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18770U -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18770U CN208518770U CN201820795072.3U CN201820795072U CN208518770U CN 208518770 U CN208518770 U CN 208518770U CN 201820795072 U CN201820795072 U CN 201820795072U CN 208518770 U CN208518770 U CN 2085187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upper cover
- tank body
- spring
- lower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包含罐体、上盖和下盖,罐体两端开口,上盖扣接在罐体的一端开口处,下盖密封固接在罐体远离上盖的一端开口处,下盖上设置有与罐体连通的吸附管、脱附管和大气管,罐体内从上盖向下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通气板和活性碳粉,上盖靠近罐体的表面凸出有凸圈,通气板靠近上盖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块,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凸圈上,弹簧的另一端经定位块限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气板上设置多个定位块以及在上盖上设置凸圈,在扣合上盖和罐体的过程中,弹簧的两端分别经过凸圈和多个定位块限位,保证了在扣合上盖的过程中弹簧不会相对通气板和上盖移动,达到了降低扣合上盖和罐体的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充满蒸汽,燃料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将蒸汽引入发动机进气歧管燃烧并防止挥发到大气中。
如图1所示,现有的碳罐包含罐体1、上盖3和下盖4,罐体1两端开口,下盖4密封固接在罐体1的一端开口处,上盖3卡扣连接在罐体1另一端的开口处,罐体1连通设置有吸附管5、脱附管6和大气管7,罐体1内从上盖3向下盖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15、通气板16和活性碳粉,在压缩弹簧15的作用下,一方面能够压紧活性碳粉,防止活性碳粉晃动,另一方面能够推挤上盖3,保证上盖3紧密扣合在罐体1上。
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活性碳粉、通气板16和弹簧15依次置于罐体1内后,在扣合上盖3的过程中,弹簧15容易相对上盖3或通气板16移动,导致扣合上盖3和罐体1的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弹簧容易相对上盖或通气板移动而导致扣合上盖难度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包含罐体、上盖和下盖,罐体两端开口,上盖扣接在罐体的一端开口处,下盖密封固接在罐体远离上盖的一端开口处,下盖上设置有与罐体连通的吸附管、脱附管和大气管,罐体内从上盖向下盖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通气板和活性碳粉,上盖靠近罐体的表面凸出有凸圈,通气板靠近上盖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块,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凸圈上,弹簧的另一端经定位块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过程中,先将活性碳粉、通气板和弹簧放入罐体内,弹簧的一端经多个定位块限位,在往罐体上扣合上盖的过程中,先将上盖上的凸圈插入弹簧,使得弹簧远离定位块的一端经凸圈限位,保证了在扣合上盖的过程中弹簧不会相对上盖或者通气板移动,降低了扣合上盖的难度。
较佳地,定位块位于弹簧的外侧,弹簧靠近通气板的一端位于多个定位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插入多个定位块之间进行限位。
较佳地,定位块位于弹簧的内侧,弹簧靠近通气板的一端套设在多个定位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套设在多个定位块上进行限位。
较佳地,上盖上的凸圈经过冲压变形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圈的成型过程简单,能够和上盖一体成型,并且节约材料。
较佳地,罐体内设置有三个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上盖和下盖,隔板将罐体内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靠近上盖的一侧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在靠近下盖的一侧连通,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在靠近上盖的一侧连通,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从上盖向下盖的方向均设置有压缩弹簧、通气板和活性碳粉,吸附管和脱附管与第一腔室连通,大气管与第四腔室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管或者脱附管依次通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与大气管连通。
较佳地,下盖在位于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第三通气孔和第四通气孔,下盖远离罐体的一侧密封固接有连通盖,所述连通盖远离下盖的一侧具有相互独立的集液器、连通盒和大气盒,集液器密封盖合在第一通气孔上,连通盒密封盖合在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上,大气盒密封盖合在第四通气孔上,脱附管固接在下盖上且与第一腔室连通,吸附管固接在集液器上且与集液器连通,大气管固接在大气盒上且与大气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汽油从油箱挥发时,可能会附着在管壁或者其他地方,冷凝后形成液态汽油,或者油箱系统的动态泄露产生的汽油流入集液器内,连通盖上的集液器能够收集液化的汽油,避免汽油直接进入碳罐污染碳粉,当油箱系统负压时,空气给油箱补气,会带动集液器内的汽油从与吸附管相连通的管道返回至油箱;连通盖上的连通盒能够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大气盒能够容纳从大气管进入的空气中的灰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通气板上设置多个定位块以及在上盖上设置凸圈,在扣合上盖和罐体的过程中,弹簧的两端分别经过凸圈和多个定位块限位,保证了在扣合上盖的过程中弹簧不会相对通气板和上盖移动,达到了降低扣合上盖和罐体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碳罐的剖视结构图;
图2是碳罐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局部B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局部C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上盖处安装结构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第三腔室;14、第四腔室;15、弹簧;16、通气板;161、定位块;17、碳棒腔;19、卡头;2、隔板;3、上盖;31、凸圈;32、卡环;33、档条;34、第一连通槽;35、第二连通槽;4、下盖;41、第一通气孔;42、第二通气孔;43、第三通气孔;44、第四通气孔;5、吸附管;6、脱附管;7、大气管;9、连通盖;91、集液器;92、连通盒;93、大气盒;10、油箱;101、燃烧室;102、碳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结合图2和图4所示,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碳罐102包含罐体1、上盖3和下盖4,罐体1竖直设置且上下两端开口,下盖4密封固接在罐体1的下端开口处,上盖3扣接盖合在罐体1的上端开口处,罐体1连通有吸附管5、脱附管6和大气管7,其中,吸附管5与汽车油箱10连通,脱附管6与发动机燃烧室101连通,大气管7与外界空气连通,吸附管5和脱附管6上均设置有电磁阀,罐体1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15、通气板16和活性碳粉,弹簧15能够压紧固定活性碳粉。
如图2所示,当汽车发动机熄火时,脱附管6上的电磁阀关闭,吸附管5上的电磁阀开启,随着油箱10内的汽油挥发,油箱10内气压增大,混有汽油蒸汽的气体从油箱10依次经过吸附管5、罐体1和大气管7流至外界空气中,平衡油箱10内的气压,在这个过程中,汽油蒸汽被罐体1内的活性炭吸附液化,防止汽油蒸汽进入外界大气中污染环境;当汽车发动机启动时,吸附管5上的电磁阀关闭,脱附管6上的电磁阀开启,随着发动机燃烧室101的不停换气,外界空气依次经过大气管7、罐体1和脱附管6被吸入发动机燃烧室101,在此过程中,罐体1内吸附的汽油随空气的流动进入发动机燃烧室101进行重复利用,避免了汽油的浪费,节约能源。
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3,罐体1内设置有三个隔板2,所述隔板2垂直于上盖3和下盖4,隔板2将罐体1内分隔成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在靠近上盖3的一侧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三腔室13在靠近下盖4的一侧连通,第三腔室13与第四腔室14在靠近上盖3的一侧连通,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内从上盖3向下盖4的方向均设置有压缩弹簧15、通气板16和活性碳粉,吸附管5和脱附管6与第一腔室11连通,大气管7与第四腔室14连通。这样设置后,吸附管5或者脱附管6依次通过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与大气管7连通,罐体1内的过滤吸附面积增大,吸附汽油的效率高。
如图5所示,上盖3呈槽状,槽口朝向罐体1。如图6所示,上盖3的侧壁上固接有多个卡环32,罐体1靠进上盖3的一端固接有多个与卡环32卡接配合的卡头19(详见图7),卡环32与卡头19卡接配合后上盖3与罐体1卡接固定。如图6所示,上盖3底部靠近罐体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档条33,档条33将上盖3的槽状分为第一连通槽34和第二连通槽35两个部分,第一连通槽34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二连通槽35连通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
结合图4和图6所示,下盖4在位于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气孔41、第二通气孔42、第三通气孔43和第四通气孔44,下盖4远离罐体1的一侧密封固接有连通盖9,所述连通盖9远离下盖4的一侧具有相互独立的集液器91、连通盒92和大气盒93,集液器91密封盖合在第一通气孔41上,连通盒92密封盖合在第二通气孔42和第三通气孔43上,大气盒93密封盖合在第四通气孔44上,脱附管6固接在下盖4上且与第一腔室11连通,吸附管5固接在集液器91上且与集液器91连通,大气管7固接在大气盒93上且与大气盒93连通。
汽油从油箱10挥发时,可能会附着在管壁或者其他地方,冷凝后形成液态汽油,或者油箱系统的动态泄露产生的汽油流入集液器91内,连通盖9上的集液器91能够收集液化的汽油,避免汽油直接进入碳罐污染碳粉,当油箱系统负压时,空气给油箱10补气,会带动集液器91内的汽油从与吸附管5相连通的管道返回至油箱10。
如图4所示,第四腔室14内可设置碳棒腔17,碳棒腔17与第四通气孔44连通,碳棒腔17内放置活性碳棒,活性碳棒的吸附能力较强,避免碳罐内吸附的汽油从第四腔室14逸出,污染空气。
综上,如图4所示,罐体1内气体流动的通道为:第一腔室11——第一连通槽34——第二腔室12——连通盒92——第三腔室13——第二连通槽35——第四腔室14——碳棒腔17。
如图8和图9所示,上盖3上的第一连通槽34和第二连通槽35的槽底朝向罐体1的方向凸出有凸圈31,凸圈31可以是上盖3经冲压变形成型,罐体1内的通气板16靠近上盖3的方向设置有多个定位块161,弹簧15的一端套设在凸圈31上,另一端经定位块161限位。这样设置后,在将上盖3扣合安装在罐体1上的过程中,先将弹簧15的一端经多个定位块161限位,在将上盖3上的凸圈31对准插入弹簧15中,之后再扣合上盖3和罐体1,保证了在扣合过程中弹簧15不会相对上盖3和通气板16滑动,降低了扣合上盖3和罐体1的难度。
其中,定位块161可设置于弹簧15的外侧,弹簧15靠近通气板16的一端位于多个定位块161之间;定位块161也可设置于弹簧15的内侧,弹簧15靠近通气板16的一端套设在多个定位块161上。两者情况,定位块161都能起到限位弹簧15的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6)
1.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包含罐体(1)、上盖(3)和下盖(4),罐体(1)两端开口,上盖(3)扣接在罐体(1)的一端开口处,下盖(4)密封固接在罐体(1)远离上盖(3)的一端开口处,下盖(4)上设置有与罐体(1)连通的吸附管(5)、脱附管(6)和大气管(7),罐体(1)内从上盖(3)向下盖(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15)、通气板(16)和活性碳粉,其特征在于,上盖(3)靠近罐体(1)的表面凸出有凸圈(31),通气板(16)靠近上盖(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块(161),弹簧(15)的一端套设在凸圈(31)上,弹簧(15)的另一端经定位块(161)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其特征在于,定位块(161)位于弹簧(15)的外侧,弹簧(15)靠近通气板(16)的一端位于多个定位块(16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其特征在于,定位块(161)位于弹簧(15)的内侧,弹簧(15)靠近通气板(16)的一端套设在多个定位块(16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其特征在于,上盖(3)上的凸圈(31)经过冲压变形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其特征在于,罐体(1)内设置有三个隔板(2),所述隔板(2)垂直于上盖(3)和下盖(4),隔板(2)将罐体(1)内分隔成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在靠近上盖(3)的一侧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三腔室(13)在靠近下盖(4)的一侧连通,第三腔室(13)与第四腔室(14)在靠近上盖(3)的一侧连通,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内从上盖(3)向下盖(4)的方向均设置有压缩弹簧(15)、通气板(16)和活性碳粉,吸附管(5)和脱附管(6)与第一腔室(11)连通,大气管(7)与第四腔室(1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其特征在于,下盖(4)在位于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气孔(41)、第二通气孔(42)、第三通气孔(43)和第四通气孔(44),下盖(4)远离罐体(1)的一侧密封固接有连通盖(9),所述连通盖(9)远离下盖(4)的一侧具有相互独立的集液器(91)、连通盒(92)和大气盒(93),集液器(91)密封盖合在第一通气孔(41)上,连通盒(92)密封盖合在第二通气孔(42)和第三通气孔(43)上,大气盒(93)密封盖合在第四通气孔(44)上,脱附管(6)固接在下盖(4)上且与第一腔室(11)连通,吸附管(5)固接在集液器(91)上且与集液器(91)连通,大气管(7)固接在大气盒(93)上且与大气盒(93)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95072.3U CN208518770U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95072.3U CN208518770U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18770U true CN208518770U (zh) | 2019-02-19 |
Family
ID=6534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795072.3U Active CN208518770U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1877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31191A (zh) * | 2019-03-30 | 2019-06-25 | 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 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 |
CN110985243A (zh) * | 2019-11-16 | 2020-04-10 | 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吸脱附平衡的碳罐 |
CN114738142A (zh) * | 2022-05-06 | 2022-07-12 | 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满足复杂车身的新型碳罐结构 |
-
2018
- 2018-05-25 CN CN201820795072.3U patent/CN2085187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31191A (zh) * | 2019-03-30 | 2019-06-25 | 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 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 |
CN110985243A (zh) * | 2019-11-16 | 2020-04-10 | 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吸脱附平衡的碳罐 |
CN114738142A (zh) * | 2022-05-06 | 2022-07-12 | 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满足复杂车身的新型碳罐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518770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碳罐 | |
US8262785B2 (en) | Hydrocarbon adsorption trap for an engine air intake tract | |
US8277546B2 (en) | Hydrocarbon adsorption trap with snap closure features | |
JPH0734985A (ja) | 小型汎用エンジンの蒸発燃料吸着装置 | |
WO2016127475A1 (zh) | 一种直通式漏斗形碳罐油箱盖 | |
CN208518781U (zh) | 一种四腔式碳罐 | |
CN208518779U (zh) | 一种碳罐 | |
CN109139304B (zh) | 组合式炭罐 | |
CN208518776U (zh) | 一种具有灰滤和电磁阀集成结构的碳罐 | |
CN211106940U (zh) | 一种环保型油箱空气滤清器 | |
CN201050422Y (zh) | 用于通用汽油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 | |
CN208518785U (zh) | 一种碳罐 | |
CN113107713B (zh) | 一种多功能hc扑捉装置及其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 |
CN208518780U (zh) | 碳罐总成 | |
CN208518772U (zh) | 碳罐 | |
CN212106073U (zh) | 具有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活性过滤碳罐 | |
RU2474722C1 (ru) | Адсорбер системы улавливания паров топлива | |
CN201351547Y (zh) | 汽车、摩托车滤气用活性炭罐 | |
CN206175097U (zh) | 汽车碳罐结构 | |
CN208518769U (zh) | 一种具有卡扣式端盖的碳罐 | |
KR101827098B1 (ko) | 흡착천연가스 저장 탱크 | |
CN206129441U (zh) | 应用于orvr系统的碳罐 | |
CN209163959U (zh) | 一种燃料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用活性炭罐贮存装置 | |
CN208534653U (zh) | 一种用于燃油系统的滤清装置 | |
JPH0311406Y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