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0928U -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60928U CN207760928U CN201721616111.0U CN201721616111U CN207760928U CN 207760928 U CN207760928 U CN 207760928U CN 201721616111 U CN201721616111 U CN 201721616111U CN 207760928 U CN207760928 U CN 207760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nwater
- water
- roof
- pipe
- rise bui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涉及雨水的回收利用领域,包括架空人行道路、排水管、顶部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和排水管连通的跌水井、连通在所述跌水井底部的沉淀池、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的循环水管和排泥管、与所述循环水管连通的用水管路及连通在所述循环水管上的紫外光消毒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雨水量大时屋顶雨水无法及时排放、利用的问题,同时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和内涝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的回收利用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裙房屋顶花园的人行道下设计为回填土,人行道一侧需设排水沟,并在屋面至首层地面间设有多个跌水井,作为雨水的竖向排放通道,同时整个裙房屋面的雨水排泄、存储仅依靠屋顶花园的种植土的蓄水能力,多余水由跌水井排至首层室外排水管并排至市政雨水井。在雨季长、台风季长,雨水量大的地区,上述的园林设计在雨季雨量较大时无法科学有效地解决雨水排放、使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要解决雨水量大时屋顶雨水无法及时排放、利用的问题,同时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和内涝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包括架空人行道路、排水管、顶部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和排水管连通的跌水井、连通在所述跌水井底部的沉淀池、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的循环水管和排泥管、与所述循环水管连通的用水管路及连通在所述循环水管上的紫外光消毒装置。
优选的,所述架空人行道路设在高层建筑的屋顶,通过设在其一侧面底部的溢水管与所述跌水井的顶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设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所述排水管向所述跌水井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坡度为1.5%。
优选的,所述跌水井设在高层建筑一侧、沿高层建筑的高度方向通长设置。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设在高层建筑的地下一层内,为三级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收集池、雨水沉淀池及清水池,其中所述雨水收集池的上部通过连通管与所述跌水井连通、底部通过所述排泥管与市政雨水井连通。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管包括主管及连通在主管上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进水口与所述清水池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一层的给水点处、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二层的给水点处。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整体呈矩形,其中雨水收集池和雨水沉淀池之间通过第一分隔壁分隔,雨水沉淀池和清水池之间通过第二分隔壁分隔。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隔壁的顶端开有溢流口、中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一过滤水道,且所述第一过滤水道靠近雨水收集池的一侧设有第一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隔壁的底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二过滤水道,且所述第二过滤水道靠近雨水沉淀池的一侧设有第二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的池底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一侧向下凹陷形成雨水池排泥坑,所述雨水池排泥坑的坑底与所述排泥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雨水池排泥坑的坑底与所述雨水沉淀池和所述清水池的池底平齐。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水位控制装置,所述水位控制装置包括高水位控制装置和低水位控制装置。
优选的,所述架空人行道路包括竖直平行设置的一对挡墙、设在所述挡墙顶面上的压顶块及设在一对所述挡墙顶面上的压顶块之间的盖板。
优选的,一对所述压顶块的相向的顶角位置对称开有卡合所述盖板的L形卡口,所述卡口上设有与其契合的L形保护角卡,所述保护角卡的外侧顶角位置连接有预埋在所述压顶块内的加固爪、且所述加固爪的底部向外弯折。
优选的,所述盖板上开有泄水孔。
优选的,所述架空人行道路的顶面与所述跌水井的顶面平齐。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管的主管上连通有变频供水泵组,所述第一支管上连通有第一出口阀门,所述第二支管上连通有第二出口阀门。
优选的,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潜污泵。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的埋设深度至少为500mm。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有排水孔,且其外表面上包裹有封堵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将现有的高层建筑屋顶的园林中人行道路下的回填土方改为架空人行道路,同时在整个屋顶的土方回填区域的表层换填土中铺设排水管并将其引至跌水井,再由跌水井将水排至地下一层的雨水收集池内进行雨水收集、过滤,最后由变频供水泵组将过滤后的水抽至位于地上一层及地上二层的给水点进行路面洒水或园林浇灌等;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及时有效对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二次利用,既可以满足现场的室外洒水、园林绿化用水的需求,又可以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更加充分有效的体现了海绵园林的理念。
采用架空人行道路可以将流入其内的水进行有效收集,而不是直接渗入回填土中,在回填土方中设排水管,可以将渗入回填土方中的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增加了雨水的收集途径,增大了雨水的回收量,并有效进行二次利用。
采用三级沉淀池可以对回收雨水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好,增加雨水的利用率;雨水收集池内设有雨水池排泥坑,可以对雨水内泥沙进行及时的沉积并处理,雨水收集池内还设有水位控制装置,对其内的进行及时控制,防止雨水收集池内水量过多或过少。
循环水管上设有紫外光消毒装置,对回收水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利用,增加了雨水的利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雨水收集系统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架空人行道路的立面图。
图3是架空人行道路和跌水井的连接图。
图4是图3中1-1断面图。
图5是沉淀池的平面图。
图6是沉淀池的立面图。
附图标记:1—架空人行道路、1.1—挡墙、1.2—压顶块、1.3—盖板、2—跌水井、3—沉淀池、3.1—雨水收集池、3.2—雨水沉淀池、3.3—清水池、4—循环水管、5—排泥管、6—连通管、7—市政雨水井、8—紫外光消毒装置、9—溢流口、10—第一过滤水道、11—第一过滤网、12—第二过滤水道、13—第二过滤网、14—雨水池排泥坑、15—高水位控制装置、16—低水位控制装置、17—潜污泵、18—保护角卡、19—加固爪、20—排水管、21—溢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包括架空人行道路1、排水管20、顶部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和排水管20连通的跌水井2、连通在所述跌水井2底部的沉淀池3、与所述沉淀池3连通的循环水管4和排泥管5、与所述循环水管4连通的用水管路及连通在所述循环水管4上的紫外光消毒装置8;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设在高层建筑的屋顶,通过设在其一侧面底部的溢水管21与所述跌水井2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20设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所述排水管20向所述跌水井2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坡度为1.5%;所述跌水井2设在高层建筑一侧、沿高层建筑的高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沉淀池3设在高层建筑的地下一层内,为三级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收集池3.1、雨水沉淀池3.2及清水池3.3,其中所述雨水收集池3.1的上部通过连通管6与所述跌水井2连通、底部通过所述排泥管5与市政雨水井7连通;所述循环水管4包括主管及连通在主管上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进水口与所述清水池3.3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一层的给水点处、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二层的给水点处;所述循环水管4和连通管均为刚性防水套管;参见图6所示,所述循环水管4的主管上连通有变频供水泵组,所述第一支管上连通有第一出口阀门,所述第二支管上连通有第二出口阀门;所述排泥管5上设有潜污泵17;根据屋顶园林绿化区域布置、回填土方的标高,所述排水管20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的埋设深度为500mm;所述排水管20为DN200PVC排水管;所述排水管20表面每隔1000mm间距开φ100排水孔,且其外表面上包裹有封堵布,所述封堵布为无纺布,避免泥土进入管中堵塞排水管;铺设过程中控制排水管1.5%坡度,找坡至跌水井;为避免土方回填过程中对排水管造成破坏,排水管施工完毕后,需在外表面根据排水管直径、长度定制木盒对其进行防护;回填区域的排水管铺设完成、架空人行道路砌筑完成后,将排水管接至跌水井侧壁的预留孔洞处,同时对排水管的管口与跌水井预留孔洞的连接间缝隙内填塞麻丝进行封堵,外部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根据具体的用水需求,在用水管上安装低压水位泵、高压水位泵、绿化回用泵,通过用水管进行现场的室外洒水、园林绿化用水。
参见图5和图6所示,所述沉淀池3整体呈矩形,其中雨水收集池3.1和雨水沉淀池3.2之间通过第一分隔壁分隔,雨水沉淀池3.2和清水池3.3之间通过第二分隔壁分隔;根据水流、沉淀原理,所述第一分隔壁的顶端开有溢流口9、中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一过滤水道10,且所述第一过滤水道10靠近雨水收集池3.1的一侧设有第一过滤网11;所述第二分隔壁的底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二过滤水道12,且所述第二过滤水道12靠近雨水沉淀池(3.2)的一侧设有第二过滤网13;沉淀池池底采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进行泥沙过滤,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均采用密目安全网设置,第一过滤网的四边扩至第一过滤水道12外200mm宽,第二过滤网的下部齐池底标高,剩余三边扩至第二过滤水道12外200mm宽,避免水流过大冲破滤网;所述雨水收集池3.1的池底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一侧向下凹陷形成雨水池排泥坑14,所述雨水池排泥坑14的坑底与所述排泥管5连通,排泥坑14设在低于池底标高500mm处;所述雨水池排泥坑14的坑底与所述雨水沉淀池3.2和所述清水池3.3的池底平齐;所述雨水收集池3.1内设有水位控制装置,所述水位控制装置包括高水位控制装置15和低水位控制装置16;沉淀池壁厚250mm,内配横竖排分布筋φ8@150,由C20P6抗渗混凝土制作而成,池壁结构施工完毕后,内刷2.0Kg/m2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面层抹5.0mm厚聚合物水泥砂浆。
参见图2所示,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包括竖直平行设置的一对挡墙1.1、设在所述挡墙1.1顶面上的压顶块1.2及设在一对所述挡墙1.1顶面上的压顶块1.2之间的盖板1.3;一对所述压顶块1.2的相向的顶角位置对称开有卡合所述盖板1.3的L形卡口,所述卡口上设有与其契合的L形保护角卡18,所述保护角卡18的外侧顶角位置连接有预埋在所述压顶块1.2内的加固爪19、且所述加固爪19的底部向外弯折;所述盖板1.3上开有泄水孔;根据园林图纸定位,用灰砂砖砌筑架空人行道路1,挡墙1.1宽200mm,内外侧抹M5.0防水砂浆,上部铺设预制C20混凝土盖板,加固爪19采用φ20圆钢制作,保护角卡18采用L50×50 Q235角钢制作,人行道找坡按照从南至北1.5%找坡,最低点位于跌水井部位;根据土建设计,跌水井采用壁厚250mm,内配横竖排分布筋φ8@150,由C20P6抗渗混凝土制作而成;参见图3和图4所示,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的顶面与所述跌水井2的顶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高层建筑屋顶的园林中架空人行道路进行雨水收集,同时在整个屋顶的土方回填区域的表层换填土中铺设排水管并将其引至跌水井,再由跌水井将水排至地下一层的雨水收集池内进行雨水收集、过滤,最后由变频供水泵组将过滤后的水抽至位于地上一层及地上二层的给水点进行路面洒水或园林浇灌等。
Claims (9)
1.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架空人行道路(1)、排水管(20)、顶部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和排水管(20)连通的跌水井(2)、连通在所述跌水井(2)底部的沉淀池(3)、与所述沉淀池(3)连通的循环水管(4)和排泥管(5)、与所述循环水管(4)连通的用水管路及连通在所述循环水管(4)上的紫外光消毒装置(8);
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设在高层建筑的屋顶,通过设在其一侧面底部的溢水管(21)与所述跌水井(2)的顶部连通;
所述排水管(20)设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所述排水管(20)向所述跌水井(2)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坡度为1.5%;
所述跌水井(2)设在高层建筑一侧、沿高层建筑的高度方向通长设置;
所述沉淀池(3)设在高层建筑的地下一层内,为三级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收集池(3.1)、雨水沉淀池(3.2)及清水池(3.3),其中所述雨水收集池(3.1)的上部通过连通管(6)与所述跌水井(2)连通、底部通过所述排泥管(5)与市政雨水井(7)连通;
所述循环水管(4)包括主管及连通在主管上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进水口与所述清水池(3.3)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一层的给水点处、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水口位于高层建筑的地上二层的给水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整体呈矩形,其中雨水收集池(3.1)和雨水沉淀池(3.2)之间通过第一分隔壁分隔,雨水沉淀池(3.2)和清水池(3.3)之间通过第二分隔壁分隔;
所述第一分隔壁的顶端开有溢流口(9)、中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一过滤水道(10),且所述第一过滤水道(10)靠近雨水收集池(3.1)的一侧设有第一过滤网(11);
所述第二分隔壁的底部开有水平设置的条形第二过滤水道(12),且所述第二过滤水道(12)靠近雨水沉淀池(3.2)的一侧设有第二过滤网(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3.1)的池底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一侧向下凹陷形成雨水池排泥坑(14),所述雨水池排泥坑(14)的坑底与所述排泥管(5)连通;
所述雨水池排泥坑(14)的坑底与所述雨水沉淀池(3.2)和所述清水池(3.3)的池底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3.1)内设有水位控制装置,所述水位控制装置包括高水位控制装置(15)和低水位控制装置(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包括竖直平行设置的一对挡墙(1.1)、设在所述挡墙(1.1)顶面上的压顶块(1.2)及设在一对所述挡墙(1.1)顶面上的压顶块(1.2)之间的盖板(1.3);
一对所述压顶块(1.2)的相向的顶角位置对称开有卡合所述盖板(1.3)的L形卡口,所述卡口上设有与其契合的L形保护角卡(18),所述保护角卡(18)的外侧顶角位置连接有预埋在所述压顶块(1.2)内的加固爪(19)、且所述加固爪(19)的底部向外弯折;
所述盖板(1.3)上开有泄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空人行道路(1)的顶面与所述跌水井(2)的顶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管(4)的主管上连通有变频供水泵组,所述第一支管上连通有第一出口阀门,所述第二支管上连通有第二出口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5)上设有潜污泵(17)。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0)在高层建筑屋顶的回填土方中的埋设深度至少为500mm;
所述排水管(20)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有排水孔,且其外表面上包裹有封堵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6111.0U CN207760928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6111.0U CN207760928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60928U true CN207760928U (zh) | 2018-08-24 |
Family
ID=63188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1611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60928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609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5348A (zh) * | 2020-03-05 | 2020-06-19 | 重庆文理学院 | 一种非开挖式生物滞留系统 |
-
2017
- 2017-11-28 CN CN201721616111.0U patent/CN20776092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5348A (zh) * | 2020-03-05 | 2020-06-19 | 重庆文理学院 | 一种非开挖式生物滞留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59781B (zh) | 一种智能化城市雨水调蓄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208426A (zh) | 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638882A (zh) |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206467746U (zh) | 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211646629U (zh) |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高层建筑排水的消能型花池 | |
CN108625453A (zh) | 高层建筑海绵城市综合体系统 | |
CN106088684B (zh) |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下沉式广场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1284492Y (zh) | 一种简便实用的高架道路雨水利用系统 | |
CN207633496U (zh) | 一种超大广场海绵城市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 |
CN207760928U (zh) |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 |
CN207109831U (zh) | 一种山路排水护坡系统 | |
CN106638919B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回用系统及施工方法 | |
JP4511077B2 (ja) | 雨水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 |
CN211793411U (zh) | 一种矿山排土场集水供水系统 | |
CN106968317A (zh) | 一种施工工地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 |
CN104328836B (zh) | 一种环保型预制双箱深孔式排水井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477382U (zh) | 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 | |
CN114737589A (zh) | 基坑浅层排水方法 | |
CN108532711B (zh)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 | |
CN206128467U (zh) | 屋顶花园排水系统 | |
CN209411947U (zh) | 一种建筑工地雨水及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 |
CN219137872U (zh) | 一种水回收系统 | |
CN106703157A (zh) | 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施工方法 | |
KR200426719Y1 (ko) | 터널형 빗물 침투 및 저류 시스템 | |
CN206360052U (zh) | 一种海绵式雨水渗透收排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