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50020U -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50020U CN207950020U CN201721537573.3U CN201721537573U CN207950020U CN 207950020 U CN207950020 U CN 207950020U CN 201721537573 U CN201721537573 U CN 201721537573U CN 207950020 U CN207950020 U CN 2079500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om plate
- support leg
- face
- protective cover
- altitude environ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5000004443 Ricinu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40000000528 Ricinus communis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8875 hypox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包括底板,底板下端面左部设有前后两个脚轮,底板下端面右部设有前后两个支撑脚,底板下方于脚轮右方还设有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支撑腿底部设有万向轮,支撑腿上部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有卡块,底板下端面于支撑腿上部前后端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卡板,卡板内侧面设有与卡块相匹配的L形凹槽,卡板内侧面于L形凹槽转角处设有圆形凹槽,底板上端面还设有防护罩,电热毯、通断开关和吸气泵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防护罩上端面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设有溢流阀。其目的是:解决现有的担架结构缺陷导致的不适用高原环境,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对患者不利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背景技术
当有伤势较重伤患出现时,仅能在现场进行简易治疗后,利用担架将伤患先送到救护车内,然后转运至医院救治。但是在高原地区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大、气压低、含氧量低,在将伤患运送至医院的过程中,容易因温度过低、大气压力太低或大气含氧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患者伤势加重,通常救护车上会配备氧气瓶,但常用的救护车上却并未安装用于控制车内温度和气压的装置,而现有担架也只能实现简单的转运功能,使得患者容易因为大气压力过低或是温度过低而加重伤势。
同时,现有的担架大都是手抬式担架,即医护人员通过手抬的方式,把患者抬到担架上运送至医疗车上,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即便有推车式的担架,也是把患者抬到担架上运送至医疗车后,再把担架抬到医疗车上,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二次搬运,即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很有可能在搬运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而且加上高原环境下,医护人员体力严重下降,进一步加重了伤员搬运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用来解决现有的担架结构缺陷导致的不适用高原环境,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对患者不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下端面左部设有前后两个脚轮,所述底板下端面右部设有前后两个支撑脚,所述底板下方于脚轮右方还设有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所述支腿结构包括四条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支撑腿上部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有卡块,所述底板下端面于支撑腿上部前后端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卡板,所述卡板内侧面设有与卡块相匹配的L形凹槽,所述卡板内侧面于L形凹槽转角处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底板上端面还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前端面左右两部均设有倒L型铰接块,所述底板前端面于倒L型铰接块对应位置设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侧面设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内设有铰接轴,所述倒L型铰接块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座铰接,所述底板底部设有吸气泵、氧气瓶、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吸气泵出口端设有第一管道,所述吸气泵通过第一管道与防护罩内部连通,所述氧气瓶出口端设有第二管道,所述氧气瓶通过第二管道与防护罩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通断开关,所述底板上端面设有电热毯,所述防护罩内侧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电热毯、通断开关和吸气泵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防护罩上端面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内设有溢流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通过防护罩与底板组成一个密闭空间,把患者放置在这个密闭空间内,以隔绝与外界的高原空气的交流,同时,通过电热毯提升密闭空间内的温度,降低高原温度低下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配合使用,使密闭空间的温度能达到自动调节的效果,即通过在控制器上设置限定温度,当密闭空间内的温度提升到限定温度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传递,控制器操控电热毯停止工作,使密闭空间内的温度停止上升;同理通过吸气泵、气压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配合,增强并稳定密闭空间内的气压,通过氧气瓶、通断开关、氧气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配合,增强并稳定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当氧气罐对密闭空间充氧时,必然造成密闭空间内的气压变高,当气压高到一定程度时,溢流阀打开,把密闭空间内的气体排出,使压力回到合适高度,达到调节气压的作用的同时,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从溢流阀排出,进行气体更换;在使用担架床运送伤员时,卡块位于L形凹槽的竖直的凹槽内,此时,支撑腿处于直立状态,底板距离地面有比较高的高度,方便工作人员推动担架床在地面移动;当需要把担架床推送到医疗车上时,把担架床从脚轮方向向医疗车上推送,当脚轮推送到医疗车上时,担架床由脚轮和位于右方的支撑腿支撑,且通过对支撑腿长度的设定,使当脚轮位于医疗车上时,万向轮已脱离地面,此时,支撑腿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使卡块脱离L形凹槽的竖直的凹槽,进入圆形凹槽,然后把支撑腿围绕圆形凹槽做逆时针运动至水平状,再把支撑腿向右拉动,即可使卡块进入L形凹槽的水平的凹槽内,完成支撑腿的水平固定;继续向左推动,然后抬起担架床右端,使右端的两条支撑腿脱离地面,再重复前一步操作,完成右部两条支撑腿的水平固定。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防护罩形成密闭空间,通过电热毯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温度,通过氧气瓶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氧气含量,通过吸气泵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气压,以适用与高原低温、低压、低氧的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再通过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方便把担架床推上医疗车;同时本担架床也可直接在病房使用,达到一物两用,甚至一物多用的目的,既提高了伤员后送效率,也极大的减少了高原作战所需要携带医疗卫生装备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减少卫生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高原伤病员救治效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底板左右端面均设有把手。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担架床的推动,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防护罩后端面设有内陷式把手。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防护罩的开启与关闭。
进一步限定,所述底板上端面设有与防护罩底部边缘相匹配的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设有橡胶圈。这样的结构设计,在防护罩盖在底板上形成密闭空间时,防护罩底部边缘置于矩形凹槽内,由橡胶圈支撑,橡胶圈在防护罩的重力压迫下变形,使密闭空间的封闭性更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腿分为上下两段,所述下段的支撑腿上端面设有盲孔,所述上段的支撑腿插设在下段的支撑腿的盲孔内,所述下段的支撑腿上部侧壁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上段的支撑腿的上下调节,通过固定螺栓的固定,可达到调节支撑腿整体长度的目的,通过调节支撑腿整体长度的调节可达到配合不同高度的医疗车的目的,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腿与万向轮之间设有减震弹簧。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减震弹簧对震动的吸收作用,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进一步限定,所述卡板内侧面的L形凹槽分为竖槽和横槽,所述竖槽上端朝底板中央倾斜。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担架床运送伤员,卡块位于竖槽内时,左边的支撑腿具有下端朝向左侧的倾斜角度,右边的支撑腿具有下端朝向右侧的倾斜角度,左右两边的支撑腿形成一个八字形结构,增强担架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实施例中底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实施例中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底板1、脚轮2、支撑脚3、支撑腿4、万向轮41、卡块42、卡板43、L形凹槽44、圆形凹槽45、防护罩5、倒L型铰接块51、铰接座52、铰接孔53、吸气泵61、第一管道611、氧气瓶62、第二管道621、透气孔63、把手71、矩形凹槽7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包括底板1,底板1下端面左部设有前后两个脚轮2,底板1下端面右部设有前后两个支撑脚3,底板1下方于脚轮2右方还设有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支腿结构包括四条支撑腿4,支撑腿4底部设有万向轮41,支撑腿4上部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有卡块42,底板1下端面于支撑腿4上部前后端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卡板43,卡板43内侧面设有与卡块42相匹配的L形凹槽44,卡板43内侧面于L形凹槽44转角处设有圆形凹槽45,底板1上端面还设有防护罩5,防护罩5前端面左右两部均设有倒L型铰接块51,底板1前端面于倒L型铰接块51对应位置设有铰接座52,铰接座52侧面设有铰接孔53,铰接孔53内设有铰接轴,倒L型铰接块51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座52铰接,底板1底部设有吸气泵61、氧气瓶62、蓄电池和控制器,吸气泵61出口端设有第一管道611,吸气泵61通过第一管道611与防护罩5内部连通,氧气瓶62出口端设有第二管道621,氧气瓶62通过第二管道621与防护罩5内部连通,第二管道621上设有通断开关,底板1上端面设有电热毯,防护罩5内侧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电热毯、通断开关和吸气泵61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防护罩5上端面设有透气孔63,透气孔63内设有溢流阀。
本实施例中,通过防护罩5与底板1组成一个密闭空间,把患者放置在这个密闭空间内,以隔绝与外界的高原空气的交流,同时,通过电热毯提升密闭空间内的温度,降低高原温度低下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配合使用,使密闭空间的温度能达到自动调节的效果,即通过在控制器上设置限定温度,当密闭空间内的温度提升到限定温度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传递,控制器操控电热毯停止工作,使密闭空间内的温度停止上升;同理通过吸气泵61、气压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配合,增强并稳定密闭空间内的气压,通过氧气瓶62、通断开关、氧气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配合,增强并稳定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当氧气罐62对密闭空间充氧时,必然造成密闭空间内的气压变高,当气压高到一定程度时,溢流阀打开,把密闭空间内的气体排出,使压力回到合适高度,达到调节气压的作用的同时,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从溢流阀排出,进行气体更换;在使用担架床运送伤员时,卡块42位于L形凹槽44的竖直的凹槽内,此时,支撑腿4处于直立状态,底板1距离地面有比较高的高度,方便工作人员推动担架床在地面移动;当需要把担架床推送到医疗车上时,把担架床从脚轮2方向向医疗车上推送,当脚轮2推送到医疗车上时,担架床由脚轮2和位于右方的支撑腿4支撑,且通过对支撑腿4长度的设定,使当脚轮2位于医疗车上时,万向轮41已脱离地面,此时,支撑腿4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使卡块42脱离L形凹槽44的竖直的凹槽,进入圆形凹槽45,然后把支撑腿4围绕圆形凹槽45做逆时针运动至水平状,再把支撑腿4向右拉动,即可使卡块42进入L形凹槽44的水平的凹槽内,完成支撑腿4的水平固定;继续向左推动,然后抬起担架床右端,使右端的两条支撑腿4脱离地面,再重复前一步操作,完成右部两条支撑腿4的水平固定。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防护罩5形成密闭空间,通过电热毯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温度,通过氧气瓶62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氧气含量,通过吸气泵61提高密闭空间内的气压,以适用与高原低温、低压、低氧的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再通过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方便把担架床推上医疗车;同时本担架床也可直接在病房使用,达到一物两用,甚至一物多用的目的,既提高了伤员后送效率,也极大的减少了高原作战所需要携带医疗卫生装备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减少卫生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高原伤病员救治效率。
优选,底板1左右端面均设有把手71。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担架床的推动,实用性更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优选,防护罩5后端面设有内陷式把手。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防护罩5的开启与关闭。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方便防护罩5开启与关闭的结构设计。
优选,底板1上端面设有与防护罩5底部边缘相匹配的矩形凹槽72,矩形凹槽72内设有橡胶圈。这样的结构设计,在防护罩5盖在底板1上形成密闭空间时,防护罩5底部边缘置于矩形凹槽72内,由橡胶圈支撑,橡胶圈在防护罩5的重力压迫下变形,使密闭空间的封闭性更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密封结构。
优选,支撑腿4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的支撑腿4上端面设有盲孔,上段的支撑腿4插设在下段的支撑腿4的盲孔内,下段的支撑腿4上部侧壁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有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上段的支撑腿4的上下调节,通过固定螺栓的固定,可达到调节支撑腿4整体长度的目的,通过调节支撑腿4整体长度的调节可达到配合不同高度的医疗车的目的,实用性更强。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优选,支撑腿4与万向轮41之间设有减震弹簧。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减震弹簧对震动的吸收作用,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优选,卡板43内侧面的L形凹槽44分为竖槽和横槽,竖槽上端朝底板1中央倾斜。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担架床运送伤员,卡块42位于竖槽内时,左边的支撑腿4具有下端朝向左侧的倾斜角度,右边的支撑腿4具有下端朝向右侧的倾斜角度,左右两边的支撑腿4形成一个八字形结构,增强担架床的稳定性。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下端面左部设有前后两个脚轮(2),所述底板(1)下端面右部设有前后两个支撑脚(3),所述底板(1)下方于脚轮(2)右方还设有可折叠的支腿结构,所述支腿结构包括四条支撑腿(4),所述支撑腿(4)底部设有万向轮(41),所述支撑腿(4)上部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有卡块(42),所述底板(1)下端面于支撑腿(4)上部前后端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卡板(43),所述卡板(43)内侧面设有与卡块(42)相匹配的L形凹槽(44),所述卡板(43)内侧面于L形凹槽(44)转角处设有圆形凹槽(45),所述底板(1)上端面还设有防护罩(5),所述防护罩(5)前端面左右两部均设有倒L型铰接块(51),所述底板(1)前端面于倒L型铰接块(51)对应位置设有铰接座(52),所述铰接座(52)侧面设有铰接孔(53),所述铰接孔(53)内设有铰接轴,所述倒L型铰接块(51)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座(52)铰接,所述底板(1)底部设有吸气泵(61)、氧气瓶(62)、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吸气泵(61)出口端设有第一管道(611),所述吸气泵(61)通过第一管道(611)与防护罩(5)内部连通,所述氧气瓶(62)出口端设有第二管道(621),所述氧气瓶(62)通过第二管道(621)与防护罩(5)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管道(621)上设有通断开关,所述底板(1)上端面设有电热毯,所述防护罩(5)内侧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电热毯、通断开关和吸气泵(61)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防护罩(5)上端面设有透气孔(63),所述透气孔(63)内设有溢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左右端面均设有把手(7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后端面设有内陷式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面设有与防护罩(5)底部边缘相匹配的矩形凹槽(72),所述矩形凹槽(72)内设有橡胶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4)分为上下两段,所述下段的支撑腿(4)上端面设有盲孔,所述上段的支撑腿(4)插设在下段的支撑腿(4)的盲孔内,所述下段的支撑腿(4)上部侧壁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固定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4)与万向轮(41)之间设有减震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43)内侧面的L形凹槽(44)分为竖槽和横槽,所述竖槽上端朝底板(1)中央倾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37573.3U CN207950020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37573.3U CN207950020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50020U true CN207950020U (zh) | 2018-10-12 |
Family
ID=63723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3757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50020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5002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537A (zh) * | 2019-06-26 | 2019-08-16 | 初丽娟 | 一种心内科患者用护理急救装置 |
CN110812035A (zh) * | 2019-11-25 | 2020-02-21 | 陕西省肿瘤医院 | 一种医疗恢复床 |
CN115778687A (zh) * | 2022-12-06 | 2023-03-14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高原护理免抬起的推动车床护转移装置和方法 |
-
2017
- 2017-11-17 CN CN201721537573.3U patent/CN20795002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537A (zh) * | 2019-06-26 | 2019-08-16 | 初丽娟 | 一种心内科患者用护理急救装置 |
CN110812035A (zh) * | 2019-11-25 | 2020-02-21 | 陕西省肿瘤医院 | 一种医疗恢复床 |
CN115778687A (zh) * | 2022-12-06 | 2023-03-14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高原护理免抬起的推动车床护转移装置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50020U (zh) | 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可折叠担架床 | |
CN106892197B (zh) | 一种除味低功耗食品保温箱 | |
CN205065289U (zh) | 一种便携式氧气瓶通用支架装置 | |
CN106495102A (zh) | 一种家用制氧机 | |
CN204683986U (zh) | 一种眼科用多功能护理床 | |
CN106178215A (zh) | 一种急诊高压加热氧气供给装置 | |
CN103800160B (zh) | 一种多功能器官移植工作车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8943015U (zh) | 恒负压吸引器 | |
CN206701090U (zh) | 一种病房用消毒剂快速配液装置 | |
CN211884280U (zh) | 可自由升降和旋转的搬运床 | |
CN211797431U (zh) | 一种医用护理推车 | |
CN210873825U (zh) | 一种多功能高压线路高空作业安全带 | |
CN208974444U (zh) | 一种针灸护理台 | |
CN208198457U (zh) | 一种多功能氧气瓶运输装置 | |
CN209048573U (zh) | 一种心内科疾病急救装置 | |
CN206809397U (zh) | 一种多功能医用急救箱 | |
CN210932678U (zh) | 膝关节风湿治疗腿部支撑装置 | |
CN207590915U (zh) | 一种实验室用法医解剖台 | |
CN203815598U (zh) | 野外条件一体式多功能移动外科手术工作站 | |
CN215535008U (zh) | 一种便于调节的介入手术耗材车 | |
CN209060250U (zh) | 一种可转换的高流量制氧一体机 | |
CN109124775A (zh) | 一种防护效果好的肿瘤科医生用活体取样保存器 | |
CN205425346U (zh) | 一种门缝吸风口 | |
CN208405218U (zh) | 一种医疗用多功能手推车 | |
CN222287338U (zh) | 一种生物安全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