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8588117U -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88117U
CN208588117U CN201690000655.1U CN201690000655U CN208588117U CN 208588117 U CN208588117 U CN 208588117U CN 201690000655 U CN201690000655 U CN 201690000655U CN 208588117 U CN208588117 U CN 208588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department
heat exchange
transfer pip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06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瑞朗
长崎野花
藤田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88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881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部,其具有供动作流体流通且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管、和与多个传热管接合并沿另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第二热交换部,其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翅片,并以翅片的排列方向与第一热交换部的翅片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式屈曲,第二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和具备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一种在室内机中以围绕离心风扇的外周侧的方式立设于外壳内的多边筒锥状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为了降低通风阻力、提高热交换效率,而成为在通风路内倾斜地配置传热部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4607号公报
然而,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不同,在室外机中从热交换器排水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若在热交换器产生结霜,则因结霜而导致通风阻力增加、风量降低,从而降低热交换性能。例如存在在传热管与传热管之间冻结的结露水容易结霜的课题。另外,由于在热交换器产生结霜,由此有可能使制热能力(特别是制热低温能力)降低。此外,在传热管大致沿铅垂方向排列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有时从上层的传热管排水的结露水以及融解水等会存积在下层的传热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结霜的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部,其具有:供动作流体流通且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管、和与多个所述传热管接合并沿另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第二热交换部,其具有多个所述传热管和多个翅片,并以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翅片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式屈曲,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一体构成,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边界部分亦即角部,从底部至上部具有恒定的曲率。
优选地,所述传热管为扁平管。
优选地,在所述翅片且在所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位置形成有槽部。
优选地,所述槽部形成为沿着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的圆弧状。
优选地,所述槽部形成为向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倾斜的直线状。
优选地,所述槽部在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形成为L字状。
优选地,所述槽部沿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优选地,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优选地,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优选地,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优选地,所述缓冲件由电绝缘的绝缘件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具备:壳体;和上述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热交换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即:使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对置,并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背面对置,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背面侧倾斜。
优选地,所述热交换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即:使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对置,并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背面对置,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倾斜。
优选地,所述动作流体为HFC制冷剂、HFO制冷剂、或者HFC 制冷剂与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是上述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弯曲夹具,其具有固定部和可动部,供具有多个所述传热管和多个所述翅片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设置,所述可动部配置为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并以可动轴为中心朝向所述固定部侧旋转;止动夹具,其设置于所述弯曲夹具,将设置于所述弯曲夹具的所述平板状的热交换器支承为使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所述可动轴倾斜;以及弯曲模,其配置在隔着所述热交换器而与所述弯曲夹具对置的位置,并沿着所述间隙在所述可动部侧具有曲面状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倾斜,因而第一热交换部以及第二热交换部中至少一方处于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因此在排列方向倾斜的传热管产生的结露水等朝向传热管的端部滑水,并从传热管的端部向下方移动或落下。由此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排水性,因而热交换器能够抑制结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前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热交换器的下部周边的示意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4B是表示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前的状态的图4A的A-A剖视图。
图4C是表示图4B的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前的简要结构图。图1表示的室外机10具备:壳体9、设置于壳体9内的风扇3、以及热源侧的热交换器1。此外,虽未图示,但室外机10还具备:供给动作流体的压缩机、和对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风扇3例如由螺旋桨式风扇等构成,向热交换器1供给所需的风量。风扇3例如在室外机10的前后方向(箭头X方向)上配置于热交换器1的前方。动作流体例如可以使用认为不破坏臭氧层的制冷剂等。例如动作流体是HFC制冷剂、HFO制冷剂、或者HFC制冷剂与HFO 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
热交换器1例如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动作流体与由风扇3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在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或者除霜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热交换器1在俯视观察下具有L字形状,具备:平板状的第一热交换部1a,其与壳体9的侧面对置地配置;平板状的第二热交换部1b,其与壳体9的背面对置地配置。另外,第一热交换部1a与第二热交换部1b的边界部分亦即角部1c(参照图4C)形成平滑的角。角部1c例如可以从底部至上部以恒定的曲率设置。
第一热交换部1a具有: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管2、和沿另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4等。翅片4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安装于多个传热管2的多个贯通孔或者多个切口。传热管2 例如由圆管或扁平管等具有平坦的面的传热管构成。图1中示出传热管 2为扁平管的情况。另外,扁平管可以是以划分出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方式形成的扁平多孔管,或者也可以是形成有一个制冷剂流路的扁平管。第二热交换部1b与第一热交换部1a同样具有多个传热管2和多个翅片4,但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屈曲。第二热交换部1b的翅片4的排列方向与第一热交换部1a的翅片4的排列方向不同,第一热交换部1a与第二热交换部1b例如具有90°的角度。
在第一热交换部1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1b中,多个翅片4以相对于多个传热管2的交叉角度为恒定的角度(例如90°)的方式与多个传热管2接合。相同列的传热管2通过对一根传热管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另外,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b成为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a倾斜的结构。
在此,第一热交换部1a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a相对于第二热交换部1b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b以角度θ倾斜。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100例如将各个传热管2插入至形成于各翅片4的贯通孔或切口,并以使传热管2的外周与翅片4接触的方式通过焊接等接合而形成。图 1所示的热交换器1例如能够由图2所示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形成。
沿着相对于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倾斜角度θ的弯曲位置L1进行弯曲加工。例如在弯曲位置L1设定为向图2 所示的R1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在成为第一热交换部1a的部分,上部的长度比底部100e长,而成为第二热交换部1b的部分,上部的长度比底部100e短。而且,弯曲位置L1成为角部1c。另外角度θ例如基于结露水等的滚落角以及通风阻力等决定即可。
热交换器1设置于壳体9的底板6。此时,第一热交换部1a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a和第二热交换部1b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向31b均设置为相对于铅垂方向(箭头Z方向)倾斜。在室外机10的上下方向(箭头Z方向)上,第二热交换部1b的上侧比下侧向壳体9的背面倾斜。在第二热交换部1b产生的结露水等沿着图1中用箭头表示的滑落方向 11排水。具体而言,传热管2的结露水等朝向壳体9的背面侧而在传热管2的外周滑水,在传热管2的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壳体9的底面9a落下、或者沿着翅片4向下方移动。另一方面,第一热交换部1a的下侧比上侧向室外机10的内侧倾斜。因此在第一热交换部1a产生的结露水等朝向室外机10的内侧滑水,并在传热管2的前方侧的端部朝向壳体9 的底面9a落下或者沿着翅片4向下方移动。
图3是表示图1的热交换器的下部周边的示意图。图3的室外机10 在第二热交换部1b与底板6之间具有缓冲件5。缓冲件5例如由将第二热交换部1b与底板6电绝缘的绝缘件构成。缓冲件5具有以角度θ倾斜的倾斜面5a,第二热交换部1b的底部1e接触于倾斜面5a上。
在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中,第一热交换部1a和第二热交换部1b 若一方朝向壳体9侧倾斜,则另一方朝向壳体9内侧倾斜。因此,缓冲件5以倾斜面5a的高度直至壳体9的背面侧降低的方式,配置于后倾的第二热交换部1b的下部。另一方面,缓冲件5以倾斜面5a的高度直至壳体9的侧面侧升高的方式,配置于前倾的第一热交换部1a的下部。这样,通过在热交换器1与底板6之间设置缓冲件5,由此构成为将热交换器1稳定地设置于室外机10。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的简要俯视图。图4B是表示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前的状态的图4A的A-A 剖视图。图4C是表示图4B的热交换器的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热交换器1的制造装置20由弯曲夹具21、止动夹具22以及弯曲模 23等构成。弯曲夹具21例如具备固定部21b和可动部21a,该可动部 21a配置为在与固定部21b之间空开间隙。在可动部21a的固定部21b 侧设置有可动轴21c,并以可动轴21c为中心向固定部21b侧旋转。
止动夹具22决定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相对于弯曲夹具21的位置以及朝向。另外,止动夹具22例如由支承热交换器100的侧面100d的第一止动夹具22a、和支承底部100e的第二止动夹具22b构成。第一止动夹具22a以及第二止动夹具22b例如具有直角三角形状。第一止动夹具22a以支承侧面100d的面相对于可动部21a的可动轴21c以角度θ倾斜的方式,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可动部21a。另外,第二止动夹具22b 以支承底部100e的面相对于可动轴21c的垂直方向以角度θ倾斜的方式,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固定部21b。
弯曲模23配置于隔着热交换器100而与弯曲夹具21对置的位置,该弯曲模23将由止动夹具22定位的热交换器100相对于弯曲夹具21 固定。弯曲模23形成为柱状,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例如剖面具有水滴形状。即,弯曲模23具有:直线部23a,其在弯曲加工时与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抵接并成为支点;引导部23b,其从直线部23a以圆弧状延伸,成为弯曲加工时热交换器100的引导件。
(制造方法)
弯曲加工时,首先在弯曲夹具21设置热交换器100。此时,侧面100d支承于第一止动夹具22a的斜边部分,底部100e支承于第二止动夹具22b的斜边部分,从而弯曲位置L1配置为沿着可动轴21c。即,如图4A所示,热交换器100在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从可动轴21c向R2方向倾斜角度θ的状态下设置于弯曲夹具21。弯曲模23沿着第一止动夹具22a与第二止动夹具22b的间隙配置在热交换器100上。此时,弯曲模23的水滴形状的顶点部配置于固定部21b侧,引导部23b 配置于可动部21a侧。
而且,在利用弯曲模23将热交换器100按压于弯曲夹具21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可动部21a以可动轴21c为中心向弯曲方向24旋转,从而热交换器100被弯曲为沿着引导部23b的曲面状的外周而形成角部 1c。热交换器100在从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倾斜的弯曲位置L1被弯曲,因而各传热管2在弯曲时扭转,形成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彼此不同的第一热交换部1a和第二热交换部1b。另外,在金属的弯曲加工中发生回弹,因而例如能够比规定的弯曲角度弯曲更多,从而实现规定的弯曲角度。
在实施方式1中,热交换器1具备:第一热交换部1a,其具有供动作流体流通且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管2、和与多个传热管2接合并沿另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4;第二热交换部1b,其具有多个传热管2和多个翅片4,并且以翅片4的排列方向与第一热交换部1a的翅片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式屈曲,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b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a倾斜。
由此,若热交换器1设置于室外机10,则排列方向31a以及排列方向31b中的至少一方处于倾斜的状态,因此能够促进从传热管2排水、抑制结霜。具体而言,抑制从上层的传热管2移动的结露水等存积在下层的传热管2。另外,一般情况下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在制热运转时产生结露水,在除霜运转中霜融化而产生水分,但热交换器1能够迅速排出这样的水分。其结果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时间,改善下次运转时制热性能的启动。
另外,对于热交换器1而言,第一热交换部1a与第二热交换部1b 一体构成,第一热交换部1a与第二热交换部1b的边界部分亦即角部 1c,从底部1e至上部具有恒定的曲率。由此使用柱状的弯曲模等,角部1c能够从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通过一次弯曲加工而形成。因此,热交换器1的制造装置20只要在制造L字状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设置第一止动夹具22a以及第二止动夹具22b即可,从而能够制造比现有的热交换器更抑制结霜的热交换器1。
另外,传热管2为扁平管。由此传热管2的平坦的面倾斜,从而结露水等在平坦的面上滑水并从热交换器1被排出。因此热交换器1与使用圆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抑制在扁平管中所担心的霜的形成以及生长。
另外,在第一热交换部1a的底部1e还具备缓冲件5,该缓冲件5 具有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a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5a。由此,即便在以排列方向31a倾斜的状态设置于壳体9的情况下,利用缓冲件5填埋第一热交换部1a的底部1e与底板6的间隙,从而能够稳定地设置。另外,缓冲件5具备倾斜面5a,因此能够将缓冲件 5从侧方向插入至间隙,而不在高度方向上将第一热交换部1a抬起。
另外,在第二热交换部1b的底部1e还具备缓冲件5,该缓冲件5 具有与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b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5a。由此即便在以排列方向31b倾斜的状态设置于壳体9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缓冲件5而稳定地设置。另外,缓冲件5具备倾斜面5a,因此能够将缓冲件5插入至间隙,而不将第二热交换部1b抬起。
另外,缓冲件5由电绝缘的绝缘件构成。由此在热交换器1设置于室外机10等的底板6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缓冲件5抑制在热交换器1 与底板6的不同种类金属之间产生的电腐蚀等腐蚀。
另外,室外机10具备壳体9和热交换器1。由此室外机10具备抑制结霜的热交换器1,因而能够在制热运转时确保制热能力(特别是制热低温能力)。
另外,在室外机10中,热交换器1设置为在壳体9内使第一热交换部1a与壳体9的侧面对置,使第二热交换部1b与壳体9的背面对置,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b向壳体9的背面侧倾斜。由此热交换器1在设置于室外机10的状态下,第二热交换部1b处于后倾的状态,能够将在热交换器1产生的结露水等向壳体9侧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热交换器1的排水溅至壳体9内部的设备等。
另外,在室外机10中,动作流体是HFC制冷剂、HFO制冷剂、或者HFC制冷剂与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由此即便在使用认为不破坏臭氧层的上述制冷剂的室外机10中,热交换器1也能够抑制结霜并确保制热运转时的制热能力(特别是制热低温能力)。
另外,热交换器1的制造装置20具备:弯曲夹具21,其具有固定部21b和可动部21a,供具有多个传热管2和多个翅片4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设置,所述可动部21a配置为在与固定部21b之间具有间隙,并以可动轴21c为中心向固定部21b侧旋转;止动夹具22,其设置于弯曲夹具21,并将设置于弯曲夹具21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支承为使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相对于可动轴21c倾斜;弯曲模23,其配置在隔着热交换器1而与弯曲夹具21对置的位置,并沿着间隙在可动部21a 侧具有曲面状的外周。由此例如能够通过变更止动夹具22,从而使用现有的弯曲夹具实现热交换器1的结构。
另外,热交换器1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即:在相对于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倾斜的弯曲位置L1,对具有多个传热管2和多个翅片4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100进行弯曲加工的工序。由此,通过使弯曲位置L1倾斜并进行弯曲加工,能够从与现有的热交换器同样将传热管2与翅片4接合的热交换器100,容易地制造具有排列方向不同的两个面的热交换器1。
实施方式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2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101与图1的热交换器1的倾斜方向不同。
热交换器101在设置于壳体9的水平的底板6的状态下,在热交换器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热交换部101b向壳体9的内侧前倾。而且如图5所示,热交换器101的第二热交换部101b配置为下侧比上侧接近壳体9的背面。因此在热交换器101的第二热交换部101b产生的结露水等沿着图5中箭头表示的滑落方向111被排水。具体而言,传热管2 的结露水等朝向室外机10的内侧即图5的风扇3侧而在传热管2的外周滑水,并在传热管2的前方侧的端部朝向壳体9的底面9a落下或者沿着翅片4向下方移动。另一方面,第一热交换部101a配置为在热交换器101的厚度方向上后倾,并且上侧比下侧接近壳体9的侧面。因此,在第一热交换部101a产生的结露水等朝向壳体9的侧面侧滑水,并在传热管2的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壳体9的底面9a落下、或者沿着翅片4 向下方移动。
在图5中用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32。在风扇3的驱动中,室外机10外的空气从壳体9的背面以及侧面等被吸入至室外机10内,吸入的空气经过传热管2以及翅片4的间隙,并经过风扇3而向室外机10 外排出。另外如上述那样,第二热交换部101b的结露水等沿着滑落方向111移动。因此,借助因风扇3的驱动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对结露水等的滑水施力。
另外,在图2的热交换器1中,弯曲位置L1设定为从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31向R1方向倾斜角度θ,但图5的热交换器101能够通过使弯曲位置向与R1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角度θ的设定进行弯曲加工来制造。
另外,热交换器101能够通过在图4A~图4C所示的制造装置20中,将第一止动夹具22a以及第二止动夹具22b的位置以及朝向在弯曲夹具 21上上下反转配置的制造装置来制造。在该情况下,热交换器101以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从可动部21a的可动轴21c向与图4A的R2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角度θ的状态设置于弯曲夹具21,并被弯曲加工。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可以在热交换器101与底板6之间设置缓冲件5。在该情况下,缓冲件5配置为在热交换器101 的厚度方向上倾斜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为反向即可。
在实施方式2中,热交换器101的第二热交换部101b中的传热管2 的排列方向1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01a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131a倾斜。
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01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促进排水,抑制结霜。具体而言,能够抑制来自上层的传热管2的结露水等存积在下层的传热管2。另外,能够迅速排出在热交换器101产生的结露水等,因而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时间,改善运转时的制热性能的启动。
另外,室外机10的热交换器1以第一热交换部1a与壳体9的侧面对置,第二热交换部1b与壳体9的背面对置的方式设置于壳体9内,第二热交换部101b中的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131b向壳体9的前表面侧倾斜。
由此,空气沿结露水等在传热管2下降的方向流动,因而能够对飞溅或滑水施力,将结露水等随时从热交换器1排出。另外由此能够抑制霜的生长,能够确保制热连续运转时间较长。
实施方式3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在图6 中,以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沿着纸面上下方向的方式示出。在实施方式 3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并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3中,在翅片40形成有槽部41a。槽部41a可以是使表面凹陷而形成的槽,或者也可以是贯通的孔。槽部41a形成为沿着翅片 40与传热管2的接合部。具体而言,槽部41a设置为沿着传热管2在热交换器1的厚度方向上的端部2b。
若热交换器1设置于室外机10内,则沿着壳体9背面配置的第二热交换部1b后倾,结露水等向滑落方向11移动。然后在形成于端部2b 的槽部41a中,排水因毛细管现象而被促进。特别是在传热管2的端部 2a以及端部2b中的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处形成有槽部41a 的情况下,沿着传热管2移动至端部2b的结露水等,被高效地向下方引导。
另外,槽部41a只要是形成从传热管2引导结露水并排水的流水路,则可以是任何形状。另外,实施方式3的翅片40也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2。在图6中以槽部41a形成在端部2b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设置在端部2a的位置,或者设置在端部2a以及端部2b 的位置。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01的翅片4处形成槽部41a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部101b前倾,因而通过在前方侧的端部2a的位置形成槽部41a,能够获得与上述情况同样的效果。另外,在热交换器1设置于室外机10的状态下,例如第一热交换部1a向壳体9侧倾斜,并且第二热交换部1b向壳体9的内侧倾斜的情况下,在端部2a以及端部2b 双方的位置分别形成槽部41a,从而在第一热交换部1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1b中促进排水。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热交换部1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1b中设置面积较大的一方位于下方的端部,设置有槽部41a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3中,在翅片40且在传热管2的端部2a、2b的位置形成有槽部41a。由此槽部41a能够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因毛细管现象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槽部41a能够促进来自传热管2的排水,并且抑制因结露水等滞留在端部2b而引起的结霜。
另外,槽部41a形成于传热管2的端部2a、2b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由此热交换器1能够通过倾斜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借助槽部41a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能够从热交换器1高效地排水。
实施方式4
基于图6对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1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3 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4中,着眼于设置有槽部41a的区域进行说明。形成于翅片40的槽部41a设置为沿着传热管2的端部2b的圆弧状。在槽部 41a中,排水因毛细管现象而被促进。另外,与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对应地形成槽部41a的情况下,槽部41a能够将沿着传热管 2移动至端部2b的结露水等高效地向下方引导。特别地,若槽部41a 与端部2b的上侧部分对应地形成,则槽部41a能够在室外机10的前后方向(箭头X方向)上远离下层的传热管2的端部2b的位置,将结露水等向下方引导。
在实施方式4中,槽部41a形成为沿着传热管2的端部2b的圆弧状。由此槽部41a能够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因毛细管现象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槽部41b能够促进来自传热管2 的排水,并且防止结露水等滞留在端部2b。特别是槽部41b设置为圆弧状,因而能够借助该曲面将结露水等向下方引导。
实施方式5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在实施方式5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5中,着眼于设置有槽部41b的区域进行说明。槽部41b 沿多个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设置为直线状。通过这样的槽部41b的构造,无论传热管2的形状如何,热交换器1均能够促进排水。特别是如图7 所示,在槽部41b连续地形成于多个传热管2的端部的情况下,从上层的传热管2沿着槽部41b移动的结露水,与来自下层的传热管2的结露水结合,从而液滴变大,容易借助重力被排水。
另外,基于图7对将槽部41b加工成直线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特别限定于此。槽部41b也可以沿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断续地设置。
在实施方式5中,槽部41b沿多个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由此,槽部41b因毛细管现象而使结露水等从传热管2移动,并且使从多个传热管2移动来的结露水等合流而使水滴的质量增加,从而能够借助重力容易地排水。
实施方式6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在实施方式6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6中,着眼于设置有槽部41c的区域进行说明。槽部41c 设置为向传热管2的端部2b倾斜的直线状。在槽部41c中,排水因毛细管现象而被促进。另外,与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对应地形成槽部41c的情况下,槽部41c能够将沿传热管2移动至端部2b的结露水等高效地向下方引导。特别是如图8所示,在槽部41c倾斜地设置于端部2b的上侧部分的情况下,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被向下方倾斜的槽部41b向下方引导。
在实施方式6中,槽部41c形成为向传热管2的端部2b倾斜的直线状。由此槽部41c能够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因毛细管现象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槽部41c能够促进来自传热管2 的排水,并且防止结露水等滞留在端部2b。特别是槽部41c设置为倾斜的直线状,因而能够借助该倾斜将结露水等向下方引导。
实施方式7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在实施方式7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7中,对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7中,着眼于设置有槽部41d的区域进行说明。槽部41d 设置为沿着传热管2的端部2b的L字状。在槽部41d中,排水因毛细管现象而被促进。另外,与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对应地形成槽部41d的情况下,槽部41d能够将沿传热管2移动至端部2b的结露水等高效地向下方引导。特别是如图9所示,当槽部41d在端部2b 的上侧部分具有弯折成直角的角的情况下,能够使除水性良好,进一步促进排水。
另外,槽部41d弯折的次数并不限定于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以上。另外,在图9中L字状的槽部41d的一边相对于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而沿垂直方向设置,但不特别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7中,槽部41d以L字状形成于传热管2的端部2b。由此,槽部41d能够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因毛细管现象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槽部41d能够促进来自传热管2的排水,并且防止结露水等滞留在端部2b。特别是槽部41d设置为具有角的L字状,因而能够使除水性良好。
实施方式8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的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图。在实施方式8中,热交换器1的第二热交换部1b中的排列方向31b也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中的排列方向31a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8中,着眼于设置有槽部41e的区域进行说明。槽部41e 设置为沿着传热管2的端部2b弯折为钝角。在槽部41e中,排水因毛细管现象而被促进。另外,与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2b对应地形成槽部41e的情况下,槽部41e能够将沿传热管2移动至端部2b的结露水等高效地向下方引导。特别是图10所示的槽部41e具有与实施方式7的槽部41d同样弯折的角,因而能够使除水性良好。另外,槽部 41e能够将弯折的角度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热交换部1a或第二热交换部 1b的倾斜角度容易排水的方向,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例如在将槽部41e的弯折角度形成为比直角大角度θ的情况下,能够构成为在设置有热交换器1的状态下,使槽部41e的一边成为铅垂方向。
另外,图10中示出在槽部41e弯折次数为一次的情况,但弯折次数也可以为两次以上。另外,槽部41e的另一边也可以相对于传热管2的排列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在实施方式8中,槽部41e形成为沿着传热管2的端部2b的L字状。由此,能够使移动至传热管2的端部2b的结露水等因毛细管现象而进一步从端部2b移动。因此槽部41e能够促进从传热管2的排水,并且防止结露水等滞留在端部2b。特别是在槽部41e设置为弯折成钝角的L字状的情况下,能够改善除水性,并且设定为与热交换器1的倾斜角度θ对应的弯折角度,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弯曲加工除了对多个翅片4和多个传热管2实施以外,也可以对使动作流体向传热管2流入的流入侧分配器和使动作流体从传热管2流出的流出侧分配器等组合并一体化的热交换器实施。
另外,热交换器1、101的形状不限定于L字状。热交换器1、101 例如可以是具有三个热交换部的U字状,且是三个热交换部分别对置地配置于室外机10的两个侧面和背面。U字状的热交换器例如能够关于中央的第二热交换部对称。而且在设置于室外机10的状态下,例如U 字状的热交换器的背面侧的第二热交换部后倾,侧面侧的两个第一热交换部分别前倾。
另外,对第一热交换部1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1b为一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分体。
附图标记说明:1、100、101...热交换器;1a、101a...第一热交换部; 1b、101b...第二热交换部;1c...角部;1e、100e...底部;100d...侧面;2... 传热管;2a、2b...端部;3...风扇;4、40...翅片;41a~41e...槽部;5...缓冲件;5a...倾斜面;6...底板;9...壳体;9a...壳体的底面;10...室外机; 11、111...滑落方向;20...制造装置;21...弯曲夹具;21a...可动部;21b... 固定部;21c...可动轴;22...止动夹具;22a...第一止动夹具;22b...第二止动夹具;23...弯曲模;23a...直线部;23b...引导部;24...弯曲方向;31、31a、31b、131a、131b...(传热管的)排列方向;32...空气的流动方向; L0、L1...弯曲位置;R1、R2...方向;θ...角度。

Claims (95)

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
第一热交换部,其具有:供动作流体流通且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管、和与多个所述传热管接合并沿另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和
第二热交换部,其具有多个所述传热管和多个翅片,并以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翅片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式屈曲,
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一体构成,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边界部分亦即角部,从底部至上部具有恒定的曲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管为扁平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且在所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位置形成有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且在所述传热管的端部的位置形成有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沿着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的圆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沿着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的圆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向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倾斜的直线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向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倾斜的直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形成为L字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形成为L字状。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沿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沿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传热管的所述端部中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方的端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2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3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4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5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6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7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8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的倾斜对应的倾斜面。
9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件由电绝缘的绝缘件构成。
9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和
权利要求1~9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即:使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对置,并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背面对置,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背面侧倾斜。
93.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即:使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对置,并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壳体的背面对置,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倾斜。
94.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流体为HFC制冷剂、HFO制冷剂、或者HFC制冷剂与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
95.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是权利要求1~9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弯曲夹具,其具有固定部和可动部,供具有多个所述传热管和多个所述翅片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设置,所述可动部配置为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并以可动轴为中心朝向所述固定部侧旋转;
止动夹具,其设置于所述弯曲夹具,将设置于所述弯曲夹具的所述平板状的热交换器支承为使所述传热管的排列方向相对于所述可动轴倾斜;以及
弯曲模,其配置在隔着所述热交换器而与所述弯曲夹具对置的位置,并沿着所述间隙在所述可动部侧具有曲面状的外周。
CN201690000655.1U 2016-10-18 2016-10-18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881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0862 WO2018073898A1 (ja) 2016-10-18 2016-10-18 熱交換器及び室外機並びに熱交換器の製作装置及び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88117U true CN208588117U (zh) 2019-03-08

Family

ID=6201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065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88117U (zh) 2016-10-18 2016-10-18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27318B2 (zh)
CN (1) CN208588117U (zh)
WO (1) WO20180738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5570A (zh) * 2020-07-10 2020-10-13 金华市小狸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91185A4 (en) * 2020-07-30 2024-07-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JP7530003B2 (ja) * 2022-07-19 2024-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4607A (ja) * 2000-04-18 2001-10-31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US20070204978A1 (en) * 2006-03-06 2007-09-06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unit
JP5401685B2 (ja) * 2008-12-25 2014-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312413B2 (ja) * 2010-08-09 2013-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3160950A1 (ja) * 2012-04-26 2013-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987455B2 (ja) * 2012-04-27 2016-09-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5010766A (ja) * 2013-06-28 2015-0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用の室外機
JP2015031490A (ja) * 2013-08-06 2015-0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333195B2 (ja) * 2015-02-23 2018-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曲げ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5570A (zh) * 2020-07-10 2020-10-13 金华市小狸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CN111765570B (zh) * 2020-07-10 2021-09-14 沧州双印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27318B2 (ja) 2020-07-22
JPWO2018073898A1 (ja) 2019-06-24
WO2018073898A1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905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31644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165360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KR101313347B1 (ko) 열교환기 및 공기 조화기
CN208588117U (zh)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WO2012098920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661202B2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チューブ式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JP2012163320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EP3091322B1 (en) Fin and tub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US2019038356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08002746A (ja) 高性能空気熱交換器
JP2013245884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018025373A (ja) 冷蔵庫用熱交換器及び冷蔵庫
US9528779B2 (en) Heat exchanger
WO2017017789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025476A (ja) 熱交換器
JP2013132675A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5736794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JP2015031490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WO2018207321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0980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098915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15449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9312936A (zh) 风冷式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