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08549U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08549U CN208008549U CN201820124801.2U CN201820124801U CN208008549U CN 208008549 U CN208008549 U CN 208008549U CN 201820124801 U CN201820124801 U CN 201820124801U CN 208008549 U CN208008549 U CN 2080085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structed wetland
- water
- sewage
- wetland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42 bi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65 bio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871 repell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5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布水沟渠(9)、溢流墙(8)、碎石渠(1)、人工湿地模块(5)、导水管(3)、导水渠(4)、监测井(10)。本实用新型采用多模块的人工湿地子系统组合,可根据不同的水量条件,自动切换串并联模式以调控湿地的运行方式,并有效防止湿地基质的堵塞、污水的短流和漫流,增强湿地系统对水力负荷冲击的抵抗力;另外,在污水流量较大时,通过溢流方式增加污水和空气的接触机会,保持充足的溶氧量,促进水体中物质的良性循环。该人工湿地系统完整、稳定、简易、投资少、无需外动力,尤其适合应用到污水处理的实际工程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是为污水处理而人为设计建造的,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它依靠湿地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物理、化学、生化反应的协同作用来处理废水,由于人工湿地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投资低、耗能低、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的特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石油化工废水、养殖场废水、矿山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沟渠型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主要人工湿地类型,专门对雨水等面源污染进行收集处理,通过人工湿地的截留、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雨水或其他污水的目的,是小流域水质治理和保护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降水量随着季节的变化波动大,呈现春夏(夏秋)多雨,冬季少雨的趋势,因此一年中流入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量是具有较大波动的。污水水量较大时,流速随之增大,使污水在湿地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将会降低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流量更大时,污水从湿地土壤层上方漫流过系统,不仅得不到处理,甚至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而突发性的暴雨造成的水量突增,高冲击负荷容易加速湿地基质的挤压堵塞,导致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紊乱,直至完全崩溃。
另外,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是降解污染物质的主要过程,而溶氧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保证充足的溶氧量是维持湿地系统运行性能的重要步骤。尤其在水流量较大的时候,空气自然补给氧气严重不足,容易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作用,削弱污水的净化效果,增加二次处理成本。曝气设备能很好地解决溶氧量问题,但耗费大量电力和维修成本。
因此,设计一种稳定、抗水流量冲击能力强、大水量时能给污水增加溶解氧的人工湿地系统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水量条件,自动切换污水在人工湿地模块之间的串联或并联的运行方式,使人工湿地系统具有高抗冲击负荷,具有能抵御突发性、长久性水量波动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布水沟渠(9)、人工湿地模组、导水渠(4)、监测井(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分为两个人工湿地模组,布水沟渠(9)设置在两个人工湿地模组中间;每个人工湿地模组由多个人工湿地模块(5)依次排列而成,相邻的人工湿地模块(5)之间均设有隔水墙(6)和湿地连接口(2),人工湿地模块(5)与布水沟渠(9)之间设有溢流墙(8),且每个人工湿地模块(5)分首尾两端,两端均设有碎石渠(1),第一个人工湿地模块(5)首端的碎石渠(1)与布水沟渠(9)通过进水口(7)连通,其他人工湿地模块(5)通过湿地连接口(2)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的导水渠(4)设在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后方,两者中间以隔水墙(6)隔开以导水管(3)连通;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导水渠(4)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前。
所述的溢流墙(8)为不透水墙,其高度与导水管(3)齐平,顶端面向湿地系统方向呈一定曲面,延长了水流路径,增加了曝气时间。
所述的人工湿地模块(5)中间为基质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水生植物(51)、土壤层(52)、小砾石层(53)、大砾石层(54),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所述的碎石渠(1)用大粒径的碎石填充,可保证人工湿地模块(5)进出水口不容易堵塞,保护填料不被水流冲走,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所述的导水管(3)嵌于隔水墙(6)内,与地基水平面沿人工湿地模块(5)出水方向呈3°~ 5°角,将流经人工湿地模块(5)的水导向导水渠(4)。
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之前,用以监测经过人工湿地模块(5)处理后待排放或进入下一工艺的污水水质情况,包括抽水漏斗(101)、水管(102)、水质检测器(103)、伸缩门(104)、控制主机(105)、抽水泵(106)。
所述的水管(102)一端伸至监测井(10)底部中心位置,另一端连接布水沟渠(9)。
所述的水质检测器(103)设于监测井(10)底部,通过水质情况发射信号给控制主机(105)。
所述的控制主机(105)通过接收的信号,同时向伸缩门(104)和抽水泵(106)输出信号,当水质检测器(103)检测水质不合格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主机(105),然后控制主机(105)输出信号关闭伸缩门(104)并启动抽水泵(106)。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以串并联人工湿地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稳定、抗水流量冲击能力强、大水量时能给污水增加溶解氧的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可根据污水流量的大小,自动转换污水在人工湿地模块之间的串并联运行方式,提高人工湿地系统抵抗突发性高水力负荷冲击的能力,使其在不同降雨量的各个季节都能稳定地运行。碎石渠的布置可以减少湿地进出口的堵塞,保护填料不被水流冲走,维持污水在湿地中布水的均匀;溢流堰可以促进大流量时污水与空气的接触,增加溶氧量,维持湿地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生化降解作用,防止水质恶臭;监测井可以自动实时监测湿地系统的运行状态,水质不达标将被水泵抽回布水沟渠重新通过湿地系统。该人工湿地系统完整、稳定、简易、占地面积小、投资少,适合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实际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小流量时水流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流向图。
图4为大流量时水流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流向图。
图5为监测井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碎石渠;2、湿地连接口;3、导水管;4、导水渠;5、人工湿地模块;51、水生植物;52、土壤层;53、小砾石层;54、大砾石层;6、隔水墙;7、进水口;8、溢流墙;9、布水沟渠;10、监测井;101、抽水漏斗;102、水管;103、水质检测器;104、伸缩门;105、控制主机;106、抽水泵;11、出水口;12、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布水沟渠9、人工湿地模组、导水渠4、监测井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分为两个人工湿地模组,布水沟渠9设置在两个人工湿地模组中间;每个人工湿地模组由多个人工湿地模块5依次排列而成,相邻的人工湿地模块5之间均设有隔水墙6和湿地连接口2,人工湿地模块5与布水沟渠9之间设有溢流墙8,且每个人工湿地模块5分首尾两端,两端均设有碎石渠1,第一个人工湿地模块5首端的碎石渠1与布水沟渠9通过进水口7连通,其他人工湿地模块5通过湿地连接口2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的导水渠4设在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后方,两者中间以隔水墙6隔开但以导水管3连通;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导水渠4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前。
所述的溢流墙8为不透水墙,其高度与导水管3齐平,顶端面向湿地系统方向呈一定曲面,延长了水流路径,增加了曝气时间。
所述的人工湿地模块5中间为基质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水生植物51、土壤层52、小砾石层53、大砾石层54,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所述的碎石渠1用大粒径的碎石填充,可保证人工湿地模块5进出水口不容易堵塞,保护填料不被水流冲走,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所述的导水管3嵌于隔水墙6内,与地基水平面沿人工湿地模块5出水方向呈3°~5°角,将流经人工湿地模块5的水导向导水渠4。
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之前,用以监测经过人工湿地模块5处理后待排放或进入下一工艺的污水水质情况,包括抽水漏斗101、水管102、水质检测器103、伸缩门104、控制主机105、抽水泵106。
所述的水管102一端伸至监测井10底部中心位置,另一端连接布水沟渠9。
所述的水质检测器103设于监测井10底部,通过水质情况发射信号给控制主机105。
所述的控制主机105通过接收的信号,同时向伸缩门104和抽水泵106输出信号,例如水质检测器103检测水质不合格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主机105,然后控制主机105输出信号关闭伸缩门104并启动抽水泵106。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当小流量的污水流入布水沟渠9,污水通过进水口7流入两个人工湿地模组的第一级(沿布水沟渠9水流方向依次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人工湿地模块5首端的碎石渠1,在碎石渠1中碎石的分散作用下污水均匀进入人工湿地模块5的基质层,污水流过湿地被处理后进入该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通过第一级人工湿地模块5和第二级人工湿地模块5之间的湿地连接口2流进第二级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流经第二级人工湿地模块的基质层后进入另一端的碎石渠1,再次通过第二级人工湿地模块5和第三级人工湿地模块5之间的湿地连接口2进入第三级人工湿地模块5,并以上述相同方式流入下一级人工湿地模块,污水将从最后一级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导水管3溢出到导水渠4中,实现每个人工湿地模组内部串联的方式运行。详见图3。
当大流量的污水进入布水沟渠9且污水水位高于溢流墙8时,污水将同时从人工湿地模组的溢流墙8溢流到各个人工湿地模块5首端的碎石渠1中进入各个人工湿地模块5(溢流过程中,污水与空气有充足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增加了污水的溶氧量),污水通过人工湿地模块5后在该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中聚积并从各个导水管3流到导水渠4中,此时系统实现每个人工湿地模组内部并联的方式运行。详见图4。
经过湿地处理后的污水被导水渠4导流进入监测井10,监测井10中的水质检测器103实时检测水质参数,若水质未达标,将发送信号给控制主机105,控制主机105同时向伸缩门104和抽水泵106输出信号,关闭伸缩门104并开启抽水泵106,监测井10中的水经过抽水漏斗101和水管102被抽水泵106抽回布水沟渠9再次进入两个人工湿地模组,至水质检测器103检测到水质达标后再次发送信号开启伸缩门104并关闭抽水泵106,污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的净化后从出水口11排出。详见图5。
Claims (6)
1.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布水沟渠(9)、人工湿地模组、导水渠(4)、监测井(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分为两个人工湿地模组,布水沟渠(9)设置在两个人工湿地模组中间;每个人工湿地模组由多个人工湿地模块(5)依次排列而成,相邻的人工湿地模块(5)之间均设有隔水墙(6)和湿地连接口(2),人工湿地模块(5)与布水沟渠(9)之间设有溢流墙(8),且每个人工湿地模块(5)分首尾两端,两端均设有碎石渠(1),第一个人工湿地模块(5)首端的碎石渠(1)与布水沟渠(9)通过进水口(7)连通,其他人工湿地模块(5)通过湿地连接口(2)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的导水渠(4)设在人工湿地模块(5)尾端的碎石渠(1)后方,两者中间以隔水墙(6)隔开以导水管(3)连通;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导水渠(4)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墙(8)为不透水墙,其高度与导水管(3)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模块(5)中间为基质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水生植物(51)、土壤层(52)、小砾石层(53)、大砾石层(54),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碎石渠(1)用大粒径的碎石填充,底层为不透水的地基(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水管(3)嵌于隔水墙(6)内,与地基水平面沿人工湿地模块(5)出水方向呈3°~ 5°角,将流经人工湿地模块(5)的水导向导水渠(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监测井(10)布设在水流末端,位于出水口(11)之前,包括抽水漏斗(101)、水管(102)、水质检测器(103)、伸缩门(104)、控制主机(105)、抽水泵(106);水管(102)一端伸至监测井(10)底部中心位置,另一端连接布水沟渠(9);水质检测器(103)设于监测井(10)底部,通过水质情况发射信号给控制主机(105);控制主机(105)通过接收的信号,同时向伸缩门(104)和抽水泵(106)输出信号,控制伸缩门(104)和抽水泵(106)的启动与关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24801.2U CN208008549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24801.2U CN208008549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08549U true CN208008549U (zh) | 2018-10-26 |
Family
ID=63884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24801.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008549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0854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85204A (zh) * | 2018-01-25 | 2018-07-17 | 南昌大学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CN110510748A (zh) * | 2019-10-13 | 2019-11-29 | 台州学院 | 一种立体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装置 |
CN113415947A (zh) * | 2021-06-15 | 2021-09-21 | 南昌大学 |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单户型装置及方法 |
-
2018
- 2018-01-25 CN CN201820124801.2U patent/CN20800854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85204A (zh) * | 2018-01-25 | 2018-07-17 | 南昌大学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CN108285204B (zh) * | 2018-01-25 | 2023-10-31 | 南昌大学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CN110510748A (zh) * | 2019-10-13 | 2019-11-29 | 台州学院 | 一种立体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装置 |
CN113415947A (zh) * | 2021-06-15 | 2021-09-21 | 南昌大学 |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单户型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85204B (zh)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
CN103993579B (zh) | 河滨生态多维循环式湿地缓流渗滤截污系统 | |
CN107386418B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回收再利用方法和系统 | |
CN208008549U (zh) | 一种自适应污水流量的人工湿地系统 | |
CN107055941A (zh) |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及应用该河道生态治理系统进行河道治理的方法 | |
CN105735449B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 |
CN109368796B (zh) |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 |
CN203846447U (zh) | 一种河滨生态多维循环式湿地缓流渗滤截污系统 | |
CN202030616U (zh) | 分流式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 |
CN101386451B (zh) | 一种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1646574A (zh) | 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 | |
CN203684373U (zh) | 提高城市防涝标准和控制水污染的设备 | |
CN104817184A (zh) | 可反洗垂直流人工潜流湿地 | |
CN104711959A (zh) | 圩区灌排功能相结合的生态净污系统 | |
CN212504449U (zh) | 一种河道内原位砾间净化系统 | |
CN109912036B (zh) | 一种河道漂浮垃圾收集及水质净化系统 | |
CN105421566B (zh) | 一种稻田污染物联控消纳装置及方法 | |
CN206033489U (zh) |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梯级稻田镶嵌生态沟渠净化系统 | |
CN2585906Y (zh) | 分流式雨水自动弃流装置 | |
CN205023952U (zh) | 一种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 |
CN207525045U (zh) | 一种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河岸式渗滤装置 | |
CN107354990A (zh) | 一种用于路旁的蓄渗净排型雨水回用装置 | |
CN204529468U (zh) | 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初期雨水且不影响行洪的生态沟渠结构 | |
CN218025605U (zh) | 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
CN203989972U (zh) | 一种处理雨水的一体化沉砂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