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08134U -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08134U CN208608134U CN201821136911.7U CN201821136911U CN208608134U CN 208608134 U CN208608134 U CN 208608134U CN 201821136911 U CN201821136911 U CN 201821136911U CN 208608134 U CN208608134 U CN 2086081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ntact
- armature
- splitter
- contact spring
- fixed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包括设置在继电器本体内部的线圈和铁芯组合结构,线圈外部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的主体设置为平板结构,固定架的中部开有避开静触点的避空槽,所述固定架的侧边呈直角结构连接设置有轭铁,轭铁与固定架边缘连接的侧边高出于固定架表面,并且在该侧边连接有衔铁,所述轭铁与衔铁的外侧面连接有呈直角状态的动簧片,轭铁与衔铁的外侧面上都成型有凸起的铆钉,动簧片的两个直角面分别通过相应的铆钉连接轭铁与衔铁,分流片与动簧片、衔铁以触点连接在一起保证了连接结构的强度,增大了该部的载流面积,降低了电流密度,动簧片的电阻生热量减小,对于高温环境中的设备运作具有明显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结构,具体是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在磁路上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动簧上的动触点与静簧上的静触点吸合,达到在电路中的导通作用。
现有的技术缺点为:由于动簧片受到产品力学性能的限制,并且为了提高触点的导通灵敏性,其头部宽度一般不大比其后部的宽度要小,导致其部位截面积上通过的电流密度较大,产品发热较为严重,进而导致继电器内部温升较大,在产品工作时会影响到产品的电寿命;现有技术显然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设置在继电器本体内部的线圈和铁芯组合结构,线圈外部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的主体设置为平板结构,固定架的中部开有避开静触点的避空槽,所述固定架的侧边呈直角结构连接设置有轭铁,轭铁与固定架边缘连接的侧边高出于固定架表面,并且在该侧边连接有衔铁,所述轭铁与衔铁的外侧面连接有呈直角状态的动簧片,轭铁与衔铁的外侧面上都成型有凸起的铆钉,动簧片的两个直角面分别通过相应的铆钉连接轭铁与衔铁,轭铁与衔铁随动簧片呈直角状态设置,所述动簧片的前端向衔铁边缘的外侧延伸,并开有连接动触点的铆孔,铆孔上固定连接有动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对应,所述动簧片的前端叠层设置有分流片,分流片的两端分别与动簧片的前端两处表面接触固定连接,两处表面在继电器导通电路的电流运动方向上,分流片的中部不与动簧片接触,分流片上形成独立在动簧片外侧的单独导通电路。
本结构主要使用在电磁继电器的可动衔铁部分上,分流片与动簧片、衔铁以触点连接在一起保证了连接结构的强度,同时分流片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分流片为弹性较好的结构,其中间与动簧片结构分离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分流片用于导电,将该部分动簧片上原有的电流量分流,增大了该部的载流面积,降低了电流密度,提高了动簧片的导线效率,由于电流的通过量变大,单位面积上的通过电流减小,动簧片的电阻生热量减小,降低了散热要求,对于高温环境中的设备运作具有明显的优点。
进一步的,分流片具体为与动触点连接的前端、与衔铁铆钉连接的后端以及连接前端与后端的弹性连接拱,前端与后端的分流片表面分别与动簧片相应的表面接触,弹性连接拱不与动簧片接触。分流片的结构的前端与后端具有良好的平面连接性,导通的效果好,同时通过弹性连接拱与动簧片分离,形成分离的电流通路,起到良好的分流效果,同时由于弹性连接拱的设计,分流片原有的头部面积小容易弯折的问题得以解决,分流片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并且弹性连接拱有良好的弹性,适合动触点的频繁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分流片为两个以上叠层同时连接在动簧片的表面,每一层的分流片的弹性连接拱之间相互不接触,并且每一片的弹性连接拱的高度都不相同。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分流效果可以设置多个分流片,进一步提高分流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连接拱为半环形结构,弹性连接拱的两端连接平直的前端与后端。半环形结构的弹性好,没有应力缺陷,适合在频繁移动的导电材料上使用,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并且方便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的分流片的半环形结构都小于其内层的分流片的半环形结构,并且呈同心圆结构。分流片的弹性连接拱在多片相互配合时,为了保证半环形结构是相互分离的,采用同心的半环状结构,也方便在装配时进行区分。
进一步的,所述分流片采用铜合金材质,分流片的表面涂覆有导电金属镀层。分流片需要与动簧片的表面接触才能提高导通效果,所以需要在其表面涂覆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镀层。
进一步的,所述分流片之间以及分流片与动簧片之间通过铆钉连接或者相互焊接。铆钉可以利用已有结构上的铆钉,加工方便,若需要更好的强度,可以采用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弯角部分成型有大于直角的圆弧状弹性折角,弹性折角的外圆弧表面超出于其本身的直边结构,弹性折角不与衔铁接触。动簧片的弯角部分是带动衔铁和动触点移动的主要结构,其要求的弹性力学性能要较好,圆弧状弹性折角可以提高结构的弹性,并且减少应力,提高结构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弹性折角设置为两条以上的分离的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相互平行并且等长。由于弹性折角是频繁运动的结构,其会产生金属疲劳,若没有设置分离的条状结构,在产生裂口时,会使整个结构完全断裂,使继电器的整体寿命下降,分离的条状结构在产生金属疲劳是不会相互影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结构主要使用在电磁继电器的可动衔铁部分上,分流片与动簧片、衔铁以触点连接在一起保证了连接结构的强度,同时分流片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分流片为弹性较好的结构,其中间与动簧片结构分离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分流片用于导电,将该部分动簧片上原有的电流量分流,增大了该部的载流面积,降低了电流密度,提高了动簧片的导线效率,由于电流的通过量变大,单位面积上的通过电流减小,动簧片的电阻生热量减小,降低了散热要求,对于高温环境中的设备运作具有明显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分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圈,2、铁芯,3、固定架,4、轭铁,5、衔铁,6、动簧片,7、铆钉,8、动触点,9、分流片,91、前端,92、后端,93、弹性连接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包括设置在继电器本体内部的线圈1和铁芯2组合结构,线圈1外部设置有固定架3,固定架3的主体设置为平板结构,固定架3的中部开有避开静触点的避空槽,所述固定架3的侧边呈直角结构连接设置有轭铁4,轭铁4与固定架3边缘连接的侧边高出于固定架3表面,并且在该侧边连接有衔铁5,所述轭铁4与衔铁5的外侧面连接有呈直角状态的动簧片6,轭铁4与衔铁5的外侧面上都成型有凸起的铆钉7,动簧片6的两个直角面分别通过相应的铆钉7连接轭铁4与衔铁5,轭铁4与衔铁5随动簧片6呈直角状态设置,所述动簧片6的前端91向衔铁5边缘的外侧延伸,并开有连接动触点的铆孔,铆孔上固定连接有动触点8,动触点8与静触点对应,所述动簧片6的前端91叠层设置有分流片9,分流片9的两端分别与动簧片6的前端91两处表面接触固定连接,两处表面在继电器导通电路的电流运动方向上,分流片9的中部不与动簧片6接触,分流片9上形成独立在动簧片6外侧的单独导通电路。
所述分流片9具体为与动触点8连接的前端91、与衔铁5铆钉7连接的后端92以及连接前端91与后端92的弹性连接拱93,前端91与后端92的分流片9表面分别与动簧片6相应的表面接触,弹性连接拱93不与动簧片6接触。
所述分流片9为两个以上叠层同时连接在动簧片6的表面,每一层的分流片9的弹性连接拱93之间相互不接触,并且每一片的弹性连接拱93的高度都不相同。
所述弹性连接拱93为半环形结构,弹性连接拱93的两端连接平直的前端91与后端92。
所述外层的分流片9的半环形结构都小于其内层的分流片9的半环形结构,并且呈同心圆结构。
所述分流片9采用铜合金材质,分流片9的表面涂覆有导电金属镀层。
所述分流片9之间以及分流片9与动簧片6之间通过铆钉7连接或者相互焊接。
所述动簧片6的弯角部分成型有大于直角的圆弧状弹性折角,弹性折角的外圆弧表面超出于其本身的直边结构,弹性折角不与衔铁5接触。
所述动簧片6的弹性折角设置为两条以上的分离的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相互平行并且等长。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看,均应将实施例看做示范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叙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包括设置在继电器本体内部的线圈(1)和铁芯(2)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线圈(1)外部设置有固定架(3),固定架(3)的主体设置为平板结构,固定架(3)的中部开有避开静触点的避空槽,所述固定架(3)的侧边呈直角结构连接设置有轭铁(4),轭铁(4)与固定架(3)边缘连接的侧边高出于固定架(3)表面,并且在该侧边连接有衔铁(5),所述轭铁(4)与衔铁(5)的外侧面连接有呈直角状态的动簧片(6),轭铁(4)与衔铁(5)的外侧面上都成型有凸起的铆钉(7),动簧片(6)的两个直角面分别通过相应的铆钉(7)连接轭铁(4)与衔铁(5),轭铁(4)与衔铁(5)随动簧片(6)呈直角状态设置,所述动簧片(6)的前端(91)向衔铁(5)边缘的外侧延伸,并开有连接动触点(8)的铆孔,铆孔上固定连接有动触点(8),动触点(8)与静触点对应,所述动簧片(6)的前端(91)叠层设置有分流片(9),分流片(9)的两端分别与动簧片(6)的前端(91)两处表面接触固定连接,两处表面在继电器导通电路的电流运动方向上,分流片(9)的中部不与动簧片(6)接触,分流片(9)上形成独立在动簧片(6)外侧的单独导通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9)具体为与动触点(8)连接的前端(91)、与衔铁(5)铆钉(7)连接的后端(92)以及连接前端(91)与后端(92)的弹性连接拱(93),前端(91)与后端(92)的分流片(9)表面分别与动簧片(6)相应的表面接触,弹性连接拱(93)不与动簧片(6)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9)为两个以上叠层同时连接在动簧片(6)的表面,每一层的分流片(9)的弹性连接拱(93)之间相互不接触,并且每一片的弹性连接拱(93)的高度都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拱(93)为半环形结构,弹性连接拱(93)的两端连接平直的前端(91)与后端(9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9)的外层的半环形结构都小于其内层的分流片(9)的半环形结构,并且呈同心圆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9)采用铜合金材质,分流片(9)的表面涂覆有导电金属镀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9)之间以及分流片(9)与动簧片(6)之间通过铆钉(7)连接或者相互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6)的弯角部分成型有大于直角的圆弧状弹性折角,弹性折角的外圆弧表面超出于其本身的直边结构,弹性折角不与衔铁(5)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6)的弹性折角设置为两条以上的分离的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相互平行并且等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36911.7U CN208608134U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36911.7U CN208608134U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08134U true CN208608134U (zh) | 2019-03-15 |
Family
ID=65669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36911.7U Active CN208608134U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081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48962A (zh) * | 2018-07-18 | 2018-10-12 | 浙江凡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
2018
- 2018-07-18 CN CN201821136911.7U patent/CN2086081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48962A (zh) * | 2018-07-18 | 2018-10-12 | 浙江凡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74104B2 (ja) | 大電流磁気リードスイッチ | |
CN108666176A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208608134U (zh) | 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
CN108010803A (zh) | 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 | |
CN209374354U (zh) | 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 |
CN108648962A (zh) | 一种低发热高寿命电磁继电器衔铁结构 | |
CN207752946U (zh) | 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 | |
CN209169066U (zh) | 一种强化散热的继电器 | |
CN109935500B (zh) | 一种适用于大负载的拍合式继电器 | |
CN209119012U (zh) | 一种大电流继电器 | |
CN205406307U (zh) | 一种高压负荷开关触刀 | |
CN208336083U (zh) | 一种高效真空型断路器 | |
CN104715974B (zh) | 电接触器及控制其触头延时闭合与打开的方法、限制或阻止触头颤动与燃弧时间的方法 | |
CN109830404A (zh) | 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 |
JP2012161156A (ja) |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 |
CN208507593U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209232681U (zh) | 一种低温升单刀双掷功率继电器 | |
CN210692440U (zh) | 一种高抗短路的继电器 | |
CN208608132U (zh) | 电磁继电器引出端子结构 | |
CN206471289U (zh) | 一种增强导热、导电性能的继电器 | |
CN206022204U (zh) | 一种大电流开关柜gn30隔离开关 | |
CN207398030U (zh) | 一种密封型接触器内部主触点连接片 | |
CN208889583U (zh) | 一种低温升高可靠继电器 | |
CN209843619U (zh) | 一种桥式大电流电磁继电器 | |
CN213905251U (zh) | 一种接触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4000 4 / F, building 4, No. 130, Qunxian Road,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Fanhua Electron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4001 4th floor, Jiaxing Software Park, 599 Yazhong Road,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FANHAR ELECTRONIC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