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48408U -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48408U CN208448408U CN201721105818.5U CN201721105818U CN208448408U CN 208448408 U CN208448408 U CN 208448408U CN 201721105818 U CN201721105818 U CN 201721105818U CN 208448408 U CN208448408 U CN 2084484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ing hole
- drainage tube
- spring piece
- jugular vein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包括插管主体,插管主体具有一根引流管,引流管的一端设有吸引接口,引流管的另一端设有引流口,引流管内设有螺旋加强丝;引流管的内侧壁上一体成型有回流管,回流管的一端设有从引流管的吸引接口附近伸出的回流接口,回流管的另一端设有开设在引流管中部外侧壁上的回流口;引流管上位于回流口处的螺旋加强丝断开,且在引流口和回流口处分别设有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节省时间,在保证了双腔颈静脉插管高柔性的同时,提高了管腔的弹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插管,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背景技术
静脉到静脉体外膜式氧合(V-V ECMO)是经静脉将静脉血引出经氧合器氧合并排除二氧化碳后泵入另一静脉来弥补肺功能不足的医疗手段。
传统的静脉体外膜式氧合是通过双部位插管实现的,将股静脉的静脉血引流出来通过离心泵驱动至专用膜肺,氧合成动脉血泵入颈静脉,以达到弥补自体肺氧合不良的目的。操作时,用穿刺针刺入颈静脉,确认穿刺无误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探入颈静脉,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将单腔颈静脉插管植入右心房;同理,将穿刺针刺入股静脉,确认穿刺无误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探入股静脉,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将单腔股静脉插管植入股静脉直至右心房;置管完毕后,将双部位插管连入已预充排气的V-V ECMO系统,系统运行后需观察管路状况以判断插管位置有无明显不妥,此外仍需拍片确切确认插管位置是否合适。
但这种传统的方法有如下明显缺陷:
1)可能存在严重的再循环。因为股静脉是将插管从股静脉引至右心房,有可能颈静脉泵入的动脉血直接被股静脉插管又引流至体外环路而没有进入身体。
2)操作部位较多。这种方法至少在颈静脉和股动脉两处进行操作,不但操作繁琐而且出血等相应并发症也会增加。
3)股静脉插管不利于患者活动和医护人员管理,离污染区近容易感染。
另外,由于插管是插入血管中使用的,而人体血管通常是非线性的,因此需要插管具有高柔性来满足插入血管的需要。然而,高柔性的插管虽然增加了插管使用的灵活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易因扭结或变形而导致管腔堵塞。
发明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体外膜式氧合采用双部位插管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插管主体的引流管内一体成型出回流管,采用颈静脉一次插管即可实现静脉体外膜式氧合,再循环相应明显减少,操作更加简单,仅需在颈静脉一处操作,并发症少,节省时间,并且患者可下地活动,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在插管主体内设有螺旋加强丝及加强弹簧片,在保证了双腔颈静脉插管高柔性的同时,提高了管腔的弹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包括插管主体,所述的插管主体具有一根引流管,所述的引流管的一端设有吸引接口,引流管的另一端设有引流口,所述的引流管内设有螺旋加强丝;所述的引流管的内侧壁上一体成型有回流管,所述的回流管的一端设有从引流管的吸引接口附近伸出的回流接口,回流管的另一端设有开设在引流管中部外侧壁上的回流口;所述的引流管上位于回流口处的螺旋加强丝断开,且在引流口和回流口处分别设有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引流管的中部还设有血管引流口,该血管引流口位于回流口的后部,所述的引流管上位于血管引流口处的螺旋加强丝断开,且在血管引流口处设有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引流口包括设于引流管端部端口上的端部引流口和设于引流管端部侧壁上的侧壁引流口;所述的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包括设于端部引流口处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设于侧壁引流口处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均为前端具有间隔弹性臂的弹性金属片,所述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均为具有圆形开孔的弹性金属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插管主体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插入深度的刻度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插管主体的材质为TPU。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能够插入引流管内起到导引作用的引芯。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在插管主体的引流管内一体成型出回流管,采用颈静脉一次插管即可实现静脉体外膜式氧合,再循环相应明显减少,操作更加简单,仅需在颈静脉一处操作,并发症少,节省时间,并且患者可下地活动,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在插管主体内设有螺旋加强丝及加强弹簧片,在保证了双腔颈静脉插管高柔性的同时,提高了管腔的弹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提高了双腔颈静脉插管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引流管的中部还设有血管引流口,该血管引流口位于回流口的后部,引流管上位于血管引流口处的螺旋加强丝断开,且在血管引流口处设有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对于血管内的血液也可以有效引流出来进行氧合循环,使用效果更佳;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引流口包括设于引流管端部端口上的端部引流口和设于引流管端部侧壁上的侧壁引流口;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包括设于端部引流口处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设于侧壁引流口处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对于血液的吸引引流更加顺畅,保证了血液氧合循环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均为前端具有间隔弹性臂的弹性金属片,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均为具有圆形开孔的弹性金属片,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并能够很好地避让插管主体上的孔洞,提供孔洞位置较佳的弹性力,确保了插管上的引流口及回流口在使用过程中处于张开状态;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插管主体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插入深度的刻度线,有利于医生直观观察插管伸入体内的长度,便于操作;且还包括能够插入引流管内起到导引作用的引芯,便于插管准确导入体内;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插管主体的材质为TPU,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并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过敏反应性和无局部刺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的插管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回流口加强弹簧片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对应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图3(b)对应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图3(c)对应回流口加强弹簧片,图3(d)对应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插管主体;2、引芯;11、引流管;12、回流管;13、吸引接口;14、回流接口;15、引流口;151、端部引流口;152、侧壁引流口;16、回流口;17、血管引流口;18、螺旋加强丝;19、刻度线;A、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C、回流口加强弹簧片;D、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包括插管主体1,插管主体1具有一根引流管11,引流管11的一端设有吸引接口13,引流管11的另一端设有引流口15,引流管11内设有螺旋加强丝18,保证了插管管腔具有一定的弹性;引流管11的内侧壁上一体成型有回流管12,回流管12的一端设有从引流管11的吸引接口13附近伸出的回流接口14,回流管12的另一端设有开设在引流管11中部外侧壁上的回流口16;引流管11上位于回流口16处的螺旋加强丝18断开,且在引流口15和回流口16处分别设有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这样不仅有利于回流口16的开设,而且对于回流口16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防止回流口16因变形而堵塞。吸引接口13和回流接口14用于接V-V ECMO系统,在做单部位插管时,将插管主体1经皮由右颈静脉插入右心房,通过引流管11的引流口15将静脉血引流出来,通过离心泵驱动至专用膜肺,氧合成动脉血经回流口16回到右房,达到静脉血氧合的目的。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在插管主体1的引流管11内一体成型出回流管12,采用颈静脉一次插管即可实现静脉体外膜式氧合,再循环相应明显减少,操作更加简单,仅需在颈静脉一处操作,并发症少,节省时间,并且患者可下地活动,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在插管主体内设有螺旋加强丝及加强弹簧片,在保证了双腔颈静脉插管高柔性的同时,提高了管腔的弹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提高了双腔颈静脉插管的可靠性。
接续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流管11的中部还设有血管引流口17,该血管引流口17位于回流口16的后部,引流管11上位于血管引流口17处的螺旋加强丝18断开,且在血管引流口17处设有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利用血管引流口17,对于血管内的血液也可以有效引流出来进行氧合循环,使用效果更佳;并且,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对血管引流口17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保证了血管引流口17的畅通。为了使血液引流更加顺畅,引流口15包括设于引流管11端部端口上的端部引流口151和设于引流管11端部侧壁上的侧壁引流口152,对于血液的吸引引流更加顺畅,保证了血液氧合循环的稳定性;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包括设于端部引流口151处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和设于侧壁引流口152处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对于端部引流口151和侧壁引流口152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均为前端具有间隔弹性臂的弹性金属片,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的展开结构如图3(a)所示,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的展开结构如图3(c)所示,采用上述的弹性金属片制作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有助于插管在插入时端部引流口151和回流口16弹性收缩,便于插管插入;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均为具有圆形开孔的弹性金属片,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的展开结构如图3(b)所示,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的展开结构如图3(d)所示,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上的圆形开孔对应于侧壁引流口152和血管引流口17,便于侧壁引流口152和血管引流口17的开设。较佳地,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上的其他位置设有规律的镂空结构较佳,便于加强弹簧片与插管主体1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插管主体1的材质优选为TPU(学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并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过敏反应性和无局部刺激性;将柔软的TPU材质与上述的加强弹簧片及螺旋加强丝18配合在一起,较佳地,加强弹簧片及螺旋加强丝18作为嵌件一体成型在插管主体1内,这样,使插管具有适应血管轮廓的柔性的同时,保证了插管的管腔及管壁上的开口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结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医生进行插管操作,在插管主体1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插入深度的刻度线19有利于医生直观观察插管伸入体内的长度,便于操作。并且,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还包括能够插入引流管11内起到导引作用的引芯2便于插管准确导入体内。临床操作时,在B超指引下用穿刺针刺入颈静脉,确认穿刺无误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探入颈静脉,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将双腔颈静脉插管植入右心房,应用B超确认插管的位置;置管完毕后,将吸引接口13和回流接口14接入已预充排气的V-V ECMO系统,就此完成操作。同理,也可在导管室在X光指引下完成上述操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双腔颈静脉插管,不仅可用于单部位插管的V-V ECMO,还可用于双部位插管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在插管主体的引流管内一体成型出回流管,采用颈静脉一次插管即可实现静脉体外膜式氧合,并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再循环相应明显减少。不像传统双部位插管采用两根插管相对的方式,双腔颈静脉插管的引流管和回流管对应的引流口和回流口位置不同,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再循环。
2)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因为双腔颈静脉插管只需在颈静脉一处操作,不但节省时间,相应的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3)患者可下地活动,有利于康复。由于采用双腔颈静脉插管做V-V ECMO,较传统方法管路较少且方便,患者可下地活动,特别针对V-V ECMO的适应症人群可大大改善肺功能,而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应地更加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4)高弹性和柔性兼具。双腔颈静脉插管采用柔软材料制作,且在插管主体内设有螺旋加强丝,并在插管的开口位置设有加强弹簧片,在保证了双腔颈静脉插管高柔性的同时,提高了管腔的弹性,有效避免了插管管腔在使用过程中因变形而堵塞,提高了双腔颈静脉插管的可靠性。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包括插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主体(1)具有一根引流管(11),所述的引流管(11)的一端设有吸引接口(13),引流管(11)的另一端设有引流口(15),所述的引流管(11)内设有螺旋加强丝(18);所述的引流管(11)的内侧壁上一体成型有回流管(12),所述的回流管(12)的一端设有从引流管(11)的吸引接口(13)附近伸出的回流接口(14),回流管(12)的另一端设有开设在引流管(11)中部外侧壁上的回流口(16);所述的引流管(11)上位于回流口(16)处的螺旋加强丝(18)断开,且在引流口(15)和回流口(16)处分别设有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11)的中部还设有血管引流口(17),该血管引流口(17)位于回流口(16)的后部,所述的引流管(11)上位于血管引流口(17)处的螺旋加强丝(18)断开,且在血管引流口(17)处设有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口(15)包括设于引流管(11)端部端口上的端部引流口(151)和设于引流管(11)端部侧壁上的侧壁引流口(152);所述的引流口加强弹簧片包括设于端部引流口(151)处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和设于侧壁引流口(152)处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引流口加强弹簧片(A)和回流口加强弹簧片(C)均为前端具有间隔弹性臂的弹性金属片,所述的侧壁引流口加强弹簧片(B)和血管引流口加强弹簧片(D)均为具有圆形开孔的弹性金属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主体(1)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插入深度的刻度线(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主体(1)的材质为TPU。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插入引流管(11)内起到导引作用的引芯(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05818.5U CN208448408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05818.5U CN208448408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48408U true CN208448408U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5140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105818.5U Active CN208448408U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4840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4764A (zh) * | 2021-06-04 | 2021-09-14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 用于穿心房间隔的体外膜肺氧合插管 |
CN118161690A (zh) * | 2024-05-11 | 2024-06-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 具有双腔动脉插管的ecmo系统 |
-
2017
- 2017-08-31 CN CN201721105818.5U patent/CN2084484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4764A (zh) * | 2021-06-04 | 2021-09-14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 用于穿心房间隔的体外膜肺氧合插管 |
CN113384764B (zh) * | 2021-06-04 | 2023-02-28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 用于穿心房间隔的体外膜肺氧合插管 |
CN118161690A (zh) * | 2024-05-11 | 2024-06-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 具有双腔动脉插管的ecmo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448407U (zh) | 一种双腔颈静脉插管 | |
US7695450B1 (en) |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for hemodialysis | |
US5509897A (en) |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for hemodialysis | |
CN110665079B (zh) | 一种经皮介入的左心室辅助装置 | |
US5314418A (en) | Cannula | |
JP3995057B2 (ja) | 血液透析用血管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
US3633585A (en) | Catheter | |
WO2016041220A1 (zh) | 一种左心室辅助装置 | |
JPH11513284A (ja) | 皮下に移植されるカニューレ及び動脈へのアクセス方法 | |
JP2004298623A (ja) | 人工心臓に関する流入導管システム | |
Kathuria et al. | Peritoneal dialysis access and exit-site care including surgical aspects | |
CN211132392U (zh) | 经皮左心引流管 | |
CN208448408U (zh) | 一种高弹性和柔性兼具的双腔颈静脉插管 | |
CN208726531U (zh) | 一种具有金属网管的静脉插管 | |
CN213466442U (zh) | 一种可实施心脏介入治疗的ecmo股动脉插管 | |
CN109843350A (zh) | 套管、套管系统、心脏泵系统和用于缓解心脏容积的方法 | |
CN215608125U (zh) | 带球囊的静脉插管 | |
CN212187286U (zh) | 一种动脉血液循环管道组件和人工动脉血液体外循环系统 | |
CN218793363U (zh) | 静脉输液港 | |
CN212439543U (zh) | 可持续冲洗式吸引套管 | |
CN219662450U (zh) | 股动脉一体式灌注插管 | |
CN208339850U (zh) | 一种植入上臂皮下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 |
CN112915288A (zh) | 带球囊的静脉插管 | |
US20190308004A1 (en) | Low profile self-sealing access port | |
CN209048862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主动脉插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