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制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制品领域,尤其涉及手动扇风的充气垫、充气船和充气玩具,具体地涉及一种充气制品。
背景技术
现有充气制品一般需要另外配备诸如气泵、空压机、化学反应气源之类的专门充气工具,增加了制造成本和操作复杂度;而利用人口吹充气费力、费时又不卫生。
中国专利CN20518093U、CN20554808U、CN205795356U、CN205814039U、CN206261218U和CN206275525U均公布了一种利用自然风、电扇产生的风或人体跑动产生的相对气流进行充气的充气制品,避免了配备和携带专门的充气工具。但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使用时不一定有自然风;或即便有风,风速也可能不足以吹胖此类充气装置;2、人的跑动速度和距离必须足够,由此耗费的体力可能反而超过使用气泵等充气工具所耗费的体力;3、大量市场反馈表明,通过跑动充气的方式较难掌握;相当比例的使用者,尤其是年老、体弱、妇女、儿童、肥胖或不善运动的者均抱怨无法使用;4、限于无法提供足够大场地供跑动(如办公室、住房和宾馆房间内)或是场地内有诸如门把手、家具角、花草刺、树枝等尖锐物,则会无法使用或刺破气囊;5、此类充气制品的封口结构在卷折以后还会存在很多细小的泄漏缝隙,导致密封性不好,气囊本体内的空气容易被逐渐泄漏;这是目前大开口充气制品最大的问题。
因此,使用者需要一种能克服以上种种不便的充气制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不需费力跑动、无需额外配备专门的充气装置也不需电源就能随时随地、快速、高效、简单和连续地充入空气并可靠地长时间保持合适压力且能快速泄放和收纳的充气制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气制品,包括:
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设有开口;
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为两端开口的筒形或隧道形结构,其一端端口与所述开口形状适配并连接,其另一端端口为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边缘周长至少为20cm;
手动的扇风面,所述扇风面设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处,所述扇风面可为半刚性材质或刚性材质制成;挥动所述扇风面,大量空气被扇入所述空气通道并进入所述气囊本体;
至少一个封口结构,所述封口结构设置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封口结构在所述气囊本体被充气成形后封闭所述进气口,通过压缩所述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提高所述气囊本体内的压力。而且,在将所述封口结构向已封闭的气囊本体方向卷起或折起时,可压缩气囊本体内的空气,从而使气囊本体内的压力或支撑力升高到设计的使用范围;
所述封口结构可为包括卷折条、卡棍卡槽、绑扎带、密封拉链、塑料自封袋结构在内的一种或多种一体化的或可拆卸的组合。将卷折条卷折起来或将卡棍卡入卡槽并卷起,均可实现将所述进气口封闭并压缩被密封的空气提高气囊本体内压力的目的。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止回膜;所述止回膜设置在所述扇风面的一侧或两侧。
为了防止已扇入的空气倒流出气囊本体,还可在所述扇风面的前面,后面或前后都设置止回膜。所述止回膜可以是单片面状止回膜,贴紧气囊本体的囊壁与之一起切断空气倒流的通道;可以是双片面状止回膜,互相贴紧切断空气倒流的通道;可以是筒状止回膜,筒壁互相贴紧切断空气倒流通道;还可以是双层错位开孔止回膜,两层互相贴紧后其中一层覆盖住另一层的开孔以切断空气倒流通道;甚至还可以用多组止回膜进行串联或并联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上设置有扇风面加强结构;
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呈面状、扇骨状、网格状、框架状或杆状,由刚性或半刚性材质制成;或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为可充气囊体;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与所述扇风面可拆卸连接;或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与所述封口结构折叠成一体,并用于卷折以密封所述气囊本体。
例如,折叠扇骨状结构不但可提高扇风面的扇风速度和气流量,且在使用完毕后可折叠起来以减少收纳体积。当然,其他诸如刚性、半刚性、可折叠或可拆卸的网格、框架、甚至简单的支撑杆也能发挥类似功能。
同样地,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还可为可拆卸的刚性或半刚性平面或曲面。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为充气结构;需要扇入空气时,将包括充气杆、充气框、充气网或充气面在内的充气扇风面加强结构充气,使所述扇风面获得一定的刚度以便握住扇风;在扇风完毕后,泄放掉所述充气扇风面加强结构内的空气以封闭进气口和/或收纳。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还可与封口结构折叠设置为一体;在展开时做为扇风面加强结构使用,在折叠或收起时做为封口结构的卷折条使用。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封口结构、止回膜、气囊本体囊壁、扇风面加强结构的任意二者之间或多者之间的部分或全部设置成为一体;
所述扇风面与所述止回膜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设置为一体。例如,所述止回膜位于所述扇风面的尾部;所述止回膜在所述扇风面扇动时随着扇风面尾部来回运动。所述止回膜既不影响气流的连续输入还能部分发挥扇风面功能,提高连续气流的输入量和输入速度,减少所述扇风面的面积和用料。
所述扇风面与气囊本体囊壁也可部分或全部地设置为一体,挥动或扇动所述囊壁时,同样可以发挥将外界空气扇入气囊本体的作用,还能减少所述扇风面的面积和用料。
优选地,所述封口结构为卷折条,所述卷折条与所述进气口可拆卸结构。
所述扇风面与卷折条也可部分或全部地设置为一体,挥动或扇动所述卷折条时,同样能减少所述扇风面的面积和用料。
同样地,止回膜与气囊本体囊壁也可部分设置为一体,将止回膜直接贴合到气囊本体囊壁上,以简化结构和方便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扇风面、封口结构、止回膜与气囊本体囊壁的三者或四者均可部分或全部的设置为一体。例如,将进气口处的充气囊壁直接做为扇风面使用、将止回膜直接贴合到气囊本体囊壁上;所述止回膜将在所述气囊本体囊壁扇动时随着气囊本体囊壁来回运动,既不影响气流的连续输入还能发挥部分的扇风面功能,而且还能减少所述扇风面的面积和用料,简化结构和方便生产。
优选的,所述卷折条可固定在所述进气口的边缘,卷折后切断并密封所述进气口再通过公母扣、卡扣、魔术贴、拉链和绑扎等在内的一种或几种方式固定住不松开。
优选的,还可包括外套保护袋,所述气囊本体位于所述外套保护袋内。
优选的,所述外套保护袋的开口端也设有锁紧结构。
优选的,所述气囊本体上还可设置常规的充放气阀。以便在有电源、气源或其他充气装置时用常规的方法甚至是人嘴进行补充充气;或,通过该充放气阀泄放空气以调整气囊本体内压力。
优选地,所述卷折条和/或扇风面为可折叠的结构,以便在卷折密封和/或收纳时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加小。
优选地,所述卷折条和/或扇风面为可拆卸的结构,以便在卷折密封和/或收纳时结构更加紧凑,密封性能更好,占用空间更加小。
尤其是在所述卷折条或所述扇风面为金属、竹木或塑料制成的刚性结构时,展开或加上所述卷折条或所述扇风面可以获得更坚固、更稳定的所述部件以获得更快、更大、更强的充气效果;在折叠或拆下所述卷折条或所述扇风面后,可获得更小更紧凑的结构,更利于卷折或收纳。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保证气密性,可在进气口设置各种强化密封结构,例如可密封咬合的凸筋、凹槽或锁紧件等。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为金属条、竹木条或塑胶条材质;
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为可伸缩结构或为可折叠卷折轴。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可与封口结构折叠成为一体并用于卷折以密封气囊本体。
优选地,所述扇风面为所述充气制品的收纳外袋,这样就可实现一物多用和减少专门配备扇风面的成本和携带的不便。当然,收纳外袋的扇风面加强结构同样可为金属条、竹木条或塑胶条材质;所述扇风面加强结构为可伸缩结构或为可折叠卷折轴。
优选地,所述收纳外袋的一侧被固定连接在进气口上,其扇风面加强结构为可折叠成卷折轴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卷折条为可折叠或可拆卸结构。
优选地,所述充气制品的上层囊壁可设置为轻而薄的涂层面料以方便扇风充起,而下层囊壁可以设置为相对厚实的涂层面料或夹网布等不透气材料,以便更好地抵抗地面的尖锐物,防止破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制品不仅可以制成各种气垫、气囊、浮排、玩具、玩偶、充气舟艇、救生气垫等充气成品,还可以在其气囊本体上设置连接气阀后将其作为气泵等充气中间件使用。即,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动扇风充气中间件在短时间内捕获了大量的空气后,将所述中间件/气囊本体内的空气再挤入其他的待充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制品在不充气时,还可以做为坐垫、雨衣或帐篷等使用。
优选地,在不影响气垫使用性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所述充气制品上设置雨帽以便更好地发挥雨衣的作用;充起的雨帽还可以做枕头使用。
优选地,还可以通过部分或全部充气使所述座垫、雨衣和帐篷功能发挥得更好,使用起来更舒适。
目前公知的卷折封口结构一般是由涂层布料制成。涂层的目的在于防止空气通过布料经纬纱线之间空隙泄漏。涂层虽然减少或杜绝了空气通过布料经纬纱线之间空隙泄漏,但是为了节省涂层成本和防止布料变得僵硬,涂层厚度一般只有布料平均厚度的几十分之一至几分之一。而卷折封口主要是依靠紧压在一起的涂层切断空气通道,在涂层太薄的情况下卷折以后的相邻涂层间还是会存在很多细小的泄漏缝隙,导致密封性不好。气囊本体内的空气容易通过这些细小的通道被逐渐泄漏。这些细小的泄漏缝隙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挤压的力度不够导致相邻涂层间的间隙未被完全压死;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布料和涂层在被卷折时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褶皱,这些褶皱的本身和/或其边缘形成了对压在其上的密封涂层的支顶作用,从而在密封涂层之间造成泄漏缝隙。增加挤压力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泄漏缝隙,但是需要机械挤压机构,不但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实现起来的成本也高、便捷程度较低。
为了减少和/或消除泄漏缝隙,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气制品的卷折封口结构:在空气通道的囊壁上设置防漏膜层。该防漏膜层为增加了厚度、粘性和弹性的膜层,也可以为增加了厚度、粘性或弹性的膜层。
一种防漏膜层的设置方式是增加现有膜层厚度或是在现有膜层上再额外涂覆一层或多层膜层。这样,以现有卷折方式产生的挤压力就可让防漏膜层产生比原来的薄涂层大很多的弹性形变。这样一来,褶皱本身或外缘产生的泄漏空隙就可部分或完全地被挤占和切断,褶皱本身或外缘的支顶作用就被消除或不明显,从而减少或消除泄漏。
另一种防漏膜层的设置方式为增加现有膜层表面粘性或是在现有膜层上再额外涂覆粘性膜层。这样一来,互相面对的囊壁内表面在卷折过程中被贴合在一起后就不容易再分离开,可消除或减少泄漏缝隙的产生。
优选地,所述防漏膜层的材质为橡胶膜、聚氨酯膜、TPU膜、PE膜、PVC膜、自粘膜、共挤膜或吸水树脂涂层。可通过包括淋膜、覆合、粘合、丝印、涂层、热合和高周波等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方式部分或全部地贴合在所述空气通道的囊壁上,也可部分或完全不贴合于囊壁。所述防漏膜层还可同时充当止回膜或扇风面。所述充当止回膜或扇风面的防漏膜层还可单独或同时与扇风面加强结构和/或卷折条一起配合使用。其中的扇风面加强结构和卷折条也可以设置为一体,扇风面加强结构或卷折条可以是可折叠的,也可以是可拆卸的。
此外,所述防漏膜层还可为包括高吸水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在内的可膨胀材料所制。高吸水树脂能大量吸收水分而膨胀但又能保持住水分不外流,一般可以吸收相当于树脂体积100倍以上的水分,最高的吸水率可达1000倍以上。一般作为医用材料,如尿布、卫生巾等,工业上亦用作堵漏材料。
以救生圈为例,如果在所述空气通道内涂覆高吸水树脂,在救生圈充气完毕并锁定封口抛入水中后,所述高吸水树脂涂覆层的厚度可因吸水扩大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而将细微的泄漏缝隙堵死,切断所有泄漏缝隙。这种通过高吸水树脂涂覆层切断空气泄漏缝隙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救生圈、游泳圈、浮艇、水上玩具等水上充气制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气制品的粘性卷折封口结构,即,在空气通道内侧囊壁上设置的部分或全部涂层为有粘性的涂层。这样,空气通道内侧囊壁互相接触时就会粘在一起减少,避免泄漏。
优选地,所述防漏膜层不贴合于空气通道的囊壁上的部分,为扇风面;
和/或
所述防漏膜层不贴合于空气通道的囊壁上的部分,为止回膜。
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为方便叙诉和避免罗嗦,所说明的结构和所举的实施例均为针对空气而言。实际上,本文件中的内容针对液体和/或其他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气固两相混合流体、固液两相混合流体、气固液多相混合流体均可适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进口不带卷折条的充气制品在平展开但未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充气制品在扇风面被挥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2中的充气制品在充气完毕后使用卡棍和卡槽切断空气通道前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3中的充气制品在使用卡棍和卡槽切断空气通道后并开始卷折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进口带卷折条的充气制品在扇风面被挥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充气制品在充气完毕后闭合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并开始卷折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5-6中的充气制品在用卷折条卷起空气通道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5-7中的充气制品在扇风面被挥动时的外观示意图(对应图5);
图9为图5-8中的充气制品在用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后开始卷折前的外观示意图(对应剖面图6);
图10为图5-9中的充气制品在用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并卷折好后锁死卷折条前的外观示意图;
图11为图5-10中的充气制品在用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卷折好并锁死卷折条后的外观示意图(对应剖面图7);
图12为扇风面部分与卷折条、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扇风面全部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多个扇风面全部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扇风面与囊壁全部设置为一体且卷折条与扇风面部分设置为一体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充气扇风面部分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充气扇风面全部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多个充气扇风面部分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多个充气扇风面全部与空气通道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可充当扇风面的收纳外袋的外观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可充当扇风面的收纳外袋的两边插好刚性或半刚性杆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22为图20中的收纳外袋做为扇风面在空气通道中被挥动时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的收纳外袋在完成做为扇风面的功能后被扔入气囊本体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的收纳外袋在完成做为扇风面的功能和被扔入气囊后本体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被一体缝在进气口上的收纳外袋做为扇风面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26为被一体缝在进气口上的收纳外袋做为扇风面时的俯视剖面图;
图27为图25-26的收纳外袋中刚性或半刚性杆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28为图25-27的收纳外袋中刚性或半刚性杆被折叠好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29为图25-28中的刚性或半刚性杆做为卷折条将进气口卷折密封好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30为图25-29中的收纳外袋在抽去刚性或半刚性杆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31为图25-30中的收纳外袋在收纳气囊本体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32为一种扇风面上设置的框架状扇风面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33为一种现有公知的包裹式卷折条和进气口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裹式完全分段卷折条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裹式粘连分段卷折条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36为图35中的包裹式粘连分段卷折条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段包裹粘连卷折条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38为图37中的三段包裹粘连卷折条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39为图37-38中的三段包裹粘连卷折条折叠、卷起并锁死后的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段插入包裹式卷折条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的分段插入包裹式卷折条插入合并后的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粘附式卷折条和进气口的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粘附式分段卷折条和进气口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44为图43中的粘附式分段卷折条和进气口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粘附式分段卷折条收起时的示意图;
图46为图45中的粘附式分段卷折条展开后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粘附式分段卷折条收起时的示意图;
图48为图47中的粘附式分段卷折条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4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面粘附式分段卷折条收起时的示意图;
图50为图49中的粘附式分段卷折条展开时的进气口整体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凹凸配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凹凸配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凹凸配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凹凸咬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5为图54中的卷折条在凹凸咬合后实现密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有多道凹凸咬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7为图56中的卷折条在多道凹凸咬合后实现密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凹凸咬合的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多道凹凸咬合卷折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6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多道凹凸咬合卷折条要密封有防漏膜层的囊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1为进气口不带卷折条但气囊壁设置有防漏膜层的充气制品在扇风面被挥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2为图61中的充气制品在充气完毕后将使用卡棍和卡槽切断空气通道前的剖面示意图;
图63为图61-62中的充气制品在使用卡棍和卡槽切断空气通道后并开始卷折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4为进口带卷折条且囊壁设置有防漏膜层的充气制品在扇风面被挥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5为图64中的充气制品在充气完毕后使用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并开始卷折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6为图64-65中的充气制品卷起卷折条切断空气通道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67为公知的囊壁及其涂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68为图67中囊壁及涂层在被卷折后其中的泄漏缝隙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9为在囊壁布料上直接设置防漏膜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0为图69中的囊壁和防漏膜层在被多次卷折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1为在囊壁普通涂层上设置防漏膜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2为图71中的囊壁和防漏膜层在被多次卷折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3为公知的囊壁及其涂层形成褶皱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4为图73中的囊壁及其涂层在被卷折后褶皱中泄漏缝隙剖面示意图;
图75为在囊壁上设置防漏膜层后褶皱形成时剖面示意图;
图76为图73中的囊壁在被多次卷折后褶皱中的泄漏缝隙被切断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7为在囊壁普通涂层上再设置防漏膜层后褶皱形成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8为图73中的囊壁、囊壁普通涂层和防漏膜层在被多次卷折后褶皱中的泄漏缝隙被切断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9为防漏膜层做为止回膜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0为防漏膜层和扇风面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81为防漏膜层做扇风面设置在空气通道中的示意图;
图82为防漏膜层做扇风面设置在空气通道外的示意图;
图83为防漏膜层和囊壁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84为防漏膜层和止回膜设置为一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85为防漏膜层扇风面上设置卷折条和扇风面加强结构为一体且向外折叠的示意图;
图86为防漏膜层扇风面上设置卷折条和扇风面加强结构为一体且向内折叠的示意图;
图87为在囊壁上设置卷折条和扇风面加强结构为一体且向外折叠的示意图;
图88为在囊壁上设置卷折条和扇风面加强结构为一体且向内折叠的示意图;
图89为两层防漏膜层做为扇风面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0为袋状加厚膜做为扇风面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91为袋状加厚膜扇风面与止回膜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92为袋状防漏膜层扇风面在被卷起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93为袋状防漏膜层扇风面与囊壁上的防漏膜层同时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94为单层的防漏膜层做为扇风面使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5为扇风面与两侧囊壁部分重合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6为充气扇风面与囊壁部分重合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7为扇风面与囊壁归并为一体的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8为扇风面与两侧囊壁重合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9为充气扇风面全部与囊壁重合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0为扇风面与囊壁归并为一体且用缩颈结构取代止回膜的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1为扇风面与囊壁工艺并为一体且设置有双重止回膜的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开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2为在图101中的充气制品上设置配重后在竖直充气时剖面示意图;
图103为扇风面与囊壁归并为一体且设置有三重止回膜的气囊本体在竖直充气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4为设置有串联的多道止回膜的气囊本体在水平方向充气时和充好密封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05为气囊本体被放入外套的示意图;
图10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泳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腔泳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气艇的俯视图;
图109为图108中充气艇的B-B’截面示意图;
图1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充气艇外套的截面示意图;
图1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充气艇外套的截面示意图;
图1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气沙发的示意图;
图1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气玩具及配件在充气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4为图113中的充气玩具及其配件在放气后收纳时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
1、1A、1A1、1A2、1A3、1B、1B1、1B2、1B3、1C、1D、1W-卷折条;2、2A、2B-进气口;2W-外套开口;3-空气通道囊壁;3a-囊壁面料层;3b-囊壁普通涂层;4、4A、4B、4C、4D-止回膜;5、5A、5B-气囊本体;6、6A、6B、6C-空气通道;7-常规气嘴;8-扇风面;9-充气扇风面;10-配重;11-腔体隔层;12-收纳外袋;13-刚性或半刚性杆;14-收纳外袋配件;15-收纳外袋侧边杆套;16-收纳外袋开口;17A-卡槽;17B-卡棍;18、18W-公扣;19、19W-母扣;20-扇风面加强结构;21-推进桨;22-脚踏板;23、23W-织带;24-装饰结构;25-推进桨罩;26-拉链;27-绑扎带;28-艇底布;29-艇盖布;30-舱体;31-外套;32-承重底座;33-推进装置固定结构;34-小物件;35-凹凸起伏;37-防漏膜层;38-固定套;39-褶皱面料外空隙;40-外折褶皱;41-泄漏缝隙;41b-因涂层内表面不平整导致的泄漏缝隙;41C-支顶三角地带泄漏缝;42-褶皱涂层内空隙;43-内折褶皱;44-内折褶皱面料外空隙;45-折叠杆或折叠网;46-密闭盲端;47-防风和/或防雨罩;48-粘连结构;49-凸筋;5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图5和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制品实施例,包括进气口2、气囊本体5、空气通道6和扇风面8。进气口2的周长至少为20CM以上,优选100~300CM,以便扇风面8能够被伸入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内进行挥动扇风。上述气囊本体5上的开口和上述空气通道6能让空气通过的总面积至少为25cm2的大开口,以便能够一次性通过大量空气。
未充气时,如图1所示,整个充气制品在展开后仅为几层叠在一起的膜和/或涂层布。
在充气时,如图2所示,使用者手持扇风面8将之伸入进气口2,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的囊壁3就会被伸入的手和扇风面8撑开,形成一个大的空气通道6。由于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的周长优选为100~300CM,所述空气通道6在被撑开后,可容纳大量空气。挥动扇风面8,空气通道6中的大量空气被扇入气囊本体5;同时,外界空气也会通过张开的进气口2被源源不断补充到空气通道6中。因为进气口2的开口很大,扇风面8扇动的空气量也非常大,因此瞬时充气量很大、充气速度很快。
只要空气通道6两端开口足够大(两端开口尺寸可不一样)和不明显影响扇风面8的扇风功能,可为筒形、隧道形、胖肚形、前大后小形等合适的规则甚至不规则的形状。
充气完毕后,如图3所示,使用卡槽17A和卡棍17B将进气口2密封和/或将空气通道6切断,即可初步密封充气后的气囊本体5。然后再如图4所示,将进气口2、空气通道6、卡槽17A和卡棍17B卡合后一并卷起,既可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又可压缩空气通道6和气囊本体5内被密封住的空气提高气囊本体5内的压力,直到使用范围为止。
以气囊本体5是供人躺卧的充气垫为例,实测表明,使人体较为舒适的使用压力范围为2~4KPa。该使用压力为气囊本体5内外的压力差,即,充气垫(气囊本体5)内的绝对压力与外界环境绝对压力(大气压,约为101KPa)的差值。也就是说,如果气囊本体5内的绝对压力达到103~105KPa,即可有足够的支撑力供使用者舒适地躺卧。在气囊本体5被充至成形并关闭进气口2以后,空气通道6和气囊本体5内所密封住的空气量是固定不变的,且充气前后的温度通常也不会改变;因此,根据玻义耳-马略特定律(Boyles's Law/Mariotte'sLaw),此时气囊本体5内的压强与被密封住的气体的总体积(即,空气通道6和气囊本体5此时的有效总容积)成反比关系。因此,为了获得所需的充气垫内外2~4KPa的相对压差,只需要将已密封的囊体压缩到原来容积的101/103–101/105左右即可;即,只要通过卷折空气通道6或/和气囊本体5将已密封的空气总体积压缩约1.9%~3.8%即可(即100%-101/103≈1.9%,100%-101/105≈3.8%)。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如图4所示的卷折将已密封空气的体积压缩减少大约1.9%~3.8%即可。对于常规的200*140*20CM(容积约为0.56立方米)的双人大号充气垫而言,只要卷进去0.01~0.02立方米(约10~20升,折算为气垫长度约为3.8~7.2厘米)即可。对于周长约为2~4厘米的卡槽17A和卡棍17B来说,卷折一两次即可获得所需的空气体积压缩量使充气垫内的压力升到所需的使用压力。此外,充分考虑充气垫非理想的长方体以及整个密封囊体在压力升高后会有伸缩变形量等因素,无非也就是多卷折几次,即可抵消和补偿这些变化量。因此,通过卷折可轻松可靠地将上述充气垫的内压提高到设计水平,获得足够的支撑压力。
在气囊本体5的内部压力升至预定水平后,再将卷好的卡槽17A和卡棍17B用通过包括公母扣18&19、魔术贴、拉链、粘合、绑扎、卡、扣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固定住不松开,即可实现维持内部压力和密封。
优选地,如图5-11所示,可在进气口2和/或空气通道6处设置卷折条1和/或止回膜4。如图5和图8所示,挥动扇风面8,因为卷折条1更利于将进气口2张开,所以充气量会更大、充气速度会更快。
在气囊本体5被充好后,如图6-7和图9-10所示,通过收拢设置在进气口2两侧的卷折条1并将它们紧紧地卷起来,即可实现密封和提高气囊本体5内压力。在气囊本体5达到使用压力后,如图10所示,将连接在卷折条1上的公扣19和母扣18扣合起来,即可获得如图11所示的锁紧效果。锁紧后可保持进气口2和气囊本体5不会松开,实现可靠密封和保持压力。
所述止回膜4的作用在于防止气囊本体5内的空气在完成扇风动作后密封进气口2前倒流出去,避免密封气囊本体5内空气量减少。在进气口2和/或空气通道6的适当位置设置止回膜4之后,已扇入的空气倒流时会被止回膜4所截止。这样,可确保使用者有足够时间从容地将卷折条1合在一起并进行卷折,不至于囊内气体通过大开口过多地流失。
根据具体产品的不同用途和大小,如图103-104所示,还可将空气通道6和/或气囊本体5分隔为多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之间设置适当的止回膜4,多组止回膜进行串联或并联,实现更加可靠的充气和/或闭气功能。
优选地,扇风面8、封口结构、止回膜4与囊壁3的任意二者之间或多者之间的可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地设置成一体。具体可视不同的产品结构、使用情况、成本预算和制造工艺等采用不同组合方式。
举例如下:
如图12所示,卷折条1、扇风面8与空气通道6的囊壁3可部分设置为一体或重叠。卷折条1的内侧边、扇风面8和囊壁3的外侧边重叠为一体,扇风面8的主体部分独立于二者发挥扇风功能。
如图13所示,卷折条1、扇风面8与空气通道6的部分囊壁3被完全重合地设置为一体。挥动该重合体即可发挥扇风功能。
如图14所示,空气通道6的上下侧均设置有该三为一体的卷折条1、扇风面8和部分囊壁3。挥动其中一个或同时挥动这两个重合体均可发挥扇风功能。
如图15所示,扇风面还可直接由卷折条1和空气通道囊壁3组成。挥动卷折条1带动囊壁3上下运动即可发挥部分囊壁3的扇风面功能。换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扇风面为一种软体的扇风面且与囊壁3完全重合为一体并连接到卷折条1上。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图12-14中的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8与卷折条1完全被设置成一体且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8的尺寸较小,以致无法明显区分出哪一部分是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8,哪一部分是卷折条1(因此在图15中二者统一成一体被标示为卷折条1)。
扇风面8除了可以是如图12-14所示的刚性或半刚性结构之外,也可以是如图16-19所示的充气扇风面9,还可以是如图20-22所示的由刚性或半刚性杆所支撑张起的扁平布袋12或蒙布状结构。
图16-19所示扇风面为充气扇风面9,其结构同样为一个可密封的囊体,被充起来后可获得一定的刚性以方便手持扇风。其中图16和图18所示充气扇风面9与卷折条1和空气通道6的部分囊壁3部分地设置为一体;图17和图19所示的充气扇风面9与空气通道6的部分囊壁3被设置为完全的一体。图16-17所示为在空气通道6的一侧设置充气扇风面9的情形;图18-19所示为在空气通道6的两侧都设置充气扇风面9的情形,挥动其中一侧或同时挥动这两侧均可发挥扇风功能。
此外,如图14-17所示,使用者在用手挥动扇风面的时候,还可采取半蹲的姿势用一只脚踩住进气口2的下边缘,以固定进气口2、空气通道6和/或气囊本体5的位置,防止移位。同时也还可使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被更大程度地张开,以更方便扇风并提高风量和风速。
优选地,如图20-24所示,还可利用一般的充气制品往往需要配一个收纳外袋12的特点,让收纳外袋12同时充当扇风面,一物多用;既不增加产品的整体体积和重量,又不明显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
如图20-21所示,只要在收纳外袋12的两侧边各插入一刚性或半刚性杆13,即可使收纳外袋12成为一个如图22所示可两手各握一侧进行扇风的扇风面8。图22中所示的收纳外袋12与前述图2、图5、图8中所示的扇风面8在功能和原理上并无实质区别。当然,如图20-21所示,还可在收纳外袋12的两侧另外设置收纳外袋侧边杆套15,并使刚性或半刚性杆13能够方便地插入杆套15内;以便可更好地固定收纳外袋12两侧的刚性或半刚性杆13和/或更加方便用手握住收纳外袋12两侧的刚性或半刚性杆13进行挥动扇风。
由于收纳外袋12上一般设置有诸如抽口带、背带、锁扣和/或吊牌之类的收纳外袋配件14,因此,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如图22所示,可将这些收纳外袋配件14通过收纳外袋开口16放入收纳外袋12之内以后再进行挥动。当然,也可直接将收纳外袋12内外反转后再自两侧插入刚性或半刚性杆13进行挥动;这样,收纳外袋配件14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包入收纳外袋12(也就是图22中的扇风面8)之中。将收纳外袋配件14包入或放入收纳外袋12中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收纳外袋配件14在被挥动时发出较大的噪音或乱飞伤及人眼、囊壁3、止回膜4等;二是收纳外袋配件14在被挥动的收纳外袋12内可以发挥离心配重的作用,使收纳外袋12内部做离心运动的重量增加更方便挥动且挥动力度可以更大。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在收纳外袋12和/或扇风面8发挥完扇风功能以后,可以将其直接推入空气通道6内,在卷折条1切断进气口2之后,再适当倾斜、竖起和/或通过闭合的卷折条1轻微抖动使之如图24所示那样完全落入气囊本体5的内部。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可以避免收纳外袋12和/或扇风面8的被乱放或丢失,同时也可在收纳时更便于找到收纳外袋12和/或扇风面8,还不占地方。
当然,可被放入所述气囊本体5中的物品并不仅限于所述收纳外袋12和/或扇风面8,还可以是诸如钱包、证件、手机、甚至是衣物之类的随身小物件34(如图113所示),只要这些物件自身不是易漏或易碎品、没有尖锐的结构损坏充气制品各部件、或不会体积太大会硌到使用者,均可放入气囊本体5,充分发挥气囊本体5的储藏和收纳功能。
更进一步地,如图25-31所示,收纳外袋12还可单边连接在进气口2的一个侧边。在需要充气的时候,如图25所示,将两侧边插入刚性或半刚性杆13的收纳外袋12翻转到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的内侧进行扇动充气;在不需要充气或在收纳的时候,如图30所示,将抽去刚性或半刚性杆13的收纳外袋12翻转到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的外侧,然后再如图31所示那样卷起或折叠气囊本体5和空气通道6等一并塞入收纳外袋12之中,即可实现收纳。抽出的刚性或半刚性杆13也可同时塞入或附加到收纳外袋12进行收纳。
此外,如图26-28所示,该技术方案中的卷折条1和刚性或半刚性杆13可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即,在需要扇风充气时,如图26所示,展开刚性或半刚性杆13便于手握扇风面8进行扇风;在充气完毕或收纳时,如图27所示,折叠刚性或半刚性杆13,直到成为如图28所示的直条状即可做为卷折条使用。其卷折效果与其他各实施例中的卷折条1的卷折效果并无实质区别。刚性或半刚性杆13实际上同时起到了扇风面加强结构和卷折条的作用。
扇风面8上可设置有包括杆状、面状、扇骨状、网格状或框架状在内的一种或几种刚性、半刚性、可折叠、可卷起、可拆卸和/或可充气的扇风面加强结构。
图32所示即为一种包含有网格框架状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扇风面。同前述扇风面一样,这种包含有网格框架状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扇风面可以是独立设置的,也可以是与囊壁3设置成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的一体结构。当然,扇风面加强结构也可与包括卷折条1在内的封口结构部分重合或完全设置为一体。
目前公知的卷折条1的封口结构如图33所示,均为一完整包裹在套状织带23内的直条状结构1A和1B,二者与套状织带23一起把进气口2完全围住。该封口结构虽然在卷折时较为方便,但是在收纳时,不能将卷折条1A和/或1B折断或折叠,只能将其弯曲成弧形或环形放入收纳袋,导致收纳体积较大。因此,为减少收纳体积,可将卷折条设置为下述折叠和/或伸缩结构:
图34所示为将图33和图9-11所示的卷折条1A和1B分别分开为独立的两段1A1、1A2和1B1、1B2后再分别被包裹在织带23中。当然,也可如图35所示,在两段之间设置有粘连结构48。所述粘连结构48的材质和宽度可以同卷折条各段的材质和宽度完全一样但是厚度自两连接段1A1和1A2(或1B1和1B2)的终端开始到中间部位逐渐变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产生新的卷折结构边缘里面的泄漏缝隙:如图36所示,折叠后的卷折结构边缘部分内部依然有卷折条粘连结构48的支撑,避免这些部位因承压过小导致泄漏缝隙的产生。
这样一来,除了可如图33中的常规卷折条那样进行卷折外,还可如图36所示,在卷起前或后,将所述结构折叠和/或在折叠后再次卷起。这样就可以更大的几率切断卷折结构边缘产生泄漏缝隙。
当然,所述再次卷折并不仅限于如图34-36所示的一次折叠,还可是如图37-39所示的两次折叠、甚至是三次折叠或更多次的折叠。也就是说,进气口上的卷折条并不仅限于被分成两段,还可以分成粘连或独立的、等分或不等分的三段、四段甚至更多段。图38示出了可二次折叠的封口结构在既被折叠又被卷起后的情况,图39示出了将图38中经过既被折叠又被卷起的封口结构通过公母扣锁死后的状况。这样多次折叠和卷起后,不但可以通过增加折叠次数可获得更好的密封性,还可在收纳时通过折叠卷折条减少最终的收纳体积。
多段式卷折条不仅限于如图34-39所示的折叠式,还可如图40-41所示的插叠式等。如图40所示,将卷折条的1A段插入1B段的外套织带23即可得到如图41所示的重叠效果,同样可减少卷折条的收纳体积。
当然,可折叠卷折条既可以是如图33-39所示的包裹式的(即卷折条被织带23形成的外套状结构所完全包裹);也可以是如图42-44所示的粘贴式的(即卷折条通过包括胶水、热熔、高频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粘贴到织带23或囊壁3上)。图42所示的一段粘贴式卷折条和图43-44所示的分段粘贴式卷折条折叠后的效果彼此之间以及与前述的包裹式卷折条之间均无太大区别。此外,所述的粘贴除了如图42-44所示的大面积粘贴之外,还可以是如图45-49所示通过较短的织带23的两个端头以较小的接触面积进行连接。如图45所示,拉伸或翻转卷折条1A段即可如图46所示将之与另一卷折条1B段拼接成更长的卷折条。此外,为了增加卷折条的强度和/或密封程度,还可将卷折条设置成如图47所示的端头式小面积粘连分段卷折条,其重叠后的效果如图48所示。更进一步地,如图49所示,还可在分段的卷折条端头两侧都设置上粘连的织带23以增加粘连强度,其作用可等同粘连结构48。
如图33-39所示的包裹式连接的优点在于拉伸力可全部由织带23承担,因此可耐受较强的拉伸力和获得较高的挤压力也不易撕裂,但要全部手工缝制;粘贴式连接的优点在于便于自动化或机械化生产;端头式连接的优点在于比较节省织带成本,但耐受力相对低一点。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各有优缺点,可视不同的产品结构和使用要求灵活选用。
所述包裹式连接、粘贴式连接和端头式连接还可组合使用。图47-48所示即为端头式连接与完全分段式连接的组合使用。图49所示为用两面端头式连接的织带23取代粘连结构48的示意图。图50为利用一个独立的1C段卷折条加强粘合式卷折条的1A1段和1A2段,利用一个独立的1D段卷折条加强粘合式卷折条的1B1段和1B2段;在使用时,1C段覆盖和接续上断开的1A1段和1A2段,1D段覆盖和接续上断开的1B1段和1B2段,各段共同构成了进气口2两边的卷折条。这些分段的结构在收纳时均可减少最终收纳体积。
另外,不管是懒人沙发还是防水袋,现有的卷折式大开口一般是如图67所示:空气通道与气囊本体均为用同一种囊壁面料层3a和普通涂层3b组成,或是用单一一种塑胶材料压延所制。这些进气口在密封后的气密性都不好。以睡人的气垫为例,往往是没有睡3-4个小时,密封在内的气体就会泄漏使气垫塌陷到影响睡眠的程度。这样一来,使用一个晚上要中断睡眠充气两三次,造成了严重的产品缺陷。
实验表明,在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被切断和锁死后,气囊本体5内空气泄漏的通道和应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卷折条1的两头空气通道6上下囊壁3互相接合的部位,也就是卷折结构的边缘部分,因卷折形成的挤压力较小或包边带/压胶条在卷折结构中的支撑和顶起作用,导致囊壁3彼此之间不能完全贴合。因此,边缘特别容易出现贯通性的泄漏缝隙。通过如图34-49所示的各实施例用折叠结构经过一次或多次折叠,可将原来边缘部分的泄漏缝隙转移至挤压和受力更大卷折结构的中间位置,使之至少被部分地被压缩和/或切断,减少或消除贯通性泄漏缝隙。
2、如图67所示,为节省成本和减轻产品重量,现有布料上的涂层一般比较薄。因此,涂覆在空气通道囊壁面料层3a上的囊壁普通涂层3b的内表面往往存在与面料纱线纵横交织起伏相对应的凹凸起伏35。如图68所示,在卷折结构卷得不够紧,挤压力不够时,就容易形成因涂层内表面不平整导致的泄漏缝隙41b,导致密封效果不好。因此,如图69所示的直接在囊壁面料层3a上或如图71所示在囊壁普通涂层3b上另外再涂覆防漏膜层37,就可比较好地克服因涂层内表面不平整导致的泄漏缝隙41b。如图70或图72所示,通过防漏膜层37内表面受力压缩后的不同形变量,挤占原来有空隙41b的地方,就可以把内表面不平整导致的泄漏缝隙41b全部堵上,防止泄漏。
3、如图68所示,如果卷折结构卷得不够紧,就容易形成因挤压力不够导致的松散型泄漏缝隙41。如果涂层太厚,则不但会增加成本、产品重量和收纳体积,而且不易卷折;且卷折结构中因厚涂层的刚性较大而存在弯曲性能不好导致互相贴合的涂层间会存在大量的泄漏缝隙41。通过诸如图69所示的直接在囊壁面料层3a上或如图71所示在囊壁普通涂层3b上另外再涂覆防漏膜层37,可克服因挤压力不够导致的泄漏缝隙41。如图70或图72所示,通过防漏膜层37内表面受力压缩后的不同形变量,挤占原来有空隙的地方,原来贯通性的或较大的泄漏缝隙41就会变成断续的而且粘连上了以后就不易松开,实现密封,特别是在卷折条截面边缘转弯位置受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更是如此。
4、如图73-74所示,大片材料所制的囊壁3(即,3a+3b)在卷起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褶皱。外折褶皱40和内折褶皱43成对出现。如图74所示,外折褶皱40在其外侧与紧靠其的两个囊壁内表面普通涂层3b三者之间会形成支顶三角地带泄漏缝隙41C;内折褶皱43在内折后形成的两个互相面对的内表面之间也可能会形成褶皱涂层内空隙42。通过诸如图75所示的直接在囊壁面料层3a上或如图77所示的在囊壁普通涂层3b上再另外涂覆防漏膜层37,就可比较好地克服因褶皱导致的支顶三角地带泄漏缝隙41C和褶皱涂层内空隙42。如图76和/或图78所示,通过防漏膜层37内表面受力压缩后产生的不同形变量,使防漏膜层37挤占原来被支顶而产生的空间,可把外折褶皱40外侧支顶三角地带泄漏缝隙41C堵上;同时,在防漏膜层37存在的情况下,内折褶皱43形成褶皱涂层内空隙42会被形变后的防漏膜层37所挤占,形成空隙42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
当然,因面料外表面凹凸起伏35所产生的内折褶皱面料外空隙44和褶皱面料外空隙39会无法避免地始终存在;但这些空隙和褶皱始终都是存在于气密的囊壁普通涂层3b和/或防漏膜层37的外侧,与气囊本体5和空气通道6是互不连通的。因此,即便是存在也不会导致泄漏。当然,在能承受成本的情况下,如图82所示,在囊壁3的外表面也涂覆上囊壁普通涂层和/或防漏膜层37,这些缝隙存在的可能性也同样会更低,气囊本体5内气体的泄漏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小。
此外,除了通过涂覆防漏膜层37减少泄漏提高密封性之外,还可通过增加卷折条的挤压力来减少泄漏和提高密封性。
图51-53所示为将卷折条做成截面有凹凸的实施例。此类截面凹凸的卷折条,可以是在卷折条表面设置的互相匹配(如图51所示)或不匹配(如图52所示)的独立的三角形(如图51所示)或圆弧形(如图52所示)凸筋49或凹槽50,也可以是连续的凸筋49或凹槽50(如图53所示)。这些凸筋49或凹槽50有利于将空气通道囊壁3内表面之间挤压的更紧密,以切断可能存在的泄漏缝隙,提高密封性。
如图54-60所示,卷折条上的凸筋49或凹槽50还可做成可互相咬合的结构。在关闭进气口时,通过手压、脚踩等适当方式,将卷折条上的凸筋49压入“口小腔大”的容纳凹槽50内,可以更可靠地截断泄漏缝隙。除了图54-55所示的每对卷折条设置一组可互相咬合凸筋和凹槽外;还可如图56-57和图59-60所示,在每对卷折条设置多组可互相咬合凸筋49和凹槽50,以更好地提高对泄漏缝隙的截断能力。
图51-57所示为囊壁3完全包裹每对卷折条的实施例。
图58-60所示为卷折条独立于囊壁3的实施例,即卷折条是可拆卸的。此类卷折条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图3-4所示的卡棍17B和卡槽17A,但如图58所示,卷折条的宽度更大、棱角更多,因此截断能力就更好。
此外,如图60所示,还可同时在囊壁3的内侧设置防漏膜层37,以更好地配合互相咬合的卷折条1A和1B提高对泄漏缝隙的截断能力,更好地防止泄漏。
在实际使用和收纳过程中,防漏膜层37的设置方式可如图61-66所示。我们将图61-66所示各步骤和图1-6所示的各相应步骤一一作比较,即可方便地理解防漏膜层37增强此类充气制品密封性的作用。
包括橡胶膜、聚氨酯膜/TPU、自粘膜、共挤膜在内的防漏膜层37可通过包括淋膜、覆合、粘合、丝印、涂层、热合和高周波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方式部分或全部地贴合在空气通道6囊壁3的内侧;防漏膜层37也可为不贴合于空气通道6和/或囊壁3。
所述不贴合的防漏膜层37甚至可以同时充当止回膜4(如图79所示)或扇风面8(如图80-83所示)使用,甚至还可以同时既充当止回膜4又充当扇风面8使用(如图84所示)。图80-81为防漏膜层37充当的扇风面8部分与囊壁3设置为一体的示意图,图82-83为防漏膜层37充当的扇风面8完全与囊壁3设置为一体的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与可同时充当卷折条1的刚性或半刚性杆13或扇风面加强结构20配合使用,如图81-84所示,可以在防漏膜层37上靠近卷折条1、刚性或半刚性杆13和/或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末端设置固定套38,使卷折条1、刚性或半刚性杆13和/或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末端插入固定套38内,以便更好地扇风充气。当然,固定套38也可仅为在与囊壁3不贴合的防漏膜层37上开的口子,使卷折条1、刚性或半刚性杆13和/或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末端可插入这些口子,起到同样的固定作用。
在充气完毕后,抽走图79-80中的伸入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内的刚性、半刚性杆13和/或扇风面加强结构20,并卷起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6直到部分或完全卷入这些做为止回膜4或扇风面8的防漏膜层37,就同样可部分或完全切断各种泄漏缝隙,提高产品的密封性能。
不贴合的防漏膜层37甚至可以简单地被夹在囊壁3之间,如图89(夹了两层)和图94(只夹一层)所示,其被卷折后的效果同上。
如图89所示夹了两层防漏膜层37的实施例还可如图90和图91(与止回膜4配合使用)所示那样,将这两层防漏膜层37做成口袋状。这样做的有益效果是,不但可将这个防漏膜层37同图20-22所示那样做为扇风面使用,还可如图92-93所示,在这个袋状结构的袋底设置了一个密闭盲端46。如图92所示,在卷起进气口2的时候,除了防漏膜层37和囊壁3直接的贴合作用之外,密闭盲端46内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空气且这些残留的空气肯定是被越卷越紧的部分所挤压,形成类似受挤压气球的弹性膨胀结构,获得封堵效果。这样的弹性膨胀结构更加有利于将防漏膜层37和囊壁3紧紧地挤压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对各种泄漏缝隙的截断能力。
甚至如图93所示,还可在囊壁3的内侧贴合同样的防漏膜层37,使之与不贴和的袋状防漏膜层37的表面在被挤压在一起时互相紧靠并被挤压在一起。这样一来,两层或多层紧密挤压在一起的防漏膜层37可更加可靠地提高对泄漏缝隙的截断能力。
当然,为节省材料成本,也可如图94所示那样在空气通道6的囊壁3之间只夹一层防漏膜层37,只要其粘性、弹性和/或厚度足够,也可同样实现切断泄漏缝隙得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以上袋状或面状的防漏膜层37的扇风功能,同时又可实现一物多用或减少收纳体积的目的,还可如图85-88所示,在防漏膜层37上设置折叠杆或折叠网45。该折叠杆或折叠网45既可发挥扇风面加强结构20的功能,也可发挥袋状扇风面中刚性或半刚性杆13便于手握的功能,还可在折叠收起后如图26-28所示那样的做为卷折条1的功能。至于这些折叠杆或折叠网45是设置在不贴合的防漏膜层37上(如图85-86所示)还是设置在囊壁3上(如图87-88所示);是设置为朝外折叠(如图85和图87所示)还是设置为朝内折叠(如图86和图88所示);均可视需要选用。如图86和图88所示向外折叠的折叠杆或折叠网45在折叠后可以直接做为卷折条1使用,如图85和图87所示向外折叠的折叠杆或折叠网45不但在扇风时做为离心配重有利于增大扇风强度,还可在向内折叠后与进气口2外缘的卷折条1内外配合,更好地夹紧卷折后的防漏膜层37和囊壁3。
更进一步地,防漏膜层37还可为包括高吸水树脂在内的可膨胀材料所制。在充气完毕并锁定封口抛入水中后,接触到水的高吸水树脂涂覆层的厚度会因吸水扩大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而将所有细微的泄漏缝隙堵死,切断所有泄漏缝隙。这种通过高吸水树脂涂覆层提高气密性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救生圈、游泳圈、浮艇、水上玩具等水上充气制品。
如图105所示,所述充气制品还可包括外套31,所述外套31内部可与气囊本体5形状适配,气囊本体5全部或部分嵌套在外套31内。一般来说,制作气囊本体5的材料都较为轻柔,如果直接让气囊本体5与外界接触可能会容易被划破导致漏气。在气囊本体5的外面套设外套31后,外套31可保护其内的气囊不易受到破坏,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外套31的开口2W处还可同进气口2同样地设置卷折条1W、织带23W、公扣18W和母扣19W等,以便将气囊本体5全部放入外套31内之后可进行进一步的双保险锁紧和密封。也就是说,该外套31也可同样做成可密封囊体,实现多层密封。
如图108-1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充气浮艇实施例:其气囊本体5同常规皮划艇,空气通道6设置于艇的尾部,气囊本体5的长度约为2.5米,宽度约为1.5米,在该气囊本体5的底部及外侧表面套设有包括橡胶皮、PVC、PU、PE、涂层防水布、夹网布等在内的一种或几种材料制成的外套31。在使用时,先通过人力扇风使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口2被灌入相对轻而薄的气囊本体5使气囊本体5被快速充起,然后密封和锁死进气口2。再在充好和密封后气囊本体5的外侧套上外套31。外套31可部分覆盖于气囊本体5的外侧(如图108-109所示);也可以将整个气囊本体5甚至将气囊本体5围合而成的舱体30均全部覆盖(如图110所示),甚至可再通过包括拉链26、绑扎带27和/或魔术扣等在内的一种或多种连接机构将艇底布28和艇盖布29连接起来,使舱体30的底部有双层的承重底座3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如图111所示。外套31可发挥以下一种或几种作用:保护和防止气囊本体5被接触到的尖锐物划破漏气、限制气囊本体5的过度膨胀甚至胀裂、保持艇体形状、防止水进入舱体、装饰和美观作用等。
本实施例中的充气浮艇,可以实现快充快放,相对于传统充气浮艇要耗费大量时间充气、放气且放气后也会有气放不尽滞留在囊体中等缺点,优势明显。
图106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泳圈或救生圈的实施例。由于此类产品涉及到较高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可将气囊本体5设置为互相独立的多个囊体。如图107所示,气囊本体5还包括至少一层腔室隔层11,所述腔室隔层11与气囊本体5内壁连接将气囊本体5分割为至少两个子腔室5A和5B,并通过开口延伸至空气通道6内的子空气通道6A和6B,腔室隔层11将开口分割为至少两个子开口2A和2B,且子开口2A和2B、子空气通道6A和6B与子腔室5A和5B一一对应连通。扇风面8在大的共用空气通道6C中挥动进行充气。在充气完毕后的卷折过程中腔室隔层11也被卷起后,气囊本体5内的空间就会被分割成多个完全独立封闭的子腔室,这样即使某一个子腔室出现泄漏或损坏,还有其他的子腔室不会泄漏,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有人力推进装置的救生圈、游泳圈或水上玩具,其基本结构与图107中的结构相同,但是添加了人力推进装置(具体包括可拆装的推进浆21、脚踏板22、装饰结构24、推进桨罩25、推进装置固定结构33)、承重底座32、防风和/或防雨罩47、常规气嘴7和被临时收纳的小物件34(图中以手机为例)等。承重底座32和推进装置固定结构33可为织带、网、绳、布料等柔性结构,也可部分或全部为刚性结构。所述推进装置通过脚踏实现推进。类似于自行车的结构,使用者跨坐于承重底座32上,再通过其脚踩脚踏板22带动推进桨21转动以获得持续的推进力。为了防止旋转的推进桨21损伤气囊本体5和/或其他任何部件,可在推进桨21的外侧设置推进桨罩25,使推进桨21始终在推进桨罩25限定的范围内转动,使之与气囊本体5和/或其他易被割破的部件隔离开,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推进桨罩25可为刚性或半刚性网状结构,也可为如图114所示的可折叠和/或可组合结构,以减少携带重量和/或体积。不使用时,将推进桨21和脚踏板22等一并折叠起来,可明显减少携带尺寸。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为不同结构的推进桨配备电动、燃油和/或燃气动力装置,以便可以先使用电、燃油或燃气驱动推进桨21,在电、油或气耗尽后再通过手动或脚踏推进。
如图113所示,还可在气囊本体5上设置或连接各种装饰结构24。这点对于供儿童使用的玩具尤其具有吸引力。所述装饰结构24可为与气囊本体5为内部互相联通或互不联通的一体化结构,也可为与本体材质和工艺各不相同的独立或可拆卸结构。
图112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充气沙发的实施例。由于充气沙发的气囊本体5往往是不规则的异形结构、风阻截面较大且靠背较高,一般的跑动充气很难将充气沙发妥善充起。应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后,将所述充气沙发的气囊本体5平摊在地面上,往气囊本体5内扇入空气,即便是该气囊本体5内部体积很大或结构复杂,也能轻松快速地被充起来。实现跑动兜风所不能实现或不好实现的充气。
以上均为将气囊本体5平摊于地面在水平方向进行快速充气的实施例。事实上,除了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实现快速充气之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可同样以在竖直方向实现快速充气。甚至,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或产品结构,在竖直方向的快速充气可能还更具优势(例如将异型沙发靠背的顶部做成供提起的进气口来充入空气,抵消或减少因面料本身重量导致的塌陷)。
竖直方向的手挥快速充气制品一样可以是用部分重合的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如图95所示)、部分重合的充气扇风面(如图96所示)、完全重合的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如图98所示),和/或,完全重合的充气扇风面(如图99所示)。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如图97所示,扇风面同样可以直接由卷折条1和囊壁3一体组成。挥动卷折条1带动囊壁3左右运动即可发挥扇风功能。换言之,既可理解为所述扇风面为一软体扇风面且与囊壁3完全重合为一体并连接到卷折条1上;也可理解为图95和/或图98中的扇风面、扇风面加强结构与卷折条1等完全被设置成一体且扇风面加强结构的尺寸较小以致无法明显区分出哪部分是扇风面、哪部分扇风面加强结构、哪部分是卷折条1。
甚至还可更进一步地,如图100所示,空气通道6和气囊本体5之间设置内壁向内凹陷的细腰结构。充气时,使卷折条1的互相面对的不同部分之间反复地做相向和相离运动,带动与之相连的进气口2及空气通道囊壁3被不断地开合。在卷折条1的互相面对的部分之间做相离运动时,进气口2和空气通道囊壁3被部分或全部打开,外界空气被吸入空气通道6内;在卷折条1的互相面对的部分之间做相向运动时,进气口2闭合且空气通道6囊体被连带着闭合,空气通道6内的空气通过细腰部被部分或全部挤入气囊本体5,实现对气囊本体5的充气。重复以上开合过程,气囊本体5即可成形并达到一定的初始压力,然后再将卷折条1合并成一条直线或弧线并以其为转轴卷起或折起进气口2和与之相连的部分或全部的空气通道6。随着卷折后的囊体内部体积变小,压力很快升高。在内部压力升至预定水平后,最后将卷折好的卷折条1固定住不松开即可。
如图101-103所示,在竖直充气的时候,同样可设置多道止回膜4以实现更好的充气和/或密封效果。
图98和99示出了完全与囊壁3重合的刚性或半刚性扇风面8和充气扇风面9在竖直充气时的实施例。
如图102所示,还可在充气制品上设置包括金属件、塑料件、玻纤杆、密封液体、密封沙包在内的配重10。配重10有利于空气通道6被尽量大地张开以便在开合过程中能尽量多地吸入外界空气以提高充气效率;同时,也可防止空气通道6、囊壁3、止回膜4和/或气囊本体5在开合过程中过度位移或晃动影响充气效率。在竖直或倾斜使用时,配重10有利于空气通道6在被拎起后充分展开;在摊平使用时,配重10可置于空气通道6和/或气囊本体5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只要有利于空气通道6被充分地展开尽量多吸入外界空气和起到固定作用皆可。此外,不管是摊平使用还是竖/倾使用,上述配重可为团块状、线形、条状、圈状或网状等可不同结构,只要配重不会明显影响后面的卷折和过分增加总重皆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上述配重可为与开口卷折条一样的半刚性或柔性材质,也可为具有一定尺寸的条状或圈状物,不但充当配重,还可以利用其半刚性或柔性将空气通道充分撑开,提高充气效率和/或减少排气口被堵住的可能性。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上述配重不能尖锐或太重,否则将影响空气通道或气囊本体的使用。利用可以充放的条状、圈状、环状或网格状空气通道体使空气通道尽量展开不失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而且,还可在此类独立囊体中充入一定的水、细沙或其他有一定重量的物体充当配重,不用时可将水或沙排掉。当然,也可如图12-17所示,用脚或手将开口的某侧卷折条压在地面或台面上。此时,压住卷折条的脚或手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配重。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应用于充气被子、充气睡袋和充气帐篷等其他产品上。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