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3561U - 一种多格饮料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格饮料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33561U CN208233561U CN201820690023.3U CN201820690023U CN208233561U CN 208233561 U CN208233561 U CN 208233561U CN 201820690023 U CN201820690023 U CN 201820690023U CN 208233561 U CN208233561 U CN 2082335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cover
- recess
- ring
- lattice
- liquid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13361 beverage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5000019640 taste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622 dr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7326 cop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格饮料瓶,包括:瓶身和瓶盖,瓶身具有底部和口部且瓶身内部有空腔,瓶盖盖在瓶身的口部,瓶身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柱体,柱体的下侧壁连接若干隔板将瓶身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所有隔板与柱体和瓶身内部侧壁密封连接;储液腔贯通瓶身口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格饮料瓶,通过隔板将瓶身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使不同的液体能够同时存放在同一个饮料瓶中,使消费者购买一瓶饮料能够同时享有不同口味的饮料,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格饮料瓶。
背景技术
饮料瓶是盛放液体的容器,但是市场上的饮料瓶只能盛放一种饮料,当需要享用不同口味的饮料时,不得不需要购买独立包装的其他口味的饮料,给广大使用者带来了麻烦,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够同时储存多种饮料的饮料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饮料瓶不能同时储存多种饮料的缺陷。
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多格饮料瓶,包括:瓶身和瓶盖,瓶身具有底部和口部且瓶身内部有空腔,瓶盖盖在瓶身的口部,瓶身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柱体,柱体的下侧壁连接若干隔板将瓶身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所有隔板与柱体和瓶身内部侧壁密封连接;储液腔贯通瓶身口部。
当使用者需要使用不同储液腔内的液体时,并且不使其他储液腔内的液体洒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瓶盖包括内盖和外盖,外盖可旋转地盖在内盖上,内盖与瓶身口部密封固定连接,内盖上对应储液腔的开口位置开设若干流水口,流水口与储液腔连通,流水口外圈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与外盖内侧壁密封配合;隔板与内盖密封连接;外盖上开设饮水口,饮水口的开口大小小于流水口的开口大小。
为了使饮用储液腔内液体更加方便,使外盖与嘴部配合更方便,防止饮用液体时漏液,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顶面向内形成第一凹陷,内盖顶面对应第一凹陷向内形成第二凹陷,外盖顶面与侧面交接处进行圆倒角,外盖侧面圆周方向向内凹形成第三凹陷,内盖侧面圆周方向对应第三凹陷形成第四凹陷,第一凹陷与第二凹陷配合设置,第三凹陷与第四凹陷配合设置。
当不饮用储液腔内的液体时,可通过将盖子盖在饮水口上,防止液体从饮水口中留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上对应饮水口处设置盖子,盖子盖在饮水口上并与饮水口密封配合。
当饮料瓶首次打开前,需要使外盖固定不动,防止被意外打开,保证储液腔内的液体不会流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内盖侧壁周向连接卡位环,内盖侧壁上固定设置挡圈,挡圈位于卡位环下方,外盖位于卡位环上方,挡圈与外盖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桥连接。
当饮用储液腔内的液体时,流出过多的液体会导致储液腔内部压力小于外部大气压,从而储液腔内部液体不能流出,为了保证在饮用时,储液腔内的气压保持与外部大气压一致,储液腔内液体总能流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上对应饮水口的径向设置第一透气孔,内盖上对应每个流水口的径向均设置第二透气孔,第二透气孔的大小大于第一透气孔的大小,第二透气孔外圈设置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与外盖内侧壁密封配合。
为了使外盖旋转过程中,在饮水口与流水口导通过程中第一透气孔与第二透气孔总能连通,饮用储液腔内液体总能保持储液腔内压力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透气孔的形状为圆形,第二透气孔的形状为长条形。
为了使外盖能够在内盖上旋转,并且使外盖能够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压紧,以方便饮用饮料或者静置时外盖将流水口密封;还能使外盖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离,以方便旋转外盖,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柱体顶面设置盲孔,外盖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定位柱,定位柱穿过内盖并插入柱体的盲孔中,柱体的盲孔内部由上至下一次设置水平的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定位柱上设置水平的凸起环,当外盖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压紧时,凸起环刚好卡在第二环状凹槽中,当外盖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离时,凸起环刚好卡在第一环状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格饮料瓶,通过隔板将瓶身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使不同的液体能够同时存放在同一个饮料瓶中,使消费者购买一瓶饮料能够同时享有不同口味的饮料,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A出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盖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盖的剖视图;
图8为柱体与定位柱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其中,10-瓶身;11-隔板;12-储液腔;13-柱体;131-第一环状凹槽;132-第二环状凹槽;20-瓶盖;21-内盖;211-流水口;212-第一密封圈;213-第二凹陷;214-第四凹陷;215-卡位环;216-挡圈;217-第二透气孔;218-第二密封圈;22-外盖;221-饮水口;222-第一凹陷;223-第三凹陷;224-盖子;225-第一透气孔;226-定位柱;227-凸起环;23-第三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多格饮料瓶,包括:瓶身10和瓶盖20,瓶身10具有底部和口部且瓶身10内部有空腔,瓶盖20盖在瓶身10的口部,瓶身10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柱体13,柱体13的下侧壁连接若干隔板11将瓶身10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12,所有隔板11与柱体13和瓶身10内部侧壁密封连接;储液腔12贯通瓶身10口部。
如图1、2、3、4、6所示,当使用者需要使用不同储液腔12内的液体时,并且不使其他储液腔12内的液体洒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瓶盖20包括内盖21和外盖22,外盖22可旋转地盖在内盖21上,内盖21与瓶身10口部密封固定连接,内盖21上对应储液腔12的开口位置开设若干流水口211,流水口211与储液腔12连通,流水口211外圈设置第一密封圈212,第一密封圈212与外盖22内侧壁密封配合;隔板11与内盖21密封连接;外盖22上开设饮水口221,饮水口221的开口大小小于流水口211的开口大小。
如图4、5、6、7所示,为了使饮用储液腔12内液体更加方便,使外盖22与嘴部配合更方便,防止饮用液体时漏液,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22顶面向内形成第一凹陷222,内盖21顶面对应第一凹陷222向内形成第二凹陷213,外盖22顶面与侧面交接处进行圆倒角,外盖22侧面圆周方向向内凹形成第三凹陷223,内盖21侧面圆周方向对应第三凹陷223形成第四凹陷214,第一凹陷222与第二凹陷213配合设置,第三凹陷223与第四凹陷214配合设置,在饮用过程中,上嘴唇压入第一凹陷222中,下嘴唇压入第三凹陷223中,使嘴部更容易喝到饮料。
如图1、3所示,当不饮用储液腔12内的液体时,可通过将盖子224盖在饮水口221上,防止液体从饮水口221中留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22上对应饮水口221处设置盖子224,盖子224盖在饮水口221上并与饮水口221密封配合。
如图1、3所示,当饮料瓶首次打开前,需要使外盖22固定不动,防止被意外打开,保证储液腔12内的液体不会流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内盖21侧壁周向连接卡位环215,内盖21侧壁上固定设置挡圈216,挡圈216位于卡位环215下方,外盖22位于卡位环215上方,挡圈216与外盖22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桥23连接,连接桥23与外盖22和挡圈216均为易断连接,通过旋转外盖22使连接桥23断开,从而将饮水口221与流水口211对准。
如图1、3、4、6所示,当饮用储液腔12内的液体时,流出过多的液体会导致储液腔12内部压力小于外部大气压,从而储液腔12内部液体不能流出,为了保证在饮用时,储液腔12内的气压保持与外部大气压一致,储液腔12内液体总能流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外盖22上对应饮水口221的径向设置第一透气孔225,内盖21上对应每个流水口211的径向均设置第二透气孔217,第二透气孔217的大小大于第一透气孔225的大小,第二透气孔217外圈设置第二密封圈218,第二密封圈218与外盖22内侧壁密封配合。
为了使外盖22旋转过程中,在饮水口221与流水口211导通过程中第一透气孔225与第二透气孔217总能连通,饮用储液腔12内液体总能保持储液腔12内压力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透气孔225的形状为圆形,第二透气孔217的形状为长条形。
如图1、2、8所示,为了使外盖22能够在内盖21上旋转,并且使外盖22能够将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压紧,以方便饮用饮料或者静置时外盖22将流水口211密封;还能使外盖22与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分离,以方便旋转外盖22,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柱体13顶面设置盲孔,外盖22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定位柱226,定位柱226穿过内盖21并插入柱体13的盲孔中,定位柱226与柱体13的盲孔密封配合,柱体13的盲孔内部由上至下一次设置水平的第一环状凹槽131和第二环状凹槽132,定位柱226上设置水平的凸起环227,当外盖22将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压紧时,凸起环227刚好卡在第二环状凹槽132中,当外盖22与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分离时,凸起环227刚好卡在第一环状凹槽131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格饮料瓶,首先将饮料分别装入储液腔12中,然后盖上瓶盖20,内盖21预瓶身10口部密封固定连接,使储液腔12中液体能够通过流水口211流出,首先将外盖22向外拉,使凸起环227卡入第一环状凹槽131中,外盖22与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分离,然后将外盖22在内盖21上旋转,饮水口221依次与流水口211导通,当饮水口221与其中任意一个流水口211导通或者外盖22将流水口211密封时,将外盖22向下压,使凸起环227卡入第二环状凹槽132中,外盖22将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压紧,第一密封圈212防止饮用过程中液体流入内盖21与外盖22之间;使用过程中将嘴唇放在第一凹陷222和第三凹陷223中,使嘴唇与外盖22贴合更密切,饮用过程中更便于饮用储液腔12内液体,通过盖子224盖在饮水口221,在不使用饮料瓶时,防止储液腔12内液体流出;当首次打开外盖22之前,外盖22与内盖21上的挡圈216通过连接桥23连接,旋转外盖22,使外盖22与挡圈216之间的连接桥23被拧断,从而将饮水口221与流水口211连通;在饮用过程中,储液腔12内液体流出,储液腔12内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储液腔12内液体流出困难,通过在饮水口221与流水口211连通时,第一透气孔225与第二透气孔217同时连通,使储液腔12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使储液腔12内液体更容易流出,饮用更方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多格饮料瓶,包括:瓶身(10)和瓶盖(20),瓶身(10)具有底部和口部且瓶身(10)内部有空腔,瓶盖(20)盖在瓶身(10)的口部,其特征在于,瓶身(10)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柱体(13),柱体(13)的下侧壁连接若干隔板(11)将瓶身(10)内部分隔成若干储液腔(12),所有隔板(11)与柱体(13)和瓶身(10)内部侧壁密封连接;储液腔(12)贯通瓶身(10)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瓶盖(20)包括内盖(21)和外盖(22),外盖(22)可旋转地盖在内盖(21)上,内盖(21)与瓶身(10)口部密封固定连接,内盖(21)上对应储液腔(12)的开口位置开设若干流水口(211),流水口(211)与储液腔(12)连通,流水口(211)外圈设置第一密封圈(212),第一密封圈(212)与外盖(22)内侧壁密封配合;隔板(11)与内盖(21)密封连接;外盖(22)上开设饮水口(221),饮水口(221)的开口大小小于流水口(211)的开口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外盖(22)顶面向内形成第一凹陷(222),内盖(21)顶面对应第一凹陷(222)向内形成第二凹陷(213),外盖(22)顶面与侧面交接处进行圆倒角,外盖(22)侧面圆周方向向内凹形成第三凹陷(223),内盖(21)侧面圆周方向对应第三凹陷(223)形成第四凹陷(214),第一凹陷(222)与第二凹陷(213)配合设置,第三凹陷(223)与第四凹陷(214)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外盖(22)上对应饮水口(221)处设置盖子(224),盖子(224)盖在饮水口(221)上并与饮水口(221)密封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内盖(21)侧壁周向连接卡位环(215),内盖(21)侧壁上固定设置挡圈(216),挡圈(216)位于卡位环(215)下方,外盖(22)位于卡位环(215)上方,挡圈(216)与外盖(22)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桥(2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外盖(22)上对应饮水口(221)的径向设置第一透气孔(225),内盖(21)上对应每个流水口(211)的径向均设置第二透气孔(217),第二透气孔(217)的大小大于第一透气孔(225)的大小,第二透气孔(217)外圈设置第二密封圈(218),第二密封圈(218)与外盖(22)内侧壁密封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第一透气孔(225)的形状为圆形,第二透气孔(217)的形状为长条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格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柱体(13)顶面设置盲孔,外盖(22)内部沿其中轴线设置定位柱(226),定位柱(226)穿过内盖(21)并插入柱体(13)的盲孔中,柱体(13)的盲孔内部由上至下一次设置水平的第一环状凹槽(131)和第二环状凹槽(132),定位柱(226)上设置水平的凸起环(227),当外盖(22)将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压紧时,凸起环(227)刚好卡在第二环状凹槽(132)中,当外盖(22)与第一密封圈(212)和第二密封圈(218)分离时,凸起环(227)刚好卡在第一环状凹槽(131)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90023.3U CN208233561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多格饮料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90023.3U CN208233561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多格饮料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33561U true CN208233561U (zh) | 2018-12-14 |
Family
ID=64582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90023.3U Active CN208233561U (zh) | 2018-05-09 | 2018-05-09 | 一种多格饮料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3356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62290A1 (zh) * | 2021-06-18 | 2022-12-22 |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 漱口水包装瓶 |
-
2018
- 2018-05-09 CN CN201820690023.3U patent/CN20823356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62290A1 (zh) * | 2021-06-18 | 2022-12-22 |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 漱口水包装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03440A (zh) | 带有一体的附件和内部吸管的柔性直立袋 | |
CN203439431U (zh) | 翻盖式运动瓶盖 | |
CN208233561U (zh) | 一种多格饮料瓶 | |
CN205250673U (zh) | 化妆用管状容器 | |
CN209905455U (zh) | 一种瓶盖 | |
CN206766688U (zh) | 一种多功能瓶盖 | |
CN105501652B (zh) | 一种组合式防伪瓶盖 | |
CN220282225U (zh) | 一种用于封装原料的瓶盖结构 | |
CN201071154Y (zh) | 爆断式防伪酒瓶盖 | |
CN212307456U (zh) | 一种半仓式茶仓及其水杯 | |
CN101905781B (zh) | 防伪茶杯式酒瓶 | |
CN209377237U (zh) | 一种过滤茶杯 | |
CN205267730U (zh) | 两用多功能水杯 | |
CN217375573U (zh) | 一种一体式悬挂结构的饮料瓶 | |
CN105747769B (zh) | 一种储存式水杯 | |
CN209467529U (zh) | 一种多功能瓶盖 | |
CN103144839B (zh) | 简易卡式瓶盖 | |
CN220466261U (zh) | 一种瓶盖及灌装产品 | |
CN219928413U (zh) | 一种椰子汁圆形塑料瓶 | |
CN220800707U (zh) | 一种带茶滤的咖啡杯 | |
CN108861046A (zh) | 一种能添加饮料调料的双层塑料瓶盖 | |
CN209932283U (zh) | 一种可隔离茶叶的组装式双层保温茶杯 | |
CN209467524U (zh) | 瓶体的组合盖 | |
CN209889428U (zh) | 一种液体包装袋的自封盖 | |
CN214777842U (zh) | 一种旋进式配型抹茶容器瓶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