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58789U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58789U CN208258789U CN201820422637.3U CN201820422637U CN208258789U CN 208258789 U CN208258789 U CN 208258789U CN 201820422637 U CN201820422637 U CN 201820422637U CN 208258789 U CN208258789 U CN 2082587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sh
- hole
- sink
- rice
- pla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包括稻田、鱼坑、鱼沟以及养鱼容器,鱼坑和鱼沟的面积之和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养鱼容器包括容器本体以及的鱼洞,鱼洞的数量和与鱼坑相连通的鱼沟的数量相匹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该装置将养鱼容器直接放置于鱼坑内,不仅能防止鱼坑坍塌,而且鱼坑的斜度可以做小,提高了稻田的种植面积,此外稻田收割时养鱼容器可以吊起,捕捞方便,不影响来年的耕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能实现稻鱼双收,增加经济收益。
现有的稻田养鱼大多采用在稻田中开挖深沟和鱼坑的方法,但是为了防止鱼坑坍塌,鱼坑的斜度必须挖得很大,这就降低了稻田的种植面积,即便如此,鱼坑经过长时间水的浸泡,也会发生坍塌。还有一种方式是采用水泥、砖块来砌出鱼坑,这样第二年将无法进行耕作,同时会对稻田的地质造成破坏。此外,现有的稻田养鱼没有防护装置,会造成稻田中的鱼被鸟捕食,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稻田中的鱼收获时,放水将鱼赶到鱼坑后需要人工捕捞,程序比较繁琐。
在中稻-鱼模式下,鱼生长期短,捕捞时商品性较差,经济效益不高。而传统的双季稻田养鱼,则需要在早季收割后将鱼移走寄养,等稻田施肥翻耕、重新修整渔沟并完成晚稻插秧后再移回本田,这样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增大、成本升高,稻田效益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缺点,提供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该装置将养鱼容器直接放置于鱼坑内,不仅能防止鱼坑坍塌,而且鱼坑的斜度可以做小,提高了稻田的种植面积,此外稻田收割时养鱼容器可以吊起,捕捞方便,不影响来年的耕作;同时本发明采用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不仅延长了稻田鱼的生长期,利于获得优质的商品鱼,而且再生稻头季收割时无需将鱼移走,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此外多收获了一季水稻,大幅提高了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稻田、一个以上设置于稻田内的鱼坑、一条以上设置于稻田内且一端与鱼坑相连通或连通于两个鱼坑之间的鱼沟以及设置于各个鱼坑内的养鱼容器,所述鱼沟以鱼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所述鱼坑和鱼沟的面积之和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所述养鱼容器包括具有上开口的容器本体以及设置于容器本体上的用于连通养鱼容器和鱼沟的鱼洞,所述鱼洞的数量和与鱼坑相连通的鱼沟的数量相匹配。
为了能给稻田中的鱼增加辅食,所述养鱼容器还包括盖设于容器本体上开口上的防护网、设置于防护网上的捕虫组件、设置于容器本体底部的泄水组件以及两个以上均布设置于容器本体上端外周壁上的吊环。
为了能在养鱼容器吊起时将养鱼容器内的水排净,所述泄水组件包括设置于容器本体上的圆形泄水口、垂直固设于容器本体底部内侧且分设于泄水口径向两端的固定柱、固设于固定柱上端的挡水盖、滑动连接于泄水口上的泄水斗以及设置于泄水斗上的用于限制泄水斗向下滑动极限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泄水斗为具有上开口的筒状体,所述泄水斗的外径与泄水口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泄水斗底部设有多个泄水孔,所述泄水斗向上滑动到极限位置时挡水盖盖住泄水斗的上开口。
为了防止泄水斗掉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固定柱上的滑槽以及固设于泄水斗上且滑动连接于滑槽上的限位钉。
为了能在夜晚更好地捕虫,所述捕虫组件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端的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机架下端的十字安装架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诱虫灯,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诱虫灯相连接供电。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该装置将养鱼容器直接放置于鱼坑内,不仅能防止鱼坑坍塌,而且鱼坑的斜度可以做小,提高了稻田的种植面积,此外稻田收割时养鱼容器可以吊起,捕捞方便,不影响来年的耕作;同时本发明采用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不仅延长了稻田鱼的生长期,利于获得优质的商品鱼,而且再生稻头季收割时无需将鱼移走,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此外多收获了一季水稻,大幅提高了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稻作方式为再生稻种植模式,与双季稻相比,减少了晚季育秧移栽、整地、施肥、重新整治鱼坑鱼沟和转移鱼苗等工序,节省了人工成本;与一季中稻相比延长了稻田鱼的生育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利于获得优质商品鱼,同时多收获了一季水稻,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捕捞时只需将稻田中的水放干,使鱼游至养鱼容器内,即可将所有的鱼捞起,而且在养鱼容器吊起的过程中,泄水组件会自动打开排水,减少起吊重量,降低了起吊难度;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养鱼容器上方设有防护网,能防止养鱼容器中的鱼被鸟捕食,而且防护网上设有捕虫组件,能在夜晚进行捕虫,给稻田中的鱼增加辅食,不仅能减小害虫对水稻的破坏,而且能增加鱼的产量;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鱼苗下田前用浓度为4%~5%的盐水浸泡,更好地提高了鱼苗的存活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养鱼容器中无淤泥,可减少鱼的泥腥味,提高食用口感;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简单易用、可行性高、经济效益高,可获得鱼稻双丰收,提高农民的收入。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稻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养鱼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养鱼容器的爆炸视图;
图5是固定柱、挡水盖、泄水斗和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捕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1、稻田,11、鱼坑,12、鱼沟,2、养鱼容器,21、容器本体,22、鱼洞,23、防护网,231、镂空孔,24、捕虫组件,241、机架,242、太阳能电池板,243、十字安装架,244、诱虫灯,25、泄水组件,251、泄水口,252、固定柱,253、挡水盖,254、泄水斗,2541、泄水孔,255、限位组件,2551、滑槽,2552、限位钉,26、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稻田1、一个以上设置于稻田1内的鱼坑11、一条以上设置于稻田1内且一端与鱼坑11相连通或连通于两个鱼坑11之间的鱼沟12以及设置于各个鱼坑11内的养鱼容器2,所述鱼沟12以鱼坑11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所述鱼坑11和鱼沟12的面积之和不超过稻田1面积的10%,所述养鱼容器2包括具有上开口的容器本体21以及设置于容器本体21上的用于连通养鱼容器2和鱼沟12的鱼洞22,所述鱼洞22的数量和与鱼坑11相连通的鱼沟12的数量相匹配。
如图3、图4、图6所示,为了能给稻田中的鱼增加辅食,所述养鱼容器2还包括盖设于容器本体21上开口上的防护网23、设置于防护网23上的捕虫组件24、设置于容器本体21底部的泄水组件25以及两个以上均布设置于容器本体21上端外周壁上的吊环26。
如图4-5所示,为了能在养鱼容器吊起时将养鱼容器内的水排净,所述泄水组件包括设置于容器本体上的圆形泄水口、垂直固设于容器本体底部内侧且分设于泄水口径向两端的固定柱、固设于固定柱上端的挡水盖、滑动连接于泄水口上的泄水斗以及设置于泄水斗上的用于限制泄水斗向下滑动极限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泄水斗为具有上开口的筒状体,所述泄水斗的外径与泄水口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泄水斗底部设有多个泄水孔,所述泄水斗向上滑动到极限位置时挡水盖刚好盖住泄水斗的上开口,使得鱼坑11坑底的淤泥不会进入养鱼容器2内。
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泄水斗掉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固定柱上的滑槽以及固设于泄水斗上且滑动连接于滑槽上的限位钉。
如图6所示,为了能在夜晚更好地捕虫,所述捕虫组件24包括机架241、设置于机架241上端的太阳能电池板242、设置于机架241下端的十字安装架243以及设置于机架241上的诱虫灯244,所述太阳能电池板242与诱虫灯244相连接供电。
为了提高稻谷和鱼的产量,所述田块选择阶段包括选择水质清洁、水源充沛、排灌方便、不易受旱涝灾害影响的田地。再生稻的品种可采用‘荃优212’或‘泰优2165’或‘野香优676’或‘臻优177’等。在再生稻头季收割前5-10天,将稻田1中的水放干,使稻田1中的鱼全部游至养鱼容器2中;再生稻头季收割时,稻桩高度保留35~45cm;再生稻头季收割完成后,再将水注入稻田1中,使水位保持在5~10cm。在再生稻再生季收割前5-10天,将稻田中的水放干,使稻田中的鱼全部游至养鱼容器2中;待鱼沟12内的鱼全部游至养鱼容器2中时将养鱼容器2吊起,吊起过程中泄水组件25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打开将养鱼容器2内的水排干净,使鱼全部留在养鱼容器中。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只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任何改进或替换,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稻田(1)、一个以上设置于稻田(1)内的鱼坑(11)、一条以上设置于稻田(1)内且一端与鱼坑(11)相连通或连通于两个鱼坑(11)之间的鱼沟(12)以及设置于各个鱼坑(11)内的养鱼容器(2),所述鱼沟(12)以鱼坑(11)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所述鱼坑(11)和鱼沟(12)的面积之和不超过稻田(1)面积的10%,所述养鱼容器(2)包括具有上开口的容器本体(21)以及设置于容器本体(21)上的用于连通养鱼容器(2)和鱼沟(12)的鱼洞(22),所述鱼洞(22)的数量和与鱼坑(11)相连通的鱼沟(12)的数量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容器(2)还包括盖设于容器本体(21)上开口上的防护网(23)、设置于防护网(23)上的捕虫组件(24)、设置于容器本体(21)底部的泄水组件(25)以及两个以上均布设置于容器本体(21)上端外周壁上的吊环(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组件(25)包括设置于容器本体(21)上的圆形泄水口(251)、垂直固设于容器本体(21)底部内侧且分设于泄水口(251)径向两端的固定柱(252)、固设于固定柱(252)上端的挡水盖(253)、滑动连接于泄水口(251)上的泄水斗(254)以及设置于泄水斗(254)上的用于限制泄水斗(254)向下滑动极限位置的限位组件(255),所述泄水斗(254)为具有上开口的筒状体,所述泄水斗(254)的外径与泄水口(251)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泄水斗(254)底部设有多个泄水孔(2541),所述泄水斗(254)向上滑动到极限位置时挡水盖(253)挡住泄水斗(254)的上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255)包括开设于固定柱(252)上的滑槽(2551)以及固设于泄水斗(254)上且滑动连接于滑槽(2551)上的限位钉(255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组件(24)包括机架(241)、设置于机架(241)上端的太阳能电池板(242)、设置于机架(241)下端的十字安装架(243)以及设置于机架(241)上的诱虫灯(244),所述太阳能电池板(242)与诱虫灯(244)相连接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22637.3U CN208258789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22637.3U CN208258789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58789U true CN208258789U (zh) | 2018-12-21 |
Family
ID=6467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2263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58789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5878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8086A (zh) * | 2018-03-27 | 2018-07-24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及方法 |
-
2018
- 2018-03-27 CN CN201820422637.3U patent/CN2082587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8086A (zh) * | 2018-03-27 | 2018-07-24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及方法 |
CN108308086B (zh) * | 2018-03-27 | 2023-12-05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79646B (zh) | 一种小龙虾养殖池塘种植水稻的方法 | |
CN102550457B (zh) | 一种三角帆蚌苗种早繁方法 | |
CN103733929B (zh) | 一种高产有机稻的生产方法 | |
CN210900695U (zh) | 一种仙草、小龙虾、水稻共生养殖系统 | |
CN107494449A (zh) | 一种蛙稻立体养殖技术 | |
CN103583431B (zh) | 池塘主养黄颡鱼混养其它吃食性鱼类方法 | |
CN105918200B (zh) |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 |
CN109997753A (zh) | 一种稻田生态小龙虾养殖方法 | |
CN106577066B (zh) | 梯田水蛭稻虾混合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 |
CN106614181A (zh) | 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 |
CN106135095A (zh) | 基于自然水系统的小龙虾的养殖方法 | |
CN104115714A (zh) | 一种稻鳖共生生态养殖技术 | |
CN108308086B (zh)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3875490A (zh) | 稻鳅混养的方法 | |
CN206061702U (zh) | 梯田水蛭稻虾混合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 |
CN112219660A (zh) | 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 | |
CN208258789U (zh) | 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 | |
CN109430026B (zh) | 一种草鱼和水稻在共存生长的方法 | |
CN107466622A (zh) |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 |
CN112715440A (zh) | 一种稻田内小龙虾育养分区养殖系统及方法 | |
CN113349117A (zh) | 一种脉红螺池塘生态育苗的方法及装置 | |
CN216492469U (zh) |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 |
CN110800575A (zh) | 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 |
CN107242065B (zh) | 一种水稻和水蛭生态种养方法 | |
CN107410146B (zh) | 一种基于土工膜的鱼苗培育池的构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