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1631U - 多连杆机构 - Google Patents
多连杆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21631U CN208021631U CN201820281814.0U CN201820281814U CN208021631U CN 208021631 U CN208021631 U CN 208021631U CN 201820281814 U CN201820281814 U CN 201820281814U CN 208021631 U CN208021631 U CN 2080216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rod piece
- assembly
- shock
- arm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连杆机构,设置于一机车上,机车包括有一车架、一引擎总成、一动力传动机构及一后轮,多连杆机构包括有:一后摇臂总成、一第一连接座及一多连杆避震总成。后摇臂总成枢设于引擎总成上,后轮枢设于后摇臂总成上,第一连接座设置于后摇臂总成上,多连杆避震总成包括一第一杆件、一第二杆件及一避震杆件,第一杆件的第一端枢接避震杆件和/或第二杆件,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枢接车架或引擎总成,第二杆件的第一端枢接避震杆件和/或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的第二端枢接第一连接座,避震杆件远离第一杆件及第二杆件的一端枢接于邻近后轮轴心处的后摇臂总成上。本实用新型可提升机车运动性能并改善骑乘舒适性及操控安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连杆机构,尤指一种设置有第一连接座的多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今常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一般有汽车及机车,机车形式的交通工具为一种由引擎或马达驱动,主要利用手把操纵方向的二轮、三轮或四轮等的车辆,由于有着操纵简单、行动方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目前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
一般来说,机车上的引擎总成可分为摆动式及固定式,摆动式引擎总成是将引擎总成枢接于车架上,使引擎总成相对于枢接处自由摆动,固定式引擎总成则是将引擎总成固接于车架上,并另外独立设置后摇臂,后摇臂枢接于引擎总成上,且后摇臂可相对与引擎总成枢接处自由摆动,可大幅减轻避震器的荷重,使避震器反应更灵敏,大幅地提升运动性能。
然而,一般固定式引擎总成上所使用的避震结构为单件式避震器,无法提供最佳的骑乘舒适性与操控安定性,虽有现有技术利用多连杆后悬吊系统来改善骑乘舒适性与操控安定性,但现有技术中是将多连杆结构配置于引擎总成与后摇臂连结枢轴处,多连杆结构位于避震器的下方,因为此处空间狭窄,多连杆结构可设定的角度及长度等受到限制,无法充份发挥多连杆结构的优点,且当后摇臂总成为呈现类似Y型结构设计时,多连杆结构不易以最佳配置角度进行安装,使多连杆结构无法发挥最佳功效。
因此,本发明人基于积极发明的精神,构思出一种多连杆结构,利用第一连接座的结构设计,使多连杆避震总成的各杆件能与车身中心线呈现相互平行状态,让多连杆避震总成可以发挥最大避震功效,提升机车运动性能并改善骑乘舒适性及操控安定性,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多连杆机构,利用第一连接座的设置来改善多连杆避震总成的避震功效,本发明人思及以下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设置于一机车上,机车包括有一车架、一引擎总成、一动力传动机构及一后轮,引擎总成具有一输出动力的枢轴,多连杆机构包括有:一后摇臂总成、一第一连接座及一多连杆避震总成。后摇臂总成枢设于引擎总成上,并相对于枢轴的轴线可自由转动,动力传动机构设置于后摇臂总成上,并由枢轴所驱动,后轮枢设于后摇臂总成上,并由动力传动机构所驱动而转动,第一连接座设置于后摇臂总成上,多连杆避震总成包括一第一杆件、一第二杆件及一避震杆件,第一杆件的第一端枢接避震杆件和/或第二杆件,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枢接车架或引擎总成,第二杆件的第一端枢接避震杆件和/或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的第二端枢接第一连接座,避震杆件远离第一杆件及第二杆件的一端枢接于邻近后轮轴心处的后摇臂总成上。
本实用新型更可包括一邻近设置于后轮轴心处的第二连接座,避震杆件可枢设于第二连接座上。
上述第一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第一连接座使第二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避震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第一投影线、第二投影线及第三投影线可为相互平行。
上述机车形成一车身中心线,车身中心线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可与第三投影线平行。
上述后摇臂总成可为一类似Y型后摇臂总成。
上述第一连接座更可包括一第一锁附部,第二杆件可与第一锁附部枢接。
上述第一连接座更可包括多个第二锁附部,第一连接座通过多个第二锁附部固设于后摇臂总成上。
上述后摇臂总成的前端更可包括一安装部,后摇臂总成通过安装部枢设于引擎总成上,且安装部的中心轴线与枢轴的中心轴线可位于相同轴心线上。
上述避震杆件可包括一阻尼器及一弹簧部,阻尼器穿设弹簧部。
上述车架或引擎总成与:后摇臂总成、第一杆件、第二杆件、阻尼器及弹簧部可形成一六连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连杆机构利用第一连接座的结构设计,使多连杆避震总成的各杆件能与车身中心线呈现相互平行状态,让多连杆避震总成可以发挥最大避震功效,提升机车运动性能并改善骑乘舒适性及操控安定性。
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附图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多连杆避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多连杆避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 车架
12 引擎总成 121 曲柄轴
122 皮带传动机构 1221 驱动皮带轮
1222 从动皮带轮 1223 皮带
123 齿轮传动机构 1231 枢轴
1232 驱动轴 1233 驱动齿轮
1234 减速齿轮 1235 从动齿轮
124 活塞
13 后摇臂总成 131 左摇臂
132 右摇臂 133 安装部
134 连接部
14 动力传动机构 141 驱动链轮
142 从动链轮 143 链条
15 后轮
16,16A 多连杆避震总成 161 第一杆件
162,162a 第二杆件 1621 枢接部
163 避震杆件 1631 阻尼器
1632 弹簧部
17 前轮
18 第一连接座 181 第一锁附部
182 第二锁附部
19 第二连接座
20 置物箱
C1,C2 轴心
L1 轴心连接线 L2 车身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另一结构示意图、多连杆避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设置于一机车上,机车包括有一车架11、一引擎总成12、一动力传动机构14、一后轮15、一前轮17及一置物箱20,引擎总成12具有一输出动力的枢轴1231,多连杆机构包括有:一后摇臂总成13、一多连杆避震总成16、一第一连接座18及一第二连接座19。
如图1所示,枢轴1231的轴心C1及后轮15的轴心C2形成一轴心连接线L,多连杆避震总成16位于轴心连接线L1的上方,且多连杆避震总成16设置于后摇臂总成13上方且位于后轮15及置物箱20的外侧面,由此,多连杆避震总成16不会与座垫下方的置物箱20的空间相互冲突,可以更加紧凑整车空间配置,达到缩小车体结构、增加置物箱20的纵向空间、改善组装作业性与维修便利性。
引擎总成12固设于车架11上,包括一曲柄轴121、一皮带传动机构122、一齿轮传动机构123及二活塞124,曲柄轴121由二活塞124所驱动而转动,皮带传动机构122由曲柄轴121所驱动,包括一驱动皮带轮1221、一从动皮带轮1222及一皮带1223,驱动皮带轮1221由曲柄轴121所驱动而转动,带动皮带1223转动从动皮带轮1222。
齿轮传动机构123为一减速齿轮组,其包括一枢轴1231、一驱动轴1232、一驱动齿轮1233、一减速齿轮1234及一从动齿轮1235,驱动轴1232受从动皮带轮1222驱动而带动驱动齿轮1233转动,减速齿轮1234由驱动齿轮1233所驱动并带动从动齿轮1235转动,致使枢轴1231转动。
后摇臂总成13为一呈现类似Y型结构的后摇臂总成13,枢设于引擎总成12上,并相对于枢轴1231的轴线可自由转动,包括一左摇臂131、一右摇臂132、一安装部133及一连接部134,动力传动机构14邻近设置于左摇臂131,并由枢轴1231所驱动,后轮15枢设于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之间,并由动力传动机构14所驱动而转动。
如图2所示,后摇臂总成13通过安装部133枢设于引擎总成12上,且安装部133的中心轴线与枢轴1231的中心轴线位于相同轴心线上,连接部134连接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邻近连接部134的部分形成渐扩的斜向结构,而在邻近后轮15轴心处的部分的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形成约略相互平行结构,使后摇臂总成13形成为一类似Y型结构,后轮15因而得以顺利夹设于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之间。
动力传动机构14邻近设置于左摇臂131,并由枢轴1231所驱动,动力传动机构14为一链条传动机构,其包括一驱动链轮141、一从动链轮142及一链条143,链条143由驱动链轮141所驱动,并带动从动链轮142转动。
如图1所示,多连杆避震总成16包括一第一杆件161、一第二杆件162及一避震杆件163,第一杆件161的第一端枢接车架11,第一杆件161的第二端枢接避震杆件163和第二杆件162,第二杆件162的第一端枢接避震杆件163和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162的第二端枢接第一连接座18,避震杆件163远离第一杆件161及第二杆件162的一端枢接于邻近后轮15轴心处的左摇臂131上,避震杆件163包括一阻尼器1631及一弹簧部1632,阻尼器1631穿设弹簧部1632,前轮17及置物箱20与车架11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座18设置于左摇臂131上,包括一第一锁附部181及三第二锁附部182,第二杆件162与第一锁附部181枢接,且第一连接座18通过三第二锁附部182固设于左摇臂131上,而第二连接座19邻近设置于后轮15轴心处,使避震杆件163枢设于第二连接座19上,由此,车架11、左摇臂131、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162、阻尼器1631及弹簧部1632形成一六连杆结构,多连杆避震总成16可以发挥最佳避震功效而改善骑乘舒适性。
接下来,如图4所示,可看出第一杆件161及第二杆件162与机车所形成一车身中心线L2为相互平行,详细而言,第一杆件161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第一连接座18使第二杆件162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避震杆件163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第一投影线、第二投影线及第三投影线为相互平行,且车身中心线L2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与第三投影线平行。
承上,由第一投影线、第二投影线、第三投影线及车身中心线L2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为相互平行可知,在图4的俯视角度的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162(图4未示出)、避震杆件163及车身中心线L2也为相互平行,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座18使设置于类似Y型后摇臂总成13上的多连杆避震总成16可以获得最佳结构配置角度(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162及避震杆件163相互平行)而发挥最大避震功效。
参阅图5及图6,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及多连杆避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多连杆避震总成的结构连接方式不同,详细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多连杆避震总成16A包括一第一杆件161、一第二杆件162a及一避震杆件163,第一杆件161的第一端枢接第二杆件162a,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枢接车架11,第二杆件162a的第一端枢接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的第二端枢接左摇臂131的第一连接座18,避震杆件163的一端枢接第二杆件162a的枢接部1621,避震杆件163的远离第一杆件161及第二杆件162的一端枢接于邻近后轮15轴心处的左摇臂131的第二连接座19上。通过调整第一杆件161、第二杆件162a及避震杆件163相互枢接的位置,使机车的骑乘舒适性与操控安定性的调整也更有弹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机构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后摇臂总成13虽为包括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的双摇臂结构,而多连杆避震总成16,16A皆设置于左摇臂131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避震总成16,16A应用于仅具单摇臂结构的机车上是为显而易见的,抑或是在左摇臂131及右摇臂132上皆设置多连杆避震总成16,16A也为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化应用。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连接座18来改善多连杆避震总成16设置于类似Y型后摇臂总成13上的结构配置方式,且在改善避震性能的同时,也使置物箱18的空间获得最大化,提升机车运动性能并改善骑乘舒适性及操控安定性。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多连杆机构,是设置于一机车上,其特征在于,该机车包括有一车架、一引擎总成、一动力传动机构及一后轮,该引擎总成具有一输出动力的枢轴,该多连杆机构包括有:
一后摇臂总成,是枢设于该引擎总成上,并相对于该枢轴的轴线可自由转动,该动力传动机构设置于该后摇臂总成上,并由该枢轴所驱动,该后轮枢设于该后摇臂总成上,并由该动力传动机构所驱动而转动;
一第一连接座,是设置于该后摇臂总成上;以及
一多连杆避震总成,包括一第一杆件、一第二杆件及一避震杆件,该第一杆件的第一端枢接该避震杆件和/或该第二杆件,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枢接该车架或该引擎总成,该第二杆件的第一端枢接该避震杆件和/或该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的第二端枢接该第一连接座,该避震杆件远离该第一杆件及该第二杆件的一端是枢接于邻近该后轮轴心处的该后摇臂总成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邻近设置于该后轮轴心处的第二连接座,该避震杆件是枢设于该第二连接座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该第一连接座使该第二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该避震杆件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该第一投影线、该第二投影线及该第三投影线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车形成一车身中心线,该车身中心线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是与该第三投影线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后摇臂总成为一类似Y型后摇臂总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座更包括一第一锁附部,该第二杆件与该第一锁附部枢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座更包括多个第二锁附部,该第一连接座通过该多个第二锁附部固设于该后摇臂总成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后摇臂总成的前端更包括一安装部,该后摇臂总成通过该安装部枢设于该引擎总成上,且该安装部的中心轴线与该枢轴的中心轴线位于相同轴心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避震杆件包括一阻尼器及一弹簧部,该阻尼器穿设该弹簧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车架或该引擎总成与该后摇臂总成、该第一杆件、该第二杆件、该阻尼器及该弹簧部形成一六连杆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1814.0U CN208021631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多连杆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1814.0U CN208021631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多连杆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21631U true CN208021631U (zh) | 2018-10-30 |
Family
ID=63905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81814.0U Active CN208021631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多连杆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21631U (zh) |
-
2018
- 2018-02-28 CN CN201820281814.0U patent/CN2080216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14186B1 (en) | Mechanism for causing leaning of a motorized reverse tricycle in the direction of turning | |
WO2016115933A1 (zh) | 导出式多承点独立悬架 | |
US20070176386A1 (en) |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 |
US8602428B2 (en) | Methods of vehicle suspension | |
JP2017514752A (ja) | 車両サスペンション | |
CN106394161B (zh) | 一种抗俯仰汽车悬架系统 | |
US7207408B2 (en) | Reinforc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and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11516789B (zh) | 一种摩托车及其后悬挂四连杆机构 | |
CN208021631U (zh) | 多连杆机构 | |
CN106585302A (zh) | 一种具有传动功能的独立后悬架 | |
CN114771191A (zh) | 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 | |
CN208264465U (zh) | 摩托车构造 | |
JP3152937U (ja) | トライクキット | |
CN221563324U (zh) | 一种折叠车架 | |
TWI643784B (zh) | 機車構造 | |
TWM562808U (zh) | 多連桿機構 | |
CN102529633A (zh) | 重型矿用铰接式自卸车的平衡悬架纵向传力机构 | |
CN206870777U (zh) | 矿用铰接式自卸车前悬架结构 | |
CN202491897U (zh) | 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 | |
TWI626186B (zh) | 具二前輪之車輛 | |
CN203267663U (zh) | 独立悬挂重型越野底盘及汽车 | |
CN206406711U (zh) | 一种具有传动功能的独立后悬架 | |
CN211494070U (zh) | 带有辅助转向装置的跨座式单轨牵引机构及其转向架 | |
CN203600986U (zh) | 一体化单纵臂悬架齿形链减速式轮边电驱动系统 | |
CN210760133U (zh) | 基于比赛工况下的赛车悬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