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4853U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锅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04853U CN207604853U CN201720794926.1U CN201720794926U CN207604853U CN 207604853 U CN207604853 U CN 207604853U CN 201720794926 U CN201720794926 U CN 201720794926U CN 207604853 U CN207604853 U CN 2076048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side wall
- convection current
- heating zone
- current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及烹饪设备,内锅包括:锅体,包括锅侧壁和位于锅侧壁底端的锅底壁;锅身包片,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覆盖;其中,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锅侧壁上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或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锅侧壁上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本方案提供的内锅,内锅受热时,锅内对应于锅侧壁上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与对应于锅侧壁上非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之间出现温度梯度,使该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会形成激烈的热对流,利用该热对流可促进锅内物质产生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设备中,在提高锅内热分布均匀性的目的上,采用在内锅的底部与侧部分别设置线圈进行加热,并控制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的工作模式的手段,以使锅内形成激烈的热对流,而达到对内锅立体加热的效果,实现提高锅内热分布均匀性,但是,这种做法受限于成本高、占用空间大、散热需求大、噪音大等一系列难题,不利于产品的大力实施和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体,包括锅侧壁和位于所述锅侧壁底端的锅底壁;锅身包片,所述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所述锅身包片覆盖;其中,所述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所述锅侧壁上受所述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或所述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所述锅侧壁上未受所述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
更具体而言,内锅用于烹饪设备,例如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当内锅位于烹饪设备的外锅中时,内锅处于外锅内加热件的上方,且内锅的锅侧壁与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加热件工作时的热量会对空腔中的空气加热,空腔中受热后的空气会以对流方式对锅侧壁供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覆盖,其中,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或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以使锅侧壁外表面上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与其上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的热阻不同,从而可在锅内对应于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即使锅内对应于锅侧壁上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锅侧壁上非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之间出现温度梯度,而该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形成了激烈的热对流,利用该热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可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且相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并以控制多个线圈的工作模式来促使锅内形成热对流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在领域内推广普及,且不会带来散热、噪音等问题,可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最底端与所述锅底壁相间隔。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锅侧壁上对流升温区的部位由于受空气对流加热而使得锅内的该位置处可明显升温,锅底壁上由于受到加热件供热而使得锅内的锅底位置处可明显升温,其中,设置对流升温区的最底端与锅底壁相间隔,这样,在锅体上对应于对流升温区与锅底壁之间的部位成为相对低温区,可以提供从锅底壁处上升的热流的驱动力,防止由于锅内对应于对流升温区的区域升温导致从锅底壁处上升的热流上升运动受到抑制的问题,从而可相对降低锅内顶部和底部两处的温差,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有所述对流升温区。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有对流升温区,这样,可以在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自锅侧壁的对流升温区向锅体中心流动的热流,以实现对锅体中心部位补热,同时,可以加速热量向锅内食材的顶部传递,利于提升食材的受热均匀性,保证烹饪口感。
更具体而言,可由一个对流升温区集中地设置于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或由多个对流升温区分散布置于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之间相互间隔且分散布置于所述锅侧壁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多个,且使多个对流升温区之间相互间隔且分散布置于锅侧壁上,即使锅侧壁上形成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的分布形式,这样可使得锅内在对应于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的交界处可形成明显的热对流,则对于设有该多个对流升温区的内锅而言,其在受热时,锅内邻近锅侧壁内表面的区域处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小对流,而锅侧壁及锅底壁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阵列,所述环形阵列由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在所述锅侧壁的周向上相间隔地排列以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在锅侧壁上设置有由多个对流升温区在其周向上相间隔地排列以构造出的环形阵列,内锅在受热时,锅体内对应于环形阵列内的区域可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横向上的小对流,而锅侧壁及锅底壁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分布于所述锅侧壁上,其中,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在上下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分布于锅侧壁上,且多个这样的对流升温区在上下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使得锅侧壁的上下方向上形成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的分布形式,在内锅受热时,锅内可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小对流,而锅侧壁及锅底壁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一个;其中,所述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布置于所述锅侧壁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或所述对流升温区呈半环形并位于所述锅侧壁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布置于锅侧壁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此处,将对流升温区集中地、大面积地设置,这样,可在锅侧壁内侧形成自对流升温区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以较佳地对锅体中心部位实现补热,且由于该集中设置的对流升温区位于锅侧壁的中部位置处,可协同从锅底壁上升的热量进一步向食材的顶部传递,减小食材顶部和底部的温差,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或设置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对流升温区呈半环形并位于锅侧壁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这样可以使锅内自锅侧壁上设有对流升温区的一侧沿横向向锅侧壁的另一侧形成大对流,该热对流与自锅底壁上升的热流形成交叉冲击,以利于促进锅内热流融汇均分,实现锅内热量均匀,利于食物受热均匀。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为不锈钢质体;和/或所述锅身包片为铝片、铜片或银片。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体为不锈钢质体,进一步优选为304不锈钢质体,而设置锅身包片为铝片、铜片或银片,其中,不锈钢质体的导热系数大致为16.2W/m·k,而铝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237W/m·k、铜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398W/m·k、银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411W/m·k,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不锈钢质体而言,铝片、铜片或银片的导热系数明显更高,具有吸热导热快、对外散热慢的优点,那么锅内在对应于覆有锅身包片的区域与未覆有锅身包片的区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差,即覆有锅身包片的区域形成高温区,而未覆有锅身包片的区域形成相对低温区,高温区与低温区发生热传递时就形成热对流,达到促进锅内液体或食材沸腾翻滚的效果,有利于锅内温度的一致性,使食材受热均匀。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的情况,也可设置锅体为304不锈钢质体,而锅身包片为涂布在锅侧壁外表面的隔热涂层或附设在锅侧壁外表面的塑胶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壁的外表面裸露,或所述锅底壁的外表面被外复合层覆盖。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外锅,其内设有加热件;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设置为能被置于所述外锅中并能被从所述外锅中取出的结构,其中,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中时处于所述加热件的上方,且其锅侧壁与所述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内锅位于外锅中时,其锅侧壁与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加热件工作时,空腔内的空气受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富集,使空腔内该富集有热量的空气可对锅侧壁进行对流加热,其中,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覆盖,由于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或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以使锅侧壁外表面上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与其上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的热阻不同,从而对来自于空腔中空气的热量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可在锅内对应于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而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形成了激烈的热对流,该热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可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且相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并以控制多个线圈的工作模式来促使锅内形成热对流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在领域内推广普及,且不会带来散热、噪音等问题,可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锅侧壁,111对流升温区,12锅底壁,20锅身包片,30外复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包括:锅体和锅身包片20。
具体地,锅体包括锅侧壁11和位于锅侧壁11底端的锅底壁12,锅底壁12用于接收来自于加热件的供热,锅侧壁11不受加热件的直接加热,其中,锅底壁12的外表面裸露或被外复合层30覆盖,且锅底壁12可以为平底结构或为呈凹形的高位锅底结构;如图1所示,锅侧壁11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20覆盖,其中,锅身包片20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11的导热系数,使锅侧壁11上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111,或锅身包片20的导热系数小于锅侧壁11的导热系数,使锅侧壁11上未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图中未示出)。
更具体地,内锅用于烹饪设备,例如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当内锅位于烹饪设备的外锅中时,内锅处于外锅内加热件(可以为接触式加热的发热盘、辐射式加热的红外盘或为电磁线圈盘)的上方,且内锅的锅侧壁11与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加热件工作时的热量会对空腔中的空气加热,空腔中受热后的空气会以对流方式对锅侧壁11供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锅侧壁11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20覆盖,其中,锅身包片20的导热系数大于或小于锅侧壁11的导热系数,以使锅侧壁11外表面上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部位与其上未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部位的热阻不同,从而可在锅内对应于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未受锅身包片20覆盖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即使锅内对应于锅侧壁11上对流升温区111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锅侧壁11上非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之间出现温度梯度,而该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形成了激烈的热对流,利用该热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可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且相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并以控制多个线圈的工作模式来促使锅内形成热对流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在领域内推广普及,且不会带来散热、噪音等问题,可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对流升温区111的最底端与锅底壁12相间隔。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锅侧壁11上对流升温区111的部位由于受空气对流加热而使得锅内的该位置处可明显升温,锅底壁12上由于受到加热件供热而使得锅内的锅底位置处可明显升温,其中,设置对流升温区111的最底端与锅底壁12相间隔,这样,在锅体上对应于对流升温区111与锅底壁12之间的部位成为相对低温区,可以提供从锅底壁12处上升的热流的驱动力,防止由于锅内对应于对流升温区111的区域升温导致从锅底壁12处上升的热流上升运动受到抑制的问题,从而可相对降低锅内顶部和底部两处的温差,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锅侧壁11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有对流升温区111。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侧壁11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有对流升温区111,这样,可以在锅侧壁11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自锅侧壁11的对流升温区111向锅体中心流动的热流,以实现对锅体中心部位补热,同时,可以加速热量向锅内食材的顶部传递,利于提升食材的受热均匀性,保证烹饪口感。
更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可由一个对流升温区111集中地设置于锅侧壁11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或如图2和图5所示,由多个对流升温区111分散布置于锅侧壁11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对流升温区111之间相互间隔且分散布置于锅侧壁11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多个,且使多个对流升温区111之间相互间隔且分散布置于锅侧壁11上,即使锅侧壁11上形成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的分布形式,这样可使得锅内在对应于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的交界处可形成明显的热对流,则对于设有该多个对流升温区111的内锅而言,其在受热时,锅内邻近锅侧壁11内表面的区域处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小对流,而锅侧壁11及锅底壁12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锅侧壁1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阵列,环形阵列由多个对流升温区111在锅侧壁11的周向上相间隔地排列以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在锅侧壁11上设置有由多个对流升温区111在其周向上相间隔地排列以构造出的环形阵列,内锅在受热时,如图2所示,锅体内对应于环形阵列内的区域可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横向上的小对流Q3,而锅侧壁11及锅底壁12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分别为锅侧壁11受热产生的(主要由对流升温区111受热产生的)指向中心的大对流Q2和锅底壁12受热产生的指向中心的大对流Q1,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流升温区111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分布于锅侧壁11上,其中,多个对流升温区111在上下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111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分布于锅侧壁11上,且多个这样的对流升温区111在上下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使得锅侧壁11的上下方向上形成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的分布形式,在内锅受热时,如图5所示,锅内可形成多个由于对流升温区111与非对流升温区交替排布所促进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小对流Q3,而锅侧壁11及锅底壁12由于受热可同时促进锅内形成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分别为锅侧壁11受热产生的(主要由对流升温区111受热产生的)指向中心的大对流Q2和锅底壁12受热产生的指向中心的大对流Q1,从而使锅内形成具有多个热对流,且大、小对流并存的热分布形式,可以实现促进锅内沸腾,保证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一个,其中,对流升温区111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布置于锅侧壁11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对流升温区111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布置于锅侧壁11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此处,将对流升温区111集中地、大面积地设置,这样,内锅受热时,如图4所示,可在锅侧壁11内侧形成自对流升温区111朝向锅体中心的大对流Q2,以较佳地对锅体中心部位实现补热,且由于该集中设置的对流升温区111位于锅侧壁11的中部位置处,使锅内可形成由该对流升温区111与其上方的非对流升温区在两者交界处促进产生向上升的热流Q3,该热流Q3可协同从锅底壁12上升的热流Q1进一步向食材的顶部传递,减小食材顶部和底部的温差,利于食物受热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一个,其中,对流升温区111呈半环形并位于锅侧壁11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对流升温区111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对流升温区111呈半环形并位于锅侧壁11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这样,内锅受热时,如图3所示,可以使锅内自锅侧壁11上设有对流升温区111的一侧沿横向向锅侧壁11的另一侧形成大对流Q3,该大对流Q3与自锅底壁12上升的热流Q1形成交叉冲击,以利于促进锅内热流融汇均分,实现锅内热量均匀,利于食物受热均匀。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锅体为不锈钢质体,和/或锅身包片20为铝片、铜片或银片。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体为不锈钢质体,进一步优选为304不锈钢质体,而设置锅身包片20为铝片、铜片或银片,其中,不锈钢质体的导热系数大致为16.2W/m·k,而铝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237W/m·k、铜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398W/m·k、银片的导热系数大致为411W/m·k,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不锈钢质体而言,铝片、铜片或银片的导热系数明显更高,具有吸热导热快、对外散热慢的优点,那么锅内在对应于覆有锅身包片20的区域与未覆有锅身包片20的区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差,即覆有锅身包片20的区域形成高温区,而未覆有锅身包片20的区域形成相对低温区,高温区与低温区发生热传递时就形成热对流,达到促进锅内液体或食材沸腾翻滚的效果,有利于锅内温度的一致性,使食材受热均匀。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锅身包片20的导热系数小于锅侧壁11的导热系数的情况,也可设置锅体为304不锈钢质体,而锅身包片20为涂布在锅侧壁11外表面的隔热涂层或附设在锅侧壁11外表面的塑胶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锅侧壁11镶嵌不同材质的金属的高位复底锅,可以达到多段IH加热的效果,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如图1所示,内锅包括锅体,锅体为不锈钢质体,锅体分为锅侧壁11和锅底壁12两个部分,锅底壁12周边上翻,且其边沿部位与锅侧壁11的底端衔接以构造出高位锅底结构,其中,锅底壁12的外表面设有外复合层30,外复合层30包括位于锅底壁12外表面上的铝层及位于铝层外表面的导磁不锈钢层。另外,如图1所示,锅侧壁11的外表面镶嵌或焊接或复合有锅身包片20,如图2至图5示出了锅身包片20在锅侧壁11上的分布形式。
原理:不锈钢的导热系数16.2W/m·k,而导热材料,例如纯铝导热系数237W/m·k,纯铜的导热系数398W/m·k,纯银的导热系数411W/m·k,可见,不锈钢材质的锅体与导热材质的锅身包片20之间的导热系数差异比较大,那么,锅侧壁11上在覆盖有锅身包片20的位置与其上未覆盖有锅身包片20的位置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差,具体地,覆有导热系数高的锅身包片20的位置处形成高温区,而未覆有该锅身包片20的位置处形成相对低温区,高温区与低温区发生热传递时就形成热对流,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就类似于沸腾的现象,如图2所示,锅内对应于镶嵌有锅身包片20的区域就形成小对流,同时,锅侧壁11与锅底壁12往中心形成大对流;图3所示2,锅内对应于镶嵌有锅身包片20的一侧与锅内的另一侧形成对流;图3所示,该结构中除了在锅侧壁11往中心形成大对流之外,同时还可加速热量往顶部传递;图示5所示,在锅侧壁11处由于有多个锅身包片20分布使得锅内形成多个对流分布。本方案优选镶嵌锅身包片20为铜片,锅身包片20在锅侧壁11上的分布形式优选为图5中示意的形式为佳。其中,由于铜具有吸热导热快、散热慢、保温性好的优点,可良好地满足本方案中的高效对流加热需求,且铜的价格相比其他高导热的金属低,且铜加工性能好,可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另外,本方案中这种在锅侧壁11镶嵌锅身包片20的结构充分利用电器中IH发热所散发在封闭空腔内的热量,例如,充分利用了内锅的锅侧壁11与烹饪设备的外锅之间的空腔内的热量,不但起到节能的目的,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老化和散热噪音的困扰,另外锅身包片20处通过不同金属的颜色搭配还可以美化产品外观,正所谓一举多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外锅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外锅内设有加热件;内锅设置为能被置于外锅中并能被从外锅中取出的结构,其中,内锅位于外锅中时处于加热件的上方,且其锅侧壁与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内锅位于外锅中时,其锅侧壁与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加热件工作时,空腔内的空气受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富集,使空腔内该富集有热量的空气可对锅侧壁进行对流加热,其中,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覆盖,由于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或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以使锅侧壁外表面上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与其上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的热阻不同,从而对来自于空腔中空气的热量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可在锅内对应于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而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形成了激烈的热对流,该热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可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且相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并以控制多个线圈的工作模式来促使锅内形成热对流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在领域内推广普及,且不会带来散热、噪音等问题,可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锅身包片覆盖,其中,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或小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以使锅侧壁外表面上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与其上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的热阻不同,从而可在锅内对应于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未受锅身包片覆盖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即使锅内对应于锅侧壁上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与锅内对应于锅侧壁上非对流升温区的区域之间出现温度梯度,而该两个区域的热量在温差推动下进行热交换时就形成了激烈的热对流,利用该热对流会促进锅内物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锅内产生沸腾现象,可利于锅内食材受热均匀,提高烹饪口感,且相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并以控制多个线圈的工作模式来促使锅内形成热对流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在领域内推广普及,且不会带来散热、噪音等问题,可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包括锅侧壁和位于所述锅侧壁底端的锅底壁;
锅身包片,所述锅侧壁的部分外表面被所述锅身包片覆盖;
其中,所述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所述锅侧壁上受所述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或所述锅身包片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使所述锅侧壁上未受所述锅身包片覆盖的部位形成为对流升温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最底端与所述锅底壁相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侧壁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形成有所述对流升温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之间相互间隔且分散布置于所述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阵列,所述环形阵列由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在所述锅侧壁的周向上相间隔地排列以构造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分布于所述锅侧壁上,其中,多个所述对流升温区在上下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升温区的数量为一个;
其中,所述对流升温区呈环形并呈套设状布置于所述锅侧壁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位置处;或
所述对流升温区呈半环形并位于所述锅侧壁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为不锈钢质体;和/或
所述锅身包片为铝片、铜片或银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壁的外表面裸露,或所述锅底壁的外表面被外复合层覆盖。
10.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其内设有加热件;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设置为能被置于所述外锅中并能被从所述外锅中取出的结构,其中,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中时处于所述加热件的上方,且其锅侧壁与所述外锅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94926.1U CN207604853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94926.1U CN207604853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04853U true CN207604853U (zh) | 2018-07-13 |
Family
ID=6279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94926.1U Active CN207604853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04853U (zh) |
-
2017
- 2017-06-30 CN CN201720794926.1U patent/CN2076048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4536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5041190U (zh) | 陶锅和烹饪器具 | |
CN108618583A (zh) | 一种电磁加热专用双层真空保温锅的结构 | |
CN105433764B (zh) | 一种多用炒锅 | |
CN205072647U (zh) | 一种新型陶瓷锅 | |
CN207940630U (zh) | 一种复合锅 | |
CN207604853U (zh)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
CN101612000B (zh) | 高效能加热容器 | |
CN201200288Y (zh) | 节能型电磁电饭锅 | |
CN208784367U (zh)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
CN205338595U (zh) | 一种多用锅 | |
CN207928184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3723877U (zh) | 一种节能电热锅 | |
CN103494507B (zh) | 炊具用的锅体 | |
CN105982562B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5285954U (zh) | 一种多用炒锅 | |
CN204427760U (zh) | 锅具 | |
CN203564068U (zh) | 炊具用的锅体 | |
CN203935023U (zh) | 一种炒锅 | |
CN202355173U (zh) | 一种复底锅 | |
CN208017368U (zh)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
CN207638912U (zh) |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 |
CN208371498U (zh) | 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 |
CN207627013U (zh) |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 |
CN2737272Y (zh) | 陶瓷内胆电饭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