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50024U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50024U CN207950024U CN201820825011.7U CN201820825011U CN207950024U CN 207950024 U CN207950024 U CN 207950024U CN 201820825011 U CN201820825011 U CN 201820825011U CN 207950024 U CN207950024 U CN 2079500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fixed
- motor
- bed board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包括床板(100);自平衡移动部(200);平衡补偿部(300),其用于平衡重心;翻转部(400),其用于将所述床板(100)上下抬起并保持床板(100)的水平状态;服务器,其与所述自平衡移动部(200)的控制模块、平衡补偿部(300)、翻转部(400)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用户终端,其与所述服务器连接。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独轮、双轮自平衡车用于驱动救护床移动,以致于整个救护床从传统的四轮床变成了两轮或独轮式的救护床,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翻转部(400)对于床板(100)进行升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随意抬起、降下患者,使得方便其从救护车上接下患者、并方便其将患者放至手术台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从救护车上接救病人的的医用就护床。
背景技术
通常,重症患者在家中突发各种症状时或产妇要临产时,医院抢救的流程为:用担架将患者从家中接至救护车中,救护车开至医院时,再将救护车上的患者用担架接至医院的病床上,推至手术室,进行治疗。
在医护人员使用担架抬起、放下患者的至医院病床的时候,通常会使在过快抬放患者时,为患者带来重大的伤害,以致于病情加重。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方便运送患者的医用护理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种能够方便运送患者的医用护理床。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包括床板;自平衡移动部,其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壳体、第一轴、平衡轮、支撑架,所述壳体内设有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平衡轮固定;平衡补偿部,其用于平衡重心;翻转部,其用于将所述床板上下抬起并保持床板的水平状态;服务器,其与所述自平衡移动部的控制模块、平衡补偿部、翻转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用户终端,其与所述服务器连接;其中所述平衡补偿部包括第一悬臂杆、第四电机、第一摆杆、配重球、碗状导轨、第二悬臂杆,所述第一悬臂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固定,第一悬臂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机固定,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配重球固定,所述配重球的沿所述第碗状导轨的碗状凹面内移动,所述碗状导轨与所述第二悬臂杆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与所述支撑架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位于所述第一悬臂杆的下侧;所述第四电机的电源模块与所述服务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中所述翻转部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二电机,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固定,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床板固定,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支撑架固定,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连杆的旋转,其中,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中所述翻转部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一铰链、第三杆体、第二伸缩杆、第四杆体、第二铰链、第五杆体、第三铰链;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部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部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的侧表面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部的中侧与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体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固定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体的靠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通过第一铰链铰链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杆体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的侧表面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的中部通过第二铰链与所述第五杆体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五杆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的靠近所述床板的一侧通过第三铰链铰链连接;
所述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中所述床板由碳纤维制成。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中所述平衡轮为两个,所述两个平衡轮之间设有一个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有直杆状的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中所述平衡轮为一个,所述平衡轮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壳体,两个壳体的顶部均设有一个向内部倾斜的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其中所述支撑架为空心管体,其中,两个壳体的电路导线穿过所述支撑架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将传统的独轮、双轮自平衡车用于驱动救护床移动,以致于整个救护床从传统的四轮床变成了两轮或独轮式的救护床,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无论在上坡、下坡时,均使得床板保持一个相对更加水平的状态,行进过程中也具有更大的接近角、离去角,使得其自身结构的上的爬坡、下坡能力也更强;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翻转部对于床板进行升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随意抬起、降下患者,使得方便其从救护车上接下患者、并方便其将患者放至手术台上。并且,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平衡补偿部进行平衡、倾斜角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自平衡移动部进行前后移动和左右移动的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翻转部进行用户抬起、放下的高度、位置的调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图3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图4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2的右视图;
图10是图9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图5的另一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1所示,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包括
床板100;
自平衡移动部200,其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壳体201、第一轴202、平衡轮203、支撑架204,所述壳体201内设有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202,所述第一轴20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壳体201的两侧,所述第一轴202与所述平衡轮203固定;
平衡补偿部300,其用于平衡重心;
翻转部400,其用于将所述床板100上下抬起并保持床板100的水平状态;
服务器,其与所述自平衡移动部200的控制模块、平衡补偿部300、翻转部400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用户终端,其与所述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独轮、双轮自平衡车用于驱动救护床移动,以致于整个救护床从传统的四轮床变成了两轮或独轮式的救护床,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无论在上坡、下坡时,均使得床板100保持一个相对更加水平的状态,行进过程中也具有更大的接近角、离去角,使得其自身结构的上的爬坡、下坡能力也更强;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翻转部400对于床板100进行升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随意抬起、降下患者,使得方便其从救护车上接下患者、并方便其将患者放至手术台上。并且,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平衡补偿部300进行平衡、倾斜角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自平衡移动部200进行前后移动和左右移动的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用户终端、服务器控制翻转部400进行用户抬起、放下的高度、位置的调节。
其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可固定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轴可固定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啮合,以实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202。
当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也可通过链条传动、带传动来驱动第一轴202的转动。
当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也可与所述第一轴202同轴固定,以驱动第一轴202转动。
所述自平衡移动部200可为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自平衡车或双轮自平衡车,其结构和控制方法可为现有技术。
其中,所述平衡轮203可为一个,其设置在两个壳体201的中部,当然,所述平衡轮203也可为两个,其设置在所述壳体201的两侧。
优选地,参见图2、3、4,所述翻转部400包括第一连杆401、第二连杆402、第三连杆403、第四连杆404、第二电机405,所述第一连杆401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固定,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402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403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04的上端、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402、第三连杆40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04与所述床板100固定,所述第二电机405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所述第二电机405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连杆403的旋转,其中,所述第二电机405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四个连杆组成四连杆结构,并通过第二电机405的驱动,使得第四连杆404始终平行于第一连杆401,从而使得床板100始终在翻转时保持水平状态。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上述翻转部400将患者从救护车上拿起、放下患者,并将患者拿起、放下至手术台上。
其中,所述支撑架204的两侧可均设有一个翻转部400,使得所述床板100的两侧通过两个翻转部400支撑并翻转。
其中,所述第三连杆403的轴可直接与所述第二电机405的输出轴固定;当然,所述第三连杆403可固定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可固定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实现第二电机405驱动第三连杆403旋转。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翻转部400的一种变形结构还可为:参见图5~10,所述翻转部400包括第一伸缩杆411、第一杆体412、第二杆体413、第一铰链414、第三杆体415、第二伸缩杆416、第四杆体417、第二铰链418、第五杆体419、第三铰链420;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41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413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100的侧表面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中侧与所述第一杆体412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杆体4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体415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4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杆416的固定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415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靠近所述支撑架204的一侧通过第一铰链414铰链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416的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杆体417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417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100的侧表面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417的中部通过第二铰链418与所述第五杆体419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五杆体41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靠近所述床板100的一侧通过第三铰链420铰链连接;
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第二伸缩杆416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服务器、用户终端控制第一伸缩杆411、第二伸缩杆416的伸缩,从而控制每个杆体的不同倾斜角度,以致于实现在所述床板100抬起、降下的过程中,床板100依旧保持一个相对水平的状态,或者咋爱同一高度时床板100的倾斜角度可调节,从而方便将用户从救护车、手术台上拿起、放下。
其中,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的伸缩端与所述三角架421铰链连接,所述三角架421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中部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可保障在底部的第一伸缩杆411支撑第二杆体413时不会轻易折断第二杆体413。
参见图11,所述平衡补偿部300包括第一悬臂杆301、第四电机302、第一摆杆303、配重球304、碗状导轨305、第二悬臂杆306,所述第一悬臂杆30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第一悬臂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机302固定,所述第四电机302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摆杆30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摆杆303的另一端与所述配重球304固定,所述配重球304的沿所述第碗状导轨305的碗状凹面内移动,所述碗状导轨305与所述第二悬臂杆306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306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306位于所述第一悬臂杆301的下侧;所述第四电机302的电源模块与所述服务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第四电机302驱动配重球304在所述碗状导轨的碗状凹面内转动,一方面通过配重球304的不同周向位置调整整个装置的重心,以使本装置得到平衡补偿,也就是说,重心始终落在平衡轮203的重心处。此外,碗状导轨305通过其凹面对于配重球304进行导向,可避免配重球304转动过快而飞出去,从而误伤他人,也就是对其进行导向和限位。其中,所述碗状导轨305的凹面可为光滑面,也可为表面带有环装凸纹的凹面,从而对于配重球304的导向效果更好,并且,配重球304旋转较快时还可产生向下的运动分力,作用于凹面,从而更加迅速地为本装置进行平衡补偿。
其实,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补偿部300为一个辅助装置。当整个自平衡移动部200的自重足够大、功率足够大时,有/没有患者躺着或抬起/降下用户时,都可通过自平衡移动部200自身就可调节好本装置的中心平衡。例如:一个很大的自平衡车上,以悬臂梁装载一瓶矿泉水或不装载一瓶矿泉水,都不会影响整个自平衡车的平衡。但是有了平衡补偿部300的配重滑块306的移动可更好的调节本装置的重心,以增加真个装置的稳定性。
其中,本实用新型平衡补偿部300可为一个固定在支撑架204上的单纯的悬臂配重块,以致于大致平衡整个装置的重心,其原理类似于电梯的配重块。
优选地,所述床板100由碳纤维制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碳纤维制成的床板100可降低其自重。
优选地,参见图10,所述平衡轮203为两个,所述两个平衡轮203之间设有一个壳体201,所述壳体201的顶部固定有直杆状的支撑架2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双轮平衡车式的自平衡移动部200来驱动整个装置,以通过其双轮的设计方便用户翻身,避免侧翻。
优选地,参见图9,所述平衡轮203为一个,所述平衡轮20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壳体201,两个壳体201的顶部均设有一个向内部倾斜的支撑架204,两个支撑架204的顶部固定,其中所述支撑架204为空心管体,其中,两个壳体201的电路导线穿过所述支撑架204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独轮自平衡车式的自平衡移动部200来驱动整个装置,并将两个壳体201通过支撑架204来相互固定,并通过支撑架204作为导管来连接两个壳体201内的导线。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板(100);
自平衡移动部(200),其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壳体(201)、第一轴(202)、平衡轮(203)、支撑架(204),所述壳体(201)内设有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202),所述第一轴(20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壳体(201)的两侧,所述第一轴(202)与所述平衡轮(203)固定;
平衡补偿部(300),其用于平衡重心;
翻转部(400),其用于将所述床板(100)上下抬起并保持床板(100)的水平状态;
服务器,其与所述自平衡移动部(200)的控制模块、平衡补偿部(300)、翻转部(400)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用户终端,其与所述服务器连接;
所述平衡补偿部(300)包括第一悬臂杆(301)、第四电机(302)、第一摆杆(303)、配重球(304)、碗状导轨(305)、第二悬臂杆(306),所述第一悬臂杆(30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第一悬臂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机(302)固定,所述第四电机(302)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摆杆(30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摆杆(303)的另一端与所述配重球(304)固定,所述配重球(304)的沿所述第碗状导轨(305)的碗状凹面内移动,所述碗状导轨(305)与所述第二悬臂杆(306)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306)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所述第二悬臂杆(306)位于所述第一悬臂杆(301)的下侧;所述第四电机(302)的电源模块与所述服务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部(400)包括第一连杆(401)、第二连杆(402)、第三连杆(403)、第四连杆(404)、第二电机(405),所述第一连杆(401)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固定,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402)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403)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04)的上端、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402)、第三连杆(40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04)与所述床板(100)固定,所述第二电机(405)与所述支撑架(204)固定,所述第二电机(405)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连杆(403)的旋转,其中,所述第二电机(405)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服务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部(400)包括第一伸缩杆(411)、第一杆体(412)、第二杆体(413)、第一铰链(414)、第三杆体(415)、第二伸缩杆(416)、第四杆体(417)、第二铰链(418)、第五杆体(419)、第三铰链(420);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41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杆体(413)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100)的侧表面的下侧铰链连接,所述支撑架(204)的上部的中侧与所述第一杆体(412)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一杆体(4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体(415)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4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杆(416)的固定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杆体(415)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靠近所述支撑架(204)的一侧通过第一铰链(414)铰链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416)的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杆体(417)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417)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板(100)的侧表面的上侧铰链连接,所述第四杆体(417)的中部通过第二铰链(418)与所述第五杆体(419)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五杆体(41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413)的靠近所述床板(100)的一侧通过第三铰链(420)铰链连接;
所述第一伸缩杆(411)、第二伸缩杆(416)的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服务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100)由碳纤维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轮(203)为两个,所述两个平衡轮(203)之间设有一个壳体(201),所述壳体(201)的顶部固定有直杆状的支撑架(2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轮(203)为一个,所述平衡轮(20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壳体(201),两个壳体(201)的顶部均设有一个向内部倾斜的支撑架(204),两个支撑架(204)的顶部固定,其中所述支撑架(204)为空心管体,其中,两个壳体(201)的电路导线穿过所述支撑架(204)相互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25011.7U CN207950024U (zh) | 2018-05-30 | 2018-05-30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25011.7U CN207950024U (zh) | 2018-05-30 | 2018-05-30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50024U true CN207950024U (zh) | 2018-10-12 |
Family
ID=6372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82501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50024U (zh) | 2018-05-30 | 2018-05-30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50024U (zh) |
-
2018
- 2018-05-30 CN CN201820825011.7U patent/CN20795002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3273603A1 (zh) | 多功能辅助护理机器人 | |
CN205339365U (zh) | 一种护理床自动升降架 | |
CN110613568A (zh) | 电动监护床 | |
JP2009066194A (ja) | 自力歩行訓練器 | |
CN111643286A (zh) | 自平衡电动轮椅 | |
CN106333801B (zh) | 侧位升降多功能移位机 | |
CN109938933A (zh) | 一种自平衡移动转运平台 | |
CN206167226U (zh) | 产科护理用婴儿床 | |
CN108618903A (zh)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
CN212395234U (zh) | 一种自平衡电动轮椅 | |
US795524A (en) | Invalid elevator and truck. | |
CN207950024U (zh) | 一种医用互联网智能救护床 | |
CN206151739U (zh) | 一种新型防侧滑多功能护理床 | |
CN211485292U (zh) | 自适应电动担架车 | |
CN206745689U (zh) | 一种便携背负式婴幼儿护理输液装置 | |
CN108324500A (zh) | 一种方便上下的多体位自动直立床 | |
CN107080625A (zh) | 输液架轮椅 | |
CN206044893U (zh) | 用于临床转运的转运机器人 | |
CN210749877U (zh) | 一种八轮救护担架推车 | |
CN209575192U (zh) | 一种方便上下的多体位自动直立床 | |
CN203861479U (zh) | 自动平衡护理床 | |
CN207666800U (zh) |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升降装置 | |
CN202605172U (zh) | 一种悬吊抓移装置 | |
CN213963980U (zh) | 一种多功能心内科护理转运装置 | |
CN204932455U (zh) | 多功能输液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