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91123U -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91123U CN208291123U CN201820688663.0U CN201820688663U CN208291123U CN 208291123 U CN208291123 U CN 208291123U CN 201820688663 U CN201820688663 U CN 201820688663U CN 208291123 U CN208291123 U CN 2082911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ston rod
- piston
- mandril
- support
- inte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旨在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空间的占用,从而便于操作者在车身内进行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操作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它包括内饰板支撑架,内饰板支撑架包括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的支撑立柱及设置在支撑立柱顶部的横向安装杆;以及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横向安装杆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顶安装工装,具体涉及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的内饰板多采用黏贴的方式固定在车身的内侧面上。这种通过黏贴方式固定在车身上的内饰板,在黏胶固化之前,需要在车身内安装内饰板支撑架,通过内饰板支撑架上的伸缩顶杆顶住内饰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板脱落的问题。
目前的内饰板支撑架一方面结构复杂、体积大,需要占用车身内大量空间;这使得内饰板支撑架安装到车身内后,操作者将无法在车身内进行其他操作,而汽车内饰顶板的黏胶固化所需时间往往较长,这将极大影响车身的整体制作效率。
另一方面,目前的内饰板支撑架的伸缩顶杆通常采用紧定螺钉固定伸缩顶杆的长度,每次伸长或缩短伸缩顶杆时都需要松开并拧紧紧定螺钉,而内饰板支撑架的伸缩顶杆数量往往又比较多,操作者在通过伸缩顶杆支撑汽车内饰顶板时不仅操作不便,而且操作效率不高,从而降低内饰板安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空间的占用,从而便于操作者对车身内的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包括:内饰支撑架,内饰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的支撑立柱及设置在支撑立柱顶部的横向安装杆;以及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横向安装杆上,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设有开关阀。
本方案的内饰顶板支撑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空间的占用,从而便于操作者对车身内的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
作为优选,还包括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所述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相连接。
作为优选,活塞杆上并位于支撑缸体内设有活塞复位弹簧,活塞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体上,活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内端面上。
作为优选,伸缩支撑组件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所述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所述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所述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所述弹性充气压袋用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
作为优选,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作为优选,述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
作为优选,弹性充气压袋呈环形,所述滑动顶杆位于呈环形的弹性充气压袋的内侧。
作为优选,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橡胶缓冲压块。
作为优选,安装底板与支撑立柱相垂直,支撑立柱与横向安装杆相垂直。
作为优选,安装底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安装底板上下表面的螺栓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空间的占用,从而便于操作者对车身内的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内饰顶板支撑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伸缩支撑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伸缩支撑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内饰板支撑架1,安装底板1.1,支撑立柱1.2,横向安装杆1.3;
伸缩支撑组件2,撑缸体2.1,活塞体2.2,限位块2.3,第一接口2.4a,第二接口2.4b,活塞杆2.5,滑动顶杆2.6,轴向导气孔2.61,充气支撑装置2.7,支撑板2.71,弹性充气压袋2.72,充排气管2.73,连接管2.74,开关阀2.8,活塞复位弹簧2.9,活塞杆过孔2.10,活塞杆限位板2.11,顶杆复位弹簧2.12,顶杆限位板2.13,橡胶缓冲压块2.14,顶杆限位挡块2.15,第一密封圈2.16,第一通气孔2.17,第二密封圈2.18,第二通气孔2.19;
铰接轴3;
进气软管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包括内饰支撑架1、若干伸缩支撑组件2及接头组件。
内饰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底板1.1、设置在安装底板上的支撑立柱1.2及设置在支撑立柱顶部的横向安装杆1.3。安装底板与支撑立柱相垂直,支撑立柱与横向安装杆相垂直。安装底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安装底板上下表面的螺栓连接孔。
如图1、图2所示,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2.1、滑动设置在支撑缸体内的活塞体2.2、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2.3、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2.4a与第二接口2.4b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2.5。
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3转动设置在横向安装杆上。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2.10。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
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均与支撑缸体的内腔相连通。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均设有开关阀2.8。
活塞杆上并位于支撑缸体内设有活塞复位弹簧2.9。活塞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体上,活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内端面上。
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4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内饰顶板支撑架的具体使用如下:
通过安装底板将内饰板支撑架安装在车身内,安装底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内。
外界气压通过压力管道与接头组件的进气接口连接。
在支撑汽车内饰顶板时:
第一,将某一伸缩支撑组件的支撑缸体绕铰接轴旋转,使滑动顶杆朝向汽车内饰顶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
第二,开启第一接口上的开关阀(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气体通过压力管道及第一接口进入支撑缸体,使活塞体带动活塞杆伸出,直至活塞杆的端部抵在汽车内饰顶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上为止;
第三,返回第一步,如此执行将下一个伸缩支撑组件对汽车内饰顶板的顶紧操作,直至所有的伸缩支撑组件都完成对汽车内饰顶板的顶紧操作。
第四,在汽车内饰顶板的黏胶固化后,操作者只需要开启伸缩支撑组件的第二接口上开关阀即可。
第二接口上开关阀打开后,活塞体与活塞杆在活塞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支撑缸体内移动,直至活塞体抵在限位块上为止。
本实施例的内饰顶板支撑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有效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汽车内饰顶板脱落的问题。
另一方面,伸缩支撑组件的支撑缸体均的通过铰接轴3转动设置在横向安装杆上,支撑立柱上没有伸缩支撑组件,在内饰板支撑架安装在车身内后,各伸缩支撑组件均位于车身内的上部,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空间的占用(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中下空间的占用),如此,在汽车内饰顶板的黏胶固化之前,操作者可以方便的对车身内的下部的零部件进行安装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身整体的安装效率。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3所示,伸缩支撑组件2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2.6、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2.61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2.7。
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同轴,且活塞杆导向孔的内径与活塞体导向孔的内径相同。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
如图3、图4、图5所示,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2.15。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橡胶缓冲压块2.14。
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2.16与第二密封圈2.18。轴向导气孔沿滑动顶杆的轴向延伸,轴向导气孔的两端封闭。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2.17与第二通气孔2.19。第一通气孔沿滑动顶杆的径向延伸。第二通气孔沿滑动顶杆的径向延伸。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一通气孔靠近滑动顶杆的第一端。在滑动顶杆的轴向上,第二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之间的间距大于2.5厘米,本实施例中,在滑动顶杆的轴向上,第二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
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2.71、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2.72、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2.73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2.74。弹性充气压袋为橡胶气囊袋。弹性充气压袋用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弹性充气压袋呈环形。滑动顶杆位于呈环形的弹性充气压袋的内侧。
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2.13,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2.11。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2.12。顶杆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杆限位板上,顶杆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顶杆限位板上。第二通气孔位于顶杆限位板与支撑板之间。
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
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本实施例的伸缩支撑组件的具体使用如下(以其中一伸缩支撑组件为例):
在支撑汽车内饰顶板时:
第一,将某一伸缩支撑组件的支撑缸体绕铰接轴旋转,使滑动顶杆朝向汽车内饰顶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
第二,开启第一接口上的开关阀(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气体通过压力管道及第一接口进入支撑缸体,使活塞体带动活塞杆与滑动顶杆一同往需顶紧的汽车内饰顶板方向伸出;当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上的橡胶缓冲压块顶压在汽车内饰顶板上后,滑动顶杆停止移动,此时滑动顶杆将对汽车内饰顶板形成第一道支撑,滑动顶杆将对汽车内饰顶板形成第一道支撑是一个刚性的支撑。
在滑动顶杆顶压在汽车内饰顶板上,停止移动后,活塞体将带动活塞杆继续伸出,直至活塞杆顶住顶杆限位板上为止;当活塞杆顶住顶杆限位板上时,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并与支撑缸体的内腔相连通,使支撑缸体内的压力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轴向导气孔、第二通气孔、连接管与充排气管进入弹性充气压袋内,使弹性充气压袋充气膨胀并抵压在汽车内饰顶板表面上。弹性充气压袋膨胀并抵压在汽车内饰顶板表面上后,从而对汽车内饰顶板形成第二道支撑,并且弹性充气压袋膨胀可以大面积的与汽车内饰顶板表面接触,有效的支撑住汽车内饰顶板;弹性充气压袋对汽车内饰顶板形成第二道支撑是一个大面积的柔性辅助支撑,其与滑动顶杆将对汽车内饰顶板形成第一道支撑相配合,从而有效的支撑住汽车内饰顶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汽车内饰顶板脱落的问题。
第三,在汽车内饰顶板的黏胶固化后,操作者只需要开启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即可。
第二接口上开关阀打开后,活塞体与活塞杆在活塞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支撑缸体内移动,直至活塞体抵在限位块上为止;
滑动顶杆在顶杆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外移出直至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为止;
同时,弹性充气压袋内的气体通过充排气管、连接管、第二通气孔、轴向导气孔与第一通气孔排出,使弹性充气压袋收缩。
Claims (6)
1.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包括:
内饰支撑架,内饰支撑架包括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的支撑立柱及设置在支撑立柱顶部的横向安装杆;以及
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
所述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横向安装杆上,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设有开关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还包括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所述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上并位于支撑缸体内设有活塞复位弹簧,活塞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体上,活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内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伸缩支撑组件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
所述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
所述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
所述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所述弹性充气压袋用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
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
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顶板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88663.0U CN208291123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88663.0U CN208291123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91123U true CN208291123U (zh) | 2018-12-28 |
Family
ID=6470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88663.0U Active CN208291123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9112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8183A (zh) * | 2018-05-09 | 2018-10-23 | 嵊州市恒中机器有限公司 | 汽车内饰顶板支撑装置 |
-
2018
- 2018-05-09 CN CN201820688663.0U patent/CN2082911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8183A (zh) * | 2018-05-09 | 2018-10-23 | 嵊州市恒中机器有限公司 | 汽车内饰顶板支撑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62401A (zh) | 检测汽车管道气密性的可通气自密封装置 | |
CN208291123U (zh) | 一种内饰顶板支撑架 | |
CN109435578A (zh) | 一种汽车维修轮胎更换装置 | |
CN208290513U (zh) | 一种内饰板顶撑工装 | |
CN108688183A (zh) | 汽车内饰顶板支撑装置 | |
CN208519006U (zh) | 一种支撑顶杆 | |
CN205297855U (zh) | 新型杠杆式双作用省力打气筒 | |
CN108422946B (zh) | 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 | |
CN208289763U (zh) | 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架 | |
CN108859155A (zh) | 方便操作的内饰板顶撑工装 | |
CN201487543U (zh) | 筒式汽车减震器充气装置 | |
CN2398487Y (zh) | 充气自动阀 | |
CN2934850Y (zh) | 高压连接器 | |
CN204694567U (zh) | 一种试压工装 | |
CN202318076U (zh) | 气动式内扩张式装夹工具 | |
CN205387998U (zh) | 一种外力挤压弹性充气装置 | |
CN103343827B (zh) | 一种手动自动轮胎关闭阀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8591210B (zh) | 支撑顶杆装置 | |
CN211808863U (zh) | 一种具有打气功能的鞍管 | |
CN200949696Y (zh) | 单孔多用气嘴 | |
CN2411918Y (zh) | 帽型气针式充气嘴 | |
CN205036533U (zh) | 用于充气泵的气缸 | |
CN205438312U (zh) | 三点式钣金件夹紧装置 | |
CN219567568U (zh) | 一种加油机器人油枪夹持机构 | |
CN220766513U (zh) | 一种制氮机用吸附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2 Address after: 313102 No. 168, LAOHUDONG village, Lijiaxiang Town, Changxing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engyuan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68, Punan Avenue, She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GZHOU HENGZHONG MACHINER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