U CN 208672234 U CN208672234 U CN 208672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roller
connection cover
installation axle
lower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063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聚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aixin Bearing Co ltd
Shanghai C&U Group Co Ltd
C&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U Grou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U Group Ltd filed Critical C&U Grou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063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72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72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72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包括有工装本体,工装本体内设有密封检测腔,密封检测腔包括供待测轴承密封装配的轴承装配位以及经轴承装配位上待测轴承隔开的漏气腔和通气腔,所述工装本体包括有上连接盖、中间连接筒以及下连接盖,中间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下连接盖密封连接,并形成所述密封检测腔,所述上连接盖上设置有与漏气腔连通的排气口,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与通气腔连通的进气口,中间连接筒内设有具有与待测轴承外圈密封配合的环形密封壁,下连接盖内设有供待测轴承内圈密封套装的轴承安装轴,轴承安装轴与下连接盖转动连接。

Description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轴承使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轴承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如在汽车发动机节气门:是用来控制空气进入引擎的一道可控阀门,空气进入进气管后和汽油混合,成为可燃混合气体,参与燃烧做功。节气门是当今发动机系统最重要的部件,他的上部是空气滤清器,下部是发动机缸体,是汽车发动机的咽喉,所以现代社会对节气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使用于节气门上的轴承,对其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使用节气门轴承,由于其接近发动机缸体,温度很高,所以要求轴承有耐高温性,而通过节气门的空气中含有微粒和水分,使得轴承要求更高的密封性能。轴承的密封作用是防止轴承中进入杂质,防止轴承里面的油脂流出,在此特殊工况下,还要防止轴承漏气造成进入发动机缸体的气体不充分。为了保证轴承不会出现严重的漏气现象,每位节气门的厂家都对轴承的气密性要求严格检测。检测轴承气密性,不单单检测轴承是否漏气,还要检测出规定气压下的具体漏气量。
现有的轴承漏气检测设备,如专利号为201420531508.X 中公开《密封轴承漏气测试装置》,其轴承工装结构设计不合理,轴承装配到轴承工装内后,只能对轴承的静态情况进行漏气检测,而无法对轴承旋转状态下的实际工况进行模拟,也就是无法实现轴承动态情况下的漏气检测,使得轴承检测不合理,检测可靠性低。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中国专利CN201210520591中公开了一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装配方便,且可实现轴承转动的轴承工装,实现检测轴承动态、静态两种状态下的轴承漏气情况,检测更为合理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包括有工装本体,工装本体内设有密封检测腔,密封检测腔包括供待测轴承密封装配的轴承装配位以及经轴承装配位上待测轴承隔开的漏气腔和通气腔,所述工装本体包括有上连接盖、中间连接筒以及下连接盖,中间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下连接盖密封连接,并形成所述密封检测腔,所述上连接盖上设置有与漏气腔连通的排气口,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与通气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轴承装配位位于中间连接筒内,中间连接筒上部与上连接盖形成漏气腔,中间连接筒下部与下连接盖形成通气腔,所述中间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下连接盖固定套接,上连接盖和下连接盖通过螺栓连接,中间连接筒内设有具有与待测轴承外圈密封配合的环形密封壁,下连接盖内设有供待测轴承内圈密封套装的轴承安装轴,轴承安装轴与下连接盖转动连接,所述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供轴承安装轴的一端部嵌设的凹槽,轴承安装轴与凹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滚柱轴承,轴承安装轴的端部周面与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工装本体采用三部分装配形成,不仅方便待测轴承安装,也方便整体的装配,轴承安装轴可旋转,转动轴承安装轴带动待测轴承运转,实现了模拟轴承实际的运转工况,从而可检测轴承动态、静态两种状态下的轴承漏气情况,滚柱轴承的设置是为了减小轴承安装轴与下连接盖之间的摩擦,密封圈的设置是为了保障通气腔的密封情况,结构简单,检测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滚柱轴承包括滚柱和保持架,滚柱包括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交错分布在保持架上,相邻的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呈垂直设置,所述保持架包括若干个连接块,连接块的对应两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适配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连接块分别位于第一滚柱或第二滚柱的对应两侧,相邻两连接块的第一凹腔或第二凹腔相对设置,且相对的第一凹腔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一滚柱夹持腔,相对的第二凹腔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二滚柱夹持腔,第一滚柱、连接块和第二滚柱依次排列连接且围绕成环,轴承安装轴的端面和凹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供滚柱和保持架嵌设的环形腔。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滚柱与第二滚柱交错排布,第一滚柱负责承载径向的载荷力,第二滚柱负责承载轴向的载荷力,可同时减小两个方向的摩擦力,结构更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连接块用于将各个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连接起来,滚柱和保持架嵌设在环形腔中,方便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均为圆柱形,且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高度和直径均一致,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直径均大于高度,连接块的上下高度和内外厚度均小于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直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连接块上的第一凹腔与第一凹腔相对设置,第二凹腔与第二凹腔相对设置,此处连接块的上下高度即为轴承轴向上的高度,内外厚度即为轴承从内到外方向上的厚度,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均为弧形内凹,第一滚柱或第二滚柱被夹持后,其对应两侧均有部分柱体是裸露在第一滚柱夹持腔或第二滚柱夹持腔外的,方便轴承安装轴和凹槽抵接,减小接触面积,减少摩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轴承安装轴的外周面和中间连接筒的内壁上均设有供待测轴承外圈支撑的环形支撑台阶,轴承安装轴远离下连接盖的端部上套设有压套,压套通过螺钉固定在轴承安装轴上,压套朝向下连接盖的端面抵接在待测轴承的内圈上与轴承安装轴的环形支撑台阶对应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中间连接筒和轴承安装轴上设置环形支撑台阶,使待测轴承装配更为牢固可靠,密封配合更为可靠,从而使得轴承安装轴驱动待测轴承旋转更为可靠,轴承动态下的轴承漏气情况检测更为可靠,螺钉将压套固定在轴承安装轴上,且使压套能抵接在待测轴承的内圈上,与环形支撑台阶配合对待测轴承的内圈进行夹持,以便轴承安装轴带动内圈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连接盖和下连接盖内设有供中间连接筒装配的装配台阶口,所述轴承安装轴朝向下连接盖的端面上设置有驱动槽,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与驱动槽连通的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连接筒采用插装在上、下连接盖内实现套接,三者装配方便可靠,驱动槽的设置方便外部驱动件驱动轴承安装轴的转动,驱动槽的内壁可以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等 ,通孔的设置方便驱动件的驱动轴插入驱动槽,驱动件可以是电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3为附图1去掉待测轴承的A-A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滚柱轴承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连接块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保持架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包括有工装本体1,工装本体1内设有密封检测腔11,密封检测腔11包括供待测轴承2密封装配的轴承装配位以及经轴承装配位上待测轴承2隔开的漏气腔111和通气腔112,所述工装本体1包括有上连接盖12、中间连接筒13以及下连接盖14,中间连接筒13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12、下连接盖14密封连接,并形成所述密封检测腔11,所述上连接盖12上设置有与漏气腔111连通的排气口121,排气口121上连接有液位检测仪,下连接盖14上设置有与通气腔112连通的进气口141,所述轴承装配位位于中间连接筒13内,中间连接筒13上部与上连接盖12形成漏气腔111,中间连接筒13下部与下连接盖14形成通气腔112,所述中间连接筒13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12、下连接盖14固定套接,上连接盖12和下连接盖14通过螺栓3连接,中间连接筒13内设有具有与待测轴承2外圈密封配合的环形密封壁131,下连接盖14内设有供待测轴承2内圈密封套装的轴承安装轴142,轴承安装轴142与下连接盖14转动连接,所述下连接盖14上设置有供轴承安装轴142的一端部嵌设的凹槽143,轴承安装轴142与凹槽143的底面之间设置有滚柱轴承4,轴承安装轴142的端部周面与凹槽14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44。工装本体1采用三部分装配形成,不仅方便待测轴承2安装,也方便整体的装配,轴承安装轴142可旋转,转动轴承安装轴142带动待测轴承2运转,实现了模拟轴承实际的运转工况,从而可检测轴承动态、静态两种状态下的轴承漏气情况,滚柱轴承4的设置是为了减小轴承安装轴142与下连接盖14之间的摩擦,密封圈144的设置是为了保障通气腔112的密封情况,结构简单,检测方便。
上述滚柱轴承4包括滚柱和保持架41,滚柱包括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交错分布在保持架41上,相邻的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呈垂直设置,所述保持架41包括若干个连接块411,连接块411的对应两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适配的第一凹腔4111和第二凹腔4112,连接块411分别位于第一滚柱42或第二滚柱43的对应两侧,相邻两连接块411的第一凹腔4111或第二凹腔4112相对设置,且相对的第一凹腔4111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一滚柱夹持腔421,相对的第二凹腔4112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二滚柱夹持腔431,第一滚柱42、连接块411和第二滚柱43依次排列连接且围绕成环,轴承安装轴142的端面和凹槽143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供滚柱和保持架41嵌设的环形腔145。第一滚柱42与第二滚柱43交错排布,第一滚柱42负责承载径向的载荷力,第二滚柱43负责承载轴向的载荷力,可同时减小两个方向的摩擦力,结构更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连接块411用于将各个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连接起来,滚柱和保持架41嵌设在环形腔145中,方便安装。
上述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均为圆柱形,且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的高度和直径均一致,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的直径均大于高度,连接块411的上下高度和内外厚度均小于第一滚柱42和第二滚柱43的直径。相邻两个连接块411上的第一凹腔4111与第一凹腔4111相对设置,第二凹腔4112与第二凹腔4112相对设置,此处连接块411的上下高度即为轴承轴向上的高度,内外厚度即为轴承从内到外方向上的厚度,第一凹腔4111与第二凹腔4112均为弧形内凹,第一滚柱42或第二滚柱43被夹持后,其对应两侧均有部分柱体是裸露在第一滚柱夹持腔421或第二滚柱夹持腔431外的,方便轴承安装轴142和凹槽143抵接,减小接触面积,减少摩擦。
上述轴承安装轴142的外周面和中间连接筒13的内壁上均设有供待测轴承2外圈支撑的环形支撑台阶1421、132,轴承安装轴142远离下连接盖14的端部上套设有压套15,压套15通过螺钉16固定在轴承安装轴142上,压套15朝向下连接盖14的端面抵接在待测轴承2的内圈上与轴承安装轴142的环形支撑台阶1421、132对应设置。在中间连接筒13和轴承安装轴142上设置环形支撑台阶1421、132,使待测轴承2装配更为牢固可靠,密封配合更为可靠,从而使得轴承安装轴142驱动待测轴承2旋转更为可靠,轴承动态下的轴承漏气情况检测更为可靠,螺钉16将压套15固定在轴承安装轴142上,且使压套15能抵接在待测轴承2的内圈上,与环形支撑台阶1421、132配合对待测轴承2的内圈进行夹持,以便轴承安装轴142带动内圈转动。
上述上连接盖12和下连接盖14内设有供中间连接筒13装配的装配台阶口122、146,所述轴承安装轴142朝向下连接盖14的端面上设置有驱动槽1422,下连接盖14上设置有与驱动槽1422连通的通孔147。中间连接筒13采用插装在上、下连接盖14内实现套接,三者装配方便可靠,驱动槽1422的设置方便外部驱动件驱动轴承安装轴142的转动,驱动槽1422的内壁可以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等 ,通孔147的设置方便驱动件的驱动轴插入驱动槽1422,驱动件可以是电机。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或者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包括有工装本体,工装本体内设有密封检测腔,密封检测腔包括供待测轴承密封装配的轴承装配位以及经轴承装配位上待测轴承隔开的漏气腔和通气腔,所述工装本体包括有上连接盖、中间连接筒以及下连接盖,中间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下连接盖密封连接,并形成所述密封检测腔,所述上连接盖上设置有与漏气腔连通的排气口,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与通气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轴承装配位位于中间连接筒内,中间连接筒上部与上连接盖形成漏气腔,中间连接筒下部与下连接盖形成通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盖、下连接盖固定套接,上连接盖和下连接盖通过螺栓连接,中间连接筒内设有具有与待测轴承外圈密封配合的环形密封壁,下连接盖内设有供待测轴承内圈密封套装的轴承安装轴,轴承安装轴与下连接盖转动连接,所述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供轴承安装轴的一端部嵌设的凹槽,轴承安装轴与凹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滚柱轴承,轴承安装轴的端部周面与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柱轴承包括滚柱和保持架,滚柱包括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交错分布在保持架上,相邻的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呈垂直设置,所述保持架包括若干个连接块,连接块的对应两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适配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连接块分别位于第一滚柱或第二滚柱的对应两侧,相邻两连接块的第一凹腔或第二凹腔相对设置,且相对的第一凹腔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一滚柱夹持腔,相对的第二凹腔之间的空隙形成第二滚柱夹持腔,第一滚柱、连接块和第二滚柱依次排列连接且围绕成环,轴承安装轴的端面和凹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供滚柱和保持架嵌设的环形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均为圆柱形,且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高度和直径均一致,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直径均大于高度,连接块的上下高度和内外厚度均小于第一滚柱和第二滚柱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轴的外周面和中间连接筒的内壁上均设有供待测轴承外圈支撑的环形支撑台阶,轴承安装轴远离下连接盖的端部上套设有压套,压套通过螺钉固定在轴承安装轴上,压套朝向下连接盖的端面抵接在待测轴承的内圈上与轴承安装轴的环形支撑台阶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轴承漏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盖和下连接盖内设有供中间连接筒装配的装配台阶口,所述轴承安装轴朝向下连接盖的端面上设置有驱动槽,下连接盖上设置有与驱动槽连通的通孔。
CN201821406321.1U 2018-08-29 2018-08-29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Active CN208672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6321.1U CN208672234U (zh) 2018-08-29 2018-08-29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6321.1U CN208672234U (zh) 2018-08-29 2018-08-29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72234U true CN208672234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39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06321.1U Active CN208672234U (zh) 2018-08-29 2018-08-29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722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059A (zh) * 2020-05-11 2020-10-09 上海涟屹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艉轴机械密封试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059A (zh) * 2020-05-11 2020-10-09 上海涟屹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艉轴机械密封试压装置
CN111751059B (zh) * 2020-05-11 2022-01-04 上海涟屹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艉轴机械密封试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72867A (en) Valve stem seal leak protection and detection apparatus
CN102822476B (zh) 用于内燃机的调节装置的密封装置
CN105003684B (zh) 具有稳定密封能力的新型方钻杆旋塞阀
CN208672234U (zh) 轴承漏气检测装置
CN203023508U (zh) 平衡式高压截止阀
CN107407383A (zh) 线性的执行机构和用于装配执行机构的方法
CN207701898U (zh) 流量调节静态平衡阀
CN204533566U (zh) 四偏心双向密封蝶阀
CN108709728B (zh) 离心通风器性能试验装置
CN110645286B (zh) 一种电控液压干式离合器
CN109854777B (zh) 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多功能组合式球阀及控制方法
US3710821A (en) Non-return valve
CN213982046U (zh) 一种硬密封气控开关阀
CN210531618U (zh) 一种高压氧气用气动截止阀
CN209513190U (zh) 一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气密性试验装置
CN219224074U (zh) 一种高炉设备下阀箱料流调节总成试压检测机构
CN207796192U (zh) 一种压板式单向阀
CN206816949U (zh) 高温高压波纹管五阀组
CN2292192Y (zh) 一种平板阀
CN207163675U (zh) 一种电磁切断阀静油压耐压试验快换工装
CN111043163A (zh) 一种磁力传动器用轴承密封结构
CN219549744U (zh) 一种快拆式角式带手动气动程控阀
CN220794565U (zh) 大型减速机箱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16358801A (zh) 一种高炉设备下阀箱料流调节总成试压检测机构及方法
CN222480242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管道气体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25000 Binhai five road 515, Wen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C&U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C&U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Binhai five road 515, Wen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C & U Group 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U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4

Address after: 325000 Binhai five road 515, Wen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C&U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C&U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BAIXIN BEA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Binhai five road 515, Wen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C&U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U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