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090U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自动电煲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51090U CN208551090U CN201721254279.1U CN201721254279U CN208551090U CN 208551090 U CN208551090 U CN 208551090U CN 201721254279 U CN201721254279 U CN 201721254279U CN 208551090 U CN208551090 U CN 2085510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ler
- fully automatic
- outlet
- automatic electric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5000013547 stew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79 Pelti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41 combus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97 real-tim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电煲,包括控制器和加水装置,加水装置包括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入口设于壳体的外部,进水管的出口与水泵的入口连接,出水管的入口与水泵的出口连接,出水管的出口设于锅体内;水泵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壳体上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RFID功能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通过RFID功能模块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电子标签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水泵工作,以使水从位于壳体外部的进水管的入口进入水泵,并通过出水管进入锅体内,从而实现加水装置向锅体内加水,进而使得电煲具备自动加水功能,以实现电煲的自动加水,从而提高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电煲。
背景技术
电煲作为一种可对食品进行蒸、煮、钝、煨等多功能操作的炊具,已成为现代家庭必备的生活电器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电煲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有各种各样功能的电煲应运而生。
但是,由于目前市面上的电煲普遍无法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的煲汤,因此在使用电煲煲汤时,需要用户亲自动手操作,从而给人们使用电煲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由于电煲不具有自动加水功能,在电煲煲汤的过程中,若用户想中途向煲内加水,需要打开锅盖,再向其中加水,操作起来极其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电煲,以解决现有电煲不具有自动加水功能而需要用户人为给电煲加水的技术问题,以实现电煲的自动加水,从而提高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电煲,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锅体,且所述壳体与所述锅体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控制器、加热装置以及制冷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均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制冷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加水装置,所述加水装置包括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进水管的入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与所述水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入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设于所述锅体内;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所述RFID功能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底壳上设有铰接部,所述上盖通过所述铰接部铰接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铰接部上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上盖上设有第二腔体,所述出水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水装置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的入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水装置还包括水流检测开关,所述水流检测开关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的入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炉芯和加热线圈,所述锅体容置在所述炉芯内,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所述炉芯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炉芯包括炉芯外壳体以及容置在所述炉芯外壳体内的炉芯内壳体,所述锅体容置在所述炉芯内壳体内;所述炉芯外壳体与所述炉芯内壳体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铁氧导磁体,所述铁氧导磁体连接在所述炉芯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铁氧导磁体与所述加热线圈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炉芯的底部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导冷块、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散热风扇,所述导冷块容置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与所述导冷块连接,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片相对设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输入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定时装置,所述定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的WiFi模块,所述WiFi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电煲,包括控制器、加热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加水装置,加水装置包括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水泵设于空腔内,进水管的入口设于壳体的外部,进水管的出口与水泵的入口连接,出水管的入口与水泵的出口连接,出水管的出口设于锅体内;水泵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壳体上还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RFID功能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通过RFID功能模块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电子标签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水泵工作,以使水从位于壳体外部的进水管的入口进入水泵,并通过出水管进入锅体内,从而实现加水装置向锅体内加水,进而使得电煲具备自动加水功能,以实现电煲的自动加水,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此外,控制器通过接收RFID功能模块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控制加热装置、制冷装置进行加热或制冷,以进一步提高电煲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全自动电煲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11、上盖;111、第二腔体;12、底壳;121、铰接部;1211、第一腔体;2、锅体;3、控制器;4、加热装置;41、炉芯;411、炉芯外壳体;412、炉芯内壳体;413、保温材料;42、加热线圈;43、铁氧导磁体;5、制冷装置;51、导冷块;52、半导体制冷片;53、散热片;54、散热风扇;6、加水装置;61、水泵;62、进水管;63、出水管;64、单向阀;65、水流检测开关;66、电源模块;7、RFID功能模块;8、WiFi模块;9、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全自动电煲,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锅体2,且所述壳体1与所述锅体2之间形成空腔9;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控制器3、加热装置4以及制冷装置5,所述加热装置4和制冷装置5均设于所述空腔9内;所述加热装置4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制冷装置5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加水装置6,所述加水装置6包括水泵61、进水管62和出水管63,所述水泵61设于所述空腔9内,所述进水管62的入口设于所述壳体1的外部,所述进水管62的出口与所述水泵61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水管63的入口与所述水泵61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管63的出口设于所述锅体2内;所述水泵61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7,所述RFID功能模块7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RFID功能模块7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电子标签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3,由控制器3控制水泵61工作,以使水从位于壳体1外部的进水管62的入口进入水泵61,并通过出水管63进入锅体2内,从而实现加水装置6向锅体2内加水,进而使得电煲具备自动加水功能,以实现电煲的自动加水,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此外,控制器3通过接收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控制加热装置4、制冷装置5进行加热或制冷,以进一步提高电煲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所述加水装置6的设计破坏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保温结构,从而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底壳12和上盖11,所述底壳12上设有铰接部121,所述上盖11通过所述铰接部121铰接在所述底壳12上;所述铰接部121上设有第一腔体1211,所述上盖11上设有第二腔体111,所述出水管63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腔体1211和第二腔体111。通过在所述铰接部121上设置所述第一腔体1211以及在所述上盖11上设置所述第二腔体111,以使所述出水管63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腔体1211和所述第二腔体111,并最终伸入所述锅体2内,以避免所述出水管63穿过所述保温结构进入所述锅体2内,从而在实现通过所述加水装置6向所述锅体2内加水的同时,避免所述加水装置6破坏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保温结构,进而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在所述全自动电煲工作时,所述上盖11能够牢靠地与所述底壳12连接,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能够正常且安全地工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2上还设有锁扣模块,通过在底壳12上设置所述锁扣模块,使得在所述全自动电煲工作时,所述上盖11能够牢靠地与所述底壳12连接,从而避免了在所述全自动电煲工作时,由于所述上盖11与所述底壳12连接不牢靠而导致所述上盖11松脱,进而确保了所述全自动电煲能够正常且安全地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所述锅体2内的水通过所述出水管63流到所述进水管62并最终回流到所述壳体1的外部,以确保所述加水装置6能够有效地向所述锅体2内加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加水装置6还包括单向阀64,所述单向阀64设于所述空腔9内,所述单向阀64的进口与所述水泵61的出口连通,所述单向阀64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63的入口连通。通过将所述单向阀64连接在所述水泵61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63的出口之间,使得水只能从所述进水管62流入所述出水管63,并最终进入所述锅体2内,而不能从所述锅体2内通过所述出水管63流到所述进水管62,并最终回流到所述壳体1的外部,从而确保了所述加水装置6能够有效地向所述锅体2内加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由于所述进水管62或所述出水管63堵塞而导致无水注入所述锅体2内,从而导致所述锅体2发生干烧,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水装置6还包括水流检测开关65,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设于所述空腔9内,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的进口与所述水泵61的出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63的入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通过将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连接在所述水泵61的出口和所述出水管63的出口之间,并使所述控制器3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的输出端电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与所述控制器3之间的信息传递;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实时检测水管内的水流量,并将检测到的水流量信息反馈给所述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根据水流量的信息对所述加热装置4进行控制。当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检测到的水流量低于水流量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加热装置4停止工作;当所述水流检测开关65检测到的水流量高于水流量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根据预先设定的所需水量控制所述水泵61工作一定的时长阈值后停止工作。因此,避免了由于所述进水管62或所述出水管63堵塞而导致无水注入所述锅体2内,从而避免了所述锅体2发生干烧;此外,通过所述控制器3对所述水泵61的控制,实现了对注入所述锅体2内的水量的控制,从而进一步确保所述加水装置6能够有效地向所述锅体2内加水。
所述控制器3根据预先设定的所需水量控制所述水泵61工作一定的时长阈值后停止工作具体表现为:例如,水流检测装开关65检测到的水流量为每秒5毫升,用户预先设定的所需水量为1000毫升,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水泵61工作200秒,200秒后,所述控制3控制所述水泵61停止工作。所述控制器3通过水流检测开关65检测到的水流量信息,从而控制所述水泵61的工作时间,进而控制所述水泵61注入到所述锅体2内的水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给所述水泵61提供驱动力,以确保所述加水装置6的正常工作,所述加水装置6还包括电源模块66,所述电源模块66设于所述空腔9内,且所述电源模块66的输出端与所述水泵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66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通过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电源模块66给所述水泵61供电,从而实现所述电源模块66为所述水泵61提供驱动力,进而确保所述加水装置6的正常工作。
如图1所示,为了使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自动加热的功能,以提高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自动化程度,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加热装置4包括炉芯41和加热线圈42,所述锅体2容置在所述炉芯41内,所述加热线圈42绕设于所述炉芯41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加热线圈42的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装置4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将所述加热线圈42绕设在所述炉芯41的底部的外侧壁上,并将所述加热线圈42的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装置4的输入端电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加热线圈42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进而实现所述控制器3对所述加热线圈42的控制。当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载有加热指令时,所述控制器3接收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中的加热指令,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42加热,以实现对所述锅体2的加热;当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载有停止加热指令时,所述控制器3接收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中的停止加热指令,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42停止加热,从而使得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自动加热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全自动电煲的保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炉芯41包括炉芯外壳体411以及容置在所述炉芯外壳体411内的炉芯内壳体412,所述锅体2容置在所述炉芯内壳体412内;所述炉芯外壳体411与所述炉芯内壳体412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413。通过在所述炉芯外壳体411与所述炉芯内壳体412之间填充所述保温材料413,从而隔绝了所述锅体2,减少了所述锅体2内的热气或者冷气向外部散发,进而使得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隔绝所述锅体2,以减少所述锅体2内的热气或者冷气向外部散发,本实施例中设于所述上盖11内的所述第二腔体111也填充有保温材料413。通过在所述第二腔体111内填充所述保温材料413,从而有效地防止所述锅体2内的热气或者冷气通过所述上盖11向外部散发,进而进一步确保了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材料413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要求设置,如发泡材料、金属类保温材料或者有机保温材料,只需满足所述保温材料413能够有效地减少所述锅体2内的热气或者冷气向外部散发即可。为了使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优选地,所述保温材料413为发泡材料。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更进一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1和底壳12的连接面处设有密封圈。通过在所述上盖11和底壳12的连接面处设置所述密封圈,从而避免了所述锅体2内的热气或者冷气通过所述上盖11和所述底壳12间的连接面向外部散发,进而更进一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4还包括铁氧导磁体43,所述铁氧导磁体43连接在所述炉芯41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铁氧导磁体43与所述加热线圈42相对设置。通过在所述炉芯41的底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所述铁氧导磁体43,并使所述铁氧导磁体43与所述加热线圈42相对设置,使得所述铁氧导磁体43对所述加热线圈42所产生的电磁场进行约束,以使所述加热线圈42所产生的能量集中到所述加热线圈42的范围内,从而提高所述加热线圈42的加热效率,进而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给所述加热装置4提供加热源,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4还包括电磁加热功率板,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设于所述腔体9内,且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圈42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为所述加热装置4提供加热源,并通过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为所述加热线圈42供电,从而实现所述加热线圈42为所述锅体2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能够正常工作,以进一步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4还包括功率板散热风扇,所述功率板散热风扇与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功率板散热风扇散热,从而将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壳体1的外部,进而确保了所述电磁加热功率板能够为所述加热装置4提供加热源。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全自动电煲具备制冷保鲜的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自动化程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炉芯41的底部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制冷装置5包括导冷块51、半导体制冷片52、散热片53以及散热风扇54,所述导冷块51容置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冷面与所述导冷块51连接,所述散热片53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热面连接,所述散热风扇54与所述散热片53相对设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输入端与所述制冷装置5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输入端与所述制冷装置5的输入端电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进而实现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工作。当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载有制冷指令时,所述控制器3接收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中的制冷指令,并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开始制冷,以实现对所述锅体2的制冷,此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冷面通过与其连接的所述导冷块51吸收所述锅体2内的热量,以降低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热面放出热量并通过所述散热片53和散热风扇54散热,将热量排出所述壳体1的外部,从而使得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下降,以延长存放于所述锅体2内的食物的保鲜时间;当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载有停止制冷指令时,所述控制器3接收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中的停止制冷指令,并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停止制冷,从而使得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自动制冷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形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一端吸收热量,在电偶的另一端则放出热量,由此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制冷保鲜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制冷装置5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上盖11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四输入端电连接。通过使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3的第四输入端,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3之间的信息传递。当所述全自动电煲工作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反馈给所述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进行制冷或者停止制冷。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高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开始制冷,以降低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低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停止制冷,由于所述全自动电煲的保温结构能够有效地隔绝所述锅体2,从而使得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停止制冷后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仍能保持一定的时间,进而确保了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良好的制冷保鲜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器3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装置4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低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加热装置4进行加热,以提升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高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加热装置4停止加热,以稳定所述锅体2内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自动化程度,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定时装置,所述定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3通过所述定时装置预先设定的时间控制所述加水装置6、所述加热装置4以及所述制冷装置5执行相应的工作。通过将所述定时装置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3的第三输入端,从而实现所述定时装置8与所述控制器3之间的信息传递。当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载有定时指令时,所述控制器3接收所述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中的定时指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定时指令的定时时长以及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加水装置6、所述加热装置4以及所述制冷装置5执行相应的工作,从而使得所述全自动电煲具有定时操作的功能,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自动化程度,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的WiFi模块8,所述WiFi模块8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3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通过将所述WiFi模块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3的第四控制端,从而实现了所述WiFi模块8与所述控制器3之间的信息传递。所述WiFi模块8接收来自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控制器3,由所述控制器3根据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加水装置6、所述加热装置4以及所述制冷装置5执行相应的工作。此外,所述WiFi模块8还将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器3的执行结果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从而实现所述全自动电煲的远程操控的功能,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电煲,包括控制器3、加热装置4、制冷装置5以及加水装置6,加水装置6包括水泵61、进水管62和出水管63,水泵61设于空腔9内,进水管62的入口设于壳体1的外部,进水管62的出口与水泵61的入口连接,出水管63的入口与水泵61的出口连接,出水管63的出口设于锅体2内;水泵61的输入端与控制器3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7,RFID功能模块7的输出端与控制器3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通过RFID功能模块7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电子标签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3,由控制器3控制水泵61工作,以使水从位于壳体1外部的进水管62的入口进入水泵61,并通过出水管63进入锅体2内,从而实现加水装置6向锅体2内加水,进而使得电煲具备自动加水功能,以实现电煲的自动加水,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此外,控制器3通过接收RFID功能模块7发送的电子标签信息,控制加热装置4、制冷装置5进行加热或制冷,以进一步提高电煲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电煲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锅体,且所述壳体与所述锅体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控制器、加热装置以及制冷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均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制冷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全自动电煲还包括加水装置,所述加水装置包括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进水管的入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与所述水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入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设于所述锅体内;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的RFID功能模块,所述RFID功能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底壳上设有铰接部,所述上盖通过所述铰接部铰接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铰接部上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上盖上设有第二腔体,所述出水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装置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的入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装置还包括水流检测开关,所述水流检测开关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出口与所述出水管的入口连通;所述水流检测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炉芯和加热线圈,所述锅体容置在所述炉芯内,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所述炉芯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芯包括炉芯外壳体以及容置在所述炉芯外壳体内的炉芯内壳体,所述锅体容置在所述炉芯内壳体内;所述炉芯外壳体与所述炉芯内壳体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铁氧导磁体,所述铁氧导磁体连接在所述炉芯的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铁氧导磁体与所述加热线圈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芯的底部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导冷块、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散热风扇,所述导冷块容置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与所述导冷块连接,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片相对设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输入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定时装置,所述定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的WiFi模块,所述WiFi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54279.1U CN208551090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54279.1U CN208551090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51090U true CN208551090U (zh) | 2019-03-01 |
Family
ID=65445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254279.1U Active CN208551090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51090U (zh) |
-
2017
- 2017-09-26 CN CN201721254279.1U patent/CN2085510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40482A (zh) | 一种可保鲜冷藏的电煲 | |
CN104964506B (zh) | 一种自带解冻室的冰箱 | |
CN205181083U (zh) | 一种冷却系统及电压力锅 | |
CN105193246B (zh) | 一种冷却系统及电压力锅 | |
CN103690034B (zh) | 具有预约功能的蒸煮装置 | |
CN103690029B (zh) | 具有制冷功能的蒸煮装置 | |
CN208551090U (zh)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
CN107608422A (zh) | 车载温度控制装置 | |
CN207340390U (zh) | 一种新型物理降温装置 | |
CN207096850U (zh) | 智能电子煲和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电子煲 | |
CN111312485B (zh) | 一种运用柔性冷却装置冷却变压器的方法 | |
CN107432661A (zh) | 一种全自动电煲 | |
CN208524505U (zh) | 一种可保鲜冷藏的电煲 | |
CN111059606A (zh) | 一种用于供暖的太阳能相变储能蓄热系统 | |
CN207118012U (zh) | 一种微波驱动装置 | |
US10823489B2 (en) |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 |
CN201324047Y (zh) | 冷热床垫 | |
CN201875873U (zh) | 一种电磁即热热水器 | |
CN203642321U (zh) | 一种ih移动式水暖取暖器 | |
CN205783789U (zh) | 一种热泵水箱 | |
CN209863491U (zh) | 一种新型智能烤箱 | |
CN211485196U (zh) | 一种节能型医用控温仪 | |
CN210540197U (zh) | 一种舱式智能水暖床 | |
CN209763466U (zh) | 电磁加热装置及设有其的加热设备 | |
CN206709667U (zh) | 谷电电磁加热固体储能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05 Address after: 201617 No. 609, Tahui Road, Shihudang Tow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i Dining Robot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32 No. 112 Changzhe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