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74433U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74433U CN207974433U CN201721921244.9U CN201721921244U CN207974433U CN 207974433 U CN207974433 U CN 207974433U CN 201721921244 U CN201721921244 U CN 201721921244U CN 207974433 U CN207974433 U CN 2079744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late
- frame
- piece
- adjustment assembly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包括有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的旋转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件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件安装孔中。通过转动旋转件实现对支撑件的角度调节,从而可以快速将支撑件调节至竖直状态,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装修质量,安装过程只需一次调平简化施工工序,简化施工步骤,快速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背景技术
在装修领域中,经常使用装修框架,其一般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连接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支撑件。
但是现有技术中,在对支撑件调节使其保持竖直时,需要手工调整,操作人员手扶支撑件,目测其是否垂直,当观测到支撑件竖直时,再通过固定件对支撑件进行固定,导致施工效率低,且装修质量参差不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其可以通过转动旋转件实现角度调节,从而可以快速将支撑件调节至竖直状态,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装修质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调节元件;
所述调节元件包括有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的旋转件;
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件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件安装孔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旋转件包括旋转件主体和与所述旋转件主体连接的连接柱,在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主体上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设置有主体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主体为圆柱体形,在所述旋转件主体的圆周面上相互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主体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为方管。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平面,每个所述连接平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件安装孔,每个所述支撑件安装孔中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旋转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靠近所述旋转件的一侧还设置有一圈限位凸缘。
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柱上还连接有用于与外部的墙体连接固定的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用于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用于与外部的墙体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和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
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开口槽,所述连接柱紧固在所述连接板开口槽内,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高度方向;
所述连接板开口槽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开口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侧边上;或者,
所述连接板开口槽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开口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三通连接件;
所述三通连接件包括三通连接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三通连接件主体上的三个第一连接端头;
所述支撑件的端部与所述三通连接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顶部框架或底部框架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件;
所述滑动连接件包括滑动连接件主体和用于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头;
所述滑动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U型凹槽,所述支撑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动连接件主体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转动旋转件实现对支撑件的角度调节,从而可以快速将支撑件调节至竖直状态,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装修质量,安装过程只需一次调平简化施工工序,简化施工步骤,快速安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调节组件,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架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固定件与框架调节组件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调节元件安装在支撑件的爆炸图;
图4为调节元件的爆炸图;
图5为一种结构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6为另一种结构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7为三通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8为支撑件通过滑动连接件与底部框架中的型材连接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包括支撑件1和设置在支撑件1上的调节元件2。
调节元件2包括有连接件22和与连接件22螺纹连接的旋转件21。
在支撑件1上设置有支撑件安装孔12,连接件22固定安装在支撑件安装孔12中。
框架一般包括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100,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100中都由型材101围成边框。
支撑件1连接在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之间,其上下两端分别与型材101连接。
如果支撑件1连接在框架的边角上,也即是支撑件1位于型材101的端部,则该框架调节组件为框架阴角调节组件或框架拐角调节组件。
如果支撑件1连接在框架的平面内,也即是支撑件1位于型材101的两端之间,则该框架调节组件为框架平面调节组件。
调节元件2安装在支撑件1上,其用于调节支撑件1的角度,以使其处于竖直状态。在支撑件1上还安装有平板11,调节元件2可以安装在该平板11上。
调节元件2包括旋转件21和连接件22,连接件22安装在支撑件1的支撑件安装孔12中,旋转件21与连接件22螺纹连接。
由于旋转件21与连接件22螺纹连接,旋转件21可以旋转,从而能够相对于连接件22前后移动,例如朝着远离连接件22的方向或者朝向靠近连接件22的方向移动,旋转件21最后与墙面或墙板接触,从而可以通过调节旋转件21与连接件22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支撑件1的角度,使其保持竖直。
连接件22可以称之为调节脚,旋转件21可以称之为拉铆螺母。
支撑件1可以为支撑管、支撑杆等等构件。优选地,支撑件1为方管,结构强度高,重量轻,并且便于在不同的面上布置调节元件2。
通过转动旋转件21实现对支撑件1的角度调节,从而可以快速将支撑件1调节至竖直状态,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装修质量,安装过程只需一次调平简化施工工序,简化施工步骤,快速安装。
较佳地,如图4所示,在连接件22上设置有螺纹孔221。
旋转件21包括旋转件主体211和与旋转件主体211连接的连接柱212,在连接柱212上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柱212与螺纹孔螺纹221连接。
连接件22为圆筒状,其内部具有螺纹孔221,连接件22固定安装在支撑件安装孔12中。旋转件21上的连接柱212安装在螺纹孔221内,两者为螺纹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转动旋转件主体211,使得连接柱212在螺纹孔221内转进或转出,进而调节旋转件主体211与连接件22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连接柱212与旋转件主体211一体成型,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较佳地,如图4所示,旋转件主体211上远离连接柱212的一侧设置有主体平面213,用于与墙面或墙板接触,使得主体平面213可以稳定地贴合在墙面或墙板上,利于保持支撑件1竖直,并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4所示,旋转件主体211为圆柱体形,在旋转件主体211的圆周面上相互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主体凹槽214。圆柱体形的旋转件主体211便于操作者拧转旋转件21。在旋转件主体211的圆周面上多个主体凹槽214,多个主体凹槽214相互间隔设置,从而形成台阶与凹槽相交错的圆周面,可以增大操作者握持该旋转件主体211的摩擦力,利于操作者转动旋转件主体211。
较佳地,如图2所示,支撑件1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平面13,每个连接平面13上设置有多个支撑件安装孔12,每个支撑件安装孔12中连接有一个连接件22,每个连接件22上连接有一个旋转件21,用于从不同的方向对支撑件1进行调节角度,以使其竖直。
较佳地,如图4所示,连接件22上靠近旋转件21的一侧还设置有一圈限位凸缘222,其直径大于支撑件安装孔12的直径,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连件件22完全旋进支撑件安装孔12内,而使得螺纹孔221与连接柱212螺纹连接的长度不够,影响调节连接件22与旋转件21之间的距离。
较佳地,如图2所示,在连接柱212上还连接有用于与外部的墙体或墙板连接固定的固定件3,用于对支撑件1限位和紧固。
较佳地,如图5-6所示,固定件3包括用于与连接柱212连接的第一连接板31、用于与外部的墙体或墙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2和垂直连接在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的第三连接板33。
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平行。
在第一连接板31上设置有连接板开口槽34,连接柱212紧固在连接板开口槽34内,在第二连接板32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孔35。
第二连接板32距离支撑件1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接板31距离支撑件1的距离,也即是,第二连接板32位于第一连接板31的后侧,其用于与墙体或墙板连接进行固定。
第三连接板3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1的端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32的端部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31、第三连接板33和第二连接板32依次连接呈Z型,其拐角处为直角。
通过转动旋转件21将支撑件1调节至竖直时,将第一连接板32上的连接板开口槽34卡在连接柱212上,然后将第二连接板32贴合在墙面或墙板上,然后通过螺钉穿过连接板安装孔35进行固定。此时,第一连接板32对支撑件1起到限位和固定作用。
较佳地,如图5-6所示,第一连接板31具有长度方向和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高度方向。
一种结构第一连接板31,如图5所示,连接板开口槽34沿着第一连接板31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板开口槽34的槽口341位于第一连接板31中远离第三连接板33的侧边上。该种结构的第一连接板31中,连接板开口槽34的槽口341位于第一连接板31的侧边上,组装时,使槽口341对准连接柱212,然后横向推动或水平推动固定件3,使连接柱212卡入在连接板开口槽34内。
另一种结构第一连接板31,如图6所示,连接板开口槽34沿着第一连接板31的高度方向延伸,连接板开口槽34的槽口341位于第一连接板31的底边上。该种结构的第一连接板31中,连接板开口槽34的槽口341位于第一连接板31的底边上,组装时,使槽口341对准连接柱212,然后向下推动固定件3,使连接柱212卡入在连接板开口槽34内。该种结构向下推动固定件3时,由于固定件3本身具有重力,可以更加轻便地将连接柱212卡入在连接板开口槽34内。
优选地,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33一体成型,便于成型,结构强度高,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较佳地,如图7所示,支撑件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三通连接件4。
三通连接件4包括三通连接件主体41和设置在三通连接件主体41上的三个第一连接端头42。
支撑件1的端部与三通连接件4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端头42固定连接。
三个第一连接端头42中任意两个相互垂直布置,可以实现直角转弯。
第一连接端头42可以连接管,支撑件1为方管,连接管插入方管的上下端部内,然后通过螺钉固定,方便连接,并且由于连接管插入在方管内还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支撑件1通过第一连接端头42与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100中的型材101连接为一体。
在三通连接件4连接在支撑件1的顶端上时,三通连接件4中的另外两个第一连接端头42分别与顶部框架中的两条相邻的型材连接。
在三通连接件4连接在支撑件1的底端上时,三通连接件4中的另外两个第一连接端头42分别与底部框架100中的两条相邻的型材101连接。
在支撑件1的端部与三通连接件4连接时,其位于框架的转角处,此时框架调节组件为框架阴角调节组件或框架拐角调节组件。
较佳地,如图8所示,支撑件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顶部框架或底部框架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件5。
滑动连接件5包括滑动连接件主体51和用于与支撑件1的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头52。
滑动连接件主体51上设置有U型凹槽511,支撑件1的端部与第二连接端头52固定连接。
滑动连接件5用于与顶部框架或底部框架100中的型材101滑动连接。
滑动连接件5的滑动连接件主体51上设置有U型凹槽511,型材101穿过U型凹槽511,且该滑动连接件主体51可以在型材101上滑动,从而可以调节支撑件1在型材101上的位置。
当需要固定时,将螺钉514穿过滑动连接件主体51上的螺钉孔512然后与型材101固定连接,从而将滑动连接件5固定在指定位置。
在支撑件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滑动连接件5时,其位于型材101的两端之间,此时框架调节组件为框架平面调节组件。
较佳地,如图8所示,在滑动连接件主体51上位于第二连接端头52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板513,用于对方管的支撑件1的边缘进行限位,方便组装,并且利于提高安装稳定性。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调节元件;
所述调节元件包括有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的旋转件;
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件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件安装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旋转件包括旋转件主体和与所述旋转件主体连接的连接柱,在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主体上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设置有主体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主体为圆柱体形,在所述旋转件主体的圆周面上相互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主体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方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平面,每个所述连接平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件安装孔,每个所述支撑件安装孔中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旋转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靠近所述旋转件的一侧还设置有一圈限位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柱上还连接有用于与外部的墙体或墙板连接固定的固定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包括用于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用于与外部的墙体或墙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和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
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开口槽,所述连接柱紧固在所述连接板开口槽内,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高度方向;
所述连接板开口槽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开口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侧边上;或者,
所述连接板开口槽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开口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边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三通连接件;
所述三通连接件包括三通连接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三通连接件主体上的三个第一连接端头;
所述支撑件的端部与所述三通连接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顶部框架或底部框架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件;
所述滑动连接件包括滑动连接件主体和用于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头;
所述滑动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U型凹槽,所述支撑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动连接件主体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21244.9U CN207974433U (zh) | 2017-12-30 | 2017-12-30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21244.9U CN207974433U (zh) | 2017-12-30 | 2017-12-30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74433U true CN207974433U (zh) | 2018-10-16 |
Family
ID=63768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921244.9U Active CN207974433U (zh) | 2017-12-30 | 2017-12-30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7443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86625A (zh) * | 2017-12-30 | 2018-05-29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
-
2017
- 2017-12-30 CN CN201721921244.9U patent/CN2079744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86625A (zh) * | 2017-12-30 | 2018-05-29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
CN108086625B (zh) * | 2017-12-30 | 2023-09-19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984339B1 (ko) | 커튼월 고정용 가변형 화스너 | |
US20190046835A1 (en) | Pull Up System And Bar Locking Fastener Therefor | |
KR20150144561A (ko) | 건축물 벽체의 단열재와 외장패널 설치구조 | |
CN207974433U (zh)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 | |
CN209941979U (zh) | 一种快速安装的可调节幕墙支座 | |
KR20150003622A (ko) | 석재 오픈 조인트용 연결철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석재의 고정구조 | |
BR0211692B1 (pt) | sistema, elemento de aperto e contra-elemento para união de elementos perfilados. | |
CN105421630B (zh) | 一种金属幕墙挂接组件 | |
CN108086625A (zh) | 一种用于安装在框架上的框架调节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3883855B (zh) | 壁挂组件 | |
CN108824689B (zh) | 一种双曲面吊顶安装组件 | |
CN220014553U (zh) | 一种房建窗口施工用防护安全栏 | |
CN207228430U (zh) | 玻璃板块安装固定装置 | |
KR101358896B1 (ko) | 위치조절이 가능한 고정브라켓 | |
CN203343664U (zh) | 窗机空调的四通阀组件用焊接辅助工装 | |
CN205918712U (zh) | 一种多屏拼接系统连接框架及多屏拼接框架组 | |
CN215889123U (zh) | 一种稳定性好的连接组件 | |
CN213872611U (zh) | 一种吊灯安装结构 | |
CN205577601U (zh) | 围栏扣件 | |
KR200477827Y1 (ko) | 커튼 높낮이 조절 브라켓 | |
CN208105643U (zh) | 一种多根柱条形幕墙型材的吊顶 | |
JP2014169573A (ja) | 天井吊り金具及び天井下地材支持構造 | |
CN208267184U (zh) | 一种交叉式锁头连接耳板及包含其的玻璃幕墙支撑结构 | |
JP4255407B2 (ja) | 庇の取付け構造 | |
PL232777B1 (pl) | Zespół do mocowania płyt elewacyjnyc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