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63573U - 新型壳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壳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63573U CN207963573U CN201820282303.0U CN201820282303U CN207963573U CN 207963573 U CN207963573 U CN 207963573U CN 201820282303 U CN201820282303 U CN 201820282303U CN 207963573 U CN207963573 U CN 2079635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tube
- heat exchanger
- heat exchange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为卧式管体结构,所述壳体一端通过封头密封,另一端连接有闷盖法兰,所述壳体侧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闷盖法兰端设有总进口和总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有若干组管程通道组成,所述换热管组件一端与所述闷盖法兰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于所述闷盖法兰端的总进口和总出口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通过在壳体内增设若干组管程通道,所述若干组管程通道均匀的分布在壳体内,保证了管程冷媒分配均匀,改善了管程通道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换热面积,使换热性能增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换热器采用管板和管箱配合连接的设计,换热面积较小,导致换热性能不佳,且不便于拆装,不便于内部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为卧式管体结构,所述壳体一端通过封头密封,另一端连接有闷盖法兰,所述壳体侧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闷盖法兰端设有总进口和总出口;
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板内贯穿设有若干根平行且间隔分布的换热管,相邻所述换热管的一端通过U型弯管连接,并形成若干组可回流的管程通道,所述闷盖法兰和相邻所述折流板之间设有固定板,各所述管程通道的进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与总进口连接设置,各所述管程通道的出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与总出口连接设置。
为了提高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换热效果,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等间距设置并配合所述壳体内壁连接,相邻折流板之间前后错位,形成折线通道。
为了便于若干个折流板之间相互固定,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若干个所述折流板之间通过定位管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管设有多个并设为空心管结构,所述定位管内配合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固定板通过螺纹连接,方便螺杆与固定板之间的拆装,所述折流板靠近固定板端与所述折流板远离固定板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杆配合使用的螺母,通过调节所述螺母可实现所述固定板以及与其相邻的折流板之间的距离调整和定位管的位置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总出口包括分液器组件,所述分液器组件包括独立的一根汇总管,所述汇总管一端连接有分液头,所述分液头设为中空莲蓬状结构,所述分液头较小直径端与所述汇总管一端连接,所述分液头较大直径端均匀设有若干组第一支管,所述每根第一支管与所述管程通道出口端一一对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总进口包括集气管组件,所述集气管组件包括一根主管,所述主管两端口密封,所述主管侧端设有若干组第二支管,所述每根第二支管与所述管程通道进口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主管侧端还设有接口管。
为了保证所述壳体内的密封性,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闷盖法兰通过四氟垫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下端设有支脚。
为了便于所述壳体内积水排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壳体密封端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球阀。
为了便于将所述壳体内的剩余气体排出,所述壳体上端设有放气口,所述放气口上连接有放气阀。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外侧壁设置有保温棉层。
本实用新型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通过在壳体内增设若干组可回流的管程通道,所述若干组管程通道均匀的分布在壳体内,保证了管程冷媒分配均匀,改善了管程通道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换热面积,使换热性能增强。
(2)所述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在结构上取消了传统换热器的管板和管箱设计,采用分液器组件、集气管组件、换热管焊接为一体,可使换热内芯和外部壳体单独加工成型后在装配到一起,并可使得多个系统完全独立,不存在密封泄漏风险,特别适合R410A、R32、CO2等新型环保制冷剂使用,且工艺上相比传统换热器的胀接,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壳式换热器为焊接,耐压强度高,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
(3)所述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当换热介质为液体时,所述换热介质可通过与总出口连接的分液器组件进入换热管并从总进口排出形成回路;当换热介质为气体时,其可通过与总进口连接的集气管组件进入管热管并从总出口排出形成回路。换热介质的流向随着制冷或制热工况的不同在换热管组件内发生变化,实现了在制冷或制热不同工况时,换热管组件内换热介质流向也随之发生改变。
(4)所述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维护,方便清洗内部管束,尾部悬伸短,抗振性好,克服了振动断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换热管组件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换热管组件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液器组件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气管组件正视图。
图中:1.壳体;2.换热管组件;1-2.闷盖法兰;1-3.进水口;1-4.出水口;1-5.总出口;1-6.总进口;1-7.排水口;1-8.放气口;1-51.分液器组件;1-61.集气管组件;1-511.汇总管;1-512.第一支管;1-513.分液头;1-611.主管;1-612.第二支管;1-613.接口管;2-1.折流板;2-2.定位管;2-3.固定板;2-4.换热管;2-5.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设为卧式管体结构,所述壳体1一端通过封头密封,另一端连接有闷盖法兰1-2,所述壳体1侧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进水口1-3和出水口1-4,所述闷盖法兰1-2端设有总进口1-6和总出口1-5;
换热管组件2,所述换热管组件2设于壳体1内,所述换热管组件2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2-1,所述折流板2-1内贯穿设有若干根平行且间隔分布的换热管2-4,相邻所述换热管2-4的一端通过U型弯管连接,并形成若干组可回流的管程通道,所述闷盖法兰1-2和相邻所述折流板2-1之间设有固定板2-3,各所述管程通道的进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2-3并与总进口1-6连接设置,各所述管程通道的出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2-3并与总出口1-5连接设置。
上述新型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流体从位于壳体1侧端的进水口1-3流入壳体1,从出水口1-4流出壳体1,通过位于壳体1内的错位排布的折流板2-1使流体在壳体1内围绕换热管组件2呈S型过流,当换热介质为液体时,所述换热介质通过与总出口(1-5)连接的分液器组件1-51进入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若干组管程通道内,并从总进口1-6流出,形成回路;当换热介质为气体时,所述换热介质通过与总进口1-6连接的集气管组件1-61进入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若干组管程通道内,并从总出口(1-5)流出,形成回路;实现在制冷或制热不同工况时,换热介质在换热管组件内的流向也随之发生改变,所述换热管组件2由若干根换热管2-4组成,保证了管程冷媒分配均匀,改善了管程通道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换热面积,使换热性能增强。
为了提高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2-1等间距设置并配合所述壳体1内壁连接,相邻折流板2-1之间前后错位,形成折线通道,所述流体围绕换热管组件2呈S型过流。
为了便于若干个折流板2-1相互之间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若干个所述折流板2-1之间通过定位管2-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管2-2设有多个并设为空心管结构,所述定位管2-2内配合连接有螺杆2-5,所述螺杆2-5一端与固定板2-3通过螺纹连接,方便所述螺杆2-5与固定板2-3之间的拆装,所述折流板2-1靠近固定板2-3端与所述折流板2-1远离固定板2-3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杆2-5配合使用的螺母,通过所述螺母既可以将定位管2-2固定连接于螺杆2-5上,也可以通过调节所述螺母在螺杆2-5上的位置从而调节固定板2-3以及与其相邻的折流板2-1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总出口1-5包括分液器组件1-51,所述分液器组件1-51包括独立的一根汇总管1-511,所述汇总管1-511一端连接有分液头1-513,所述分液头1-513设为中空莲蓬状结构,所述分液头1-513较小直径端与所述汇总管1-511一端连接,所述分液头1-513较大直径端均匀设有若干组第一支管1-512,所述每根第一支管1-512与所述管程通道出口端一一对应连接。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总进口1-6包括集气管组件1-61,所述集气管组件1-61包括一根主管1-611,所述主管1-611两端口密封,所述主管1-611侧端设有若干组第二支管1-612,所述每根第二支管1-612与所述管程通道进口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主管1-611侧端还设有接口管1-613。
为了保证所述壳体1内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闷盖法兰1-2通过四氟垫密封。
优选地,所述壳体1下端设有支脚。
为了便于所述壳体1内积水排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壳体1密封端设有排水口1-7,所述排水口1-7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球阀。
为了便于将所述壳体1内的剩余气体排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放气口1-8,所述放气口1-8上连接有放气阀。
优选地,所述壳体1外侧壁设置有保温棉层。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设为卧式管体结构,所述壳体(1)一端通过封头密封,另一端连接有闷盖法兰(1-2),所述壳体(1)侧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进水口(1-3)和出水口(1-4),所述闷盖法兰(1-2)端设有总进口(1-6)和总出口(1-5);
换热管组件(2),所述换热管组件(2)设于壳体(1)内,所述换热管组件(2)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2-1),所述折流板(2-1)内贯穿设有若干根平行且间隔分布的换热管(2-4),相邻所述换热管(2-4)的一端通过U型弯管连接,并形成若干组可回流的管程通道,所述闷盖法兰(1-2)和相邻所述折流板(2-1)之间设有固定板(2-3),各所述管程通道的进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2-3)并与总进口(1-6)连接设置,各所述管程通道的出口端贯穿所述固定板(2-3)并与总出口(1-5)连接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折流板(2-1)等间距设置并配合所述壳体(1)内壁连接,相邻折流板(2-1)之间前后错位,形成折线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折流板(2-1)之间通过定位管(2-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管(2-2)设有多个并设为空心管结构,所述定位管(2-2)内配合连接有螺杆(2-5),所述螺杆(2-5)一端与固定板(2-3)连接,所述折流板(2-1)靠近固定板(2-3)端与所述折流板(2-1)远离固定板(2-3)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杆(2-5)配合使用的螺母,通过所述螺母将定位管(2-2)固定连接于螺杆(2-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出口(1-5) 包括分液器组件(1-51),所述分液器组件(1-51)包括独立的一根汇总管(1-511),所述汇总管(1-511)一端连接有分液头(1-513),所述分液头(1-513)设为中空莲蓬状结构,所述分液头(1-513)较小直径端与所述汇总管(1-511)一端连接,所述分液头(1-513)较大直径端均匀设有若干组第一支管(1-512),所述每根第一支管(1-512)与所述管程通道出口端一一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进口(1-6)包括集气管组件(1-61),所述集气管组件(1-61)包括一根主管(1-611),所述主管(1-611)两端口密封,所述主管(1-611)侧端设有若干组第二支管(1-612),所述每根第二支管(1-612)与所述管程通道进口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主管(1-611)侧端还设有接口管(1-6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闷盖法兰(1-2)通过四氟垫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下端设有支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密封端设有排水口(1-7),所述排水口(1-7)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球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放气口(1-8),所述放气口(1-8)上连接有放气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外侧壁设置有保温棉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2303.0U CN207963573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新型壳式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2303.0U CN207963573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新型壳式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63573U true CN207963573U (zh) | 2018-10-12 |
Family
ID=6374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8230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63573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新型壳式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635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8341A (zh) * | 2020-06-24 | 2020-08-25 | 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 | 一种集成灶余热回收烟尘冷却器 |
-
2018
- 2018-02-28 CN CN201820282303.0U patent/CN20796357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8341A (zh) * | 2020-06-24 | 2020-08-25 | 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 | 一种集成灶余热回收烟尘冷却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32431Y (zh) | 一种曲面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 |
CN102901222A (zh) | 一种强制翅片直管双环状冷凝供热换热器 | |
CN104819603A (zh) |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 |
CN104868193B (zh) |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 |
CN110595230A (zh) | 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 | |
CN104913672A (zh) | 一种箱型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1032440Y (zh) | 蛇形结构分离式热管换热系统 | |
CN207963573U (zh) | 新型壳式换热器 | |
CN205718584U (zh) | 一种双通道壁挂换热器 | |
WO2020024526A1 (zh) |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
CN111412690A (zh) | 热泵机组换热器 | |
CN106959026A (zh) | 一种横向间断滞止蛇形管膜式壁粉料高效换热装置 | |
CN110686532A (zh) | 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 |
CN210241151U (zh) | 一种空压机润滑油冷却器 | |
CN104457385B (zh) | 一种管束自支承式换热器 | |
CN204301560U (zh) | 一种换热组件、辐射空调换热板及辐射空调 | |
CN206818021U (zh) | 横向间断滞止蛇形管膜式壁粉料高效换热装置 | |
CN205878936U (zh) | 一种采用丝网分离方法优化设计的船舶大气冷凝器装置 | |
CN105546823B (zh) | 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及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 | |
CN211651301U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装置 | |
CN211261871U (zh) | 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 | |
KR101723461B1 (ko) | 기체와 액체의 기류 배열방식을 이용한 이중관식 열교환기 | |
CN211291111U (zh) | 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 |
CN205784782U (zh) | 一种自支撑式波纹直管换热管束 | |
CN203115974U (zh) | 一种板壳式省煤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