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10147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110147U CN208110147U CN201820310021.7U CN201820310021U CN208110147U CN 208110147 U CN208110147 U CN 208110147U CN 201820310021 U CN201820310021 U CN 201820310021U CN 208110147 U CN208110147 U CN 2081101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imaging lens
- image side
- focal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73261 Ovarian theca cell tumou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29634 rs199798127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644 the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1.5≤f5/CT2≤12.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包括六片透镜的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快速发展,人们对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成像镜头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随着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等图像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上像元数增加同时单像元的尺寸减小,这对相配套的成像镜头的高成像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大像面、大孔径,超薄等特性的光学成像镜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光学成像镜头。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为凹面。其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可满足11.5≤f5/CT2≤1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可满足3.8≤f×tan(HFOV)<5.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可满足f/EPD≤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TTL/ImgH≤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3.0<f2/f<-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1.1<f/f5<1.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可满足-1.7<f1/f6<-1.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可满足1.5<(R11-R12)/(R11+R12)<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可满足4.0<R2/R1<5.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可满足1.0≤T56/T23≤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3.0≤f2/R4≤-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可满足2.2<CT1/CT2<3.2。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为凹面。其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可满足1.5<(R11-R12)/(R11+R12)<2.0。
本申请采用了多片(例如,六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超薄、小型化、大像面、大孔径、高成像品质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例如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8≤f×tan(HFOV)<5.0,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更具体地,f和HFOV进一步可满足3.8≤f×tan(HFOV)<4.0,例如,3.81≤f×tan(HFOV)≤3.94。通过约束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和控制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可以实现镜头大像面的成像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1.5≤f5/CT2≤12.5,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T2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f5和CT2进一步可满足11.50≤f5/CT2≤12.34。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利于合理的保证第二透镜的加工性,并且有利于减小第五透镜的球差贡献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f/EPD≤1.8,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更具体地,f和EPD进一步可满足1.65≤f/EPD≤1.80。通过合理分配光焦度并约束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使得具有大像面的成像镜头具有较小的F数(即,f/EPD),保证成像镜头具有大孔径成像效果,使成像镜头在暗环境下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0<f2/f<-2.0,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2和f进一步可满足,-2.9<f2/f<-2.1,例如,-2.79≤f2/f≤-2.13。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使第二透镜产生正球差。用第二透镜所产生的正球差与光学系统中其他镜片所产生的负球差平衡,可以使的成像镜头在轴上视场区域具有较佳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1<f/f5<1.6,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和f5进一步可满足1.29≤f/f5≤1.51。通过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能够合理控制第五透镜光焦度的贡献率,并且能够平衡成像镜头产生的高级球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7<f1/f6<-1.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1和f6进一步可满足-1.61≤f1/f6≤-1.39。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值,能够合理分配系统的光焦度,使得前组透镜和后组透镜的正负球差相互抵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5<(R11-R12)/(R11+R12)<2.0,其中,R1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11和R12进一步可满足1.54≤(R11-R12)/(R11+R12)≤1.84。通过约束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差与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的比值,使得轴上视场和轴外视场的彗差较小,使成像镜头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TTL/ImgH≤1.4,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TTL和ImgH进一步可满足1.36≤TTL/ImgH≤1.40。通过控制成像镜头的光学总长度和像高的比值,可以实现光学系统超薄化和高像素的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4.0<R2/R1<5.0,其中,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2和R1进一步可满足4.5<R2/R1<4.9,例如,4.57≤R2/R1≤4.88。通过约束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可以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对成像镜头象散的贡献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T56/T23≤2.0,其中,T56为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T56和T23进一步可满足1.3≤T56/T23≤1.9,例如,1.40≤T56/T23≤1.87。通过约束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比值,以将系统各视场的场曲贡献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3.0≤f2/R4≤-1.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f2和R4进一步可满足-2.98≤f2/R4≤-1.56。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使第二透镜像侧面的场曲贡献量在合理的范围,以平衡后续透镜所产生的场曲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2.2<CT1/CT2<3.2,其中,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CT1和CT2进一步可满足2.38≤CT1/CT2≤3.09。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和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比值,以将系统各视场的畸变贡献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后使得系统畸变量在3%内,提升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任意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
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成像镜头的体积、降低成像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成像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同时,通过上述配置的光学成像镜头还具有例如大像面、大孔径、高成像品质、低敏感度等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由表1可知,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表3给出实施例1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表3
实施例1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tan(HFOV)=3.8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
f5/CT2=12.27,其中,f5为第五透镜E5的有效焦距,CT2为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f/EPD=1.65,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f2/f=-2.66,其中,f2为第二透镜E2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f/f5=1.46,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E5的有效焦距;
f1/f6=-1.56,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E6的有效焦距;
(R11-R12)/(R11+R12)=1.54,其中,R11为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
TTL/ImgH=1.38,其中,TTL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R2/R1=4.57,其中,R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R1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
T56/T23=1.40,其中,T56为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f2/R4=-2.98,其中,f2为第二透镜E2的有效焦距,R4为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S4的曲率半径;
CT1/CT2=3.09,其中,CT1为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
由表4可知,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5
表6给出实施例2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6 | f6(mm) | -2.59 |
f2(mm) | -11.78 | f(mm) | 4.23 |
f3(mm) | 798.44 | TTL(mm) | 5.45 |
f4(mm) | -14.91 | ImgH(mm) | 3.93 |
f5(mm) | 2.83 |
表6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由表7可知,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8
表9给出实施例3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5 | f6(mm) | -2.59 |
f2(mm) | -11.65 | f(mm) | 4.23 |
f3(mm) | 213.10 | TTL(mm) | 5.45 |
f4(mm) | -14.25 | ImgH(mm) | 3.93 |
f5(mm) | 2.85 |
表9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0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0
由表10可知,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1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1
表12给出实施例4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9 | f6(mm) | -2.67 |
f2(mm) | -10.82 | f(mm) | 4.22 |
f3(mm) | 135.17 | TTL(mm) | 5.45 |
f4(mm) | -15.24 | ImgH(mm) | 3.93 |
f5(mm) | 2.82 |
表12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3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3
由表13可知,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4
表15给出实施例5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9 | f6(mm) | -2.54 |
f2(mm) | -11.46 | f(mm) | 4.23 |
f3(mm) | 19.63 | TTL(mm) | 5.45 |
f4(mm) | -8.87 | ImgH(mm) | 3.93 |
f5(mm) | 2.80 |
表15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6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6
由表16可知,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7
表18给出实施例6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8 | f6(mm) | -2.60 |
f2(mm) | -10.67 | f(mm) | 4.35 |
f3(mm) | 26.45 | TTL(mm) | 5.48 |
f4(mm) | -13.04 | ImgH(mm) | 4.03 |
f5(mm) | 2.95 |
表18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12D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D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9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9
由表19可知,在实施例7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0
表21给出实施例7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3.98 | f6(mm) | -2.87 |
f2(mm) | -9.67 | f(mm) | 4.54 |
f3(mm) | 59.73 | TTL(mm) | 5.59 |
f4(mm) | -21.22 | ImgH(mm) | 4.03 |
f5(mm) | 3.45 |
表21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14D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4A至图14D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8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22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2
由表22可知,在实施例8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8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3
表24给出实施例8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f1(mm) | 4.03 | f6(mm) | -2.84 |
f2(mm) | -9.77 | f(mm) | 4.46 |
f3(mm) | 21.22 | TTL(mm) | 5.59 |
f4(mm) | -12.52 | ImgH(mm) | 4.00 |
f5(mm) | 3.45 |
表24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图16D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6A至图16D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8分别满足表25中所示的关系。
表25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4)
1.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1.5≤f5/CT2≤1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满足3.8≤f×tan(HFOV)<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3.0<f2/f<-2.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1.1<f/f5<1.6。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1.7<f1/f6<-1.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1.5<(R11-R12)/(R11+R12)<2.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4.0<R2/R1<5.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1.0≤T56/T23≤2.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f2/R4≤-1.5。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2.2<CT1/CT2<3.2。
13.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1.5<(R11-R12)/(R11+R12)<2.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1.7<f1/f6<-1.2。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3.0<f2/f<-2.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f2/R4≤-1.5。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1.1<f/f5<1.6。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 满足11.5≤f5/CT2≤12.5。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4.0<R2/R1<5.0。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4。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满足1.0≤T56/T23≤2.0。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2.2<CT1/CT2<3.2。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1.8。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满足3.8≤f×tan(HFOV)<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10021.7U CN208110147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10021.7U CN208110147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110147U true CN208110147U (zh) | 2018-11-16 |
Family
ID=64125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10021.7U Active CN208110147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110147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664A (zh) * | 2018-12-04 | 2019-01-25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
CN109270665A (zh) * | 2018-12-04 | 2019-01-25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09459842A (zh) * | 2018-12-31 | 2019-03-12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JP2020109473A (ja) * | 2018-12-31 | 2020-07-16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JP2020109472A (ja) * | 2018-12-31 | 2020-07-16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
2018
- 2018-03-07 CN CN201820310021.7U patent/CN20811014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664A (zh) * | 2018-12-04 | 2019-01-25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
CN109270665A (zh) * | 2018-12-04 | 2019-01-25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09270665B (zh) * | 2018-12-04 | 2020-11-24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09270664B (zh) * | 2018-12-04 | 2021-03-16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
CN109459842A (zh) * | 2018-12-31 | 2019-03-12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JP2020109473A (ja) * | 2018-12-31 | 2020-07-16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JP2020109472A (ja) * | 2018-12-31 | 2020-07-16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US11378781B2 (en) | 2018-12-31 | 2022-07-05 |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31588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755756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742436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085693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7424361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031629A (zh) | 摄像光学系统 | |
CN208506348U (zh) | 摄像镜头 | |
CN109870788A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09690597U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108873272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270662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49104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044159U (zh) | 摄像光学系统 | |
CN208636558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983401A (zh) | 光学透镜组 | |
CN10887325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968328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7843977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21571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8110147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102995U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20751662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8873254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490588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298514A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