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15475U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15475U CN208015475U CN201820369122.1U CN201820369122U CN208015475U CN 208015475 U CN208015475 U CN 208015475U CN 201820369122 U CN201820369122 U CN 201820369122U CN 208015475 U CN208015475 U CN 2080154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t
- layer magnetic
- folding
- magnetic
- magnet st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292 dia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0210 abor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176 abortion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转子结构包括转子本体,转子本体上设置有磁钢槽组,磁钢槽组包括:外层磁钢槽;内层磁钢槽,外层磁钢槽与内层磁钢槽相邻地设置,外层磁钢槽与内层磁钢槽之间形成导磁通道;第一折槽,第一折槽的第一端与外层磁钢槽相连通,第一折槽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转子本体的直轴设置;第三折槽,第三折槽的第一端与内层磁钢槽相连通并与第一折槽相邻地设置,第三折槽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这样设置有效地增加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之间的导磁距离,提高了转子本体的性能,增加了具有该转子结构的电机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目前普遍采用稀土永磁电机,其电机功率因数高,对应的控制器容量也可以做的更小,但其具有消耗大量稀土资源、价格高昂的缺点。因此采用铁氧体作为永磁材料的永磁磁阻电机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行业内具有实际应用的多数在家电等小产品上,其特点为转矩密度适中,并不高,磁路饱和不严重。而在新能源汽车上使用,其要求结构紧凑,在设计上,其转矩密度高出普通永磁电机2倍以上。因此,饱和也相当严重,进而带来的问题是功率因素的严重下降,尤其在永磁磁阻电机的应用中,造成电机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合适的内外径比值,获得较高的凸极比,从而提升电机效率。凸极比的提升对于功率因素改善有一定作用,但是在磁路饱和的情况下,q轴电感快速下降,原先设计的高凸极比也快速下降,之前的设计在高磁路饱和的情况下也是失效的。
现有技术中还通过设置磁钢底部直径以及转子外径的比值,以限定磁钢在转子中的体积占比。从而保证磁阻转矩的最大利用。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转子底部并非越靠近转轴孔越近越好。因为越靠近轴心,意味着磁路走过的路径也越长,当磁路高饱和情况下,电感衰减也更快,因此不利于功率因数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子结构,包括:转子本体,转子本体上设置有磁钢槽组,磁钢槽组包括:外层磁钢槽;内层磁钢槽,外层磁钢槽与内层磁钢槽相邻地设置,外层磁钢槽与内层磁钢槽之间形成导磁通道;第一折槽,第一折槽的第一端与外层磁钢槽相连通,第一折槽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转子本体的直轴设置;第三折槽,第三折槽的第一端与内层磁钢槽相连通并与第一折槽相邻地设置,第三折槽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折槽的第二端与第三折槽的第二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r1,第三折槽的第一端至第一折槽的侧壁的最小距离为Wr2,其中,Wr2/Wr1>0.8。
进一步地,外层磁钢槽包括:第一外层磁钢槽段,第一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一端朝向转子本体的转轴孔处延伸,第一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折槽与第一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折槽的第二端与转子本体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一隔磁桥;第二外层磁钢槽段,第二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一端朝向转轴孔处延伸,第二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外层磁钢槽段和第二外层磁钢槽段关于直轴对称地设置,第三折槽的第一端与第二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三折槽的第二端与转子本体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二隔磁桥。
进一步地,磁钢槽组还包括:第二折槽,第二折槽的第一端与第二外层磁钢槽段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折槽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折槽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与第二折槽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其中,第一折槽于第二折槽关于直轴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折槽的靠近直轴一侧的侧壁的延长线与转子本体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与第二折槽的靠近直轴的侧壁的延长线与转子本体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之间的连线的弧度为A1,A1>0.63×360°/p,其中,p为极数。
进一步地,第一隔磁桥的弧度为A3,第二隔磁桥的弧度为A2,0.18×360°/p>A2+A3>0.13×360°/p,其中,p为极数。
进一步地,内层磁钢槽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层磁钢槽段、第二内层磁钢槽段和第三内层磁钢槽段,第一内层磁钢槽段、第二内层磁钢槽段和第三内层磁钢槽段依次连通以形成开口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的U形结构。
进一步地,转子结构还包括内层磁钢,内层磁钢包括:第一磁钢,设置于第一内层磁钢槽段内;第二磁钢,设置于第二内层磁钢槽段内;第三磁钢,设置于第三内层磁钢槽段内,其中,第一磁钢和/或第三磁钢的长度为L1,第二磁钢的朝向转子本体的外边沿的两端侧壁的连线的距离为L2,其中,L2/L1>0.7。
进一步地,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间隔设置,且第二磁钢为平板形磁钢,或者,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一体设置,且第二磁钢为U形磁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转子结构,转子结构为上述的转子结构。
进一步地,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还包括:定子,定子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定子齿,转子本体相对定子可转动地设置于定子内,定子的内径为Di1,转子本体的外径为Di2,其中,0.6<Di2/Di1<0.8。
进一步地,转子本体与定子之间形成闭合的磁力线,在定子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1,在转子本体的导磁通道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2,其中,1.1S1<S2<1.3S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转子结构,转子结构为上述的转子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分别在外层磁钢槽和内层磁钢槽上设置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且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设置成沿转子本体的径向方向向外的方向逐渐远离该磁通槽组的直轴设置的方式。有效地增加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之间的导磁距离,提高了转子本体的性能,增加了具有该转子结构的电机的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转子本体;13、转轴孔;
11、外层磁钢槽;111、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2、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3、第一折槽;114、第二折槽;
12、内层磁钢槽;121、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2、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3、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4、第三折槽;125、第四折槽;
20、外层磁钢;
30、内层磁钢;31、第一磁钢;32、第二磁钢;33、第三磁钢;
40、定子;41、定子齿;
51、第一隔磁桥;52、第二隔磁桥。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子结构。
如图1所示,该转子结构包括转子本体10。转子本体10上设置有磁钢槽组。磁钢槽组包括外层磁钢槽11、内层磁钢槽12、第一折槽113和第三折槽124。外层磁钢槽11与内层磁钢槽12相邻地设置,外层磁钢槽11与内层磁钢槽12之间形成导磁通道。第一折槽113的第一端与外层磁钢槽11相连通,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转子本体10的直轴即d轴(参见图4)设置。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与内层磁钢槽12相连通并与第一折槽113相邻地设置。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在外层磁钢槽和内层磁钢槽上设置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且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设置成沿转子本体的径向方向向外的方向逐渐远离该磁通槽组的直轴设置的方式。有效地增加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之间的导磁距离,提高了转子本体的性能,增加了具有该转子结构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以下简称电机)的效率。
具体地,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与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r1,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至第一折槽113的侧壁的最小距离为Wr2,其中,Wr2/Wr1>0.8。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缓解导磁通道入口处的饱和情况。
其中,外层磁钢槽11包括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和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一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转轴孔13处延伸。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折槽113与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与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一隔磁桥51。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一端朝向转轴孔13处延伸。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和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关于直轴对称地设置。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与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与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二隔磁桥52。
磁钢槽组还包括第二折槽114。第二折槽114的第一端与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直轴设置。第一折槽113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与第二折槽114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其中,第一折槽113于第二折槽114关于直轴对称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转子结构的导磁性能。
如图3所示,第一折槽113的靠近直轴一侧的侧壁的延长线与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与第二折槽114的靠近直轴的侧壁的延长线与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之间的连线的弧度为A1,A1>0.63×360°/p,其中,p为极数。第一隔磁桥51的弧度为A3,第二隔磁桥52的弧度为A2,0.18×360°/p>A2+A3>0.13×360°/p,其中,p为极数。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凸极比不会下降,同时增加转子外圆导磁部分的面积,以增加永磁磁链。
如图4所示,内层磁钢槽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和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和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依次连通以形成开口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的U形结构。
如图1所示,转子结构还包括内层磁钢30。内层磁钢30包括第一磁钢31、第二磁钢32和第三磁钢33。第一磁钢31设置于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内。第二磁钢32设置于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内。第三磁钢33设置于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内。其中,第一磁钢31和/或第三磁钢33的长度为L1,第二磁钢32的朝向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的两端侧壁的连线的距离为L2,其中,L2/L1>0.7。这样设置可以确保永磁体即磁钢的使用量最佳,避免U形结构过度内凹。其中,U形结构的底部可以是直段也可以弧形段。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磁钢31、第二磁钢32、第三磁钢33间隔设置,且第二磁钢32为平板形磁钢。如图4所示,第一磁钢31、第二磁钢32、第三磁钢33一体设置,且第二磁钢32为U形磁钢。
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子结构还可以用于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转子结构,转子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子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子结构还可以用于汽车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转子结构,转子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子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在外层磁钢槽和内层磁钢槽上设置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且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设置成沿转子本体的径向方向向外的方向逐渐远离该磁通槽组的直轴设置的方式。有效地增加了第一折槽和第二折槽之间的导磁距离,提高了转子本体的性能,增加了具有该转子结构的电机的效率。
请在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机还包括定子40。定子4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定子齿41。转子本体10相对定子40可转动地设置于定子40内,定子40的内径为Di1,转子本体10的外径为Di2,其中,0.6<Di2/Di1<0.8。其中,D1为定子的外径。这样设置能够有效改善该电机抗磁路饱和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电机功率以及降低了电机的生产成本。当然,Di2/Di1的取值范围在0.68~0.75范围内是较优的。
如图1所示,转子本体10与定子40之间形成闭合的磁力线。在定子40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1,在转子本体10的导磁通道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2,其中,1.1S1<S2<1.3S1。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机在重载下,转子内凹过深引起的功率因素下降的问题。
具体地,转子本体通过轴孔可旋转的置于定子的内部,定子和转子之间具有气隙。转子具有多个极,每个极具有一个磁钢曹组,磁钢曹组包括多个磁钢槽,多个磁钢槽沿径向排列,磁钢槽为镂空的空气槽,沿铁芯的轴向贯穿。磁钢布置在对应的磁钢槽内。装配完成后,磁钢槽靠近转子外圆处具有未填满的部分,形成磁钢槽末端折槽,其同气隙之间具有薄壁结构的隔磁桥,结构上起到将转子冲片连接为整体的作用,电磁上通过薄壁结构的磁饱和抑制磁路从该处经过,起到隔磁作用。
电机转子的外径增加,可以增加气隙总长度,即增加转子外圆周面积,磁链值也随之增加。同时可以增加两层磁钢之间导磁通道的宽度。有利于转矩的增加,但是定子面积的减小同时也会导致定子电阻增加。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磁阻电机,其转子外径Di2的增大化设计有利于抗饱和设计,改善重载时功率因素。优选的,0.68<Di2/Di1<0.8时,在重载时,抗磁路饱和效果较优。
当然,外径的增加会使得磁钢用量增加,同时用铜量减少。综合成本方面,当0.6<DI2/Di1<0.75时,可以取得较优的成本优势。当内径过小时,用铜量成本占比高,外径增加,用铜量下降明显,成本改善。当内径过大时,线圈端部的大小事固定的。进一步压缩用铜量的效果改善不明显,此时,磁钢用量仍在随外径增加而接近正比的增加。故成本增高。
在重载时,功率因素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磁路饱和引起的,由于磁阻电机的结构上限值,导磁通道的体积可设计空间小,因此该问题是导致磁路饱和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结合磁力线分布,其两个磁钢槽末端之间的导磁通道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靠近转子外圆的距离Wr1以及磁钢弯折点出导磁通道最小距离Wr2具有以下关系:Wr2/Wr1>0.8,Wr1是转子从定子接收定子磁力线的主要路径。当沿着导磁通道继续向转轴孔13深入时,由于磁场的作用,其内部磁场是远小于磁钢槽末端附近的导磁通道部分的。由于磁钢槽末端外扩的设计,必然导致Wr1>Wr2。若外扩过大,Wr2/Wr1过小,该部分的磁路饱和可以高达3T以上。转矩常数下降,功率因素也快速下降。
转子的内凹设计,可以增加内层臂部磁钢永磁体的用量,增加永磁磁链,改善功率因数,但随着内凹的继续增加,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内层底部磁钢的体积在被压缩;2、转子的导磁通道在边长,消耗在转子内部的磁势在增加,此外,转子参与导磁的部分增加也引起铁损的增加。继续增加磁钢等于在做无用功。经研究发现,以下两个条件的约束可以使得内凹深度合理控制,内层臂部磁钢长度L1同内层底部磁钢具有如下关系时,可以确保永磁体使用量最佳:L2/L1>0.7。此外,为避免转子上磁力线长度过长,引起转子上不必要的磁势损耗,而且这种损耗在重载时会进一步被恶化。定子上经过的磁力线长度S1和转子上经过的磁力线长度具有以下关系时可以避免重载下,转子内凹过深引起的功率因素下降。1.1S1<S2<1.3S1,其中S2的路径为每极两层磁钢中间导磁通道部分中间路径,S1为导磁通道末端对应齿中部以及轭中部部形成的磁力线。永磁转矩成分增加,也起到改善功率因数的效果,为增加永磁转矩成分,增加d轴方向导磁面积,并将磁钢槽末端隔磁桥长度总和限制在一定比例内,既可以保证凸极比不明显下降,同时增加转子外圆导磁部分面积,以增加永磁磁链。其中,外层磁钢槽内设置有外层磁钢20,内层磁钢槽的端部还设置有第四折槽125,第四折槽125与同一磁钢曹组内的第三折槽124相对地设置。
当转子为整体式U形时,可以以其中间导磁通道的中间部分作切向水平线。将U形分割为臂部和底部。此时底部磁钢的长度L2和臂部的磁钢长度L1如图4所示。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本体(10),所述转子本体(10)上设置有磁钢槽组,所述磁钢槽组包括:
外层磁钢槽(11);
内层磁钢槽(12),所述外层磁钢槽(11)与所述内层磁钢槽(12)相邻地设置,所述外层磁钢槽(11)与所述内层磁钢槽(12)之间形成导磁通道;
第一折槽(113),所述第一折槽(113)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层磁钢槽(11)相连通,所述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转子本体(10)的直轴设置;
第三折槽(124),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层磁钢槽(12)相连通并与所述第一折槽(113)相邻地设置,所述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直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r1,所述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折槽(113)的侧壁的最小距离为Wr2,其中,Wr2/Wr1>0.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磁钢槽(11)包括:
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所述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一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转轴孔(13)处延伸,所述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直轴设置,所述第一折槽(113)与所述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一隔磁桥(51);
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一端朝向所述转轴孔(13)处延伸,所述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直轴设置,所述第一外层磁钢槽段(111)和所述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关于所述直轴对称地设置,所述第三折槽(12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三折槽(124)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之间形成第二隔磁桥(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钢槽组还包括:
第二折槽(114),所述第二折槽(1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层磁钢槽段(112)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折槽(11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延伸并逐渐远离所述直轴设置,所述第一折槽(113)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折槽(114)的长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其中,所述第一折槽(113)于所述第二折槽(114)关于所述直轴对称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槽(113)的靠近所述直轴一侧的侧壁的延长线与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与所述第二折槽(114)的靠近所述直轴的侧壁的延长线与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相交的点之间的连线的弧度为A1,A1>0.63×360°/p,其中,p为极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磁桥(51)的弧度为A3,所述第二隔磁桥(52)的弧度为A2,0.18×360°/p>A2+A3>0.13×360°/p,其中,p为极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磁钢槽(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和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所述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所述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和所述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依次连通以形成开口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的U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还包括内层磁钢(30),所述内层磁钢(30)包括:
第一磁钢(31),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层磁钢槽段(121)内;
第二磁钢(32),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层磁钢槽段(122)内;
第三磁钢(33),设置于所述第三内层磁钢槽段(123)内,其中,所述第一磁钢(31)和/或所述第三磁钢(33)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磁钢(32)的朝向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边沿的两端侧壁的连线的距离为L2,其中,L2/L1>0.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31)、所述第二磁钢(32)、所述第三磁钢(33)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磁钢(32)为平板形磁钢,或者,所述第一磁钢(31)、所述第二磁钢(32)、所述第三磁钢(33)一体设置,且所述第二磁钢(32)为U形磁钢。
10.一种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包括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还包括:
定子(40),所述定子(4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定子齿(41),所述转子本体(10)相对所述定子(4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定子(40)内,所述定子(40)的内径为Di1,所述转子本体(10)的外径为Di2,其中,0.6<Di2/Di1<0.8。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10)与所述定子(40)之间形成闭合的磁力线,在所述定子(40)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1,在所述转子本体(10)的所述导磁通道上形成的磁力线的长度为S2,其中,1.1S1<S2<1.3S1。
13.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69122.1U CN208015475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69122.1U CN208015475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15475U true CN208015475U (zh) | 2018-10-26 |
Family
ID=63889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69122.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015475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1547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36842A (zh) * | 2018-03-16 | 2018-07-2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WO2019174312A1 (zh) * | 2018-03-16 | 2019-09-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CN112737160A (zh) * | 2020-12-29 | 2021-04-30 | 东南大学 | 一种集中绕组外转子游标电机提升功率因数的方法 |
-
2018
- 2018-03-16 CN CN201820369122.1U patent/CN20801547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36842A (zh) * | 2018-03-16 | 2018-07-2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WO2019174312A1 (zh) * | 2018-03-16 | 2019-09-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CN108336842B (zh) * | 2018-03-16 | 2020-10-16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US11770038B2 (en) | 2018-03-16 | 2023-09-26 |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 Rotor structure, permanent magnet auxiliary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 and electric vehicle |
CN112737160A (zh) * | 2020-12-29 | 2021-04-30 | 东南大学 | 一种集中绕组外转子游标电机提升功率因数的方法 |
CN112737160B (zh) * | 2020-12-29 | 2022-04-19 | 东南大学 | 一种集中绕组外转子游标电机提升功率因数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36842A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5186816B (zh) | 定子和转子的组合结构 | |
US9472986B2 (en) | Rotor | |
CN102761221B (zh) | 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其安装方法 | |
CN208015475U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2263468A (zh) | 具有改进磁阻的旋转电机 | |
CN102904361A (zh) | 用于电机的励磁线圈 | |
CN208316434U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8566006A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5553135B (zh) | 压缩机用电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110138116A (zh) | 同步磁阻电机转子结构、电机及压缩机 | |
CN108429375A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2761187A (zh) | 电动机转子及内置式永磁电动机 | |
CN110212724A (zh) | 同步磁阻电机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207994763U (zh) | 两相旋转磁场电机 | |
CN104426315A (zh) | 三相电磁电机 | |
CN108322006A (zh) | 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CN108321955A (zh) |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 |
CN104038011B (zh) |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105305769B (zh) | 一种凸极开槽永磁阵列及直线电机 | |
CN107181341A (zh) | 压缩机用永磁电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208241428U (zh) | 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具有其的电动车 | |
CN207612139U (zh) | 电机转子、永磁电机和压缩机 | |
CN110112848A (zh) | 同步磁阻电机转子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机 | |
CN202586554U (zh) | 电动机转子及内置式永磁电动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01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