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7910717U -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0717U
CN207910717U CN201820223737.3U CN201820223737U CN207910717U CN 207910717 U CN207910717 U CN 207910717U CN 201820223737 U CN201820223737 U CN 201820223737U CN 207910717 U CN207910717 U CN 207910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hole
location hole
connecting plate
lo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37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浩
李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2373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0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0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0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立柱;立柱底座和升降调节组件,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与立柱底座连接,且所述立柱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立柱底座靠近或远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个立柱底座,并将立柱底座与立柱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连接,当地质产生塌陷时,能够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调节立柱相对于立柱底座之间的距离,将立柱调节到合适的高度,使得光伏板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角度,不同发生角度的偏移,从而保证光伏板的发电效率,而且能够大大缩短整体立柱的长度,从而节约立柱的材料成本,立柱高度调节的范围变大。

Description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太阳能光伏板占地面积较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搭设太阳能发电装置。
因此,有时光伏支架会搭建在地质塌陷区,而地质塌陷区的光伏支架立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沉,从而导致安装好的光伏支架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然而高低不平将会导致光伏板角度发生偏移,从而影响发电效率。
而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将立柱做成两段式,通过螺栓连接两段立柱,通过孔之间的切换改变整体立柱的高度,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构成整体立柱的两段立柱的重叠长度增加,提高了立柱材料成本,而立柱的材料成本的增加也限制了立柱的高度调节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扩大了立柱的高度调节的范围,减少立柱长度,降低立柱材料成本的同时实现立柱的高度调节,避免光伏板由于发生角度偏移而降低发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立柱;立柱底座和升降调节组件,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与立柱底座连接,且所述立柱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立柱底座靠近或远离。
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一个立柱底座,并将立柱底座与立柱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连接,当地质产生塌陷时,能够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调节立柱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立柱底座之间的距离,将立柱调节到合适的高度,使得光伏板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角度,不发生角度的偏移,从而保证光伏板的发电效率。而且本结构只需要设置立柱底座和升降调节组件即可对立柱的高度进行调节,不需要将立柱分段设置,因此,立柱不会存在重叠部分,能够大大缩短整体立柱的长度,从而节约立柱的材料成本,立柱高度调节的范围也会变大。
优选地,所述立柱底座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底板连接;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定位孔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至少有一个是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
通过将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至少有一个设置成腰孔,能够在地质产生塌陷后,先松开螺纹连接件,调整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立柱要合适的高度,再拧紧螺纹连接件即可实现调节立柱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立柱底座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底板连接;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定位孔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为一个或者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为一个或者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相应的第二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个数与第二定位孔的个数之和大于等于3。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第二定位孔为腰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或所述第一定位孔为腰孔,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为C型连接板,所述立柱沿着水平面上的截面为C 型,所述连接板套设在所述立柱上,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板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连接板的第一部分与连接板的第三部分相对,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板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立柱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立柱的第一部分与立柱的第三部分相对,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设置于相应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所述立柱的第一部分和立柱的第三部分上。
上述结构中,通过将连接板设计为C型,且立柱的截面也设计成C型,由于具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连接板与立柱能够更好的套设在一起,且连接板与立柱在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分别采用螺纹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使得连接板与立柱的连接更加稳定且不易产生晃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通过立柱底板与管桩的上端面连接;所述立柱靠近所述立柱底座的一端伸入所述管桩的内部一定距离。
利用光伏支架普遍会架设的管桩作为基础的做法,可以利用管桩的内部空间,将立柱的下端伸入管桩的内部空间,减小立柱和立柱底座的所占空间的体积。
优选地,所述升降调节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三定位孔和若干第四定位孔;若干所述第三定位孔沿着竖直方向交错排列在所述立柱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定位孔为腰孔,且所述第三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若干所述第四定位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四定位孔按照矩阵方式排列成多排两列,每排两个所述第四定位孔的位置与交错排列的第三定位孔的位置相应;至少有一排所述第四定位孔中的一个第四定位孔与相应位置的第三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立柱上设置第三定位孔,连接板上设置第四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与第四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增加连接板与立柱之间向上的摩擦力,这样的做法能够增强高度调节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立柱上的向下的负载较大,而立柱底座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导致立柱无法与立柱底座保持相对固定,产生相对滑动,失去调节立柱高度的效果。
优选地,相邻所述第三定位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
由于将交错相邻的第三定位孔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成具有重叠部分,能够使得相邻第三定位孔中至少有一个能够与其相应的第四定位孔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立柱在高度上的无级调节。
优选地,所述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轴承座圈座;所述立柱设有微调定位孔,所述微调定位孔为腰孔,所述微调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所述轴承座圈座上设有圈座定位孔,所述圈座定位孔与相应所述微调定位孔连接。
由于立柱在相对于塌陷程度进行调节后,仍然会存在误差,因此,可以通过立柱上的微调定位孔与圈座定位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实现对轴承座的高度进行微调,确保立柱进行高度调节后的光伏板的角度更加精确。
优选地,所述微调定位孔为若干个,且沿着竖直方向排布在立柱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立柱底座与升降调节组件实现立柱的高度调节,代替现有技术中分段式立柱结构,节约立柱的材料成本,扩大立柱调节的高度范围,通过调节立柱的高度,能够保证光伏板始终保持在同一角度,不发生角度的偏移,从而保证光伏板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调整前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调整后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立体图;
图5是立柱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管桩,1a-管桩的内部,2-立柱底座,2a-立柱底板,2b-C型连接板,2c- 加强筋,2d-第二定位孔,2e-第四定位孔,3-立柱,3a-第一定位孔,3b-第三定位孔,3c-微调定位孔,4-轴承座圈座,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在本文本中的“上”、“下”、“左”、“右”、“前”、“后”代表的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不代表实际情况,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立柱、立柱底座和升降调节组件,立柱通过升降调节组件与立柱底座连接,立柱的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立柱底座靠近或远离。
具体的,立柱底座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底板连接。
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立柱上的一个第一定位孔和设置在连接板上的一个第二定位孔,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为圆孔,第二定位孔为腰孔,且第二定位孔的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将立柱与连接板连接在一起。
当光伏支架所在地的地质产生塌陷后,先松开用于连接连接板与立柱的螺栓,然后通过调整立柱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立柱底座的距离,从而调节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当立柱调整到合适的高度时,再拧紧螺栓将立柱与连接板固定,使得立柱固定在合适的高度。
当然了,也可以是第一定位孔为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第二定位孔为圆孔,也可以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上述两种结构也均能实现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调节,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实现调节立柱高度的功能,克服了地质塌陷后导致的光伏板角度偏差的问题,保证了光伏板的发电效率,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做法,本实施例的立柱不需要通过分段的方式实现高度调节,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立柱的长度缩短,立柱的材料成本降低,且由于立柱材料成本不会根据立柱的高度调节范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能够大大扩大立柱的高度调节的范围。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立柱3、立柱底座2和升降调节组件,立柱3通过升降调节组件与立柱底座 2连接,立柱3的远离立柱底座2的一端(即图1中立柱3的上端)相对于立柱底座2靠近或远离。
如图5所示,立柱底座2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2a,连接板连接在立柱底板2a的上端面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升降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孔3a、第二定位孔2d 和螺纹连接件。
具体的,如图5所示,连接板为C型连接板2b,连接板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连接板的第一部分与连接板的第三部分相对,第二定位孔2d分别设置于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板的第三部分上,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各设有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4个第二定位孔2d,且第二定位孔2d为圆孔。为了能够增加立柱底座2的结构强度,可以在立柱底板2a分别与连接板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2c。
如图6所示,立柱3沿着水平面上的截面为C型,立柱3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立柱3的第一部分与立柱3的第三部分相对,立柱3的第一部分上设有与设置于连接板的第一部分的第二定位孔2d位置相应的7个第一定位孔3a,立柱3的第三部分上设有与设置于连接板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定位孔2d位置相应的7个第一定位孔3a,且第一定位孔3a为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连接板能够正好套设在立柱3上,且立柱3与连接板的开口方向相同。当立柱3调节到需要的高度时,立柱3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定位孔3a与其正好对应的连接板的第一部分上的第二定位孔2d 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螺纹连接件可以为螺栓5、螺钉等等,此处不做限制。从而实现立柱3与立柱底座2的固定,使得立柱3固定在合适的高度。
当然了,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3a和第二定位孔2d的数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第一定位孔3a和第二定位孔2d的个数之和大于等于3个即可实现立柱3的高度调节;也可以是第一定位孔3a为圆孔,第二定位孔2d为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也可以是第一定位孔3a和第二定位孔2d均为一个,且其中至少一个为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的情况,即如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的升降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三定位孔3b和第四定位孔2e,立柱3的第二部分上设有沿着竖直方向交错排列的8个第三定位孔3b,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孔3b为腰孔,该腰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当然了,第三定位孔3b也可以是其他数量,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连接板的第二部分上设有6个第四定位孔2e,第四定位孔2e按照矩阵方式排列成三排两列,其中列的方向为竖直方向,排的方向为水平方向,每排两个第四定位孔2e的位置与交错排列的第三定位孔3b的位置相应,如图1所示,从前面看过去,图中左侧的第四定位孔2e位于经过左侧的第三定位孔3b的轴线上,图中右侧的第四定位孔2e位于经过右侧的第三定位孔3b的轴线上。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四定位孔2e不局限于三排,也可以是四排、五排等等,此处不作限制。
每排第四定位孔2e中有一个第四定位孔2e与相应位置的第三定位孔3b通过螺栓5连接,即如图1所示,第四定位孔2e与第三定位孔3b重叠时通过螺栓5 连接固定,进一步增加立柱底座2与立柱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立柱3能够承担更大负载。
当然了,更优的话,相邻的第三定位孔3b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从而实现立柱的无级高度调节。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实施例4的连接板通过立柱底板2a与管桩1连接,立柱底板2a的下端面与管桩1的上端面的铁板焊接,立柱3靠近立柱底座2的一端伸入管桩的内部1a一定距离,充分利用了管桩1的内部空间,减小立柱3和立柱底座2的所占空间的体积。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实施例5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实施例5的立柱3远离立柱底座2的一端设有微调定位孔3c,该微调定位孔3c为腰孔,且微调定位孔3c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本实施例中,微调定位孔3c为两排两列排布,其中列的方向为竖直方向,排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轴承座圈座4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圈座定位孔,该圈座定位孔为圆孔,且圈座定位孔与微调定位孔3c通过螺栓5 连接。当需要对调节高度后的立柱3进行轴承座的高度微调时,通过调节圈座定位孔与微调定位孔3c的相对位置来实现对轴承座的高度的微调,进一步保证光伏板的角度不变,保证光伏板的发电效率。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
立柱底座和升降调节组件,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与立柱底座连接,且所述立柱远离立柱底座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立柱底座靠近或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底座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底板连接;
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定位孔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至少有一个是长轴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腰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底座包括连接板和立柱底板,所述连接板与立柱底板连接;
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定位孔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为一个或者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为一个或者沿着竖直方向排列的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相应的第二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个数与第二定位孔的个数之和大于等于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第二定位孔为腰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所述第一定位孔为腰孔,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为C型连接板,所述立柱沿着水平面上的截面为C型,所述连接板套设在所述立柱上,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的开口方向相同;
所述连接板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连接板的第一部分与连接板的第三部分相对,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板的第三部分上;
所述立柱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立柱的第一部分与立柱的第三部分相对,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设置于相应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所述立柱的第一部分和立柱的第三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通过立柱底板与管桩的上端面连接;
所述立柱靠近所述立柱底座的一端伸入所述管桩的内部一定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调节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三定位孔和若干第四定位孔;
若干所述第三定位孔沿着竖直方向交错排列在所述立柱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定位孔为腰孔,且所述第三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若干所述第四定位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四定位孔按照矩阵方式排列成多排两列,每排两个所述第四定位孔的位置与交错排列的第三定位孔的位置相应;
至少有一排所述第四定位孔中的一个第四定位孔与相应位置的第三定位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相邻所述第三定位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承座圈座;
所述立柱设有微调定位孔,所述微调定位孔为腰孔,所述微调定位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所述轴承座圈座上设有圈座定位孔,所述圈座定位孔与相应所述微调定位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调定位孔为若干个,且沿着竖直方向排布在立柱上。
CN201820223737.3U 2018-02-08 2018-02-08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Active CN207910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3737.3U CN207910717U (zh) 2018-02-08 2018-02-08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3737.3U CN207910717U (zh) 2018-02-08 2018-02-08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0717U true CN207910717U (zh) 2018-09-25

Family

ID=6356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3737.3U Active CN207910717U (zh) 2018-02-08 2018-02-08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07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069A (zh) * 2022-05-13 2022-08-12 宁波纬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节立柱高度的底座及带有底座的围栏立柱
CN114892706A (zh) * 2022-05-23 2022-08-12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phc管桩防松光伏支架立柱及其组装方法
CN115242168A (zh) * 2022-09-06 2022-10-25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地形高差的光伏支架调节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069A (zh) * 2022-05-13 2022-08-12 宁波纬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节立柱高度的底座及带有底座的围栏立柱
CN114892706A (zh) * 2022-05-23 2022-08-12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phc管桩防松光伏支架立柱及其组装方法
CN114892706B (zh) * 2022-05-23 2024-09-20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phc管桩防松光伏支架立柱及其组装方法
CN115242168A (zh) * 2022-09-06 2022-10-25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地形高差的光伏支架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10717U (zh) 光伏支架立柱的高度调节机构
KR20130031249A (ko) 스탠드 구조체
CN205852606U (zh) 三维空间管桁架拼装胎架
CN214900733U (zh) 一种多角度调节的光伏支架结构及其转接组件
CN109779002A (zh) 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房屋
CN201839233U (zh) 桩柱一体式地面光伏支架
CN203984318U (zh) 一种可调节单立柱光伏支架
CN210563435U (zh) 一种倾斜重载钢网架顶升起坡支撑装置
CN207184397U (zh) 一种光伏立柱的连接结构
CN103248272A (zh) 一种组件支架结构
CN211341161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预应力支撑架
CN214315151U (zh) 一种在边坡上配合光伏板使用的可调角度的支撑架
CN201708736U (zh) 一种用于太阳跟踪系统的框架结构
CN213654384U (zh) 一种基于光伏车棚的支架
CN205531441U (zh) 工装胎架
CN204886817U (zh) 一种适合山地安装的菱形光伏支架
CN211890506U (zh) 一种网架制作安装用网架调平装置
CN207410282U (zh) 檩条可调式光伏支架
CN209949014U (zh) 自重式光伏支架
CN114928016A (zh) 一种用于水面的漂浮式电缆线架设装置
CN213305326U (zh) 一种太阳能组件安装结构
CN110205945B (zh) 可拆装可调节式的y形钢结构桥墩自平衡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03250759U (zh) 一种组件支架结构
CN205063498U (zh) 一种增高梁柱
CN221227428U (zh) 一种单立柱光伏支架及光伏支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ai Hao

Inventor after: Li Jianmin

Inventor before: Cai Hao

Inventor before: Li Jia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