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2689U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62689U CN207762689U CN201721917952.5U CN201721917952U CN207762689U CN 207762689 U CN207762689 U CN 207762689U CN 201721917952 U CN201721917952 U CN 201721917952U CN 207762689 U CN207762689 U CN 2077626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mp unit
- terminal
- conducting terminal
- master controller
- la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灯具和照明系统,其中,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第一导电端子,其他侧壁上设置具有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并且灯具单元内部还设置有供电总线、与供电总线连接的光源器件和处理器、与处理器连接的通信总线,且供电总线和通信总线均与该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当任意两个灯具通过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的插接同时实现了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可以使各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的操作简单化,节约了在灯具单元之间布多条线路的复杂步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组合灯具以其灵活多变的组合形状、单个模组颜色的可控性以及可控制连续拼接的多模组的协同颜色变换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用户的喜欢。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灯具,组合灯具具有灵活的应用方式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其组合灯具可以安装在房间的顶上、墙壁上,从而提升家居或商业照明的品格。
但是,目前组合灯具的组装方式以及布线方式较为复杂,不仅浪费了线路资源,还增加了组合灯具的组装时间成本,进而增加了组合灯具的成本,不利于组合灯具的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灯具,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两个灯具单元,其中,
所述灯具单元具有多个侧壁,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其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应的排孔,且所述排孔中具有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设置有供电总线、与所述供电总线连接的光源器件和处理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通信总线,且所述供电总线和所述通信总线均与该灯具单元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组合灯具中,相邻两个灯具单元分别为第一灯具单元和第二灯具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电性连接和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为内部所述处理器和光源器件供电,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第二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以及,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接收来自外部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侧壁上的第一导电端子沿其垂直方向排布,且在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接于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后,该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各自所在侧壁互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所在侧壁上还设置有导向部件,所述排孔所在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部件对应的导向槽;
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内,且所述导向槽的槽口直径小于槽内直径。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一侧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背向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侧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挡筋两端在垂直于挡筋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凸边顶端;
所述灯具单元的排孔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挡筋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挡筋的厚度相等,所述凹槽的侧壁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槽;
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挡筋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凹槽中,且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底面与第二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导向部件为导向柱。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具有四个侧壁,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其它三个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排孔,且所述排孔中具有第二导电端子。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的侧壁两端分别设置顶面和底面;
所述顶面包括均光板,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光源器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均光板均匀射出。
可选地,所述均光板上设置有电容传感器,所述电容传感器与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光源器件连接,所述电容传感器在感受到用户自身产生的电容时,控制所述光源器件发光。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还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相邻两个灯具单元通过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排孔插接之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中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包括:
具有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的两个供电端子,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
一个通信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一个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所述外部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从而为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降压模块,一端连接所述供电总线,另一端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降压模块通过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将所述外部电压信号稳定至预设电压值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从而为处理器提供工作电压。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驱动模块,与所述灯具单元内的处理器和光源器件分别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驱动模块,与所述灯具单元内的处理器和光源器件分别连接,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通信总线接收控制信号并对控制信号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控制信号传输至驱动模块,驱动模块依据处理后的控制信号生成相应的驱动信号来驱动所述光源器件发光状态。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包括单片机。
可选地,所述控制信号包括:控制任意灯具单元发光或者关闭的信号;和/或对任意灯具单元进行调光控制和/或调色控制的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号类型包括数字信号类型。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均设置有磁铁部件,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本身均具有磁性;
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具有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的磁铁部件吸附或者通过自身磁性互相吸附,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照明系统,包括:主控制器、与其连接的如上文任意实施例中的组合灯具,其中,
所述主控制器的任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或内置有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所述主控制器的内部包括产生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的通信总线和供电总线,且所述供电总线和所述通信总线均与其上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任一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或者任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主控制器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实现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的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为内部的控制模块供电,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并为各灯具单元内部的处理器和光源器件供电;以及,
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至少一个灯具单元的处理器利用通信总线上的控制信号控制内部光源器件发光状态。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对应的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槽插接;或者
具有与所述排孔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对应的导向槽,导向槽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灯具单元的凹槽对应的挡筋,该挡筋背向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侧与该主控制器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该挡筋的厚度与灯具单元的凹槽深度相等,所述挡筋两端在垂直于挡筋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所述主控制器的导向部件设置于该凸边顶端;
所述主控制器的挡筋插接在任一灯具单元的凹槽中,且主控制器的底面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挡筋对应的凹槽,该凹槽的深度与灯具单元的挡筋厚度相等,该凹槽的侧壁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槽;
任一灯具单元的挡筋插接在所述主控制器的凹槽中,且所述灯具单元的底面与主控制器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两个端子,相应的,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所述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所述主控制器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
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通过导电端子连接之后,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可选地,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其中,所述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两个供电端子包括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且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一个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所述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从而为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所述主控制器的导电端子中具有四个端子,其中,两个供电端子包括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且对应的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
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通过导电端子连接之后,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磁铁部件,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上也设置有对应的磁铁部件;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灯具单元的排孔,或者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之后,任意相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的磁铁部件相互吸附,实现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机械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具有磁性,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具有磁性;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灯具单元的排孔,或者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之后,任意相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磁性相互吸附,实现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机械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基于自定义的传输协议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第一导电端子,其他侧壁上设置具有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从而任意两个灯具单片可以通过两者上的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实现插接。由于灯具单元内部还设置有供电总线、与供电总线连接的光源器件和处理器、与处理器连接的通信总线,且供电总线和通信总线均与该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因此,任意两个灯具通过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的插接同时实现了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可以使各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的操作简单化,节约了在灯具单元之间布多条线路的复杂步骤。并且,这种灯具单元插接的方式还使得其组合后的组合灯具更加的美观。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组合灯具的结构示意;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灯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灯具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灯具单元的排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两个灯具单元拼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控制器排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灯具。参见图1和图2A,组合灯具10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两个灯具单元(图1中示出了6个灯具单元,即灯具单元11至灯具单元16),其中,每个灯具单元具有多个侧壁20,至少一个侧壁20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21,其他侧壁2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电端子21对应的排孔31,且排孔31中具有第二导电端子(图中未示出)。
参见图1至图2B,灯具单元内部还设置有供电总线、与供电总线连接的处理器41和光源器件42、与处理器41连接的通信总线,且供电总线和通信总线均与该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其中,供电总线有两根,一根作为正端另一根作为负端,图2B中用一根线代表正负两根供电总线,且供电总线与第一导电端子21中的供电端子连接,后文对第一导电端子21中的各端子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处理器41可以是单片机,也可以是由数字模拟器件搭建的电路,该电路具有接收信号、发送信号以及控制负载的功能。
在组合灯具10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分别为第一灯具单元(如图1中的灯具单元11)和第二灯具单元(如图1中的灯具单元12)。其中,灯具单元11的第一导电端子21插入灯具单元12的排孔31内并与排孔3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电性连接和通信连接。另外,为了增加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连接的保持力度,还可以在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上设置磁铁部件(图中未示出),或者设置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本身具有磁性,从而在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插入具有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31内后,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的磁铁部件吸附或者两者通过自身磁性互相吸附,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
灯具单元11的供电总线用于接收外部电压信号,一方面为内部处理器41和光源器件42供电,另一方面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灯具单元12的供电总线,进而灯具单元12利用接收的电压信号为其处理器41和光源器件42供电。其中,供电总线接收的外部电压信号可以是来自外部供电电源上的电压信号。
灯具单元11的通信总线接收来自外部主控制器(图1至图2B中未示出)的控制信号,灯具单元11通过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灯具单元12的通信总线上,灯具单元11和灯具单元12进而确定是否将通信总线上的控制信号传输至处理器41中。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部主控制器可以在控制信号中携带任意灯具单元的预置地址信息,以由灯具单元通过匹配地址信息的方式确定是否采用该控制信号来控制自身的光源器件42。例如,控制信号中携带灯具单元11的地址信息,进而,当控制信号被传输至通信总线上后,各灯具单元将控制信号中的地址信息与自身地址信息进行匹配,最后,只有灯具单元11匹配成功,灯具单元11将控制信号传输至自身的处理器41中,并由处理器41利用控制信号控制自身内部光源器件42发光状态。
参见图3和图4,灯具单元的侧壁20上的第一导电端子21沿其垂直方向排布,且在灯具单元11的第一导电端子21插接于灯具单元12的排孔31,并与排孔3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后,该第一导电端子21和排孔31各自所在侧壁20互相贴合。图5所示为两个灯具单元插接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A和图5,灯具单元包含有4个侧壁20,且一个侧壁20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21,其他三个侧壁20上设置有排孔31和位于排孔3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当然灯具单元的侧壁20上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还可以是其他组合形式,如2个侧壁20上有第一导电端子21,2个侧壁20上有第二导电端子等等。另外,灯具单元也可以具有其他数量的侧壁20,如3个、5个等等数量的侧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该实施例中,灯具单元的侧壁20两端分别设置顶面51和底面52。顶面51包括均光板,灯具单元内部的光源器件42发出的光线经均光板均匀射出,均光板可以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质,也可以是玻璃等其他材质。底面52设置有多条凸筋53,用以加固灯具单元的底面5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均光板上设置电容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并与灯具单元内用于发光的光源器件连接,进而,当用户触碰均光板表面时均光板通过感受人体的电容而点亮。具体的,用户使用手去触碰均光板时,均光板上的电容传感器感应到用户手部的电容,从而可以控制光源器件发光。当然还可以设置成,用户第一次触碰均光板时光源器件发光,用户再次触碰均光板时光源器件关闭,即光源器件不发光。
继续参见图3和图4,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所在侧壁20上还设置有导向部件22,排孔31所在侧壁20上还设置有与导向部件22对应的导向槽32。图3中示出的导向部件22为柱形结构,即导向柱,相应的,图4中示出的导向槽32为孔状。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第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22插接于第二灯具单元的导向槽32内,且导向槽32的槽口直径小于槽内直径。其中,导向部件22和导向槽32用于确保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单子在插接可以准确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一侧还设置有挡筋23,挡筋23背向第一导电端子21的一侧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挡筋23两端在垂直于挡筋23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21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24,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22设置于凸边24顶端。相应的,灯具单元的排孔31一侧设置有与挡筋23对应的凹槽33,凹槽33的深度与挡筋23的厚度相等,凹槽33的侧壁20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灯具单元的导向槽32。其中,挡筋23的设计可以用于保护外露的第一导电端子21不被外力折弯。
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如图1中相邻的灯具单元11和灯具单元12,当灯具单元11的导向部件22插接于灯具单元12的导向槽32后,灯具单元11的挡筋23插接于灯具单元12的凹槽33中,由于凹槽33的深度与挡筋23的厚度相等,因此,灯具单元11的底面与灯具单元12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继续参见图2B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还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41。相邻两个灯具单元通过第一导电端子21和排孔31插接之后,第一导电端子21和排孔3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中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即两者连接各自供电总线的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分别对应连接,连接各自通信总线的端子对应连接。
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这四个端子包括两个供电端子、一个通信端子以及一个为识别端子,其中,两个供电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对应的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41。另一个为识别端子,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从而为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灯具单元设置有导电端子的各侧壁内侧还设置有IO接口,识别端子与其所在侧壁上的IO接口连接,进而可以通过识别端子来识别其连接的IO接口,进而在后续可以为IO接口连接的灯具单元的配置地址信息,后文会具体介绍如何为各IO接口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复用电力线(即供电总线)的方式实现外部主控制器与组合灯具之间的信号通讯,即不需要专门的通信总线传输控制信号,而是通过将控制信号叠加在供电总线上的方式实现控制信号的传输。
此时,导电端子可以包括两个供电端子,一个正端端子和一个负端端子,分别对应的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当然,导电端子可以包括三个供电端子,即两个供电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并且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连接在供电端子上,灯具单元内的其他部分不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通信总线传输控制信号时控制信号可以是数字信号,当通过供电总线传输控制信号时控制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即具有一个一个的脉冲的模拟信号。当然控制信号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通信总线传输控制信号时控制信号可以是数字信号,当通过供电总线传输控制信号时控制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即具有一个一个的脉冲的模拟信号。当然控制信号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并且,在外部主控制器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组合灯具时,通过自定义的传输协议传输控制信号,其中,传输协议的类型可以是DMX512(即DMX Control 512)协议、TTL(Time To Live,生存时间)协议、Modbus(Modbus protocol)通讯协议、IEC101协议、以及IEC104(即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Part 5-104)协议等等。
继续参见图2B,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降压模块43,降压模块43的一端连接供电总线,另一端连接处理器41,降压模块43通过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将外部电压信号稳定至预设电压值后传输至处理器41,从而为处理器41提供工作电压。例如,预设电压值为3.3V,即降压模块43将外部电压信号稳定至3.3V后,提供给处理器41。当然,预设电压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需要依据处理器41的工作电压来确定。实际应用中,降压模块43可以采用电压变换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该实施例中,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驱动模块44,驱动模块44与灯具单元内的处理器41和光源器件42(如LED)分别连接,处理器41利用通信总线接收控制信号并对控制信号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控制信号传输至驱动模块44,驱动模块44依据处理后的控制信号生成相应的驱动信号,并利用驱动信号驱动光源器件42发光或者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信号可以包括控制任意灯具单元发光或者关闭的信号,也可以包括对任意灯具单元进行调光控制和/或调色控制的信号。
具体的,控制信号可以控制组合灯具的一个、多个或者全部灯具发光或者关闭(即不发光)。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由外部主控制器通过发送控制信号对灯具单元的亮度和色温进行控制,例如,灯具单元内部的处理器41接收到控制信号并对控制信号处理之后,会依据控制信号生成对应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进而将PWM信号传输至驱动模块44,驱动模块44依据PWM信号生成相应的驱动信号,进而调节光源器件42的颜色和/或亮度。光源器件42可以采用RGB芯片,PWM信号通过调节RGB芯片中的红(R)、绿(G)、蓝(B)各自所占百分比,实现对光源器件42颜色的调节,即实现对灯具单元的颜色的调节。当然,光源器件42也可以采用多个不同颜色的LED,通过调节各颜色的LED的亮灭,实现对灯具单元的颜色的调节。灯具单元亮度的调节也是通过依据控制信号生成的对应占空比的PWM信号实现的。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系统,结合图3和图4,并参见图6A至图6C,照明系统包括主控制器100、上文任意实施例中的组合灯具10(如图1所示),且组合灯具10和主控制器100连接。
主控制器100的任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201(如图6B所示)、或内置有第二导电端子(图中未示出)的排孔301,主控制器100的内部包括产生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与控制模块分别连接的通信总线(图中未示出)和供电总线(图中未示出),且供电总线和通信总线均与其上的第一导电端子201或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主控制器100的第一导电端子201插入任一灯具单元的排孔31内并与排孔30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或者任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插入主控制器100的排孔301内并与排孔30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实现主控制器100和组合灯具10的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图6A所示实施例中的主控制器100上设置内置有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301。
另外,无论是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还是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为了增加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连接的保持力度,可以在各导电端子上设置磁铁部件(图中未示出),或者设置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本身具有磁性。从而在主控制器和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相连接时,即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灯具单元的排孔,或者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主控制器的排孔之后,任意相连的导电端子利用各自的磁铁部件相互吸附,或者通过两者各自的磁性互相吸附,实现主控制器和灯具单元的机械连接。通过上文实施例可知,组合灯具中的各灯具单元之间也通过导电端子实现机械连接,进而实现了主控制器和组合灯具的机械连接。
主控制器100的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外部电压信号可以是来自外部供电电源上的电压信号),为内部的控制模块供电,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组合灯具10中各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并为各灯具单元内部的处理器41(参见图2B)和光源器件42(参见图2B)供电。
主控制器100的控制模块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组合灯具10中各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进而至少一个灯具单元的处理器可以利用通信总线上的控制信号控制内部光源器件发光状态。
另外,照明系统中各灯具单元的数量可以为任意数量,且可以拼接为任意形状的组合灯具,例如图7A中的组合灯具101,图7B中的组合灯具102,图7C中的组合灯具10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若主控制器100上具有第一导电端子201,那么,主控制器100具有与第一导电端子201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槽32对应的导向部件202,该导向部件202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槽32插接。
主控制器100的第一导电端子201一侧还设置有与灯具单元的凹槽33对应的挡筋203,该挡筋203背向第一导电端子201的一侧与该主控制器100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该挡筋203的厚度与灯具单元的凹槽33深度相等,挡筋203两端在垂直于挡筋203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201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204,主控制器100的导向部件202设置于该凸边204顶端。并且,主控制器100的挡筋203插接在任一灯具单元的凹槽33中,且主控制器100的底面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若主控制器100上具有内置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301,那么主控制器100具有与排孔301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22对应的导向槽302,导向槽302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22插接。
主控制器100的排孔301一侧设置有与灯具单元的挡筋23对应的凹槽303,该凹槽303的深度与灯具单元的挡筋23厚度相等,该凹槽303的侧壁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灯具单元的导向槽32。当任一灯具单元的挡筋23插接在主控制器100的凹槽303中,且灯具单元的底面与主控制器100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控制器100的第一导电端子201或第二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两个端子,相应的,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两个供电端子,且分别作为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并对应的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正端的端子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主控制器100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两个供电端子,即正端和负端,且对应的连接主控制器100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正端的端子连接主控制器100的控制模块。在主控制器100和组合灯具通过导电端子连接之后,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例如,主控制器100具有4个导电端子,其中,两个端子为供电端子,且分别作为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对应的连接主控制器100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分别连接主控制器100的控制模块。主控制器100的识别端子识别组合灯具中各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相应的,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其中,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两个端子分别作为正端和负端,且对应的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连接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一个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所述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以识别与该灯具单元的连接的灯具单元,进而在后续为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组合灯具中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两个灯具单元,那么主控制器可以与组合灯具中的任一灯具单元通过导电端子物理连接,进而实现主控制器与组合灯具的连接。如上文实施例介绍,主控制器和灯具单元均具有两个供电端子、一个通信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且主控制器的识别端子与其控制模块连接,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与其侧壁上的IO接口连接,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各灯具单元内的供电总线相连接,各灯具单元内的通信总线的连接。并且,主控制器内部的供电总线和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的连接,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和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的连接,且主控制器与各灯具单元的IO接口连接。进一步地,可以理解为相连接的通信总线将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和各灯具单元的处理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实现主控制器与任意灯具单元的通信,并且,相连接的供电总线可以为主控制器和各灯具单元提供其工作所需电压。
下面以图8所示照明系统为例,对照明系统中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端子识别出各灯具单元IO接口,并为IO接口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的过程进行介绍。其中A、B、C、D、E分别代表灯具单元,编号0、1、2、3分别代表灯具单元的IO接口编号。
步骤1,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端子识别到与自身物理连接的灯具A(即灯具单元A),将灯具A设置为中心结点,并配置其坐标值为(128,128)即x轴坐标值和y轴坐标值均为128。同时,设置灯具A连接主控制器的IO接口编号为0,其他IO接口按照顺时针方向分别为1、2、3。并且,其他灯具单元的IO接口编号也按照这样的规则编号。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规则为IO接口编号,但是各灯具单元的IO接口的编号规则应该是相同的。IO接口编号的顺序还可以作为为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的顺序。
步骤2,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经识别端子检测灯具A上的每一个IO接口的连接情况,检测到1,2,3接口都连接了下一级灯具单元。
步骤3,主控制器基于灯具A的坐标值,以及三个接口上的IO接口的坐标轴向,按照预置算法策略分别为灯具A连接的下一级灯具B,C,D(即灯具单元B,C,D)配置不同坐标值(即唯一地址信息)。从而得到灯具B的坐标值为(127,128),灯具C的坐标值为(129,128),灯具D的坐标值为(128,129)。并且,主控制器为灯具单元B,C,D的各IO接口分别设置如图5中的编号。
步骤4,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将当前检测结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即灯具B,通过灯具B上的识别端子检测其上每一个IO接口的连接情况,该实施例检测到灯具B的1号IO接口连接了灯具单元E。进而,同理,基于灯具B的坐标值,以及三个接口上的IO接口的坐标轴向,按照上述步骤3中的方式,为灯具单元E设置坐标值(127,127)。
步骤5,主控制器将当前检测结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即灯具单元E,检测其上的每一个IO接口的连接情况,未检测到有一下级灯具单元连接。
步骤6,主控制器将当前检测结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即灯具单元C,检测其上的每一个IO接口的连接情况,未检测到有一下级灯具单元连接。
步骤7,主控制器将当前检测结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即灯具单元D,检测其上的每一个IO接口的连接情况,未检测到有一下级灯具单元连接。至此,主控制器为组合灯具的各灯具单元配置完成坐标值,即为各灯具单元配置完成地址信息。
其中,上文步骤3中的预置算法策略可以为如下策略。
具体的,首先,为组合灯具建立坐标系,依据建立的坐标系配置中心结点的坐标值。例如,为组合灯具建立直角坐标系,且在直角坐标系中为中心结点配置的坐标值为(128,128)。
然后,将组合灯具中每个灯具单元记为一个结点,以中心结点作为上一级结点,获取上一级结点连接有下一级结点的IO接口,确定该IO接口的坐标轴向。其中,每个灯具单元记为一个结点,即每个灯具单元在直角坐标系中占用一个坐标位置。该实施例中的坐标轴向指的是各灯具单元的IO接口相对于中心结点来说,在坐标系中各坐标轴(如x轴和y轴)上的方向。
进而,根据上一级结点连接有下一级结点的IO接口的坐标轴向,确定下一级结点的结点类型和结点方向,并结合上一级结点的坐标值、其连接的下一级结点的结点类型及结点方向,确定下一级结点的坐标值。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点类型可以包括三种类型,即中心结点,普通结点和拐弯结点。并且,各结点类型的定义原则如下:与主控制器物理连接的灯具单元为中心结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相对于中心结点来说纵坐标发生变化的结点为拐弯结点,其余结点为普通结点。对于结点方向,该实施例定义为以中心结点为基点,往左拼接为x轴负方向结点,往右拼接为x轴正方向结点,往下拼接为y轴负方向结点,往上拼接为y轴正方向结点。
最后,继续以最新确定坐标值的结点作为上一级结点,根据其连接有下一级结点的IO接口的坐标轴向,确定其连接的下一级结点的结点类型和结点方向,并结合最新确定坐标值确定下一级结点的坐标值,直到组合灯具中全部灯具单元对应的结点坐标值确定为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主控制器为各灯具单元配置完成地址信息之后,可以采用主从通讯协议的机制由主控制器对灯具单元的发光状态进行控制,其中,主控制器为主机,组合灯具为从机。每次通讯过程由主机发起通讯请求,从机响应主机的请求。下面对主控制器和灯具单元的通讯过程进行介绍。
具体的,当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接收控制组合灯具发光状态且携带有至少一个地址信息的控制指令时,解析出控制指令中携带的至少一个地址信息,依据控制指令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将解析得到的地址信息携带在控制信号中发送至通信总线上,由于组合灯具各灯具单元与通信总线都相连接,因此,各灯具单元可以通过对通信总线上的控制信号中的地址信息与自身地址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灯具单元利用通信总线接收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输至处理器中,以通过处理器控制自身的发光状态,进而实现了对述组合灯具的发光状态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若主控制器具有控制面板,那么可以直接接收用户通过控制面板设置控制组合灯具发光状态的信息以及被控灯具单元的地址信息。若主控制器没有控制面板,但是其具有与外部设备(图中未示出)建立通信连接的通信功能,那么可以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控制组合灯具发光状态、且携带有地址信息的控制指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主控制器接收控制指令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外部设备可以是手持设备,如安装有能够与组合灯具通信的APP的智能手机、还可以是终端设备等等。
在该实施例中,若外部设备采用智能手机,且智能手机安装有能够与组合灯具通信的APP。那么,当主控制器为各灯具单元配置完成地址信息(如坐标值)之后,还可以在APP的界面上依据各灯具单元的位置形成一个组合灯具的示意图像,并在图像上标注各灯具的坐标值,方便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的显示界面直观地选取需要控制的灯具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若组合灯具中添加了新的灯具单元,或者有灯具单元从组合灯具中移除,则对调整后的组合灯具(即当前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地址信息按照上文实施例的地址配置方式进行更新,相应的,更新APP界面中的组合灯具的示意图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24)
1.一种组合灯具,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两个灯具单元,其中,
所述灯具单元具有多个侧壁,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其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应的排孔,且所述排孔中具有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设置有供电总线、与所述供电总线连接的光源器件和处理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通信总线,且所述供电总线和所述通信总线均与该灯具单元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组合灯具中,相邻两个灯具单元分别为第一灯具单元和第二灯具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电性连接和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为内部所述处理器和光源器件供电,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第二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以及,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接收来自外部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侧壁上的第一导电端子沿其垂直方向排布,且在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接于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后,该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各自所在侧壁互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所在侧壁上还设置有导向部件,所述排孔所在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部件对应的导向槽;
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内,且所述导向槽的槽口直径小于槽内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一侧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背向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侧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挡筋两端在垂直于挡筋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凸边顶端;
所述灯具单元的排孔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挡筋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挡筋的厚度相等,所述凹槽的侧壁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槽;
在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中,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挡筋插接于所述第二灯具单元的凹槽中,且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底面与第二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为导向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具有四个侧壁,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其它三个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排孔,且所述排孔中具有第二导电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的侧壁两端分别设置顶面和底面;
所述顶面包括均光板,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光源器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均光板均匀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光板上设置有电容传感器,所述电容传感器与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光源器件连接,所述电容传感器在感受到用户自身产生的电容时,控制所述光源器件发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还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相邻两个灯具单元通过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排孔插接之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中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包括:
具有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的两个供电端子,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
一个通信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一个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所述外部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从而为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降压模块,一端连接所述供电总线,另一端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降压模块通过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将所述外部电压信号稳定至预设电压值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从而为处理器提供工作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具单元内部还包括驱动模块,与所述灯具单元内的处理器和光源器件分别连接,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通信总线接收控制信号并对控制信号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控制信号传输至驱动模块,驱动模块依据处理后的控制信号生成相应的驱动信号来驱动所述光源器件发光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包括单片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包括:
控制任意灯具单元发光或者关闭的信号;和/或对任意灯具单元进行调光控制和/或调色控制的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号类型包括数字信号类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均设置有磁铁部件,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本身均具有磁性;
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具有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的磁铁部件吸附或者通过自身磁性互相吸附,实现相邻两个灯具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
16.一种照明系统,包括:主控制器、与其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灯具,其中,
所述主控制器的任一端设置第一导电端子、或内置有第二导电端子的排孔,所述主控制器的内部包括产生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的通信总线和供电总线,且所述供电总线和所述通信总线均与其上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任一灯具单元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或者任一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主控制器的排孔内并与排孔内的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实现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的机械连接、电性连接以及通信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的供电总线接收外部电压信号,为内部的控制模块供电,并经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外部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供电总线,并为各灯具单元内部的处理器和光源器件供电;以及,
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至少一个灯具单元的处理器利用通信总线上的控制信号控制内部光源器件发光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槽对应的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槽插接;或者
具有与所述排孔位于同一侧面的、且与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对应的导向槽,导向槽与任一灯具单元的导向部件插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灯具单元的凹槽对应的挡筋,该挡筋背向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侧与该主控制器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该挡筋的厚度与灯具单元的凹槽深度相等,所述挡筋两端在垂直于挡筋自身且朝向第一导电端子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凸边,所述主控制器的导向部件设置于该凸边顶端;
所述主控制器的挡筋插接在任一灯具单元的凹槽中,且主控制器的底面与该灯具单元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挡筋对应的凹槽,该凹槽的深度与灯具单元的挡筋厚度相等,该凹槽的侧壁沿其槽口反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灯具单元的导向槽;
任一灯具单元的挡筋插接在所述主控制器的凹槽中,且所述灯具单元的底面与主控制器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具有至少两个端子,相应的,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至少两个端子,其中,
所述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
所述主控制器的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端子包括正端和负端,且分别对应的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并且,正端的端子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
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通过导电端子连接之后,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四个端子,包括两个供电端子、一个通信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其中,
所述灯具单元的导电端子中,两个供电端子包括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且对应的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连接所述灯具单元内部的通信总线、并经所述通信总线连接该灯具单元的处理器;一个识别端子用于识别与自身连接的灯具单元,所述主控制器通过识别灯具单元的识别端子从而为识别端子连接的灯具单元配置地址信息;
所述主控制器的导电端子中具有四个端子,其中,两个供电端子包括正端端子和负端端子,且对应的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内部的供电总线的正端和负端;一个通信端子和一个识别端子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
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组合灯具通过导电端子连接之后,功能相对应的端子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上设置有磁铁部件,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上也设置有对应的磁铁部件;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灯具单元的排孔,或者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之后,任意相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的磁铁部件相互吸附,实现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机械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或第二导电端子具有磁性,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具有磁性;
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灯具单元的排孔,或者所述灯具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主控制器的排孔之后,任意相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通过各自磁性相互吸附,实现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灯具单元的机械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模块产生控制信号,利用与其插接的导电端子将控制信号基于自定义的传输协议传输至所述组合灯具中各灯具单元的通信总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17952.5U CN207762689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HK18112287A HK1252181A2 (zh) | 2017-12-29 | 2018-09-25 | 一種組合燈具及照明系統 |
PCT/CN2018/123932 WO2019129073A1 (zh) | 2017-12-29 | 2018-12-26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EP18894400.3A EP3712487B1 (en) | 2017-12-29 | 2018-12-26 | Combined lamp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US16/915,469 US11029013B2 (en) | 2017-12-29 | 2020-06-29 | Combined lamp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17952.5U CN207762689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62689U true CN207762689U (zh) | 2018-08-24 |
Family
ID=63182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917952.5U Active CN207762689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62689U (zh) |
HK (1) | HK1252181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90221A (zh) * | 2017-12-29 | 2018-05-04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WO2019129073A1 (zh) * | 2017-12-29 | 2019-07-04 |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
2017
- 2017-12-29 CN CN201721917952.5U patent/CN207762689U/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25 HK HK18112287A patent/HK1252181A2/zh unkno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90221A (zh) * | 2017-12-29 | 2018-05-04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WO2019129073A1 (zh) * | 2017-12-29 | 2019-07-04 |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US11029013B2 (en) | 2017-12-29 | 2021-06-08 | Opple Lighting Co., Ltd. | Combined lamp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252181A2 (zh) | 2019-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90221A (zh)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
CN108064110B (zh) | 组合灯具的控制方法及照明系统 | |
US11029013B2 (en) | Combined lamp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
US8398253B2 (en) | Data cable powered light fixture | |
US8560261B1 (en) | Data cable powered sensor fixture | |
CN203552111U (zh) | 电气布线装置 | |
CN105379421B (zh) | 具有内建可编程性的集成的微发光二极管模块 | |
US11134554B2 (en) | Control method for combined lamp,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
CN101657679A (zh) | 照明系统的控制模块、照明系统和用于照明系统的光模块 | |
CN207762689U (zh) | 一种组合灯具及照明系统 | |
WO201315044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xternal programming of processor of led driver | |
CN208905237U (zh) | 一种照明系统 | |
CN108184291A (zh) |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讯的组合灯具控制方法及照明系统 | |
KR100513144B1 (ko) | 발광다이오드의 풀칼라 조명 제어시스템 및 제어방법 | |
CN107926096A (zh) | 用于调制模拟调光命令信号的控制电路 | |
EP2701463B1 (en) | Load system having a control element powered by a control signal | |
KR100513140B1 (ko) | 발광다이오드의 풀칼라 조명 제어장치 및 제어방법 | |
CN209030455U (zh) | 一种照明系统 | |
US20150189722A1 (en) | Lighting module having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ghting system | |
CN104456475A (zh) | 一种调光装置以及驱动调光装置 | |
US20110273100A1 (en) | User programmable lighting controller system and method | |
WO2014178595A1 (ko) | 개별제어가 가능한 라인 타입 조명장치 | |
CN204268416U (zh) | 一种调光装置以及驱动调光装置 | |
CN207896967U (zh) |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实现信号传输的线路及通讯系统 | |
CN207460541U (zh) | 蓝牙遥控led灯的驱动电路及蓝牙遥控led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